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家金凤:福慧双全上一章:第 11 章
  • 农家金凤:福慧双全下一章:第 13 章

不知不觉,凛冽的寒风柔和起来,迎春枝头,嫩黄的花苞开始冒头,地里早发的荠菜便有了小儿心那么大,可以食用了,杜英睿带着燕然和彩菊,满山包的寻找着挖野菜。

穷人家里,从地里有绿色冒头,便开始吃了,先是荠菜,然后就是白蒿、青蒿、野刺荆,枸杞头等。不仅地里有野菜,树叶也不放过,柳芽儿,榆树叶,至于榆钱、洋槐花,那可就是野菜中的奢侈品了。

丰娘去冬忙碌一整,春天家里倒是不缺粮,但杜英睿还是带着燕然,认认真真地干活儿,他的小心思,还是觉得家底子太薄,经不起灾荒,万一没收入了,怎么办?于是,未雨绸缪,趁现在多弄些野菜,也是为家庭做贡献。

燕然和哥哥的心思不一样,老母猪肚子又大了,去年一窝猪仔,养大了换了十几吊钱,今年,她还想扩大再生产呢,还有那一大窝的鸡,每天能吃一簸箕的粗粮,若是有野菜添着,也能节省不是?

彩菊虽然和燕然同岁,也是苦孩子一个,但毕竟心思单纯,只想着采了荠菜回去,让娘给她做包谷搅团。

可怜的孩子,大概从来没吃过荠菜饺子,脑子里能想出来的,竟然是搅团,燕然不由悲叹一声。

巧的是燕然回到家,丰娘真的在做搅团。包谷糁子稠稠地熬出香味,稍稍冷却,待凝结成团,就是饭了。

丰娘的艺比一般妇女好,搅团做得筋斗,熬汤的时候,放了大茴、小茴、花椒等,三碗水熬成一碗,再放上大油泼的辣椒,加一点碎肉丝,野菜焯水放在搅团上,用那样的汤一浇,吃起来特别香。

燕然端着碗,细细品味,心里还想着,就自己娘亲这厨艺,吃野菜粗粮,根本就不是忆苦思甜饭,而是去后世的杂粮食府,粗粮吃出细粮滋味。这厨艺简直就是在化腐朽为神奇。

令燕然想不到的是,杜家老院子这天也吃搅团,丰娘里有粮食,吃这个为的是节约闹革命,徐氏却是不得已,不吃粗粮过不下去。

第三十一章 多种桑苗多赚钱

去年分家,杜仲德拿走了一千斤麦子,秋粮又收得少,丁氏又被杜伯俭掏空了钱匣子,头只有杜叔贵交给她的几两银子,死活不肯拿出来买粮,徐氏和黄氏里也都有私房,但她们哪里肯把自己的钱贡献出来给一家人用呢?于是乎,还在年节期间呢,家里便只能吃粗粮。

徐氏厨艺,跟丰娘根本没法比,饭桌上,全家人面对搅团,没有一个人能吃得下的,不要说几个小孩子撅嘴吊脸耍脾气,就是丁氏,也勉强吃了几口就摔了筷子。

徐氏这个憋屈,自打嫁过来,她还没吃过这样的苦呢,一肚子的怨气没出撒,眼睛忍不住盯着丰娘,谁知丰娘初五一过,换了粗布衣服便开始做活,虽然没人订购门帘,也不用做点心去卖,她却家里实在破得不能穿的旧衣服清洗了,抹成褙子,收拾出几双鞋底子,上哧啦哧啦地忙个不停。

丁氏的眼睛也往这边看,若是丰娘做好吃的,她不介意放下脸皮去蹭饭,没想到丰娘竟然不是贴包谷面饼子,就是做搅团,她气恼之余,忽然发现自己院子里的两个儿媳妇,一个个袖着双,懒得抽筋,肚子里的怨气立刻就变成了谩骂,大正月的邻居家的耳朵都不得清净,就听丁氏说她命苦,两个媳妇是懒货,好容易丰娘勤快,还是个没良心的,想着法子和她分了家等等。

丁氏骂累了,吃饭,没有好饭食,更要骂人,不是嫌徐氏做饭难吃,就是说黄氏睡过了头,老杜院子里一时鸡飞狗跳,一塌糊涂。正闹得凶呢,杜叔贵回来了,他初二就去慧家当差了。

杜叔贵给老娘带了一筐吃食,有点心,有花生,还有炒萁豆等,花样很多,丁氏有东西解馋,一时高兴的眉开眼笑,谁知杜叔贵却说漏了嘴,原来是慧家待客后,他把残桌给收了。

还好丁氏不是要脸的人,才不管吃食哪里来的呢,能解馋就是硬道理,她高兴了,两个媳妇的日子也好过了。

晚上,徐氏和丈夫嘀咕:“平白把这样的好事给了老三,比你挣钱都多呢。”

杜伯俭沉下脸:“我怎么也不能去慧家做个跑腿的下人吧?你说这话,也不嫌丢份儿。”

徐氏撅着嘴:“你看老三得瑟那样,哪里记得你这个大哥的好儿。”黄氏虽然不敢压她,可也开始不那么敬畏她,徐氏心里不舒服,便在男人面前上眼药。

“你懂什么?”杜伯俭嘴里说着,脑子也不闲着,让三弟去慧家,他也不是没打算。

过了十五,杜仲德去了张家,杜伯俭也穿着一新的出了门,村里人都知道现在老杜这边不如村东头那荒坡上的人家,没有背后不撇嘴的:“买豆腐的掉到河里,人死了架子不倒。”

谁知没多久,慧家看在陈经历的面子上,竟然把左山县这一片盐店的送货任务,交给了杜叔贵。

杜伯俭和杜叔贵兄弟俩在一起碰个头,这一大片人吃的盐,就开始带上了一股苦味儿——杜叔贵从私盐贩子那里弄来些便宜盐,和慧家的官盐搅在一起卖呢。

慧家家业大了,一时也察觉不出,杜叔贵钱来得容易,不管是老婆,还是老娘,给钱的时候都大方得很,老杜家大院的日子又好过了。

那边消停,燕然爹娘这边,日子也好过。虽然刚开春,点心卖不出去,丰娘却接了两个门帘,也算有收入,里有钱,心里不慌,爹爹去张家,哥哥也去读书,燕然和娘亲忙忙碌碌,小日子过得宁静兴旺。

丰娘拿出钱来,让林大娘去买鸡蛋,准备再孵一窝鸡,老母猪快要产崽儿,燕然天天给她挖野菜,丰娘也给它加精饲料,只盼着今年也能和去年一样,从这个上头,收上一笔钱。

二月二,龙抬头,清明节眼看着就要来了,今年地气暖,村里的人都早早动,开始播种。

杜仲德把地都处理好了,丰娘浸种,让王力刚帮忙摇耧种地,这几天杜德广不去卖点心,王力刚借了杜家的驴子拉脚,一天挣个二三十文,够家里嚼用,他和崔氏也认为,帮杜家干活的事儿是天经地义。

燕然拿出一袋子干桑葚剥下来的种子,非要种地里试一试,丰娘拗不过,思忖着反正得留点地种菜,也就由着她了。

也是燕然幸运,桑种播下的第二天晚上,便淅淅沥沥下了一场小雨,时有时无的,连阴了三天,等太阳出来,地皮刚有些干,她就亟不可待地拿了小耙子,到地里给桑苗松土,唯恐小苗儿细嫩,钻不破又干又厚的地皮。

丰娘也拿了耙子在地里忙乎。下过雨,略等一两天,地里能下脚,或是锄地,或是搂耙,把地皮划破,不仅有利于保持土壤中的水分,还能清除杂草。

山脚下一共有十二亩地,去冬种了五亩麦子,三亩油菜,剩下这四亩,燕然的桑苗占了一亩,其余丰娘种了两亩大豆,一亩谷子。

看着女儿小脸晒得红彤彤,晶莹的汗水顺着脸颊流下来,滴到土地上,丰娘又是心疼,又是着恼:“瞧把你累的,哪有桑树是种出来的?”

燕然也没把握,抿着小嘴不吭声,但还是拿着小耙子,不停地干活儿。

王力刚也认为燕然在胡闹,私下里还给崔氏说:“杜大哥夫妇都是好人,就是太娇惯孩子了。”

崔氏笑:“杜嫂心里门儿清的,不是说那一亩地留下种菜吗?”

“那还不一开始就种菜呢,白白耽误半个月。”

谁知说这话的时候,燕然的桑树苗就开始冒头,两天后就看出一行一行的,她越发往地里跑得勤,小树苗很快长到半寸高,嫩绿嫩绿得特别喜人。王力刚和崔氏跑到地头看热闹,两人目瞪口呆之后便是面面相觑:“桑树真能种啊?”

燕然都快泡到地里了,又怕长了虫子,还怕地力不够,苗儿不长,有心施肥,还担心烧了苗,还是王力刚有经验:“这地肥力足够,不然苗儿都是黄黄细细的。”

燕然这才放宽心,有点雨水,就急忙拿着小锄头松土,地里一根杂草都没有。

第三十二章 齐心协力共富裕

崔氏看到了燕然如此,和丰娘开玩笑:“你家燕然怎就对桑苗那么上心啊。”

丰娘笑道:“她说,明年桑苗长大,我家就可以养蚕了。”

崔氏羡慕不已:“这的确是好事儿,听说养蚕缫了丝,可以织绸缎,那个可挣钱了。”

丰娘又笑:“还不知道能不能成呢,再说,我也不会织绸。”

“这个都是可以学的,就是不知桑树能不能种成。”

“是啊。”至此,丰娘也对燕然的桑苗也颇为关注,她还让王力刚砍了很多桑树枝子,截成段插在地头,居然多数发了芽,比燕然种的桑苗长得都大。

杜仲德在张家,每个月有两天沐休,他攒够三天,便是一个半月,急匆匆往家走,才到山脚下,就让燕然的桑苗震惊了一下,他蹲在地头看了又看,回到家,对着老婆一脸兴奋:“照这样的长法,秋天都能采叶子养蚕了。”

丰娘嗔了丈夫一眼:“瞧你那傻样,跟燕儿一样,咱们还不会养蚕呢。”

“这个你不用担心,我已经给同窗传讯,让他们帮忙雇个人。”

丰娘点头:“是得雇个人,咱们这一片都没人会养蚕呢。”

桑苗一天天长大,燕然终于放宽了心,娘亲的点心又开始做了,间或还会接个门帘做,林大娘这一季,孵出三百多个小鸡,她回头又买了二百多鸡蛋,开始孵下一茬,于是,燕然便特别忙碌,光早上起来刷洗鸡笼,帮着林大娘清理大鸡的窝棚,都得半天忙,还不算喂鸡喂猪,去桑苗地里除草,小小燕然,常常恨不能多生几双出来。

丰娘看到女儿这么小,就替自己分担那么多家务,心疼不已,正思量着,是不是再雇个人,有人却寻上门来。

林大娘的丈夫,领着个孩子,来找老婆了,去年水灾,他们的家乡,变成了泽国,再也回不去,可怜的人儿四处流浪,一面为了挣口吃食,一面,也为了寻找妻儿。

林大娘本来一儿两女,都跑散了,男人也只找到了小儿林福,他一年时间里,走遍了济阳县、归鸿县、明德府和左山县,没想到,功夫不负有心人,竟然真的一家团聚。

林大娘的儿子林福,都十四岁了,黑溜溜细麻杆的男孩子,乖乖站着,由娘亲搂着肩膀狠哭,哭得他自个儿也满脸是泪。

不要说林家三人哭得恓惶,就是丰娘崔氏和燕然彩菊,都跟着掉了不少眼泪。

丰娘红着眼圈,让燕然帮着烧了一大锅水,她拿出丈夫在家干农活穿的衣服,示意林大娘让她男人和儿子好好洗洗,换了衣服,好吃饭。

正是春季买小鸡的高峰期,林大娘吃过饭就来和丰娘商量,她准备再起两个孵蛋床,她男人先帮着卖小鸡,好挣口吃食。

丰娘和林大娘商量:“你是继续跟着我呢,还是单干?”

林大娘显然已经想过这个问题:“我们外地人,在这里做什么都难得很,不如跟着娘子干,我们也不图多少工钱,能吃饱饭就行。”

丰娘拿了三吊钱:“这是你一年的工钱,去镇上买点木料,就在山脚下搭一间房子住下吧。”

“我哪里能要这么多工钱?一个大男人一年的工钱也才两吊钱的。”林大娘不敢接。

“林大娘是有艺的,自然比一般人工钱多,你不会是嫌少吧?”丰娘开玩笑道。

林大娘感激不尽,双在衣襟上擦了擦,这才接过钱。

燕然受到启发,劝丰娘划出两块宅基地,卖给林家和王家:“反正他们家都被淹了,再也回不去,娘给他们地盘,哪怕建个草房,好歹有个落脚的地方。”

丰娘想想,觉得可行,就给王家和林家通了气。

崔氏满心欢喜,悄悄去问林大娘的意思,林大娘苦着脸:“好是好,可我们没钱买啊。”

“我家也没钱,杜嫂说,愿意让我们用工钱还,反正,杜秀才不在家,她的活儿多得很,她也乐意我们帮工。”

林大娘想了又想,她和男人,还有孩子,有的是力气,若是能有个立脚的地儿,也是好事,便答应下来。

丰娘捎信让丈夫回来一趟,和王家、林家去里正那里立了契书。

一亩荒地,只有七吊钱,两家各圈了两亩,四面围了篱笆,林家种了些菜,王家买了猪和鸡。

林大娘这一窝鸡孵出来,丰娘没留,让老林挑着担子去卖,已经到了晚春,只能再孵一茬小鸡,再晚,就没人买了,林大娘心急如焚,从家里的鸡下的蛋里,挑出一千四百多个鸡蛋,开了五个孵蛋床。

这是个厚道的好女人,唯恐自己一家把东家吃穷了。

林福正是半大小子吃死老子的年纪,一顿饭能顶一家人吃,自从他到来,丰娘做饭都换了大锅,林大娘看丰娘一句埋怨都没有,这心里愧疚不已。

燕然这边,看林大娘如此劳累,也是心中不忍,她劝娘亲给林大娘分成:“娘,林大娘孵蛋,大叔去卖,咱也不能把利润全拿了,一千四百多个蛋,也就能孵出一千二百只小鸡,卖四十八贯钱,娘亲不如只收四十六贯钱,多出的都是他们俩的,也不枉大娘辛苦一场。”

孵蛋卖鸡有损耗,利润很难控制,燕然这一招,不仅丰娘的收入有保证,林大娘夫妇若是精心些,也有利可图,更重要的,让林大娘一家充满干劲。

果然,林大娘先是推脱,说是利润就该东家得,最后看丰娘态度坚决,就特别感动,一心扑到孵小鸡的事业上,十几天下来,整个儿人都瘦了一圈。

老林和儿子林福,也感念东家的好,不仅包下喂猪喂鸡砍柴挑水等等全部杂活,还帮着杜家锄地浇水施肥,燕然和娘亲本来忙得脚底板打后脑勺,上路都是小跑的,现在一下子松快起来。

小鸡孵出来,竟然活了近一千三百只,创造了孵蛋成活率最高记录。林大娘夫妇和儿子每人挑个担子出去卖,辛苦了七八天,还剩下三百多个小鸡。

小鸡已经长出小翅膀了,卖贵了没人要,便宜了,白白吃了几天食,有些亏本,丰娘一拍:“咱不是还想多留些吗?不卖了。”

三百二十只小鸡,四文一个,共十二贯八百文,丰娘又收了林大娘三十三贯钱,其余的就是林家的收入。

第三十三章 慈母教女去学堂

虽然林家人吃住都是杜家出,燕然也觉得这利润拿得多了。

可林家人不这么想,辛苦一个多月,他们挣了五贯钱,加上丰娘给林大娘去年的工钱,他们在镇上买了木料,建起了三间茅草屋。

有了房子,就算有家了,流浪了一年多的老林泪眼婆娑,对杜家人非常感激:“福儿他娘,还是你运气好,碰上这么厚道的东家,不然,咱一家还不知道在哪里漂泊呢。”

林大娘连连点头:“我的命就是人家娘俩救的,要不,还不知道能不能见到你们父子呢。”

“咱好好干,东家是个厚道的,他们日子好过了,咱也跟着好过呀。”

那边王家,看老林这么快就建起了屋子,也是羡慕不已,王力刚腊月里杀猪卖肉,也算有点积蓄,姚勤俭跟着丰娘卖杀猪菜,也挣了一贯钱,可他们却不敢花钱,毕竟林家人吃饭有杜家兜着,他们还得攒点以防万一呢。

王力刚饭量大啊,林福那点肚子,到他跟前,根本就不够看的。

“咱们怎的就没有林家的运气呢?投到了杜家门下,吃喝不愁。”崔氏跟男人念叨。

王力刚摆摆:“别提这个,咱也算幸运的,跟杜家做了邻居,不然,你去年那一场病还不知道什么结局呢。”

“嗯,这倒是,可惜今年没人做门帘了,杜嫂只接几个活儿,分不到我跟前了。”

“算了算了,你有空去打点柴吧。”

老母猪产了八个小猪仔,燕然一想年底就是十六贯钱,晚上做梦都笑得咯咯的。

日子在忙碌中,过得特别快,转眼桑葚便红满枝头,这回,不仅是燕然,连丰娘都很认真地收集桑种呢。

崔氏是个有心计的女人,也捡了不少的桑种,准备种到自家院子里,万一丰娘那边雇到人养蚕,她也能跟着养一养。

虽然没有做门帘的收入,但二百多只鸡都开了窝,一天一百多个鸡蛋,就是三百文,日子比去年好过多了。

夏天过了大半,开始下起连阴雨来,林大娘不得不天天清理鸡舍,在里面撒上石灰防潮,还让丰娘在镇上的药铺里,买了中药,碾碎了加在鸡食里,才算没有闹鸡瘟。

张财主帮着杜仲德,找来一个会种桑养蚕的肖姓老人,说好一年包食宿,再加三吊钱。

肖大爷来到山包的日子,刚刚下过一场雨,天气还阴阴的似下非下,他果然是个有经验的,看了燕然的桑田:“这种得太密,得移栽。”

于是王家林家全都来帮忙。

地力不足,收过麦子就没敢再种秋,刚好把猪粪鸡粪全都运过来,下到地里,翻了一遍土,便开始移栽桑苗。

燕然只知道春天能栽树,见肖大爷果断让夏天移栽,吓了一跳:“大爷,这能活吗?”

“能,能,这几天雨水多,树苗带了土过去,个个都能活,小娘子只管放心。”

一亩桑苗,移栽开来成了四亩。

肖大爷见燕然头,还有好大一袋子桑种,干脆把收获之后的油菜地也施了肥,耕种之后种了桑。

还好这个季节雨水多,桑苗长势良好,偶尔遇到大太阳出来,肖大爷便带了燕然,在桑苗上盖了薄薄的草帘子防晒,竟然也没有晒伤的。

“入冬以前,移栽开来,明年春天,东家就可以养蚕了。”

燕然听了,特别高兴,只是心里还有些疑惑:“肖大爷,先移栽的桑苗太稀疏了。”

“咳咳,小娘子知道还挺多的,移苗时我把顶尖都掐了,你没看到桑苗都分枝了吗?再长一长,就稠起来啦。”

“哦!”燕然拍拍脑门,可不是这个理儿嘛。

按燕然的计划,三年时间,家里的日子达到小康,今年是打基础的重要年份,靠着养殖攒下钱,冬天前建起蚕房,明年就能来个小飞跃了,没想到中秋前,丰娘拿着一个绣了花的小书包,让燕然读书去。

“我不去,女孩子家的,读了没用。”

丰娘急得跺脚:“怎么能没用呢?女孩子也得识字呢。”

原来,陈家那边给杜伯俭捎信,希望儿子未来的媳妇能识字,村里传言陈家儿子不仅是个跛子,还是傻子,这消息等于印证了传言,杜燕娇大哭一场,想要退亲。

杜伯俭如何肯答应?面对徐氏,他振振有词:“陈家那边,让咱女儿读书识字,将来,是要当管家娘子的,你难道不希望娇娇过门,能挺直腰杆吗?”

徐氏想了想,也有道理,男人有能耐,女人有靠头,可婆婆却更有依仗,这三十年媳妇熬成婆,日子可真是艰难哩,女儿若能进门就管家,那也是一件大好事。

杜伯俭还给徐氏画了一张大饼:“亲家公说了,要帮我在官衙寻个事儿做,不说别的,跟咱爹一样做个书办,也是不错的。”

徐氏不难过了,反而掉头劝女儿:“这男人能干是好事,女人能干也是好事的,自己的日子自己过,那才更舒心,你是个聪明孩子,去读两年书,学会记账看帐,进了陈家的门,就分家,比娘这样成天奉承你祖母,还要来得好呢。”

杜燕娇默默沉思,问了一句:“就跟二婶一样吗?”

徐氏差点闪了腰:“你二婶那是什么日子?住的草屋,吃得野菜,跟你可没法比。”

杜燕娇露出笑意,也不哭了,按着她爹娘的意思,女扮男装去了学堂。

这杜伯俭贼损,胡家学堂管饭吃,他把女儿塞进去,不仅不交钱,还省口粮呢。

胡家庄的村民一看,如醍醐灌顶,都想明白了,有胡宰丰这棵大树,县里的富户和小官小吏,都愿意和胡家人做亲,他们为何不让女儿读点书,也嫁个高门呢?

于是,胡家乡学呼啦啦来了一群女生,虽然都穿着直缀装男孩,但校长还是一眼就看出来了,怎么办?愁了几天,校长请来一位女先生,在学校圈了一块地方,把女学生都放那里去了。

这也是丰娘为何想让燕然去读书的原因,她当然不是稀罕胡家那免费饭食,就希望自己的女儿不能比别的孩子差了。

没想到燕然就是不去:“娘,你和哥哥都识字,在家里教我就好啦,就是读书,那也等明年,咱家养了蚕,有钱再说。”

丰娘感动不已,搂着燕然:“我的乖乖,跟着娘吃苦了。”

燕然心里说:上辈子读了十几年的书,读怕了好不好?再说,如今世道,女孩子读书又不能科考,读也是白读,还不如踏踏实实帮着娘亲挣钱呢。

第三十四章 传手艺笼人心

说来也怪,去年,丰娘做门帘,客户络绎不绝,今年却静悄悄非常的少,她干脆又买了几头小猪,这样,年底有收入,还有粪肥田,收豆子和谷子之前,丰娘接受燕然的提议,先在地里套种了白菜萝卜,等豆子谷子割掉,白菜萝卜都长出来了,秋雨又勤,追施了一遍猪粪,杜仲德沐休回家,用犁在没有禾苗的垄埝浅耕,既松土又能把肥压到土里,一举两得。

白菜长得很快,赶冬天来临,虽然不能长很大,但在霜冻之前,两亩地也收了不少,丰娘挑了十几颗,用谷子秸秆做的帘子一卷,埋在土里,等冬天扒出来吃,多数都腌了酸菜。

去冬的杀猪菜卖得实在好,燕然还想让娘亲今年再操旧业。丰娘见女儿小小年纪,事情安排的严丝合缝,十分欣慰,女儿的建议,也无条件依从了。

没了丰娘做门帘带动,崔氏和王力刚收入也大为减少,靠着砍柴,仅够温饱,幸好他们养了些鸡,还有一头猪,年底应该有些收入。

小鸡长大,事情就少了,丰娘安排老林脱土坯。就是用木头做框,把黄土放进去,用杵子砸结实,放着晾干,砌墙用的土砖。

明年要养蚕,丰娘打算上冻之前,把蚕房建起来。

肖大爷说了,草房都行,但必须能够保温、保湿。

当地穷人建房子,墙基用石头,上面砌砖,大概一尺高之后,就开始用黄土打墙。

打墙,就是在墙基上,架起两面木板,中间留下二尺宽的槽子,里面填上黄土,用石头做成的杵子砸实,然后再加土,再砸,填满夹板,便把板子拆开,升高后继续,一层一层上去,就成了墙。

这样做成的房子,俗称干打垒,燕然前世,还在外婆家见过,后来农村富了,全都建了砖瓦房,干打垒就少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