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八娘见他这副无赖相,便将一盒口脂都扔向他,“你要尝,这里有许多。”

司马十七郎眼疾手快地接了过来,闻了一下,又上前闻了闻卢八娘,嘻笑着说:“不对,盒子里的不过是寻常花露的香,王妃唇上的才真香。”

这样*的话卢八娘听了一向都会脸红,恼羞着要抢回口脂,司马十七郎怎么肯还回来,他力气大,很快把卢八娘禁锢在怀里,“娘子别羞,为夫重新替你涂好。”

儿子们不在,司马十七郎便放纵起来,卢八娘被他闹得娇喘吁吁,心里一直记得自己要问的事,总算等他松动了些,赶紧问:“二十四弟媳要问我为什么,我怎么回话?”

“问什么?”司马十七郎精虫上脑,连刚刚的话都忘记了。

“白奴的事。”

“噢,我是为了他们好,怕白奴生下孩子。”司马十七郎说:“过去在京里也见过几家有胡人姬妾生下孩子的,大家都骂他们杂种,我们家不许出这样的事。”

竟然是这样的理由!

据说京城中人第一次见到胡姬时,以为她们是怪物,竟把人锁到笼子里观赏,过了些日子才放出来。总之,这时的汉人自认高人一筹,瞧不起胡人是他们正常的思路,司马十七郎的思想一向又是再正统不过的。

卢八娘想到自己特别让人吩咐下去,不给白奴洗漱所需的水,想把这些美人变成臭美人,毕竟白种人身上汗腺发达,容易产生腋臭,然后再陪着司马十七去见她们,好让他心生厌恶的计划,似乎有点多余了。

至于她知道杂种的孩子会更聪明更漂亮,她才不会说。

想到从此不必再担心这一大类人,她心中自是喜悦,不由得向司马十七郎嫣然一笑。司马十七郎怔了怔,“孟表兄的诗里有一句‘回眸一笑百媚生’今天我才明白,原来竟是专为此时而作,王妃的一笑真是千娇百媚,令人神魂颠倒。”

卢八娘从来不认为自己能美到“祸水”的程度,因为情人眼里出西施十七郎才会这样赞美自己,她斜睨了一眼过去,“你太久没见女人了,差不多的就会当成天仙。”

司马十七郎当然否认,“王妃是真美,我没见过比王妃还美的美人。”

“那些白奴中没有比我美的?”

“当然没有。”司马十七郎斩钉截铁地回答,不过他已经不再是十七八的毛头小子,细品品便觉出了王妃对白奴的小心思,奇怪的是,明明知道王妃又妒了,但他怎么也生不出一丝不满,满心的只是爱慕,还将怀里的人抱得更紧安慰道:“我们才有两个儿子,远远不够,再说我还想要个像你一样的女儿呢,所以你就放心吧,在外面别人送我美人我看都不看一眼。”

自己的目的这样简单就被看穿了吗?卢八娘脸一红,回手推开他,“别再把我头发弄乱了。”

“乱了才正好呢!”

“儿子要回来了,”卢八娘挣了开去,正色道:“我其实是想与你商量商量新俘来的奴隶该怎么办?”淮北的形势决定了只要胡汉间的战争不停止,因战争产生的奴隶就会持续存在,是该形成一个规则了。

“需要役使人员的地方多着呢,不只军中,还有冶铁厂、农庄、牧场,就让他们去做工,又不用给工钱。”

“我倒是想与这些奴隶们约定,只要为淮北服劳役十年就可以脱离奴籍,留在淮北做良民。”

司马十七郎奇道:“怎么会这样想?这些胡人乱我华夏,留他们一条命就是为了让我们永世役使。”

奴隶可以算成私人财产,他们及他们的下一代也会一直为主人无偿的劳作,表面看淮北得了大

量的免费劳动力,但即使不考虑人权,这样也是不划算的。人被奴役时不可能充分发挥出其自身的能力,人类社会发展史也证明了这一点,奴隶制必然会被更先进的制度代替。

这些社会经济学的内容不适合对一个此时代的藩王讲,卢八娘便问:“淮北以及黄河以北,胡人建立了这么多的政权,差不多哪一个政权中都有汉人高官,为什么呢?”

从淮北军的角度,大家都会愤愤地骂这些汉人数典忘祖,并在征战中对他们毫不容情,但是从一个统治者的角度,司马十七郎完全理解胡人的君王。

胡人在最初进入中原时完全是把汉人当成牲畜一样屠杀的,最典型的是他们把汉人叫做“两脚羊”平时役使□□,缺粮时吃掉。可是最初的阶段过去后,没有一个政权持续那样做,毕竟没了人口,什么政权、财富都是虚无的。

既然胡人都能够把汉人收为已用,那么汉人为什么不能将胡人纳入自己的圈子里呢?事实上,汉时便有胡人官员,还颇得皇帝信任。自汉以后,几个朝代还有出身胡族的天子亲卫。胡人本就是对北方一些少数民族的统称,他们的各个种族间并不团结,一直在斗来斗去,比如司马十七郎虏来的匈奴人、鲜卑人等就是在战争中被羯人所虏的。

直接放奴隶自由是不现实的,但与他们约定十年之期,既能利用他们的无偿劳动迅速建设淮北,也能给他们以希望,减少各种反抗,并且在十年时间里,让他们适应中原的生活,顺利地留在淮北,也能增加淮北的人口。

卢八娘把自己的设想一一摆出来,又说:“胡人也一样是人,他们也想过安稳的生活,而我们又有什么不能把他们一样看成是自己的子民呢?我们还可以下令如果做工表现好、参加军队立有战功,或者有其它重大的贡献,十年之期还可以缩短,这样奴隶们会更加卖力。”

“我想一想。”司马十七郎对于这样的问题还是非常谨慎的,最后他决定先进行试验,“奴隶是要按人数分到各处的,王妃不如在青州先试试?”

卢八娘欣然同意,青州本就是淮北新政的桥头堡,已经重新建立了户籍制,并正在逐渐取消隐户、奴仆、奴隶,把每个人都变成平等的良民,完全解放生产力,促进经济飞速发展。

现在淮北王和王妃的分工已经非常泾渭分明了,经济方面司马十七郎只是在大方向上掌握,具体的事务他完全不会插手,因此,说定后他便把心思放在淮北军上了,“王妃,我想你说得有理,我也想成立一支由胡人组成的军队。”

“你可以从匈奴人、鲜卑人和杂胡中挑一些身强体壮的扩入军中,这些人与羯人间也有很深的仇怨,不用担心他们的忠诚。”

“不错。”司马十七郎越想越满意,干脆穿了衣服到俘虏营里转了转,心里已经有了打算。

第八十三章 美王妃试探显妒嫉小世子祭祀知礼仪(二)

旭儿捷儿虽然与母妃一直非常亲密,三人在一起总是其乐融融,但父王回王府后还是让他们感觉到不同的快乐。

就像现在,旭儿想去放爆竹,母妃犹豫着不肯答应,他见父王进来了,马上转过头去磨父王。

“父王,我想放爆竹,可母妃说要等到除夕。”

“爆竹!爆竹!”捷儿从不放弃说话的机会。

“好,父王带你们放爆竹。”

“太棒了!我们走吧!”

“走吧!走吧!”又是捷儿在学舌.

于是司马十七郎便带着两个儿子在院子里放爆竹,他让人拿了一大堆各式的爆竹,扶着旭儿和捷儿的手带他们亲手点燃爆竹,笑声一直响个不停。

卢八娘本觉得放爆竹没什么可看的,不过是听个响,看些火焰,再有就是闻硝烟味罢了,可是她却被这父子三人硬拉出屋子,只得披了一件白狐裘站在屋檐下。见这三个人玩得非常开心,哈哈的笑声不绝于耳,让她也不由得微笑起来。

司马十七郎拿着旭儿的手点燃了一只大爆竹,又抱着捷儿放了一只,然后他走过来把手中的香递给卢八娘,“王妃,你点下一个。”

卢八娘赶紧摇头,“我不玩。”

“别怕,我带你放。”司马十七郎很坚持,“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放爆竹,只是总不能尽兴,想来你也一样吧。今天我们不止陪儿子,自己也要好好玩。”

说着把旭儿和捷儿放在一旁,叮嘱他们不要动,拉着卢八娘的手把她带到了院子中间,握了她的手用香点燃了爆竹,“快跑!”携着她的手跑回了屋檐下。

“砰!”一大丛绚丽多彩的烟火喷射而出,在昏暗的夜色下是那样的灿烂,不远处也有人放起了烟火,映得大营上空一片璀璨。司马十七郎抱起了旭儿,卢八娘抱起了捷儿,一家四口靠在一起欣赏着。

“过节真好!”旭儿拍着手叫道。

“真好!”捷儿亦步亦趋。

卢八娘也好想学着捷儿说一遍“真好”,可她还是没有说出来,便向司马十七郎的身上靠了靠,与他偎依得更紧了。

将两个孩子送去睡觉了,卢八娘和司马十七郎又商量了一些事务,今年配合着前线征战的胜利、占领区的扩大、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淮北王府的官方活动繁忙又非常隆重。

司马十七郎看着祭祖典礼的流程单问:“去年你不是带旭儿去祭祖了吗?今年怎么没有安排旭儿呢?”

“去年因为你不在大营,我不好自己带着官员将士们行礼,只好抱着他去了,今年你回来亲自主持,就没有必要让旭儿也参加了。”

“旭儿是淮北王世子,一定要参加。”司马十七郎提笔添上。

“去年旭儿还小,我是把他抱在怀里的,今年恐怕不好再抱着了。但他自己恐怕很难完成这么复杂的礼仪,我又从没有认真教过他。”卢八娘的观念自然是希望儿子们能有一个幸福而且无忧无虑的童年,所以平时只是让他们快乐地玩儿。

“礼仪方面我会教他,而且祭祖时就让他跟在我身后,与我一样动作,旭儿聪明得紧,一定能行。”

是否会礼仪还不是最重要的,要知道完成祭祖至少要两三个时辰,大部分时间都要端然肃立地站在殿内,旭儿如果参加就不可能中间停下,他能不能坚持下来是个问题。卢八娘迟疑了半晌,最后还是司马十七郎坚定的目光里什么也没说。

司马十七郎果然抽了时间教旭儿礼仪,这么小的孩子,说得太深不可能领会,司马十七郎也不过告诉他些简单的动作及明天应该怎么做。好在旭儿年纪虽小,却非常聪明,一板一眼地学了个差不多。

看着聪慧懂事的儿子小大人般地学着礼仪,卢八娘的神色暗淡了下来。

等到只有夫妻二人时,司马十七郎正色说道:“旭儿是世子,这就三周岁了,也该严严地管起来。过了年便给他开蒙,师傅我也看好了,先定邸荣和段泽喜二人。”

卢八娘迟疑地说:“再等一年吧,他还太小。”

“娇子如杀子,王妃心里其实是明白的,只是过于心疼旭儿罢了。”司马十七郎轻轻地拍了拍卢八娘,“虽然开蒙早一点,但也不会一开始就特别严格,只是让他早些明白道理。”

卢八娘知道,司马十七郎这样急着逼旭儿,其实是为了自己。淮北的形势目前看起来不错,但是离真正稳定还差得远呢。毕竟羯人眼下忙于在北方做战,并没有把真正的实力放在南方。将

来如果北方的战事告一段落,淮北又会是一片血雨腥风。

所以仗还有得打,而上了战场哪里又有十拿九稳的事呢?

在战场上,司马十七郎几次遇到过凶险,又受过几次伤了,他一定想过很多。所以特别希望旭儿能早些成长,在他有意外时能够帮助自己撑起淮北政权。在战乱纷争的年代,主少则国疑,世子若少不更事,淮北政权极容易出现问题。

现在卢八娘是真心后悔当年自己吃避孕药了,如果成亲后她就生孩子,现在长子应该快十岁了,会省很多的心,可世上哪里有后悔药呢?她抱住司马十七郎的腰,咬着唇把头埋到了他的怀里,“你是当朝名将,胡人都不是你的对手,一定会战无不胜。”

“当然,胡人听到我的名字闻风丧胆,很多胡将看到我的帅旗就退避三舍,你不必想太多。”司马十七郎抚着卢八娘的后背,“不过是未雨绸缪而已,别怕,我会一直护着你们母子的。”

卢八娘是很没有安全感的人,每次司马十七郎出征,她都害怕,很害怕。只不过她从不愿意把这种软弱示人,但她不想在司马十七郎面前掩饰,而且也不可能掩饰得了。明知道这种保证并不那可靠,但是只因为他的真心,便不由自主地相信了,由衷地应道:“嗯。”

感受到环在自己腰的那双手臂慢慢放开了些,司马十七郎轻笑道:“若是我真的有什么事,我相信王妃一定能应对好。”

自己是能吧。但卢八娘又扣紧了双臂不肯承认,“我应对不好,你不许有任何事!”

“好,不会有事的。”司马十七郎这样说着,但对于旭儿却一点也没有放松。除夕祭祖、初一宴请百官,他都带着旭儿,当然卢八娘也一直参加这样的正式活动,司马十七郎已经公开把权利分给王妃。他早就想到过,如果自己死于战场,只有这样王妃才能更顺利地完全掌握淮北军的大权,将来传给自己的儿子。

另人欣慰的是,旭儿虽小,可生下来就耳闻目睹父王母妃处理各种事务,也见惯了各种大场面,倒是顺利地把这几场大型活动都撑了过去。司马十七郎喜不自胜,回府里不由得对卢八娘说:“不愧是我们的儿子,生来高贵,气度了得!”

然后抱了旭儿举了起来,“好儿子,你生来就有异象,命格非常,将来一定比父王厉害!”

旭儿虽然不懂什么“生有异象,命格非常。”但是他明白父王在夸奖自己,便高兴地与父王笑到了一起。

卢八娘从不信道士批命的,但想到旭儿确实表现非常优秀,再看小小的孩童穿着繁复华贵的世

子袍服,举手投足间竟然真有几分卓尔不凡的神采,竟然也盼着七善观的道士真能铁口直断了。

捷儿不免被冷落几天,但他根本不懂得,每天与带着他的姑姑和陪着他的小孩子们玩得依旧开心。现在见父王抱着哥哥,赶紧扑过来,叫着“抱抱!”

司马十七郎将二儿子也抱在怀里,又向旭儿说:“你是哥哥,捷儿是你的弟弟,你要对他友善,关照他爱护他,尽兄长的责任,为父母分忧。懂了吗?”

旭儿最近一天一直被教导着这样的大道理,他也许真懂了一些,居然很正式地点了点头,“父王,我懂了。”

司马十七郎又转向捷儿,“你是弟弟,要听兄长的话,长大后尽心尽力辅佐你的兄长,为兄长效力。懂吗?”

“懂吗?懂吗?”捷儿笑着拍手重复。

卢八娘上前把捷儿接了过来,让他在一旁玩玩具,“你才一岁,哪里能懂。”

“就算现在不懂,将来也会懂的。”司马十七郎把旭儿和捷儿放在一起,“他们是一母同胞的兄弟,从小就在一起长大,将来一定友爱。”

卢八娘白了他一眼,原来男人也明白一母同胞的兄弟感情更深啊!可司马十七郎竟然一直没有对自己表白不要异生之子,她真想讽刺地问一问,可话到了口边又没有说出来,毕竟他已经答应自己要再多生几个嫡出的儿女。

当然了,卢八娘肯定不会一个接一个地生下去,有两个儿子已经不少了,最近她一直在计算安全周期避孕,但愿会有效果吧。

司马十七郎看着旭儿和捷儿在一起亲热地游戏,心里其实也很庆幸,当年自己一直坚持要先生下嫡子果然是无比正确的,自己最大的两儿子同出一母,感情深厚,将来一定能相互扶持,自己也不必如同尚爽一样在儿子间的争斗中为难了。

他慈爱地抚了抚儿子们的头,心想,十年内自己不会再纳妾,让王妃多生几个孩子,十年后就是有庶出的儿子,也要比旭儿和捷儿小很多,根本不会有挑战世子的实力,从根本上保障淮北王府的团结与安定。

第八十四章 陈左军王府得美女齐王爷香坞赴黄泉(一)

未满三周岁的淮北王世子司马启明在春节期间参加了几次正式的活动,非常辛苦,而淮北王夫妇就更是忙碌异常了。

司马十七郎和卢八娘夫妻不但参加了很多隆重而热闹的活动,他们还要接见淮北各郡的官员。表面上淮北青徐两州都有刺史,但其实所有政令都是直接下到郡守一级的,卢八娘早就安排了与淮北十几名郡守、郡尉、尉监的见面时间。

除了郡一级的官员,每个郡内还要抽出几个县令,再加上冶铁厂、榷场、大纺织厂、大牧场、大农场、船队等各方面的负责人,见面的人数就颇为可观了。若是再加上觐见的军官们,工作量很大。

因为官员们是轮流回大营的,所以从正月初六起,差不多每天都用去一半时间,因为这种见面不是行个礼就完成了的,而是要针对各处的现状、成绩和困难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做出纲领性的计划。

总体上司马十七郎看得多说得少,他时不时地偷眼看看王妃,见她对各郡甚至一些县的人口、粮食产量等数据了然于胸,随口就能准确地说出一串串数字,又能就各处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导,心中佩服不已。但卢八娘的出色,也不免让他有些放松,几乎成了看客。

原来丁桂的盐场并不煮盐,而是修了盐田晒盐,所以才有那样高的产盐量;冶铁场又重新修建了好几个炼铁炉,制出的兵器更结实更锋利,还不容易卷刃;管着淮北最大织厂的竟然是个女掌柜,言谈举止不亚于男人,要是女人都这么能干就好了,淮北就等于多出一倍的劳力…

“请陈左军陈春煊进殿。”

司马十七郎将挺拔的后背又挺了挺,原本就板着的一张严肃的脸似乎又拉长了一分,虽然早就知道今天要见陈春煊,但现在他还是有些陌名的紧张,似乎准备与羯人做战时就是这样的感觉。

“太丢人了。”司马十七郎心想,“陈春煊不过是王妃手下的一个奴才罢了,也就算是我的奴才,我为什么要如此看重他?”

但他还是凝神盯着走进来的陈春煊,用挑剔的眼光打量着进门的这名男子,并在心里评判着,“嗯,行礼的动作不够舒展,一看就是从小没练好;赞礼的声音有些沙哑,但还算平静,不过他一定没放弃对王妃的觊觎,只是强作镇静罢了;还有陈春煊怎么变得这样黑?鼻子上面还有几块干皮,好,越丑越好!”

就在司马十七郎心里不停活动时,卢八娘已经含笑站了起来,“快请坐。”她的言行举止中虽然脱不了一贯的傲气,但在待人的礼貌上却从不欠缺。

陈春煊坐了下来,抬眼看向淮北王妃。他们一年多没见面了,岁月对王妃可能特别偏爱,她几乎没有变化,甚至更加明艳了。陈春煊初见淮北王妃便是惊艳,他所惊的不只是美貌,而更是一种卓尔不凡的风度,这种动人心弦的美随着一次次的见面越来越加深。

不只是见面有这种效果,当他看到王妃写给他的信时;当他听到王妃的传闻时;当他带人把石炭装到船上时;当夜深人情想到她时,每一种与淮北王妃的交集都能让陈春煊的爱再加深一层。

陈春煊把自己的爱意转成了辛劳的劳作,他每天忙着探矿、采矿,负责矿山的各种繁重工作,日晒风霜、身心重负改变着他的外表,可他的心却一直没改变一丝一毫。

他到了淮南只三个月,石炭矿就开始有了产出,王妃得到的是最好的石炭,每当看到一船船的石炭运向淮北,陈春煊的心里就有说不出的喜悦,这是他殚精竭虑取得的成就,能够献到王妃面前,博她一笑,真好。

卢八娘对于石炭矿的成绩也非常满意,她早就从帐目中计算出来,陈春煊将他应得的一部分石炭送给了自己。她并没有拒绝,而是记下了数目,并将淮北一块极好的农场记在陈春煊的名下作为补偿。

关于石炭矿的事务,卢八娘与陈春煊交流很顺畅,谈了大约一个多时辰,方方面面都有了安排,陈春煊站起来又道:“王妃,依我之愚见,淮北定然也有石炭矿,孟右军也极赞成,现在淮南石炭矿完全已经稳定,我可以到淮北探矿,如果能有发现,岂不省了长途运输之辛苦?”

卢八娘却摇了摇头,“淮北情况不同,陈将军暂且只需将淮北的矿务管好,若有余力,先用在增加石炭产量上。”

司马十七郎一直没说话,若是各郡的治理、农牧场的管理等他都比较熟悉,还能指点一二,但矿业,他从没有接触过,又担心自己的外行话让陈春煊耻笑了去,所以才一言不发。但他的心里就如被泡在醋里一样,酸得要命。

杀了陈春煊并不难,但是司马十七郎完全明白,那样反倒成全了陈春煊,王妃从此便会对他真正生了怜悯之心,所以他只能忍着。而且司马十七郎自然也会想到,王妃这样出众,喜欢她的人并不少,陈春煊不过是其中一个,偏巧被自己看到了,杀了他还有别的人,他总不能一个个去找,一个个都杀了吧。

听着陈春煊和卢八娘相谈甚欢,司马十七郎很不开心,但陈春煊和卢八娘最后的对话让他突然松快起来。昨晚,得知今天要见到陈春煊时,卢八娘曾给他讲了一些淮南矿产的情况,然后还告诉他,淮北其实也有石炭矿,但眼下她却不想开采。

在没有大型机械的时代,开矿需要用大量的劳动力,而淮北的青壮大部分都在淮北军中,眼下在淮南开矿其实就是用淮南的劳动力为淮北服务,虽然有运输的损耗,但淮北亦要向淮南出售盐、日用品等等,回程运石炭正好。

卢八娘还说,此时石炭还没有得到很多人的重视,所以她更要先把淮南的矿产开采为已所用。当朝廷认识到石炭的好处时,肯定会对矿产开采进行限制,那时她才会开采淮北的矿。

总之,王妃的算盘精得很,她只付出很少的代价,用淮南的人,淮南的物来支持淮北,而将淮北的矿产留着以后用。

司马十七郎听到陈春煊的卢八娘的对答,暗想,王妃毕竟是自己的结发之妻,什么都为自己着想,对陈春煊就差得远了,为什么不在淮北开矿的事情她只告诉自己,而对陈春煊不过敷衍了事。这样想着,他心情就好些了。

心里不再胡乱翻腾后,司马十七郎的思路就变得正常了,手段便也能施展出来了,拿过陈春煊献上来的礼单细看了一遍,看出样样都是精品,于是用鼻子哼了哼。在陈春煊拜退时,他勉强扯了扯嘴角笑道:“陈左军辛苦了,听说陈左军还未曾娶妻?不若我把侄女许给你吧。”

司马八郎的长女已经十四岁了,司马十七郎就如同本时代的所有大家长一样,在担起家人的责任的同时也觉得自己有权利安排所有人的前程。把侄女许人的事他做起来一点负担都没有,而且也不认为自己应该与司马八郎商量一下。

陈春煊虽然给王妃写了投靠文书,但王妃从来都把他当成士人一样看待,陈春煊的底司马十七郎也差不多清楚,论起实力和财力恐怕早就高于楚州的薛家了,自己的侄女虽然出身皇族,但连个县主的封号都没有,所以他觉得这门亲很相当。

淮北王竟然想和自己结亲,陈春煊怔了一下,不管淮北王的侄女怎么样,他都不想成亲,于是便行了一礼道:“我谢王爷错爱,只是春煊克妻,命中注定只能孤苦一生,不敢耽误宗室女。”

卢八娘也被司马十七郎天马行空的想法惊呆了一下,难道司马十七郎发现陈春煊的才干突然欣赏他了?虽然司马八郎的女儿并不没有封号,但以司马十七郎的思路,他不会把自己的侄女推入火坑,总归是觉得陈春煊符合他的标准才会许亲。

听到陈春煊没有同意,卢八娘担心司马十七郎不满,做为一个智商情商都很高的女人,她昨天便未雨绸缪地吹了些枕边风,现在当然笑着帮陈春煊解释一下,“去年的时候,我想为庶妹许给陈左军,但也被拒了回来。”

司马十七郎并没有生气,他已经想到了差不多会被拒,而且准备了下一步,便哈哈笑了几声说:“既然陈左军不打算娶妻,本王也不好勉强,不过本王既然开口了,总不能就此罢休。”

“来人,将本王出征带回来的白奴挑两个最漂亮的赏陈左军!”

卢八娘在得知司马十七郎不会收下白美人后,就吩咐将这些美人洗涮干净,放出来当差。在很多活动中,有这些美人赏心悦目的歌舞表演还是颇显档次的,又从一个侧面显示淮北军的军功。

对于司马十七郎的赏赐,卢八娘不反对,陈春煊也没有驳回,他心里虽然倾慕淮北王妃,因此决心不再娶妻,但并不等于他就过着和尚般的日子。毕竟在这个时代的男人看来,有几个姬妾与追求女人或者尊重妻子都是不相干的。

司马十七郎却在心中暗笑,王妃最讨厌男人左拥右抱,陈春煊收了两个美人,肯定会降低他在王妃心目中的地位。当然卢八娘的这一癖好也只有他一个人知道,他才不会告诉别人呢。

第八十四章 陈左军王府得美女齐王爷香坞赴黄泉(一)

正月还没有过完,司马十七郎和卢八娘每日接见淮北各处的官员,计划着淮北新一年的前景,京城突然来人报丧,齐王薨了!

齐王虽然年过半百,但身体一向康健。他身为先帝长子,曾经也有过夺嫡之心,但其实却很少劳心费力,只专心享乐,没有登上大宝似乎对他的打击并不大,他的皇帝弟弟不待见他也没见他有多伤心,照旧吃喝玩乐。

这两年,他的好儿子淮北王打下淮北两州,更给他增添了享乐的资本。皇帝对他不满又怎样,齐王就是犯了错也没有受到鲁王那样的打压,毕竟他生了一个好儿子,可以降爵为父王顶罪,而且儿子还会在每次大捷为他送来丰厚的战利品,逢年过节还有成堆的财物。

很多人都说齐王是个有福气的人,生为帝王之子,父皇过世没多久,儿子又成了雄霸一方的藩王,王妃又是出了名的贤良,王府的事根本不用他操心,甚至他的小儿子们都可以交给淮北王管教,齐王的日子过得相当滋润。

所有人都当他会再过上几十年这样的富贵逍遥日子,就是齐王自己也这样认为。

正月初一参加宫宴,皇上让他坐了在宗室的第一席,皇家各处的宴请齐王也听到不少的恭维。

正月十五那天,京城里最为热闹,齐王颇有兴致地带了几个年青美貌的姬妾们出门赏灯,回府后进了年前新修的冷香坞,一夜还没过去,就传出了噩耗。这期间到底出了什么事,淮北诸人当然不可能详知,只听说齐王妃过去后立即处死了当时冷香坞的所有姬妾下人。

得知这样的消息,司马十七郎呆住了,“什么?父王薨了?”

报丧人跪在下面,叩头答道:“是,齐王殿下薨了,王妃命王爷回京奔丧。”

司马十七郎茫然地站了起来,身子晃了晃,慢慢地流出眼泪,低声叫道:“父王,父王!”

卢八娘看着他的神色,知他总归是伤心的,怕他在神志恍惚之下随意答应来人,便赶紧叫人,“王爷伤心得迷了心智,赶紧扶王爷回去换上孝服。”

然后才看了看报丧人向身边人道:“赶了这么多天的路很辛苦,带他下去好好休息。”

接着她便一件又一件事情吩咐下去,通知司马氏兄弟,将王府的大门灯笼都糊了白色,取下所有喜庆装饰,搭建灵堂,安排人哭丧,打开库房取出白麻布,为全府下下人等做孝衣…一切孝子贤孙应该做的事情都要做得尽善尽美。

淮北王府出了丧事,且是淮北王的父王齐王薨逝,淮北大营所有人匀欢家匦3四镉秩萌四饬瞬几嬲盘幢比鲈履诿窦洳恍砑奕3恍硌缫嗬帧

很快,王府门前人来车往,前来吊唁的的人排出了很远。偏偏这时下起了细细的小雪,一时间,淮北王府门前的街上白茫茫的一片,风吹起雪花,与白色的灵幡一起飞舞,真是天地变色,一片萧杀。

司马十七郎作为孝子已经一身孝服跪在灵前守孝,卢八娘特别挑了两个机灵些的小厮去照顾他,嘱咐道“小心王爷的身子,父王在天之灵也不会愿意王爷伤心过度。”

卢八娘自己也急忙换了白麻布孝衣,旭儿因为世子身份,也只得穿了麻衣孝服到外面跪灵。按习俗,灵堂是不能关门的,温度相当低,卢八娘便给他在里面穿了狐皮衣裤,膝盖下又垫了厚厚的一块皮毛,让宁姑姑守着,看时机再将他带回后院。

至于捷儿年纪太小,且又不是世子,卢八娘便直接让桃花带了他留在后院。

然后她自己拿出装有香料的荷包,在眼睛上面擦擦,感觉酸涩不已,照了照镜子,见眼睛通红,眼泪滚滚而下,便走了出去,与前来吊唁的女人们在一起跪坐在芦席上,拿着帕子掩着脸哭。

人们哭着,又纷纷说起赞颂怀念齐王的话。

齐王活着的时候应该从没有人对他如此地歌功颂德,而今身后在淮北却得了这样多的荣誉,并且不乏发自内心赞颂,还真有些讽刺。

齐王的为人,京城上层圈子里的人当然没有不知道的,但是普通的百姓则未必清楚,而淮北又隔了这么远,当初从京城来的人肯定不会随便说淮北王父亲的坏话,于是大部分淮北军民都想当然地以为淮北王的父亲亦是一个英雄,最起码也是一个值得尊重的老王爷。

于是故去的齐王收到了很多深切的缅怀。

人去了,这些名声上的事完全是无所谓的,而且从淮北王府的角度,齐王身后有好名声是有利的,甚至再冷酷一点说,齐王去了也是有利的,毕竟不再担心他闯出什么祸来。卢八娘认真留神前面灵堂的情况,齐王的死不会引起她的一丝伤心,但她很担心事态的发展。

报丧人说齐王妃命司马十七郎回京奔丧,与其说是齐王妃的想法,不如说是皇上的意思吧。封销消息是没有用的,到淮北送信的人肯定不只这一个,齐王妃的传话肯定瞒不住。

卢八娘之所以立刻大张旗鼓地布置灵堂,就是抢先摆出在淮北悼念齐王的局面,从实际行动支持淮北王在军中守孝。这种话是不可能对司马十七郎直接说的,也不知伤心之下的他会不会理解?

很快,前面传了淮北王的话进来,淮北王已经命司马十郎明日一早起程,与司马二十三郎几兄弟代他回京奔丧,并让王妃准备药材补品和钱帛等物献给齐王妃。

卢八娘放下了心,司马十七郎并没有伤心糊涂。司马八郎这次到淮北来是在他生母死后,他在京城已经没有了牵挂,所以他和二十四郎几个情况相似的兄弟被十七郎留下了。而派去京城的司马十郎、二十三郎等几个都有生母或者弟妹要管,齐王死后,他们可以将生母或者弟妹们接出齐王府,让他们去京城正可以将这些事情顺便办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