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人聪明呗。关起门来和客人们说话,没多久客人都对她死心塌地的,据说是因为善解人意,无论何人忧闷哀怒,她都能以温言感发人心,洗涤尘臆,”牡丹说罢却又蹙眉道,“不过姑娘们都不喜欢她,觉得她性子古怪,没几个和她玩得好的。”

“哎,真是可惜啊,来迟一步,错过一位佳人…”齐梦麟斜靠在画舫凭栏上,托着腮感慨着。这时他无所事事地望着湖面,便看见远远的一艘小船上,穿着白色中衣的罗疏像只白鹭一般,眨眼间闪现在甲板上,又飞快地往湖中一跳。他乍见此景,不由纳闷地自语道:“这女人在搞什么?推演案情吗?”

直到船舱中追出几个魁梧的男人,艄公又拿着竹梢往水里戳时,他才被这几个凶神恶煞的人吓得心惊肉跳起来。

“喂,你快过来看看,那边船上是怎么回事?”齐梦麟此刻尚有些迟疑,便扬声招呼牡丹来看。

牡丹只是随意地瞥了一眼,便笑道:“亏齐公子您还是从南边水乡过来的,连这事都不知道?那是抢亲船,专门抢妇人买卖的,一抢到手就会先剥衣凌-辱,名曰‘灭耻’,被辱的妇人难免心灰意冷,从此任人摆布,等被卖到夫家生米做成熟饭,哪怕你是良家出身,也由不得你回头了。这帮人敲骨吸髓、无缝不栖,因此也有个诨号,叫做‘白蚂蚁’。”

她一说“白蚂蚁”三个字,齐梦麟顿时就明白了——他常年在花街柳巷里厮混,当然也在酒桌上听说过“白蚂蚁”的恶行,只是从没亲眼见过这类流氓,今天第一次撞见,哪里能辨认得出?

“大事不好!”瞬间齐梦麟脸色遽变,指着画舫上的船公迭声叫道,“快去救人!”

第十五章献殷勤

牡丹被振臂高呼的齐梦麟吓了一跳,慌忙阻止道:“公子还是别管闲事的好,这些恶徒横行四方,都是拉帮结派的。今天得罪了他们,明天他们就能打上门,咱们鸣珂坊可得罪不起那一帮光棍。”

“话虽如此,怎么能见死不救?”齐梦麟脑袋一热,豪气干云地拍着胸脯对船公道,“你们放心,我是山西总督的儿子,还怕他们?有恶霸就叫他们尽管来找我!你们快去救人,谁把人活着救上来,我就赏谁一百两银子!”

一旁的连书并没发现跳水的人是罗都头,因而此刻听了公子莫名其妙的承诺,顿时肉疼地直咧嘴,苦着脸道:“公子,您怎么又瞎花钱…”

齐梦麟不等他说完便赏了他一记栗暴,瞪着眼暗暗警告道:“待会儿不论看见什么,你都不许吱声,否则这顿酒钱从你月钱里扣!”

连书一听这话立刻浑身一绷,满脸严肃地闭上嘴,双唇抿得比缝了线还紧。

有道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齐梦麟如此放话,画舫上的船工们顿时欢呼起来。当下也不等牡丹答应,大家便齐力掉转船头,拿出浑身解数加快船速,一向慢悠悠的画舫顷刻间快得像赛龙舟,晃得船上姑娘们个个头晕脑胀,扶着自己的簪花骂个不歇。

须臾画舫便欺近了白蚂蚁的抢亲船,数名船工如下馎饦一般噗噗跳进水里,捞起了溺水的罗疏。又有几个好事的,竟窜到水底把那抢亲船掀了几个晃荡,吓得船中几名恶棍统统伏在甲板上,指着画舫破口大骂。

这时齐梦麟站在船头意气风发,脚踩着船舷大笑道:“老子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乃山西总督府齐三公子是也!回头你们有种就来找我,不许找鸣珂坊的麻烦,否则老子现在就叫人把船掀翻了,让你们这帮龟孙子,统统沉到水底变成真王八!”

那船上的人本就是一班欺软怕硬之徒,惯会见风使舵,此刻听了齐梦麟的豪言,才知今日是冲犯了太岁,连忙狼狈地告了声罪,火烧屁股一般掉了船头逃离。

这时罗疏已经被人救上画舫,正伏在船舷上呕水。齐梦麟得意洋洋地瞧着她的背影,不禁走上前去邀功道:“罗都头,你瞧我这一手还不错吧?查案非同儿戏,本公子身上也有得是本事呀!”

劫后余生的罗疏此刻终于清醒了几分,耳中便听见了齐梦麟自吹自擂的牛皮。于是她病怏怏地回过头,望着齐梦麟怔愣的脸微微笑了一笑:“多谢你搭救…”

她不知道自己此刻挂了满脸的水珠,虚弱的微笑卸去了平素的清冷,整个人便如沾了露的芙蓉一般动人。白色的中衣经了水后更显单薄,因而勾勒出衣下活色生香的线条,不自知地拂乱观者心旌,使人魄荡魂摇。

齐梦麟被她害得心猿意马,话到嘴边舌头却打了结,一时竟忘记了所有自夸的说辞。

这时牡丹从小婢手中接过织锦披风,想给被救的姑娘披上,却在绕过齐梦麟看见罗疏的一刹那,吃惊地刹住脚步冒出一声:“你…”

罗疏乍见牡丹,一张脸顿时又冷了下来,目光一转望向齐梦麟,低声开口道:“麻烦你,让船靠岸。”

她瞬间变脸的态度让齐梦麟很是摸不着头脑,以为自己又有哪里得罪了这个阴阳怪气的女人,只好撇撇嘴吩咐船公靠岸,带着满肚子“好心没好报”的腹诽,气哼哼地坐回桌边自己卷饼吃。

牡丹身为花魁,每日送往迎来地讨生活,自然不会被罗疏这点冷脸惹恼。于是只见她看了看罗疏,又侧目瞧了瞧齐梦麟,不觉嫣然一笑,还是捧着披风走上前,抖开披风将罗疏裹住,压低了嗓子道:“披着,湖上风大,受凉了可怎么好?”

脸冻得发白的罗疏却摇了摇头,双臂紧紧抱着自己发抖的身子,低声拒绝了牡丹的好意:“我已经不是鸣珂坊的人了,再取一针一线都是打脸,何况这披风?你回去以后,别对妈妈说今天见过我,便是有恩于我了。”

牡丹听了她这番倔强的话,却是叹了口气道:“真不知道你心里在想什么,我这也是关心你,难道你还嫌脏?你先披着吧,好歹等画舫靠了岸,再脱了还我就是。别因为逞强受了寒,难道外面还有知冷知热的人疼你?”

罗疏被她这番话说得讷讷无言,于是不再推拒,径自低着头陷入了沉默。

这时画舫中的丝竹声随着风波平息再度响起,往日熟悉的曲调飘荡在湖面上,并着水声一同钻入罗疏耳中,听得她心下一片怆然。画舫缓缓向湖边行去,还未及靠岸时,众人便听见岸上传来警示路人的锣鼓声,忽而有县衙的捕快骑着快马三三两两出现在湖边,一路沿着水岸逡巡,像是在寻找着什么。

只听岸上示警的锣声越来越响,画舫上的牡丹不觉诧异起来,“咦”了一声喃喃道:“什么大事,竟然惊动官府派出了马快?”

这时岸上已经有眼尖的捕快发现了画舫,于是立刻鸣金为号,将同僚们纷纷引到岸边。牡丹见县衙的一班捕快乌压压簇拥在岸边,一时齐刷刷仰头盯着自己的画舫,不觉露齿一笑,回头与坐在桌边的齐梦麟取笑道:“快说,岸上的官差是不是来逮你的?”

齐梦麟一听这话连忙放下酒杯,站起身望向湖岸边,咽下嘴里的面饼错愕道:“我又得罪谁了?没听说从牢里放出来就不能喝花酒吧?”

说话间船已靠岸,一等船公放下跳板,罗疏便摘下肩头的披风还给牡丹,低声谢道:“多谢你,我走了。”

说罢她赤着脚下船,双脚被粗糙的木头跳板磨得一阵阵钻心地疼。这时聚在岸上的捕快忽然往两旁分开,就看见陈梅卿急急冲出人群,疾步走到罗疏面前嘘寒问暖:“怎么才分开片刻,就出了这样的事?我在县衙里听见有人报官才知道,你不要紧吧?”

“不要紧。”罗疏摇摇头回了一句,便死咬着嘴唇不再说话。

陈梅卿见她立身不稳,匆匆瞄了一眼便回过头张罗道:“轿子呢,还不快抬来!”

话音未落,立刻便有皂隶抬着毡轿上前,陈梅卿将罗疏扶进轿子,放帘子前特意叮嘱道:“轿椅下有备用的睡毯,你先拿着披,别冒寒。”

罗疏点点头,等他放下了帘子,才哆嗦着从轿椅下抽出毛毯裹在身上。她冰凉的手指拂过柔软的织物,当不经意触碰到毛毯上官用的徽记时,眼泪才在一刹那难以自禁地涌出来。

这时牡丹安静地站在画舫上,目送着岸上那一群人渐渐远去,心中五味杂陈,不觉喃喃自语道:“难怪她要走…”

“你说什么?”同样目送罗疏离去的齐梦麟这时走到牡丹身边,隐隐听到她嘴里嗫嚅了一句,便好奇她到底说了什么。

“没说什么,”牡丹熟稔地收回神思,脸上又恢复了待客时惯用的娇笑,向齐梦麟丢了个媚眼道,“齐公子之前不是还在遗憾,错过了鸣珂坊里的锦囊吗?”

“是呀,”齐梦麟立刻笑道,“你有办法让我见见她?”

“您刚才不是已经见过了吗,”牡丹见齐梦麟脸上露出疑惑之色,不禁“噗嗤”笑了一声,伸手羞了羞他的脸颊,“果然是无缘对面不相逢,刚刚您救下的,就是锦囊罗疏香呀。”

齐梦麟一怔,瞬间难以置信地叫嚷起来:“你说她就是锦囊?”

“是呀。”牡丹点点头,见齐梦麟的反应与自己料想的一模一样,不由笑得更欢。

“就她?你还说她善解人意?”齐梦麟不以为然地撇撇嘴道,“那些客人的脑袋是不是被驴踢了?反正我是一点也没看出来!”

“您呀,这不是刚刚救了她,”牡丹附在齐梦麟耳边,吐气如兰道,“您若想看看她善解人意的模样,不如回去送碗姜汤…”

罗疏接过门子送来的姜汤,独自坐在桌边啜了一口,入口滚烫,连同一颗心也跟着暖了起来。

热气腾腾的水雾里,她的双目再度湿润,这一刻终于确定自己已经从午后的那一场噩梦里,全然逃离。

噩梦中最孤立无援的那一刻,她孤注一掷决定赴死,空白的意识中竟不觉浮现出描翠说过的话--她们不过是女人,没了依靠和保护,再广阔的天地也寸步难行。

原来再聪明也难逃走投无路,原来到头来,还是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孱弱。

好在,最后还是被救了…

罗疏泪眼模糊地捧着姜汤,这时厢房外隔着纸窗,忽然响起了一道略显犹豫的声音:“你还好吧?”

罗疏心下一颤,听出了窗外人的声音,立刻放下姜汤坐直了身子,清了清嗓子应道:“多谢韩大人厚待,小的已经没事了。”

韩慕之站在窗外,看着罗疏被灯光投在窗纸上的淡淡身影,迟疑了片刻还是忍不住开口提醒道:“姜汤还是趁热喝的好。”

罗疏闻言一怔,下意识地又捧起了姜汤,直到喝了一口才意识到屋外的韩慕之能看见自己的影子,不由微微红了脸,顾左右而言他:“小人无能,下午被白蚂蚁劫持,还累大人派出马快搜救。不过小人无意中倒是想到,玄清的死或许就与这类劫持相关,倒不如…”

“好了,”这时屋外的韩慕之突然打断她的话,忍不住蹙眉道,“虽然我需要你查案,但也不用你如此拼命,还有,今后在外行走务必注意安全,别忘了无论你再怎么乔装…也还是个女人。”

他逼着自己将心里话一口气说完,哪知屋中人的沉默却使他又尴尬又后悔,恨不得自己不曾来过,却又狠不下心拔脚逃走。

直到片刻之后,屋中的罗疏在灯下轻轻答了一声“好”,才让韩慕之终于松了一口气,紧绷的面色也跟着稍稍缓和。

“既然你已经没事,就好好休息吧,案子我会派人继续追查。”韩慕之说罢抿了抿唇,终究没有勇气再开口道别,于是只能在转身离开时,故意落步稍沉。

这时罗疏侧耳细听,察觉韩慕之已经离开,不觉嘴角上便翘起了一丝笑。被她捧在手里的姜汤一直不断地冒着热气,热腾腾的水汽尽数扑在她脸上,熏得她两颊微微发烫、也微微发红。

这样静谧的夜,却偏偏有太岁扰人清净。

须臾之后,只听屋外忽然传来一阵急匆匆的脚步声,紧跟着房门便被人嘭地一脚踹开。罗疏不禁转过身面对来人,就见齐梦麟卷着袖子端了一盅汤水大步进门,在抬头的一刹那看见她手里捧的姜汤,不由脸色一变惊讶地问道:“你手里端着的那是什么?”

“姜汤,”罗疏回答他,随即反问道,“你手里端着的又是什么?”

第十六章冯二郎

齐梦麟听罗疏问自己手里端的是什么,顿时将脸一板,故作淡然道:“哦,我手里这个也是姜汤。就我那个书童,比我还富贵命,下午的时候冒着风游湖,不过才喝了几口冷酒,竟然就受了寒,这不刚给他熬了个姜汤?哼,若不是本公子我宅心仁厚,这样的佣人,一早将他扫地出门!”

罗疏坐在桌边静静听他胡诌,这时便开口问道:“既然齐公子刚给您的书童熬了姜汤,为何不趁热送过去,倒上我这儿来?”

“哦,这不顺路来看望你一下嘛,”齐梦麟干笑了一声,又此地无银三百两地描补道,“好歹你人是我救的,所谓救人救到底,我怕你万一有什么想不开的,正好过来替你开解开解。你放心,我这纯粹是顺路的人情!”

罗疏听了便淡淡笑道:“齐公子您这份好意,罗疏心领了。我这人一向乐天知命,过去的事就不会再多想,眼下时候不早,您还是请回吧。”

齐梦麟立刻就坡下驴,满脸堆笑地和罗疏告了别,一出门却立刻臭起一张脸,后悔不迭地回到寅宾馆里,将手里的姜汤咕咚咕咚一气灌下肚去,抹了抹嘴才郁闷道:“这算什么事儿?我倒巴巴地给她送姜汤,搞得好像我喜欢她似的,真是丢死人了!”

一旁的连书听了不禁问道:“咦,公子您催着我熬姜汤,原来不是为了自己喝?”

“当然是给我自己喝!”齐梦麟没好气地白了他一眼,从包袱里抽了一卷《金-瓶-梅》来看,谁知才看了几眼便愤愤地把书一丢,怨念道,“最好看的一卷偏偏被那家伙给烧了,她根本就是我的仇人啊!我竟然还给她送姜汤…”

有道是不能发现小姐怀春的丫鬟,就不是好丫鬟;不能识破公子奸-情的书童,就不是好书童!当年齐府给齐梦麟配备书童的时候,资质愚钝的连书完全是靠“老实巴交”四字中选,饶是如此,他还是从自家公子酸溜溜的语气里,嗅到了一丝不寻常的气味。

不过老实巴交的连书同样认为,他的公子就是一碗齁死人的老卤,所以这一点气味又能算啥?

与此同时,另一厢的韩慕之低着头走回自己住的内宅,半道中恰好途经二堂,不想却被陈梅卿叫住。

“慕之,真看不出来啊…”陈梅卿此刻悠然地站在月下,看着他不怀好意地笑道。

“看不出来什么?”韩慕之随意一哂,不想多谈。

陈梅卿哪肯放过调侃韩慕之的好机会,故意慢步走上前,绕着他兜了个圈子:“看不出来你也会怜香惜玉啊!”

“她因查案出了这样的事,我这点面子上的关心,不过是杯水车薪。”韩慕之面不改色地回答,径自低头道,“想不到在我管辖的地方,竟然还有如此歹毒的恶霸横行,非得设法剿灭了他们不可。”

原本嬉皮笑脸的陈梅卿在听见韩慕之说这句话时,却不由脸色一变,真心担忧地劝道:“慕之,有道是强龙不压地头蛇,一个县城多年的积弊,你指望三年的任期就能肃清?听我的,不要给自己找麻烦。”

韩慕之闻言却在夜色中笑了一笑,冷淡的面庞浸在透明的月光里,更添了三分寒意:“因为任满后我会离开,你就怕了?”

陈梅卿闻言一怔,双眼中顿时染上怒色:“你把我当什么人了?”

“对不起,”韩慕之垂下双目,向陈梅卿道了一声歉,“我是真心想为临汾做些事,可近来却时常觉得,这里太多人都拿我当外客…”

匆匆与陈梅卿结束对话后,韩慕之回到内宅,独自一个人坐在灯下翻书。奈何圣贤书也抚不平一颗郁结的心,他到底还是将书放下,回想起刚刚与陈梅卿的对话。

这些日子,县中随着宝莲寺一案的告破,蜚短流长间暗暗涌动着一股怨恨。骇人听闻的真相使小小的县城平地生波,更惹得几户人家妻离子散。就连知府在准许罗疏脱籍时,竟也随文书附信,旁敲侧击地责备他办案的不妥。

种种始料未及的压力,让他如芒刺在背,不禁开始怀疑过去那个意气奋发的自己。

从小到大,他总是站在光环中心被人奉承,进学仕进的过程中,只有一个老师曾经批评他太过自负——然而他怎么可能不自负呢?那样一帆风顺地成长,任何负面的提点都显得微不足道、少瞬即逝。

于是在遭遇挫折后,陷入苦闷的自己不经意间将目光落在那个人身上,从此不得不对她另眼相看。

她与自己是很相像的人,除了自负这一点因为出身低微被消磨,说话办事的方式竟与自己不谋而合。很多时候他甚至不用说出自己的想法,只要在一旁静静地听,会心的愉悦就已在他胸中鼓荡出涟漪般的悸动。

古人“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艳句,他不是没有读过,而今亲身领略到这份绮丽的意境,又因她是出身风尘的女子,因此更是心怀怜惜。

所以,他这就算对她怜香惜玉了吗?

想到此韩慕之不禁微微皱起眉头,透过这一念思及深处,竟隐隐觉得后怕——既然他怜她惜她,却为何只敢在窗外递一句问候?又为何在陈梅卿挑起这个话题时,自己竟然心中一惊,像做了错事一般急于遮掩?

原来内心深处,他终究还是觉得她太过危险,害怕因为她而陷入另一片泥沼。

韩慕之不觉烦躁地起身走出厢房,低着头一步复一步,在月华如水的庭院里徘徊。

《大明律》里明文有令:“凡官吏娶乐人为妻妾者,杖六十并离异。若官员子孙娶者,罪亦如之,附过候荫袭之日,降一等于边远叙用。”——可这些都是老古旧了,今世的士大夫有几人真去遵守这条法令?既然别人都违得,他又有什么违不得?

可是,那又能如何呢?韩慕之一想到此,自己也不禁迷惘起来。

却说罗疏被劫之后,韩慕之下令县衙皂隶尽数出动,逐家排查县中所有的私家船只,不想竟又应了罗疏的猜测,几日后便让玄清道士溺死案有了新进展。

这日几个捕快将河西船夫王老三押回县衙,向韩慕之禀告道:“小人们在这王老三的船上发现了一枚道士用的簪子,问他簪子是谁掉的,他却推说不知。因此小人们将他系回了县衙,还请大人亲自审问。”

陈梅卿从捕快手里接过一枚牛角簪,翻到背面看见簪头上錾了一个“清”字,便点了点头道:“如今这种式样的簪子,也只有小道士才用,何况上面还有个‘清’字,八成就是那玄清的东西了。”

陈梅卿一边说一边将簪子呈给韩慕之,韩慕之接过看了,却道:“为谨慎起见,还是从清虚观里叫个人过来认一认。”

捕快依言行事,很快便从清虚观中领来了一个平日与玄清相熟的道士,韩慕之令他仔细辨认这枚簪子可是玄清之物,不想那小道士竟立刻点头道:“回大人,这根簪子的确是玄清的,冬天小人们聚在一起烤火时,曾因为玩闹,拔了他的簪子在火上烧,这簪子上烧焦的痕迹就是那时留下的。”

韩慕之听罢便点了点头,对跪在堂中的船夫王老三道:“这簪子既然已确定是玄清之物,本官却问你,寻常人遗落簪子,岂有不拾起的道理?可见这簪子掉落时他已没有行动自由,又或者,他人已经死了!”

说罢韩慕之一拍醒木,将那王老三吓得浑身一震,不由涕泗横流地哭诉道:“小人冤枉啊!小人委实不知这簪子是从哪里来的,小人如果没记错,这阵子过河的客人里面一个道士都没有,又有谁会丢下这簪子?只怕是有人故意栽赃陷害,求青天大老爷明察!”

韩慕之见这王老三跪在堂下噤若寒蝉,不像是敢撒谎的人,便仔细想了想又问道:“你这船上的生意,平日都是自己在照管吗?”

那王老三丝毫不敢隐瞒,立刻点头道:“都是小人在照管,就算是有客人包船用,全程也是我帮着撑船。哦,不过,说到这个小人倒又记起一件事,前阵子河西开磨坊的冯家有事包了我的船,却不知为何没雇我,当时我还觉得奇怪…再者用完船的第二天,冯家二郎在还我船的时候,脸色也发白,倒像是忽然大病了一场,我问他是不是有事他也不肯说,倒多塞了一吊钱叫我打酒喝,我就没再多问了…”

这条线索乍一听不算重要,却令韩慕之心中一动,因此还是当堂发下批文,命捕快前去拿人。趁着捕快将冯二郎带回县衙前,他又向王老三打听道:“那冯家的二郎,平素为人如何?”

“哦,那冯家二郎为人是极好的!”王老三立刻据实答道,“他人老实,也热心,街坊邻居都喜欢他,不过他去年就遇上一件烦心事,好像拖到现在都没解决…”

第十七章抢亲船

韩慕之听了王老三的话,直觉这其中有些蹊跷,不禁问道:“他有什么烦心事?”

“想来大人您也知道,如今这世道,男女嫁娶都爱讲究个攀比。下聘时男方要准备重金作彩礼,否则婚姻不成;女子过门时一定要带丰厚嫁妆,否则在夫家就抬不起头来。所以不光是富户缙绅争相斗富,就连小户人家,也多有为了给儿子娶妻、女儿办嫁妆,倾家荡产在所不惜的。”那王老三跪在堂下道,“这冯家二郎,去年就已经和本县某家通了媒妁,结婚已久,可惜女家的兄嫂为了索要彩礼,迟迟不肯让小姑去夫家。冯家为了这事,备了好几次礼过河去女家讨人,都没成功,真是伤透了脑筋。”

近年来民间因为嫁娶丧葬越来越奢侈,滋生出许多问题,韩慕之自然也知道。比如日前劫持罗疏的白蚂蚁抢亲船,就是一例。这类恶徒专为无钱娶妻的光棍或者鳏夫抢亲,因此尤其爱抓刚刚守寡的妇人,逼其再嫁,以此从中获利。只是冯家二郎遇到的这件麻烦事,与玄清道士的死是否有关,却又不得而知了。

冯家住在河西,捕快一来一回时间便耽搁到了晚上,韩慕之索性退了堂,命皂隶将王老三和冯二郎分开收监,案子留待明日再审。

次日一早升堂,当韩慕之第一眼看见被皂隶押入堂中的冯二郎时,心中便忍不住怀疑自己查案查错了方向——眼前这人长相清秀、举止斯文,因为被关押了一夜而面露惊怯,实在不像是一个能和命案挂钩的人。

可如今摆在面前的线索,只有这一条还可以勉强往下走,他只得一拍醒木,望着堂下问道:“堂下可是河西冯铨?”

冯二郎跪在地上,颤着声应道:“回大人的话,小人正是冯铨。”

韩慕之听了他的回答,便又问道:“好,我且问你,数日前你为何向王老三包船?”

冯铨一听韩慕之问起包船的事,面色顿时又白了三分,迟疑了好一会儿才吞吞吐吐地回答:“小人包王老三的船,是为了给客人送磨好的面粉…”

他这副期期艾艾的模样,一看便知是在撒谎。韩慕之眉心一皱,并没急着戳穿他,而是换了句话问他:“你送面粉的这段时间,船上有没有发生什么不寻常的事?”

“没有,小人送好面粉,就将船还给了王老三。”冯铨故作镇定地回答完,却不自觉地抬起手擦了擦额头的冷汗。

韩慕之听着他心虚的语调,不由冷笑了一声,问跪在冯铨身旁的王老三道:“冯铨说他包你的船,是为了送面粉,这话是真是假?”

王老三闻言一愣,下一刻便为自己叫起屈来:“大人明察,他包了小人的船,小人又没跟着,哪能知道他说的是真是假?”

“哦,是吗?你再仔细想一想呢?”韩慕之盯着他慢条斯理地说。

王老三接收到韩慕之的暗示,心知再推脱下去可要吃不了兜着走,于是拿出吃奶的劲儿死命回忆,愁眉苦脸了半天,终于醍醐灌顶地扬声道:“啊,小人想起来了!往日冯家如果包小人的船运面粉,还船的时候,舱里总会落不少白面,小人还得替他们清扫清扫。可是这次船还回来的时候,舱里是干干净净的,可见冯二郎是在撒谎!”

跪在一旁的冯铨一听这话,浑身立刻发起抖来。这时堂上的韩慕之也将醒木一拍,厉声喝道:“冯铨,你好大的胆子,竟敢欺瞒本官!那一日你到底为何包船,还不快从实招来?!”

冯铨这时低着头跪在地上,黑亮的眼睛里因为恐惧而涌出泪来,却倔强地死咬着嘴唇不再开口。

“唉,又是一个打不服的…”县衙二堂里,陈梅卿接过门子递来的热茶,啜了一口慢悠悠地感慨,“近来世道真古怪,连屈打成招都不管用了。”

坐在一旁的韩慕之没好气地瞥了他一眼,不悦道:“听你这话的意思,好像我是在屈打成招?”

“不敢不敢,”陈梅卿赶紧谄笑了两声,回过头去问罗疏,“这事你怎么看?”

罗疏听得陈梅卿问话,便放下茶盏答道:“大人问案时我在僻静处看着,倒觉得那冯铨不像是恶人。只是他情愿受刑,也不肯说出包船的原因,可见其中内情就算与这桩溺死案无关,也必定是难以启齿的。”

上座的韩慕之听了她的话,点点头道:“你同我想的一样,只是如何让他开口,却是个难题。我在堂上用刑也撬不开他的嘴,若他吃软不吃硬,或许你可以去试一试。”

罗疏闻言微微苦笑了一下,摇头道:“只怕难。他若打定主意不开口,用刑尚且不管用,三言两语又岂能打动他?”

韩慕之听了罗疏的话,也觉得这件事太过棘手,忍不住皱起了眉头。这时罗疏见他为难,抿着唇想了想,还是开口应承了下来:“大人您也无需太为难,不管那冯铨肯不肯开口,小的先去牢中拿些软话试探他,就算他嘴里不说,脸上的表情神态多少也会泄露痕迹,说不定就有收获。”

一旁的陈梅卿一听她肯去牢中协助破案,忙不迭催促道:“如此甚好!你快去吧,这案子能不能告破可全靠你了!”

“梅卿,”这时韩慕之在一旁忍不住皱着眉打断他,转过脸径自对罗疏道,“辛苦你先去牢中走一趟,有没有收获不重要,若发现什么,就回来对我说。”

“是。”罗疏在韩慕之的目光下低头应了一声,便告辞出了二堂。

她独自一人向监牢走去,一路回忆着韩慕之看自己的眼神,嘴角不禁便浮起一丝愉悦的笑意——这么多年察言观色练出的本领,一个人对她好不好,喜不喜欢她,她已是一望便知。但凡男女之情,失去朦胧和猜测也许会有些无趣,可是毫无悬念也有毫无悬念的好处,尤其是当那个人自己也很有好感的时候,提前尝到快乐总好过患得患失的相思。

此时已挨过三十大板的冯铨正俯卧在牢房里,上过药的伤口还是疼得钻心。他一向为人老实,从小到大也没吃过这等苦头,再加上满腹心事,真是内煎外熬苦不堪言,泪水禁不住便顺着眼角滚滚地往下淌。

这时罗疏悄悄走到牢房门口,隔着木栏静静看着他,好一会儿才打破沉默开口道:“很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