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也仅限巡抚衙门内,以及有限的一些人知道,至于粮从何来,数量有多少,依旧没人知道。

以虫换粮依旧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有了这两件事的激励,逗留在太原城内的几个知县都回到各自治下,主持着县中大局。

他们除了监督换粮一事之外,还要提防当地发生民乱,以及疫病的发生。疫病总是跟随着灾难而来,为此各州县专门拟定了预防疫病条例,晓谕各乡民牢记遵守。

诸如有限的水源需要专人看守,患了疫病之人需要隔离,不能饮用生水,需煮沸了才能饮用,不能随地便溺,需挖土掩埋等等。

在各地都严防死守下,即使有个别乡民患了疫病,也没有蔓延开来。可惜防了疫病,又生出一事,致使各地死亡人数节节攀升。

死的人都有一个特征,那就是浑身浮肿不堪。

明明是灾年,大家都食不果腹,偏偏有一类人在大家都瘦得枯瘦如柴的情况下,胖得宛如吹了气也似。

一些年轻人不懂,若是有那些上了年纪的老农,经历过不止一次灾荒便知,一般枯瘦如柴还有救,恰恰是这种人没救了。

他们大字不识一个,也说不出病的究竟,只知道人饿到极致,身体里开始坏了,就会浑身浮肿,很快死去。

因为这浮肿病的大面积爆发,致使相对平静的各地又激发了一阵混乱。连着数日,各州县皆有小股民乱,让何隆成连连暗骂都饿成这样了,还有功夫生乱,就不该放粮,饿死了完蛋。

这些话自然不会放在明面上讲,可实际上在座的谁不懂这个道理,胡德茂周会等人为何一直压着最后那批粮不放,便有部分原因是为此。

一直饿着也就罢,最怕的便是拿着少量的粮食吊着,既不能解决问题根本,又吊着那些饥民,人半死不活的时候最易生事。还是那句话,当官的不怕治下死人,尤其不怕死灾民,最怕的就是激起民变。

当然,其实这浮肿病也不是无药可治,也无须药来治,只要有粮食,只要能用有营养的东西养着,慢慢就会好了。

恰恰是这最简单的,在如今变成了大难题。

……

“此法真有用?”

魏王皱眉看着面前的簸箕,那簸箕中有许多棕黑色的粉末状物体,碾得并不是很碎,如果认真端详就能发现里面有许多奇怪‘物体’。

簸箕旁放了一个盘子,盘中放了几个棕黑色的窝窝头,这窝窝头一看便知是用最差的高粱面做的,也许可能还掺杂了其他东西,只是用肉眼看不出。

德旺赶在魏王伸手之前,从盘中拿起一个窝窝头。

当奴才的就要有死在主子前面的认知,有苦有累奴才上就对了。所以德旺明明毛骨悚然,依旧强笑着从窝窝头上掰了一小块儿下来。

“主子,这腌臜物哪能让您来尝,还是奴才来。”

别看他嘴上说得好,那犹犹豫豫往嘴里送的动作,已经足以说明德旺的内心纠结。

实在不是德旺矫情,而是他哪怕是个太监,自诩幼时没入宫之前,也是吃过大苦头的人,也从来没吃过虫子。

尤其还是蝗虫,还是蝗虫做的窝窝头。

以前德旺还觉得舒永泰那小老儿也算是个人才,自打对方向魏王建议做这劳什子窝窝头当赈济粮发下去,对方就在他眼里彻底换了形象。尤其舒永泰言必称‘有经验’,致使德旺看他的眼神更是诡异。

强笑纠结之间,德旺已经把东西喂进嘴里了。

其实等吃进嘴里后就知道也不是那么难入口,拉嗓子、干涩发苦是肯定的,因为里面除了虫干粉以外,高粱面的含量并不多,而是还掺杂了高粱壳、杆、麸皮等物。

不得不说舒永泰等人此次跟着魏王出行起了大作用,尤其以舒永泰、王梁成等为首的几个年长的师爷,他们也许貌不其扬,甚至学识并不出众,但他们所具备的经验却是无价之宝。

就好比这次的改良窝窝头,便是他们这群人集思广益下做出来的。可以在保证饥民活命的情况下,最大程度的节省粮食,并且避免浮肿病。

还不等德旺吃下后发表结论,魏王已经伸手拿起一个,并在所有人诧异的目光里,掰了一块喂进嘴里。

“殿下……”

“灾民都能吃,本王自然也能吃。”表情淡淡地说下这句话,魏王又道:“可以入口,但若是搁置几日,将会很难下肚。”

这两日舒永泰等人吃下不少这种窝窝头,都是为了更好的调整里面配料的比例。此时听闻魏王这么说,自然明悟其意。

“如今天气渐渐冷下来,此物可放半月不坏,太硬的话用水泡之,便可解饥,如此一来也可以避免灾民寻水生火之麻烦。至于殿下担忧是否能解那浮肿病之事,当年属下所处之地,也曾有那灾民太过饥饿以虫为食,事后属下发现以虫为食过的灾民,大多都没有患过浮肿病。事后问过医者,浮肿病本就是长期缺乏肉类的营养,虫子虽小,但也是肉,如今这改良过的窝窝头,既能解饥,又能为饥民补充营养,属下觉得可以推行。”

说来说去,还是人们本身习性作祟,人乃万灵之首,除非迫不得已谁会去吃虫子。当初魏王也不是没有动过鼓励饥民捉虫来充饥的念头,可见那么多饥民捉了虫子来换粮,也没有人留下自己吃,就能看出时下人心中的想法。

再加上吃虫到底惊世骇俗,他此次前来明摆着困难重重,暗中想对付他的人不止一个两个,若是传出朝廷无粮只能让饥民吃虫的消息,恐怕不用人暗地里煽动,便足以动摇当下局势。

待到那时,人心失去希望,饥民暴动只在顷刻,他此次赈灾之行将功亏一篑。

所以才会想到这种法子,既能节省粮食,又能安顿饥民,还能消耗以虫换粮送来的大量蝗虫。

只是这消息不能走漏,魏王才会巧立名目将赈灾粮全部收到一处来,又弄出这改良的窝窝头。

实际上他哪是借到了粮食,不过是大量的麸皮夹杂着少量的粮食。

这就是一出空城计。

第125章

广丰仓位于太原城南府衙大街, 与太原府衙门毗邻。

同处一条大街的, 还有提刑按察使司及承宣布政使司,不过一个在东大街, 一个在西大街, 广丰仓便处在西大街的西角处,临着西海子。

平时这广丰仓不过作为太原城的常平仓之用, 自打山西境内连着两年旱灾, 钦差又下命以虫换粮撒出许多粮食,这好不容易存下的粮食几乎已经见底。只是这内里究竟不能为外人所知, 平日里都是派人严加看守,但凡有人靠近, 便被视为意图不轨之辈,也因此此地少有闲杂人来。

可最近几日也是出了奇,此地连着多日车马如流,俨然十分热闹。哪怕官兵再是严密把守,也防不住此地的异常为市井之民得知。

如今市井中有传言说,钦差大臣从别处借到一批粮食,数目不少。

这下终于不怕再饿肚子了!

俗话说宰相门前七品官,对照府城百姓也是如此, 因为他们身处府城,所以哪怕外面赤地千里,他们城里的人依旧比外面人好过许多, 没粮不要紧, 这些官老爷总不会饿着他们。

因这消息, 城里百姓格外振奋,连成群结队出城抓蝗虫都有劲儿多了。

早先有谣言传出,说官府手里也没粮了,他们就算抓了虫,也没办法换粮,再说官府也不是傻子,这虫子一点用处都无,哪有人傻到把救命的粮食拿去换虫,刚开始换不过是权宜之计,为了稳定民心,今后肯定没那么好了。

如今见有这么多粮食往城里运,换粮点依旧每日往外换出不少粮食,谣言不攻自破。

除了市井中有人在议论这批粮食的到来,巡抚衙门、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等几处也都在议论。

周会已经去探过口风,魏王一点想透露的意思都没有。且魏王似乎也明白粮食惹眼,此行运送粮食之人一概不是太原当地人士,入库看守之人又皆为魏王心腹,旁人沾染不得。也因此明明他们才是地头蛇,此次竟一点消息都探不到,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那粮食一车又一车往广丰仓运去。

一旦入了那扇大门,便如泥牛入海,再出来时只人和车,粮食却是再也见不到了。不过活人难道还能被尿憋死,看不到粮食,数车便好,就这么一车一车数过去,每车能运多少粮食,大致能有数目,于是几人得出一个让他们瞠目结舌的数量来。

到底是哪个傻子,竟将用来救命的粮食借给他!

虽这话众人没有明言,但光看彼此的表情和眼神就能知晓,此次灾情遍及数省,人人自危,自己的屁股都还没擦干净,还能去帮别人?

可哪怕再是不信,那么多粮食是摆在那儿的,总不能说是魏王凭空变出来的,那必定是有人援手。

“查出是从何地运来了吗?”胡德茂沉声问道。

下面众人皆是摇头。

周会道:“连着运了三天,每天不少于十万石,谁知道这位主儿从哪儿弄来这么多粮食,我说平日里见他总是一副八风不动的模样,合则是扮猪吃老虎。”

他这话说得讥讽至极,不过思及魏王那张冷面,再想想这些日子他们装模作样在一旁‘出谋划策’的干着急,俨然就是一场笑话。说不定人家早就洞悉他们这些人的心思,才会等粮食都快到了,才透露出口风。

人家这是防着他们!

可转念再想,可不是得防着,换做是他们,他们也得防。都知晓这是魏王入朝以来办得第一件正经差事,又是这么大一件事,若是办成了,魏王在朝中的声望不用说,本就是被许多大臣看重,经此一事将是旁人难及。

若是办不成,自然是墙倒众人推,一败涂地。

都知晓其中的利害关系,人家信不过他们也是正常。

谁知道彼此背后站着什么人呢,不然自打魏王到了太原以来,看似胡德茂之流殷勤至极,实则半点用处都无,碰到事都是能推能就推,能挡就挡。

其实也没什么可推可挡的,因为早在魏王来临之前,他们已经安排布置好了一切,务必让一切不显露痕迹,还要让魏王的差事办砸。

这事也不难做,只要让魏王弄不来粮食即可。

而山西当地本就无粮,他们只要把大面上做平整了,让魏王挑不出错处,陪着他应付差事。至于山西境外,自有外面的人去操作,晾他也借不来粮食。

可偏偏人家就是借来粮食了,且数量不少。

“如今这事怎么办?”周会甩下手中茶碗,烦躁道。

没人回答他的话。

周会也意识到其他人态度不对,不敢冲着胡德茂齐碧河使劲儿,便冲着赵天放去了。

赵天放见此,忙支支吾吾道:“钦差大人能借来粮是好事,这样一来也不用怕饿死了百姓。”

这一听就是和稀泥的话,谁也挑不出错处,也说明了赵天放不敢站队的态度。

周会嗤了声,狠狠地瞪了他一眼,又去看胡德茂和齐碧河等人,除了高有成与他对视了一眼,其他人都不接他茬。

自此,周会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怒极反笑了起来,表面上似乎没打算追究,实则心里没少骂这几个老匹夫。

可不是老匹夫,魏王没借来粮食之前,他们俱是态度暧昧,京中那边有什么需要帮衬的,也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做个顺水人情。如今魏王借到粮食,事情还没成定局呢,这态度就变了。

骑着墙头两边看,也不怕一阵大风吹过来,下道雷把这些人给劈死!

周会站起来,打算回去后往京中送信,问问接下来的章程。

这时,从外面快步走进来一个人,人还没站定,就急急道:“禀报中丞大人,广丰仓今日派出了赈济粮,可这次派出的不是粮食,而是窝窝。”

这人说得磕磕绊绊,到底也让众人听明白他的意思。

之前魏王就跟巡抚衙门和布政使司打过招呼了,为了总管赈灾事宜,这赈济粮今后就由钦差亲自管着。

其实大家都知道这是钦差不想让他们染指粮食的借口,可粮食是人家借来的,明知道私下都在为粮食打仗,谁也没那么厚脸皮硬往上面贴。周会今日会发这么大的火,也是因为他这督粮道总粮官的差事被夺,有点名不副其实的意味,现在又发生这事。

窝窝?

钦差这是疯了吧,不发粮食发窝窝头,他到底在想什么?

胡德茂皱眉站了起来,其他人不用说,也都跟在他后面往广丰仓去了。事已至此,自然要弄明白钦差到底想做什么。

*

广丰仓这里,自打魏王入主进来,里面的差役都被换了个彻底。

这广丰仓作为粮仓之用,本就是墙高屋坚,平时也有人常驻把守。此时位于西北侧的一处院子里,里面白烟缭绕,散发着阵阵的食物香气。

不过这地方附近没有民居,倒也没惹来人们的瞩目。一袋又一袋的窝窝头从这里运出来,自然不是新鲜刚做好的,而是今日做明日送出,这样一来也不怕窝窝头被挤压散了。

前堂,魏王收到巡抚等人求见的消息,也没拒之不见,而是让人领了他们进来。他虽为钦差,总管赈灾事宜,到底一人之力有限,还得借助这些地方官员。

他早就等着这些人来了。

等胡德茂等人来后,照例是一番例行公事的对话后,才切入这赈济粮的事情。

对此,魏王早有章程,推说多地大旱,寻水寻柴不易,百姓们早就饿得够呛,换了粮还要回去做成吃食,太耗费人力物力,不如由官府代之,这样一来既省了物也省了力。

本就吃不饱肚子,很多百姓为了抗饿,都是能不动就不动,这件事大家也都是知道的。再来,做一顿饭要花费许多柴火,十户人家就要花十倍的数量,不如一起的省力。

之前没有赈济粮发放,很多地方的树皮都被吃光了,如今为了做顿饭再去砍树,难道说过了今年明年就不过了?还有马上就要入冬,又是大量花费柴炭的季节,能省就省。

这理由太过充足,唯一的弊端就是下面的吏役多添了差事。

可食君俸禄,为朝廷办事乃是理所应当,要不然外面那么多人挨饿,有皇差在身的,却没有几个人挨饿。

如此这般以来,胡德茂等人自然说不出个不字,倒是有人想探得背后的隐秘,可惜一无所得。

悻悻而归,不欢而散。

等出了广丰仓,赵天放便以有公务在身,和其他人分散了。

回到府衙后,赵大与他说起方才发生之事。

赵大是赵天放的心腹随从,对于自家老爷和其他大人之间的官司也都一清二楚,自然心疼老爷夹在中间难做人的处境。

“老爷,小的瞧那周大人快狗急跳墙了。”

赵天放取下官帽,从赵大手里接过帕子擦了汗,才道:“噤声!这些事心知肚明便罢,不得随意乱说。”

赵大委屈道:“小的也是心疼老爷,瞧方才在中丞大人那里,姓周的见旁人不接话,便拿了老爷做筏子。”

“你既明白,那就更不能乱说了,这争储之事本就不是我等能参与的,里面的水太深。你看着那周会似是被人所使,谁又知他打的什么主意,还有中丞大人等,为何不接他的话?还不是此事关系重大,谁也不敢轻易投诚。所以多说多错,不如少说少错,把精力都放在度过这灾年上头。”

“那大人的意思是,中丞大人他们也不是想合起伙来对付钦差大人?”见老爷看着自己,赵大讪讪地挠了挠头,嗫嚅道:“那小的见他们私下和那些富户们走动,还不是给他们撑腰想让他们拒了朝廷捐输,不然吃了熊心豹子胆连钦差都敢拒,小的还以为还以为……”

“还以为什么?”赵天放摇摇头,苦笑一声:“不过是有人隔岸观火,有人推波助澜,有人幸灾乐祸,还有人想坐收渔翁之利。”

这话说得太高深,赵大像是明白了什么,却又不太明白。

安静地坐了会儿,赵天放突然又道:“不过这一切都和咱们没关系,我们只要不搀和进去就行了。对了,你去寻一个赈济窝窝来,我总觉得这事有蹊跷。”

第126章

赵大很快就寻来了一个赈济粮窝窝。

赵天放拿在手里细细端详——

整体是为棕黄色, 隐隐有点泛黑。从表面上看不出什么, 因为粗粮做的窝窝头大多都是这样,顶多就是颜色有些差异。

赵天放也是寒门出身, 知道一些穷苦人家粮食不够吃, 平日里打了粮食,拿去磨面都会磨得特别粗。家境好的还会去了壳, 家境不好的连壳一起磨, 吃了拉嗓子是肯定的,但总比饿肚子的强。

以他的眼光来看, 这窝窝就是连壳一起磨的高粱面,里面可能还掺了麦麸或者稻糠之类的物什。

这么想着, 他掰了一块下来尝了尝。

果然。也许他已经很久没吃过这种粗鄙的食物了,但记忆中的味道却无法磨灭,其中也许还有些差异,但赵天放已经确定这窝窝没有什么不寻常之处。

可为何魏王会大费周章弄出这种窝窝头当赈济粮来发,难道真是为了节省人力物力?

大抵是在官场上混迹久了,赵天放总觉得这其中有蹊跷,可到底有什么蹊跷,他暂时还想不出来, 却是不由地松了一口气。

不管怎样,有了钦差借来的这批粮食,短暂时间里是不会缺粮了, 至于钦差的这批粮是真是假, 数量有多少, 这都不是他能揣摩的,他只要看着不让治下乱了即可。

*

就在赵天放拿着一块窝窝头揣摩的同时,其他几人也都在这么干着。

他们还不如赵天放,只看那窝窝头粗鄙的样子,就无法入口,自然也不会像赵天放那样亲自去尝。

让身边下人去尝,得来的结论是没有任何异常之处。

当然也不是没有,因为这窝窝太拉嗓子,还得出一个钦差借来的粮食不太充裕的结论。可转念一想,现在到处都缺粮,粗粮也是粮,反正是给饥民们吃的,也就不要这么穷讲究了。

周会还有点不信邪,将手下手里把窝窝抢了过来,刚往嘴里送了一块,只嚼了两下,就呸的一口吐在地上。

“这钦差到底想干什么!”他一把将窝窝砸在地上,烦躁地骂道:“让你们办的事也没办好,你说要你们有什么用。”

他身边站着两个人,一个五大三粗、身材魁梧,一个瘦得像猴,不光身材瘦小,脸也极为消瘦,配着一双吊梢眼,一看就是歪主意特别多的人。

果然还是瘦猴先说话了,不像那身材魁梧的壮汉,低头站在那儿像个鹌鹑。

“大人,也实在怪不得小的们,也是邪了门,每次往外放出点什么流言,那钦差总能整出些动静。像前头那以虫换粮,好不容易小的找人在乡下煽动饥民,怂恿他们往太原城来,也好给他个下马威,谁知他折腾出个以虫换粮。一听说有粮食换了,百姓都去捉虫了,他们也不敢来围城。还有这回,说官府没粮了根本没人信,好不容易将消息传得沸沸扬扬,钦差又把粮食借来了,这下更没人信了。”

其实说白了,这也与底层百姓的‘愚性’有关,他们的要求真不高,只要能吃饱肚子,只要不是被逼上绝路,民不与官斗,自古以来的俗语,恰恰也是一些底层百姓的心声。

所以在有希望的情况下,即使有人故意煽动,他们也不太敢去围攻官府。

而周会也不是没动其他手脚,明面上他不敢乱来,只能私下搞点见不得人的把戏,可惜魏王行事太过周密,各州县以虫换粮的任务皆有当地父母官领命,还立了军令状。一旦出了意外,谁立军令状谁全责,所以谁也不敢在里面动手脚。

毕竟一旦出事,丢的不光是官,还有自己的命。

除了煽动饥民,故意激发民乱外,还能做手脚就是让魏王借不来粮,可谁曾想人家不在山西借,竟从外面借了来。

“大人,这是在不怪小的,还不是那钦差太过狡猾。”瘦猴哭丧着脸说。

周会转头就给了他一巴掌,骂道:“不怪你们怪谁?还不是你们办事不利!”骂骂咧咧地骂了一阵,他又道:“都暂时消停些,还是等京中的消息来了再说,我瞅着那几个莫是要倒戈,老爷才没有那么蠢,事情没办成还把自己赔进去。”

“大人睿智,不过小的还有一计。”

周会斜着眼看他:“还有什么计?”

瘦猴连连陪笑:“小的估摸钦差这次没借到多少粮,不然窝窝能这么拉嗓子,那运送来的粮食里恐怕有虚。”

“有虚?”周会挑眉。

“是啊,您瞧瞧,若是没有虚,他何必如此慎重其事,生怕别人碰了粮食,还把赈济粮换成窝窝。谁傻啊,自己给自己找事做,肯定是粮食不够,所以李代桃僵,拿猪食充数,又怕人知道,才会这般欲盖弥彰。”

周会皱着眉,摩挲着八字胡:“继续说。”

瘦猴咽了咽口水,道:“钦差拿猪食充当赈济粮发给饥民,这事若是被外人所知,您说他还能拉拢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