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帝姬伏在母亲肩上,忽地一笑,顺姬在她背上轻一拍,嗔道:“笑什么?知道是说你呢是不是?”

顺姬走出不远已微有些喘息,要来抱帝姬她还用些不肯,琳妃劝了一句“小心摔了孩子”她才将帝姬交给乳母。

我不禁侧头去看元沂,他在林氏怀中睡得正香。自从有了他,我算知道了为什么宫中嫔妃都想有个孩子,自己的位份前途、家族的荣辱兴衰都只是其中一面;有个孩子在,就有了个值得自己全身心照顾的人,九重宫阙,身边多一份真情何其不易。

长宁宫中,我们各自向帝太后行了稽首大礼拜年,口中说着“新年安康”“吉祥如意”之类的吉祥话。帝太后今日兴致不错,笑着命免礼赐座,又吩咐宫人端糕点来,叫我和顺姬将两个孩子放在她榻上。元沂还小,她将元沂抱了起来,永定帝姬靠在她身边,明眸望着她清脆地唤了一声:“奶奶。”

孙儿孙女承欢膝下,帝太后自然高兴,一扫往日威仪,拿糖果糕点哄着两个孩子,就如寻常人家做祖母的。

我走过去指了指抱着元沂的帝太后,一字字尽可能清晰地向元沂道:“这是帝太后,你的奶奶,叫奶奶。”

元沂望一望帝太后,又望一望我,似不太懂,我耐心地继续道:“叫奶奶…奶奶…”

“做娘的不能这么心急。”帝太后嗔道,“孩子还小,日后慢慢来。”

我笑应道:“诺。臣妾也不是心急,只是现在就慢慢教着他罢了。”

“哀家听皇帝说了,你对这孩子上心得紧,比愉妃当初还用心些。”帝太后笑意殷殷地看着我,赞许道。

我谦和低头,略有悲伤之意:“没有什么人能比生母待孩子更好,臣妾岂敢和愉妃姐姐比。但臣妾曾在愉妃姐姐灵前立誓对他视若己出,断不会让他受半分委屈。”

帝太后缓而满意地点头:“皇帝没看错你,是哀家当初多心了。”

庄聆在旁拈着一块栗子糕清泠而笑:“臣妾早说过宁妹妹不是那样的人,姑母偏生不信。”

帝太后闻之连连摆手:“哀家糊涂了,糊涂了。”

殿中火炉温暖舒适、熏香青烟袅袅,殿中诸人欢声笑语,偶有外面的烟火声震得众人一时都听不清对方在说些什么,笑着作罢。此情此景,一眼望去,就是其乐融融的一家子。进来通禀的宫女也是面带喜气,穿着一身樱色交领襦裙端端一福:“陛下驾到、肃悦大长公主到。”言罢就退到门侧,俯身施礼。

殿中嫔妃各自停下交谈,皆施礼道:“陛下圣安,大长公主安。”

二人先向帝太后行了礼,又命众人免礼。我刚起了身,抬起头便见宏晅一把举起元沂笑道:“父皇这几日事情多没去看你…又沉了不少。”

元沂被他高举着也不怕,反倒笑得很开心,宏晅把他抱在怀里笑道:“胆子这么大?跟你母妃一个样子。”

他斜斜睨着我,可见这话是说我而非愉妃。我微一窘,行上前去接过元沂,委屈地埋怨一句:“陛下当着孩子的面也不说臣妾好话。”

庄聆在一旁打趣道:“好意思说?你这个做了母亲的人还不是小孩子脾气?”我知她指的是白日里的事,扬目一笑,“姐姐就知道帮着陛下说话。不理你们,沏茶去。”

退到侧间备好茶水,皆是按三人喜好来的,凉至八分热,刚要端了进去,却在走廊碰见卫才人,她向我一福:“娘娘。”

我心思一动,一颌首:“你随我来。”便转身回了侧间。

她望着我满目不解,见侧间中并无旁人,改了口道:“姐姐有事?”

我将茶水放下,回身搭上她的手,神色浅淡:“这些日子在簌渊宫,你该是看得出,我时时劝着陛下去见你和睦才人。”我言语顿住,等着她的回音,她低眉道:“是,臣妾知道。”

“可陛下竟是喜欢睦才人多些?昨儿个还召了她去成舒殿。”

作者有话要说:注释

1【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说白了就是…在外面敞开了打吧不用听我的_(:3」∠)_

今日第二更~~~感谢ginjirou菇凉的霸王票o(*≧▽≦)ツ【好久木有收到过了突然看到感觉好幸福的赶脚…】

52 051冯氏

“是,想是睦姐姐更得陛下心意…”她头低得更低,眉间隐现颓色。我淡然笑道:“本宫随了陛下多年,陛下喜欢什么样的人本宫清楚。你只告诉本宫,睦才人进宫近一年未曾得宠,近两三个月忽地圣心,是否有人帮衬着她?”

她神色一闪,很快平和下来,沉稳颌首道:“臣妾不知。但睦姐姐晋封那日,臣妾瞧见映瑶宫少监曾向她道喜。”

我沉下一口气,面上浮起温和的笑意,将盛着茶的檀木盘交到她手里:“太后的六安瓜片、大长公主的午子仙毫,君山银针是给陛下的,别弄错了。”

她脸上显出惊喜,向我一福:“多谢姐姐。”

“去吧,再放下去,茶要凉了。”

她应了一声,施施然转身离去。我又在侧间小坐了一会儿,暗自思索着她和庄聆的话,片刻后起身往主殿去,一边踏进殿中一边不住地抱怨:“也不知是怎么回事,那侧间壶中竟没有热水,茶叶都放好了也只得搁下…”目光瞟过案上的三盏茶,我的话语陡然滞住,略觉奇怪地愣了一愣。

卫才人讪笑一声忙向我福身赔罪:“臣妾适才出去透气,进来时见宫女正要端茶进来,怕不合口味就擅自去重新沏了。不知娘娘也要奉茶,也不曾吩咐她们再添水,娘娘恕罪。”

她果真心思机敏,一番话既让三人了解了她对茶水的用心,又为长宁宫的宫娥免了麻烦。我心有赞许,面上仍作不快道:“枉我寻了这一大圈。”

肃悦大长公主抿一口茶,含笑道:“适才我还道这茶是宁容华备的、让卫才人端进来罢了。容华在宫中多年,熟知我们喜好,这位卫才人我连看着都面生,怎么也这么清楚?”

卫才人浅浅欠身,温柔笑答:“是容华娘娘教导得好。每每问安之时,容华娘娘时常说些帝太后、大长公主的喜恶,臣妾唯恐日后有失,就多了个心眼,记下了。”她语声低缓谦恭,软糯糯得很是好听,大长公主与帝太后皆面露欣喜,她顿了一顿,续道,“至于陛下的喜恶,臣妾平日里多留些心,总能知道的。”

宏晅单手执着茶盏,又饮了一口,道:“从来不知你有这份心。”

卫才人抿唇一笑:“从前宁容华娘娘不在簌渊宫,臣妾总有这份心也没处去问这些、没法尽这份心。”

她时时不忘提我一句,大有示好之意,我自然明白。当场并不多言,任由他们一问一答,让她占尽风头。簌渊宫里,既然我是主位,就不能容瑶妃的人太称心如意。

睦才人上前向帝太后福了一福:“太后,卫才人如此孝顺,前阵子大封六宫之时也不曾得些什么。臣妾比她愚钝多了反倒得赐了个封号,实在惭愧。如今赶着新年,臣妾想为卫妹妹求个恩典,求太后赐个封号下来。”

我和庄聆相视一望,神色都是一凛。睦才人果然不是看上去的那般“愚钝”,她大抵知道这茶到底是怎么回事,才也要这样同卫才人示好一番,不让我这人心收得太过顺利。

她有这心思,却做得小气。倒也在情理之中,如若卫才人晋了位仍归于我,生生地压她一头,她就得不偿失了。求个封号,点到为止。

我福□去,笑意端庄得体:“太后、陛下,臣妾倒觉得,去年选家人子之后,宫中嫔妃一下子增了不少,心思如此细致的却不见一二。晋位赐封、晓谕六宫,才可让旁人都学着,知道该想些什么、不该想些什么,日日总想着动些歪心思、想着如何攀高枝儿的风气该减一减。”

帝太后点点头,笑道:“既然宫中主位也是这个意思,就位晋美人吧。”卫凌秋连忙伏地拜谢,帝太后又道:“封号么,便用‘良’字,温良贤淑,也合你这般。”

“谢太后。”良美人复又谢了次恩才起身,我浅笑着望向睦才人不语,也不知正在长乐宫中陪伴皇太后的瑶妃听闻了此事会是怎样的反应。

在皇后到长宁宫时已是新一年的子时了,她忙不迭地向帝太后陪了不是又拜了年,我们也向她道了新年安好,就一并叩头告退。

今天宏晅必定是会去长秋宫了,我本也疲惫,正好不必等他,踏踏实实地歇下了。

元月一日清早,向皇后问了安,回到明玉殿刚用完早膳,云溪进来禀说:“良美人求见。”我理一理妆容笑迎了出去:“昨儿个妹妹晋封,正说着要让婉然备礼给妹妹道喜去,妹妹倒先来了。”

“托姐姐的福才得晋位份,又哪敢劳姐姐道喜。”她盈盈一福,“多谢姐姐。”

我牵过她的手请她坐下,衔着笑说:“不必谢我,是你心思机敏,昨日话说得聪明。”抬眼向门外一撇,又言,“若真要谢晋位的事,你该去谢睦姐姐。”

“此时姐姐就不必再拿话试我了。既是倚仗着姐姐得以晋封,臣妾自知要感恩。”她执起茶杯,吹了两口热气道,“这事到底是得了谁的好臣妾明白。睦姐姐她若真有这样的心思,我又何至于昨日才晋封呢?”

我小睇着她,半分不掩饰探究之意:“愿闻其详。”

“姐姐别瞧她那副似是木讷的样子,心思多着呢。实不相瞒,我们这一次进宫的家人子里,谁不知瑶妃娘娘宠冠六宫、又有几个不想巴结?偏就让她成了。”她粉唇微一抿茶,轻轻笑着,“你说,她得废多少心思?”

“能巴结瑶妃娘娘是一番心思,能得陛下垂怜又是一番心思。”我微微凝神,眉头轻蹙,“她在妹妹身上,大概也不是没动过‘心思’吧?”

她神色微凛,犹是微笑着:“不然臣妾何至于如此不忿?起初也是信了她那副样子,真拿她当好姐姐看。后来冯穆华得宠之后忽然让皇后娘娘下旨禁足,我心觉有异教人暗中查了,才知是她使了绊,这才对她多了防心。后来她大概也是有所察觉了,知是不能再与我为友,争宠也就不留什么情面。陛下来看我时都让她变着法子硬生生请走好几回。”

“冯穆华?”我认真想了想,才道,“与你们一同入宫的冯云安么?”

“就是她。到现在还禁着足,就在欣莹阁。”良美人低头沉思着一数算,“都一年多了。原因也不知,总之是皇后娘娘传了去,过了大半天才回来,回来后就没再出来过。”

我一思,即道:“你带我去看看,总不能关她一辈子。”

良美人带着我左拐右拐,一直走到簌渊宫最篇的一处,停住脚步抬头望一望:“就是这儿了。”

值守的宫人向我们一行礼,犹豫着道:“娘娘…冯氏她禁着足…”

“我是簌渊宫主位也进不得吗?”随居宫嫔即便禁足,只要不是太大的错处,宫中主位还是可前去探望的。那宦官一揖,回道:“不是进不得,只是她近来有些…”他抬一抬眼,支支吾吾道,“臣是担心…”

我心里猜到七八分,不愿同他多费口舌,径自推了门进去,一步步走得小心翼翼。

这并不是冯云安遭幽禁前的住处,大概在她被关在前这里就已经许久无人居住了,廊前的立柱掉了大半,连墙壁都显得格外斑驳。一个宫女在廊下侧卧着打盹,我向林晋递了个眼色,林晋上前推了推她让她醒过来,问她:“姑娘,冯氏呢?”

那小丫头也就十三四岁的模样,一手揉着眼睛一手朝西厢房指了指:“在里面。”说罢看林晋要走,又补上一句,“大人小心些。”

林晋一愣,望了我一眼,问她:“她疯了?”

“那倒没有。”小宫女站起身,伸了个懒腰,“就是脾气差得很,会打人…算了算了,奴婢带大人去吧。”她说着转过身要往西厢房那面走,刚一提步猛然瞅见了我们,蓦地跪下:“容华娘娘、美人娘子…”

我微笑:“起来回话。”

“诺,谢娘娘。”她站起身,头埋得很低,我问她叫什么名字,她回说,“奴婢珠兰。”

我又问:“这儿就你一个人?”

她点一点头:“是。自从娘子被禁了足,身边就只留了奴婢一人。”

我见惯了顶红踩白的事,莫说禁足逾一年,就是失宠久了,宫人也难免不恭不敬的。方才门口那宦官也是一口一个“冯氏”地称呼她,珠兰却仍叫她“娘子”,我略觉疑惑,笑道:“一年多了,拖累着你也没好去处,你倒还忠心。”

珠兰欠身答道:“奴婢是娘子从府里带进宫的,自小就跟着。”

我了然,望向西厢房的房门,正色道:“去请你们娘子出来,本宫要见她。”

珠兰忙应了声“诺”,快步过去在房门上叩了一叩才推门进去。我在外面静等着,过了片刻,却听里面传来尖锐的斥骂声:“什么有娘娘召见!还不是你不耐待在这里寻了新主了!滚!”

我眉头一蹙,一壁提了步进去一壁不悦地悠悠道:“穆华娘子好大的脾气,本宫来看看娘子,娘子你这是让谁滚呢?”

冯云安一怔,定睛打量我一番:“你…晏尚仪?”

良美人在旁敛眉生硬道:“冯姐姐,这是簌渊宫主位,宁容华娘娘。”

作者有话要说:_(:3」∠)_当你们看到这章更新的时候阿箫估计还不在家…于是这是高科技发布…【远目江山】好吧我只是卖个萌…

53 052花朝

见珠兰跪在一旁捂着脸颊,我不再理会冯云安,信步过去拨开她捂着脸的手,便见脸上几道指痕隐隐渗着血,冯云安刚才竟是动手了。

目光淡淡地自冯云安面上划过,我向婉然道:“你带她上药去,挑好药用,万不能留了疤。”

婉然垂首一福,去牵珠兰的手,珠兰却抬起头,怯怯地望着我:“娘娘,娘子不是有意冒犯您…”

我浅一颌首,宽慰她说:“本宫不是来难为她的,你放心去。”

婉然带着珠兰离开,林晋也躬身退出去阖好门守在外面,我自顾自地悠然坐下,看也不看她,徐徐说道:“不是早不来看你,本宫是刚听说你禁足在此。你记性不错,还记得本宫是当初的晏尚仪,本宫也是记得你的,记得你当初性子尤为温婉。”我睨她一眼,轻叹道,“禁足的日子久了,性子也变了?”

“你到底来干什么?”她丝毫不和善,也没有对主位的尊敬,气势汹汹地质问,“你是来看我笑话的还是替张安骅那贱|人来了断我的!”

“看来你知道仇家是谁。”我端详着她,一笑,“其实本宫和睦才人,哦,就是张安骅,暂且无冤无仇,不过日后必是互不相容之势。本宫不像你们这些初入宫闱的家人子,本宫是看着这些长大的,知道怎么才能活下去,知道日后会为敌的,就必定会先一步绝后患。”

她狰狞的神色缓和了些许,语气仍旧不善:“你和我说这些干什么!我已经被禁足了,我现在什么都没有。”

我踱着步子到她面前,素手取下髻上一支金质发钗,想为她簪在她毫无点缀的发髻上,却被她伸手我下。我微凝眉松开了手:“本宫只是想问娘子一句,娘子你是打算和本宫除了她,还是要在这里继续疯癫下去、让本宫替你报这个仇?”

那日我没有得到她的答案,她因为信任睦才人而备算计,让她再轻易信我,太难了。回到明玉殿,珠兰进来谢了恩告退,婉然满带不解地问我:“姐姐和那冯穆华从前也算不得相识,何必帮她?”

“帮她?我哪有那闲工夫,我这是帮自己呢。”我啧一啧嘴,叹道,“也难为她被关了这么久还没死没疯,这心智也值得佩服。她那么恨睦才人,若给她个机会,她会尽全力除掉她的,我会省去很多事情。”

“姐姐你…”婉然吃了一惊,退了半步,低头道,“姐姐从来不会去动无冤无仇的人。”

“是,那是从前。”我苦笑着,在袖中握住了她的手,“从前都是以退为进,最多只是一报还一报。可你看愉妃,她谁也没得罪过,就这样死得不明不白,我断不能像她那样。所以,但凡会害我的,我必先除之,为了我自己,也为了元沂。”其实这明明是我一早就知道的道理,宫中挣扎无非就是去害别人或是等别人害了自己再还击回去。从前,我一直是后面一种。愉妃的死提醒了我,有时被人害了,是无力再还击回去的;有时想要活着,就必须快对方一步。

斩草须除根,方能高枕无忧。

可因为元沂,我到底还是怕的,我怕一步有失将自己陪进去,所以这样的事,自是让别人替我来做更加保险。

或者,就算我要亲手去做什么,也需要有人替我挡箭

上元节前,姜述任平西将军,带三十万大军拔营,兵指靳倾。不出一月,却败战连连,兵力折损不多却士气大减。三日后,御史大夫赵恒上书言:“姜述无带兵之能,败战累累,以致士气磋跎、国威沦丧,请陛下另则良将前往,助靳倾多困。”

据说宏晅提笔朱批七字:着令征西将军往。

这些,我是从庄聆那里听说的。

在去年大胜靳倾之后,大燕又一次吃了败仗。宏晅没有显现太多不快,我侍奉时却难免忐忑,时时观察着他的神色。他终于被我看得不自在了,搁下笔道:“别紧张了,朕没事。”

口气轻松,不带分毫的不悦,我奇道:“姜述吃了败仗,陛下当真一点不计较么?”

“早知他胜不了,有什么可计较?”他随手撂下那本折子,道,“朕倒要看看姜家这次还有什么本事握着兵权。”

我一时大怔:“陛下您…您是…”是为了收回姜家兵权才故意走这一步?我适时忍下了后面的话,干政之语,说不得。

宏晅却毫不在意,明快说到:“是,为了兵权。不妨告诉你,靳倾左贤王叛乱,就是姜家挑唆的,他们觉得朕不会知道不要紧、觉得战事一起朕必须倚重姜家也无碍,却不看看姜述是不是姜貅那样的将才。”

我这才知道,原来他的眼线早就布下了,否则依姜家那样谨慎的行事作风,哪会让他查到这些?只是姜家,也已乱了方寸了。

风光而去的姜述,在霍宁到达后不久被押回锦都,没有封侯,更娶不了朵颀公主,直接下狱问罪。那天我也是在成舒殿的,郑褚进来禀说左相姜麒求见,宏晅神色淡泊地丢回去两个字:“不见。”

过了一会儿,郑褚又进来说:“韵淑仪求见。”宏晅丢回去了同样的两个字:“不见。”

我偏过头,看到朱红大门外远远候着的那个窈窕身影。家人获罪的滋味,可算是轮到姜家人尝一尝了。

宏晅没有急着开口收回兵权,就这么拖着,由着负责办案的官员慢慢审问、定罪,一天又一天。第八日,闭门休养许久的大将军上了一道折子,言道自己年事已高、又身负重伤,不宜再带兵出征,自请回乡养老。

与这道折子一同送来的,还有一只木匣子,被一个军士拖着,周围还有八人护着。宏晅的视线扫过那只匣子,淡然一笑,提笔书下一个大字:准。

军士将匣子呈上,行礼告退。宏晅取过那匣子,凝起的笑意看上去极是莫测,他端详那盒子许久,但始终没有打开,最后又放回案头。

他这样的神色与举动,这么多年来我从来没有见过,显是完成了一件心中盘旋已久的大事。我终是忍不住好奇问他:“陛下,那里面是什么?”

他笑睇我一眼,答说:“虎符。”

原是如此!虎符乃调兵所用,一半由驻军将领掌有,另一半由君王执掌。起了战事,君王将那一半虎符交予将领,二符合一确认无误方能调兵。可自从这虎符落入姜家手中、随着姜家权势愈大,竟一直收不回来了。加之姜貅确是一员虎将,此事一拖再拖,直拖过了先帝驾崩。宏晅,只怕是从登基那一日起,就决意夺回虎符了吧。

只是这过程,在外人眼里看上去顺顺利利,却不知他经了多少波折。逼得姜貅自己交出,又是用什么做交还的?姜述的命么?他若有心想取姜述性命,那些官员们,大概也是有办法找出足够的罪名的

自姜貅交还虎符之后,宏晅一连月余没有去长乐宫向皇太后问安,皇太后亦没有派人来请过。韵淑仪称病静休,庄聆因其父亲在此事上作用甚大不愿再惹姜家也借病不侍驾,这月余来,除去偶有低位宫嫔得幸外,就只有我与瑶妃平分秋色了。

每每晨省昏定之时,皇后还是一如既往地对瑶妃的无礼视而不见,我亦对瑶妃的屡屡挑衅能避则避、能不理则不理,一时也就没再闹出什么大事。

宫中宫眷的胜负暂时显得分明了,园中百花又是一次斗艳之时。二月十五花朝节1,这在民间是个颇受重视的节日,宫中却素来不怎么庆贺。于是花朝节这日,皇后便下旨邀六宫一同赏花,也算贺一贺百花生辰。

那日我照旧早早起了,知道今日御花园中宫嫔们定是如百花一般争奇斗艳,不想争这无意义的风头,就取了身浅翠色交领襦裙穿上,髻上也只用了三支银簪。收拾停当了正要出门,林晋恰巧进来禀道:“娘娘,大长秋来了,请您去一趟长秋宫。”

我一愣:“大长秋?”大长秋季靖泽是长秋宫中的掌事宦官,宫禁之中除去大监郑褚外,他也是数一数二的大太监了。正因如此,听说他来我难免多心,平日里皇后传嫔妃去,从用不着劳他亲自走一趟。

我皱一皱眉头,问林晋:“可是出了什么事?”

林晋躬身道:“不知。不过…听说瑶妃一早去拜见了皇后娘娘。”

我轻哼一声:“这倒奇了。”瑶妃就是素日里问安都会姗姗来迟,今日花朝,皇后早已下旨不必晨省,直接御花园中相见就是,瑶妃反倒去长秋宫问安?

随着季靖泽去长秋宫,一路上半句不问。到了长秋宫,出了什么事自然会知晓,做不过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提前这一时半刻知道也做不了什么。

踏进长秋宫,却见殿内不止皇后和瑶妃。帝太后在,久不露面的皇太后亦在。我屏了口气,俯身下拜:“皇太后万安、帝太后万安、皇后娘娘万安、瑶妃娘娘万安。”

没有人命免礼,皇太后语气淡淡道:“行了,正主既然来了,把各宫嫔妃也都叫来吧,都来听听。”

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

【花朝节】汉民族传统节日中的重要一员,现在貌似被忽视了——?总之始于南宋…日子上有变动,二月十五是其中一个说法…

54 053问罪

皇后忙道:“太后…这样的事…”

“季靖泽,去传六宫嫔妃来。”皇太后不听皇后劝阻,径自吩咐季靖泽去请。我心下疑惑之意愈发浓重,全然不知出了什么事、是瑶妃还是皇太后的主意、她们又想做什么…

六宫有远有近,即便是人人都得了旨意就速速赶来也需要些时候,我始终跪在殿里,不露半分怯意,也掩饰着疑虑。过了一刻,人才来齐了,各自见礼落座,偶有几句低声耳语,显是都疑惑着眼前的事。

“晏氏,你抬起头来。”仍是皇太后的声音,“晏氏”二字让我大觉不好,依言直起身子,端然跪坐。

“你认不认得这是什么?”她的手搭在面前案几上的一只木盒上,那木盒不算小,花纹描绘精致,我却从来不曾见过。摇摇头,答说:“臣妾不知。”

“好,那哀家提醒提醒你。”她推一推那盒子,“季靖泽,拿去给她看。”

季靖泽捧起盒子走到我面前,躬身打开了盒子,我疑惑着看去,里面有数件东西,最显眼的是一本册子,那册子半翻开着躺在里面,我扫了一眼登时双颊滚烫,别过脸去再不敢看。

季靖泽阖上盒子要呈回去,皇太后却又道:“让各宫主位娘娘也都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