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回可是你凑过来吻我,是你招惹我的!”

李清漪气得都要笑出来了——她明明是想安慰他,告诉他“来日方长,不急一时”。

哪里知道,他的“日”和自己的“日”根!本!不!一!样!

第38章 奈何

一夜纵情,第二日早晨,裕王和李清漪不免就起得晚了。

虽说昨夜里叫了热水洗过,可李清漪早上起来,仍旧有些酸痛,免不了要蹙一蹙眉头,抱着被子半天都不吭声。倒是裕王,满脸心虚,忙上忙下的替她揉了揉,时不时凑过来蹭一蹭,好似奸妃进谗言的模样:“反正今日也没事,咱们多躺一躺。”

两人到底是久别情切,难免要说些私密话或者说是傻话——

“那天我和父皇一起去四弟家瞧孩子了,又红又丑,跟猴似的。父皇还非说长得好,要我说,咱们两个的孩子一定比他家好看十倍,不,是百倍…”

“…刚出生都那样的,长开了就好。”

嘴硬的那个想了半天,还是没什么底气的坚持道:“我还是觉得咱们孩子会好看些。”

为着这个连影子都没有的“孩子”,裕王还兴致勃勃的把头趴在李清漪的腹上,傻兮兮的笑:“说不定已经有了呢!”

李清漪实在受不了这“傻爹”——这都一月份了,天寒料峭,她居然被裕王蹭出一身的热汗来。这会儿,她真心觉得,裕王要是真有一天登基了,“从此君王不早朝”这种事他还真的能做得出来的。她抬了手把裕王推开,扬声叫了人进来。

外头的宫人早就等着了,这会儿闻得声响,便推开门掀了帘子进来。宫人手里捧着洗漱用具,鱼贯而入,训练有素的分别分作两边,井井有条的服侍着李清漪和裕王起身。

裕王用青盐和热水洗漱了一遍,一边展开手由宫人服侍更衣,一边和李清漪说话:“你今日有什么打算?”

李清漪洗漱过后,稍觉舒服,顺手摸了一把自己似乎有些打结的乌发,随口应道:“我大姐好像病得厉害,我正想着去瞧瞧。”

裕王见着她那缕握在手上的乌发油亮柔顺,更衬得纤手白皙如美玉。他心里痒痒的,不禁脱口而出:“我陪你去?”

李清漪回头看了他一眼很快便摇头笑道:“殿下还是去西苑陪陪皇上为好,”顿了顿又道,“昨日不是说过了吗?宁平公主和景王先后有喜,皇上正是欢喜之时,正好可以借着这两事和陛下说一说王府赈灾之事。”

如今地动刚过,不少灾民拖家带口的入京来,除却路上死的,因为救赈不利而冻死饿死的不胜其数。昨日李清漪与裕王从西山回来得路上便见着许多衣衫褴褛的灾民,虽说官府已是开了粥棚但到底供不应求。眼见生民受难,流民之苦,无论是李清漪还是裕王,都起了怜悯之心。

只是,裕王这个身份,就算他是好心救济灾民,要是不和皇帝说一声,皇帝一贯多疑多思,难免要怀疑他是“收买民心”。再者,裕王府本就不甚宽裕,此事真要做起来,不仅招人眼还有心无力。故而,这事必得要拉上景王府以及宁平公主府——既能分担银钱和外头的眼光,也能显得裕王的兄弟情谊。

裕王昨日和几位先生商量的亦是这事。

裕王这才想起这件正事,只得点头道:“我知道了。”他已经更完衣服,只头发还未束起,披散着一头乌黑的长发,乌发如泼墨,神态温温,犹如古诗词上温玉般的君子。他上前几步,接过如玉手上的玉梳子,反倒十分认真的替李清漪梳了梳发,发自内心的感叹道,“你这头发生得真好…”

一众的人固然都毕恭毕敬的低着头不敢直视,但李清漪还是忍不住往边上瞥了好几眼。她退开一步,握住裕王的手,劝道:“皇上一贯起得早,西苑离这的路也远。王爷不必等我,还是早些用膳,早点去西苑。”

裕王闻言大扫其兴,恹恹的垂下眼,只是拖着声调“哦”了一声。他十二分不舍得把手头的梳子还给边上等着的如玉,口上道:“那我先走了…”话声落下,脚却怎么也迈不动步子,仍旧抬眼看着李清漪。

他肩膀绷得有点紧,薄唇抿着,只有一双眼睛亮晶晶的看着李清漪。

一副“宝宝不高兴了,要亲亲才行”的模样。

李清漪既是好气又觉好笑,看了眼周侧伺候的人,踮起脚在他颊边落下一吻,笑道:“早去早回,我等你一起用晚膳。”这个时候去西苑,再陪着说会儿话,说不得就能在西苑用顿午膳。

裕王眨眨眼,心痒痒的看她,悄声道:“我还要…”

李清漪在家带过妹妹,知道孩子最是惯不得的,同理可证:丈夫也是惯不得的。所以,李清漪再没有理裕王得寸进尺的要求,敛首垂眉,自顾自的打理起有些打结了的长发。

她安静的模样,更像是一幅画、一首诗,美得理直气壮。

裕王恋恋不舍的来回看了一遍,最后只得磨磨蹭蹭的出门去了。

念着今日要去谢家看李清闻,李清漪便打算便衣出行,故而也没令人挑那些华服,只叫左右拿件简单素净些的。如英挑了半天儿才拿了一件白底绣黄蕊紫瓣梅花的袄子,襟口镶绣云纹紫边,下身配明紫色棉裙。这颜色虽显庄重却也未免老气,但因着李清漪肤色极白,容色甚美,反倒更显神容端美,凛然而不可直视。

如玉打开妆匣,捡了一对玛瑙粉耳坠和一整套的碧玉珠花替李清漪带上。

虽说都是按着简单的来,但是等她一切妥当,也已经过了半个时辰,屋内刚刚丢下去的香块的香炉也袅袅生出烟气来,裕王也已经赶着出门了。

李清漪慢悠悠的喝了碗椰汁燕窝粥,食不知味的吃了几块奶油卷,长眉轻轻蹙起,似乎有些发愁。

丁嬷嬷和如玉等人只以为她是忧心王爷之事,暗道王爷和王妃果真是夫妻情深。唯有如英感同身受,十分理解:一定是想喝慈和做的白粥了!

因为是昨日交代过的,府上的马车早已备好,待得李清漪起身去谢家,自是一路的畅通无碍。

按理,李清漪这般身份,去谢家自然要早早去说一声也好叫谢家上下有个准备。但是李清漪本就不大喜欢谢家又实在担心李清闻的身子,干脆来个不报而去,正好瞧瞧情况。

谢家算是殷食人家,虽说谢老爷去得早,但他留下的家财却也不少,要不然当初也不会惹得谢家族里动心。再者,谢俊成年纪轻轻中了举人,前途无量,谢家族里几个老人便有意和解,时不时的便帮衬一二,送些东西银钱来,时时有人来说话奉承。故而,王氏虽是寡妇,日子却也很是舒服——有钱有闲,买了几个小丫头身边伺候着,儿子儿媳又都被管得牢牢的,现今又得了乖孙,再没有不如意的了。

这日,李清漪的马车到谢家院子门口的时候,王氏正坐在自己屋里的榻上逗弄孙子。这可是他们谢家的乖孙,王氏怎么看也看不够。

正所谓老小孩,人老了就有些孩子脾性。王氏抱着孩子,见他眯着眼就快睡过去了,便忍不住笑着凑上去亲一亲,惹得孩子睁开眼撇嘴要哭,连忙又摇摆着哄他。

按理,一岁多的孩子是该说话了。可这孩子却仍旧只会哭,王氏一逗一哄,孩子脸都憋红了。

王氏却玩得高兴,一边笑一边和身边的梁婆子道:“这孩子机灵,就和俊成小时候一样!不像他娘,一棍子打不出半句话。”

倒是她身边伺候的梁妈妈有些担心孩子,委婉劝了几句:“小少爷如今长身子,也沉了。您身子不好,抱了一早上,该歇歇了…”她是王氏的奶妈的女儿,自小和王氏一起长大,颇有点儿真感情,故而也很能说几句实话,“都说血浓于水,到底是亲母子。您不叫少奶奶看孩子,是不是有些不好?”

王氏把手上的孩子递给边上等着小丫头,嘱咐一句:“小心些,别摔着啦。”然后才转头继续和梁妈妈说话,“这事你别管!是她自己身子不好,成日里的起不了床,我这才替她照顾一二。哪里去说,都是我这个婆婆在理!”

梁妈妈叹口气,端茶给她:“您一片慈心,家里头谁不知道。只不过那头还有个裕王妃,可不得仔细些。”

茶汤正热,王氏掀了茶盖撇一撇茶沫却没喝,笑应道:“这你就不懂了,就是因为有个裕王妃在,我才要把孙子抱到这儿来呢…”她一双吊梢眼精光内蕴,显得十分精明,笑起来时脸上皱纹缓缓舒展却颇为慈和,只是声音依旧轻薄的就像是能刮出血来的刀片,“孩子在我这里,才能压得住她,好叫她不要借着裕王妃的势生事。要不然,我还能拿什么来拿捏她?”

在王氏看来,婆媳之间本就是东风和西风之争,可是半点也不能让。否则,这家岂不是要变天了?!

梁妈妈实在是担心:“就怕少奶奶把事情告去裕王妃那里,咱们…”

王氏把茶盏往桌面一拍,扬起脖子,厉声道:“她敢!”

话声还未落下,外头守门的小厮已经把事情报了上来:“太太,裕、裕王妃来了!”

王氏本还红润的脸一下子白了起来。过了一会儿,她才反应过来,慌张起身,声音绷得发紧:“赶紧的,把小少爷给我抱过来,咱们一起去迎裕王妃。梁妈妈,你去和少奶奶说一声,省得她病里犯糊涂,在王妃跟前说胡话。”

第39章 探病

李清漪一贯不喜欢王氏,依着她那点儿模糊的前世记忆,王氏这样的大概可以叫做“拜JB教”——李家这种只有三个女儿没有儿子的人家,在王氏看来“肯定是做了坏事,老天爷罚他家生不出儿子”。

王氏总是带着无比的优越感,以怜悯的目光看李家上下,有一回还哄年幼不懂事的李清容“赶紧叫你娘给你们姐妹添个弟弟,要不然你们姐妹长大了连个依靠都没有”,惹得李家上上平添了许多误会。偏这个人还占了个姻亲的名头远不得、近不得,一想起来便觉得恶心。

所以,看着这人忍着气在自己面前行礼,哪怕是李清漪也心里颇觉畅快。不过,她还是念着自家姐姐并没有打算撕破脸,很快便令如英去扶了王氏起来,盈盈笑着,客气道:“自家亲戚,不必多礼。”

王氏心里憋着一口气,站起身来时只觉得胸口疼得厉害——李清漪口上说着“不必多礼”,实际上还不是等她行完了礼才说开口?真是和小时候一模一样,刁钻刻薄的性子!

李清漪倒不在意她那气得略发白的脸,笑着往前走了一步,见着王氏怀里抱着的孩子,连忙问道:“这是荣哥儿吧?”

谢家小外甥是在冬天的时候怀上的,谢俊成翻了好半天的书,给他取了个“冬荣”的名字,意为冬日繁盛。《高唐赋》里有一句“玄木冬荣,煌煌荧荧,夺人目精。” ,《西都赋》亦有一句“蓬莱起乎中央,於是灵草冬荣,神木丛生。”——冬荣的大多都是“玄木”或是“灵草”,实非凡品,谢俊成盼子成龙之心昭然若揭。

王氏连忙点头:“是啊。”

李清漪一边伸手逗弄孩子,一边扬眉问道:“听说姐姐身体不好呢?”

冷不防被这么一问,若非王氏早有准备,怕是真要吓住了。她掂了掂怀里孙子的重量,总算找到些许底气:“李氏她身子不好,老身也不敢叫她起来。外头风冷,娘娘还是先进门吧…”说罢,委婉的抱怨了一句,“王妃此来匆匆,谢家上下没来得及准备,招待不周之处,还望娘娘能体谅一二。”

李清漪抬脚进了院门,随口道:“要是我不体谅,这可怎么办?”她转眸欣赏了一下王氏那张神色几变的面庞,这才笑道,“瞧您,我是说笑的,您不必放在心上…”

王氏被憋得一顿,一时说不出话来,好半天才道:“哈哈,娘娘真是会打趣。”哈哈这两个字甚是干涩,简直像是挤出来的。

李清漪也不介意——大约是被裕王惯出来的坏脾气,见着往日讨厌的人在她跟前忍气吞声,她这心里确是很舒服。她随口和王氏寒暄了几句,几句话的功夫恰好到了李清闻住的正院门口。

守在门外的正是李清闻的陪嫁丫头落雪。她正站在廊下,冻得有些发颤,跺了跺脚。她遥遥见着李清漪,面上又惊又喜,急忙上前行礼:“奴婢见过王妃娘娘。”

李清漪连忙叫起,问她:“姐姐呢?怎你一个在守在外头?”

落雪面上的笑容一僵,小心的瞥了眼边上的王氏,低头应道:“梁妈妈带了药,正在里头伺候少奶奶喝药呢。”

李清漪略一点头,紧接着又问起落雪李清闻的病情来:“姐姐近来可好?大夫开了什么药?”这都是当着王氏问的,自然也是要敲打敲打王氏——连药方都问,自然是不放心李清闻的病情和谢家请来的大夫。

王氏听着这一连串的问题,插不上嘴,脸上越发难看起来。

落雪甚是机灵,连忙报了药方子,因着李清闻的药就是她煎的,她报起药名清脆又利落。

李清漪倒也颇知道些药理,稍一琢磨,点了点头,意味深长的看了眼王氏:“确是养身子的药,不过倒是有几味药是排解心结郁气的。”

王氏梗着脖子,勉强应道:“可不是,李氏自从生了荣哥儿,心情不就大好。我怕荣哥儿吵着她,这才替她带着,连家事都没敢拿去烦她。”

李清漪蹙了蹙眉,没理会王氏的辩解,径直推门而入。

大约就像是落雪说的,李清闻正在喝药,屋内的药气还未散去,有些清苦。因着李清闻病里怕冷,门窗皆关,烧了炭,这热气升腾,混合着淡淡不散的药气,能把人闷出头疼来。

李清漪往里走了几步,因为地毯铺着,竟也没什么声音,屋内依旧静的很。

这么环境里,她不由得便想起小时候的事。

她小时候总是会做哪些奇奇怪怪的梦,初时还觉得新奇,后来便渐渐习以为常。六岁的时候忽然梦到了死人,吓得连觉都不敢睡了——连着好几天,熬不住了睡过去便又被吓醒,只能迷迷糊糊的哭,然后发热生病…偏偏,梦里的那些事却不能与旁人说,小小的孩童仿佛也知道了保守秘密,谁问都只是默默摇头,问多了默默流泪,倒也惹得黄氏也抱着她嘤嘤哭,一家子跟着发愁。

李清闻比她大四岁,那时候已经懂事了,便也摆出大姐姐的做派陪她一起睡。

记得那时候,她病里几次迷糊醒来,也是这样的情景——满屋子的药味,炭火烧出来的热气能把人憋出汗来。当六岁的她汗涔涔的抱着被子从床上坐起身来,第一眼就见着了边上的姐姐。

姐姐有些吃力的抱着她,小大人似的有一下没一下的拍着她的脊背,安慰她:“不怕,漪姐儿我们不怕…”她一边哄她一边道,“姐姐在这呢,姐姐陪你。”

只这一句话,好似阳光一般的驱散了乌云,叫做了无数噩梦的李清漪也忽然生出来几分委屈和勇气。她双颊烧的滚烫发红,眼睛里含着两汪泪水,扑倒李清闻的怀里,痛痛快快的哭了一场:

“我好讨厌,好讨厌睡觉…”

“嗯,可是人都要睡觉的啊。”

“我好讨厌做梦,好怕那些梦…”

“梦里的都是假的,漪姐儿马上就要是大孩子了,才不怕这个对不对?”

“我不怕!可我生病了啊,要是好不起来,我会不会死啊,姐姐…”

“不会的,姐姐陪你呢。你再闭一闭眼,数一二三,很快就会好了。”

记忆的最后,她趴在李清闻的怀里,数着数着就睡过去了。她睡得很舒服,隐约间还能感觉到姐姐的手轻轻的摸着她的头,一边按着几个穴位,一边用手指替她梳理那被汗水浸透的头发。

后来,她渐渐懂事,前世那些断断续续的记忆也理出头绪,她的心思越发内敛深沉,六岁那种事情再也没有发生过。可是她和李清闻的关系却一直很好——她们一起做女红,一起看书,一起收集桂花做点心…李清闻为着显出长姐的气派也为着管家,对着旁人一贯都是端庄有礼,很有几分架子,可是李清漪心里却知道,自己这个姐姐最是温柔不过,对着放在心里的人,简直能柔出水来。

那是她幼时最难忘的一段温柔。至今想来也如冬日暖阳,几许温暖,叫人心头一软。

李清漪的眼里泪光一闪,咬了咬唇,赶在后头几人之前出声道:“大姐姐…”

屋内静了一瞬。

随即,内室便穿来淡淡的、充满惊喜的回应声:“…漪姐儿?”那声音有些虚弱却仍旧是如过去一般的柔和。

李清漪听着这声音,心中又酸又软,再也忍不住,没理边上的王氏和落雪便快步走了过去。她绕过屏风,很快就见着了正躺在床上的李清闻。

都说产后发胖,可李清闻简直瘦的只剩下骨头,乌发披在肩头,更显得一张脸又小又瘦。边上梁妈妈替她拿了个枕头垫在后头,她方才有些吃力的靠坐在床上。

李清闻的面色在灯光下显得极为惨白,只有乌黑的眸子带了些许精神。她定定的看着李清漪,看着看着,竟是忍不住落下泪来,羞愧道:“当初你入宫选秀,我没去送你;后来你去白云观,我也没法子去见你。我这个做姐姐的,实在是…”她顿了顿,语声渐低,“前些日子,我听娘说漪姐儿你回来了,按理早该去见一见,只可惜身子不中用。”

李清漪在床边坐下,握住她的手,轻轻对她笑,语声温柔:“这有什么?我这不是来瞧姐姐你了吗?”

这笑容、这声调、这态度,柔的滴出水来。要是叫裕王见着了,说不得要吃个无名飞醋。

李清漪心里头是极明白的:姐妹之间,何必计较这个?再难再苦,她也是不愿叫自己那些事情牵连了家人的。李清闻不来,她心里才能放心呢。

第40章 婚姻

李清闻叹了口气,她是知道妹妹护短的性子的,故而也就没有再多言。她目光一转,便见着后面抱着儿子的婆婆,顿时面上显出惊喜的神情,竟是破涕而笑:“娘,你把荣哥儿也抱来了?”

一时之间,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抱着孩子的王氏身上。

王氏顶着李清漪的目光,很有些尴尬,自以为隐蔽的瞪了眼李清闻以作警告,这才淡淡道:“王妃娘娘难得来一次,我总是要抱荣哥儿来叫她瞧一瞧的。”

李清闻被王氏不软不硬的顶了一次却也不生气,依旧满眼渴望的看着那个昏昏欲睡的孩子,像是怕吓到孩子似的小声道:“娘,你能让我抱抱荣哥儿?”

王氏颇为尴尬,本能的就要回绝——对于她来说,荣哥儿在她手上,李清闻这个儿媳妇才会有所顾忌。要不然,李清漪就在这里,要是李清闻一时气不过告个状就麻烦了。

没等王氏开口,忽然见李清漪站起身来,走到她的面前,轻声道:“说来,我这个姨母都还没抱过荣哥儿呢。”

李清漪的话却是王氏拒绝不了了。

王氏手脚都有些僵硬,颇为尴尬,只能慢吞吞的把孩子递给李清漪。

这还是李清漪第一回抱孩子,不过对方是她亲外甥,倒也亲切。孩子骨头软,抱在怀里叫人心里颇是忐忑。她一边注意着孩子的表情,一边试着调整抱孩子的手法,缓步往床边走,口上道:“姐姐,你瞧,荣哥儿这小嘴儿长得真像你。”

说话间,半睡半醒的荣哥儿忽然睁开了眼,花瓣似的嘴打了个哈欠,圆溜溜的眼睛定定的看着抱着她的李清漪。

他的眼睛又黑又亮,就像是两颗黑葡萄,明亮的照人。

李清漪一颗心都被他看得软软的,忽得生出一个想法:生个孩子似乎也不错…这个想法不过是一闪而过,她很快便走到床边把孩子递给李清闻:“姐姐你瞧,荣哥儿也知道要见娘,眼睛都睁开了。”

李清闻只是略一点头,一双眼睛紧紧的看着儿子,小心翼翼的伸出手把孩子搂到怀里。她贪看着儿子,看着看着,落下两行眼泪,似是下了什么决心。

李清闻静默片刻,忽的一开口,声音不轻不重,却像是丢了一颗地雷一般叫一屋子的人都吃了一大惊:

“漪姐儿,我想和离!”

******

晚上的时候,裕王果真早早回府和李清漪一起用晚膳。

只是,李清漪的胃口不大好,只是吃了半碗饭便放下的碗筷。

裕王午膳是在西苑用的,一边要小心维持仪态,一边要揣测皇帝老爹的心意,时不时还要应付皇帝老爹莫名其妙的问题。他吃了一顿饭简直是受罪,累得慌——身体累、心也累。好容易熬到晚上,他本想着这晚膳是和自家王妃吃,光是看着李清漪就能多吃一碗饭,美得很…

哪里知道,李清漪一顿饭下来却是没说几句话,饭都只用半碗。裕王一颗心都是系在李清漪身上,虽说胃里头饿得慌,但是心在胃上头,李清漪自然也比桌上的饭菜重要。他很快也搁下手上的饭碗,叫人把饭菜端下去。

他现今有些城府,对着李清漪更是有千百般的体贴和耐心,所以他也没立刻发问。

等到晚上两人沐浴过后,屋内点了香,袅袅烟云自青铜香炉里升腾而起,犹如空中的暗流脉脉而动。李清漪钗环皆去,素面朝天,正靠坐在床边擦头发,有一下没一下的发着呆。

裕王见她乌发光可鉴人、形态静妍一如月下芙蓉,只觉得自己心尖也似开了朵花,软的不行。他心念一动,便轻手轻脚的上前抽出那条干布巾,替她擦起来。

两人静坐,一时无语,屋内倒是静了一刻。

裕王想了想,斟酌着开口道:“姐姐的病怎么样了?要不然,我让人去请太医去瞧瞧?”

“不必了,倒不是什么大病,养一养就好了。”李清漪轻声应了一句,略一顿便又接了一句,“今日我去瞧姐姐,她忽然说起要‘和离’。”

裕王替她擦发的手略一顿,有些吃惊:“可是出了什么事?”这年头,女人要是能说到和离,多是忍不下去了。

李清漪轻轻叹了口气:“我姐姐那个婆母性子强硬,两人一直都和不大来。久而久之,摩擦多了,就成大事了。”

裕王倒不大懂这女人之间的事情,只是说了句:“若是有需要的,你便和我说一声。”

李清漪这时候却是莫名的摇了摇头:“这和离一事,姐姐虽是说出口,我看到了最后却是办不成的。”她垂下眼,唇边噙着一丝苦笑,“有荣哥儿和梅姐儿在,谢俊成本人又非一无是处,姐姐那个性子,自是离不了的。”

性格决定命运。倘若是自己,那么早在成婚之前就会设法退了这门亲事;倘若是李清容,以她那脾性,便是闹得天翻地覆也会早早和离了过自己的痛快日子。可遇上这事的偏偏是李清闻,她品性温柔又有责任心,不仅放不下儿女更是心恋谢俊成,自然和离不了。

李清漪也看得非常清楚,李清闻那句“和离”不过是一时之意气——她被王氏压得久了,病中又常常苦闷于心,压抑不已,一时气急了罢了。等她回过神来,想想儿子和女儿,再想想谢俊成,怕也是悔了。

话又说回来,谢俊成能中举人,勉强也算是个聪明人。他自然知道李清闻这个妻子的重要性,平常待妻子很好,有些夫妻恩爱的模样。他唯一并且最大的错误不过是在妻子和母亲的争斗之间,毫无保留的站在了母亲那一边。这倒也不是什么奇怪事——感情上,王氏是一力带大儿子的寡妇,谢俊成自然更理解敬重母亲;理智上,他若是对母亲不孝,天下人都要骂他,日后科考亦是有所妨碍,他若是对妻子稍有慢待不过是自家家务罢了…谢俊成的选择,乃是这个时代大多数自以为聪明的男人的选择。

裕王见她面色淡淡似有深意,不由接口问了一句:“那这和离的话岂不是白说了?多没面子啊?”

“哪里会是白说?”李清漪总算露出一丝笑来,那笑容颇有些嘲讽,“本来,荣哥儿、梅姐儿都是姐姐的命根,这两个都被谢家抓在手里,无论出了什么事,姐姐都只能忍着。但是,和离两字一出口,姐姐便占了先机,反倒摆脱了弱势。”

李清闻心里不想和离,王氏和谢俊成难道就想和离?李清闻提起了“和离”,王氏和谢俊成便会知道了事情的严重性——王氏能知道后怕和收敛,谢俊成也会明白姐姐处境之难。如此一来,姐姐之后的日子自然也会好过许多。到时候再有黄氏等娘家人一劝,李清闻自然也能就势下了台阶,日后对着王氏和谢俊成也能更有些底气。

裕王听得恍然,随即又微有唏嘘:“常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想不到这婚姻一事,倒显得有些委曲求全。”

李清漪垂下眼,她细长浓密的眼睫遮住了眼中的复杂神色,难得的说了几句真心话:“爱情,两个人便是了;可是婚姻却是许多人的事情,委曲求全不过是最简单的…”

裕王低下头,他的目光落在李清漪那清透白皙的面颊上,她细细长长的眼睫轻轻的垂下来,鸦羽似的,落下一点儿阴影,就像是美玉上落下的一点灰尘,恨不能替她拂去。这一刻,他忽然觉得自己与李清漪隔得有些远,那样的远,远的令他心生惶恐。

他不由得伸手把人抱住,像是抱住一缕风、一阵烟,心里仍旧是空空的。他低了头,伏在李清漪的耳边轻声道:“清漪,我…”他顿了顿,想说“我一定不叫你受委屈,一定不叫你像李清闻一样委曲求全”。可是话到了嘴边却又茫茫然,不敢说出口来,只能慢慢的咬了咬唇——似他这样的身份,为难之处更多过了谢俊成。王氏这个做婆母的不讲理,难道皇帝这个做公公的就讲理?更何况,这天下能压着王氏的人不少,可能压住皇帝的却没有一个。

有情人,情至深处,难免山盟海誓;可若是热血冷下来、感情再深一些,诺言反倒不敢轻易许出口——爱是克制与忍耐,因为爱,所以更加郑重,更加小心。裕王是真的把李清漪放在心尖上去爱的,因为这爱,他仿佛自缚手脚一般,好多事都束手束脚,许多话都说不出口。

他心知:轻易的许诺往往比不许诺更加能够伤人。

裕王只能抱住李清漪,他的心血仍旧是滚热的,声音却是轻轻的,如金石之音:“总有一日,我会让你再不必受任何人的委屈,一切皆如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