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我赔罪倒不用。”杜锦宁淡淡道,“不过以他们关府之人的派头,我倒是担心他们明日冲撞了客人。”

本来这话她不想说的,一说就显得她小肚鸡肠,专门针对陈家兴和刘则。

但依那日的事以及后面两天她的观察,陈家兴两人在别人面前,比关嘉泽还要有关家少爷的派头。以他们自大和唯我独尊的脾性,绝对是打心眼里看不上茶馆的那些客人的。要让他们给人陪笑脸,端茶倒水,那指定得出大乱子。

要是茶馆开业的第一天就冲撞了客人,茶馆的名声就彻底臭了。到时候想再重新建立口碑,那真是千难万难。

她实在不愿意看到自己辛辛苦苦张罗起来的茶馆,还没开业就落得个惨淡的结局。

“我也这么觉得。”齐慕远道。

关嘉泽刚刚浮起来的笑容又僵在了原地。

杜锦宁向来是不喜欢解释的性子,但此时为避免误会,还是耐着性子解释道:“我不是针对他们,而是就事论事。一会儿去了茶馆,你敲打敲打他们。”

关嘉泽看看杜锦宁,再看看齐慕远,点了点头:“好,我知道了。”说着朝前走去,“走吧。”

三人一路无话,直接到了茶馆。

第144章 逗死我了

“少爷您来了?”陈家兴一见关嘉泽进来,立刻跟装了弹簧一样蹦了过来,满脸笑容地行了个礼。

看到跟在后面的杜锦宁,他脸上的笑容滞了一滞,不过并不像前两日那般无礼,拱手朝杜锦宁和齐慕远道:“二位少爷也来了?”

“少爷请,二位少爷请。”刘则也不甘示弱,上前热情地招呼道。

见得两人殷勤,对杜锦宁也算有礼,关嘉泽的脸色好看了些,扫了屋里一眼,见钱东宝祖孙和鲁小北都在,便吩咐陈家兴道:“你去醉仙楼,让他们弄三人份的好饭菜。午歇时间短,我们吃过了好回书院。”

“是,少爷。”陈家兴应了一声,小跑着出了门。

刘则已拿抹布把正中央的沙发坐垫掸了掸,又将桌子抹了一遍,对关嘉泽道:“少爷请坐。”

如果杜锦宁不说那话,或许关嘉泽还没意识到陈家兴两人有问题,可这会子看着他们对自己殷勤备至,对杜锦宁和齐慕远就差上一截,他的眸子也冷了冷。

他也没说破,打算冷眼看一看,提起前襟在沙发上坐了下来。

刘则和陈家兴敢看不上杜锦宁,可不敢慢待齐慕远。此时刘则又将关嘉泽左边的沙发掸了掸,抹了一把桌子,邀请齐慕远坐下。

做完这些,他瞅了关嘉泽一眼,正琢磨着是给杜锦宁掸座位呢,还是晾他一晾,下他的面子,就见杜锦宁理都没理他,直接在齐慕远坐下的那一刻坐了下去。

关嘉泽的脸色便有些黑。

他不是恼杜锦宁,而是感觉刘则的做法实在是丢关府的脸——看看他们家的下人,就这么势利眼,这先后次序一摆,明摆着就看不起杜锦宁。

他这少爷还没看不起人呢,他家下人反倒摆起谱来了。

没准杜锦宁在心里又给他记了一笔,觉得这一切都是他授意刘则做的。他们刚刚缓和的关系,经刘则这一举动,估摸着又得闹僵了。

“你这是怎么做事的?还不赶紧给杜少爷道歉。”他板着脸道。

刘则有些懵,不过很快就反应过来,对杜锦宁深深作揖:“对不住杜少爷,刚才让您久等了。主要是陈家兴不在,我一个人忙不过来,请您见谅。”

对于陈家兴和刘则的嘴脸,前两日杜锦宁还看得少吗?她才懒得跟这两人计较,随意地摆了一下手,便朝台上束手立在那里的三人道:“你们把这两天练的都表演一番。”

她指着钱东宝:“钱先生先来。”

钱东宝便赶紧拱了拱手,走上前来。

鲁小北则拉着钱有财从台上退了下来,立到了一旁。

钱东宝清了清嗓子,便开始说起书来。

杜锦宁前后一共给了他两册书,共计一万多字,钱东宝把这一万多字都记了下来,又自己扩展和改变了一些,让它听得起来更加口语化,那些打斗的场面,他还加了一些描述,让内容更加丰富。

钱东宝说了一辈子书,自有他的本事。金庸先生的书本来就十分精彩,被他这么一说,就更有吸引力了。

本来杜锦宁打算只让他说一小段就停下来的,但关嘉泽和齐慕远这两个话本迷却不让,愣是让钱东宝把那一万多字都说完,这才作罢。

听完这一段还不算,钱东宝一停关嘉泽便开始催更:“杜锦宁,你什么时候把下一册写出来?我等得实在是太辛苦了。”

杜锦宁写出来的第一册 ,确定股份的那天他就看了;后来两人闹矛盾,杜锦宁将第二册给了钱东宝,关嘉泽还是忍不住一睹为快。看完这两册后,他就抓心挠肺地想催着杜锦宁快写,结果两人的关系又僵着,他实在是拉不下脸来催杜锦宁。

天知道他忍到今天才得以催杜锦宁,忍得有多辛苦。

杜锦宁也知道关嘉泽就这么个大大咧咧的性子,她心理年龄也是奔三的年纪了,自然不会真跟一个半大孩子计较,之所以前面那般做法,也是因为这涉及到尊严问题。

听得这话,她翻了个白眼,伸手在怀里掏了掏:“那日你写的那张保证书呢。”

“哎哎哎,我这不是催更啊,我只是单纯地问你什么时候写出来。我就不能问一问哪?”关嘉泽忙不迭地叫了起来。

看到这情形,庄越心下一松,刘则却差点眼珠子没瞪出来。

他还真不知道自家少爷跟这位姓杜的是这么个相处模式。要是早知道,刚才他定然不会故意让杜锦宁难堪,至少不会做得那般明显。

想起当初陈家兴喝斥杜锦宁的情景,他心里便琢磨开了,也不知自家少爷对他们两个是怎样一个看法。

那边的鲁小北与钱有财已表演上了。也不知道钱东宝是如何点拔的,短短两三天的功夫,钱有财相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至少整个人都放开了,不像原先那般束手束脚,总给人一种胆怯的感觉。

关嘉泽和齐慕远原先并没有看过杜锦宁给钱有财的本子,这还是第一次知道这两人的表演形式,最开始的是一段双簧,那夸张的动作,段子一个一个抖出来,直逗得关嘉泽捧腹,便是齐慕远也一改平时的清冷,哈哈大笑起来。

演完了双簧,两人又来了一段相声,关嘉泽和齐慕远又一阵阵爆笑起来,等鲁小北和钱有财在杜锦宁的示意下从台上下来时,那两人已肚子都笑痛了,直抚着肚子叫“哎哟”。

“杜、杜锦宁,这些段子都是你写的?”关嘉泽好不容易止住笑,问杜锦宁道。

杜锦宁点点头。

“你怎么能想出这些东西来?而且还让他们这么演?”关嘉泽想起刚才的段子,又忍不住笑了起来。

杜锦宁前两天来的时候,也套了一下鲁小北的话,知道这漓水县的勾栏主要是唱戏,唱的还是当地的一种剧种,她以前没见过的,这戏最多就分为文戏和武戏,再没有别的,所以她这双簧和相声在众人眼里,就显得格外新奇。

“脑子一转,就想到了呗。”她理所当然地道。

第145章 换下

想起当初杜锦宁一息功夫就能把一道算学难题给算出来,就跟吃饭喝水那么简单,关嘉泽真想掬一把辛酸泪。他也是学霸好吧?愣是被杜锦宁比成了渣渣。

他崇拜地看着杜锦宁,又一次郑重地道:“对不起,前几天的事是我不对,我跟你道歉。”只千万别不理他。

他看了陈家兴和刘则一眼,正想再说话,杜锦宁就打断他道:“行了,没什么的。走,咱们吃饭去。”

陈家兴早就把饭菜打包回来摆在桌上了。时间紧,关嘉泽是打算边吃边看的,但鲁小北他们的段子实在是好笑,他们笑得来不及,哪有精力吃饭?这饭菜便摆在那里一直没吃。

陈家兴要巴结主子,担心大冬天的用提盒装菜回来,菜都凉了,所以特意叫酒楼的小二带了个大锅子回来。刚才见关嘉泽没空吃饭,便将那些菜都倒到了锅里,将里间的炭盆搬了出来,用一个铁制的三角架架上,再将锅放到架子上,不一会儿,凉掉的菜又冒出了热气。

看看时间差不多了,关嘉泽也顾不上说别的,赶紧坐到锅前准备吃饭。

陈家兴早已将饭盒子最底下的饭翻了上来,打了一碗还带着热气的饭给关嘉泽。至于齐慕远和杜锦宁吃的是不是上面凉掉的饭,那就不在他考虑范围内了。

刘则经过刚才那一遭,却比他看得明白,快手快脚地给齐慕远和杜锦宁打了饭,脸上带着笑询问道:“这天气冷,饭一会儿就凉掉了,不如二位少爷泡点热汤吃?”说着手里拿了汤勺,作势要给两人的饭碗里添汤。

齐慕远看看杜锦宁,便点头道:“行吧。”

刘则给两碗饭泡了汤,恭敬地递了过来,这才对关嘉泽道:“七少爷要不要也来点?”

陈家兴看他这做派,心里满是不解——即便要泡汤,不是得先问过自家少爷,再伺候别人的吗?怎么这刘则这么糊涂,做法反过来了?”

不过他跟刘则也算得竞争关系,刘则不会做事,岂不把他的聪明伶俐给显出来了?所以他乐得看刘则吃憋,并不提醒。

可他没想到的是,刘则的做法真是太合关嘉泽心意了。他本来就佩服杜锦宁,这会子看了杜锦宁让鲁小北演出来的段子,他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了。

十三四岁的少年,正是追星的年纪。古代无星可追,但这不耽误杜锦宁成为关嘉泽崇拜的对象。

他打心眼里佩服尊重杜锦宁,所以刘则能把杜锦宁和齐慕远放在他前面,他自然高兴。

这会子,他看刘则便顺眼起来;倒是看依然不把杜锦宁放在眼里、全心全意巴结他的陈家兴越来越觉得厌恶。

不过时间紧,他也没说什么,示意刘则给他也泡上了汤,三口两口就吃完了饭。

杜锦宁却抽空问庄越:“茶馆都准备了哪些茶叶?小食呢?”

庄越是聪明人,他知道关太太给他承诺,一来是想让他看着些关嘉泽和杜锦宁,另一方面也是看在他做事踏实能干的份上。所以即便担忧这茶馆做不下去,依然尽职尽责。

他报了几样茶的名字,都是杜锦宁没听说过的。

见杜锦宁一脸茫然,想想这位少爷的出身,庄越忙解释道:“小人特意去别的茶馆看过了,咱们的茶叶比起他们的来都稍好一些。毕竟咱们收的钱多,得让客人感觉物有所值。”

杜锦宁点点头:“小食呢?”

“除了原先的瓜子花生,小人还让刘记送了几样点心过来,有绿豆糕、花生酥、芝麻糖、花生芝麻馅饼和白糖饼。”

“怎么都是甜的?”齐慕远蹙眉问道。

“这点心铺里的东西,自然都是甜的。”庄越笑道,“那些肉包子之类的也不经放不是?要是卖不掉,放到第二天就不新鲜了。”

齐慕远转头看向杜锦宁:“我记得你家做一种豆干,咸香爽品,很是好吃,又经放,这么冷的天几天都不会坏。要不放到茶馆里来卖?反正你们在集市上也是要卖的。”

杜锦宁一愕:“你怎么知道?”

做豆干费事儿,上次搬家请吃饭,因时间匆忙,陈氏便没有做豆干招待客人,齐慕远这些人都没吃过。

而把它拿到茶馆里来卖的事,因着这几日跟关嘉泽闹得不愉快,陈家兴和刘则更是不把她当回事,她干脆就不提这个事了。把豆干弄到醉仙楼去卖的事更是想都没再想。

反正每日做的豆干,有谢氏帮着兜售,根本不愁卖,她没必要为了赚点钱,就把自己的尊严拿来给陈家兴等人踩。

“袁安在集市上看到你姐姐卖这个,还买了一些,我跟我祖父都很爱吃。袁先生最近可是爱上了这口,每天都叫下人去买上两大碟子。”

杜锦宁这才恍然。

上次齐伯昆和齐慕远去杜家做客,袁安是跟着一起去了的,他见过杜方苓和杜方蕙姐妹俩,去集市上采买时遇见她们,也是很正常的事。

“咱们这点心都是甜口的,有些客人并不喜欢,倒喜欢咸口。你家那豆干正好,又不贵,咱们弄些小碟子,卖三文钱一碟豆干,肯定会有人喜欢。”一向能不说话就不说话,即便说话也尽量言简意赅的齐慕远,这会子却是一点儿也不吝惜口舌。

关嘉泽只是单纯,人并不笨,齐慕远这么卖力的劝说,他哪里还不明白他的意思?当初开这个茶馆,他们也是旨在帮助杜锦宁,好让她有个稳定的收入,不至于连买笔墨纸砚的钱都没有。

想到这里,他越发觉得自己做错了。他认识杜锦宁还是在齐慕远前面,可自己这个朋友不光没有帮到杜锦宁,还弄出这么一档子事,让大家都不愉快,实在是太不应该。

杜锦宁一直不提他家的豆干,是不是也因为他前几日闹的那一出呢?

他目光扫过庄越、陈家兴和刘则,目光黯了黯,嘴里却带着玩笑地口吻道:“可不是,杜锦宁,有这么好吃的东西,你还藏私不肯拿出来?赶紧的,明儿个你就拿些来,让庄越摆上。好不好卖总得试试不是?”

话说到这份上了,杜锦宁便点了点头,道:“好,我一会儿回家就叫姐姐多做些。”

吃过饭,三人又商量了些细节问题,见时间差不多,便一同站身,准备离开。

临出门前,关嘉泽问鲁小北:“你那两个伙伴找到事情做了吗?”

鲁小北摇摇头:“没呢,东家。”

关嘉泽点点头,转头对陈家兴和刘则道:“你们还是回府吧,我另安排事情给你们做。这茶馆里的小二,让王路生和张狗儿来做。”

说着他又吩咐庄越:“衣服来不及做了,你今晚回去找府里管事,领两身他们能穿的小厮衣服出来,先给王路生和张狗儿换上。”

鲁小北要上台,早在前两天杜锦宁就吩咐庄越给他置办行头了。所以现在要准备的,只是王路生和张狗儿的衣服。

陈家兴和刘则傻了眼。两人对视一眼,也不知自家少爷怎么突然改变了主意,在茶馆即将开业之际,把他们给换了下来。

刘则心里惴惴地有些不安,陈家兴倒是挺高兴。他觉得他这几日做事都十分机灵,哄得少爷挺开心,少爷肯定觉得他在这里屈才了,要把他放到更重要的位置上呢。

鲁小北一听这话,顿时高兴地不行,忙跪下给关嘉泽磕了个头:“多谢东家。”

想想不妥,他又给杜锦宁和齐慕远分别磕了个头。

杜锦宁不习惯这种礼节,别扭地避了开去。

“行了,你现在就回家把他们俩叫来,让庄掌柜给他们说说规矩。”关嘉泽道,又转头吩咐陈家兴和刘则,“你俩先回去,晚上我回府了再吩咐管家安排你们。”

“是。”陈家兴和刘则各怀心思地作了个揖。

第146章 开业(一)

钟延庆现年四十余岁,家里殷实,祖上留下两百多亩田地和几个铺子,一处两进的宅子。

钟延庆是次子,当年也进过私塾念过书,不过没有念书的天赋,家里也没指望他进学,念到十八岁便回家帮家里做买卖了。

现如今父母去世,兄弟俩也分了家,膝下儿子也大了,钟延庆本就是个喜欢享受的人,自然不愿意每日被困在铺子里不得动弹。

他名下的铺子做着粮食生意,铺子自有可靠的掌柜管着,城外的田地佃出去。钟延庆除了隔三差五地去铺子里转一转,看看账本,便没什么事了。

他不喜欢闷在家里,也不喜欢琴棋书画。为了打发时间,他每日都会去茶馆里跟朋友一起喝喝茶聊聊天,听听说书,日子过得十分惬意。

这一日,他同往常一样吃过早饭,便带着小厮,慢悠悠地出了门,往城东方向走。

本来附近有一家茶馆,他图近也喜欢去坐坐。但那里的生意不好,人气不旺,冷冷清清的,他觉得没意思,便舍了那里,改去离家里有两盏茶路程的另一家茶馆。

“咦,老爷,您看。”钟延庆那叫四儿的小厮指着前面叫了起来。

钟延庆顺着他的手指一看,前面便是他以往去过的那家茶馆。此时茶馆门上的匾额用红布包着,门口的两边还有红绸扎着几朵大红花,甚是喜庆,一队舞狮人正站在门口,其中的领头人正跟一个十岁大的孩子说着话,看那样子,这地方一会儿打算舞狮。

“莫不是这家人要娶亲?不过这不是家茶馆吗?怎么会在茶馆里娶亲?”四儿又道。

这时,舞狮队的人“咚咚咚”地敲起了鼓来,四个汉子扮成两只狮子,开始舞动起来,门口一个穿青衣的小子跑到一旁挂着的爆竹那里,拿了火折子一点,“噼噼啪啪”,一阵爆竹声热闹地响了起来。

这一阵响动顿时吸引了许多路人。古代生活节奏慢,又缺少娱乐活动,稍微一点小事就能围上一大群爱看热闹的人。如今这么大的响动,大家自然不会放过。不多时,里三层外三层地,茶馆门口就被围成了一个大圈。

忽然鼓声停下,茶馆门口站出来一个穿着蓝色绸缎长衫的男子,拿着锣“哐当哐当”地敲了两下,开口道:“我们茶馆今天开业,开业前六日所有收费一律减半。茶馆说书先生钱东宝先生,为大家讲新话本《射雕英雄传》,故事背景宏大,故事跌宕起伏,人物精彩纷呈,是不可多得的好故事。大家不妨进来一听。”

“《射雕英雄传》,一听这书名就知道是江湖上的故事啊。这种故事我爱听,比那些才子佳人的有意思多了。”

“开业前六天价钱直接减半,这个划算。今天没什么事,不妨去听一听。”

“哐当哐当…”蓝色绸缎长衫男子又敲了几下铜锣,大声道:“我们茶馆不仅有说书,还有双簧表演、相声表演,这是京城里新学来的杂耍,京城人最喜欢看,大家不妨进来看看新鲜,也知道知道京城人最喜欢的杂耍是什么样儿的。”

“京城里学来的?嘿,这个我倒要看看。”

“看看,看看去。那什么《射雕英雄传》我不怎么感兴趣,但这京城里的新杂耍,我倒要看看是什么样的。”

“可不是,要是别人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就咱们不知道,那不显得咱们孤陋寡闻吗?反正价钱减半,不妨进去看看新鲜。”

这时候还慢悠悠在路上走的多是像钟延庆这种无所事事的闲人,一听说书的内容,更听到说有京城人都喜欢的杂耍,一个个便打算进去看一看听一听。反正便宜,又不差时间,自然得去看看。

“哐当哐当…”蓝绸缎男子又是一阵铜锣声,这会子大家都竖起了耳朵,以为这茶馆还有什么新鲜玩意,就听那人道:“今天儿个是我们茶馆的开业庆典,吉时已到,我们将把茶馆的匾额掀开。”

说着,他一挥手,两个小二模样打扮的人便拿了几根长竹竿过来,递给了匾额下面的几位少年。四位少年接过,一齐将匾额上的红绸一挑,“博悦茶馆”四个磅礴大气的大字便出现在了大家面前。

一阵“噼噼啪啪”的爆竹声又适时地响了起来。

“大家看,这匾额上的落款。”忽然有人眼尖地看到落款,大喊起来。

“关乐和?是博阅书院的山长。这是关山长写的匾额?”

“博阅,博悦,莫不是这茶馆是书院或是关山长开的?”

大家又纷纷议论起来。

博阅书院,是漓水县人的骄傲。一个小小的南方县城,却出了一个闻名遐迩的书院,考取秀才乃至举人的学子比例相当高,甚至有府城或是别处的学子上门来求学。

也因此,无论是博阅书院,还是关乐和,在漓水县百姓的心里地位都很神圣。

此时一见名字跟书院相似,匾额上还是关乐和的提字,那原先不打算进去的人也动了心,想看看关山长都推崇的茶馆到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钟延庆虽然只念了几年私塾,但对先生还是挺尊重的,况且他的小儿子有些读书的天份,今年夏天考进了博阅书院。

“走,进去。”他见蓝绸长衫的男子已往里请人了,赶紧走了过来。

“哎,老爷,李老爷他们还在那边等您呐。”四儿连忙叫道。

“你过去跟他们说一声,或者干脆就把他们叫过来。”钟延庆说着,人已经进了茶馆大门。

四儿犹豫片刻,还是跟了进去。他总得先把自家老爷安顿好,再去通知别人。

进到茶馆,钟延庆就愣了一愣。因为家就在附近,他对这茶馆不能再熟悉了。

可现如今,茶馆的中央被栏杆隔出了一个区域,里面放着案几和一个个怪模怪样的椅子。木头的椅子上还放着暗红色绣团花的厚厚的垫子和靠背,一看似乎就挺舒服。

最重要的是,在每张椅子前面,还放着一个烧得正旺的炭盆。在这寒冷的冬天,能坐在火盆前喝茶听说书看杂耍,那真是神仙般的享受。

第147章 开业(二)

“老爷,您坐哪儿?”四儿见茶馆里尽是人,一张张桌子旁的条凳似乎都坐满了,他连忙问道。

不说李老爷他们,便是自家老爷似乎都没座位坐了啊。

“去问问,那几个座位怎么收钱?”钟延庆看到已有人进了栏杆里,正跟那蓝绸长衫的掌柜说话,也不等四儿问了,连忙亲自走了过去。

“…这是贵宾席,平时每位客人需消费四十文钱以上方可入座;这六天是开业大酬客,半价,只需二十文一位。”掌柜道。

钟延庆看看后面因为人多而显得乱糟糟的普通座儿,再看看那舒适的“贵宾席”,他二话不说便进了栏杆入口,找了个中间的位置坐了下来。

二十文钱,他完全能消费得起。

而这一坐,他就感觉这二十文钱花的值了。这怪模怪样的坐椅,柔软暖和,可比家里那冷冰冰硬梆梆的高脚椅舒服多了;把脚放到火盆边沿,它的高度正好比小腿高度还矮一些,人便不自觉地往后仰,柔软而暖和的靠背又正好托住了他的腰,让他整个人从里到外都透着一股舒适劲儿。

钟延庆坐在怪椅上,享受地吐了口气。这坐椅,真是不错!

缠着掌柜的那人还在问:“消费二十文,是指买这个座儿二十文钱吗?”

“不不,不是。”掌柜忙笑道,“是指您喝茶、吃小食需得达到二十文钱的花费。”

“原来是这样,那不错。”

那人家境没钟延庆这么好,平时里过日子也习惯精打细算,一听这二十文是买茶买小食的花费,顿时觉得得值了。好歹二十文钱是吃进了自己嘴里,不浪费。坐在这里既然舒服又能体现自己的身份地位,很是值得,当即不再多问,从栏杆开口处进来坐到了钟延庆身边。

然后,钟延庆就听得他舒服地叹了一口气,嘴里叫道:“哎,这椅子不错,舒服!”

钟延庆的嘴角勾起一抹笑意。

见得旁边两个穿绸缎锦袍的男子也跟着进来坐下了,钟延庆赶紧朝掌柜招了招手。

“客官可有什么吩咐?”掌柜过来笑问道。

“剩下这四个座儿,我都订了。一会儿我朋友要来,你给我留着。”钟延庆道,说着就掏了一锭碎银子出来,交到掌柜手上。

庄越把银子在手上掂了掂,笑着朝钟延庆微一躹躬,“一钱银子,正好。客官您放心,这座儿给您朋友留着。”

钟延庆颔首回礼,转头吩咐四儿:“去,把李老爷他们都叫来,说茶钱小食钱我都付过了。”

“好的,老爷。”小四飞快地朝外面跑去。

对于这地方,他也十分满意,因为他眼尖的看到栏杆里面,老爷椅子后面有个小兀子,想来这便是他的座位了。

以前老爷坐着听书,他可都是站着的,不能跑到别的地方坐,好能随时听到老爷的吩咐。这茶馆好,还能为他们下人着想。他们坐在那里,不光能听到老爷的吩咐,靠火盆还近,暖和;离前台又近,听书也听得十分清楚。总之,这地方实在太合他心意了。

就算今天老爷对这茶馆不满意,他也一定得说服老爷再到这儿来坐坐,没准老爷就喜欢上了这里呢。

看着四儿消失在门口,钟延庆心满意足地伸手烤了烤火,一搭眼就看到案桌上放着一张纸。他好奇地拿起来一看,却是一个价目表,上面写着许多茶叶和小食的名称,并在后面标注原价多少,酬客期间价格多少。

看到上面的糕点大部分是刘记糕点铺的点心,钟延庆对这茶馆又高看了一眼。

刘记糕点铺向来用料精良,味道极佳,但价钱也相对来说略高一些,是漓水县比较有名的糕点铺子。这茶馆不错,舍得进刘记糕点铺的糕点。跟那些自家做糕点卖的茶馆一比,档次顿时就上去了。

三文钱一小碟糕点,价钱可能比刘记铺子里卖的高一些,但有舒服的座椅、有火盆、有说书,多花些钱也值了。就跟你去酒楼吃饭似的,你不能拿家里买菜的价钱来给酒楼的菜价比。

想着刚才掌柜的话,钟延庆仔细看了看价目表上的茶叶,发现比一般茶馆的茶叶还要好,酬客价却跟那些差的茶叶一个价,他顿时大喜,越发觉得自己花的钱值了。

他朝掌柜的招招手,待掌柜过来,他指着上价目表上的东西道:“给我来一杯上好的西山茶,再来一碟子绿豆糕、一碟子芝麻糖…”

说到这里,他指着一个叫豆干、后面还标注着“咸口”两个字的小食问道:“这是什么?”

庄越笑道:“这是豆腐干,花一斤豆子只做出那么薄薄几片,再用上好的十几种香料卤出来,咸香爽口有嚼劲,味道特别好,小人建议您尝尝。博阅书院的袁修竹老先生,还有从京里回来的吏部尚书齐大人,都特爱这一口。”

钟延庆一听这话,便道:“那给我来一碟子。”

他算了算价,每碟小食都是三文钱,再加上茶水十二文,正好二十一文钱。

他又从荷包里掏出五文钱,递给庄越:“其他四桌跟我这儿一样。等他们来了再上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