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不想他都把话说到这份上了,杜锦宁仍然一丝口风都不松,拒绝的理由还越发的强大,态度更加坚决:“我当初处境艰难,快要活不下去了,是我老师把我从困境中解救出来,又是他收我做弟子,教我读书。我发过誓,这辈子只有关山长一个老师,再不会拜其他老师。所以陆座师的青睐,我只能说抱歉。对不住您了。”

说着,她深深躹了一躬。

望着她,陆九渊和赵良一时之间都没有说话。

被这样拒绝,尴尬有之,但更多的是欣赏。

不是谁都能拒绝眼前的利益,固守本心的。眼前这孩子却做到了。不管那些理论是不是杜锦宁的,至少眼前他是获得了屋里这些人的好感与欣赏。

陆九渊点点头道:“没有关系。你能不忘关山长的恩情,十分难能可贵。你们山长真是慧眼如炬,收了个好弟子啊。”

“陆座师谬赞。”杜锦宁惭愧道。

“咱们即便做不成师生,也可以做个讨论学问的朋友。以后咱们可以通信,互相探讨学问。以你的才华,相信用不了几年就能中进士,到时候咱们就不是前后辈关系了。”陆九渊笑呵呵地道,说着起身,把自己的地址写给了杜锦宁。

这时候有官方的驿站,是可以帮送信的,只不过送信的费用十分昂贵。

第422章 你牛

杜锦宁拿着陆九渊给的地址,有些为难地道:“我还不知道将会去哪个书院念书,住处也没定下来。”

一直没有出声的赵良插嘴道:“你想去哪个书院念书,我给你写封举荐信。”不过转念又失笑,“是我糊涂了。以你小三元的名头,没有哪个书院是不抢着要你的。”

其实当初杜锦宁用母亲不能离开此地为由拒绝陆九渊时,他是想把杜锦宁推荐给自家老师祁元道的。后来杜锦宁又说除了关乐和再不拜别人为师,他才把这念头打消。现在说这个话,也不过是给杜锦宁卖个好。

杜锦宁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天资与才学,如果不是天妒英才,出人头地也是早晚的事。而且他这样的容貌,这样的才情,这样的品行,很容易入那些皇亲贵胄的眼。他以后还不知道会爬到什么样的高度。早些跟他打好关系,总没错的。

打了这个主意,他便站了起来,走到桌前写了两封信,走过来将未封口的信递给杜锦宁:“这是我的荐书,名字是空白的,书院名也是空白的。不管是你自己用,还是给别人用,都可以。到时候你只要把抬头和学子姓名填上去就可以了。”

他是学政,这里没有哪个书院敢不买他的面子的。就算他推荐进去的是一坨垃圾,书院也得捏着鼻子收下。

“多谢赵座师。”杜锦宁感激地道。

她自己不用推荐,但许成源正需要。赵良这份礼物,也算是送到了她的心坎上了。

见赵良送了礼物,陆九渊便有些赧然。说了半天,自己什么实惠都没给杜锦宁。不管怎么说,他都从杜锦宁那两篇文章中收获良多。既然杜锦宁不愿意跟随他去北山书院,那么眼下便得表示一下心意。

他转头吩咐了下人一声,下人便出了屋子,急奔后院。陆九渊跟杜锦宁不过聊了几句话的功夫,他便急喘吁吁地跑回来了,递给了陆九渊一个小匣子。

陆九渊将匣子打开看了一眼,然后合上递到杜锦宁面前:“我在学问上多得你那两篇文章的启发,却没本事像你赵座师那般送你好礼,这是我喜欢的一个砚台和两支墨条,还有我写的两本书,都送给你,留作纪念。”

“君子不夺人之好,我怎么能收陆座师如此重礼?砚台和墨格陆座师还是留着自己用吧,我只收书就好。”杜锦宁赶紧推辞。

陆九渊哪里肯收回?两人推拒了一番,最后在赵良的劝说下,杜锦宁收下了陆九渊的东西。

陆九渊和赵良又对她说了几句勉励的话,这才让杜锦宁离开。

杜锦宁走出贡院的门,轻舒了一口气。

“杜锦宁,你出来了?”关嘉泽的声音传了过来。

杜锦宁转头一看,便见关嘉泽、齐慕远、许成源、梁先宽四个人站在那里,显然是在等她。

“你们怎么还不回去?”杜锦宁问道,心里暖暖的。这些人果然在等她。

“还不是不放心你。”关嘉泽道,“你没事吧?”

“没事。”杜锦宁摇摇头,“不过是考校我一番。”

众人这才放下心来。

梁先宽眼尖地看向杜锦宁手里拿的东西:“这是什么?”

他们今天拜见座师,可是什么都没带。这会子杜锦宁手里却拎着两样东西。

“呃,两位座师的礼物。”杜锦宁道。

关嘉泽竖起了大拇指:“你牛。人家都是给座师送你。你倒好,让座师给你送礼。”

众人看向杜锦宁的目光满满都是佩服。

“对了,我刚看了你的文章了。你怎么写得出这样的文章来?”梁先宽问道。

杜锦宁一愣,转头朝放榜的地方看去,便看到有一些人正围在那里,正对着墙上贴的纸张议论着什么。

以前前三名的文章是在张榜之时就贴出来的。可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有些自己文章写得不怎么样、甚至名落孙山的的人对着别人的文章却评头论足的挑出不少毛病来,反正不选他做案首、不取中他那就是评卷官有眼无珠。为此也掀起了不少口舌与风浪。

后来为了避免这种无谓的麻烦,各省学政就有志一同地把试卷延后一日、在众考生拜见完座师之后再张贴。这时候那些落榜的考生已回去了,有意跑过来看试卷的人终是少数;而被取中的考生是不敢乱说话的,生怕惹恼了学政大人,把刚刚到手还没捂热的功名给丢了。

如此一来,非议不公正的言论就少了许多了。

第一是杜锦宁自己,第二是齐慕远,第三是周致。杜锦宁也没有多少兴趣过去凑热闹,没的惹得看文的那些学子问东问西。

她白了梁先宽一眼:“说的好像你是第一次看我文章似的。行了,回去吧。”说着率先离开了贡院门口。

齐慕远几步跟了上来,道:“你去收拾东西,搬到我那里去住。”

见杜锦宁回头看过来,他又补充了一句:“我祖父今儿个一早就回漓水县了。”

“哦。”杜锦宁倒没有意见。住在齐慕远那里确实方便,不光是环境好,生活方便,而且离新宅子也近,方便她查看检验新宅子的工程。

关嘉泽嘟了嘟嘴,嚷道:“我也要去住。”

“行,没问题。”齐慕远道,“院子多的是。梁先宽和许成源住进来都没问题。”

“我就算了,家里有事要张罗。”梁先宽摇摇头。

许成源向来是不愿意占人便宜的,张嘴正要拒绝,就听杜锦宁道:“大姐夫,你还是搬过去吧。这样我们去哪儿也方便,不用老派人来唤你。”

许成源便不好再拒绝,只得答应下来。

关嘉泽虽说要去京城,但如今天气太热,此时出发的话容易在路上中暑生病,所以他们启程的时间推迟到了九月初。也因此,院试完了他也没急着回县里去,而是打算跟着杜锦宁他们四处瞎逛。

接下来许成源乘汪福来的骡车回县馆收拾东西,关嘉泽也如此,杜锦宁带着齐慕远和梁先宽回小院收拾东西,然后乘齐慕远的马车去了齐府。

中午五人在齐府一起吃了顿饭。

第423章 去府学?

饭罢,杜锦宁拿着姚书棋统计出来的房间和厅堂数量,跟着梁先宽一起去他家的家具作坊挑选家具。

其实这年头的家具,基本上都是请木匠回家慢慢做的。但梁先宽还是令他家的家具作坊了些成品摆着,他手上还有自己画的一些家具的成品图,以供客户挑选。

杜锦宁在他的作坊里逛了一圈,又翻了翻成品图册,她摸着下巴半晌没吱声。

“怎么了?是不是不满意?”梁先宽问道。

杜锦宁老实点:“你这家具,倒是结实耐用,但来来去去都是一个样,没什么要挑选的。等我回去琢磨琢磨,画几张图给你,你让木匠照着我画的图做。”

梁先宽的眼睛顿时亮了:“那真太好了。”

杜锦宁以前做的沙发,就让人眼前一亮;如今她设计的园子,更让梁先宽挪不开眼。他都已经决定好了要让杜锦宁给他设计一个园子。现在杜锦宁说要设计家具,自然让梁先宽万分期待。

关嘉泽在一旁听了,忍不住伸手敲了敲杜锦宁的脑袋:“我说你这脑子到底是怎么长的?别人造了几辈子园子,做了几辈子家具,都没想出什么来。你倒好,一出一出的没完没了。”

“可不是。我家就是做这行当的,几辈子了。现在看看你,再看看我,唉,这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怎么这么大呢?”梁先宽点点头,感触唯有比关嘉泽更盛。

“哈,那没办法。谁叫我聪明呢。”杜锦宁骄傲地昂起了头,样子很是臭屁。

“我怎么有种想揍人的冲动呢。”关嘉泽看她那样子,只觉得手痒痒。

许成源忍不住笑了起来。

以前接触得少,现在他才发现,这群人在一起实在太好玩了。

一群人从家具作坊回来,就看到关家管家、梁家管家,齐家管家,以及杜家管家姚书棋正坐在偏厅里开会,听得他们回来,四人齐齐跑出来给大家行礼。

大家无语;“你们怎么凑一块儿了?”

齐家管家忠伯作代表回道:“我们把书院的情况打听了一遍,现在想跟各位少爷禀报一下。”

“去客厅说。”齐慕远道,率先进了厅堂。

忠伯是上次跟着齐伯昆一起来的,齐伯昆走后他也没走,而是直接留在了此处。除他之外,还有好几个下人都留了下来。此时大家一坐下,下人们就迅速进来上了茶和点心,再悄没声息地退了出去,显示了良好的家风。

忠伯这才开口:“府学有教授一名,训导三名,先生十二名。先生中有有名的大儒和学者五名,有的擅文,有的擅诗词,都是大家;另有七名也是琴、棋、书、画等各个领域的翘楚,在府城里都是有一定声望的。他们平时会在府学里开课,依据报名的学子及其他课程的时间统一安排授课节数与时间。同时书院每隔半个月都会有一场讲座,或是自家书院的教授、先生举办,或是请外面的学者来作讲。学政大人也会每半年来做讲座一次。并且书院还会每隔一段时间跟其他书院的学子举办辩论活动。”

宋代的高承曾在他里说过:“宋朝神宗元丰中,兴太学三舍,以经术养天下之才,又於诸大郡府,始各置教授一人,掌教导诸生。”

所以忠伯口里的教授,并不是现代的大学教授这种职称等级,而是学官名。所谓的学官就是管理教育生员的官员。各级官学的校长,在称呼上并不一样,府学的校长称教授,州学称学正,县学称教谕,在他们下面所设的训导,也属于学官。至于先生,则是由品行端正的有才之士担任,并不属于公职人员。所以流动性也很大。

他喘了一口气,继续道:“府学的学子一共六十七名,都是每届院试取得前十名,或是在诗文上有一定声望且学业优异,被先生们举荐进来的秀才,还有在某些方面有一定成就的童生。”说到这里,他补充了一句,“府学每位教授及先生每三年有一个举荐名额。学政大人有两个举荐名额。”

听到最后这句,大家都望向了杜锦宁。

现在大家都知道赵良把他手上仅有的两个举荐名额都给了杜锦宁了。

这让大家对杜锦宁敬佩之余,更多的是骄傲。能得学政大人如此看中的,估计几年来都不会碰上一个。现在眼前就有一个,还坐在他们身边,是他们的兄弟,这让他们也与有荣焉。

这一点忠伯也是知道的。他朝杜锦宁拱了拱手,又继续道:“府学的学子参加乡试录中率挺高,达到半数以上。且院风严谨,对学子的束缚极严格。一旦有学子触犯校规,便丝毫不讲情面,直接开除。学子之间是既竞争又友爱的关系,并无太多勾心斗角、吵架打架的事情。”

说完这些,他又把南麓书院的情况介绍了一遍。

南麓书院在众多私立书院中也算是个中翘楚,但跟有官府支持的府学一比,终究是差了一些。他们所收的生源也都是府学进不去而筛选出来的学子。就比如许成源,要是没有杜锦宁拿到的赵良的举荐信,他的去处就只有南麓书院了。因他院试的名次靠前,南麓书院也会收他。

除了这些优异生外,南麓书院多多少少还会收一些权贵子弟或关系户。当然,不能成绩太差,品行也不能不端。

按现代的说法就是,府学是公立重点第一高中,南麓书院就是私立重点第二高中,差别还是比较明显的。

“还有一点我要说明的,就是祁元道先生是府学比较有声望的先生,他的孙子祁思煜在院试中名列第四,必然是要进府学里念书的。”忠伯道。

祁思煜给齐慕远和杜锦宁下帖子,被两人拒绝。他还多次在考场上挑衅杜锦宁,这些事他都听姚书棋说了。所以这件事他也得提个醒。要是杜锦宁介意他们祖孙俩的存在,没准就会选择南麓书院。

第424章 拔步床

齐慕远看向了杜锦宁,问她道:“锦宁你看呢?”

杜锦宁眨巴眨巴眼,反问道;“你认为呢?”

“府学。”齐慕远言简意赅。

杜锦宁顿时笑了起来:“对,那自然是府学啊。不说先生了,光是那些同窗,都是每届院试出来的佼佼者,比南麓书院的强上一两个档次。这些人成了同窗,考上了进士走入官场,那都是人脉。咱们为什么要为了祁家就放弃这些好处呢?”

忠伯是得了齐伯昆的特意吩咐的。此时听了杜锦宁这番话,他心下感慨。这位杜少爷,想法与眼光就跟别人不一样。别的人可能只能考虑书院的老师如何,学风如何,从不会想到人脉资源这种问题。唯有杜少爷,想的就是要比别人深,比别人透。这已不是眼光独到的问题了,她似乎总是比别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饶是那些积年的政客,情商差一些的,都得自叹不如。

看来有人天生就是做官的,而且必须得做大官。

忠伯的感触,也正是梁先宽的感触。

他忽然明白为什么齐慕远谁也看不上,眼里就只有杜锦宁了。

齐慕远的经历与小时候的阅历也不是别人能比的,他也有许多超出旁人能力的地方。只是他不说而已。而能与他比肩的,怕只有杜锦宁,所以他才只看重杜锦宁。旁的人,不过是跟杜锦宁交情好,捎带而已。

想来关嘉泽那家伙也是如此吧。只不过那家伙脑子笨,只下意识这么做,并不明白为什么他一个世家少爷,得紧紧巴着要跟杜锦宁玩耍,唯恐杜锦宁不理会他。

这么一想,梁先宽就微笑起来。

看来他也得效仿齐慕远和关嘉泽才行。反正他打定了主意,杜锦宁去哪儿,他就去哪儿。跟紧杜锦宁,总是没错的。

许成源自然也是紧随杜锦宁的。能进府学,是他求而不得的事,他怎么会把这机会往外推?

“如此的话,宜早不宜迟,明日咱们就去府学递帖子吧。”齐慕远道。这府学自然不是想进就进的,还得提交入学申请。

杜锦宁看看梁先宽和许成源:“你们明日有别的事没有?”

两人都摇头:“没有。”

“那明日辰时在府学门口集合。”杜锦宁道。

说着她就站了起来:“你们想聊什么自己聊吧,我得回去画我的家具去了。”

“去吧去吧,多画些。”梁先宽也站了起来,“我先回去叫他们把木头处理好,你的画到了就开工,争取早日让你住进去。”

“有劳。”杜锦宁拱拱手。

杜锦宁走了,齐慕远是座冰山,许成源是个闷罐子,关嘉泽就觉得没意思,死皮赖脸地凑到杜锦宁身边:“我去看你画画?”

杜锦宁嫌弃地看他一眼:“不要,你太闹。回去看书或者睡觉都行,就是别来烦我。”说着伸出一伸葱白似的手指,“我警告你啊,没我的允许,是不许进我的院子的。现在是,以后也是。否则别怪我跟你翻脸。”

关嘉泽的脸就耷拉了下来:“要不要这样?咱们还是不是好兄弟?”

“哼,你遵守我的规则就是,不遵守就不是。”杜锦宁说着,也懒得理会这耍宝的家伙,一甩袖子就出了门。

话说,她终于知道古人为什么费那么多布料把袖子做得这么宽大了。这背过身,一甩袖子,将潇洒的背影留给别人瞻仰的风范,太特么的拉风了有木有!

桂省毕竟地处偏远,文化底蕴也没有江南那么深厚,家具更倾向于实用性。杜锦宁把她以前在杭州博物馆看到的雕花拔步床以及一些现代仿古家具,甚至一些现代她觉得不错的红木家具式样都画了出来。

她打算在客厅这些有外人进入的地方用古式家具,她自己的房间等私密地方就用现代家具。现代家具的舒适度,真不是古代家具能比的。而且木色家具颜色既单一又暗沉,看久了就审美疲劳,她想在家具的款式和颜色上按现代风格来设计,不为别人,只为自己。

至于这些拔步床,她却是没什么兴趣用的,跟在屋子里又安了一座小木屋似的,太过封闭和压抑,不够敞亮,她不喜欢。她喜欢的是舒适、简洁、大气。不过这不妨碍她把它复制出来。到时候母亲姐姐们喜欢就用,不喜欢就把它放在客房或是别的地方。总之宅子那么大,房间那么多,做上一两张随便摆哪里都行。

“少爷,吃晚饭了。”

直到院子外面传来江北的声音,杜锦宁才发现天色已暗下来了。她这一画就画了一个多时辰。

转了转有些发酸的脖子,她放下笔,走了出去。

还没走出院子,就看到关嘉泽和梁先宽在那里探头探脑地往里瞧。

她不由笑了起来,指着两人道:“你俩鬼鬼祟祟的干什么?”

“画好了吗?画好了吗?”梁先宽期待地问道。

为了杜锦宁这些画,他都没回去,一直呆在这里。

杜锦宁挠了挠脸,转回屋里把她下午画的雕花拔步床拿出来,递给梁先宽。

这东西最难画,她画了好几稿,才把记忆中的拔步床给画出来。

看到这床,梁先宽和关嘉泽眼珠子都要掉出来了:“天哪,这是床?怎么这么复杂?”

他们印象中的床,那就只是睡觉的地方。可这床简直了,上面有顶,旁边还有置物板和各种小抽屉,能装许多东西,简直就是一个小房间好不好?

“梁先宽你拿给木匠看看能不能做。能做就做两个,一个给我,一个放在你那家具作坊卖吧。那些大户人家嫁女,想来会舍得打这么一个床做嫁妆的。”杜锦宁道。

这拔步床是明代晚期才出现的,她倒不怕跟别人撞车。

“好。这床每卖出去一张,我给你五成的利润。”梁先宽道,“不光这个,你画出来的其他新式家具,只要交给我们作坊制作出售的,我都给你五成利润。”

“不过是画一张图,用不着给五成;三成就好。”杜锦宁道。

第425章 府学教授来了

“那不行。必须得给五成。我还希望你能多花点时间和精力来画家具式样图呢,给得少了你不愿意画怎么好?毕竟你随便写点话本都不止这点钱。”梁先宽道。

从这个角度来说,还真是如此,而且为点钱推来推去也没意思。杜锦宁便点头道:“那行吧。”

看着这两个人一来一往地谈生意,关嘉泽和站在门外一直没有作声的许成源都惊呆了:这两人还是读书人吗?怎么这谈生意的架式比老商贾还要熟练?而且看这样子,显然不是第一次谈了,就这么单刀直入,直奔主题,连个铺垫都没有。他们完全不适应啊。

关嘉泽还好,许成源完全是深受打击。他忽然觉得他整日埋头读书,再花一点时间写个话本画上几幅连环画,赚那一点点小钱真是弱爆了。想想杜方菲那丰厚的嫁妆,再看看杜锦宁一路小三元拿过来,还把生意越做越大,钱赚的越来越多,那新建的宅子就跟梦里的仙境一般,他自己把家搬来府城还要借住杜锦宁的宅子,许成源就深深感觉自己是个废物。

不行,他也要做生意,他也要赚钱。他不能让老母整日为赚钱操劳,让妻子拿嫁妆来养家。读书为重,读书人不讲铜臭,那简直是笑话。看人家杜锦宁,读书、赚钱两不误,他好意思整天捧着个书本什么都不做,让老母亲和妻子为生计操劳么?

几人正要去齐家吃饭的偏厅,就见观棋气喘吁吁地跑来:“少、少爷,各位少爷,我家少爷叫你们快去厅堂。府学的教授大人来了。”

“什么?”几人都吃了一惊。

互相对视一眼,杜锦宁道:“走,看看去。”

几人进了正院,还没上正屋的台阶,就听得屋里传出朗朗的笑声。刚刚跨进厅堂门槛,坐在上首的一个中年男子就站了起来,看着走在最前面的杜锦宁道:“这位就是小三元了吧?”

“学生杜锦宁,见过教授大人。”杜锦宁急走几步,深深作了个揖。

“哎,不必多礼。”唐昭亲自扶起了杜锦宁,又走过去将每个人都打量了一番,笑道,“漓水县还真是出人才啊,个个都是少年英才、卓然不凡。”

杜锦宁几人都客气了几句,彼此分宾客坐下。

“下午学政大人和陆山长几人到府学去巡视了一番。送走他们后我就赶过来了,倒没注意时辰。”唐昭解释了一句自己之所以这时候来的原因,然后看向杜锦宁道,“赵大人和陆山长对杜案首那是夸赞有加呀。赵大人主持学政事务两年,我还没见过他如此夸赞过一个学子。陆山长、彭先生、史先生几人亦是。可见杜案首才华卓绝,文彩斐然。”

杜锦宁连忙站起来作揖:“赵大人与陆山长、彭先生、史先生谬赞,学生惶恐。”

唐昭摆摆手:“不必过谦。”示意杜锦宁坐下,他才继续道,“我此来,便是亲自邀请杜案首及几位才子入我们府学深造,以示我们府学的诚意。不知几位意下如何?”

他做教授七八年,见过的案首不知凡几。从来都是案首和考生们上门去求他入学,他还是第一次倒过来求学子入学的。所以他说这话的时候脸上虽带着笑,心里却五味杂陈。

可谁叫杜锦宁才高,让赵良和陆九渊等几人一直不停夸赞,赵良还暗示他赶紧请杜锦宁入学呢?而且听赵良那意思,杜锦宁并不一定想入府学,可能还有别的打算。

听到这话,他就慌了。

要是小三元跑到南麓书院去念书,那他们府学就成了一个笑话。

不光是小三元。还有小三元的朋友们。

齐慕远是第二名,还有第七名的梁先宽、第十名的关嘉泽,都跟杜锦宁一样,是博阅书院的。要是他们互相影响,一个个都跑去南麓书院,府学就更一个大笑话了。以杜锦宁和齐慕远的年纪以及这三次考试的排名,想来两年后的乡试也是解元的有力竞争者。到时候他们中的一个真拿了解元,南麓书院的名声没准能跟府学平起平坐。

漓水县这两年出了不少高官。关嘉泽的父亲三年前成了三品大员,梁先宽的父亲前一阵也刚被提成了三品;齐慕远的祖父齐伯昆才从吏部尚书的任上下来,虽说回了漓水,但影响尚在,没准哪天就起复了。博阅书院这两年也很有起色,院试前十名里有四名是博阅书院的学子。可见那里已成了风水宝地。要是漓水县因为这四人入南麓而支持南麓书院,以后博阅书院的学子都跟着师兄入南麓,那府学就不仅仅是笑话那么简单了。到时候,他如何跟学政大人交待?

这么一想,他就冷汗直冒,心里十分感激赵良的提点。于是也顾不得脸不脸的了,也顾不得天快黑了,赶紧坐了马车过来请人。

现在看到在座的整整齐齐的五个人,他心里暗自庆幸自己肯舍下老脸来登门邀请。

这里唐昭心里各种思量,那边杜锦宁他们几个则在进行着眼神交流。

见自己目光所到之处,个个都微微点头,杜锦宁便笑着对唐昭道:“多谢教授大人相邀,我们正打算明日一早去府学递申请帖子呢。”

说着,她指着齐慕远:“想来齐慕远唐教授已经认识了,他是院试的第二名。”接着她把在座的人的名次说了一遍,关嘉泽虽不去府学念书的,但这时候也不好把他漏掉,一并介绍了。

最后介绍到许成源时,她道:“这是我大姐夫许成源,院试名次为第二十二。他没进前十,但我有学政赵大人手书的举荐信,不知我大姐夫能不能有幸入府学念书?”

“可以可以,没问题没问题。”唐昭连声道。

杜锦宁刚才那句话,十分地给面子,没让他把老脸丢尽,这已让他喜出望外了。而且赵良竟然愿意送一封举荐信给杜锦宁,如此看好这个少年,他自然也不会跟这个前途无量的少年对着干。更何况,即便没有这一点,有赵良的举荐信在,他也不可能把许成源拒之门外。

第426章 要内宿?

许成源听得这话,大为高兴,站起来一揖到底:“多谢教授大人。”

唐昭连忙摆手:“我可不敢居功,你得感谢赵大人和你这位小舅子。”

关嘉泽事不关已,只坐在那里看热闹,就见杜锦宁对他猛使眼色,朝唐昭那边努嘴。

他愣了一愣,这才反应过来,趁着唐昭跟许成源说话告一段落的空当,赶紧拱手道:“徐大人,我父亲不放心我,让我去京城念书。所以我没办法入府学念书了。有负于教授大人的青睐,着实于心不安。”

“哦哦,没关系。令尊也是一片慈父之心。”唐昭笑道,“说起令尊,当年我跟他还有过一面之缘。”

唐昭提起关嘉泽的父亲,除了没话找话,也有套近乎的意思。毕竟他还不老,还想在官职上能更进一步。如果关嘉泽的父亲关正祥能帮他说句好话,他就有可能往上升一升。

可他这媚眼完全是做给瞎子看,关嘉泽对他父亲那是没一点好感。所以唐昭说的话,他“哦”了两声就没了下文,场合一下子就冷了下来。

这时候,也不知是哪个的肚子“咕咕”响了两声。

杜锦宁忍不住,“噗嗤”一声笑了起来。

“哈哈,你们还没吃晚饭吧?是我来的不是时候。好了。天也快黑了,我就不多留了。明日一早我在书院等你们,你们过去办入学手续。”唐昭站了起来,笑道。

大家都答应着,恭送他出去。

入学的事敲定,许成源一颗心总算落了地。

吃过饭后,他对杜锦宁道:“明早入学手续要是办得顺利的话,我想回去了。出来那么久,想来家里人也都担心,我先回去给她们报个平安。”

掂记回家的男人都是好男人。杜锦宁十分赞许地点了点头:“行,我大姐大着个肚子在家我也不放心,你先回去也好。不过你最好去县馆看看是不是还有人没走,最好跟他们约伴一起回去,这样路上也有个照应。不管有没有伴,你还是把回去的日期定在后天,这样时间也没那么赶。”

“好。”许成源答应下来。

第二天大家去府学报名,到门口把帖子一递,门房就笑着道:“可是杜案首和几位秀才公?唐教授已经交待我了,说你们来了就直接领你们进去,不用通禀。”说着他作了个手势,“几位相公请随我来。”

几人跟他进去,顺利见到唐昭,在他的安排下办理了入学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