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锦宁嘴角一勾,便抬手作了一揖:“在下杜锦宁,给鲁国长公主请安。”

赵明月眉毛一挑,极有兴致地问杜锦宁道:“你怎么知道我是鲁国长公主?”

杜锦宁露出个讶然的表情:“不是刚才公主自己说的吗?”

赵明月鼻子里哼了一声:“我说自己是公主,可我有说我是哪一位公主吗?咱们大宋,可不是只有一个公主。”

杜锦宁笑了笑:“可跟公主一般年纪的,只有鲁国长公主而已。”

赵明月这才抬起那双明媚的大眼睛,上下打量了杜锦宁一下,暗暗为杜锦宁的长相喝彩。

她虽是公主,见过无数的少年英才,可像杜锦宁这样,五官长得这般精致的,还真没见过。

她灿然一笑:“看来杜公子并不是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

“承蒙长公主夸赞,锦宁受之有愧。”杜锦宁拱了拱手,对赵明月的印象还不错。

在女子中,她第一讨厌的类型是白莲花,第二讨厌的是爱耍小聪明实则愚蠢的。

她跟赵明月虽只第二次见面,可也感觉得到赵明月是个性格直爽的。这种性格她最喜欢——这大概跟她自己心眼子太多有关,性格互补嘛。

虽然对赵明月为何这副打扮翻墙过来十分好奇,杜锦宁却不想问。她站直身子又道:“因担心有人假冒公主引静王过来,使什么诡计,所以在下这才过来确认一下。既真是公主,在下便立即去请静王过来。”

说着,她拱了拱手,便退了出去。

赵明月见杜锦宁转身下了台阶,很快身影就消失在院门处,她这才收回目光,看向陈氏,笑道:“杜太太请坐吧,不必拘谨。你不知道,我哥哥,也就是静王从桂省回来,没少在我跟母妃面前提起杜锦宁的才华呢。”

陈氏一听这位真的是公主,心里吓得不轻,正手脚都不知往哪儿放呢,却见赵明月态度平和,说话竟然跟那邻家女孩儿一般,还说两家有旧,她心下一松,拘谨便散了大半,笑道:“是、是吗?”

想想公主叫她坐,她违抗命令可不好,便大着胆子走到下首处,挨着椅沿小心地坐了。生怕自己不说话怠慢了眼前的贵人,旋即她又笑道:“静王去桂省时,我也见过他一面的。”

当时赵昶对杜锦宁佩服得五体投地,为表达自己对杜锦宁的尊敬,特地以晚辈的身份拜见了陈氏一回。不过杜锦宁为不让母亲太过紧张,只说赵昶是她朋友,直到赵昶告辞离开,她才跟陈氏说明了赵昶的真实身份。

因为江南的事闹得挺大,陈氏自然是知道赵昶来了桂省的。听杜锦宁说刚才来拜访的是赵昶,她吓了一跳之余,并不觉得见个皇子有什么。毕竟赵昶态度十分和蔼,对她很是尊敬,就跟个普通晚辈似的。这让陈氏对于权贵的畏惧心理消失了一大半。

这会子说完这句话,她心里的畏惧就如潮水一般消褪了去,心神一下子安定下来。

静王是那般平易近人,眼前这位公主也一样和蔼可亲,皇帝佬儿真会教导孩子,皇家人并不怎么可怕嘛。

陈氏这里安定了,那边的陈立却被吓得膝盖都软了。

她本就是个乡下丫头,整日被母亲吆五喝六的,养出了个懦弱性子。来了杜家后陈氏虽好好教导着她,但十几年的性子又岂是那般容易改的?刚才连陈氏都被吓得不轻,更何况她呢。

她站在那里,身子禁不住颤抖起来。

赵明月对自家哥哥去桂省的经历十分感兴趣,正想向陈氏详细问呢,余光里就瞥见陈立这怂样儿。

她抬头笑道:“陈姑娘也坐吧,不用怕,我又不吃人。”

第602章 庆幸

陈氏笑了起来,赞了一句:“公主说话真风趣。”又赶紧叫陈立,“赶紧坐下,公主为人这般亲和,你怕什么?”说着又赶紧对自己的丫鬟果儿使眼色。

果儿是杜锦宁特意吩咐陶妈妈给陈氏挑的,性格颇有几分泼辣,家里下人有不听话的,都是她代替陈氏训斥。她原就是大户人家的丫鬟,跟着陶妈妈她们一起被买进来的,见过世面,遇事并不胆憷。

收到命令,她连忙上前,扶着陈立到陈氏的下首,按着她的肩膀让她坐下。

赵明月见了,倒不以为意,转过头来问陈氏:“杜太太在什么情况下见的我五哥?”

陈氏便跟赵明月聊起赵昶在桂省的事来。

且说杜锦宁从内院出来,便吩咐青木把姚书棋找来,将事情跟他说了,道:“静王那里,需得我亲自跑一趟,你让护院好好看着家,别让人摸进来。”

姚书棋听闻公主在府上,也是大吃一惊。

“静王没在纪家吗?”他问道。

“不清楚,我去打听一下便知。”杜锦宁交待完,领着青木就出了杜家,直奔纪家。

杜锦宁离开纪府的时候,纪家的宴席就散得差不多了,不过当时赵昶还没离开。

这会子引客也不在门口了,只有纪家的两个门房守在门口。

杜锦宁从从容容地上前,对其中一个道:“麻烦通禀一下,就说杜锦宁求见静王。”

门房刚才一直跟着引客在门口迎接客人的,又因杜锦宁容貌俊俏,他印象很深,且也听引客说过,静王对杜锦宁青眼有加,这会子他不敢怠慢,回道:“静王爷在两刻钟之前已离开了。”

两刻钟?

杜锦宁想着赵明月应该是一刻钟之前翻的自家围墙,心里越发感觉不妙,对门房笑笑:“有劳告之,我去静王府寻他吧。”

青木适时地上前,从袖子里掏出一小锭银子,替杜锦宁赏了纪家门房。

杜锦宁翻身上马,带着青木和刘大庆去了静王府。

赵昶在先皇去世前就成了亲,在外面开了府。这会子找起他来倒是方便,不必折腾着托人进宫去寻。

也是杜锦宁运气,到了静王府一求见,赵昶就让人出来迎她。

杜锦宁进了静王府,也无暇欣赏王府的气派,直接将事情跟赵昶说了。

赵昶亦是吃了一惊,立刻站起身来:“走,过去看看。”

走了几步,他停住了脚步,对杜锦宁:“稍等。”说着,回房装扮了一番,出来时满脸都长了络腮胡子,将五官都挡了一半;他又换了一身短褐,一下子就成了一介武夫。

平时跟在赵昶身边的护卫和随从也换了人,换成了一个面生的男子。两人跟着杜锦宁出了静王府,直奔杜家而去。

杜锦宁深知秘密知道多了不是好事,回了家她便安排赵明月跟赵昶兄妹俩单独见面,她和母亲等人都回避了。

待赵昶跟赵明月说了话出来,赵昶正准备开口解释,杜锦宁就赶紧伸手制止了他:“发生了什么事你不必跟我说,我把公主平安交给你便完成了任务。这件事想来跟我没多大关系,我还是什么都不知道的好。”

赵昶苦笑:“也好。”

赵明月却是直接对着杜锦宁翻了个白眼:“我还第一次见人怂成这样还怂得如此理直气壮的。杜锦宁你这样,就不怕我们兄妹觉得你太不古道热肠了么?”

杜锦宁不知道赵明月这话,不光指眼前这事,而且还包括了上次她见死不救的事。

她一耸肩:“小人物夹缝中生存之艰辛,公主贵为天之娇女是没法体会的。公主觉得怎样就怎样吧,小民无从辩驳。”

“哼。”赵明月冷哼一声,还要开口再说,赵昶就拦住她道,“今天多亏了杜公子。要是不他住在纪家隔壁,你今天就麻烦了。这件事,你可得跟杜公子道一声谢。”

赵明月挑眉看了杜锦宁一眼,福身就要行礼。

杜锦宁连忙避开了去,摆手道:“公主不嫌我跟我娘怠慢了你就好,谢就不必了。”

赵明月就拿眼睛去看赵昶,那意思再明白不过:不是我不谢,是他不要我谢。

赵昶无奈地跟杜锦宁拱了拱手:“谢了。”

道了谢,兄妹俩便告辞离开了。

赵明月出门时依然穿着那身丫鬟衣服,不过却是乘杜家的马车离开的。

送走这个麻烦,杜锦宁长舒了一口气,对姚书棋道:“希望以后纪家别给我们惹这样的麻烦了。”

姚书棋深以为然。

杜锦宁习惯于收集信息,掌控一切,而不是把脑袋埋在沙子里真当什么事都没发生过。她不听赵昶解释,却让护院们注意着隔壁的动静,收集情报。

第二日张松涛就来禀道:“昨晚纪家杖毙了一个丫鬟和一个小厮。”

看着张松涛离开,姚书棋问杜锦宁:“纪家不会有这样大的胆子吧?对公主不利,于他们有什么好处?”

赵昶跟赵明月关系好,纪舒又是赵昶的表舅,这怎么看纪家都应该对赵明月好才对。怎么会有下人对赵明月不利呢?

杜锦宁笑道:“这是有人想挑拔静王和皇上的关系呢。鲁国长公主真要在纪家吃了亏,皇上和太后必然要怪罪到静王身上的。先皇的几个皇子中,除了还没会走路的七皇子,就数五皇子跟皇上这一支的关系好了。不知谋划这事的人出于什么目的,反正是不想让静王好过就是了。”

姚书棋在脑子里理清了这关系,长叹一声道:“唉,这做皇子王爷的太不容易了,随时都要防止别人在背后捅刀子。”

感慨完这一句,他又庆幸道:“幸好在纪家宴席上静王没对您太亲热,否则咱们都得遭殃。

杜锦宁点点头。

虽说她对赵昶的推崇很是感激,但她没忘记自己女扮男装的目的,是为了做大司农,从而在全大宋推广农业技术。为了这个目的,她连齐慕远的感情都可以屏蔽,何况赵昶这种带着某种利用意味的友情呢。

第603章 未雨绸缪

想到这里,她陷入了沉思。

她原以为,自己是个小人物,即便认识齐伯昆这些人,但皇帝也还有几门穷亲戚呢,她的存在不会入别人的眼。她只需要安安心心地在太学里念她的书,然后在明年的恩科中考上进士就行了。

她的计划是在太学里写文章时,渐渐地表露出自己在农业方面的才学,并且在殿试时在文章里提出比较有建设性的意见,以获得皇帝的认可。有这些做基础,在职位安排时又有齐伯昆和关乐和为她使使劲儿,她就能顺理成章地到关乐和手下做一个司农官。

做了官后,她会尽快朝自己的目标努力,争取能在三五年内让大宋的农业生产在各方面都提高一个层次。

这是她为自己做的一个规划。

可今天发生的事,让她发现事情并不如她想像中的那般简单,或者说,她错估了赵昶跟新皇赵晤这一支的关系。

不过想想也是,赵昶的母亲恩嫔不过是一个份位极低的后妃,在夺嫡之争如此厉害的情况下,能保住儿子的性命并顺利把他养大,她在后宫里肯定是有依靠的。这种依靠不仅仅有她的手段,肯定还有后援。只不过她跟太后的关系,便是齐伯昆都没察觉。或者说,整个大宋朝的人都没发觉。她或许是太后的一步暗棋,并且在夺嫡之争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她们母子获得的,就是太后和皇帝的庇护。

因为赵昶从桂省回到京中后,跟赵明月和太后提及了她杜锦宁这么一个人,那么她就算是入了新皇和太后的眼。如果仅是这样,杜锦宁倒是没什么可担心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不管她是愚蠢还是优异,她都是赵晤治下的臣民,都为他掌控,他不会无缘无故对她不利。

可现在,有人要对赵昶不利,对赵明月不利,偏今天她还帮了兄妹俩一把。而且她跟赵昶的交往,尽管赵昶今天在宴席上有意淡化,可有心人真要查清楚,只需去桂省一趟就能得知赵昶对她青睐有加。

照那些人今天对赵明月使的手段来看,他们可能掀不起什么风浪,但可以恶心人。杮子拣软的捏,这是人之常理。就比如苏峻对齐慕远不爽,不敢正面跟他扛上,便拿齐慕远身边的她来欺负,以获得心理上的微妙平衡。

虽然这样想,或许是杞人忧天,但也不得不防。而且别忘了,她还有好几个敌视她的人呢。这些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动动手脚让她在科举的时候落榜,还是很有可能的。

她从来不是一个喜欢依靠别人的人。虽说她现在只是一个乡下来的小小举人,没什么根基,所能依靠的唯有齐伯昆和关乐和,而且她的敌人,如潘义庭、如祁元首的徒子徒孙、如严家,他们的地位又太高,从她入太学这件事就可以看出这些人的手伸得比较长,但她也不是没有自己的办法,能不依靠别人而排除万难,达到自己的目标的。

拿定了主意,她对姚书棋道:“你让庄越去买个铺面,咱们在这里开个书铺。”

姚书棋十分诧异:“开书铺?咱们不是跟梁家合作一起开了许多家吗?”

杜锦宁摇摇头:“这件事,我会跟梁先宽解释的。你让庄越照着我的吩咐做。”

想了想,她道:“算了,你让庄越过来一趟,我亲自跟他说。”

姚书棋赶紧去通知庄越。

桂省的生意都比较成熟,有庄越的儿子庄正平管着,即便杜锦宁他们上了京,也运转良好。而京城里又有了跟梁家合作的书铺和茶馆,杜锦宁不欲跟自家生意竞争,所以并不打算在京城里重操旧业。

如此一来,庄越与他领来的掌柜就一直在京城里找项目,看看还有什么生意可做的。杜锦宁既聘了庄越这么个职业经理人,自然也不去管那么多,这段时间庄越便领着掌柜一直游走于京城的大街小巷,想要找出一个能赚钱的生意来。

想来庄越今天又出去了,杜锦宁吩咐完之后足足过了小半个时辰,庄越才出现在她面前。

“我打算写一本话本。”杜锦宁道。

庄越和姚书棋一惊,对视一眼:“话本?”

“少爷,您为什么想写话本?”姚书棋问道。

他非常不能理解。

如果杜锦宁穷得连饭都吃不上养不起家,买话本不失为读书人能做的营生。

可杜锦宁现在根本不缺银子,而且话本这东西历来是落魄书生之作,在稍有身份地位人的眼里,都是上不得台面的。原先杜锦宁写话本都披着马甲,饶是如此还被祁思煜拿来攻讦了一把。这会子她要应付会试、殿试,怎么有时间和精力写这玩意呢?

“我要在话本里宣扬我的农业生产理念。”杜锦宁道。

“那为什么不直接写著作呢?”姚书棋又问。

杜锦宁摇摇头:“著作肯定是要写的,不过条件还没成熟。话本就是一个铺垫。”

她的年龄摆在这里,这几年又一直在读书。虽说一直在进行稻田种植研究,可那些老农种了一辈子的地,岂不比她要强?她的著作,需得在做了司农官,接触了大量的农田种植资料和进行实践考证之后,才能被写出来。否则,别人就会说她抄袭,或是干脆说她剽取别人的成果。

所以,她先写一部话本,引起大家的争议,待条件成熟了再写一部著作,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姚书棋和庄越好歹跟了杜锦宁这么久,她这么一说,两人便反应过来了,深觉自家少爷想得极为周到。

“只是,写话本会不会对您的会试有影响?我是指名声上的。”姚书棋问道。

杜锦宁摇摇头:“我写话本的事,静王和杨云涛大人都是知道的,真要有影响也避免不了了。而朝庭也没规定,写话本的人不能进学取仕,怕什么。”

姚书棋便放下心来,道:“少爷您觉得有必要,去做就是了,我们一切听您的吩咐。”

第604章 话本与花店

庄越也起身道:“少爷放心,开书铺是咱们的老本行,只要您一声令下,十个八个我都能一下子开起来。”

杜锦宁点点头;“也不必多,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各开一个书铺就可以了。除了发行我的话本外,就卖一些常规书籍吧。以后我再写著作或是话本,也在这五家书铺里卖。”

“如此的话,这些书铺的生意怕是不怎么好。”庄越皱眉道。

杜锦宁跟梁先宽合伙开的书铺,跟桂省的书铺走的是同一个路子,即组织写手写话本,再收集各地各届的科举试卷文章进行印发,顺便搭着卖文房四宝和常用书籍,还有字画。杜锦宁现在避开这些,只卖普通书籍和文房四宝,等于是避开了赚钱点,没有一点新意,生意肯定不会很好。

虽说这些书铺不至于亏钱,但没赚钱,在庄越这样的生意人看来,就是吃了大亏了。

杜锦宁笑道:“不会吃亏。你不是现在还在发愁做什么生意吗?我看不如开花店吧。”

“花店?”庄越疑惑地问道,“什么花店?”

这古代,还真没有正儿八经的花店。卖花的地方倒是有,却是类似于花鸟市场这样的地方,一个城市只有一个,且鱼龙混杂。

杜锦宁便把现代花店的经营模式跟庄越叙述了一遍,道:“咱们的花店可以卖花,还可以卖各种花卉及谷物种子。与农业或种植有关的书也可以印来卖,甚至哪家种花种得不好,你还可以派咱们的花匠去给他家做指导。”

“另外,哪家有喜事,你也可以叫人上门去推销,用红色的鲜花给他装点大门、迎亲的马车还有新房。哪个店铺开业,你也可以让他的朋友租一个花篮摆在门口,上面用红绸写上朋友的名字,以示庆贺。”

庄越越听,眼睛越亮,便是姚书棋也在一旁眼冒精光。

“太好了,少爷,您那脑子到底是怎么想的,怎么能想出这样好的法子?”庄越兴奋道。

杜锦宁摆摆手:“我刚才说的那些书铺,可以开在花店旁边,或是干脆就在花店里辟出一角来做书铺也行。这样一来方便管理,二来也沾些人气。”

“好,就这么做。”庄越道。

当初在桂省跟梁家合作建造园林,梁先宽自然不肯放弃京城这么个大市场,早在一年半前就在京城就开始了园林建造。而两家的合作里,花卉种植这一块,杜锦宁是独立出来的,并不跟梁家合作。杜家提供园林建造所需要的植物花卉,并提供设计图纸,梁家则是负责土木方面的建造。

所以杜锦宁在京城的郊外的茶园旁边,是有一块花卉植物基地的。现在庄越要开花店,直接在基地里拿花就行,根本不用另外筹备,可谓是得天独厚。他们这花店,也就可以说开就开,不用等待植物种植的时间。

庄越有了新项目,也不顾此时天色已晚,急匆匆告辞出去或买或租店面去了,杜锦宁吃了些点心,就开始着手思索起新的话本来。

她不打算再做公抄公,而是自己写一部话本。在这部话本里,男主在种植方面十分有天赋,他又学习了前人留下的关于农业种植方面的书籍——即大宋现有的农业书籍。杜锦宁过目不忘,所以这些农业书籍她看过并理解之后,能很好地把知识融汇贯通,并对里面的知识加以甄别,很巧妙的加入在故事情节里,让男主在种植中慢慢理解和领悟书籍里所讲的知识,并运用到实践中去,算是男主的金手指。在故事中,男主一步步地成长起来,并在做了官后将这些知识传播出去,辅佐皇帝开创了一个昌隆盛世。

这是现代网络文学里最常见的yy套路,但不可否认它之所以受欢迎,是它实现了人们在现实里不能实现的理想。杜锦宁相信,这部话本是一定会受到大家的喜爱的。

而在取得了阅读的愉悦与快感之余,还能获得大量的农业知识,接受到书中所传达的农业生产理念。这样一部话本,必然会引起仕大夫们的重视与争执,从而让杜锦宁的名声传扬出去。

这种名声与儒学名声又不同,它利国利名,却又因为技术性强、学术意味浓郁,没有什么攻击性,不会引起那些政治大佬们的打压与反感。

接下来的日子,杜锦宁按步就班的上着学。本来对她总心怀不善的苏峻现在不敢再招惹他们,夹着尾巴做人,其他同窗则释放善意;而太学里的先生们,比起桂省的先生水平要高出一大截,杜锦宁在太学里的日子简直如鱼得水,十分开心。

庄越的花店和书铺也很快就开起来了。他按着杜锦宁所给的经营思路去走,很快花店的生意就红火起来。而杜锦宁所写的那部话本的第一集 ,也在二十多天后开始付印出售。

不过因杜锦宁又披了新马甲,且书铺也没什么名气,书印出来后卖了几天,也才卖出去一两本。

庄越知道这部话本对于自家少爷的重要性,未免心里焦急,来向杜锦宁讨主意:“少爷,其实这话本如果放在我们跟梁家合作的书铺出售,销量会好得多。现如今放在新开的书铺,客人寥寥无几。”

“不急,我写这本书的目的不在于赚钱,而在于它的政治目的,所以就这样卖,让她慢慢发酵才好。太过刻意反露了行藏。”

相对于满脑子生意经的庄越,姚书棋跟在杜锦宁身边,耳濡目染之下,政治敏感性比庄越要强得多。

他闻言也点头赞同杜锦宁的观点:“对,就按少爷说的,慢慢卖就好,不着急。现在不声不响的,不会引起敌对势力的注意;等少爷取仕时再引爆这话题,大家就会发现这本书已卖了几个月了,再不喜欢也不能用哗众取宠、投机取巧来攻讦少爷。”

庄越恍然:“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回去之后他就调整了销售战略,不再像原先那般倾尽全力来推销这本书,而是把它放在不显眼却又不偏僻的位置上,店小二们也不再卖力地推销,只在有人问及时这才拿出来给客人翻阅一下。

第605章 反应

庄越觉得杜锦宁那本新话本卖得不显山不露水,而且销量也不大。虽随着读者买了之后口口相传,时不时会有人跑来买上一本,但跟以前杜锦宁写时排长队疯抢、街头巷子全都是讨论话本情节的情形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但杜锦宁那本新话本还是入了有心人的眼。

这个有心人就是赵明月。

其实赵明月对杜锦宁久仰很久了,她第一次知道杜锦宁的名字时是在看了这些话本后。

本来话本这东西是不许带进宫的,但赵昶太喜欢杜锦宁写的等几部话本了,而且这些还是杜锦宁亲自送给他的,十分具有记念意义,所以他从桂省回来的时候就偷偷带进了宫。

没想到被偶尔去他寝宫玩的赵明月发现了。

赵明月看完这些话本后,也跟赵昶一样成了书迷,还用揭发赵昶来逼着赵昶介绍作者。赵昶被妹妹缠得没法,只得把杜锦宁说了出来,还讲了杜锦宁的一些事情,比如她写的几本话本,比如杜锦宁的儒学思想,还有在祁元道讲学时被杜锦宁气吐血的事。

赵明月那时就对杜锦宁产生了极强的好奇心,现在杜锦宁进了京,两人还接触过两次,她闲居宫中极度无聊,自然就分了一份心神来注意着杜锦宁。

于是庄越开花店和小书铺不久后就被王威注意到了并禀报给了赵明月,书铺里卖的话本也被他买了回去,偷偷让宫女给了赵明月。

这话本既然是杜锦宁用来做入仕的敲门砖的,她在写作时就极为注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写得最好。

她前世就是网文大神,今世又学了几年的四书五经,文学水平比之前世有了质的飞跃。因此这本书无论是情节内容,还是文采辞藻,那都是上上之作,可奉为经典之作的。各种农业种植技术都被她杂糅在跌宕起伏的精彩故事情节里,让人看了欲罢不能,不知不觉间就学到了这些种植知识。

“这本书,写得可真好啊。”赵明月捧着话本,爱不释手,“不过,这怎么才一册?后面的呢?”

宫女道:“听说是只出了一册,后面的还要等一段时间才有。”

“啊啊,怎么才这么点啊,不够看啊。”赵明月烦躁的在殿中走来走去。

“不行,我要出宫,我要去催他快写。”她握着拳道。

“公主,这话可不能说。”宫女吓了一跳,“您还在禁足呢。再说,您出宫也不知道这书是谁写的呀?等他写出来再看好了。”

赵明月颓然地坐了下来。

她也知道,事涉她的安全,母后是绝对不会放自己出宫的。

她叹了口气,以手托腮:“我怎么不知道这话本是谁写的?我清楚得很。”

“是谁呀?”宫女好奇道。

赵明月瞧她一眼:“不告诉你。”

“…”

赵明月把那册薄薄的话本又看了一遍,跳了起来:“你快派人去静王府,让静王过来,说我有急事找他。”

宫女只得去传话。

半个时辰后,赵昶入了宫。

“来,看看这本话本。”赵明月将话本递到赵昶面前。

赵昶脸色微变:“你去哪里弄的话本?要是被母后和大皇兄知道了,可不得了。”

赵明月嘟了嘟嘴:“你不说我不说,他们怎么知道?”又瞪他,“看不看,不看我就收起来了。”

赵昶一看话本的署名“锦春宁秋”,瞳孔一缩:“是杜锦宁写的?”不等赵明月回答,就迫不及待地看起话本来。

赵明月阴谋得逞,得意一笑。

小半个时辰后,赵昶望着最后一页,抬起头来热切地问杜锦宁:“下一册呢?”

赵明月一摊手:“没了,说还没写出来呢。”

“不行,我得去催更。”赵昶站了起来,抬脚就要往外走。

“哎,你等等。”赵明月大老远把他叫过来,岂能让他这么容易就走掉,上前拉住他的袖子道,“哥,你过来,我跟你说。”

赵昶只得耐着性子重新坐了下来。

“你说过,这个杜锦宁在院子里种稻谷,说他种出来的花也特别漂亮,是不是?”

赵昶点点头:“是。”

“那你说,他在话本里写的这些种田的知识,是不是真的?要是让庄户人家学了,他们会不会比现在种田种得更好?”

赵昶的眼睛就亮了起来:“你的意思是…”

“你找人问一问,看看他话本里写的这些是对的,还是胡编乱写的。如果都是对的,我觉得这本书就不单纯是话本了,让大哥下令把它推广出去,大家就照着它上面写的方法种植,岂不是可以提高粮食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