第一卷 第611章 态度

所以,陶君兰不客气的开口冷笑道:“皇后娘娘这话却是不对,江山是咱们李家的江山,我竟是不知道咱们李家人反而要被一群臣子压下一头!他们这般也是仗着皇上心慈,又仗着自身是功臣咱们不能轻易动他们罢了。再不好好打压打压,他们指不定还要爬到我们头上呢!立太子他们可以建议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可却没有咱们非要听他们话的道理。”

“否则,这便是成了君不君,臣不臣了!”陶君兰嗤笑一声:“而且,我们倒是该看看,咱们不如了他们意,不被他们牵着鼻子走,他们敢如何!”

皇后一窒,呆得半晌说不出话来。她深深的看了陶君兰一眼,心里满满是忌惮。她觉得,她这算是彻底的引狼入室了。她以为自己已经够高看陶君兰了,可是显然还是不够。陶君兰比她预料中的,更是难摆布。

比起皇后的反应,太后的则是完完全全都是高兴了。若不怕吓到了拴儿,太后是真想击掌一下表示自己的赞赏。不过饶是如此,太后的声音还是高了几分,满满的都是激赏:“好!说得好!你这话简直是说到了我的心坎上!对那些臣子,就该是这个态度!你不压着他们,压不住他们,他们可不是要骑在你的脖子上了?!咱们就不该给他们这个机会!”

太后这么一夸,陶君兰倒是有些受宠若惊,外带有些不好意思。当下羞涩道:“没说错就好。”

太后心里十分满意,对着陶君兰也就更和蔼了几分:“今儿你陪我用午膳罢。想来最多明日,册封的旨意也就该下来了。你今日回去之后,便是好好准备准备。”

太后说这话的时候,透着一股子春风得意和轻松。

皇后却是满心失意和烦躁。

陶君兰笑呵呵的应下:“能配太后用膳,可是我的荣幸。”她自是感觉到了太后对她的态度改变,心里自然也有几分欢喜。可更多却是感激。

太后之所以改变,自然不全是因为她真让太后多满意。而是太后为她作势和铺路。太后以自身在帮她,能做的都做了。

陶君兰没法不感激。心中便是立志:日后更要孝顺太后才好,不然,何以报太后这份恩情?

皇后走后,太后这才让人抱着拴儿去一边儿玩,笑着对陶君兰道:“你今儿这份气势,可是狠狠的镇住了皇后,以后就该这样才好。你那番话,对朝臣适用,对皇后同样适用。横竖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你压过她,处处不肯与她低头,久而久之她自然也是输了。”

陶君兰恭敬的向太后一福,诚恳道:“多谢太后教诲。”

太后看着陶君兰,颇有些感慨:“也要你自己受教才行。我如今,倒是真有几分喜欢你了。不过,今儿宫殿那事儿,你却是怎么让步了?”

陶君兰自然也没必要瞒着太后,实话实说:“我觉得晦气。”

太后一怔,随后叹了一口气:“是有些晦气。慧德太子……罢了,不提也罢。既如此,你便是另择一处好地方罢。”

“不知太后可有没有好建议?”陶君兰诚恳的问了一句;

太后想着陶君兰对宫中到底不了解,便是微微沉吟后指点道:“咸福宫不错,翠微宫也是极好。不过要我看,最好的还是端本宫。”

陶君兰仔细想了想,却是没多少印象。于是便道:“那我回头去问问王爷,看看他的意思?”

“嗯。”太后点点头。随后却道:“不过也不能让慧德太子的妻儿一直住在东宫。这也不合适。你自己回去琢磨琢磨。还有,待到册封大典时候,你也要给妾侍们安排分位。至少,两个良娣是不能少的。姜氏也就不提了,她毕竟生育了慎儿,一个良娣之位自然是不能少的。剩下一个”

“我琢磨着,就在静灵和古玉芝之中选一个吧。”陶君兰对这个自然是早就有打算了,太后此时问起,她倒是也正好问问太后的意思。看看太后如何选择。

太后想了想,末了摇头:“静灵虽说养着一个姑娘,可那毕竟不是她生的。要我看,就古玉芝罢。她出身毕竟高些,再则古氏一族,到底是有些根底,名声还是好听的。”

陶君兰明白太后的意思:这是不想让李邺的姬妾们都太寒酸了,到时候叫人笑话。

不过,太后虽说提出的意见和她心中的并不同,可是陶君兰还是松了一口气:太后没有提出再给李邺选几个新人,着实是让她不得不松一口气。

而皇后这头回了宫中,便是召来了太子妃不,应该说是王夫人过来说话。王侧妃也是一并跟着过来了。

王夫人自然是知道皇后的盘算的,所以到了之后也顾不上别的,直接便是追问道:“不知母后可否心愿达成了?”

皇后阴沉着脸没说话。

王夫人心中一沉,随后轻叹了一口气:“母后也别太在意了,既然都退让到了这个地步了,咱们也没什么可再追究计较的了。”

皇后的心情顿时就因为这句话而更加糟糕了。

王侧夫人见状,便是侧头埋怨王夫人:“姐姐这是做什么,好好的提起这些事情做什么?真是的。”言罢,又上前去与皇后顺气,又逗趣说笑。

然而,皇后的心情却是没好转分毫,最终她烦躁的起身走了两步,语气也不怎么好道:“你们怎么就没点危机意识?都什么时候了?还有心情弄这些?你们该好好想想以后该怎么办才是!我也就罢了,你们以后这日子”

王夫人只是沉默不言。

王侧夫人则是委屈的瘪瘪嘴,心里嘀咕:她还能怎么办?若是当初没进宫也就好了。随即想起如今她连生育都不能,这辈子更是没了任何指望,心情就更加阴郁和烦闷了。

婆媳三人罕见的相处一室却是没有一个人说话。都是各自在想以后该怎么办。

而她们不知道的是,袁琼华倒是早就有了目标和计划。

袁琼华看着阿武,伸出手指爱怜的逗弄他,口中却是叹了一口气:“阿武,如今我们不低头也是不行了呢。你知道为什么你要叫阿武?这是我想让她记得你,别忘了她对你的那点儿爱怜;

。这样以后她才不至于为难你,说不得还会对你好些。这样一来,咱们母子的处境就好多了。阿武,我心里真是不好受啊。为什么兜兜转转的,到底最后我还是要去讨好她呢?她真让人讨厌啊。”

不过,讨厌也得去讨好。袁琼华心里很明白这个现实。

正想着这个事儿,那头宜妃却是带着九皇子过来寻阿武玩耍了这两个孩子虽说辈分上差一大截,不过年岁却着实相当。所以宜妃用这个借口,倒是也没人怀疑什么。

宜妃看上去心事重重。

袁琼华便是有些诧异:“宜妃今儿这是怎么了?”

宜妃苦笑一声,抬头看向袁琼华,眼里竟是有泪光点点:“我大约活不长了。”

袁琼华吓了一大跳:“这是出什么事儿了?好好的说这个丧气话做什么?”虽说对方是阿武的亲娘,可因为对她没有半点威胁,所以她是真不忌惮袁琼华。甚至是盼着宜妃好的。毕竟宜妃好了,她肯定是不会亏待了阿武。

而这会子宜妃一张口却是这么一句,怎么能不叫她心惊肉跳?

不过很快袁琼华也回过味儿来:“难不成皇后对你下手了?”

宜妃微微摇头:“现在倒是没有,不过大约也等不了多久了。”

随后宜妃又叹了一口气,近乎自言自语道:“不过,我也是的确该死了。再不死,万一到时候闹出了事儿,反倒是麻烦。”

袁琼华听得一清二楚,顿时吓得更加有些眼皮跳得厉害。忙劝道:“你可别想不开。如今端亲王马上成了太子,看皇上那身子也熬不了多久,等到皇上一死,你还怕什么?你和陶氏不是已经达成合作意向了?以她的性格,断不会亏待了你。就是皇后再不乐意看到你活着,她也是不敢说什么的。”

在袁琼华看来,宜妃熬过去这一段时间也就好了。毕竟皇帝一死,谁还来追究这些事儿?

宜妃只是苦笑,却是没再多说了。

与此同时,顾惜也在宫里蹙眉想事儿。就连心腹宫人在旁边说话也是一句没听进去,待到宫人说完了,她这才叹了一口气:“没想到皇后会突然倒戈。真是没想到看来陶氏的本事的确不小。怪不得端亲王如此看中她。”

宫人小心翼翼劝道:“娘娘快别伤神了,一会儿还要去服侍皇上呢。可得打起十二万精神才好。”不然,万一触怒了皇帝,那可没什么好果子。

顾惜嗤笑一声;“那老东西如今是越来越喜怒无常了。也不知他什么死。”

顾惜这话刻薄又恶毒,吓得宫人几乎瑟瑟发抖起来,又忙四下看看,见没人偷听这才松了一口气,继而急切劝道:“娘娘可别再说这样的话了!让人听见可不得了!”

(一转眼又到了月底啦~各位亲们快去看看月票还有没有,有的话,快投给阿音吧~打滚求票求支持~)

第一卷 第612章 太子

立太子的诏书一下来,几乎可谓是全府上下都是欢腾了起来。

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如今李邺贵为太子,那么服侍李邺的人,自然都是只有好处的。

陶君兰和李邺商议了一番,最后决定住进端本宫。而如今,诏书已下,他们则是可以准备搬家事宜了。

钦天监那头选的日子是在一个月之后,刚过了端午不久。届时正是春暖花开,即将进入夏天的时候,气候也是极好。

最重要的是,有了这一个月作为缓冲,不管是搬进宫中也好,还是准备册封大典也好,时间都是充裕。至少这样来说,陶君兰是不必忙得脚不沾地,大可以悠闲一些慢慢来。

自然,册封陶君兰为太子妃的诏书也是下来了。礼服虽然还没做好,不过金册金印却都是送过来了。从拿到了金册金印的那一刻起,她就是名正言顺的太子妃了。

说实话,接过金册金印的时候,陶君兰除了感觉手上一沉之外,也更多的是感慨和无措。梦做得多了,待到实现的时候,反而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如今对于她来说,就是这样的一种感受。

下意识的,她往李邺看过去。而李邺也是在看她,然后冲着她微微一笑,轻轻点了点头以作鼓励。

陶君兰心里顿时便是平静下来,从容不迫的谢过皇恩,又自然而然的伸手搭在李邺探过来的手上,借力起身。继而再往前一步,和李邺并肩几乎并肩而立。作为妻子,她还是要落后李邺半步的。不过,比起作为侧室的时候,显然又是好多了。

从今日起,她就是李邺名正言顺的妻子。他们是真正的夫妻了。

想到这个,陶君兰心里就说不出的欢喜,甚至没舍得放开李邺的手,反而握紧了几分可事实上,这给时候按照规矩来说,她是该放开李邺的手的。只是,她情难自已。

她一直就盼着这一天,嘴上面上纵然表现得再怎么不在意,可是心里又怎么可能不在意?如今得偿夙愿,那种感觉真是比得了什么稀世珠宝更叫人高兴。

李邺也没有放开她的意思。

宝船太监看在眼里,却也是没点破,反而笑嘻嘻的恭喜李邺:“恭喜太子,贺喜太子。奴才给太子请安。”说着郑重其事的冲着李邺行礼。

李邺笑着单手扶了一把宝船太监;“公公何必多礼?您还得伺候父皇呢,快快回宫去罢。”说着又从管家手里的托盘上取了一个荷包递过去。算是打赏了。我

宝船太监一掂量,觉得有些轻,却也没敢轻视和不满,笑着揣进怀里,这才告辞退了下去。这头刚出了端亲王府的大门上了马车,那头宝船太监忙就将怀里的荷包拿出来打开了。

荷包里装着几个金锞子,不过分量却是不多。除此之外也就只剩下了一张纸。宝船太监自然是识字的,当下打开来一看,顿时就动容了。

纸上的字迹并不多,不过是一个地址,还有一个人名罢了。

不过宝船太监却是十分激动,紧紧地抓着纸,半晌才呼出一口气,低声笑道:“我这辈子,也算圆满了;

。孩子也有了,只等着回去养老啦!”

是的,这是陶君兰精心替宝船太监准备的一份大礼:一处宅子,一点田产,还有一个儿子。

太监虽说都是身子残缺之人,可是这并不妨碍他们也想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不过,成日里在宫中哪里又有机会张罗这些?所以,陶君兰这番举动算是投其所好了。

而端王府里,这头宝船太监刚走,那头所有人便是又冲着李邺和陶君兰跪下了:“奴才给太子太子妃请安贺喜!”

李邺大笑出声:“赏!一人赏一个月月钱!再赏酒菜,今日允你们吃喝一番以作为庆贺!”这样的喜事,自然是不可能低调的。纵然有那个心,别人也未必会给你那个机会。

陶君兰在旁边听着李邺打心眼里透出的欢喜振奋和扬眉吐气的高亢,她微微吐出一口气,也是笑了起来之前她是为自己高兴。如今,她是为李邺高兴。不仅仅是为了李邺当上太子,更是为了他终于一扫隐忍,从今日开始振翅高飞,一步步的冲破桎梏走向巅峰!

李邺的梦想,已是实现了。曾经失去的,被人算计走的,终归是又重新拿回来了。

谁会想到,昔日连话都不能说的,遇到事儿只是温和退让的哑巴二皇子,有朝一日竟是当上了太子。

昔日皇后最担心的事情,到底不还是发生了?皇后不愿李邺和慧德太子争夺,将慧德太子压下去。所以对李邺下毒手,可是兜兜转转之后,到底还是李邺胜出了。

李邺自然是该得意,该扬眉吐气的。也是从今日开始,他便能一吐以往恶气,再不用太过委屈自己。

不过,庆贺归庆贺,陶君兰见李邺这般没分寸,便是忙补充:“轮班罢,却也不能耽误了当差。”

自然也没人敢反对,当即下人们都是谢恩领赏去了。一个个喜滋滋的比过年还高兴。

下人们散了,姜玉莲等人这才上前来朝着李邺和陶君兰恭贺。

不过,对着李邺的时候,都是一副由衷的样子。而对着陶君兰的时候,仔细看却也是能够发现一点儿醋酸味和心不甘情不愿的。

陶君兰也不在意:反正若是这些女人真能心里一点芥蒂都没有,那才叫奇怪呢。没看见脸最豁达的静灵如今都是一脸感慨?

不过,要说再多点什么,她们也是不敢了。以前陶君兰还是侧妃时候,她们还胆子大些,觉得纵然李邺偏爱可身份上也差不了多少。可如今一想到以后还得乖乖每日过去请安,处处小心,姜玉莲等人的心里就直犯嘀咕。

当日自然少不得府里的主子们也是大肆庆贺了一番。就是其他交好的一些人家,也是送来了贺礼。

陶君兰光是将这些清点入库,就废了不少功夫。

第二日,李邺自然要进宫去的。倒是陶君兰被留在家里命人收拾东西准备搬家。

而同时,陶君兰敏感的感觉到:有些东西已是改变了。比如,以前从不会有人过来给她请安,可是现在她刚东走李邺还在用早膳呢,以古玉芝打头便是都过来请安来了;

姜玉莲其实是不想来的。可是都来了,她却是也不好假装不知道,为了以后着想,到底还是来了。

既然人都来了,陶君兰自然也不会将人拒之门外。虽说有些不适应,可是她心里清楚这却是她立威的好机会虽说一时之间因为身份的改变旁人对她忌惮起来,可是素日里留下的印象到底根深蒂固,难保将来不会让人故态复萌。

面对众人参差不齐的行礼动作,陶君兰微微皱了皱眉头,也不给众人脸面,便是直接到:“你们自己互相看看,看看你们这行礼的动作如何。”

众人面面相觑,一时却是闹不清这是陶君兰故意要立威,还是真的在挑刺。

静灵最先反应过来,自嘲的笑了笑:“多年不立规矩,倒是都生疏了。如今要进宫,着实也该再练练,别叫人看了我们笑话才是。”

静灵这般,当然也是有帮陶君兰的意思。

而静灵这么一说,众人倒是终于都恍然大悟过来。一个个的也不敢有有怨言,忙都承认了错误。

姜玉莲下意识的想要抱怨几句,不过看着陶君兰似笑非笑的样子,到底还是反应过来,忙将嘴闭紧了。当然心里难免也是有几分嘀咕的,只觉得陶君兰这是装腔作势,故意显摆身份罢了。

姜玉莲识趣,陶君兰也没拿着她做筏子。

陶君兰看向了最为恭敬最为平静的桃子,徐徐道:“桃枝,你出来给大家示范示范该怎么行礼罢。”

桃枝一怔,随后才反应过来,却仍是恭敬无比的应了:“是。”说着,果真也是毕恭毕敬的示范了一回。

陶君兰一直看着桃枝,见桃枝身上的确是挑不出半点错处,却是没半点高兴和缓和的意思桃枝这样能忍,为什么?只是因为识趣吗?还是有别的原因?

就拿姜玉莲来说,因为知道她也不会真为了这点小事儿去计较,所以态度上到底有些放松和肆无忌惮的味道,而不是处处小心翼翼谨慎无比,一副唯恐被人抓住了小辫子的态度。

桃枝则是相反,桃枝这样的态度,就像是以前她面对皇后时候的态度一般。处处恭敬,心里甚至连皇后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话的语气都要分析半天,然后做出最正确的应对来。表面上看着恭敬,实际上不过是怕被抓住了把柄罢了。

可桃枝,又有什么可害怕的?她记不得充又没有孩子傍身,她就算再不喜欢她,也不至于就要对付她罢?她没那个闲心。所以,桃枝在怕什么?

想起红螺回禀的关于桃枝的话,陶君兰便是忍不住笑了一笑:说实话,红螺回报回来的话也是十分有趣。说是桃枝并无半点可疑,每日都是循规蹈矩的。

(关于昨天的大乌龙……是因为阿音想一性上传两章,免得大家等更新很辛苦。又因为是早上所以用的是定时更新,结果两章时间太接近,于是顺序就颠倒了.。现在已经改过来了5555)

第一卷 第613章

可是这才是最可笑的地方:后宅里的女人,哪个没有点见不得人的东西?就是她,也是有。更别说古玉芝姜玉莲这些了。

所以,桃枝的不可疑,就显得很奇怪了。以至于她不得不多想。

“古氏,你来挑挑错。”陶君兰笑呵呵的看向了古玉芝。既然要提拔古玉芝当良娣,那么她自然就不会再让古玉芝像是以前一样明哲保身了。这,是第一步。

古玉芝一怔,大约是没料到陶君兰会点她的名。当下反应片刻后回过神来,下意识的便是要推辞:“我何德何能”

后面的话在接触到了陶君兰含笑的目光后,却是又生生的咽下去。她忽然意识到:局势不同了。

陶君兰没给古玉芝太多犹豫的功夫,一直盯着她看。所以古玉芝很快便是又开口了,不过话锋却是一转:“我虽不才,不过好歹在宫里呆过些时日,规矩倒是也学了些皮毛。若是说得不对,还请太子妃教导我才是。”

古玉芝这话说得讨巧,颇有些两面讨好的意思。不过,想来被挑毛病的桃枝心里,却未必会领情罢?

古玉芝也是诚心诚意想要讨好陶君兰,而且也是意识到了她今儿怎么着也是得罪人。所以倒是干脆放开了,挑出了好些错处来。

桃枝的脸色终于维持不住,有些微微变色了。而且众目睽睽之下,多少有些讪讪:“我回去看来果然该多多练习了。”

古玉芝也是忙到:“我不过是嘴上功夫,我这规矩行走也该好好练一练了。”

“既然如此,那从今儿起,每个人每日学半个时辰的规矩。”陶君兰收敛了容色,肃穆开口言道。“咱们不能丢了太子的脸。”前后两个太子,纵然慧德太子不在了,可是对比却还是存在的。不仅是李邺和慧德太子之间,女眷们也是如此。

不过,至于众人是觉得她是找借口立威,还是觉得她的确是为了自家形象好,那就不得而知了。

陶君兰接着又提醒了几句:“你们便是将冬衣什么的都提前收拾好,到时候直接抬过去。虽说看着还有一个月,可是时间哪里经得住用?都别懒怠,临时慌慌忙忙的。”

众人齐声应了,这才又退出去。

倒是静灵笑着玩笑:“我却是想在太子妃这里讨口饭吃,出来得早,如今已是饿的走不动了。”

她们关系不一般,陶君兰顿时也是欣然答应:“说得这般可怜。快坐下罢,我也刚吃两口,就被逼着放下了,也是饿得狠了。”

待到各自吃了点儿东西垫了垫,陶君兰也这才腾出了心思来:“今儿是谁牵的头,要过来给我请安的?”

静灵也不瞒着陶俊兰,直接便是回道:“还能有谁,还不是古玉芝?昨儿晚上就差人来问过我了;

。到时积极得很。”

静灵有点儿瞧不上古玉芝这般作态:“平日里怎的不见这般殷勤?我琢磨着,她也不过是为了分位罢了。如今心思可是活泛着呢。”

陶君兰微微笑了笑,将一个枣泥小馒头一口咽下,这才道:“她活泛也不奇怪。倒是你,难道就没点儿想法?咱们之间的交情也这么多年了,你也不必瞒着我,说实话。”

枣泥小馒头不过人手指头那么大,一口一个正合适。里头枣泥混着豆沙做了芯子,香甜可口叫人欲罢不能。说完话,陶君兰便是又忍不住的吃了几个。

静灵却是捏着筷子出神了一会儿,好半晌才笑了笑:“自然也是有想法的。不过仔细想想却也没什么可计较的我也没有家人需要我照拂,我也不会因为分位低受委屈。也不是那般必要。所以,又何必想那么多?我有果姐儿,已是满足了。”

陶君兰也是沉默了一下,这才叹了一口气:“这一次也就罢了,且让古玉芝蹦一段时间罢。我要她有用。下一次我能做主的时候,再给你个体面的分位,到时候再将果姐儿记在你名下,让你堂堂正正的做她的母妃,可好?”

她是真不愿意静灵因为这个和她疏远了。说真的,或许当初争取静灵是为了利益,可是这么些年相处下来,她倒是真的和静灵有了几分姐妹情谊。而放眼望去,整个府里也就静灵还能陪着她说话逗趣打发日子了。其他人,不提也罢。

正因为在意,所以才会这样郑重其事的解释一番。

静灵有些讶然的看了陶君兰一眼,心里倒是生出几分感触来。随后她一笑:“我相信你不会亏了我的。谁是真心,我还是分得清楚的。再则,我出身的确不高。这点也是没办法的事儿。”

见静灵如此豁达,陶君兰微微松了一口气的同时,心里却又颇有些不是滋味。本来,她是可以争取更好的给静灵的,不过她到底还是顾着更大的利益没有这样做。

“说起来,到时候进宫了你想挑个僻静些的院子,还是离我近些的?”陶君兰搁下筷子,兴致勃勃的叫人拿出了端本宫的图纸,指给静灵看,让她选屋子。

说实话住进宫里也没那么好。首先地方就窄了许多,比不得在宫外这般宽松。到时候,只怕要因为住得近了,大家都在一个屋檐下,说不得生出些许摩擦来。

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陶君兰唯一能照顾的,也就是提前让静灵选屋子了。

静灵想了想,便是点了主院旁边的一个院子:“能让果姐儿多见见太子,对果姐儿来说也是好事儿。再则,也省去了她们在你跟前碍眼。”

最后这一句,显然就是玩笑的意思了。

陶君兰却是忍不住低声笑起来:“其实我也是这个意思。若真是让别人住在那儿,我到时候只怕真是烦不胜烦。”姜玉莲太能生事,古玉芝太过精明算计,桃枝更不必提。所以还是只有静灵最合适。

静灵想了想,到底还是没忍住,试探着开口问陶君兰:“太后不会觉得如今服侍太子的人太少了吗?”

陶君兰看了静灵一眼,心里明白静灵这话并不是想怎么样,不过纯粹是关心她罢了;

。当即便是摇摇头:“自然是不满意的。不过我不肯,太子他也一口回绝,所以太后也没法子。正因为府里女主子们数量太寒酸,所以剩下的这些,我却是谁也不敢动了。”

这是真话。也是最无奈的事儿:“不然你当为什么我一再纵容她们?因为我心里比谁都明白,眼下这样已是极限了。没有她们就有别人。所以倒不如干脆留着她们,也算是物尽其用了。”

静灵讶然的看着陶君兰,好半晌才找回神智:“你倒是真胆大,而且,也着实是幸运。若不是如今一连串的事儿,太后无暇顾及这些细微末节,哪里能如此?”

静灵在宫里多年,自然对这些是了若指掌。而且,她还有话没说:其实陶君兰这般也是无用,因为现在纵然不添人。那以后当了皇帝呢?三年选美一次的规矩,就不知道能为宫里添多少的人。就是为了利益和平衡,以后必然也是要进人的。

不过这话如今说着有破坏心情的嫌疑,所以静灵便是没点破。只心里叹了一口气。

陶君兰倒是没想到静灵已经想到了那么远的事儿,笑呵呵的又说了几句话之后,这才道:“进宫之后我难免要将更多的心思放在皇后和太后身上,到时候后院这些事儿怕是关注不到。你却是帮我多留心一二才好。别叫我一头雾水做了睁眼瞎。”

这话是真心的,也是郑重其事的。

静灵倒是被陶君兰对她的信任有些感动了,当即爽快应了:“我尽我所能罢。百分之百却是不敢打包票。”

陶君兰顿时笑起来;“也不要你亲自盯着,不过是多替我留心一二罢了。”

这头陶君兰和静灵闲话,那头皇帝也是在和李邺商量事情。

皇帝如今的态度并不好,显然是没从被逼着立太子的事情中恢复过来,言语之中,甚至有些讽刺:“朕虽不知皇后为何忽然举荐你,不过王家这次所犯之事太大,你可别想着纵容包庇才是。”

李邺坦然道:“父皇又不是不知道我心里对王家的看法,我又怎会纵容包庇他们?要我说,父皇这次该重罚才好。”

若是能借此狠狠打压王氏一族,让王氏一族再无翻身之日,那才是真的好呢。

不过,这些也就只能在心里想想,李邺却是不可能诉之于口的。

皇帝看了李邺一眼,缓缓问熬:“那你觉得,这次该如何处罚王家?”

皇帝这是在为难李邺。李邺若说得狠了,少不得被训一顿说他心地不慈,皇后和王家刚帮着他做了太子,便是如此恩将仇报。可若是说得轻了,同样等着李邺的还是一顿训斥。

皇帝故意这么问,心中自然是早有决断。他甚至忍不住兴味的笑了笑,觉得这种行为甚至颇有些有趣。

第一卷 第614章 难饶

李邺虽然低着头,却还是飞快的用眼角余光看了一眼皇帝,将皇帝脸上那种行为昂让的神态尽收眼底。从而自然明白了皇帝的意思,当即他便是知道该如何回复皇帝了:“依儿臣看来,若论公。这样的事情自然是不能姑息的。为了争夺权力,他们敢做出这样的事儿对付皇子,那以后说不得就会生出更加大胆的心思。”

皇帝听了这话之后,脸上也是露出了几分若有所思的神色来。

李邺则是又说下去:“再从私看,王家毕竟是皇后娘娘的娘家,若是真拉下脸来,未免让人觉得咱们李家薄情。而且,王家这些年也是对朝廷做了不少贡献,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是以,儿臣着实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倒是恳求父皇指点儿臣才好。”

这么一来,这个难题就这么被李邺又给皇帝踢回去了。

皇帝凝视李邺半晌,又着实拉不下脸来继续为难李邺,最后只轻哼一声;“身为太子,连这点决断都做不出,真真是无用!”

李邺低垂着头,也不因这句话而羞惭,更不恼怒。他心里很明白,皇帝这是心里不痛快。就皇帝本人而言,必然是不想立太子的。可是太后逼迫,皇后又那般,逼得最后皇帝不得不立太子,所以皇帝心里是有一股火气的。

而他这个太子,则是最好的发泄之处。所以,他心里自然也是早就做好了准备。当然,他所谓的准备也并不是被动受气,偶尔还是可以反击的。就比如刚才。

顾惜替太后捏了一阵的腿,这才柔声开口;“最近皇上那边去伴驾去得勤,太后这边倒是来得少了,太后您可别恼了我呀。”

软软的声音带着几许撒娇的意味,逗得太后唇角都是勾了起来:“皇帝喜欢你是好事儿。我又怎么会怪你?其实我也想和你说,没事儿就别过来了。如今我身子不好,人也经不起闹腾。人一多了围着我,我心里就烦闷得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