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受到蔡京邀约在此地见面,郑居中原本就有些惴惴不安。他自忖和智光的关系并无第三人知晓,谁知却被蔡京一语道破,此时听对方话里有话,他索性换了一个话题:“我前几日去拜访伯父的时候,曾经听说最近圣上有意重立孟后,不知蔡相公是否听说过?”

“重立孟后?”蔡京眉头一挑,却并未露出十分的讶色,反而更是微笑了起来,“圣上只是因为如今宫中别无长辈,看到瑶华宫孟后独居可怜,方才会想到这个而已。圣上乃英明之君,于这种事情上定会谨慎决断,就是朝中臣子也会有所谏劝,达夫你说对不对?”

被蔡京原封不动地将话题推回来,郑居中自然是哑了火,只不过,对于蔡京始终顾左右而言他,他又觉得万分憋气,最后只得干脆问道:“蔡相公,不知你今日邀我来此,究竟所为何事?”

听到郑居中直言相问,智光不由得暗自嗟叹其定力不够,然而,蔡京既然已经反客为主,他这个真正的主人就不好再说什么,只能面色淡然地等待着蔡京的后话。

“达夫,难道无事便不能找你谈谈天么?难不成你也像那等凡夫俗子那样,避我如同蛇蝎么?”蔡京却依旧没有正面回答,却放下了手中的香茗,若有所思地看了郑居中一眼,“其实,达夫你自从入仕以来,也算是颇得圣上看重,不过,你可知道外界关于你的传闻?达夫,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有些事情你不得不防。”

这是什么意思?郑居中平日自诩思路颇快,此时却不由得皱紧了眉头,琢磨了大半日方才揣摩到了蔡京的言下之意,脸色着实大变。他的仕途一向不太顺利,最后还是因为有了宫中郑贵妃作为援助,方才能够数迁直到起居舍人,可是,倘若真的追究起来,他便难脱外戚之名,将来更是别想在仕途上更进一步。

见话已经点透,蔡京也就不再说朝堂之事,只在那里漫谈汴京名胜,侃侃而谈之中顾盼自得。一旁的叶梦得见郑居中如坐针毡,心中不由暗自冷笑。郑居中堂堂一榜进士,却要去趋附后宫之人得以加官进爵,也难怪落入蔡京算计。只不过,蔡京莫非真的准备借助宫中郑贵妃之力而谋求复相么?

第十七章 定田亩人心思变

杭州一户大宅邸的厅堂之内,一个面色凝重的老者正在和一个中年人交谈。

“厘定田亩,他真的要厘定田亩?”

“不会有错,公文上加盖了两浙路转运司和杭州知州双重官印。看这个样子,那位高相公是要动真格的了!”

“哼,江南虽然不是京畿,但是士绅却绝不比京畿少,子弟更是都有荫补在身。即便官职小,但也好歹是官宦世家,他即便是在圣驾前宠眷再好,总不成还能够违背太祖的成例,对我等课以重税不成?”

“可是靳老不要忘了,官宦之家不用缴税纳粮固然不假,但是,因进纳而授予的官职却不在此例。朝廷先前是有明例的,又有进纳法,诏以进纳得官者不得为亲民官,不得与常职一般入磨勘,但是,这么多年下来,用各种手段得到实职差遣的又何止一两人?你我又哪里敢说,底下的小辈和远支族人就没有一个出格的?还有,按照律例,我们的田产也是有限的,可一旦清查下来,那么……”

老者终于坐不住了,霍地站了起来,脸上露出了深重的忧容。大宋一朝向来厚重士大夫,但是,科举这条路并不是人人都有能力走的,数十年寒窗苦读,也不见得能够一朝金榜题名,所以,家里若是殷实的往往会进纳军粮换来勋级以及官职,江南虽然不比河东河北进纳补官的普遍,但这样的情况依旧不少。

一石激起千层浪,高俅自己也知道这道榜文一下,周边府县必定是为之哗然,但是,他却不得不如此。大宋根深蒂固的官绅基础他是不会去动的,否则,例如李纲这样的官宦后人,例如赵鼎这样的新进士大夫也不会站在自己这一边,而一旦出了纰漏,就是远在京城的赵佶也保不住自己。他要动的,首先就是那些进纳补官的富民豪绅,然后才是那些有不法行为的士大夫。

大宋有律例,但凡进纳补官者,文职不得过从八品承直郎,而且须与百姓一同纳粮,然而,自从神宗哲宗之后,法度逐渐败坏,多有富民设法钻营,从而免于缴纳赋税的。这些人往往被正牌士大夫所不容,在城乡之间往往又自恃财力官职而欺压良善,所以这些人是头一等该治的。一番整治下来,他也可以暂且看看以田亩代替丁口厘税是否可行。

榜文贴出数日之后,他便又下了札子,一下子委了昌化、于潜、新城、富阳、余杭、钱塘、盐官等杭州七县的县尉。而三日之后,吏部的正式文书便到了杭州,正式确认了此事。这还不算完,七县县令同时得令调任他处,一时间,县衙之内鸡飞狗跳,就是往日县官风水流转,我自岿然不动的吏员也颇有些乱了手脚。

包括赵鼎在内的七个进士一上任,并没有如大多数人料想的那样整饬县衙。大宋冗官多半兼领着丰厚的俸禄,但是,真正承担差役的吏员却是俸禄微薄甚至没有俸禄,所以,若是不靠官司或其他事务捞一票,恐怕这些人连养家糊口也难。因此,新上任的六个县尉一个个召见了属吏,除了认人之外便是私底下严加告诫。一番措置之后,竟是比杀鸡儆猴更加有效。

一番大动作之后,厘定田亩便渐渐拉开了帷幕。和人们预想得不一样,这一切进行得极其缓慢,寻常人甚至根本就没有多大感受,而各种各样的数据却一点点地报到了州县衙门。而所采用的测绘模式,正是王安石曾经大力主张,而蔡京也曾经在主政之后提出的方田法。

多年未雨绸缪,高俅手底下虽然没有什么真正在朝廷上叱咤风云的大才,但是,小才他却养了一大堆。一来他的经济实力足够,二来那些收养的孤儿也已经到了成材的年纪,三来他又有足够的耐性。在他看来,宋朝的军事测绘技术已经到了相当的高度,但每每遇到民间测绘却是阻碍重重,便是因为小吏扰民兼且上下不分的关系。虽然这一次是自掏腰包,但是,等到六县之内测绘完毕,他便可以设法将此设为一个制度上报朝廷,其他的事情也就好办了。

然而,风平浪静的结果他固然希望看到,但是,别人却并不这样看。当初王安石变法时,免役法青苗法市易法都是声名赫赫,而作为基础的方田法却步履艰难。曾经在开封府推行方田法的结果就是,足足十年只丈量了两个县的田亩,下头报给朝廷的结果是,要想丈量完整个开封府十九个县,至少需要十至二十年。到后来朝堂党争愈演愈烈,于是此事便再无人提起,直到蔡京的方田法被搁置。

明知安抚司的大门难进,因此胡嘉良家中的门槛几乎被络绎不绝的宾客踏破了。起初这些人还是旁敲侧击,最后则干脆直截了当地探问起了高俅的用意,无奈胡嘉良自己也颇感无奈,一来二往只得借病躲避,这更是让人们没了方向。就在这样的情形下,连家父子也顺利在杭州程家见到了江南一众富商。

虽说占了一个商字,但是,大宋毕竟以农为本,因此这些商人也全都是大地主,厘定田亩的事情让他们无不焦头烂额,此番见到连建平连烽自然不会有什么好脸色。

“连兄,你可真是好福气啊,靠上了这么一位难打交道的相公!”一个商人见连建平神色不变地和周围人寒暄,忍不住出言嘲讽道,“这政令一条接着一条,让人眼花缭乱,我等这些庸人还真是佩服得紧。只不过,和这样的精明人打交道,恐怕我们是被人卖了还给人数钱!”

听到这番话,在场的其他人无不是心有戚戚,就连此地的主人程伯谨也是面色微变,理所当然地,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连建平身上。

“各位都是江南一带最有名的商人,怎么,还在乎那么一点赋税么?”连建平轻轻将话头推了回去,毫不在意地笑道,“不瞒各位说,如今那些奔忙于六县厘定田亩的人,也曾经在我那里忙活过一阵子。如今,我连家在泰州以及秀州的田产已经全部造了册子。”

这句轻描淡写的话听在众人耳中,却颇有一番不同寻常的意味。无商不奸无奸不商,自古以来,为商者都是一等一的聪明人,只不过三两息之间便品出了意思。连家原本乃是淮商,突然插足江南商界也不过五年的工夫,但是,成就却是有目共睹,他们嫉妒归嫉妒,却也羡慕其机缘眼光。如今此人又是一招走在了前面,怎能不令他们感到疑惧?

连烽见众人全都沉默不语,顿时知道父亲的话给了他们一个莫大的震慑,便站出来团团一揖道:“各位叔伯,我们都是商人,即便占有田亩,在那些士大夫眼中却依旧是低人一等,况且,我们的田亩再多,难不成还能多过那些多置田亩福荫后人的官宦么?我知道大伙之所以据有大片田产,乃是为了以备不时之需。只不过,朝廷若对以田亩而非丁口计税,我们每个人多出来的也不过是数千贯而已,相比日进斗金的各位叔伯而言,岂不是九牛一毛?”

“哼,小钱也是钱,如此出手阔绰,怎不成败家子?”

说话的是一个年过六旬的老人,见此话一出别无一人附和,他顿时有些讪讪的。可是,即便他是身家巨万的豪商,对于硬生生从自己身上割下一块肉的政令,仍然是难以忍受的,料想其他人也该是如此。如果是这样,为何其他人都不说话?他猛地想到连家父子此次的来意,脸色遽然大变,顿时后悔刚刚一时逞强口快,生生地把人得罪了。

对于被人嘲讽为败家子,连烽却只是晒然一笑,根本懒得反驳。见父亲也示意自己起头,他便上前一步笑吟吟地道:“今日由我连家起头,程老做东,请大家到了这里,可不是为了这样的小事,而是有一桩大买卖要和各位商谈。而为了这桩大买卖,我们连家愿意拿出二百万贯的本钱!”

二百万贯!

在场诸人都是见过世面的,心动的自然不是这样一个数字而已。须知连家既然能够拿出这样一大笔钱,自然是看好此中前景,而按照他们往日的经验来看,投入越大,回报越大,需要一个人拿出两百万贯的生意,其中自然蕴藏着无限商机。此时此刻,包括刚刚那个出言讽刺连烽的老者在内,所有人都露出了专注的神情。

“各位都是巨商,应该听说过朝廷在四川交子务的由来。四川商人当初推出交子,不过是因为巨量铜钱携带不便,所以才会有此举,若不是后来的种种情形,说不定此举会成为我等商户的一大便利。”连烽见旁人都露出了若有所思的神情,立刻知道这些人精都听明白了言下之意,“所以,为了此事,……拿出了三百万贯,加上我们连家的本钱两百万贯,总计已经有了五百万贯,若是算上各位的资本……”

话还未说完,程伯谨的眼中便精光乍现,一口打断了连烽的话:“贤侄说的虽好,却又怎知朝廷不会因此而夺过我等的心血,这等事情,朝廷做得再娴熟不过了!先前茶法一改,我等的损失又何止万贯之数?”

第十八章 别有滋味在心头

正如程伯谨所担忧的那样,看到高俅以私信呈递进来的折子,赵佶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一个最大的生财之道。尽管远远不如唐朝的风气,但是与后世的明清相比,大宋在诸多政策上还保留着一定程度的清明,尤其是对于士大夫更是宽纵非常,但是,士农工商,商者其位最卑,财富却甚至要远远高于一些士大夫,这便成了不少人解不开的心结。

大宋的大臣大多还知道恤农,但是对于那些商人,却是恨不得从他们的身上多榨出一点油水,无论是先前的市易法还是后来的重定茶法,都是针对商人制定,这又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了朝廷的心态,君王的看法。

此时,赵佶便在琢磨着此中的巨大利润。每年在四川发行交子使得朝廷在财政上的负担大大减轻,但是,由此却带来了一系列的后果,甚至川地大臣还会因为过期交子未曾停用而上书为民请命,如此往往会损失一大笔。但是,为了民心所计,君王却不得不忍痛照准。仅仅是他即位这六年以来,便曾经遇到过两次这样的事情,一次是高俅,一次是前时席旦上书,为此,废除钱引近七十万贯,这也令赵佶心痛不已。

他实在是穷怕了,宣和殿被烧,他却因为西北酣战在即而不曾大肆修葺,至今尽管修了已经两年,但大内禁中依旧还存留着大批残垣断壁,看上去刺眼十分。而高俅此次行的税法,他曾经暗地里派人去问过蔡京的意见,结果蔡京也表示此事可行,甚至翻出了王安石的方田法和均税法作为依据,这也令他抱了不小的期望,然而,此番高俅送上来的折子却更让他觉得心动。

但是,有一点却让他这个君王相当恼火。尽管没有明说,但是高俅用了一大段文字暗示朝廷信用太低,就算知道这是铁板钉钉的事实,他依旧觉得耿耿于怀。他的父皇神宗皇帝当初发行交子本是好事,但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滥发,使得交子的信誉在四川差到了极点,两届交子并行的时候,往往会贬值数十倍,百姓无不怨声载道。若是在东南也来这么一套,恐怕朝廷信誉扫地也是事实。只是,把这样的一件事交给商人真的好么?

沉吟许久不得章法,赵佶不由感觉身心疲惫。身为神宗之子,他虽然并不像乃兄哲宗赵煦那样一心想着效法父皇法度,但是,在很多事情上却也想向父皇看齐,更确切地说,他想挣脱别人的钳制,按照自己的所思所想来用人。所以,先前的不拘一格用人才虽然遭致众多人的诟病,他却依旧我行我素,只是在此次星变之后有所收敛。但是,尽管罢了两个执政的相公,他却不曾按照往例处置,反而是弹劾得最起劲的官员被贬出京,这也变相给了别人一个警告。

“来人!”

一旁的杨戬如同幽灵一般现出身形,伏地下拜道:“圣上有何吩咐?”

赵佶看也不看地上的杨戬一眼,只是沉声吩咐道:“去清心殿!”

听到赵佶并非去淑宁殿看郑贵妃,杨戬不由呆了一呆,但他乃是心思灵动之人,立刻便答应了一声,匆匆出去准备。不多时,一大批内侍和御前班直便簇拥着赵佶前往清心殿的皇后居所。

尽管这一年多的休养下来,王皇后的病情小有好转,但是,她却始终离不开汤药打理,清心殿中便时常弥漫着一股药味。自从上一次赵佶雷霆大怒发落了一大批宦官宫人之后,换来的那批人便再也不敢有所马虎,伺候王皇后无不尽心竭力,而赵佶虽然并不经常驾临清心殿,偶尔却也会来这里坐一坐,或是谈话或是聊天,总之能给王皇后一点慰藉。正因为如此,在宫人报说圣上驾到的时候,王皇后低头看了看榻前的儿子,情不自禁地抚摸了一下他的头。

一踏进清心殿,赵佶便闻到了那股熟悉的药味,眉头不禁微微一皱。如今为王皇后看病的乃是太医院院使罗蒙,医术顶尖不说,为人也值得他信任,可即便如此,王皇后的病却始终不见好,这自然让他有些不安。他缓缓步入内殿,只见两旁宫人内侍纷纷伏地行礼,却也不去理会,只是自顾自地往里走,直到听见里面传来了阵阵背诵诗文的声音方才停下了步子。

“里头的人是桓儿?”

旁边的一个内侍慌忙跪下禀报道:“启禀圣上,今日京兆郡王前来探望皇后,正好皇后精神不错,便留着他询问了几句,如今大约是正在背诗给皇后解乏。”

“桓儿会背诗了?”赵佶精神一振,令身后众人不必跟随,便这么悄悄地走进了内殿。此时,耳旁的诗声便更加清晰了一些,以他的博学多才,自然分辨得出那是什么诗,所以紧皱的眉头立时舒展了开来。那不是什么唐诗宋词汉乐府,而是曾经为一时绝唱的楚辞《离骚》,而赵桓如今刚刚过六岁,竟然能够背到这个份上,天资暂且不说,至少够得上勤奋两个字。

见到赵佶进来,王皇后眉头一扬,才欲开口说话便瞧见赵佶丢了一个眼色,便依旧含笑坐在那里听儿子背诗。直到一首长长的离骚背完,她才对面前的儿子道:“桓儿,还不去拜见你的父皇?”

赵桓这才转过身来,见是父亲不由脸上一惊,连忙趋前下拜行礼。他虽然是嫡长子,但是一向却不常见到父亲,与其说是父子亲情,不如说是乳母和其他人灌输的敬畏感。然而,这一次他等到的却不是一声轻描淡写的叫起,而是被父亲亲自扶了起来。

“果然不愧是朕的儿子!”

赵佶嘉许地赞了一句,又微笑着点了点头。他虽然已经有了好几个儿子,但是诸子之中,他原本因为宠爱王淑妃的缘故而偏爱高密郡王赵楷,后来郑贵妃产下了皇七子赵梓,他也同样花了大心思,而对于本是嫡长子的赵桓,他却未曾多留心。此时触景生情,他不由生出些许歉疚。

示意赵桓先行退下,他便按下了欲起身的王皇后,然后若有所思地问道:“桓儿还没有定师傅吧?”

王皇后挣扎着坐直了身子,见赵佶似乎在沉思着什么,她便低声道,“官家有诸多子嗣,而桓儿如今还小,臣妾以为至少应当和高密郡王一起定立师傅和仪制,如此方才不会让外人有诸多闲话。”

听到此言,赵佶不由悚然一惊。如今他对王皇后的品行已经有了相当的信任,自然知道这位元配并不是在矫情,而是在变相提醒着什么。他如今是春秋鼎盛不假,但是,前时毫无预兆的突然重病已经让朝中上下乱成一片,倘若再来这么一次,难保别人不会有异样的心思。高密郡王赵楷只比赵桓小一岁多,在有些人看来,自然是可供选择的对象。

“皇后的意思朕明白了,你且放心,朕不会让小人有可趁之机!”

王皇后这才放心地松了一口气,没有哪个为人母亲的不为儿子着想,即便是恬淡如她,亦知道在自己处境艰难时,赵桓这个年幼的儿子因此而承受了多大的压力。不当太子并没有多大关系,重要的是,她希望儿子能够有所倚仗地活着,至少不能当一个让父亲不闻不问的皇子,这对她来说已然足够。

看过王皇后,赵佶的心情非但没有转好,反而更加沉重了一些。病中的王皇后自然不能行统管后宫之权,而由于如今没有皇太后,因此署理后宫的乃是郑贵妃和王淑妃,二女也没有让他失望,这两年多来宫闱秩序井井有条。然而,但有人的地方便肯定有侵诈,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他身为君王便更是如此。

他又到瑶华宫探望了孟后,又吩咐这位昔日皇嫂好好养息,这才匆匆回到了福宁殿,甫一坐定便下令招赵挺之、刘逵、阮大猷、何执中四个政事堂宰辅入见。在内侍匆匆去都堂传旨的时候,他便随手拿过一张纸,用朱笔在上头写写画画。直到赵挺之等人入见,他方才把这团纸随手扔进了纸篓。

等到夜间赵佶至淑宁殿歇息的时候,福宁殿的外头突然多了一个人影。那人影熟门熟路地溜进了外殿,在纸篓中匆匆翻捡了一阵,捡起一个纸团方才如获至宝地溜了出去。月光照在那人苍白的脸上,却正是内侍高品杨戬。他一路避人耳目地回到了下处,展开纸团一看,很快便皱起了眉头。

皱巴巴的纸上,几个用朱笔涂写的名字赫然醒目,全都是各位皇子的名字,最中央只有两个字——赵桓。

“难不成,圣上现在就准备立太子?”

心中飘过了这样一个念头,杨戬不由悚然一惊,皱眉沉思了一阵,他竟把那纸团放在了油灯上,直到其燃烧殆尽。他不是没想过把事情通报蔡京,但是,为人走狗也得有个限度,若是贸贸然行事,别说什么荣华富贵,便是一条命也会丢了。他只是想不明白,日间赵佶明明是为了高俅的奏本而举棋不定,怎么会跑了一趟清心殿便愁起了其它事,莫非是王皇后有所暗示?

第十九章 求仙问道大涤山

一大清早,刘氏便踏入了李清照的小院,见四周盆景树木花草愈发齐整,心中不由喜欢,一路便连连点头。进门之后发觉使女已经在伺候李清照梳洗,她便含笑走了上去,站在李清照背后打量着铜镜中的倩影。

“婶娘!”李清照正欲起身问安,却被刘氏的手按在了肩头,只得继续任由使女梳头,问候了一声便开口问道:“婶娘这么早就起身了?”

“我都年纪一大把了,大热天的,哪有年轻人这么好睡。”刘氏觑了觑镜中李清照的脸色,见比来时微微胖了些,不由露出了十分笑颜,“看来果然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你来的时候清减成那个样子,如今看上去总算丰满了些。怎么,今日还去给那位高小姐授课么?”

“今日不去。”李清照终于梳好了头,却依旧不肯失了礼数,转身便朝刘氏施礼,又出言解释道,“这几天我有些心绪不宁的,所以昨日我和高夫人告了假。婶娘也应该知道,爹爹的身体一向不好,他本是文人,河北提刑使又是一个日理万机的活计,如今又是奉圣命治盗匪,我担心……”说到这里,她突然顿住了,显然是不想说出什么不吉利的话,“我听说杭州洞霄宫乃是天下有数的福地,所以想去拜一拜,至少也能心安一些。”

刘氏听得脸色数变,最后方才叹息道:“你爹在仕途上也是起伏不定,却也难为了你。洞霄宫乃是朝廷当初敕封的福地,不过较之当年盛况,如今已经有些荒废了,但灵验还应该是有的。你一个女儿家去那里多有不安全,我让琛儿陪你去,若有事也好有个照应。”

李清照却不肯太过劳烦陈家,连忙婉拒道:“昨日我就听琛表弟说他今天要出去会文,我这点小事就不用麻烦他了。我换了装束,婶娘再多派几个家人跟着我,这不就结了么?”

刘氏闻言连连摇头,却也知道李清照的性子是最倔的,百般无奈下只得依了她。待到用完了早饭,她便令管家挑了八个精壮家人,又去找了一辆严严实实的车,对着鸣鹂千叮咛万嘱咐,最后才放李清照出了家门。

洞霄宫位于余杭西南的大涤山,道教将其列入三十六洞天之第三十四,名大涤玄盖洞天。自晋代起,便有道士潜居山中修道,到唐朝,大涤山道教开始兴盛,唐高宗年间更是盖起了天柱宫。而到了宋代,天柱宫改名为洞霄宫,乃是天下有名的宫观之一,宋朝所谓的提举宫观之职便有此处,蔡京虽然因缘巧合没有来到这里,熙宁宰相吕惠卿却是在这里闲居了很久,不久之前方才因为星变重新起复。

尽管下江南是高俅自己的选择,但是,之所以独独选中了杭州,一来是因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后世名言,其二却是因为这里是苏轼倾注过大把心力的地方。杭州附近的所有州县,几乎都留下了苏轼的文章诗词,而那种眼前一亮的收获感,更是让他在处理政事之余乐此不疲地东奔西跑。这一次,他便是听说当年曾经和苏轼结交的铁冠道人唐子霞已经来到了余杭大涤山,所以便欲来一探究竟。

由于铁冠道人行踪不定,因此高俅一大清早便出了门,随行的只有燕青和李纲。杭州一带向来很少听到有盗匪肆虐,再加上燕青的本事至少可保得十几人无法近身,李纲又是江南土生土长的士子,所以高俅自信安全无虞。

出了杭州城,他便甩开两人打马飞奔,跑了足足一刻钟方才停了下来。燕青是见惯了自家大哥偶尔表现出来的恣意,但是,李纲却不知道。南方士人原本善于骑马的就不多,他虽然也曾经练过一阵,毕竟还是生疏,直到远远发现高俅的身影时,他才松了一口大气,连忙策马飞奔了上去。

“伯纪,马术不错啊!”高俅赞赏地扫了李钢一眼,见其虽然脸色通红,下盘却是稳稳当当,不由点头赞道,“我的马术是当初去西南的时候练出来的,所以上得山地踏得溪河,你能够这么快跟上来,足可见不是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哈哈哈!”

李纲却没料到高俅一开口就是这些,只得谦逊了两句,末了才婉转劝道:“相公,这一带虽然地势平坦,但是,纵马飞奔却难免遇到障碍。若是相公并不急,为了安全起见,还是稍稍放慢一些速度的好。”

高俅露出了一个无可奈何的笑容,见燕青不紧不慢地从后头跟了上来,他这才笑骂道:“小七,你这个马术好手怎么这么慢,难不成连这也要故意让我?”

燕青的骑术原本就胜于半吊子的高俅,更是远远超过自幼长在南方的李纲,此时只是无所谓地耸耸肩道:“大哥摆明了是要一个人疯跑一阵散散心,我那么着急地追上来干吗?再说了,你的马术好歹也是在西南山地上安全跑下来的,总不成到了平地反而栽跟斗。至于我嘛,若是有北方契丹的战马还有些劲,这些早已被人驯良的马,总少了几分风驰电掣的劲头!”

高俅不由白了燕青一眼,心中却知道他说的完全是实话。见李纲若有所思地在那里出神,他也不多再说什么,轻轻一抖缰绳便缓缓策马前行。接下来的一路上,三人的马速都控制在了一个相当的程度,不疾不徐,因此到了大涤山脚下已经是一个时辰之后的事了。只不过,铁冠道人没找到,却看到了山下停着一辆马车,赶车的车夫似乎被三人的马蹄惊醒,睁开双眼惊疑不定地打量着翻身下马的三人。

高俅仰头看着那条寂寥的山中小道,禁不住皱起了眉头。尽管听说如今的大涤山洞霄宫已经不如以往香火鼎盛,但是,他万万没有料到一路行来没有遇到一个香客。此时,燕青和李纲也已经翻身下马,李纲见那马夫依旧朝自己三人看,便随口问道:“我们是从杭州城里来的,你是哪家的下人?”

那马车夫这才看清三人气质各有不凡,从衣着上看显然非富即贵,并非寻常百姓,连忙点头哈腰道:“小人乃是杭州陈家人,此番是护送我家表小姐上山进香,敢问三位公子是……”

“杭州陈家?”高俅心中一动,登时想到昨夜英娘提起李清照今日告假,便顺势问道,“你说到的表小姐可是京城李文叔李大人的千金?”

这一句话问下来,那马车夫终于完全打消了疑虑。在他看来,这三人既然连表小姐的来历都知道,那想必是陈家的友人。“三位公子,我家表小姐刚刚上去一刻钟工夫,如今这大涤山比不得往日,洞霄宫中颇为冷清,小人刚才唯恐是歹人出没,几乎冲撞了三位公子……”

“好了好了,你不用说了!”高俅哪里耐烦和那马车夫再啰嗦下去,翻身上马便朝那山路奔了上去,看得李纲目瞪口呆。燕青却微微一笑,利落地上马之后便来到了李纲身侧:“李公子,我不能让大哥一个人在上面。这山路不好走,你若是能够上去,便跟着我一起上山,否则不妨把马匹先寄放在此或是在此等候。”

李纲自知骑术算不得最精,闻言顿时脸色微变。他早就看出燕青不似寻常衙内,平常举止更是有些神神秘秘的,今次见其换了一身装束一起出来,又是骑马如履平地,心中更是大动疑窦。此时抬头望了望那还算平坦的山路,他猛地一咬牙,翻身上马道:“七公子但请前行,无论如何,我一定会赶上来。”

“好。”燕青的眼睛中闪过了一丝精光,双腿轻轻一夹马腹,便如离弦之箭一般朝山上冲去,那动作端的是迅疾如闪电。李纲但见一人一骑飞也似地消失在视线中,论动作比刚刚高俅那会更潇洒利落,心中不由暗暗称奇。此时他也来不及细想,深吸一口气便掣马朝山中奔去。见此情景,那马夫竟一连念了三个阿弥陀佛,脸上惊容尽显。

当了几年宰相,平时锻炼的也少了,因此一路颠簸到地头,高俅竟觉得自己就像浑身散了架子一样,上下左右没一处是不痛的。想到当年去西南的时候日夜兼程地赶路,他不免露出了一个苦笑,却只得勉强纵身下马。谁知还没落地便有几个身材壮实的汉子围了上来。

见那些人虽然满脸防备,却不像是有恶意,高俅便知道他们乃是陈府家人。刚想开口搪塞过去,却只见后头传来了一声叱喝,紧接着,一个中年汉子便满脸惊惶地迎上前来,纳头便拜道:“小人李义,叩见高相公!”

听到一个李字,高俅自然恍然大悟,当下若无其事地摆摆手道:“起来吧,想不到我只是拜访过李府一次,倒是让你记住了。”

“高相公乃是贵人,小人当然不会忘记!”李义起身后便朝周围的汉子打了个眼色。此时,这些人方才醒觉到自己的鲁莽,慌忙上前叩拜。乱哄哄一片的时候,后面却响起了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不多时,燕青竟如同一阵风似的冲到了众人跟前。

第二十章 铁冠真人唐子霞

高俅对于燕青的性子早有所知,此时见他奔上来并不奇怪,微微点了点头便问道:“小七,伯纪呢?”

“他当然不放心你,也跟着骑马上山来了!”燕青见高俅脸色倏然一变,暗地里不由偷笑一声,嘴上却满不在乎地道,“你放心,这山路并不险峻,他的骑术勉强还过得去,一会儿就能上来了。这不是大哥你说的么,虽是盛世,文人若是连马也骑不得,将来又哪来的好身体在朝打拼?”

话虽如此,高俅还是对燕青的莽撞有些恼火,心中更是不免暗自埋怨自己太过急躁。要见李清照平日在家中有的是机会,偏偏外头一次偶遇也能让自己这么激动,看来果然应了一句话,得不到的便是最好的,而偶像的力量果然是无穷无尽。只是胡思乱想了片刻,他便转头问道:“李义,你家小姐既然进去上香,你们为何不跟着进去?”

“回禀相公,小姐为了表示心诚,一定要我等守在外面。小人眼看劝不住,刚刚只得先行让人到里边察看了一遍,见只有一些道士,所以便让鸣鹂陪伴小姐进去了。谁知才过了一顿饭工夫,便看到了相公纵马上来。”李义打量了一下高俅背后的燕青,见其生得俊朗高大,说是文士却又流露出武人的英气勃勃,说是武人偏生又带着一丝读书人的气质,不由得眼睛一亮。

“里面全是道士……”高俅总算想起了今次的来意,连忙把想要有关佳人的种种念头全数按下,“我问你,里头可有一个头戴铁冠,形容高古的道士?”

“铁冠?”这句话却把李义问得一呆,好半晌,他才忙不迭地点头道,“有的有的,小人刚才进去时,在正殿看到一个头戴铁冠的道士,只不过无论我们怎么察看,他都丝毫不理会,小人还以为他又聋又哑,怎么,高相公是来找寻此人的么?”

又聋又哑?高俅听得暗自好笑,要知道,当年苏轼在元祐年间知杭州时便与唐子霞结下了交情,不仅有诗为证,甚至还在留给他的文稿中对唐子霞的其人其心大加称赞。单单以年纪论,他高俅便是晚辈,区区一个李府家仆又哪有说三道四的道理?

尽管如今的赵佶早已不是历史上那位赫赫有名的道君皇帝,但是,由于大宋历代皇帝都有尊奉道教的习惯,所以但凡真正有能力的道士往往能够得到朝廷敕封,而即便是朝廷大臣,结交这种方外之人也是从不避讳。蔡京当年能够入而为相,便和左街道录徐知常有相当的关系。他虽然有徐守真这样一个不老神翁作为助益,但是,多一两个可以说话的人也是不错的。当然,若是这唐子霞真的如同苏轼所说那般是一个饱学诗书品行高洁之士,他也不会多加强求。只是,李清照虽是女儿身,平素却也是好强的,此时会不会和里面的唐子霞卯上了?

“小七,你跟我进去看看。”回头向燕青点了点头,他便对一旁的李义道,“待会若是有一个骑马的年轻人上来,你就让他到里头寻我们。”嘱咐完这些,他便跨进了洞霄宫。

果然,只不过走了几步,他便生出了一丝感慨。洞霄宫曾经在大中祥符时在钦定的天下二十处洞天福地之中位于第五,但是,如今的它却已经颓势尽显。若不是知道大涤山道教依然是天下修道人向往的洞天福地,恐怕他就要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而他身后的燕青则在左顾右盼,目光不时落在一旁正在低头洒扫的小道童身上,有时还落后几步悄悄查看一下那似乎已经倾颓的墙垣。

“你既然是方外之人,世俗之事便与你无关,又何必摆那签筒的玄虚?”

还没接近正殿,他便听到了一个颇为尖刻的女子声音,细听之后便知道不是李清照。毕竟,李清照虽然性格刚烈,毕竟是李格非的女儿,便是理论也不会只以声高取胜。

“鸣鹂住口!”李清照狠狠瞪了满脸不服的婢女一眼,若有所思地端详着手中那支竹签。她本意没想着求签,谁知拜过之后,这竹筒无巧无不巧地摔在了她的面前,正好掉下了一支签。而那支竹签也不像别处签筒中的签那样写着什么五花八门的签语,上面只有两个字——下下。她倒不以为意,可鸣鹂却不干了,见旁边一个道士盘膝而坐,立刻气急败坏地上前质问,这才闹出了刚刚那一幕。

尽管身着男装,但李清照一举一动仍旧露出一丝女子风情。她转身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个头戴铁冠的道人,沉思许久突然开口问道:“真人可是当年东坡居士的旧友,唐子霞唐真人?”

听到这句话,外面的高俅首先心头一震,大为讶异这位才女的博闻强记。他也是在接触到苏轼的遗稿方才知道有唐子霞这么一个人,然后又去查看了苏轼在杭州所作的诗词,方才知晓了此段交往的大概,谁知李才女竟是一说一个准。

果然,里面很快传来了一个声音。“想不到贫道隐居天目山这么久,如今不过刚到洞霄宫数日便被人认出,姑娘真是好眼力。只不过,你怎么能够认定贫道便是唐子霞?”

“唐真人这不是明知故问么?”李清照微微一笑,目光落在了唐子霞头顶的那顶铁冠上,“东坡居士曾经有‘山人醉后铁冠落’之句,说的便是唐真人那顶招牌式的铁冠。我曾经辗转听说过这段典故,又略知唐真人性情,所以方才有此一问。倒是刚才婢女无状冲撞了唐真人,还请勿要见怪。”

唐子霞一弹袍角站了起来,略注视了李清照一阵便点头赞许道:“我曾经见过无数自诩高洁的男子,也难能找到和李姑娘一般气度的人。令尊的《洛阳明园记》我也曾经拜读过,字字珠玑发自肺腑,端的是不可多得的佳作!”说到这里,他突然仿佛有感应似的把头偏向了外面,沉声喝道,“外边既然有客人,为何不进来?”

被人喝破行止,高俅自然有些尴尬,只不过,当官这么多年,除了练就海量之外,他的脸皮厚度也达到了相当的层次,当下毫不犹豫地举步而入,笑吟吟地道:“想不到我本是专程来拜访唐真人,却还是被人占了先,更没想到占先的乃是李小姐。天下之事还真是无巧不成书!”而燕青则一缩脑袋躲在了廊柱底下,丝毫没有现身的意思。

见到高俅进来,李清照先是一惊,但听完这番解释便觉得释然。高俅既然得到了苏轼遗稿,那么,前来拜访唐子霞便很自然,倒是这样的无心偶遇也能撞在一起,这事情还真是巧极了。心念数转之下,她便退后一步裣衽行礼,随后给了鸣鹂一个眼色。出口惹祸的鸣鹂眼见小姐下了令,只得心不甘情不愿地退到了殿外。

唐子霞既不像寻常道士那样趋奉权贵,也不像有些恃才傲物的人那般全然倨傲。打量了高俅一眼,又听到了李清照的那声高相公,他立刻了然了高俅的身份,当下便弯腰打了一个稽首,模样却适意得紧。

“原来是高相公,想不到以洞霄宫如今的样子,今日却接连有贵人驾临,还真是巧了!”他环视了一眼四周,无奈地摊手一笑道,“前任洞霄宫主乃是个最闲散的性子,所以好端端一个香火鼎盛的地方就成了如今的模样。不过若是依我的本心,那却是极好的。要知道,修道本就是讲究一个道心,若是一心一意只想着世俗香火,哪里能够求证本心得达大道?只不过,这洞霄宫中的百八十个道人却是要吃饭的。为了此事,还真是叫人伤脑筋。”

高俅这才明白这洞霄宫失修的原因,若是宫主经营有方,以此地洞天福地的名头,必定是香火鼎盛,那么别说修葺区区一座正殿,便是将里外整修一新也是轻而易举的事。而自大中祥符年间开始,朝廷便有旨意,洞霄宫可每年遴选一名道童侍奉香火,久而久之,这就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现在前任宫主故去,若是还不能采取措施,只怕这百八十人吃饭都要成为问题。

“高相公何妨向朝廷举荐唐真人当这个洞霄宫主。”李清照突然插言道,“须知以唐真人的道法道理,担当此职无疑都是合适的。”

“小姑娘,你倒是会报刚刚的一箭之仇!”唐子霞闻听此言顿时啼笑皆非,“要紧的不是洞霄宫的宫主,而是到哪里去找一个善于经营的人。宫主不过是挂了一个虚名,洞霄宫有田产十五顷,论理应当是吃住不愁,如今却连收田租也困难,可想而知整个洞霄宫找不出一个善于事务的道士。要这么下去,换一百个宫主也是白搭。”

看来这年头和尚道士也不是那么好当的!尽管知道宋朝道士僧人的度牒分外贵重,但是,真正听唐子霞道出了其中苦经,他还是有些震动。要真的是一个不如意便落发为僧或是出家修道,天下岂不是无人事农耕乱了套了?只是,唐子霞当着自己的面说这些,似乎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啊。

第二十一章 句句问心解签人

沉思片刻,高俅便笑道:“唐真人倘若单单只想重修洞霄宫,这件事很容易。须知洞霄宫原本就是天下有名的宫观之一,只要圣上赐三五百度牒,自然能够筹足重修之资。不过,方外之人倘若致力于俗务,却不利于清修。如果唐真人愿意的话,我倒是可以找一个管事,只是,此人却万万不能挂洞霄宫的名头。”

“哈哈哈哈!高相公果然是明白人!”唐子霞发出了一阵爽朗的大笑,随后便饶有兴味地打量着面前的高俅,最后微微颔首道,“我当初和东坡居士论交的时候,最是佩服他不同于寻常官员的性子,论豪爽处,他远胜于江湖豪侠;论入微处,他又考虑周到。似他这样的人,莫说本朝少有,便是前朝也难寻到几人。及至听说他最后又收了一个弟子,我倒有些诧异,谁知论起做官,高相公却比苏门的其他人强太多了!”

“唐真人这似乎不是夸我吧?”高俅哪里会听不出唐子霞的言下之意,但他却丝毫不着恼,只是露出了一丝苦笑,“我深重先师的人品文章,不过现如今,倘若要在朝堂立足,却得遵从另一套。当年王荆公人品文章何等得人敬重,神宗皇帝更是敬其如师,最终还不是功亏一篑?外人如何评论我是不在乎,只求无愧于心,于愿足矣!”

尽管从面上看去不过五十许人,但唐子霞早已年过七旬,身为方外之士,可对于世事却依旧洞若观火。此时,他脸上闪过一丝诧异之色,但却没有开口,而是把目光投向了一旁的李清照。只见这位才名卓著的才女低头坐在那里,一脸的若有所思,显然有所触动。

见此情景,他不露声色地收回了目光,然后轻轻叹息了一声:“东坡居士如今已经故去,昔日苏门四学士也已经凋零,但其他人还在,高相公就没有打算让他们回朝么?他们虽然在元祐年间都在朝为官,但多半没有一展抱负的机会,其后更是在岭南苦捱岁月数十载。恕贫道直言,如果再这么下去,高相公哪怕能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于私德上还是会被人指摘。”

高俅闻言脸色剧变,可唐子霞的话虽然刺耳,却不啻是一语诛心。莫说晁补之等人,就连苏过还不是同一道理?苏辙虽说起知大名府,但是,那是赵佶的决断而并非他的劝谏之力,他所做的,只是让苏门中人得以离开岭南换一个条件稍好的地方,于他们实际的处境并没有多大改变。想到秦观等人昔日对他多有指点关照,他便不由从心底生出了一股惘然,但最后还是强自把这种情绪压了下去。

非不欲也,实不能也!赵佶和哲宗赵煦并非一母所生,而且又并非同辈之中最年长的,若非向太后乾纲独断,恐怕登上皇位的不是蔡王赵似就是陈王赵佖。所以,登上皇位的赵佶若要能够稳定天下,只有效法神宗哲宗一条路可走,至少在表面上需要如此。年号崇宁,重用新党大臣,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执政的合法性做考虑。那个时候赵佶下旨赦苏轼,又改元祐大臣编管地,已经是他能够做的极限。

“私德有亏,公心我自忖不失。”面对苏轼当年旧友,高俅却并不想如同对别人一样随口搪塞,更何况,身旁还有一个李清照,他更是不想留一个为了荣华可以枉顾昔日情谊的印象。“唐真人,我不妨对你说实话,圣上起用子由公,已经在朝廷引起了惊天波澜,若是再将元祐大臣重新召回朝廷,朝局必定动荡不安。当年宣仁太后执政的时候,重用旧党贬斥新党,便是从那时候起,新旧两党再无转圜余地,动辄是你死我活之局。纵使此次他们蒙赦回朝,难不成还会感谢那些将他们赶出朝廷的人不成?唐真人,元祐的大臣们已经老了!”

听到一个“老”字,唐子霞不由深深叹了一口气,脸色渐渐阴沉了下来。当初风流倜傥为一时之冠的秦观秦少游死了,书法深为时人所赞的黄庭坚死了,晁补之和张耒虽然还活着,却已经是壮志全消。但即使是他们,焉知不会为了这千里贬谪数十年蹉跎而心有怨言?这都是解不开的心结,若是没有当初的新旧之争,兴许就不会有现在的处境。当然,如今说这些都是空的。

“圣上又要改元了。”高俅举重若轻地吐出一句话,见唐子霞和李清照同时抬头,他便继续说道:“年初先有星变,然后又是朝局变动,所以有大臣上书之后,圣上便已经决意改明年元曰大观。”

说到改元,从心底来说,高俅是打心眼里感到多此一举。宋朝皇帝改元的次数大概在历史上也是数得着的,不管哪一个皇帝,所用的年号都至少超过四五个,像仁宗那样在位时间长的皇帝更是一个年号接着一个年号的换。而如今赵佶登基还不到七年,已经先后换了建中靖国和崇宁两个年号,再算上即将改元的大观,实在是一项劳心劳力的工程。若是在历史上挑选迷信的朝代,估计宋朝可以算得上是令人叹为观止。

“大观……年号倒是吉利,只不过……”唐子霞突然隐去了后半句话,然后便漫不经心地一笑道,“山野中人不问朝堂之事,这些事情自然与我无干。”他突然转头在高俅脸上上下扫了好几遍,然后方才笑道,“刚才李小姐在我这里抽到了一支下下签,结果她的婢女冲我发了一大通脾气,高相公有没有兴趣抽一支?”

世界上的和尚道士有两种,一种是和俗世人一样喜欢在政治的漩涡中博取富贵,另一类则是一心向道只求自身圆满,但是,在这两大类之外还存在着极少数的一群人。这些人时而悲天悯人,时而纵身世外,性情不可琢磨,但一旦交结却能成为挚友,这唐子霞便是这样一种人。从见到唐子霞这个人到谈过一番话之后,高俅便放弃了那种招揽的俗套。

“哦?那我倒想试试?”高俅瞟了那香案上的签筒一眼,才想起身,外头便传来了一阵脚步声,紧接着,两个人影便一前一后走了进来,正是燕青和李纲。见此情景,他不由眉头一挑,出声招呼道:“伯纪,这山路崎岖,你大概吃了不少苦头吧?我开始还和小七提过,若是你因此而有什么损伤,我非得找他算帐不可!”

“高相公言重了,我刚刚这一路上来虽然费了点功夫,但还不至于那么不济事!”李纲笑着拱拱手,目光这才落在了另外两人身上。唐子霞他是闻其名却未曾见过其人,但是,只从那顶招牌式的铁冠,他便知道此人乃是曾居天目山赫赫有名的铁冠道人。可是,当瞥见那个女子时,他却不由得感到心中仿佛被一缕清风拂过一般,激起了阵阵涟漪。

见李纲的眼神中闪过一丝神光,不知怎的,高俅的心中顿时感到有些异样,但随即介绍道:“伯纪,这位便是我要拜访的唐真人,至于这位你也应该听说过,便是河北提刑使李文叔李大人的千金,即使是你身在东南,也应该读过李小姐的诗词才是。”

自古以来,名篇总是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传遍大江南北,而尽管东南和开封府相隔千里之遥,但是,这却并不妨碍李清照这一时期的数首词为东南士人所知。而士人之家的闺阁女子虽然也时有词作问世,但是一来很少流传在外,二来也难得到大家品评,所以为人所知的并不多。然而,李清照的词却曾经得到过晁补之等诗词大家的赞许,而又经他们的口在外流传,因此自然是意义不同。此时,李纲一听说面前女子是李文叔之女,登时露出了讶色。

他当然知道对方如今正在教导高俅的千金,但是,男女有别,他又不可能名正言顺地前去造访,自然就从未有一睹佳人芳容的机会。此时,他态度诚恳地拱了拱手道:“李小姐的词作东南士子大多拜读过,我有几个好友的家中姊妹甚至反复研读爱不释手,说是读完之后齿颊留香,我也深有同感。在下无锡李伯纪,今日实在是幸会了!”毕竟是外人,再加上关系不深,因此他压根不提李清照为何会一身男装地出现在这里。

李清照自然没有想到,只是一次外出居然会有这样的遇合。尽管并不知道李伯纪是何人,但是听刚才高俅的语气,她便隐隐觉得此人绝非寻常士子。正当她匆匆回礼,寻思该用什么样的由头借机告辞时,突然听见一阵哗啦哗啦的声音。循声望去,她就看见高俅低头从地上拾起了一支竹签,只瞧了一眼便笑吟吟地回转了来。

“大哥,上头写的什么?”燕青凑过去一看,见上面只写了两个字——上上,便情不自禁地撇撇嘴,“单单只有上上两个字,这也太简单了,人家至少有签语,这算是什么?”

一旁的唐子霞突然悠悠插话道:“问签在人,掣签在人,解签在人。签本是人自己做的,人自己掣的,又何须什么签语?”

第二十二章 虑父疾才女忧心

听到唐子霞的这种回答,高俅心中觉得新鲜,转念一想却不由得大笑了起来:“不愧是唐真人,果然和别人不同。世人求签原本就不外乎为了那上中下三个字,与其费那功夫编排签语,不如还是就直书那几个字,只不过,若是他日要重修洞霄宫,那些凡夫俗子看到这些可是要吓跑了!对了,李小姐抽中的是什么签?”

李清照倒没有防备高俅突然问到了自己身上,先是一怔然后方才笑道:“我可没有高相公那样的好运气,刚刚随手一掣,结果拿到的却是下下签。不过求神问佛本就是为了求得心安,如今既然签头不好,我不信就完了!”此时,她的脸上第一次露出了狡黠的笑容,“如果我没猜错的话,竹筒里的签应该只有两种——上上和下下,唐真人,不知道我说得对不对?”

此话一出,不单是高俅吃了一惊,就连李纲也转头看向唐子霞,而性急的燕青干脆三两步走到案桌前,呼啦啦地把所有的竹签都倒了出来。低头检视了片刻,他便抬头叫道:“果然没错,里头的签不是上上就是下下,李小姐真是未卜先知!”

见自己的猜测正确,李清照不由露出了小女儿的神态,竟是轻轻挥了挥拳头。倒是旁边的唐子霞无所谓地一摊手道:“这签却不是我的发明,而是我那位故去的好友做的,说起来,洞霄宫之所以会沦落到如今的地步,这也是一个原因。不过有一句话他说得很对,这天下人求签无非是问一个吉凶,既然来了,那么索性不是大吉就是大凶,哪有什么所谓的中签!”

这都是什么奇谈怪论!若非有淑女在场,高俅很想翻一个白眼,忍了半晌才想说话时,一旁的李纲却突然好奇地问道:“李小姐,敢问你刚才如何能够断定竹筒中就只有这两种签?”

“我也是瞎猜的。”李清照轻轻吐出这句话,见旁边的三人都是面面相觑,就连唐子霞也露出了好奇之色,她便莞尔一笑道,“唐真人虽然隐居天目山,但是,我却听说当日东坡居士和唐真人相交的时候,曾经被唐真人戏弄过。如今这竹签先是稀奇古怪,然后又是这么一个做派,怎能不让人起疑?我不过胡乱一猜而已,想不到真的猜中了!”

唐子霞不由得仔细打量起了李清照,目光在她的脸上停留了好半晌之后,他方才低头沉思了起来。旁人都不知道他此举的用意,李纲看了看高俅,也不敢贸贸然打扰。毕竟,天目山铁冠道人的名头在浙东一带相当有名,甚至还有好事者说唐子霞身怀神术,诸般传闻说得是神乎其神。

许久,唐子霞方才抬头问道:“李小姐此番来是否为了令尊之事?”

“正是!”李清照闻言立刻肃然,“家父这些年的身体一直不好,如今提点河北刑狱,自然更是忙碌。此次我南下之前,他就曾经在家里休养过一阵子,但后来还是销了假回去料理。所以,我听说洞霄宫乃是有名的洞天福地,便想拜一拜,也好求一个心安。”

唐子霞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突然站起身来,在殿内来回踱了两步。紧接着,他遽然转过身来,刚才还显得懒懒散散的目光如同刀子一般在高俅和李纲脸上扫过,然后才沉声说道:“李小姐,恕贫道直言,世上之事多有蹉跎,所以不可一味强求。我早年曾经见过令尊一面,所以在此可以妄言一二。据我当年所看,令尊虽有才名,但是,仕途却应该多桀,而在新君登基之后,更会因为奸人构陷而身陷困境。如今令尊反而得到大用,显然是别有贵人的缘故,这原本是一件好事,但是,寿数两个字却是旁人帮不得的。”

李清照闻言脸色大变,情不自禁地站了起来。她和唐子霞昔日素不相识,自然不会以为对方是虚言恐吓,但是,心中恼火却是难免的。毕竟,换作任何一个人说自己的父亲即将不久于人世,为人子女的都不会高兴。深深吸了一口气之后,她终于按下了心头的纷乱情绪,淡淡地一施礼道:“我也知道寿元之事苛求不得,不过,父亲这几年一直顾惜身子,再说也一直有刘大夫妙手诊治,想必短时间不会有碍。唐真人的关心,我心领了,就此告辞!”

见李清照头也不回地朝殿外走去,唐子霞不由眉头一挑,仿佛是自言自语地说道:“原来一代才女也是讳疾忌医之人,忠言逆耳,你若是不想令尊延年益寿,贫道这个方外人又有什么法子!”

又是讳疾忌医,又是延年益寿,连知道一些内情的高俅都感到一头雾水。他原本还以为唐子霞是从李格非当年的面相中看出了一点什么,要知道,若不是自己横空出世跑到了宋朝,这历史应该是按照原来的轨迹一成不变地向前发展,那么,李格非的仕途当然是应该在被归入元祐党籍之后嘎然而止。如今虽然不能说赵佶启用李格非是因为他的缘故,但是,也总有几分相关的地方。

“李小姐……”

不待李纲说出什么劝告,李清照便忽然停下了步子,然后在原地站了半晌,这才徐徐转身回转了来。如果说刚才展现在众人面前的还是一个明丽的大家闺秀,那么此时此刻,众人看到脸带泪痕的李清照,一时就全都坐不住了,就连高俅也起身安慰道:“清照,你也不用太担心了,京城刘克勘乃是杏林国手,只要他肯下大力诊治,李大人定然会安然无恙。当初先师在岭南便染上了重疾,还不是刘大夫治好的?你且坐下,听听唐真人怎么说吧。”

话音刚落,他便知道自己孟浪了。宋朝重男女之别,他这个有妇之夫直呼一个未嫁女子的名字本来就不妥,更不用说在场的还有其他人。此时此刻,他知道若多加遮掩反而欲盖弥彰,干脆直截了当地道:“内子既然和你情同姐妹,那么,我也就当你如同自己的妹妹一般,若是你真的认为李大人太过于操劳,那么,我替你婉转向圣上提一提,让吏部改注他官也是可以办到的……”

冷眼旁观的唐子霞见一旁的燕青眨着眼睛在那里似笑非笑地看着,而李纲则是一脸的惊愕,不觉有些好笑,此时便出口插话道:“看来我想说的话都让高相公给说完了,李小姐,李大人乃是文学之士,其位应该在于馆阁,备位文学侍从,而不是在外提点刑狱。当然,李大人为人大公无私,提点河北刑狱也定然会公正严明,但是,这对于他的身体却不是好事,因为,他的隐疾太重了。我且问你,他在京城的这些时日,是否有痰中偶见血丝,夜里往往只能睡上两个时辰?是否白日有时会头晕,还伴着食欲不振?是否一旦坐的时间长了,起身便会有困难?”

一连三个问句让李清照一时间愣了,等到反应过来之后,她立刻连连点头答道:“有的,都是有的!可是,家父一直说先前数年一直都荒废了光阴,如今一旦起复,势必要为朝廷做一些实事,倘若就让他这么离任,恐怕他知道了之后绝不会感激!即使在他闲置养病期间,也从未忘记国事,甚至曾经上呈过一封万言书劝谏圣上,我又怎么忍心让他因为顾惜身体而弃了他的理想?”

李纲原本还不敢插嘴,此时越听越觉得心中激荡,情不自禁地站了起来:“高相公和唐真人的话我不敢苟同!李小姐,在我看来,正如你说的那样,恐怕令尊宁可在任上呕心沥血,也不会接受唐真人这等好意的!为官者若一心为己,那么即使官做得再大,却终究还是缺失了本心!我虽然无缘拜见李大人,却也知道河北盗匪横行,既然圣上用他提点河北刑狱,那么,不单是为了圣上的信任,即使是为了河北的千千万万百姓,李大人也不可能因为顾惜自己的身体而半途而废!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便是这样的名臣风范!”

一口气说了这么多,他突然觉得自己交浅言深,不由有些惴惴然,但最后还是咬咬牙道:“这只是我自己的看法,中间多有偏颇之处,如果李小姐觉得不妥,还请见谅!”

发觉李清照的脸色变幻不定,却没有指斥李纲的这种说法,高俅心中不由深深叹了一口气。不得不说,他从来就没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意思,这不是说他对这个时代没有代入感,而是说,他的每一招每一步都是在确定自己安全的情况下做的,而一旦无法达到目的,他宁可稍退一步,也绝不肯拿着自己去冒险,这便是他和李纲的最大区别。

而尽管对于李格非并没有太多了解,他也能从李清照的话中分辨出,这样一位出身的士大夫,对于有些事情却有着异乎寻常的执著,所以说,要李格非弃官养病是绝对不可能的。

第二十三章 训诸弟蔡攸发威

病了大半年,蔡攸的身体好容易有了起色,然而,不得不说前面的事情对于这位心高气傲的相府大公子是一个莫大的刺激,因此他仍然保持着先前的状况闭门不出,甚至连母亲吕氏都很难见到他一面。而蔡京这个父亲仿佛也不在意儿子的缺失礼数,平日除了向下人询问两句状况之外,便再也不过问蔡攸的所作所为,倒是叶梦得还偶尔去探一探蔡攸的病情。

被革除了集英殿修撰的馆阁贴职,贬到了一个区区郎官,蔡攸自然是无心上朝。此时,他半躺在藤椅上闭目沉思,桌头燃着的一支线香中,袅袅烟雾直绕屋梁,整个房屋中都弥漫着一股奇特的香味。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房间中难言的沉寂。

“大少爷!”

蔡攸却丝毫不理会门外焦急的呼唤,只是在那里闭着眼睛出神。可是,门外的下人不知因何缘故,声音竟是一声比一声响亮,最后也不知道因何缘故,竟是直接推门而入。

“大少爷,不好了!二少爷和三少爷因为一点小事争吵了起来,老爷不在家,夫人正好去了上清宫上香,四少爷冷眼旁观丝毫不肯出面,要是您再不出来,恐怕整个蔡府都要闹翻天了!”蔡平见蔡攸丝毫不为所动,不由更加焦急,“大少爷,不管先前的事情如何,您毕竟是蔡府大少爷,倘若真的闹出什么事情,恐怕……”

“声誉?我如今还有声誉可言?”蔡攸冷笑一声,这才睁开了眼睛,漆黑的瞳仁中隐藏着令人难以捉摸的戾气,“不过是老二和老三打架而已,有什么大不了的?长幼有序,何必管那两个小畜牲。再说了,难不成你这么一个老爷子的心腹还治不了他们?实在不行,就任由他们闹去好了,只要爹爹一回来,到时候他们还不是都老实了!”

蔡平见蔡攸丝毫不松口,不由大为焦急,脱口而出道:“大少爷,我知道你是埋怨小人先前逾越,不过,那都是相爷的吩咐,小人一介家奴,怎么敢越过诸位少爷的头去?要是他们真的闹得不可开交,传到外面去于老爷也是名声有损。大少爷,相爷虽然这段时间不理会你,可是,毕竟是父子情深,四位少爷之中,老爷从来都是最看重你,如今只不过是一时拉不下脸面,再说,若是让三少爷得了逞……”

“别说了!”蔡攸终于忍不住了,一拍桌子霍地站了起来,“你告诉我,那两个畜牲在哪里撒野?”

蔡平终于松了一口气,连忙点头哈腰地道:“少爷,他们正在后花园扭打,小人这就带你去!”

匆匆领着蔡攸赶到后花园,蔡平这才发觉事情远远比自己想象的更加严重。不说蔡翛和蔡鞗全都是衣衫凌乱,就说是他们脸上的印子也是青一块紫一块的,一眼望去颇有些街上地痞无赖打架的神情。一旁的家丁仆妇围了一大堆,可愣是没有一个敢上前阻拦的。倒是平日跟蔡鞗和跟蔡翛的在旁边呐喊助威。

“哼!”

尽管这声冷哼算不得响亮,但是,当声音传入众人耳中时,大多数人都转头往后望去。看见是蔡平,不少人就已经弱了三分胆色,及至看到满脸阴沉的蔡攸时,他们全都仿佛矮了半截,无声无息地让开了一条路。

看到这幅情景,蔡攸心中不由分外满意。他乃是蔡府长子,当日蔡京得用的时候,他是名副其实掌握家中大权,而父亲蔡京不管家事,母亲吕氏又是最宠他的,整个蔡府之内,他说一就没有一个人敢说二。如今见自己积威仍在,他不由略略点了点头,目光便朝场中扭打在一起的两人扫去。

蔡翛和蔡絛正扭打得不可开交,哪里有空注意旁边的人有什么变化。渐渐地,蔡翛感觉到有一丝不对劲,只是一会儿功夫,刚刚那些家人的喊声怎么全都没了?抽了个空档,他便悄悄地朝外边望去,结果一眼便瞥见了蔡攸阴沉的眼神,立刻吓了一大跳。只是这么一分神,蔡絛却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狠狠一拳打在了他的颈侧,他一下子眼冒金星,顿时倒地不起。

“好,很好!”蔡攸终于开口发话,语气中带着一种说不出的讥诮,“想不到二弟三弟就是打架的功夫也是第一流的!好嘛,这大战三百回合演到自己家来了,不替自己存些体面,难道就连我们蔡家的声名也不顾了么?还是说,爹爹的家法你们全都不放在眼里?”

听到这几句尖刻至极的话,地上的蔡鞗还来不及反应,蔡絛却是不干了。这大半年来,由于贬官去职,又加上病得不轻,因此蔡攸已经很久没有管他们三兄弟的事,在他看来,蔡攸先是失了圣宠,然后连老爹蔡京都不再待见他,那么,以平日自己的人缘和在父母心中的地位,自然能够水涨船高。这年头全凭天子官家金口玉言说话,只要老爷子能够复相,那么,他日他能够飞黄腾达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如此时刻,他又怎么会甘心蔡攸突然横空出现,又骑在他头上作威作福?

“大哥你这个时候站出来说风凉话,还有什么资格叫嚣家法?”他无所谓地拍了拍身上沾着的沙土,嘿嘿冷笑道,“父亲前些日子因罢相而身子不爽的时候,你在哪里?母亲因为家务难以料理而夜夜难寐的时候,你又在哪里?这个时候说什么兄弟仁孝,你这不是争着眼睛说瞎话么?大哥,病体没好就回去养着,我和二哥只不过是切磋玩玩,哪里有什么别的心思?二哥,你说是么?”

听到老三这句绵里藏针的话,地上的蔡鞗禁不住打了个哆嗦。他当然知道三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他并非吕氏所生之子,所以平日蔡攸得势的时候,他事事附其骥尾,等到蔡攸情况不妙,而老爹对自己的态度似乎大有改善时,他立刻有了别的心思。可是没想到蔡絛非但不买他的帐,今日还如此明目张胆地和他干了起来。他倒是不担心别的,蔡京在外是手段高明,可在家里同样是严厉得很,倘若今日之事被蔡京知道,那么,可以想见他定是讨不了好!想到这一点,他哪里还敢承认刚刚是打架。

勉强忍住头晕,他一骨碌爬了起来,却不敢学蔡絛那么嚣张,而是端着一张笑脸道:“大哥,你误会了,我和三弟只不过是闹着玩,闹着玩……”

“闹着玩?”蔡攸冷眼看着两人装蒜,却丝毫没有退缩的打算。今日之事既然已经插手,那么,就有必要借着这个机会重新竖立自己的威信,否则,这些兄弟愈发会爬到他的头上去!“如果闹着玩也会让这些仆妇都在旁边看热闹,你们的面子也未免太大了!”他斜眼打量着两人的脸,突然一扇子打在蔡鞗的肩头,竟把一个七尺男儿打得一踉跄,“二弟,看看你的身子板,比半年前可差多了,是不是在女人身上下了太多心力,以至于下盘如此虚浮?”

听到蔡攸这种前所未有的阴森语气,蔡鞗不由更加紧张,见蔡絛依旧满不在乎地环手站在那里,他突然急中生智道:“大哥,我刚才是在和三弟打架,可谁让他说了不该说的话!他……他居然诅咒大哥!”既然说到了这个份上,他索性把蔡絛平日背地里编排蔡攸的话一股脑儿全都倒了出来,“他一向就嫉妒大哥你得爹爹器重,这一次趁着大哥你病了的时候,在爹和娘面前不知编了多少鬼话,我……我实在看不下去了!”

“哦,是么?”蔡攸饶有兴味地转过了头,见蔡絛气得满脸通红,额头青筋毕露,不由在心底连连冷笑。他当然知道蔡鞗是故意如此,只不过,既然这个二弟送来了这么一份大礼,他怎么也没有拒收的道理。“三弟,我早就知道你的心思,只不过,想不到你居然如会这么做!”

说到这里,他的两眼突然流露出一丝令人不寒而栗的阴狠光芒,恶狠狠地道,“我告诉你老三,不管你想如何取代我,首先就收起你那份纨绔的性子!是,我蔡攸是做错了事,惹怒了圣上也惹怒了老爷子,可是,我至少还有这个胆量,你有么?还是说,你有自信能够替老爹分担一点担子?好了,你们继续打,我不管,我也没心思管!”

他言罢冷冷一笑,又环视了四周的仆妇家人一眼:“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蔡府的规矩是,身为下人若是掺合主子的事,视情由轻重论以惩处!两位少爷闹事是他们的事,可是,你们非但不劝阻,却在旁边看热闹,未免有失主仆之义!蔡平!”

一旁的蔡平已经被蔡攸皮里阳秋的话说得心惊肉跳,此时正在思考该如何收场,此时猛地听到一声叫唤,浑身不由自主地一激灵,反应过后便高声应道:“小人在,大少爷有什么吩咐?”

一时间,周围的人全都噤若寒蝉,看现在的光景,恐怕蔡攸是要发威了。

第二十四章 动情理父子释嫌

“今儿个在这里的人,想必你都记住了。那几个不懂规矩在旁边叫嚣的,一个个销了契约赶出府去;至于那些在那里看热闹的,全都罚月钱三个月!要是不治一治,指不定他们以后在爹爹和娘面前也摆出这样的样子!”蔡攸见旁边众人脸色大变,几个刚刚叫嚣得最起劲的,跟了蔡鞗和蔡絛好几年的家人都哭丧了脸,顿时觉得心中解气,“就照我说的去办,等爹爹回来之后,你便照这个样子回了,若是爹和娘觉得不对,到时候我自会禀明……”

“你凭什么开销我的人?”蔡絛一瞬间脸色大变,三两步冲上前来将蔡平推到一边,恶狠狠地道,“大哥,你不要太过分了!”说话的时候,他的手指竟几乎指到了蔡攸的鼻子上。

“就凭我是长子,就凭我身上世袭的爵位!”蔡攸几乎是用咆哮的声音吼出这样一段话,重重地把蔡絛的手打落了下来,“你若是不服,可以到爹爹那里去编排我的不是!”说完他看也不看自己的三弟一眼,径直对蔡平道,“想必爹爹赋予你的管家之权如今还没有过期,那你就记好了,两位少爷不遵家训在府中大打出手,我身为长子,在父母不在时自然有管教之权,全部给我带到后院偏堂罚跪,爹爹什么时候回来,就让他们什么时候出来!”

“你……”蔡絛还想再争辩,谁料只向前一步便被人扭住了胳膊。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两个身强力壮的家人便站在了他后头,此时正好制住了他。而蔡鞗那边也同时被两个彪形大汉拿住,一时间,场中静寂到了极点。

“按照大少爷所说的去做。”见人们仍有犹豫,蔡平便挥了挥手,声色俱厉地道,“今日大少爷是代替相爷和夫人行家法,以后若是还有这样的事情,也照此例办理!都听好了,相爷如今虽然不在朝堂掌权,但是这家里还轮不到居心叵测的人做主!”

经过这么一闹,周围的众人顿时如鸟兽散,心里无不在埋怨自己的倒霉。不是么,正好撞到蔡攸的刀尖上,这不是八辈子倒霉是什么?倒还有两个聪明一些的家人琢磨起了蔡平的表现,要知道,尽管平日得到蔡京信任,可是蔡平从未有这样狐假虎威的样子,今日趁着蔡氏兄弟打闹的机会说这么一番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看着几个家人押着蔡鞗蔡絛远去,蔡平便满脸堆笑地伺候蔡攸离去,一路上连声道谢不迭。在快到自己院子的时候,刚刚还沉默不语的蔡攸突然开口问道:“蔡平,你今日胆子不小啊,居然敢听我的话对付两个少爷?你应该知道,这个举动究竟代表着什么!”

听蔡攸如此问,蔡平见四下无人,突然双膝一软跪了下来。“大少爷,小人三辈都是蔡府的家人,跟着相爷也不是一两天了。相爷手段高明,不管在朝在野,都从来没人敢小觑他老人家。只不过,恕小人直言,除了大少爷之外,其他三位少爷都不成器,别说平日不让相爷和夫人省心,就是这纨绔举动,也足以让老爷一番苦心全数葬送!大少爷,小人只不过是不想相爷这一世声名全部打了水漂。小人可以打保票,相爷虽然之前恼火大少爷的自作主张,但是,终究还是爱重大少爷的决断,大少爷绝不可自暴自弃!”

蔡攸听得脸色大变,可临到最后,他的神情却渐渐凝重了起来。蔡平乃是父亲蔡京的心腹,话从他的口中说出来,至少有七分的可信度,还有三分自然则是恭维。不过,对方的话确实也说到了自己的心坎中。比起三个名副其实纨绔子弟的弟弟,他尽管手段不太光明,但是,放眼天下,有几个位高权重的人是真正靠人品靠学问取胜的?就是父亲胸有山川沟壑,还不是一样会倚靠其他见不得光的手段?

“你的心意我明白了!”得到了这位父亲心腹的效忠,蔡攸并不觉得十分愉快,在他心目中,自己这个长子本就应该是名正言顺承袭家业。此时,他微微皱了皱眉,这才问道:“爹爹这些天常常外出,你知道他都去了哪里?”

这句话虽然简单,但听在蔡平耳中却别有几分不同寻常的味道。要知道,蔡攸可是一直在自己的院子中养病,别说出大门,就是院子也几乎没有迈出一步,一日三餐都是下人送到房间中来的。如今蔡攸却连蔡京这些天时常出门都知道,可想而知,这位大少爷根本不像表面表现出来的那样心灰意冷。若是自己起初说错了一句话,那么,将来蔡攸复起之日,自己就真的糟糕了。想到这里,他的心中顿时涌上了一股寒意。

“大少爷,相爷的行踪小人并不十分清楚。”见蔡攸投来一道冷飕飕的目光,他连忙补充道,“不过,小人听驾车的马夫说,相爷这些天常常去大相国寺,哦,还有何相公的府邸。相爷在外一直很低调,个中详情小人确实不太清楚。”

“唔。”蔡攸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索性把整个人全部埋在了藤椅中。好半晌,他才漫不经心地吐出了一句话,“那你先去吧,也派人看看二弟和三弟的情形。就凭他们的身子骨,别说撑一两个时辰,恐怕就是半个时辰就不行了,要是爹爹回来得太晚,指不定他们会怎么样!”

“是,小人明白!”蔡平心领神会地点了点头,连忙弯腰告退,出了房门才长长吁了一口气。做下人的最怕摊到一个难伺候的主子,而蔡京蔡攸父子就没有一个好糊弄的,这无疑是相当棘手的一点。想到蔡鞗和蔡絛经过此事之后可能对自己产生的深重敌意,他又不禁打了个寒颤,慌忙疾步朝外边奔去。

蔡京回来的时候已经是晚间,听说夫人吕氏在上清宫要斋戒七日祈福之后,他只是略略点了点头。及至听蔡平一五一十地讲述了今日家中的变故,他不由紧紧皱起了眉头,脸色虽然并无太大变化,但是,那藏在眸子深处的阴霾却令人不寒而栗。

“你做得很好!”扫视了屏息凝气的蔡平一眼,他淡淡地说道,“此事攸儿处理得并没有错,你也不必有什么顾忌。这样的逆子若是任由他们无法无天,恐怕家声就全被他们败坏了。看来,我上次给他们的教训还不够,原本就不该让他们踏出院门。你现在就去传我的令,从即日起,蔡鞗和蔡絛闭门反省,把素日里跟着他们的家人全部筛选一遍,那些有妄为或是挑唆的全部销了契约逐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