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夫人表情有些僵硬,呵斥儿子:“乱说些什么?阿宸这样的年纪是要多学学女红,将来去了婆家才不会被嫌弃,你也是老大不小了,不要整日游手好闲,这次你父亲来京城,我们就一起跟着回杭州,你父亲已经找好了书院,这次你要好好读书…”

闵子臣不禁打断闵夫人的话:“母亲不是要给阿宸在京里找门亲事吗?母亲心里已经有了合适人选不成?”

闵夫人沉下脸:“用不着你来操心。”

闵子臣觉得这些变化来得有些快,快得他简直不能相信,如果父亲办完了差事就走,说不定他们都不会在京城过年。

这可怎么了得,他刚刚打听着买了些炮竹,准备在京里好好热闹热闹。

过了年,还要逛花灯,这些都不让他玩了,母亲这不是要掏了他的心吗?

闵子臣想到阿宸异样的举动,这一切定然出在阿宸身上,他得去问问阿宸。

…………………………

继续继续。

月底了亲们,还有10天这个月又结束了。

月票榜再帮教主冲一冲,谢谢大家。

第四百七十九章 情丝难断

闵江宸知道自己不应该再去关切陆瑛。

她应该下定决心,彻底将陆瑛从心中赶出去。

本来听到陆瑛考上了明经科甲榜,她很高兴,想想陆瑛可能从此之后就会好起来,她也就能放下了。

就像母亲说的那样,她之所以心里牵挂陆瑛,是因为觉得陆瑛很可怜,并不是喜欢。

她对陆瑛产生别的念头,就是在陆、顾两家退婚之后,陆瑛那憔悴、难过的神情总是出现在她脑海里,她总是不由自主地去想,怎么才能伸出手帮助陆瑛渡过难关。

她不能将怜悯当做喜欢,所以她必定要放下。

她刚刚想了清楚,陆家却又出事了。从前陆家有事,程颐都会来向她求助,找她帮忙,可是这次,陆家却没有上门,越是这样她反而越着急。

听到身边的管事妈妈说起外面的传言。

说陆家是鸡鸣狗盗之徒,陆瑛也是徒有其表,甚至有人质疑陆瑛尚在孝期就赶着来京城应考,这样急功近利,不该被朝廷选用。

陆瑛不是那个样子。

她了解的陆瑛绝不是个满心利益的小人。

“阿宸,你睡了没有?”

闵子臣的声音传来。

闵江宸看了看身边的姚妈妈,姚妈妈打开门将闵子臣请进来。

“阿宸,”闵子臣仔细地向闵江宸脸上看去,“你怎么了?这些日子很少出门,是不是哪里不舒坦。”

姚妈妈端茶过来。

闵子臣道:“妈妈带着人出去吧,我们兄妹两个说几句话。”

等到姚妈妈带着人下去,闵子臣立即换了口气:“阿宸你跟我说,到底怎么了?是不是母亲为你安排的婚事你不喜欢?到底安排了哪家?母亲也不说,我也不能出去打听…”

眼见着闵子臣满脸焦急的模样,闵江宸顿时红了眼睛:“不是…哥哥别乱猜,母亲也没跟我说…就算定下了也是寻常,本来就该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母亲还会害我不成?”

这话像是在安慰她自己,说到后面已经带了哽咽,闵江宸好不容易才稳住了情绪。

阿宸显然就是有事瞒着他,闵子臣想要追问,却被阿宸打断了思绪。

“哥哥,你说陆家那边怎么样了?”

提起陆家,闵子臣下意识地叹息:“也不知道陆瑛能不能熬过这一关,我听好多人说,陆瑛这样就算完了。”

闵江宸心中一凉,她是亲眼看着陆瑛如何努力一步步来到京城应试的,真的就这样完了吗?

闵江宸道:“就没有别的法子了?”

闵子臣摇摇头:“陆家已经不如从前了,一步走错就再无挽回的余地,谁都知道这不是陆瑛的错,但是谁又能伸出手来拉他一把。”

闵江宸目光散乱,喃喃地道:“那会怎么样呢?”

闵子臣也不知道:“如果这次不能入仕,陆瑛应该就要回镇江了,他跟我说,在镇江陆家还有些田地,族学应该还缺先生,所以,怎么也能有个落脚地。”

就这样?

回陆氏族中做个先生,庸庸碌碌一辈子?

闵江宸又问:“他是不是很难过?”

“看不出来,”闵子臣想着陆瑛淡漠的神情,“大约他已经习惯了,毕竟陆家总不消停,从来都是他一力支撑,所以即便现在没人帮忙,他也…没觉得怎么样,如果这件事放在我身上,我恐怕早就被打倒了,不过我瞧着他还是上上下下地忙碌,事无巨细地安排着所有事。”

“我送些药给他,他倒是没有拒绝,可能也怕自己在这时候倒下去。”

总之,陆瑛真是很可怜,陆文顕和陆老太爷死了干净,却给陆瑛留下一堆麻烦。

闵子臣道:“我一直在想,是不是要帮他做些什么。”可他还没有想到要怎么去帮忙。

“那就去啊。”

听到阿宸的话,闵子臣惊讶地抬起头。

闵江宸目光热烈:“那就去帮他,现在你不帮他还会有谁伸手?”

闵子臣一眨不眨地看着阿宸,阿宸性情温婉,很少能说出这样的话,此时此刻她眼睛里却透着担忧和焦急。

“阿宸,你这是…”火石电光中,闵子臣忽然意识到,阿宸方才匆匆从母亲房里离开,也是因为母亲质疑了陆瑛的品性。

这些日子无论母亲提起哪家的子弟,阿宸都是一副冷漠的模样。

所以,阿宸心里是有了喜欢的人。

这个人难道就是陆瑛?

闵江宸脸上一红,有几分的痛楚,几分的羞臊。

他猜对了。

闵子臣站起身来:“你…是不是喜欢陆瑛?”

“没有,”闵江宸立即急着否认,“我只是和你一样,不忍心看着他落得如此的地步。”

闵子臣静静地站了一会儿,风度翩翩的陆瑛和温婉的妹妹,两个人站在一起也是一对璧人。

陆瑛已经不可能和顾琅华成亲,妹妹也云英未嫁,而且他和陆瑛又是多年的至交。如果这门亲事真的成了,那不是很好吗?

阿宸不承认是因为顾琅华的缘故,还是没有下定决心,闵子臣忽然觉得自己这个哥哥做得不称职,竟然连这么重要的事都没有发现。

他现在不能坐视不管。

闵子臣决定进一步试探:“我不知道怎么帮他,陆老太太要做四十九天的道场,陆瑛想要说服陆老太太,改成在龙泉寺佛塔前供灯、布施,为陆老太爷换取福报,可是在龙泉寺供灯却很不容易,京里的达官显贵都在后面排着,轮到的时候只怕四十九天道场都已经做完了。”

陆老太爷的事,越快解决越好。

闵江宸道:“哥哥去求求龙泉寺的主持师父。”

闵子臣叹口气:“我只能去试试,能不能成就看天意了。”

闵江宸抿了抿嘴唇,当年太后想要将她送去西夏和亲时,让她帮着抄过佛经,那部佛经就供奉在龙泉寺佛塔中。

因此她与龙泉寺的主持师父见过几次面。

也许闵子臣去求主持不一定有用,但是她请主持帮忙,主持看在那佛经的面子上,八成会答应。

这话她不能告诉哥哥,只能悄悄地去龙泉寺。

兄妹两个又说了会儿话,闵子臣这才离开。

闵江宸就要吩咐姚妈妈去准备去寺庙的东西,姚妈妈进来禀告:“大小姐,方才顾家送帖子来,说顾大小姐明天一早会来看小姐。”

………………………

明天继续。

宝贝们晚安。

爱你们呦。

第四百八十章 家常

闵江宸听到琅华要来,脸上习惯性地浮起了笑容:“快吩咐下去,让厨房明日做些琅华爱吃的豌豆黄,还要将琅华的那套茶具和碗筷都准备好。”

姚妈妈脸上浮起笑容:“小姐待顾大小姐真是好。”

闵江宸思量着出神:“她对我还不是这样,听说我来了,就会准备出花茶来,将屋子里换成那套汝窑的,每次我过去,那套汝窑茶具上都会有新的开片,而且墨线还那么均匀,一定是琅华平日里用茶养着的,她知道我喜欢什么,从来都不会怠慢,那套我们用的茶具也让她从镇江带到杭州又拿来京城。”

“这些看起来是小事,其实…都是要长长久久的才能到如今的模样。”

说到这里,闵江宸心中一酸,不由地又想起陆瑛来,眼泪几乎要夺眶而出。

“大小姐,”姚妈妈见状忙上前安慰,“您可真是命苦,本来这些事跟您无关,您怎么就放不下呢,这个也放不下,那个也舍不掉,最后受苦的就是您自己,夫人急着带您回杭州也是为了您好,您总不能永远都在顾大小姐和陆三爷两个人中间夹着。”

闵江宸半晌才点点头:“我知道…也就是现在了,等回到杭州,这些事我就全都放下了。”

姚妈妈欲言又止,大小姐真的能放下吗?

“最后一次。”阿宸轻声道。

她再帮陆瑛最后一次,然后就丢开手。

琅华坐在顾老太太身边开始泡茶,顾老太太在一片暖和中醒来,睁开眼睛看到琅华的笑脸。

“祖母,你醒了。”

琅华上前和阿琼一起将顾老太太扶着靠在引枕上。

顾老太太点点头:“人老了就是不中用了,方才还说着话,转眼的功夫就睡着了,我睡了多久?”

琅华笑道:“不过才一刻钟。”

顾老太太叹口气:“到了冬天,整个人都不舒服。”

琅华端茶给顾老太太润喉,顾老太太抿了两口道:“叶老夫人倒是不曾来,在杭州的时候,她可是处处关照你。”

叶家现在的处境很尴尬。

本来皇后无子,太后有意让叶家女进宫,可是叶老夫人是个人精,对这件事始终不肯松口。生怕与慈宁宫接触太多,干脆就躲在京中的宅院中,不管外面闹出多大动静都尽量不会出头。

她也向叶家递过帖子,想要去拜访叶老夫人,却都被拒绝了。叶老夫人不愿意与她走动,八成是怕太后知晓她和叶家的关系,让她前去叶家带口讯。

他们这样若即若离的关系,对彼此反而都是好事。

叶老夫人活到这样的岁数,早已经将权利争斗看得清清楚楚,什么事也别想逃过她的眼睛。

按理说以叶老夫人的本事处理这些应该得心应手,却为什么前世叶家小姐还是进宫做了贵妃呢?

“琅华,你在想什么?”顾老夫人拉起琅华的手。

琅华笑着:“祖母提起叶家,孙女就多思量了些。”

顾老太太看着鼓着脸靠在她腿上,一脸沉思的琅华就觉得好笑,这段日子琅华好像整个人都轻松下来。她的决定没错,让琅华早些与陆家划清关系,对琅华只有好处没有坏处。陆瑛那孩子心思深沉,不容易与人交付真心。

想到这里,顾老太太道:“阿宸怎么不来了?”

琅华抬起一双晶晶亮的眼睛:“祖母,您都知道了。”

顾老太太叹口气,“阿宸可是个好姑娘,每次来我们家里,虽然言语不多,但是心里惦记着我这个老太婆,闵夫人也是个慈母,大约就是因为这样,将孩子保护的太好,让他们不懂得世故,容易走错路。”

“祖母,您说我是该阻止阿宸,还是该放任不管呢?很多事我想的也不知道对不对,说给阿宸听,阿宸也不一定完全明白。”

这件事上,她提起来尴尬,阿宸听起来也不舒坦。事实上,她觉得闵夫人上次说的卢家公子就很好,今年才二十一岁,就已经在大理寺任职了。卢家家境虽然一般,不过就是个旁支,但是总比陆家此时的处境要好。

婚姻的事却没有是非对错,不能别人觉得好就硬要将两个人拴在一起。

“你当然不明白了,”顾老太太道,“就连我都不知道对错,就像当年你父亲和许氏,我是眼看着两个人很般配,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就算死也不相信许氏能做出那样的事。”

明知道是这样,琅华还是放不下阿宸,想想阿宸前世的遭遇,她真希望阿宸今生能够得到幸福。

“大小姐,徐夫人来了。”

杭氏怎么会在这时候来顾家,顾老太太眼睛微微抬起:“将徐夫人请到堂屋坐下吧。”

管事妈妈应了一声。

琅华服侍顾老太太穿好衣服,祖孙两个进了堂屋。

杭氏见到两个人立即站起身向顾老太太行礼。

顾老太太笑着道:“怎么也不事先知会一声,我还让小厨房多准备些点心。”

杭氏一脸羞愧,看向琅华,“其实我早该登门感谢琅华,只是家里…乱成一团不得脱身。”

琅华知道,徐家上下一定都在为徐茹静的案子奔忙,尤其是徐松元和杭氏,他们两个是徐家长子长媳,徐老夫人不在家中,一切都要他们来安排。

这也是太后娘娘的用意,免得徐老夫人掺和进去。

顾老太太笑道:“徐夫人太客气了,”说着顿了顿,“老夫人可回到家里了?”

杭氏摇了摇头:“还没有,就在行宫别院外面的庵堂里住着…对外只说老夫人心里愧疚,在那里为阿静祈福。”

其实就是被禁锢起来。

看样子非要等到阿静的案子水落石出,宫里才会将老夫人放回家。也不知道老夫人现在心里是个什么滋味儿。

“寒冬腊月,”顾老太太道,“庵堂恐怕没有地龙,不免要受罪。”

杭氏忍不住又去打量坐在一旁的琅华,穿着家常的褙子,挽着顾老太太的胳膊坐在那里,脸上是恬静的神情,看着自在又随意。

这是谨莜从来没有的。

谨莜无论在哪里,都是一副官家小姐的端庄模样,不拘言笑,做出一副老成持重的样子。

两个孩子,同年同月同日生,她心里不禁叹息,还是顾家教的好。

……………………

有些话必须要垫,过渡章节,很快就好咧。

第四百八十一章 预知

杭氏抿了几口茶,眉宇中藏着淡淡的忧愁,好些事如果有个商量就好了。

“夫人有什么为难事吗?”琅华问过去。

杭氏不知道怎么说才好:“今天太后娘娘传我去慈宁宫,劝我不要太伤心,等到开春找个地方好好安葬阿静,还说有些事急不得,总有一天会水落石出。”

杭氏抿了抿嘴唇,抬起头看向琅华:“这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一时拿不住,太后是让我缓缓再办阿静的事吗?还是让我不要声张。可是我们家老夫人又在庵堂关着…”

她是生怕揣摩错了意思。

顾老太太有些为难地皱起眉头:“这件事还要看你们是个什么意思。”徐家要怎么做,是别人插不上手的。

杭氏也觉得自己来说这些太唐突。

“是我们没想清楚,”杭氏这几年被家里的事扰得心神不宁,心情有些低落,“但是阿静的案子,我们是一定要弄明白的,不管怎么变化,都要查到底。”

听到杭氏这样一说,顾老太太心里倒是生出几分的好感,徐老夫人虽然讨厌,但是徐松元夫妻还是敢作敢当的

顾老太太点点头:“下定决心就好。”

杭氏站起身:“老太太,我这次来还想要给您做盘点心,听说您爱吃酥饼,我拿来了调好的馅料,给您做一盘也算尽尽我的心意。”

顾老太太就要拒绝,旁边的琅华却看到了杭氏眼睛中的迷茫和踌躇,不知怎么的她顺嘴就说出来:“祖母,我也想吃酥饼了,徐夫人也不是外人,趁着今天有时间,孙女就跟徐夫人好好学学,将来也能亲手做给祖母吃。”

听得这话顾老太太只好点头:“那就劳烦徐夫人了。”

杭氏心中说不出的高兴,站起身向顾老太太行礼,然后和琅华一起去了厨房。

两个人都系上围裙,厨娘将要用的东西摆在了桌子上。

杭氏低头道:“我已经将面炒好了,就差做面皮,”说着抬起头,“你真的要学吗?”

琅华点点头,她有时候对下厨也很感兴趣。

杭氏笑着道,“我不喜欢做针线,不喜欢下棋,没事的时候倒是愿意跟厨娘做些新菜式。”

说到这里,杭氏脸上颇有些得意的神情:“这种酥饼是旁人做不出来的,即便是厨娘也没有我做的好。”

“你会做什么?”杭氏看过来,“之前进过厨房吗?”

琅华看着杭氏熟练地和面,放多少水用多少面她不用仔细看,却能做得精准。

琅华道:“我煮过面条,也会做桂花糕,我还有一小罐自己腌的桂花。”

琅华看起来十分的认真,倒将杭氏逗笑了:“一会儿我来尝尝,看看你做的怎么样。”

两个人说到这些就笑起来。

眼前的情景,让琅华一时恍惚,总觉得似曾相识似的,她几乎忍不住想要将杭氏头上的珍珠头箍拿下来。

“怎么了?”杭氏看着琅华异样的神情不禁问出口。

琅华如梦方醒:“我就是觉得夫人如果不戴头箍,梳个高髻会更好看。”

琅华的话与老爷不谋而合,杭氏的脸微红:“我回去试一试。”

酥饼进了锅,立即香气四溢。

望着杭氏脸上温和的笑容,琅华道:“太后的意思就是要让徐家再等一等,也许开春之后,许多事就有了定数。”

杭氏转过头来。

琅华心中思量,太后会这样,应该是因为冷宫里的赵氏,赵氏应该是像她预料的那样怀了身孕。

杭氏有些忧愁:“那我们…一定是要忤逆太后娘娘的意思了。”从行宫回来之后,徐氏族里就遣人来问话。徐士元夫妻也三番两次登门打听情况,这都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老爷和她都觉得亏欠阿静的。

她虽然没有将太后的话告诉老爷,心里却已经有了答案,老爷是不会再耽搁下去的,

琅华道:“如果是别人大约要发愁,徐大人却不用,因为徐大人进出朝堂几次,大家早就已经知晓徐大人的性子,这次如果徐大人有了变化,反倒会让人觉得蹊跷。”

听得这话杭氏眼睛亮起来,琅华的意思是,老爷就该耿直下去,

“而且,您也能给徐家族里一个交代,眼下徐老夫人不在家中,您一手掌握中馈,现在正是立威的时候,您不跟任何人商量就下了决定,更会让人敬服,谁也不能趁机插手。”

这是一举两得的事。

琅华道:“您处置公平了,旁人再也说不出什么来,好多事就可以迎刃而解。”

一个小小的孩子,说起话来却这样有道理。

杭氏一时觉得汗颜,心里那些烦心事也跟着迎刃而解,顿时轻松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