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明摆着的事。

外面传来喧哗声。

“胡先生真是神技,这下让西夏人都瞧一瞧…”

“先生,外面又有求诊的了,听说是什么司谏,来请先生过去赴宴。”

胡仲骨道:“宴席就不必了,今晚我还要去御史大夫家中…”

伙计道:“让他们排排官职,哪家官职高我们就先去哪里。”

徐松元听得这话,立即皱起眉头,站起身向外走去。

郑重见势不好,跟过去劝说,“老爷别跟这些乡野村夫一般见识,您…”

徐松元当做没有听见,走到了院子里。

顾家的伙计捧着一只匣子得意洋洋地站在院子里,胡仲骨坐在石凳上喝茶脸上满是得意的神情。

“胡先生,”徐松元道,“你过来,我们说两句话。”

胡仲骨将茶杯放在石桌上,“徐大人找老夫有什么事?他们都是顾家的伙计,不需要避讳他们。”

郑重脸上露出一抹冷笑,这就是他不让老爷出来说话的原因,这些人根本不懂得什么是规矩,与他们说话如同对牛弹琴,白费口舌,老爷明明是要给胡仲骨留些脸面,胡仲骨却不明白。

“胡先生,”郑重忍不住道,“您是送药材来西夏的,既然事情办好了,不如先回到银州,等到我们大人办好了文书,再一起启程回京城。”

胡仲骨站起身看向徐松元,“这是徐大人的意思?这是要撵我们回大齐吗?”

郑重看了看顾家伙计手中的匣子,“我们是来做什么的想必你家大小姐已经吩咐下来,既然如此,就不要节外生枝。”

顾家伙计顿时不平起来,“什么叫节外生枝?”

徐松元咳嗽一声,郑重低下头不再说话。

胡仲骨冷着脸,“到底要怎么做,我们听东平长公主的,如果长公主让我们走,我们立即启程去银州。”

顾家伙计听得这话都挺起了胸膛。

“是啊,我们听长公主的。”

徐松元沉下脸来,顾家人竟然搬出了东平长公主,他没想到顾家人会这样不服管束。

朝廷文书上写得清清楚楚,此次出使西夏,所有人员都要听他管制。

“来人,”徐松元吩咐身边的百长,“送顾家人去银州。”

驿站里一时剑拔弩张。

顾家是一副不服气的模样,徐松元一声令下让旁边的士兵都纷纷按住了腰间的长刀,准备上前驱赶顾家人。

“徐大人,”西夏驿站的官员忙上前,“您这是要做什么?有话好好说,方才听陛下说,要留住胡先生,帮助我们大夏治疗瘟疫,陛下已经让人去劝说平昭皇后…您要是送走了胡先生,我要怎么向陛下交代。”

徐松元眼睛中不禁流露出诧异的神情,他立即遮掩了过去,吩咐百户,“你们先等着,我去求见长公主。”

东平长公主拿起茶杯抿了一口。

这是大齐特有的烹茶法子。

“长公主,陛下吩咐微臣将皇子和公主迁移到先皇身边,这样…也算是父子团圆了,陛下说,要请法师来为皇子、公主诵经,您瞧瞧这绣了经文的被褥和用具都是为皇子和公主准备的,只要您点头答应,微臣立即让人去办得妥妥当当。”

“不过是两个稚儿,”东平长公主眼睛中闪烁着泪光,她努力地一笑,“用不着这样大的排场,陛下太客气了。”

“这不是客气,”李常显的声音从外面传来,紧接着他大步走进来,“说到底这都是朕的过错,朕向嫂嫂赔礼了。”

东平长公主一行眼泪,划过她的脸颊。

……………………

今天

第二章奉上。

马上要过零点了,求保底月票,请大家投给我吧~

这个月的成绩最终应该是第九名。

这是我们一起努力的结果,开心开心!

第二百四十四章 答应

李常显看向身边的侍卫,侍卫立即让开,然后两个小小的身影就走了过来。

“母后。”

一男一女两个孩子,穿着粗布麻衣走了过来,两个巴掌大的小脸上满是污垢。男孩子的皮肤晒得黝黑,女孩子的两只手上长着疮疤,看起来就是两个穷苦人家的孩子。

东平惊诧地站起身,“你们怎么将先皇的孩子折磨成这个模样。”

东平伸开手臂,两个孩子立即扑进了她的怀里。

这是先皇曹贵妃的两个孩子。

李常显篡位之后,身边的吕则想要害她的煜哥,是曹贵妃扑过去挡了一剑,曹贵妃临死前将这两个孩子托付于她,李常显却不肯答应,当着她的面将曹贵妃的孩子带走了。

现在这两个孩子终于回到了她身边。

李常显脸上露出笑容,一旦有了孩子,再刚强的女人都会变成母亲,“嫂嫂痛失爱子难免寂寞,朕就将曹贵妃的孩子送来陪嫂嫂,不过…嫂嫂要帮朕做些事才好。”

东平小心翼翼地用绢子擦了擦李彤的手,好好的女孩子,手上长满了冻疮,哪有半点金枝玉叶的样子,“现在还疼不疼?”

李彤小心翼翼地摇了摇头,“不疼,就是觉得痒,只要碰到水都会痒的更厉害,我不想去抓,但是忍不住。”

“以后再也不会了,母后…母亲给你找最好的郎中来看,抹上药膏就能好起来。”

李彤乖巧地点了点头,脸上仍有几分惊惧的神情,她下意识地躲在东平身后。

东平抬起头来,“陛下让人准备水、衣服、饭食…一会儿我们母子要一起去听法师诵经。”

李常显脸上露出笑容来,东平的意思是答应了。

徐松元一直等到李常显离开之后才让人去通报,很快东平长公主身边的宫人将徐松元领进了门。

徐松元打量着屋子,这几日显然已经被人打扫过,家具摆设也都焕然一新,酸枝木的桌案被擦的发亮,宫人搬上来两张太师椅,然后笑吟吟地请徐松元坐下。

徐松元皱起眉头,旧屋,新家具放在一起是那么的不相称。

西夏人是在打什么主意?

在这时候来讨好长公主,莫不是长公主答应了要暂时留在西夏。

徐松元听到脚步声响,转头看到了东平长公主,还有两个孩子跟在了东平身后。

徐松元上前行礼。

几个人坐下来,丫鬟立即摆上了糕点,坐在东平一旁的两个孩子看着点心默默吞咽了两口,立即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东平道:“这是先皇和曹贵妃生下的两个孩子,皇子叫李默,公主叫李彤,从前不在我这里,陛下让人送回来。”

东平说着拉起李彤的手,“我答应陛下帮西夏平瘟疫,之后才回大齐。”

那怎么行。

徐松元站起身来,“长公主,这使不得啊,要知道两国邦交情况瞬息万变,不是我们能掌控的,既然现在西夏收了和谈书,我们就该早些启程,免得夜长梦多,长公主想要治疗瘟疫是善举,但是…可以用别的法子。”

他急着来见长公主,是因为方才在院子里处置顾家人时,一个小小的驿丞竟然上前劝说他,如果连驿丞都能听懂汉语那还要那些那些学士做什么?显然西夏朝廷盯着他们的一举一动。

东平叹了口气,“我心意已决,徐大人不必再劝说,”说着顿了顿,“我们即日就要启程去安庆。”

“这两个孩子也跟我同去,”东平顿了顿,“徐大人如果不放心就去银州等我们,陛下答应,只要瘟疫平息了,就放我们归齐。”

我们?

徐松元的目光落在李默和李彤身上。

裴杞堂听吴桐说着驿站里发生的一切。

本来他想着与徐松元说清楚,里应外合来引李常显上当。

可是裴杞堂想到徐松元的为人,虽然有几分的才学,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迂腐先生,与其跟他说个清楚,不如激起徐松元的怒气,果然徐松元闹着要将顾家人打发回大齐跟更简单些。

只要徐松元摆出一副想要立即回齐的模样,西夏就不会怀疑,顾家是故意要留下来。

西夏人也就不会知道,所谓的瘟疫根本没有那么严重,不过是他们在虚张声势。

就算是徐松元日后知晓了真相也无所谓,反正裴家和徐家没有什么交情,徐松元身在中书省,他准备走武将的路子,一时半刻也不会与他对上。

所以他也不必在意徐松元的心情。

现在当务之急,一面要掌控战局,一面要打听到顾世衡的消息,顾世衡是琅华的亲生父亲,将来他能不能娶到琅华,顾世衡的意见十分关键。

不过,琅华是怎么知道这时候边疆会有瘟疫的呢?

光凭地方志和医书,从西夏使臣嘴中打探消息,就能判断出来吗?

“你家公子呢?”淮南王王成琰的声音传来。

裴杞堂还没迎出门,王成琰就大步进了屋,然后劈头盖脸地道:“你小子到底在搞什么鬼?将银州、夏州闹得人心惶惶,你躲在这里看热闹。”

裴杞堂笑着道:“世伯安心,侄儿哪里敢开这种玩笑,传出去可是要被论罪的。”

裴钱轻手轻脚地关上了门,王成琰目光炯炯,低声道:“你有什么证据不成?”

裴杞堂摇了摇头,“世伯也知道李常显骁勇善战,不应该会轻易和谈,万一西夏真的假借和谈之名趁机攻打大齐,世伯又没有准备,吃了败仗,淮南王府一世英名被毁…”

打仗就是这样,胜败一线之间,再说裴杞堂说的那些铁鹞子、神臂弓,他也有所耳闻,只不过他认为铁鹞子就是用锁链拴在一起的战马,所谓的神臂弓也只是力道稍强的弩而已。

王成琰道:“一年前有一个草药商人来拜访我,告诉我铁鹞子的事,我当时没有在意,第二日想找他好好谈谈,他人却不见了。”

裴杞堂眼睛亮起来,“那商人有没有说他要去哪里?”

王成琰道:“那时候皇城司的人在边疆四处打听消息,我只顾得去应付皇城司,并没有多问。”

那个草药商人很有可能就是顾世衡。

顾世衡为了躲避皇城司才会匆匆离开。

裴杞堂从木盒里拿出一张画像在王成琰面前慢慢展开,“世伯辨认一下,您见过的那个草药商人是不是他?”

…………

明天就准备回家了,这个年眨眼就过去了,所以多陪着长辈说了会儿话,更新就晚了。

不过我想也是值得的,毕竟相聚的日子是最难得的。

今天是初五财神爷的生日,钱财一切随缘,最重要的是家中长辈健康平安。

另外:今天是2月1日,请大家将手里保底月票投给教主吧~谢谢大家~

第二百四十五章 不屈

王成琰仔细地看过去,画上的人是商贾的打扮,三十多岁的年纪,表情十分的和蔼,有种很容易亲近的感觉。

王成琰点了点头,“因为他提起了神臂弓,所以我有些印象,应该就是他没错。”

裴杞堂脸上露出笑容。

王成琰道:“下一步你准备要怎么做?”

裴杞堂抬起眼睛,“放老鼠。”

“什么?”王成琰一脸凝重,这个裴杞堂越说越离谱了。

裴杞堂热情高炽,眼睛亮起来,“世伯没有听错,侄儿说那些死老鼠该派上用场了。”

听说大齐的郎中来治疗瘟疫,城门口聚集了不少百姓。

跟随东平长公主一起前来的官员不禁心惊。

真的就像胡仲骨说的那样,瘟疫会突然传过来,然后就无法压制地蔓延下去。这样看来陛下的决策是对的,必须先要解决安庆的燃眉之急。

城里有瘟疫是小事,最重要的是军粮,官员安置好了东平和胡仲骨,立即奔向存放军粮的粮仓。

刚刚到了庾司,官员就睁大了眼睛,庾司外一堆堆的东西放在那里,皂吏正拿着火把准备放火。

官员急忙赶过去,“你们这是在说什么?”

皂吏脸色大变,脸色铁青地赶过来,“大人,不好了,粮仓里发现老鼠了。”

发现老鼠有什么奇怪的。

哪个粮仓里没有老鼠。

“是死老鼠…”皂吏仿佛已经被吓得魂飞魄散,“大人,您…还是离这里远些的好,免得被传上疫病。”

皂吏说完这话,一脸如丧考妣的表情,仿佛自己已经必死无疑。

看着这些人的模样,官员忍不住向后退了两步,“到底是怎么回事?跟我说清楚。”

“大人您还记得平昭一年的那场瘟疫吗?也是死了很多的老鼠,接着一城的百姓都发了疯,国师来念经也没有任何的用处,所有人都死了,没有留下一个活口。”

官员当然记得那次的情形,那次瘟疫被详细地写在了地方志上。

就是先有了死老鼠,然后百姓纷纷染病,用国师的话说,那些死老鼠是恶鬼,只要被恶鬼沾上就必死无疑。

“夏州…夏州先有了死老鼠…然后是银州,现在到了安庆。”

“烟,夏州飘来的烟,夏州那边已经在焚烧死人的尸身了…”

烟有多大,证明疫病有多严重。

官员只觉得“嗡”地一声,所有头发根根竖立起来。

“大人,大齐那边打开城门要将银州那些百姓放进我们大夏来,”安庆县丞跌跌撞撞地跑了过来,“您,快下令关闭城门吧,绝不能让他们进入…”

官员吞咽一口,拉住了马缰绳,他见过那些患了瘟疫的人死状到底有多么的可怕,只要想到这个,他就腿脚发软,恨不得立即骑马离开。

而他也确实这样做了。

“我要将这里的情况禀告给陛下,”官员吩咐着,“你们…你们…都听平昭皇后的吩咐,一切都听平昭皇后的,平昭皇后带来的大齐郎中可以治好瘟疫。”

但愿大齐郎中能够将瘟疫治好。

“本官离开之后,城门立即紧闭,不要放百姓进城。”

至于那些军粮,恐怕已经不能吃了,被死老鼠啃噬过的粮食,人吃了就会丧命,上一次瘟疫,多数人就是这样死的,他不能冒这个险。

官员正思量着,一具尸体被人抬着走了过来,裹尸的草垫上仿佛还有殷红的血迹。官员不敢再逗留,扬起了手中的马鞭。

他一路跑出了城,转头看向安庆的方向,滚滚浓烟飘荡在空中。

安庆城的城门被关起来。

县丞看着沉重的门栓放下,眼睛中立即蓄满了激动的泪水,他整理好身上的官服,立即前往东平的住处。

进了屋子,安庆县丞立即跪在地上,“微臣叩见平昭皇后。”

东平点了点头,搂住了身边的李默,“大人还记得先帝是如何殡天的吗?”

安庆县丞立即道:“微臣不敢忘记,李常显弑君篡位,天地不容。”

东平道:“佛祖保佑,先帝还有血脉留在人世,我们要将大夏的正统扶上皇位…我们就守着安庆城,与李常显那个乱臣贼子好好斗一斗。”

东平眼睛愈发明亮,一字一字地道:“除非我死,不能屈从!”

大齐慈宁宫里,徐谨莜在仔细地绣着百“福”镶边衣袖,这是她准备在太后做寿时呈给太后的礼物。

何嬷嬷在一旁皱起眉头,“太后娘娘最近见您的时间是越来越少了。”

徐谨莜停下了手,“那也没什么,太后心绪不宁想要多听听顾琅华讲经罢了,”说着顿了顿,“我不在乎这些,我只是想知道顾琅华都讲了什么故事给太后听。”

“为什么太后会那么高兴。”

一样的故事,怎么到了顾琅华嘴里就变得有意思起来。

何嬷嬷不明白,“您知道那些有什么用?”

“怎么没用,”徐谨莜微微笑着,“我还可以多学学,说不得哪一日就能派上用场。”

“大小姐,”丫鬟快步走进屋,“太后娘娘要带着顾大小姐去皇上的永德殿,那边已经在更衣了。”

自从庆王死后,太后就没有主动去见过皇上。

这一次为什么会去永德殿,一定是有大事发生。

徐谨莜记得太后说过,这辈子都不会再走进前朝大殿。永德殿虽说是皇上耍玩意儿的地方,也是前朝议事的场所。

何嬷嬷道:“有没有让小姐过去侍奉?”

丫鬟摇摇头,“没有,那边…连伺候的女官都很少,太后娘娘一直跟顾大小姐说话呢。”

徐谨莜有种落入冰水中的感觉,寒气入心,让她打了个冷战,整颗心仿佛也被水裹住,很累很难过。

自从顾琅华来了之后,她周围就冷清起来,往常这个时候她应该坐在太后身边做针线,阳光落在她的肩头,她就会觉得像是站在了树稍上。

她本来不喜欢侍奉太后,过着胆战心惊的日子,是何嬷嬷开解她,帮助她,才让她渐渐尝到了陪伴太后的好处。

现在…这一切都渐渐离她远去。

……………

今天没赶上12点前更新唉~

不过过年期间我已经尽力了,回到家里会好一些。

仍旧要跟大家求月票啊,求点月票好下锅,因为我们这个月一鼓作气冲到了十一名,还差几十票就到第十了,上个月在大家的帮助下《覆手》打榜成功,很多读者都来看书了,这个月我们加把力,仍旧让这本书挂在榜上吧!

第二百四十六章

徐谨莜觉得很伤心。

没有几个人愿意守在慈宁宫,尤其是她这样的年纪。在宫中没有什么消遣,不过就是做些针线,陪着太后下下棋。

她一步一步走过来,终于有了今天的局面,却好像顾琅华一来,就将一切都打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