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郡王瞟了一眼那折子的封皮,笑道:“这是户部的折子?”

议政王只得又点点头,道:“是啊,蓟州郡遭了旱灾,春耕在即,可拖延不得。”

理郡王听罢不由大笑起来,道:“这等小事,都有历年旧例在,陛下有旨在前,议政王完全可以自己拿主意就是,何必还要请示陛下?”

议政王本来很不耐烦被他缠着磨叽,这时候却不觉注意了起来。

理郡王的话似乎有点多,平日里从不过问朝政、使朝政如猛虎的他今日怎么一反常态起来?议政王细细一看,这才发现理郡王身上穿的是棕黄绣四爪团蟒、腰系玉带的朝服。

“郡王也是——求见陛下?”议政王不禁问道。

理郡王垂头丧气,勉强笑了笑,往他跟前微微凑了凑,低声苦笑道:“可不是,刚被陛下训斥了一顿,说,咳,说本王那个——不思进取!唉,本王这一把老骨头了,若是在民间百姓家,早该在家含饴弄孙了,还思什么进取呀!本王是越来越不明白陛下的心思了!”

理郡王说着自叹自苦,叹息不已。

议政王嘴角抽出一缕似讥非讥的笑,向理郡王淡淡安慰道:“陛下如今要启用皇室宗亲,你是久在朝中之人,自然该做个好表率了!陛下这也是为了你好嘛!不然,将来后生小子得了志,你身为宗令,比不过旁人,怎么合适?”

议政王心中暗暗好笑,他就说呢,这个人怎么突然之间对他手上的折子感兴趣起来了?原来如此!哼,古清华那丫头恐怕看错人了,居然还想重用这种人分他的权,真正好笑!

理郡王苦笑,叹道:“看来,本王是该退位让贤了!”

议政王不禁好笑,心中愈加鄙视他胆小怕事一味躲避的性格,伸手在他肩头拍了拍,笑道:“郡王老当益壮,陛下岂肯轻易放你离去?且安心再为国效劳几年吧!”他想了想,又看似随意顺口问道:“你刚才,可见着了陛下?”

理郡王怪怪的回望他一眼,眼神一黯,有些不自然苦笑道:“若没见着,我哪里挨的这一顿骂?议政王,依本王看,这会子你就别去了,陛下正气头上呢!而且,你这会子去了也见不着,陛下又听沈太傅讲经去了,亏得沈太傅解围,不然,本王还不知——呵呵!”

议政王不禁也狐疑起来,暗暗留神理郡王那蔫头蔫脑的神情,再想想古清华的脾气,他点点头,自失一笑:“说的也是,此事按旧例办理便是,身为臣子,理应为君王分忧!”

说着,二人相视一笑,竟结伴掉头去了。

议政王相信,理郡王那么个脾性的人没有这么大的胆子敢欺骗他,他素来滑溜得跟泥鳅一样,就是古清华威逼利诱他,他也不见得肯乖乖听命。因为他很清楚,如果他敢这么欺骗自己,事情过后,自己有的是手段收拾他,就算古清华想罩着他也没用!

何况,沈流连也在玉华宫。沈流连对自己的态度跟从前没有什么两样,他相信他不会骗自己。再加上义子慕天南传递的信息、王妃的打探,议政王心中的疑虑,终于一点一点的消散了去。

湘琳和苏姑姑提心吊胆但却有惊无险的度过了一日。

当天晚上,古清华和苏浚一行终于悄悄的回来了。

湘琳一见古清华,立刻感到浑身的骨头都散了架般松懈下去,她忙快步抢上,禁不住紧紧搀着古清华的胳膊:“陛下,您可回来了!若是再不回来,奴婢们都要顶不住了!”

“议政王来找麻烦了?”古清华一边往里走一边问道。

“此事说来话长,慢慢的再容奴婢细禀,好在有惊无险,陛下回来了一切也就过去了!”湘琳笑道,又问:“陛下一路还顺利吗?”

古清华点点头,笑道:“一切还好!”她望望湘琳,再望望苏姑姑,笑道:“这三日,辛苦你们了!”

湘琳和苏姑姑摇头,道:“分内之事,比不得陛下,在外头才是吃了苦呢!”

“有什么话明日再说吧,”一直沉默的苏浚笑了笑,道:“天色已晚,陛下先好好休息,明日起,怕是要更忙呢!”

湘琳和苏姑姑回过神来,也忙附和说是,苏姑姑便吩咐准备热水沐浴,又命小厨房备些热汤细粥点心等宵夜。

苏浚便向古清华一拱手,微微垂首道:“陛下好生歇着,臣夫告辞。”

古清华欲言又止,想了想点点头,笑道:“明日,朕召见沈太傅说话,你也来吧!”

“是,陛下。”苏浚应声。说毕瞧了古清华一眼,转身退出。

“等等!”古清华突然又叫住了他。

苏浚止步,缓缓转身道:“陛下还有何吩咐?”

古清华有些不解,越靠近沥州城,苏浚的脸色便越来越不好,她这才想起来,这一路上,苏浚几乎没有说过什么话!

他好像——是在生气。

古清华就是再糊涂也明白,同行七人中,敢让苏浚生气的只有她自己,可是她搜肠刮肚,愣是不明白自己到底哪里得罪了他。此时想要问他,又觉得有人在不太方便,而且她也很疲倦了,明日又还有更加重要的事情要办,趁着晚上得把思路好好的理一理,于是便决定将苏浚的事暂且靠后,还是先不要提了!

“也没什么,你先回去,明日——再说吧!”古清华眼波轻转,瞟了他一眼。

“是,陛下。”苏浚淡淡答应,转身离开了玉华宫。

第二天起床后,梳头宫女一边替古清华梳头,湘琳一边言简意赅的将这三日议政王三番两次前来试探的事说了一遍,然后又说到昨天早上,议政王本来已经气势汹汹闯入了行宫,但是恰巧遇到来请安回去的理郡王,两个人不知道说了什么,竟又一起大道回去了。

古清华听到这里也不禁奇怪,道:“理郡王?也就是说议政王本来是要闯进玉华宫逼你们,结果却让理郡王给劝走了?”

“呃?”湘琳顿时一噎,自己也觉得这事太过荒唐不实令人无法置信,半响方吞吞吐吐道:“这个,这个奴婢也说不好,但确实是他二人一起转回的!”

“理郡王在搞什么鬼?”古清华不禁皱眉,想了想,按下心底的疑惑,道:“算了,暂时不想他!横竖朕已经安然回来了,议政王便是想玩什么花样也晚了!”

“说的可是!”湘琳笑笑,又有些心有余悸道:“陛下,您答应过奴婢的,这是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可要说话算话啊!”

“知道!”古清华笑嗔她一眼,道:“若不是事出紧急迫不得已,朕也不会如此!”

说话间已经梳洗完毕,苏姑姑那边已经备好膳食,古清华用过膳,在玉华宫前赏了一会花,散了散步,便命传沈流连和苏浚觐见,又差刘忠明将这几日奏折底稿取来玉华宫中。

不一会,沈流连和苏浚先后来到,沈流连看到他们平安归来十分激动,趋步上前向古清华跪下俯首:“陛下一路辛苦了!苍天有眼,定不负陛下此行此心!”

“沈太傅快快请起,”古清华端坐御座之上摆摆手,微笑道:“多得太傅相助,朕此行方能如此顺利,这,都是太傅的功劳!但愿如太傅所言,此事能够得一圆满解决,朕也算对得起这一方百姓了!”

古清华此次与苏浚微服出行,并非冲动行事,更非心血来潮,而是与沈流连早已计划周详、谋划好了的。

自年前受到沈流连的密报之后,古清华与沈流连之间便没断了联系,如何解决南疆海盗一事,书信往来之间,早已探讨过不知多少次。

沈流连来到清源县当县令,自然而然会知晓海盗一事,他虽然读了一辈子的圣贤书,但并非真正迂腐之人,而是十分务实。

亲身勘察之下,发觉实际上海盗也很可怜。许多海盗其实并非真正意义上穷凶极恶之辈,而是因为禁海令无法度日迫于无奈不得不铤而走险才加入进去。本质上,这跟官逼民反是一个道理。

沈流连又从当地老人、外地来的商人口中探听到二十多年前禁海令还没有下达时此处的繁荣与安定,他的心里不安了,下意识的开始思索禁海令的执行是否正确。

对他来说,转变的过程是一个痛苦之极的过程,但是,经过长时间的煎熬和心灵的挣扎,他终于坦然接受、面对了现实,并且开始寻求解决之道。

正在犹豫要不要跟古清华禀报时,他无意中得知沥州章知府联名大小官吏、当地缙绅名流上书陛下,请求朝廷派兵剿杀海盗时,他终于再也坐不住了。他深知的剿杀非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将原本就糟糕的局势弄得更糟,于是,便咬咬牙向古清华写了密折,列举了大量良民被逼下海为盗的事实,请求古清华谨慎行事。

当时,他还不敢提及废除禁海令一事,只是向古清华描述了他所听到的二十多年前此处的安乐与富饶,投石问路,看看古清华会适合反应。

孰料,古清华给他的反应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他不敢轻易启齿的事她反而说的坦坦然然、明明白白,并且命令他暗中查访海盗扰民背后的真相,并且设法打探海盗的虚实。

这是他一直在做的事,早已有了些眉目,如今有了古清华的支持,更加有了信心,终于让他查到近海势力最大的崇安岛海盗大当家汪海容的底细,连同汪海容的父亲、弟弟也都查了出来。

沈流连生怕打草惊蛇,不敢轻易乱动,只是命人暗中监视保护汪家父子,自己布衣乔装,制造机会与汪家老爷子结为朋友,借以获取他们的信任,为将来招安汪海容做准备。

汪老爷子是个潦倒一生的老秀才,与沈流连相见恨晚,无话不谈,很快就当他是知己朋友。在一次喝醉酒中,内心苦闷以出海为盗的大儿子为耻辱的汪老爷子无意中说漏了嘴,虽然很快他便警觉的转换了话题,沈流连前后推断,仍是猜出了几分真相,那就是汪海容欲接老父幼弟一起出海而被老父拒绝。

沈流连吓了一大跳,心知此事不能再拖,万一汪海容哪天说动了汪家老爷子,那么将来再想和谈就失去极大的助力了,于是他立刻给古清华修书。

古清华那头也急了,摆出三月份定要南巡的意思,不许礼部工部拖延半日,如期南下,来到沥州。

沈流连之所以晚来见驾,并非真的闭关修道,而是奉了古清华之命悄悄去接汪家老爷子一家的——这两年,他为了便于微服私访,常常以访名山道家为借口出去一出府衙就是二三十天。

他是帝师,身份摆在那里,上司也不好管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且由他去,横竖县里的公务不耽搁就成!就是耽搁了也不用他操心,直接把他往陛下面前一送就是,简单的很!

沈流连带着汪家老爷子来到沥州后,古清华便命湘琳和羽林军悄悄安排他们入宫,安置在行宫中一处偏僻的院落。

古清华在行宫中先是召见了汪老爷子父子,汪老爷子中了秀才之后屡考屡败,如今已是大半截身子埋进黄土的人了,早就没有了当年的雄心壮志。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这辈子竟然有幸得见天颜,那个激动和兴奋就不必说了,浑身颤抖满脸发光眼泪直流,好半天说话还结结巴巴。

汪老爷子听古清华娓娓道来召见他的缘由,二话没说当场就答应了,小儿子汪海沐却有几分犹豫,担心朝廷是想利用他们将兄长骗来然后砍头示众,他虽然没有说出来,那犹疑的面色说明了一切。

第128章 表决心亲身赴险

他会这么想古清华和沈流连都不觉得奇怪,毕竟,朝廷与南疆海盗二三十年的恩怨乃人命鲜血铸成,不是一句话说了结就了结的。

古清华和沈流连还没出言劝说,汪老爷子却狠狠瞪了小儿子一眼,训斥道:“你小子瞎搅合什么?此事还轮不到你小子做主,老头子我说了算!你那大哥,难道放着平安日子不过,偏要过那刀口上舔血、死了连祖坟都不得入的日子不成?再说了,陛下何许人也,自登基以来,救友邦于危难、赈济灾民扶助灾民重建家园、祭拜皇陵、赦免宗亲各支前罪、下罪己诏,是位仁德皆备的明君,君无戏言,岂会行那欺骗之小人行径?就是沈太傅,虽然对小老儿隐瞒了身份,但品行却做不得假,小老儿岂有不知?他怎会骗人!”

一席话,说得汪海沐垂首无言。

“汪老兄,抱歉抱歉。”沈流连顿感汗颜,没想到他会说出这样一番话来。

古清华也是既感动又吃惊,叹道:“汪老爷子如此信得过朕,朕心甚为感动,若此事得以顺利解决,老爷子居功至伟,朕必不会薄了老爷子!”

汪老爷子叹道:“草民养出这般不孝子,实在惭愧,当不起陛下此言。若吾儿归来,陛下不计前嫌,饶恕他从前桩桩罪过,对草民已是天大的恩惠了!”骨肉连心,汪老爷子不禁凄然。

“老爷子放心

,”古清华叹道:“朕说过既往不咎就是既往不咎,朕说你有功就是有功!”

这一切的起源,究根追底,都是二十多年前的禁海令惹的祸。什么样的因结什么样的果,又怎么怪得了哪一个人?但是,此事根源在古清华的祖父那里就已经种下,她一个后辈儿孙,总不好当着百姓子民的面抱怨先先帝吧?

“朕倒奇怪,”古清华一笑转移了话题,问道:“南疆地处偏僻,汪老爷子对朝政诸事倒还了解得瞒清楚的嘛!”

汪老爷子眼中一亮,甚是自豪,道:“身为大息子民,理应关心国事!草民虽无能无用,听一听,心里也是欢喜的。”

古清华一怔,心底顿时五味陈杂,半响叹道:“汪老爷子,您放心,只要汪海容肯合作,朕一定保他,保你们汪家满门!”

“草民,谢陛下再造之恩!”汪老爷子鼻息窸窣,不禁又颤巍巍跪了下去磕头:“陛下但有用得到草民,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汪海沐见老父跪下,也忙跟着跪下。

“勿需赴汤蹈火,”古清华微微一笑,示意他父子二人起来,道:“只要写一封信,拿一件汪海容识得的信物即可。”

汪老爷子想了想,慨然点头道:“这有何难,草民遵旨便是!”

拿到汪老爷子和汪海沐的信和玉佩之后,古清华便与沈流连、苏浚三人商量,如何与汪海容接洽。

原本,沈流连坚持要去的,但古清华自有她的想法。

沈流连虽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跟汪家父子交情亦深,但他终究是传统的读书人,且又一把年纪了,让他作为代表跟行事生冷不忌、行为乖张**特性的海盗们谈判,他那一套未必能应付得来。

任何的变故和犹疑都会带来无法估量的后果,影响将来的走向。

只有古清华亲自去了,才可以放得开、毫无顾虑的跟他们谈条件、下承诺,沈流连素来谨慎为臣本分,岂能轻易许下什么?而朝廷与海盗双方争斗由来已久,没有绝对的保障,海盗们岂肯相信,他神情言辞之间只要稍见犹豫,都会引起他们的警觉和狐疑,如果,他们连沥州城都不肯放下戒心的来,下一步不提也罢。

还有一点,将来他们总归要和古清华面对面的,古清华但愿将来正式见面时他们能够体谅她甘愿冒险、乔装微服极力希望促成此事的苦心和诚意,以大局为重,凡事多多忍让,勿与地方官府做多计较。可以预见,地方官府受侵害骚扰多年,既丢人丧命又损失重重,对海盗断断不会有好脸色的,他们真要在下边做些小动作,古清华实际上也无法控制。

事情要取得进展,必须有一方需要作出让步。

所以,古清华坚持自己亲自出马,沈流连乍听吓得眼珠子差点掉下来,然后是激烈的反对。古清华只好苦口婆心的跟他解释,列举自己出马更好的种种理由,又说有汪氏父子在手,说保护也好,人质也好,横竖汪海容不敢轻举妄动就是了,再有苏浚、林洌等武功高强定能护她周全云云。最主要的是,她的态度非常坚决,沈流连作为臣子,自无法与她反抗到底,最后勉强答应了。

少不得一番叮咛嘱咐,百般提醒古清华定要谨慎再谨慎,小心再小心,万一有什么不可控事情发生,安全第一,安全第一啊!

如今,看到古清华平安归来,沈流连悬着的心终于瘫软似的松了下去,再听她这么说,沈流连眼眶立刻就湿润了。

“陛下言重,臣绵薄之力何足挂齿,倒是陛下,亲历险境,勇气可嘉,诚意可敬,此当真令臣汗颜!”沈流连不禁低叹。

“区区小事不足挂齿!太傅言重了!”古清华十分豪气的一拂阔袖,回想起来自己也觉刺激。要知道,这可不是普通的冒险游玩,稍有不慎,那是会引起国本动摇、天下动乱的。而她,居然顺利出去又顺利回来了!想到这些不由她不自得,笑颜如花:“此行不虚,倒是值了!”

“陛下,可见着那汪海容了?他们态度如何?怎么说的?此事可有进展?”沈流连坐下,忙正容问道。

古清华与苏浚相视一眼,古清华点点头,笑道:“太傅且听我一一道来。我们运气不差,多亏事先太傅暗中放出风声,我们在落下港不远的峪里村遇上了汪海容的下属小头目,说服了他们前往禀报汪海容我们的来意,顺便将汪老爷子和汪海沐的书信、信物让来人专呈汪海容,这汪海容倒是个孝子,第二日就赶来见我们了!”

古清华不欲沈流连担心然后对着她一顿唠叨进谏,所以过程说得十分简略,包括被三黑子等打晕拖走捆绑审问都没有说,双方的各种激烈争执也没说。她不说,沈流连也没问,尽管光想想再加上旁边苏浚不阴不晴的脸色他也明白事情的经过不会如她所言那么顺利。

沈流连觉得,身为臣子,探听君主的受窘事是不道德的。

“汪海容说五日之后会来沥州城?这是真的吗?”沈流连又惊又喜又意外,不禁在心里暗赞一声“好汉!”

要知道,汪海容来沥州城跟古清华微服去峪里同样需要承担极大的风险,或者说,他的风险更大——因为古清华知道他的身份!

“我想,他会来的!”古清华微微仰头想了想,语气坚定。

“太好了!等会臣便将此消息告知汪老兄和海沐贤侄去,也省得他们担心!”沈流连说道。

“这倒是!”古清华笑道:“何须等会?朕这就遣人告知汪老爷子去!”古清华说着扬声叫苏姑姑,命苏姑姑亲自前往说明。苏姑姑领命去了。

沈流连沉吟一番,抬眼道:“陛下——可想好了汪海容来了之后双方怎么谈吗?”

“此事绕不过地方官,”古清华扶额,叹道:“事关南疆甚至关系到整个息国,不是朕一人能说了算了!朕想,等汪海容来了,朕先同他谈,然后,再将议政王、兵部尚书、章知府等都请来,大家好好坐下见个面,总要冰释前嫌,方谈得到下一步计划!”

沈流连一怔,道:“陛下打算此刻仍不将此事告知议政王、章知府他们吗?”

古清华容色顿敛,摇摇头,望着沈流连郑重道:“沈太傅,万万不可!现在还不是时候,朕不想节外生枝!”

沈流连愕然,半响方回过味来,怀怀疑疑道:“陛下——是担心,章知府他们会,会——”沈流连望着古清华,“捣乱”两字没说出来。

古清华已然明了他的意思,也不瞒他,趁势点头道:“不错!两边的仇怨有多深太傅是久居南疆之人,比朕更加明白。若是章爱卿等现在知晓了此事,朕担心,汪海容恐怕走不到沥州城。”

“唉!”沈流连默然半响,轻轻一叹:“陛下所虑不无道理。”

如果章知府等知晓了此堪称石破天惊的消息,必定嚷嚷得整个沥州官场都知晓,这个消息,会像风一样,迅速传遍沥州及周边角角落落,那些被海盗害得家破人亡、兄弟姐妹惨死于海盗刀剑下的百姓甚至官兵衙役们,无须章知府等做什么,他们也绝对不会轻易饶了汪海容。

只有彻彻底底瞒着他们,汪海容才能顺利到达沥州城。到时候,双方也才有机会坐下来详谈。

“既然如此,陛下为何不干脆派人前去接汪海容?”沈流连越想越觉得汪海容沥州之行障碍重重,忍不住为他担忧起来。

第129章 沈太傅无限支持

古清华不觉笑了,道:“这如何使得!朕如果这么做,章知府等只会更加反感,对未来的和解不利;再说了,朕也想趁此机会看看这个汪海容本事到底如何。如果,连沥州城都无法顺利到达,朕还指望他将来能做什么呢?”

汪海容不可能不知道东南郡官府百姓对海盗有多痛恨,如果他连沥州城都没本事进,那么,古清华想不当他是弃子都不能了!

虽然很残酷,但,这就是现实!

“陛下所言,甚是。”沈流连想了想,顿时明了古清华的意图,由衷叹道:“吾主英明,乃南疆之福,大息之福!陛下有何差遣,臣定全力以赴!”

“太傅已经为朕做了太多了!”古清华叹了一声。这一句确确实实出自真心,发自肺腑,如果没有沈流连这一两年的努力和付出,她哪能这么快摸得着门道?更不用说有此进展了!而这对她、对大息有多重要,她比沈流连更加清楚。

“只要太傅愿意一如既往的支持朕,彻彻底底的将此事办成,朕便心满意足了!”古清华望着沈流连,一字一句,说得意味深长。

“那是自然,”沈流连毫不犹豫:“此事若成,南疆可重现昔日之安定繁荣,此乃功在千秋、利国利民之大事,臣,义不容辞,亦以此为荣!。”

古清华微微一笑,然后问:“如果,议政王也反对此事呢?”

沈流连怔了一怔,片刻方道:“这个……不会的吧?议政王一心为国操劳,这等功在社稷之事,他怎会反对?”沈流连想了想,然后又道:“或许,一开始他会反对,请陛下放心,臣定会好好劝一劝议政王,臣想,事实面前,议政王定会想通的!”

古清华不禁郁闷,怏怏道:“太傅若能劝的动他最好了,如果,劝不动呢?太傅还会支持朕吗?朕是说,如果?”

沈流连脸上露出一丝茫然不解,不明白古清华为何非要做这个假设,他并不觉得议政王是个固执的人,他对他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当初的恩人阶段,从来都没有变过。

古清华的神色很认真,这种非要他做出抉择的眼神和态度,让他的心里隐隐的有些不安。

“陛下,臣,仍是会不遗余力的支持陛下。”沈流连缓缓说,一字一字,却是坚定不移,铿锵有力。他抬起头,决然道:“只要是有利社稷民生之事,臣都会支持陛下!”

“太傅……”古清华心中霎时流过一股暖流,有这样的师傅和盟友,是她的福气。

如今,她敢肯定会坚定不移力挺她到底的只有苏浚,但苏浚是**之人,在朝堂上说不上话,她太需要朝中有一个人坚如磐石,站在她的一方。

身为君主,无论她真实的态度如何,至少在表面上得摆出中立的姿态,既要保护投诚的汪海容一干人等,又要顾及朝廷的体面及章太守等的心情。臣子们反驳时,她不可能亲自上阵与人辩驳,最多只能提点几句,她需要一个可以代表她将她的心声毫无顾忌表达出来的代言人。

朝中有谁能担当此任?

幸好,有沈流连。

他就像一个中心,可以吸引他人围绕过来,然后渐渐的加大阵营,形成势力,最终打破僵局!

古清华突然觉得有些悲凉,那种念天地之悠悠,独怅然而涕下的悲凉之感自心底冉冉升起,她的眼中情不自禁泛起了一层水光,眼前的一切渐看渐迷离,化为万千镜像,分不清哪是虚,哪是实。

“沈太傅,过几日还得劳您费神呢!这几日,便好生歇着养精神吧!”古清华眨了眨眼忍住心绪,向沈流连勉强笑了笑。

沈流连见她突然之间脸色变得十分难看,只当她是累了,便点点头,微微躬身拱手道:“是,臣告退。陛下,也好好休息吧!”沈流连说着,缓缓倒着身退下。

古清华一笑点头,见他去了,一扭头,映入眼帘的是一张满不痛快得近乎阴沉的俊脸,平日的温润笑容与温柔多情的眼神消失无踪,她一怔,方才想起刚才跟沈太傅说话时,苏浚站在一旁可是一个字都没吭声。

“苏浚,你跟朕来!”古清华起身,往后殿书房走去,苏浚点点头闷闷应了声“是”随她而去,宫女们垂首敛眉立在一旁,自觉的没有跟上。

“你怎么了?咱们离开峪里村回来这一路上至今,你好像都不高兴似的?”古清华眉眼轻盈,眼波流转柔声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