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茶馆还是书铺,都是靠着杜锦宁的话本、关嘉泽和齐慕远的资金与人脉开起来的,他却什么忙都帮不上,只跟在后面拿分红,这让他不好意思之余,心里也有一种自卑感,觉得自己就像杜锦宁的拖油瓶,跟着过来吃闲饭的。

所以在他能力范围内能做一点事,他万分乐意。

“咱们书院的藏书楼有许多书,是外面没有卖的。你找一些对科考有用、市面上却少见的书出来,然后在乙班挑两三个家境贫寒、为人老实、字又写得不错的学子,让他们抄了放到外面卖。”杜锦宁道。

不待他们三人发问,她又道:“这件事,我问过山长了,他说没问题。”

“没问题的。”关嘉泽接过话道,“咱们书院从来不敝帚自珍,藏书楼里的书都是随便学子们抄录的。有些家境不好又有头脑的学子,也会从藏书楼里抄些书拿出去卖。不过因为很难找到合意的买主,抄的人并不多。”

“哪个学子抄过,你知道吗?你要知道,可以叫他来给咱们抄。否则咱们这样,就抢了别人的生意了。”杜锦宁道。

关嘉泽摇摇头:“那人早已不在书院里念书了,考上了举人,到外地做县丞去了。”

“哦。”杜锦宁点点头,转头对章鸿文道,“你只需挑出二十本左右,给他们抄,每本书只抄一遍。如果那本书卖出去了,再叫他们抄。别一下子抄多了。如果卖不出去,就砸手里了。”

这些书之所以外面不流通,也是因为不是科考必备书,受众比较小,否则严家书铺早叫人印了拿去卖了。受众既小,就有可能放在那里半年一年都遇不上对它感兴趣的买主,砸在手里亏了本。

刚刚还因能为书铺帮上忙而兴奋的章鸿文,被杜锦宁这话说得顿时清醒了不少。

他忙道:“我才念乙班,眼界也不开阔,并不知道哪些书有人看,哪些书没人看。要不…”他的目光往关嘉泽和齐慕远身上扫了扫,踌躇着要不要叫两人帮忙。

齐慕远道:“你先挑,挑出来给我过目一下,我觉得可以就叫人抄。”

他年纪并不大,学识却不比关嘉泽低,自是因为从小延名师教导的缘故。再加上他从京城来,眼界自不是这小县城里的人能比的。由他来挑书,自然要比章鸿文要强上许多。

一听齐慕远要帮着挑书,姚书棋在一旁忙不迭地道:“这样好,这样好,到时候我就说,这些书是齐少爷挑出来、京城里的读书人都看的,到时候来求书的人肯定趋之若鹜。”

看到齐慕远那有些微妙的表情,杜锦宁便不禁想笑。莫名其妙就被拿来打了一个广告,对于不爱出风头的齐慕远来说,这种滋味,想来酸爽得很。

再瞥到章鸿文有些黯然地眸子,她又在心里叹了一口气。

四个人里,齐慕远和关嘉泽都是世家大族出身,从小受到的教育不是章鸿文这种普通农家子能比的,他们每日要看的书类远比章鸿文要多得多,耳里听到父辈们谈论的事情,会让他们想得更远更深。而章鸿文,眼睛里只有科考的那几本教科书而已,连话本子都不敢多看一眼,唯恐考不上秀才,辜负了一家子省吃俭用才有的读书机会和殷切期望。

而她自己,虽说看似成长环境跟章鸿文一样,年纪比他还小,但她上辈子所念的书,见的世面,经历过的种种,又岂能是眼前这几个少年能比的?

因此,章鸿文不能与他们三人比肩,就再正常不过了。

看完书铺,姚书棋陪着他们一起去了曹记书印。

杜锦宁对这时代的印刷作坊一直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只是这种地方都不是随便就能进的。要不是姚书棋认得曹记的老板,他们又要跟曹记合作印这么多书,这地方他们还进不来。

曹记书印听得守门人来报,派了一个叫曹方的人出来接待他们。

“几位少爷这边请。”曹方领着他们入内,带着他们进入了一个区域。

这是一个很大的屋子,里面有三四个人,俱都低着头专注地在板子上雕刻着文字。

曹方走进去,指着旁边一个雕版道:“看,这是《射雕英雄传》第一回 的内容。”

杜锦宁快步走过去,一看果然是《射雕英雄传》的内容。不过她的注意力并不在内容上,而是落在了版面上。

看到上面是一个个字都是雕刻的模版上的,她不由问道:“你这用的是雕版印刷术吧?为什么不用活字印刷?”

中国的四大发明,都是出口转内销,才出名有了市场。比如这活字印刷术,虽然早就出现了,但在中国一直都没有很大的市场。后来还是传入了欧洲,欧洲人发明铅字浇铸中文,最后借此垄断了中国近代的印刷业。

用中国的发明打败中国人自己,火药制造出来的枪炮如此,印刷业也如此。

所以杜锦宁才对这时候的印刷如此好奇。而她原先就向姚书棋打听过,姚书棋告诉他,曹记一般用的都是雕版印刷,但也有活字印刷。

此时见到这里用雕版印刷印《射雕英雄传》,她才会有此一问。

“你们的印刷量大,往后没准还会二版三版,所以干脆把雕版雕出来,方便反复使用。”曹方笑道,“用雕版,你们的成本低一些不是?书也卖得好些。”

“此话怎讲?”杜锦宁倒不是不懂曹方的话,她如此问,是想知道此时的活字印刷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了。

曹方早就知道这几个少年的身份,不敢怠慢。见杜锦宁不解,他耐心解释道:“活字印刷要先做出字模方可使用,但胶泥和木雕的都不经用,费了许多事做出来,印不了多久就模糊不清不能用了。而且排版也十分繁琐,成本昂贵。如果书上还想配上插图,根本就没办法做到。”

第221章 献计

他指了指雕版:“我们作坊的雕工熟练,一天可雕出这么一个版来。这雕版保存着,你到时候想印多少都没问题。印得越多,成本越低。”

这也是市场上的四书五经在价格上要比其他书都便宜不少的缘故。因为需求量大,每家印刷作坊都有雕版,缺了货只需要把雕版拿出来印一印即可。因为印刷量大,所以成本低,售价自然就低了。

其他的稀缺书,印刷成本高,还不如叫人用手抄。

从曹记作坊出来,杜锦宁没有回家,而是跟着关嘉泽去了关府,求见关乐和。

关乐和才从书院里回家没多久,就听下人来报,自家小弟子来了,他十分诧异,让人传了杜锦宁进来,问她道:“出了什么事了?”

杜锦宁道:“老师,我刚从曹记书印出来,有件事想跟您说一说。”

“哦。”关乐和指了指椅子,“坐,坐下说。”

杜锦宁坐了下来,道:“曹记书印的人说他们用的活字印刷还是胶泥或木刻的,因为费功夫又不经用,成本较高,他们都不大爱用。我想着,如果做一个模子,把铅水浇铸进去,做成一个个铅字,这样是不是就能经久耐用了呢?一个作坊,花点本钱做上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个字,往后就不用再费其他成本了,印书的时候只需要请人做排版就可以。因为铅字耐用,用几十、上百年都没问题,作坊不开了还可以将其卖给别人,是一种固定资产,即便开始做字模时开销大些,应该也能接受。再说,也不需要一下子浇铸那么多字,印一本书就浇铸一本,积少成多,字模自然就多了。最多是前期赚钱不多而已。”

关乐和的眼睛随着她的讲述,越来越亮,到最后,他用奇异的目光看着杜锦宁,就像不认识她一般。

杜锦宁被他看得心里发毛,干笑道:“老师,你干嘛这样看我?”

“我看你这小脑袋瓜子,到底是怎么长的,总能想出别人想不出的东西来。”关乐和感慨道。

杜锦宁心里发虚,摸摸鼻子笑了笑没有作声。

发完感慨,关乐和问杜锦宁:“你既想出这法子,为何不像开茶馆那般,自己去开一个作坊呢?我听泽哥儿说,你们那茶馆可赚钱了,每个月都能有几十两银子的分红。你占的份子又多,照这样下去,不过一年的时间,你自己就能把这样一个印刷作坊给开起来,为何要把这法子告诉我呢?你就不怕我吞了你的法子去?”

“老师您是君子,怎会做这种事?”杜锦宁拍了一记马屁。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虽是你老师,但知人知面不知心,没准我就起了贪念呢?”关乐和还是不依不饶。

“我相信老师。”杜锦宁说完,为了强调这一点,还很用力地点了点头。

俗话说,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关乐和虽是个正人君子,不喜拍马溜须那一套,但还是被杜锦宁这马屁拍得心身舒坦。

“你呀!”他用手指点点杜锦宁,笑容里颇有些长辈对小辈的宠溺。

他将身子往椅背上一靠,问道:“你欲如何?”

杜锦宁站了起来,整了整衣衫,朝关乐和郑重地行了一礼:“如果学生想出这个法子能让书本印刷的成本降下来,让全国多一些孩子能读书识字,锦宁也不枉老师从山村里将我带出来,教导我一场。铅字印刷的法子,全凭老师作主。”

这话看似说得冠冕堂皇,但也是杜锦宁的心声。

她既穿越到这时代,又知道这法子,就不可能将这法子藏着掖着,只拿它当自己的赚钱工具。将这法子普及开来,造福于民众,也算是对上天让她重生一场的回报吧。反正她脑子里装着现代无数的知识,这些都是财富。想要赚钱,完全可以靠自己的本事。她又不求大富大贵,小富即安便可。

另外,她也深知,如果她把这铅字印刷的法子捂住赚钱,必然会惹来许多的麻烦事。毕竟她没有根基,没有背景,有这样的秘密,就相当于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孩子捧金饭碗过闹市,那是招祸找死。

上一次她跟关乐和说的制茶方法,也是一样的道理。

关乐和被杜锦宁这番话深深打动了。

他动容地看着杜锦宁,连声称赞:“好孩子,好孩子。”

眨眨眼睛平复了一下心情,他这才道:“不过,即便我想办法让人给皇上递上一个折子,将这法子说出来,皇上也会让皇室勋贵用这法子在各地开设印刷作坊的。印刷的成本是降了,但书籍的售价是否会下降,还得看那些办事者的良心如何。与其让别人牟利,是否造福于人还未可知,不如我们自己来做。”

他看向杜锦宁:“我会让人先把铅字浇铸法试一试,如果可行,我们关家便会在各地开印刷作坊。到时候,这些作坊所得的利润会分你一成的股份。对于这个,你可有什么异议?”

杜锦宁摇摇头:“学生刚才就说了,但凭先生作主。学生并无任何异议。”

关乐和看向杜锦宁的目光无比慈祥。

一成的份子,对于不懂这一行的人来说,或许会觉得太少。可杜锦宁却丝毫不觉得委曲,可见是个心胸开阔并不看重利益得失之人。不过也是,如果他是个看重利益得失的,也不会把这法子拿出来想献给国家了。

但对于关家来说,做这个要前期投入许多人力物力财力,一成份子真不少了。

“往后你参加殿试,皇上会让你们写策论,你也可以把这法子写在上面,不用顾忌我们关家的这桩生意。关家沾你的光,用这法子赚几年的钱便也够了。”他又道。

他说这些,也是见多识广,一听杜锦宁所说的这个法子就觉得可行,这才有这么一说。

“是,先生。”杜锦宁没有推辞,直接地答应下来。

至于以后如何,那就是以后的事了,现在没必要讨论。

第222章 买茶园

“还有茶园的事。”关乐和又道,“因为要写信到京中和外地跟其他大人商量,所以一直拖到现在事情才有了决议。书院后面那座山因为比较荒芜,县里要的价不高,我们凑钱将其买了下来,准备照你的提议,栽种茶叶。”

顿了顿,他看向杜锦宁,目光里有些歉意:“也是我把你炒的茶夸了一通,他们才同意的。也就是说,书院种了茶树,就得用到你那个炒茶方子。不过你放心,我们不能白拿你的好处,大家决定拿出钱来购买,七百两,你看如何?”

说到这里,他眼里的歉意更盛了:“当然,七百两银子买个制茶秘方,确实是少了,但因为那茶山是大家凑钱给书院买的,不是家族用来牟利的,所以实在给不了太多。不过我也帮你争取了,如果这些家族自己种茶,要用到这个炒茶方子,就需得每家再给你七百两银子。”

因着杜锦宁表现出来的聪明成熟,以及开茶馆时的经商头脑,他也不当杜锦宁是孩子,又解释道:“本来吧,如果让书院的茶园和那些家族的茶园都拿出一两成份子来给你,你的收益会高些。

但我们护着你一时,也护不了你一世。刚开始时他们碍于脸面会给你,但到后面盈利多了,一两成份子的银钱就挺多,到时候他们为了省下这笔钱,不知会干出什么事来。”

你们家一家子的妇孺,没必要为了那点银子陷自己于危险之中。你既有制茶的方子,拿了银子去买山头也种茶树,自己赚钱岂不是好?所以我才为你争取的是银子而不是分成。”

他看着杜锦宁的眼睛:“我说这话是什么意思,你明白吧?”

杜锦宁点点头,深深朝关乐和做了个揖:“弟子明白,多谢老师为弟子着想得如此周到。弟子感激不尽。”

见杜锦宁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关乐和很欣慰:“过几日,我拿到钱,就给你。”

“老师,如果方便的话,您能不能让你们管家帮我拿那钱在城外买一处山坡?趁着书院种茶,我干脆也把茶树也种了。”杜锦宁摸着脑袋有些不好意思地问道。

她倒不想麻烦关家,但自己一无人脉二无关系,想要寻一处合适的地方,还真不容易。可关家就不同了,这漓水县哪里有田地和山地卖,他们都一清二楚,府里养的外管事,就有专门做这个的。

“行。”关乐和笑道,“正好我们关府也打算买山地种茶,你就跟我们买在一处吧。不过你真要买一千四百两银子的山地?”

“不用不用,买六百两就可以了。”杜锦宁道。

她可不是那等缺心眼的。虽说这漓水县山多地少,想买好的田地难,买山坡容易。但书院就是漓水县的世家大族一起合资建起来的,现在有了她这个制茶方子,以后卖茶的暴利就在眼前,这些世家大族哪里会放过?肯定会一窝蜂地买山地种茶树。她这小胳膊小腿的,敢跟一群狼抢食吃么?没的食没抢到,还被人记恨上了。

她虽是关乐和的弟子,但终不是关家人。关乐和也不是关家家主。一旦她跟那些世家大族有了大的利益冲突,关家不一定会为了她跟别家撕破脸。所以还是识趣些好,不要那么贪心。

再者,山地不贵,银子又值钱,六百两银子能买小半个山坡了。她又没什么人手,更没有得用的人管茶园,买的面积太大只会给自己找麻烦。

量力而行,才是聪明的做法。

“您府上即便要买茶树种茶,也得明年才有少量出产,那七百两银子也不用急着给我,到时候叫我过去教制茶的时候再给也不迟。”杜锦宁又道。

关乐和点点头,也不坚持。茶还没种呢,更不用说制茶了,家族不会现在就拿七百两给杜锦宁的。他刚才那样说,也是打算自己先把钱垫上。不过既然自己这个小弟子什么都跟明镜似的,他便也不多此一举了。反正到时催着家族把钱给杜锦宁就是了。

见天色已暗,杜锦宁就出言告辞:“如果先生您没什么事,我就先回去了。”

“去吧。”关乐和看看外面的天色,想想严岑那事,终还是不放心,叫了一个小厮护送杜锦宁回去。

第二天课间,杜锦宁就往袁修竹那里跑。袁修竹年纪大了,除了县试之前给这些学子做些指点,平时很少在书院里上课。但二月就县试了,他最近来书院的时间倒是不少。这不,这会子他正坐在院子里一边晒太阳,一边看着甲班学子写的课业。

“袁先生。”杜锦宁上前轻声唤了一声,见他朝自己望来,赶紧行了一礼。

“嘿,你小子。”袁修竹一见杜锦宁,就招了招手叫她过去,问她道,“你躲到乙班去做什么?你那关山长还说让你再念两年书再参加县试。照我说,出名要趁早。你赶紧地去报名,今年就跟齐慕远和关嘉泽一起科考去。”

“齐慕远和关嘉泽要参加县试?”杜锦宁诧异地问。

她现在在乙班混日子,散了学就满脑子的生意经,还真没想过齐慕远和关嘉泽参加县试的事。她没问,那两人竟然也不说,真是岂有此理。

“关嘉泽本来就打算今年下场试一试,齐慕远年纪还小,他祖父本还想让他念两年书再考,但齐慕远也不知是受了什么刺激,说今年就想下场一试。他的功课比关嘉泽还好,考个秀才没问题。原先也是担心他出名早,被人捧杀了。不过既然他有这样的心,拦着他倒是不好,他祖父便同意了。”

袁修竹说完,便戏谑地看向杜锦宁:“怎么样?你的小伙伴都考科考去了,到时候就是秀才了,你还是一身白衣,跟他们走在一块儿都矮人一头。不如你也一块儿下场去考考得了。以你那日入院考试的表现,拿个秀才回来是没问题的。有了秀才身,严岑那等人也不敢拿你怎么样了。”

第223章 决定参加科考

杜锦宁摇摇头:“我本来就比他们矮,这矮人一头不是正常的么?山长没叫我去考,这就表明我学问还不行。到时候学问可以了,山长自然会叫我去参加科考的。”

她原先是不打算参加科举的,但杜方菲的事情对她触动很大。

为了她,杜方菲连自己的终身幸福都可以牺牲,她又怎么能够因为一点困难就不参加科举呢?

她是要死遁的人,但在死遁之前,如果她能拿到秀才、举人甚至进士的名头,对陈氏和三个姐姐都大有好处。至少她们不会再像现在这般,是个人都能上来踩一踩。

严岑之所以敢惹她们,无非是看她们没有任何权势,才一而再再而三地冒犯。如果她有个秀才功名在身,严岑即便想要巴结严松涛,跟关家对着干,心里也得惦量惦量,不敢轻易下手。

杮子拣软的捏,这道理谁都明白。

不过,她要参加科举,而且要以此获得某种认可,就必须考个案首。否则,太对不起上天赋予她两辈子的过目不忘资质,也太对不起穿越者的身份了。而以她现在的学识来说,想要获得案首,并不是十拿九稳的事。再说,她才识字两个月,就拿个县案首回来,不光对不起人家十年寒窗的人,她也表现得太妖孽了些。到时候有人怀疑,把她拿去火上去烤一烤,那才糟糕呢。

还是等明年吧,反正童试是一年一次。明年她也才十二岁,拿个秀才功名正好。

“你就这么听你们山长的话?”袁修竹把眼睛一瞪,“不听我的话?”

“那是,山长是我先生,做什么都为我好。他不叫我考,自然是有他的考量。”杜锦宁点着头道。

说完她抬起头来,看了袁修竹一眼:“至于您老人家,自然也是为我好的。我知道您也不是真心想让我去考,只是想逗逗我而已。齐慕远的祖父怕他被人捧杀了,您自然也怕我被人捧杀,您老人家一片苦心,我知道的,锦宁感激的紧。”说着,还深深给袁修竹做了个揖。

“你小子…”袁修竹指着杜锦宁,气得吐胡子瞪眼。

杜锦宁正觉得他这反应奇怪呢,就听到一阵大笑声,齐伯昆和关乐和从屋子里走了出来。笑得乱没形象的,正是齐伯昆。关乐和则看着自己的弟子一脸的欣慰。

见杜锦宁不解,关乐和解释道:“袁先生跟你齐爷爷打赌呢,说你听到齐慕远和关嘉泽要去参加科考,定然也想去。我跟你齐爷爷却觉得你不会去。果然,我们没看错你。不错不错,不愧是我关乐和的弟子,知道为师的一片苦心。”

杜锦宁被关乐和说得哭笑不得。

一行人落座,袁修竹递了一块点心给杜锦宁,这才对她道:“小没良心的,平时不来找我,现在找我保准有事。说吧,什么事?”

“…”杜锦宁无语。

不知道的人,听了他这话,还不定以为他们是啥关系呢。

她看看齐伯昆,又看看关乐和,转过脸对袁修竹道:“袁先生,您家园子的花木还好吗?没什么问题吧?”

“没有,都挺好。”袁修竹似笑非笑地看着她。

杜锦宁就知道这个老狐狸保证知道他们的打算了。也是,昨晚关嘉泽和齐慕远回去肯定跟他们说了书画的事,在她进来之前这三人又在一块儿,袁修竹哪里还不知道她的来意?

她干脆就不绕弯子了,笑嘻嘻地道:“本来我还说如果先生您老人家园子里的花木有什么问题,我帮你解决,你也帮我一个忙呢。”

“没有,我家园子花木好得很。”袁修竹摇着头,想将杜锦宁的话给堵回去。

可杜锦宁的脸皮厚,紧接着又道:“没问题也没关系,我还是想请您老人家帮我个忙。您老的画能借两幅给我么?我跟齐慕远、关嘉泽合开了一个书铺,我想问您借两幅画去摆上一摆,跟齐爷爷和我家先生的书画一起,做个镇店之宝。”

“镇店之宝哪要得了那么多?有你齐爷爷一个人的就足够了。”袁修竹倒是不吝那两幅画。只是人老了,玩闹心一起,就喜欢逗小孩儿。他可不会这么容易就答应杜锦宁。

杜锦宁也知道这一点,很配合地耍宝道:“齐爷爷的书画是支持齐慕远的,我家先生的书画支持关嘉泽,就我一个人没人支持,袁先生您就忍心拒绝我这个小可怜?”说着眨巴着大眼睛,眼巴巴地望着袁修竹。

袁修竹指着杜锦宁哈哈大笑起来:“这孩子,小嘴儿还真会说。听听,小可怜,听得我都于心不忍了。”大手一挥,“好吧,就借你两幅画。不过说好了,是借,可不卖。”

他的画最是有名,但他不缺钱,从来不卖画,就怕落到那等只懂铜臭不懂画的人手里,让那些人用来附庸风雅。看得顺眼的,他可以送你两幅;看你不顺眼,你再求也没用。

有才又有财,就是这么任性。

二月初,南方的天气已开始暖和了,春花吐蕊,绿柳抽芽。

钟延庆穿着绸缎夹袄,急匆匆地进了茶馆。

“老钟,最近半个月怎么不见你来?”李铭见到他,不由凑过来问道。

“唉,别说了,家里一个大掌柜突然得急病去世了,铺子里忙乱了好一阵,这些日子我一直在那边打理着,不敢离开。”钟延庆唉声叹气地道。

李铭同情地拍拍他的肩,又问:“现在好了吧?”

钟延庆点头:“把一个掌柜提上来了,看着做了几日,感觉不错,这才叫我家小子盯着,我得闲出来听听书。”

他指了指台上:“这《射雕英雄传》说到哪儿了?”

“说到第二十回 了。”

钟延庆用手抚额,一副生无可恋的样子:“我竟然错过了那么多!”

他放下手,叹了一口气:“另两个茶馆即便说得慢,也慢不了多少。现在早已过了这个内容了吧?”

李铭点点头:“应该是。不过我可以把这段时间的内容说给你听。”

见说书还没开始,大家都在高谈阔论,钟延庆亲自给李铭倒了一杯茶:“有劳李兄。”

李铭便将这段时间的情节跟钟延庆说了一遍。

时间不够,他自然说得简略,再加上他本就不是靠嘴巴吃饭的人,本来好好的情节,愣是给他说得干巴巴的没什么味道。钟延庆不听还好,一听这么多精彩的情节被自己错过,那心里的懊恼劲儿就别提了。

此时见时辰差不多了,李铭结束了自己的讲述,道:“就这么些了,你一会儿自己听吧。”说着便回了自己的座位。

台后云板一响,庄越走上前来,对着听到云板响后一片肃静的台下作了个揖。

第224章 排队买话本子

“各位客官,咱们好久不聊天了,今儿个想念大家,特意来跟大家唠唠。”庄越满面笑容。

下面的客人早已跟庄越混得熟熟的了,开玩笑就完全没有顾忌,笑骂道:“有话就说有屁就放,我们还等着钱先生出来说书呢。谁耐烦看你这张老脸?赶紧说完了下去。”

庄越做西施捧心状,一副被伤透了心的样子:“我觉得我这张脸比钱先生那张老脸好看许多呀,为何大家要看他那张橘皮老脸不看我的?”

大家都笑了起来。

“钱先生靠的是嘴不是脸。”有人在下在喊道。

“他那张嘴能告诉大家郭靖接下来要干嘛,但他能告诉大家好消息吗?”庄越引着大家问道。

一听这话,大家顿时精神振奋起来:“什么好消息?”

“不会是又开茶馆吧?那个对我们来说没什么用。”有人拆台道。

“不是开茶馆。”庄越摇摇头。

“那是什么好消息?”

时间紧,庄越也不再卖关子,而是道:“我们东家,知道有些客官时间不够,不能天天到茶馆来听书;有些客官听了说书后,觉得不过瘾,还想再回味回味这个故事。所以…”

他拉长了声音:“我们把《射雕英雄传》和《天龙八步》都印成了话本子,大家可以买回家去慢慢看。话本子出售的地点就前面不远处的广阅斋,那是我们东家的书铺。也就是说,这两本书,只在我们广阅斋出售,别处如有出售,那都是假的。而且…”

他扫视了众人一眼:“一会儿听书的过程中,我们小二会到您身边做登记,把您的姓名年纪给记下来。凭着这个老顾客的身份,你们去买书,通通打八折优惠。”

“我正愁前面半个月没来听书,漏了情节呢。这下好了,有书看,即便往后没空来听书,我也不遗憾了。”钟延庆高兴极了,隔着一个客人对李铭道。

李铭也道:“这样的好故事,我一定各买一套放在家里收藏。”

坐在两人中间的正是那个曾经跟钟延庆争贵宾席位置的张屠夫。听得两人的对话,他叹了一口气道:“可我老张大字不识一个,买这书也没用啊?”

他心里郁闷得紧。他跟钟延庆一样,也不是天天有空过来听书的,即便把猪肉摊子让儿子们做了,但总有这样那样的事要操心,不能全然撒手不管,就整日听书。没得书听的日子,心里那叫一个痒痒啊,但又没法子。虽说另两个茶馆说的书比这茶馆慢上一些,他可以去那边补听。但一来这边茶馆离家近,二来早已跟这些茶客们混熟了,还真不想挪地儿,就这么东听一天西听一天的,心里甚是遗憾。

所以看到钟延庆那高兴的样子,他心里的郁闷就别提了。

李铭是个热心人,且早已跟张屠夫混熟了,此时便帮他出主意道:“要不你买了,叫人给你念?”

“我们家,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谁帮我念呐?”张屠夫摇摇头,叹了一口气。

等钱东宝出来说了一场书,又看完鲁小北和钱有财的表演之后,大家出了茶馆,就一窝蜂地往书铺走去。往前走上几个门脸,就看到对面一个铺子上面写着大大的“广阅斋”三个字,匾额上还挂着红绸子,甚是醒目,这光景倒跟当初博悦茶馆开业时一模一样。

而铺子门前,正站着两个五大三粗的人,可不正是博悦茶馆门口守门的赵大虎兄弟俩?

走在最前面的客人便笑问他们道:“你俩怎的又跑这儿来了?”

“今天广阅斋开业第一天,我们东家调我们过来帮帮忙,维持维持秩序。”赵大虎笑道,说着又拱了拱手,抬高音量,“大家都别挤,还是像在茶馆那样,在门口排队。店里有掌柜有伙计,拿书找钱最是利索,一会儿的功夫就轮到您了。”

大家在茶馆早已形成了排队的习惯,一听这话,赶紧地找位置站好。大家在一个茶馆里听了这么久的书,都混了个脸熟,也不好意思计较谁先谁后,不一会儿的功夫就排了个长队。

有那路过的看到这个长队,很是纳罕,走过来瞅瞅门脸上的挂着的匾额,问排队的人道:“你们这是要买什么?”

“《射雕英雄传》和《天龙八部》的话本子。”茶客见这人听了这话,一脸茫然,又打量了他两眼,见他穿着长衫,像是个读书人,赶紧给他科普,“你没听说过?哎啊,那你太孤陋寡闻了。我跟你说…”

吧啦吧啦就把这两个故事吹嘘了一通,说完他又安利道:“你要是不信,可以买一册回去看看,要是好看,你再买下面的。你也是读书人,要是没看过这两本话本,出去都不好意思说是我们漓水县的人。”

那人是个秀才,在乡下办了个私塾。听到这人说的故事十分有趣,他看了看长长的队伍,犹豫道:“这么多人,一会儿我还得回乡下去。”

“没事没事,你排我前面。”茶客十分热心地给他让了个位置,又担心后面的人有意见,提高嗓门道,“大伙儿,这儿有个兄弟不知道《射雕英雄传》,也想买上一本见识见识。他要赶路回家,咱们给他排前面买好不好?”

人最需要的就是社会认同感。自己喜欢的不行的东西,如果能得到别人的认可,简直就跟高山流水遇知音似的,那心里的高兴劲儿就别提了。

能天天来茶馆里听书,还不惜再花上一笔钱买话本子的人,那都是尤其痴迷于这个故事的。一听得这话,大家都没有不同意的,看向那秀才的目光就跟看自家兄弟一样亲切:“啊呀,兄弟你挺有眼光。听我们的没错,这话本子你买了保准不后悔。今晚你看完了一册,明儿个一大早你就得往城里赶,来干什么?赶在书铺开门前跑来买第二册 。”听书听多了,说出来的话儿都生动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