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方蕙也紧张地看过来。

“怎么不会?财帛动人心,如果你知道邻居家有这么一门手艺,一天能赚一百来文钱,你会不会也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做的?”杜锦宁道,“别人不一定会明问,但旁敲侧击,套你的话,或是在你们干活的时候来瞅一眼,偷点师,这都是有可能的。你们可得提防着,别上了别人的当。”

两人听了,都十分紧张地点点头。

“还有,这豆干的做法,说复杂也不复杂。咱们卖出去,那些做豆腐的买回去琢磨琢磨,试上几回,或许也能作出差不多的来。所以可能没多久市场就会出现别人制作的豆干,你们也得有个心理准备。”

看看两个姐姐的脸上一扫刚才的喜悦,取而代之的是惊恐与不安,杜锦宁便有些于心不忍,觉得自己是不是太残忍了些,早早就告诉她们这些,没让她们多做几天美梦。

但这是她必须做的。

虽没有做过统计,但她总觉得一个强势而能干的妈妈,她的孩子往往是懦弱而缺乏主见的。因为自己的一切都被母亲所决定了,自己要做的,只有顺从。这样的人走到社会上,必然会比独立、能干的人更难成功。

她可不想成为一个强势而能干的家长,让几个姐姐成为没有自己想法、只知道依赖和顺从她的人。她们也必须成长起来,大家一起努力,日子才会越过越好。待她们嫁了人,生活才会幸福。

现在她就在教导她们:无论什么事,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需得高瞻远瞩,早早预料,早作准备,避免事情朝坏的方向发展。

“那…那怎么办?”想起杜锦宁描述的场景,姐妹俩便觉得可怕。杜方蕙白着脸问道。

“怎么办?你们自己好好想想,我没什么好办法。”杜锦宁说完这一句,便低下头去继续练她的字,没有再理会她们。

杜方苓和杜方蕙对视一眼,沉默着走了出去。

走到门外,杜方苓问道:“咱们还去找娘吗?”

杜方蕙摇了摇头:“还是不去了吧,等娘和大姐回来再说。”

杜方苓沉默片刻,咬了咬下唇:“咱们先去磨豆子,边磨边想想刚才弟弟说的话。”

杜方蕙扯了扯她的衣袖:“家里没多少豆子了。”

家里的豆子,还是陈氏挑豆腐在村子转悠时换回来的,数量也不多。制豆干需要的豆子量大,昨日做了几斤豆干和两板豆腐,就所剩不多了。

杜方苓一愣,抬脚就想往屋里走:“我问弟弟要些钱,趁着市场还有人,买些豆子回来。”说着就打算进屋。

“姐…”杜方蕙拉住她的胳膊,“咱们不如在庄子上问一问,看看这些人家里有没有豆子。有的话,肯定比市场上那些人卖的便宜。”

第120章 好意

杜锦宁在屋里听着杜方苓姐妹俩商量着,去了董大成家里找董婶问情况,不由得笑了笑,低头继续练着字。

等得差不多到书院散学的时候,杜锦宁便收拾东西去了茶馆。

那日约好的,四天后到茶馆来汇合,把文书给签了。

到茶馆时,关嘉泽他们还没有来。袁安想是早得了吩咐,带着个小厮在那里等着了。见杜锦宁过来,他连忙迎了出去,指着茶馆道:“杜少爷您看还有什么要改进的?”

茶馆的中央,照着那日杜锦宁的吩咐,把栏杆也安装好了。

杜锦宁环视一圈,点了点头:“挺好的,不需要了。”

他问袁安:“那位说书先生,住的远吗?能不能派人唤他过来?”

“不远,就在前面小巷子里,来回也就一盏茶的功夫,我让小五去叫他。”袁安说完,吩咐小厮一声,小厮飞快地跑了出去。

“咱们进里面去坐吧,里面暖和。”袁安又道。

杜锦宁跟着他一起进了里间,坐下上了茶,她问道:“袁叔是齐家的管家吧?齐府那边想来事情也挺多,你再管这茶馆,忙得过来吗?”

她言下之意,是打听一下齐家的意思。毕竟往后这茶馆要天天开门,需得有个管事的整天呆在这里。袁安作为齐府的管家,是不可能老呆在这儿的。如果齐府在他们开业后就撒手不管了,他们还得再找人帮忙打理这茶馆。

袁安摇头道:“我不可能来管这茶馆,也就这段时间来给几位少爷帮个忙,把茶馆给修整修整。杜少爷不问,我今儿个也打算说的。今儿个把茶馆囫囵交给四位少爷,我们就算完成任务了。这茶馆是四位少爷的,让谁来打理,自然是四位少爷来决定。当然,如果四位少爷需要,我们也尽力帮忙。”

杜锦宁点了点头,笑道:“我明白了。”

至于怎么管,由谁来管,自然得等几人到齐后再定。她不好表什么态。

没让她等多久,说书先生还没到,关嘉泽三人就过来了。

“话本你是不是写好了?快快拿给我先看看。”关嘉泽还没进门就嚷嚷了起来。

对于这个话本迷,杜锦宁很是无奈。她真担心关嘉泽看了《射雕英雄传》一二册以后,会化身为催更狂魔,天天逼着她写话本。前世身为网络写手,她整日被读者催更,可是被催怕了。这一世到了古代,别苦逼地又被人天天寄刀片——关嘉泽可是知道她家在哪儿的,离书院又不远,刀片都不用寄,非得天天杀上门来,闹得她不安生不可。

她警觉地先打预防针:“先说好,不许天天催着闹着要看下一册。写话本很死脑细胞的,你不想害我还没长大,就未老先衰吧?”

“呸呸,大过年的,说什么死啊活的,童言无忌。”关嘉泽虽听不懂什么叫“脑细胞”,但大概也知道什么意思,根本不接杜锦宁的话茬儿,一味装傻充傻。

杜锦宁可是老江湖,哪允许他就这样蒙浑过关:“先答应,否则不给你看。”

“宁哥儿,杜老弟,杜兄…”关嘉泽凑到杜锦宁身边,不停哀求。

杜锦宁一脸冷漠地将他推开。

关嘉泽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好吧。”那样子,就跟上断头台一般。

“空口无凭,白纸黑字写下来。”杜锦宁步步推进。

“啊,不是吧?”关嘉泽一声哀叹,见杜锦宁不为所动,只得悲愤地拿过文房四宝,写了一张承诺书给杜锦宁。杜锦宁看了感觉没什么大问题,这才折好收进怀里,把第一本话本拿出来给他看。

齐慕远一直默不作声地站在一旁看两人耍宝,看到杜锦宁拿出来的话本,他眼睛一亮,立刻凑到关嘉泽身边,跟他一起看起话本来。

章鸿文虽然也爱看话本,但作为农家子,他身上背负的责任要比那两位官二代要大多了,并不敢放纵自己爱上话本。

见那两人凑到一边看话本去了,他走到杜锦宁身边,坐下道:“宁哥儿,我爹说了,你们既然搬到了庄子上,大林村的宅子可以不要的,那十两银子不必拿出来给我垫付茶馆的股子钱。”

“这不好。”杜锦宁摇摇头,态度很坚定,“不必。”

确实如章光义所说的,她没必要买那处宅子。有杜辰生和杜云年在那里,她们恐怕今生今世都不会再回桃花村和大林村了。而且十两银子不是个小数目,能省则省。毕竟她现在手头没钱,就算茶馆的股份她不必出银子购买,但还了章光义十七两银子后,她手头就不剩什么了。

过了年要去书院,二十两束脩她都还没影儿。她总不能拖着欠着,让自家先生为难吧?这茶馆,离赚钱还早着,需得一两个月才能步入正轨;前头赚的三瓜两枣,也会用来做流动资金,不会拿出来分红。

总之一句话,她缺钱。

但当初章光义担了风险和责任,把她的年龄改大,又将王家那处宅子给她们落脚。为了不让大林村的村民有意见,他可是许诺了要用那十两银子给村子铺路的。她现在转头就说那处宅子不要了,这话落了空,那不是害了章光义吗?没这样办事的,简直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她是绝对不会办这种事的。

可这边杜锦宁记着章光义帮过她的恩,章光义那头也想给她卖个好,以还她在书院和茶馆这两处拉扯章鸿文的人情。

章鸿文道:“你先别急,听我说。”

杜锦宁点点头:“你说。”

那头的关嘉泽完全沉浸在了话本的精彩里,倒是齐慕远一心两用,一面看话本,一面还分了一只耳朵过来听两人的谈话。

“原先王家一门死绝,刚开始时大家都觉得晦气,不愿意要那处宅子。后来那宅子又放了两年,更荒败几分,即便时间久了,大家也不愿意要。但经你们一住,就不一样了。”

章鸿文笑着看了杜锦宁一眼,继续道:“原来那宅子叫做王家宅子,可你们住了之后,就成了杜家宅子。现如今你被书院的山长收为亲传弟子,又搬了出来,眼看着前程远大,一飞冲天,你们家的日子也过得越来越好,那宅子自然就由晦气之地变成了吉利之地。再加上宅子被你们收拾过之后,还算干净整洁,地方又有那么宽大。自然成了大家想要的宅子。

村里有户人家,儿子生了六个,却只得房屋五间。眼看着儿子们都大了,纷纷成亲,往后再一生孩子,就住不下了。所以他们家商议了一下,便找了我爹,想把你们那处宅子给顶下来。他们家没有现银,愿意出工出料,把路按我爹的要求铺好。”

反正他们家壮劳力多,儿子六个,个个身强力壮,还娶了三个媳妇,再加上老两口,壮劳力就有十来个人。花上一两年的农闲功夫,上山打些石料,再拉几车沙子来,就能把路给铺起来了。我爹跟乡老商议过后,便托我来问你,看看你们愿不愿意把那处宅子给让出来。”

章鸿文的话说得好听,但杜锦宁却在这些话里听出了章光义在里面使出的不少力。

她笑问道:“什么前程远大,一飞冲天,都是你跟你爹在村里宣扬的吧?那宅子变成了吉宅,也是你们的手笔吧?章大叔和你一心为我,我又岂能不知?锦宁在此谢过章叔。”说着,她站起身来,朝着桃花村的方向抱拳躬身,深深作了个揖。

第121章 商议

“哎,宁哥儿,你客气啥。”章鸿文被她这举动弄得手足无措。

他伸着手想去扶她,却被杜锦宁避开了去,道:“我这是给章大叔行礼,你捣什么乱?”

章鸿文无奈,只得问道:“那你意下如何?”

“自然是领章大叔跟你的情啦。”杜锦宁可不会那么不识好歹,“你回去告诉你爹,这份人情,锦宁牢记于心,有机会定当结草以报。”

“嘿,你说这些干嘛?”章鸿文摆摆手,高兴道,“你答应就好。”

这时,齐家的小厮小五领着说书先生钱东宝进来了。看到几个东家都在座,钱东宝忙团团行礼。

关嘉泽和齐慕远已看到话本的后面了,最是紧要处,哪里惜得搭理钱东宝?随意挥了挥手便作罢了。

“钱爷爷你坐下吧,让他们把话本看完。”杜锦宁招呼道。

“喛,小佬儿卑贱之人一个,哪里受得起少爷这样的称呼?杜少爷只管叫小佬儿老钱就行了。”钱东宝点头哈腰地笑道,拱手告了个罪,挨着凳子边沿坐了下来。

一本话本三四千字,杜锦宁写的话要写大半日,关嘉泽却不用一盏茶的功夫就看完了。这时他抬起头来,张口就是催更:“还有呢还有呢?怎么写到这紧张关头就没了?快点快点,快给我们讲讲,后面如何了?你那下册,什么时候能写出来?”

齐慕远也睁着他那双清亮的眸子,期待地望着杜锦宁。

杜锦宁一翻白眼,从怀里掏出刚才关嘉泽写给她的承诺书,念道:“如有催更之行径,自愿被罚永远不看杜锦宁所写的话本。”她其实是写了两册话本的,但一旦掏出来,眼前这两个话本迷绝对是要先看话本再议事的。可再看下去,天都要黑了。

“呃。”关嘉泽被噎住,一脸便秘的表情。

“行了,废话少说,时辰不早了,章鸿文还要赶回去,咱们先议事吧。”杜锦宁把纸折好,又放回怀里,对关嘉泽道,“你把话本给钱先生,让他到隔壁小间去坐坐,咱们先把茶馆的事定下来。”

关嘉泽无奈,只得恋恋不舍地把话本交给了钱东宝。

钱东宝道了一声谢,跟着小五去了小间。

杜锦宁待大家坐好,便问道:“入股的事,你们回去跟家里商议得怎么样了?”

关嘉泽从怀里掏出一张银票,放到桌上:“我只要一股,这是四十两银子。”

章鸿文也小心地在怀里掏了掏,掏出一个沉甸甸的大荷包,从里面拿出十几锭大小不一的银锭子,道:“多谢大家关照我,那我厚着脸皮也要一份股子,这是四十两银子。”

杜锦宁连忙掏出早就准备好的十七两银子,拣了七两给他:“这是还你家的银子。”刚才便要给的,让钱宝东进来打断了。

章鸿文又在荷包里摸了摸,摸出一张欠条来,递给杜锦宁:“这是你当初写的欠条。”

杜锦宁打开一看,确实是她的欠条,上面写着欠银十七两。

她将欠条撕成两半,扔进火盆里烧了,这才舒了一口气。除了银行贷款,她不习惯欠人钱。如今能把债务还清,她心里轻松许多。

大家都将目光看向齐慕远。

齐慕远疑惑地问关嘉泽:“为何只要一股?”

“这是我叔叔的意思。”

关嘉泽虽然性子大大咧咧,却不是真傻。其中的原因关乐和自然给他分析过,但他不好这么明着说出来。否则齐家定然推辞,不肯要这点子人情——齐家还不差这一点点钱。

他含混着过去,齐家便不会较真。但这件事齐老爷子心里肯定有谱,觉得他们关家做事有分寸,懂规矩,这也就够了。

世家之间的相处,其中的弯弯绕多着呢。耳濡目染之下,受过教导的世家子弟处事会比一般来来得强些,自然也更容易成功。

齐慕远便不好再问了。

这茶馆的股子,每人要多少,自然是全凭自愿。

“那齐慕远你要三股吧。”杜锦宁道,“我没钱入股的,有五股足够多了。”

“我要两股,你要六股。那股钱你不用急着给我,等茶馆赚了钱扣除便是。”齐慕远道。

“不行,我只要五股,那股不要。”杜锦宁自然是知道齐慕远照顾自己,见他还要说,她瞪起了眼睛,“就这么说定了。”

齐慕远见她说得坚定,只得作罢,点头同意:“那行吧。”

商定好,便由袁安起草了文书,誊抄了四份,四人在上面签字画押,并按了手印,各执一份。

关嘉泽拿着文书,看了看,问杜锦宁道:“我们要不要去衙门里签个红契?”

“不用吧?”杜锦宁望向齐慕远。

古代的契约分为红契和白契,红契即是到衙门里作登记,交一笔税费,具有法律效力;白契则是老百姓自己私下里签的,有时候会有中人作证,只用作道德约束,并未具有法律效力。一般房屋和田产买卖会签红契,但其他的为了省钱省麻烦,大家都会签白契。

四人里最有法律意识的自然是现代来的杜锦宁。但一个小小的茶馆,还不被前世见过世面、也有着不菲身家的杜锦宁放在眼里。

而且,她也没脸提这样的建议。

四个人合伙,人家还出钱出力,反倒她拿大头。可末了吧,她还拉着别人去签红契,生怕别人占了她的便宜似的,她做不来这样小气的事儿。

“不用。”齐慕远道,“多大点事儿。”

一听这话,杜锦宁便哑然失笑。

确实,她不把这茶馆放在眼里,而以关嘉泽和齐慕远的出身,又何尝把茶馆放在眼里过?唯一看得比较重的,恐怕就是章鸿文了。估摸着章家的一半儿积蓄都压在了这上头。

“章大哥,你看要不要去签红契?”她转头问章鸿文。

章鸿文有些懵逼,什么红契白契的,不懂啊。

关嘉泽见他那样,便耐心地把这两者的区别跟他说了。

章鸿文赶紧摇头:“你们决定,我无所谓。”

他本来就是被照顾着参与进来的,股子又最少,就算他很看重这份产业,但也不好意思嚷嚷着要去签红契。

既然这样,关嘉泽就直接拍板:“那就不契了。”

“还有两个事,一个是打理茶馆的人。”杜锦宁指了指袁安,“袁管家刚才说了,今儿个起,就由咱们来掌管茶馆了,他们不会再管,所以这管茶馆的人选,你们来议议。”

这话在关嘉泽听来,倒也不意外。在他们这种有钱有人的世家来说,这都不是什么事儿,在家里随便找个有能力地出来管管就好。就这么个茶馆,又不需要什么宏才大略。

他问齐慕远:“你家可有合适的人来管?”

齐慕远摇摇头:“我跟我祖父回来,也没带多少下人,还真没合适的。”

关嘉泽就挥了挥手,正要说他来选个下人,可想起昨晚叔叔的提醒,他及时地打住了话头。

转头看向杜锦宁和章鸿文,他问:“你们呢?”

章鸿文飞快地摇头:“我没有。”就算他有哥哥,也不合适。不说茶馆轮不到他来作主,只说成了亲的哥哥跟他之间,中间夹着爱打小算盘的嫂嫂,就不好混在一起做这种赚钱的事。

关嘉泽看向杜锦宁:“杜锦宁你呢?”

杜锦宁一笑,摊了摊手:“你们看我们家有合适的人选吗?”

虽说陈氏和几个姐姐在家里歇着,去佃田地来种,还不如打理茶馆。可这是古代,不是现代。茶馆里出出进进的全都是男人,鱼龙混杂的,可不是女人愿不愿意抛头露面这么简单的问题。陈氏要是来打理了茶馆,她几个姐姐就不用再嫁人了,在庄子上也非得被人指指点点不可。

第122章 十八相送

既如此,关嘉泽也就没再推脱,很干脆地道:“那我让我叔叔给咱们找一个可靠些的管事。”

大家点头同意。

议完这个,杜锦宁道:“第二个问题,就是贵宾席的收费问题。”说着她转向袁安,“袁叔,这茶馆进来喝茶,是怎么收费的?你觉得贵宾席收多少钱合适?”

“这要看茶叶好坏而定。普通的散茶,也就两文钱,可以续杯三次;好一点的茶,有几文到十几文不等。”

杜锦宁点点头:“我建议贵宾席设个最低消费标准,一次消费不得低于五十文钱,你们看合不合适?”

“应该可以吧。”关嘉泽不大确定地道。他对于这些没什么概念。反正五十文对他而言不算什么。

杜锦宁看向袁安。

袁安犹豫:“五十文会不会太多了点?就怕到时候贵宾席没人坐,被人笑话。而且,咱们茶馆不上档次,最好的茶叶也才十八文一泡,花生、瓜子两三文一碟,怎么吃都凑不够五十文啊。”

“到时候咱们会添一些好茶,再弄几样精致小食。再有说书的新颖内容,档次自然就上去了。”杜锦宁道,“太便宜的话,稍微有钱些的都能入贵宾席,到时候允谁进不允谁进呢?”

“可以先来后到啊。”关嘉泽道。

“可如果同时到呢?每天处理这种争端都够麻烦。”杜锦宁摸摸下巴,“不过袁叔说的也对,要不四十文?三十文?”

“四十文吧。”齐慕远忽然开了口,“普通的也得提点价,把茶叶弄好点,五文一杯起价。”

这就是把整个门槛都提高了。

杜锦宁也正有此意,点头赞同道:“我觉得合适。”

“就怕提了价上去,一开始没人来,冷冷落落的。一旦开始火不起来,后面就有些麻烦。”袁安有些忧心。

“可以开业大酬宾啊。开业前六天,仍是原价,贵宾席也只需二十五文。六天后再提价。”

“嗯,这办法好。”袁安顿时放心了不少。

“那就这么定了。”杜锦宁道。

“最后我想问一下袁叔。”她又道,“说书先生是跟咱们签了契书的,还是…”

袁安皱了皱眉:“契书?一般说书先生都不会跟茶馆签契书的。说得好就留下,说不好就走,又不是卖身给茶馆,怎么会有契书?”

“那要是背熟了咱们的话本,别的茶馆把他高价请走了怎么办?”杜锦宁问。

大家都愣住了。

是啊,说书先生又不是奴仆,可没有逃奴这么个说法。他要走,谁也拦不住,也没办法去追究他。要是以往倒也没事,可这不是有杜锦宁的话本了吗?有话本在,去到哪个茶馆会不火?偏这话本又不是什么物件,而是一个故事。他记熟了,要走,你也不能说他偷了你的东西,连理都没处说去。

“把他签下来。”齐慕远道。

关嘉泽也点头:“只能是这么个办法。”

杜锦宁便看向袁安:“一事不烦二主,还得劳烦袁叔去跟说书先生谈谈,如果他愿意,给他一笔卖身钱外,每个月的月钱都可以涨一些。如果他不愿意,那咱们再另外物色一个说书先生。如果都不好谈,也可以签个红契,写明雇佣期限,以三年为期,任期内不得辞工,一旦辞工,需得赔偿咱们一百五十两银子。”

“是,杜少爷,这办法好。”袁安应了一声,笑着赞道,“还是杜少爷想得周到,否则咱们就得出大乱子了。”

杜锦宁摆手:“事情涉及到我的话本,我自然得比别人多想些。”

说着她站了起来:“如果大家没什么事,就散了吧。时辰不早了,再晚章鸿文就不方便回家了。”

大家都没有异议,拱拱手各自告辞。

“你怎么回去?”杜锦宁问章鸿文。

“我让郑叔等我半个时辰。”章鸿文步履匆匆,朝杜锦宁挥了挥手,“我先走了。”飞快地朝城外方向跑去。

杜锦宁往书院的方向走,可走了一会儿,她觉得有些不对劲,回头望了望,就见齐慕远正不远不近地跟在后面。

她慢下脚步,等着齐慕远走上来,问他道:“你不回家,去哪里?不会这么晚还去书院吧?”

“不是。”齐慕远道,“我来买话本。”

杜锦宁疑惑地看向他,旋即恍然大悟:“你去书铺?”从这里去书城,倒是经过书铺。

“不是,我来跟你买话本。”

杜锦宁脚下一顿,停住了脚步,睁大了眼睛看向齐慕远。

齐慕远点了点头:“《射雕英雄传》,二两银子一本,你写出了多少,都卖给我。”

“不是。”杜锦宁的脑子有些转不过来,“你不是刚才已看完了吗?等下一册写出来,我会先让你们看过,再给说书先生。”

虽说第二册 正在她怀里,但迷上这话本的可不光是关嘉泽一个,还有眼前这个齐慕远。刚才都散伙了,她给谁拿回家去看都不好,干脆就没拿出来,免得无故起争端。

“看过了也买,还预订你下一本。”齐慕远道。

杜锦宁盯着看了好一会儿,可齐慕远脸上基本上没什么表情,实在看不出他脑袋里在想什么。

“你是想帮我?”杜锦宁歪歪脑袋,只得往这处想。

“不是。”齐慕远摇摇头,很认真地道:“我是催更。”

“…”杜锦宁满头黑线。

她怎么没想到齐慕远比关嘉泽还要难缠?

“催更的话,不许看下一本。”她道,“这一条对你也有效。”

“我没签文书,不用受罚。”齐慕远的语调依然很认真。

“…”

懒得理你!

杜锦宁头也不回,脚下走得飞快。

齐慕远也不再说话,只跟在她身后,也埋头赶路。

“喂,你要跟到什么时候?”眼看着就要到书院了,杜锦宁停下脚步,转过头来瞪着齐慕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