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理。”赵昶行动力极强,抓起桌上的话本,抬脚就往外走,“我这就去找人问去。”

“你让他快些写,我等着看呢。”赵明月冲着他的背影道。

赵昶朝后挥了挥手,径直去了。

发现这书中奥秘的,不仅仅是赵明月一个。凡是买了这本话本、家里又有良田、山地需要打理的,看到里面夹杂的种植内容,无不兴致勃**来,想要试一试书中男主所得的“金手指”。要是这些内容都是正确的,那他们岂不是也获得了“金手指”?

郭白就是其中的一个读者。他今年二十多岁,因没有读书天份,这两年已息了考功名之心,平时就是帮着老父打理家中庶务,管理家中田来亩良田。闲暇之余,他最大的爱好就是看话本。

那日他去杜记花店逛了一圈之后,顺手买了旁边书铺的一本话本,没想到看得他废寝忘食。等得一册看完,意犹未尽之余,他便琢磨起书里所讲的种植知识起来。

“你去备车,咱们去庄子上看一看。”他吩咐小厮道。

等到了庄子,郭白问匆匆赶来的庄头:“咱们庄子上的田地,你平时是怎么种的?”

庄头一愣,十分纳闷。

虽说少爷已开始打理家中庶务了,但还有些书生气,对于种田的知识,并不怎么有兴趣过问。

不过郭白既问,他还是老老实实把平时如何种田的事说了一遍。

第606章 双季稻

郭白以前跟父亲来庄子,心思根本不在农事上,所以对于以前的耕作完全不了解。这会子他听完庄头的叙述,眉头不由紧紧皱了起来:“你是说,咱们以前的稻子都是只种一季?”

庄头听了这问话,不由好笑,耐心地解释:“可不就种一季?天时如此。要是稻谷收割之后再种下去,天气冷了,禾苗根本长不起来。”

郭白皱着眉头,将书翻到了自己所看的那一处,指着道:“这里明明说他的家乡,稻谷是种两季的。这虽是话本,但作者也不是胡诌的。你听听:汉朝的杨孚在一本叫里面说,‘交趾稻夏冬又熟,农者一岁再种’。一岁再种,就是一年种两季的意思。虽说这是南方,交趾应该是很南的地方。但书里还引用了西晋时左思写的里的句子:‘国税再熟之稻’。这里的吴都,指的可是咱们这个地方。”

庄头就是个纯粹的庄稼汉,只是因为能力不错,种田也有一手,这才被郭家家主提为庄头。

不识字的人,对于读书人有天然的崇拜。这会子听郭白说都是书上说的,而且还不止一本书上提过可以一年种两季,他便犹豫起来,问道:“书上真这么说?可老汉我没听人说咱们这里的稻谷一年可以种两季啊。要不,这事您跟老爷商量商量?如果老爷也觉得可行,明年咱们就试着拿几亩田来种两季?”

郭白也知道家里大部分的收益靠的都是田里的出息。一旦田里欠收,家中收益就少了大半。他也不敢真相信了这书里的话,拿自家的田地来开玩笑。

他点了点头,道:“行,我回去跟老爷商议一下。”说着便起身,有些丧气的垂着脑袋离开。

庄头见他兴致勃勃地来,垂头丧气地离开,心里便有些思量。

他虽是个庄稼汉子,但也有自己的生存智慧。

眼见得老爷老了,郭白少爷作为郭家独子,接管家中庶务是顺理成章的事。郭老爷喜欢农事,所以有了钱就买地屯田。随着郭家的田地越来越多,庄子上的人也越来越多,庄头的权力也越来越大。可要是家业交到了郭白少爷手里,郭白少爷眼见得对农事不感兴趣,倒更喜欢在城里开铺子做买卖,庄头就担心以后郭家的重头往城里转移。

他老了,做不做庄头,权力大不大倒也无所谓,可庄子上这么多嘴要吃饭,大家的日子就难过了。虽说也可以去佃别家的田地来种,可想遇上一个厚道的东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他更希望郭白少爷能保持对农事的兴趣。

他叫住郭白:“少爷,您那里去跟老爷商量商量,我这里也跟人打听打听。要是有了消息,小人就托人告诉您。”

“行吧。”郭白点点头,抬脚上了马车。

回到家里,郭白满怀希望地把话本拿给父亲看。刚开始郭老爷一看是个话本,还没看呢,就对书上讲的东西嗤之以鼻。不过他跟庄头是一样的心思,难得看郭白对农事产生点兴趣,便勉为其难的接过话本看了起来。

待看到上面引经据典,有理有据时,他也犹豫起来,疑惑道:“真有此事?只是我怎么一直没听说?”

他放下书本:“别急,我明儿个去你舅爷家问问他看。”

郭白疑惑:“舅爷怎么会知道农事?”

他那位舅爷,倒是个举人,读书写字的事他在行,但一向不管家中庶务,估计连稻谷和麦子都分不清呢,哪里知道如何种地。

“他虽不知农事,但他那里书多,我让他帮我找找,看看是不是有这首诗,诗上是不是真这么写的。”

郭白点点头,拿起书,硬塞到父亲手里:“这话本很好看,讲的就是主人公种田的故事,爹您一定喜欢看的,不妨看看。”

郭老爷虽对话本没兴趣,但儿子一片孝心,他便将书接了过来,道:“好好,爹一定看。”

郭白走后,郭老爷本打算随便翻翻书,等儿子问起也好应付一下的,谁知这本书虽不失文采,用词却又直白,情节紧凑,十分的吸引人,一下子他就看进去了。等他把整本书看完,天色早已黑了,下人掌了灯来,妻子已催他吃饭两次了。

他放下书本,站起来就往外走。

“你去哪儿?这饭菜都热了两遍了,你到底吃不吃?”郭太太连忙冲着他的背影问道。

“我去找儿子。”郭老爷头也不回地出了门,直奔郭白的院子而去。

“哎,你等等,你不能去他那儿,你要见儿子,让人去唤他。”郭太太连忙叫人拉住郭老爷。

郭老爷这才想起,儿子成亲了,儿媳妇在屋里呢,他这样闯进去,可不合规矩。

他吩咐下人道:“去,把少爷叫来。”这才慢悠悠地转身,回屋里去吃饭。

正吃着,郭白来了,一脸笑意地问道:“爹,您找我?”

郭老爷一看到郭白那笑容就来气,指着他道:“你是不是故意的?拿书吊着你爹呢。赶紧的,把余下的书册都拿来,我吃过饭要看。”

郭白见自家老爹看话本看得连饭都顾不上吃,这会子又火烧火燎地去寻他,他就知道老爹这是看上瘾了,想看第二册 呢。

他将手一摊:“第二册 没有,书铺的人说,作者还没写出来呢。”

郭老爷一口饭就噎在了喉咙里。

好不容易把饭咽了下去,他道:“让人去书铺里守着,一印出来马上买。”

“好好好,您老吩咐,儿子一定照办。”郭白正有此意,哪有不答应的道理。他喜欢的书得到了老爹的认同,两人对话本的渴求一致,这让他心里好不得意。

这一夜,郭家父子俩都没睡好。第二天一早郭老爷就去了自己舅舅家,让老舅舅帮自己查一查那首诗。

郭舅舅虽没考中进士,但杂书却看的不少,家里更是有一座藏书楼,藏了不少书。郭老爷提起那首诗,他倒是有些印象,指挥儿子从高高的书架上抽出一本书,翻开来看了一会儿,递给外甥:“还真有。”

第607章 第二册

郭老爷仔细看了看,点头道:“看来这话本还真不是胡写的。”

“虽不是胡写,但稻谷种植的事,可不是那般简单的。我虽不管庶务,但看的书多,又有两个工部管农田的朋友。这话本里说两季稻,你可知道第一季何时耕种,第二季何时下种?这都得慢慢摸索研究,别两季的稻谷种出来收成都不好,总产量还不如一季收获大,还费老多功夫和肥料,费时费力不讨好。”

郭老爷点点头。

古代以农为本,无论是勋贵、官宦还是富商,家里或多或少都有田地,这农田里的出息关系到家里的收支,可谓是大事。因此,郭家发生的这些讨论与探究,出现在很多家庭或茶馆之类的公众场合。

因着这些讨论,这些日子里来买话本的人越来越多。先头印的两百本已经售罄,还不停地有人来求购。而看了第一册 想买第二册的,更是源源不断。每日一早将铺面打开,门口都会蹲着一些下人,满脸期待地问:“第二册话本出来没有?”

庄越见状,赶紧跑去向杜锦宁讨主意:“少爷,第二册 咱们什么时候付印?”

杜锦宁将写好的稿子递给他:“呐,在这儿。”

庄越接了话本,却是没走,而是问道:“少爷,您第一册 里说起吴都也有双季稻,莫不是真的吧?这阵子好多人来问,我都不知道怎么回话。”

庄越是桂省人,自然知道桂省那边很多地方是种双季稻的。杨孚在里说“交趾稻夏冬又熟,农者一岁再种”,一点儿也不假。只是苏杭这边却是没人种双季,所以他才有这么一问。

“自然是真的。”杜锦宁笑道,“你看你家少爷我何时打过诳语?”

“少爷天生聪颖,这事儿或许少爷从理论上可以推断出来。但没有真种出过双季稻,少爷还是不要先在书里写的好,免得徒增麻烦。”庄越认真地劝解道。

杜锦宁点点头:“你放心,你看我哪时做过这种顾头不顾尾的事?有读者来问,你也不用回答,只推说不知。等他们看了这第二册 就不会再来问你了。这本书,所有的疑问我都会圆回去,不会招惹麻烦的。”

庄越顿时放下心来,拿着第二册 离开了。

回去之后,他没有马上将书册送到印坊刻印,而是自己先看了起来。等第二册 看到一半,他就拍着大腿,满脸激动。自己激动完了不算,他还转身去了杜家,找到姚书棋感慨:“咱家少爷,就不是一般人,真是了不起。”

姚书棋被他这夸赞弄得莫名其妙,但这丝毫不妨碍他赞同并附和庄越的话:“那是。不说别的,你就想想,十四岁靠自己的本事考上举人,还赚了万贯家财的,除了咱们家少爷,还能有谁?”

跟着夸完,他就一脸好奇地盯着庄越:“今天发生了什么事,你跑来发这么一通感慨?”

庄越扬了扬手上的书;“少爷写的话本,太厉害了。”

姚书棋也是杜锦宁的书痴,一看第二册 出来了,顿时眼睛发亮地道:“让我先看看。”

庄越却避过他的手,站起来就往外走:“我还得拿去印坊付印呢,等印出来我再叫人送一本给你。”

姚书棋气的不行,冲着庄越的背影道:“好你个庄越,用过就扔是吧?以后你办错了事,别指望我在少爷面前给你说情。”

郭家的小厮已跑好几天了,每天早上吃过早饭就先到书铺里来溜一圈,问问第二册 话本出了没有,问完再回去。

书铺并不远,他跑出来再跑回去也费不了什么功夫。而且他们做下人的,不干这个活儿就得干那个活儿,反正没有松快的时候,跑出来在城里溜一圈再回去,他还挺乐意,总比关在家里干其他活计强。

可这两天他却不怎么愿意做这差事。没看他每次回话的时候,老爷和少爷的脸色已越来越难看了吗?

这日他依例到了书铺,没抱什么希望地随口问上一句:“的第二册 印出来没有?”

,没错,杜锦宁的新话本就起了这么一个简单粗暴的书名,浅显易懂。

伙计从柜台里拿出一本书来,递给小厮:“承惠八钱银子。”京城居,大不易,物价比桂省要高。在桂省买一册话本只需五六百文钱,京城没有八百文都买不到。

小厮喜出望外,从怀里掏出银子递过去,接过书本就往家里跑。

小厮可不糊涂。少爷向来大方,如果把话本先给少爷看,他得到的赏银肯定比较多。但这个家最大的还是老爷。失去了老爷的信任,他在郭家的日子就难过了。

所以进了郭家后他特意绕道走,生怕碰上郭白,绕了一大圈后,他进了正院,把话本献给了郭老爷。

“第二册 出来了?”郭老爷欣喜地接过书,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

可没看两行,郭白就进来了,一看到小厮站在那里,他狠狠地瞪了一眼,凑到父亲跟前讨好地笑道:“爹,书买回来了。”

郭老爷侧过身子去,嫌弃地挥挥手:“别吵,等我看完就给你看。”

郭白却在一旁抓耳挠腮。

“爹,要不咱们一块儿看吧。”他凑上去,给郭老爷捏了捏肩膀。

郭老爷看了他一眼,犹豫了片刻,这才将书挪到桌子中间:“你搬张凳子过来看。不过咱们先说好了,以我看书的速度为准,我想翻页就翻页。”

“您是我爹,您说了算。”郭白笑嘻嘻道。

他叫小厮搬了凳子放到桌子,父子两个就凑着脑袋挤在一块儿看起话本来。

上一册的话本里,男主家遭变故,家里有十亩好田的小康之家变成了佃农,父亲病重,母亲文弱,妹妹年幼,他不得不从学堂里回家,拿起锄头,一面干农活种地以养活家人,一面抽空看书。

在一个偶尔的机会,他得到了一部书籍,上面写了许多种田的法子。因为书上所写的内容有理有据,男主坚信这上面所写的都是正确的。他决定依照上面所写的双季稻的法子,来年在稻田里试上一试,以期获得更大的收益,以改善家中的境况。

第608章 催更催更

这一册里,男主的想法却遭到了父亲的强烈反对。父亲根本不相信书上所说的是真的,列数了如果双季稻种植失败后的种种坏处。生怕男主背着他偷偷种双季稻,其父又请了族里的长辈来劝他,并在种田时监督他。

“这老头子,太迂腐了。明明有好法子,愣是墨守成规…”郭白看到这里,忍不住破口大骂,可骂了几句,声音就渐渐小了下去,噌地一下从凳子上站了起来,瞪大眼睛望着郭老爷。

郭老爷正扬着巴掌准备揍他哩,见他要躲,站起来就往他身上招呼,手劲儿可比开始时重多了。

郭白立刻抱头鼠窜:“爹,爹,我没说您,我说的是书里的那个老头儿。”

郭老爷抬手又是一巴掌:“你小子想什么,我能不知道?你不就是想借着骂那老头儿来责怪我吗?”

“我哪有,我真没有。”

郭白冤枉死了。他就是看话本看得太入迷了,代入进去,恨那老头儿阻拦男主干大事,所以才忍不住骂了出来。他要是能联想到他爹,这骂人的话他根本不会说出口好不好?

郭老爷打了两巴掌,感觉到心里顺畅了,这才坐下来重又看起话本来。

郭白想凑过去,又怕老爹举巴掌,犹豫了老半天,眼看着郭老爷又翻一页了,他这才着急地坐回了原处,也不敢提翻回去让他把前一页看了再说的话。

书里写到,男主想种双季稻受阻,没奈何只得把这想法先放下,又拿起那本书看了起来,待看到有一种叫再生稻的东西时,他大喜过望。因为再生稻就是在割稻谷的时候只割上头的三分之一,即稻穗部分,剩下的根茎叶留在田地里,浇水施肥,稻谷竟然又能长一茬稻谷。

这个方法就只是在收了稻谷后费些功夫和肥料,因为没损失,所以没风险,实施起来相对容易。男主便决定试一试。

男主的父亲听了儿子的请求后,想想没损失,便没有再阻拦他。

“咦,怎么就没了?”郭老爷正想知道男主弄的那个再生稻结果怎么样呢,却发现自己已看到了最后一页。

“是啊,怎么断在这儿啊,真是急死个人了,我好想知道男主种的再生稻怎么样了,村里人又是什么反应啊。啊啊啊,还要等多久才能看到第三册 啊。”

郭白噢噢叫着,转头看到买书的那个小厮站在门外,赶紧把他叫进来:“去,去书铺里问问,第三册 什么时候能出。”

“对,快去。”郭老爷也命令道。

“啊?”小厮傻了眼。

他本以为买了第二册 书回来,就能完成任务了,以后再也不用每日来看老爷和少爷那可怕的脸色了,更不用听他们催命似的叫唤。可没想到还不到半个时辰,这父子俩又开始催命了。

话本这东西,真是太可怕了。

“愣着干什么?还不快去?”郭白见他呆愣愣地站着,忍不住瞪眼。

“哦,小人这就去。”小厮欲哭无泪地行了一礼,飞奔出去。

见小厮走了,父子俩对视了一眼,异口同声地道:“要不,咱们试试再生稻?”说完一愣,旋即“哈哈”大笑起来。

“爹,咱们真要试试?”郭白两眼亮晶晶的。

郭老爷点点头:“试!反正也没啥损失。”

“太好了。”郭白兴奋地挥了一下拳头,上前一把抓住父亲的胳膊,“要不,咱们现在就去庄子上?”

“走吧。”郭老爷站了起来,领着儿子出门。

眼看着稻谷就要收割了,他们得去跟庄头提前打招呼,好好商量一下这个事。

因为第一册 到后期的供不应求,第二册打一开始,庄越就印有一千二百本——这在识字率不高的古代,已是很高的印刷量了。除了四书五经,没有哪一本书敢一下子印这么多的。纸张和印刷成本太高,要是这书卖不出去,岂不是砸在了手里?

这一千二百本,庄越觉得可以顶很长一段时间了,至少可以卖到杜锦宁参加考试前。可他实在没料到这本书传播的速度如此之快。

不过四天功夫,一千二百本就卖了小半,现在还以一天二三十本的速度售出。估计不用一个月,这本书就卖光了。

而随着卖出的话本数量越来越多,每日守在书铺门口催更的读者也越来越多,搞得店里的伙计都十分紧张,生怕一个不应对好就出事。

庄越实在忍不住,装成一个普通人的样子,跑到书铺门口作采访:“你们干嘛围在这里?不就是一本话本吗?博阅书铺那边有老多的好话本卖,何必等在这儿呢。”

被老爷少爷们派来催更的小厮们心有戚戚焉,跟庄越十分有同感。

可那些亲身上阵来催更的读者却不依了。

一个四十来岁的大叔见庄越跟他年纪差不多,穿着绸缎衣服,看样子家境不错,他说话便还算客气:“兄弟你不知道,别的话本也就是个消遣的玩意,看不看都不打紧,没了这本还可以有那本。可这本却不一样。第一册 提出的双季稻,我们就为此争论了一番;现在又提出再生稻,我们就想看看后来这男主人公到底种出来没有,收获如何。如果真能种出来,而且收获还好,我们也想试一试。”

“对啊对啊,作者提出的这个问题,跟勾子似的老勾着我的心,让我想知道最后怎么样了,到底这再生稻能不能成。”另一个附和道。

“为了这个,我跟我大哥还打了赌呢,我觉得这再生稻挺靠谱的,可以让庄子上的人试一试;可我大哥骂我胡闹,不许这样做,我跟他为了这事,差点没打起来。所以我就想看看男主到底种没种出再生稻,好劝我哥在收完稻谷后也试一试。”

“哎哟,你家的情况可跟我家太像了。你不知道,我爹跟我二叔,吵的那叫一个天翻地覆…”

这么一开头,读者们都纷纷说起自家的事情来。

庄越听了一阵,默默地退了回去,上了马车,吩咐车夫道:“去杜家。”

见了杜锦宁,他便将刚才听到的话跟杜锦宁说了一遍,道:“少爷,要不您受点累,早点把第三册 写出来吧。”

第609章 爱护作者,人人有责

“然后呢?”杜锦宁拿眼睛斜睨他,“第三册 写出来,那些人又挤在那里嚷嚷着第四册,你是不是又跑过来让我写?我接下来的日子就只写话本得了。”

庄越一噎,才发现自己站错了队,光顾着替读者们着想,也光顾着自己看话本一时爽,倒忘了杜锦宁并不是专业写话本的,她有许多更重要的事要做,也得顾好自己的身体。

“再说。”杜锦宁又道,“我出这几册话本,是掐着时间点来的。现在那些人催着来买话本,不就是想看看男主在书里所种的再生稻是不是能成功吗?如果成功,且我在文章里又写得有理有据,那些人正好趁着现在收割稻谷时效仿一下,也试一试是不是真能再收一季稻谷。”

她抬起眼来,望着庄越:“成功了,他们免费获得大量收益;要是不成功,他们会把我骂成什么样你也清楚吧?我为什么要为他们背这个锅呢?”

庄越一怔,旋即羞愧难当。

他这个掌柜,当的太不合格了。这样浅显的道理,他都想不明白,还替那些人跑来催自家少爷去给人背锅,简直愚蠢。

“所以,等着吧。第三册 ,至少也要等稻谷收割完毕后再出。那些愿意一试的,自然就有了收益;那些犹犹豫豫拿不定主意、总想靠别人淌沟的、蹭别人经验捡现成的,那就等明年再获这份收益好了。试与不试,都在他们一念间,跟我没什么关系。要知道在第二册里,我只是提出了有这么一种东西,并没说真能成功。他们如何与我何干?”

“少爷,您这样做才是最正确的,是我没往深处想。”庄越心有余悸,“幸好您想得周到,否则我就要犯一个大错了。”

想想那些人在再生稻上要是没有收益,或是收益还比不上付出去的肥料与人工钱,他们会如何对杜锦宁纠缠不休,又会如何在舆论上贬低咱家少爷,庄越就觉得自己刚才真是傻透了。

虽说他相信自家少爷,杜锦宁在书里写有再生稻,而且说再生稻能获得头生稻一半的收益,那就一定能。自家少爷说出来的话就没有不准的。所以也不存在失败后被舆论淹没的情况。

但种田就是靠天吃饭,头茬稻都有减产欠收的情况,更不用说再生稻了。到时候来一股寒流,导致再生稻无收或是收成甚少,这种损失算谁的?有些人必然会把这损失算在杜锦宁头上。

为着别人,把自家少爷的名誉前程放到极为危险的境地,他这不是傻了是什么?

越想,庄越额上的汗渗的就越多,他心里懊恼得差点没给自己一巴掌。

“行了,那些人再怎么催,你也别理会,只说作者写东西慢,写出来还得改了又改,所以没办法十天半月就出一册书。你告诉他们,这话本出书的频率大概是一个月一册,让他们别整天没事跑到书铺里来等。”

说着,杜锦宁摸了摸下巴:“咱们定个日期,就每月初一吧,每月初一出一册书。”

现在是农历十月初,稻谷只种一季,收割稻谷最晚就在这个月了。天时不等人,等十一月份出第三册 书时,那些人试不试再生稻,都已成了定局。

“好的,少爷。”庄越现在对杜锦宁的话已经是奉为圭臬,再没有不依从的了。

庄越回了书铺,召集掌柜们开了一个会,会议的中心思想就只有一个:保护好作者的信息,绝对不能把作者的信息泄露给读者知道。另外再通知,每月初一出一册,让他们跟读者耐心解释。

“不是,大掌柜,的作者是谁,我们也不知道啊,哪里谈得上泄露作者信息?您就放心吧,只要您那里捂紧了,没谁知道的作者是谁。”

其中一个掌柜是跟着庄越从桂省来的,两人的私交还挺好,这会子便笑嘻嘻地跟庄越开玩笑。

当初庄越拿了这本,亲自拿去印坊印刷的。而这些掌柜,其实都不是书铺的专门掌柜,而是责任花店的,书铺不过是顺带着管理。因为书铺的规模小,卖的又是最常见的东西,没什么特色,生意惨淡,相比之下花店的生意又火爆的不行,这些掌柜的精力全都放在了花店上。所以这本是何时上架销售的,掌柜们就算被告之了,也没几人放在心上;它的作者是谁,更没人关心。

也只是这几日生意忽然变好,催更的人多了,掌柜们才把它当成一回事,目光开始放到这本话本上。

不过,这其中并不包括刚才跟庄越开玩笑的这位掌柜。

这一位很早就是杜家的掌柜了,开始跟着姚书棋,后来跟着庄越。他深知自家少东家是个写话本的高手,那几部现在在京城还很火的话本,就是自家少东家写的。所以火起来之后,他特意将这话本看了一遍,虽说在写作手法上自家少东家没有很鲜明的标记,但把故事讲得这般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放眼整个大宋怕也只有他们少东家了。

现在庄越这么一敲打,那位掌柜就更肯定这是少东家的手笔了,这才有了这么一句玩笑。而这句玩笑,也是提醒庄越,别做得太过,否则就此地无银三百两了。

庄越也听出了老友的提醒之意,暗自拍了自己一巴掌,赶紧解释道:“主要是门口聚集了太多催更的读者,所以我才这么强调一句。你们想想,作者写东西本就有自己的节奏,这些读者要是知道他住在哪儿,他现实的身份是谁,天天跑到他家去闹,他还怎么好好写作?而且这书里还牵涉到农事。要是有人学了里面的主人公种再生稻,结果欠收了,他直接打上作者家里去,以后哪个作者还敢给咱们书铺写书?”

众位掌柜开始还不以为意,这会子一听这话,顿时紧张起来,点点头:“确实如此,大掌柜放心,我们省得。”

无论是花店还是书铺,他们都是有百分之一的销售提成的。生意好,对他们也有好处。他们泄露作者秘密,这是自毁长城的做法。

第610章 王爷来催更

开过会后,各位掌柜就特意安排伙计跟读者们解释,说问过作者了,作者说下一本到下月初一才有下一册,让大家不用整日在门口等。

虽说那些读者很不甘心,但却无可奈何。

他们不知道作者;是谁跟书铺说嘛,书铺又说做不了作者的主,怎么闹都没用。大家就只得散了去,只等下月初一再来。

普通读者是没办法了,可这不代表宫里那两位没办法。尤其是赵明月,本以为哥哥上了位后,她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在京城里游荡了,没想到竟然还跟以前一样,被关在这暗无天日的深宫里。

她感觉自己都快要长蘑菇了。

漫漫长日,能让她打发时间,又甚为有趣的就是看话本了。尤其是杜锦宁新写的那本,简直让她爱的不行,感觉比更让她喜欢。

看了第一册 ,她就茶饭不思地等第二册;看了第二册,她就翘首以盼地等第三册。

可王威去书铺里等了两天后,回来禀报说书铺说了,下一册要等到下月初了。

简直是晴天霹雳。

艾玛,这日子可怎么过呀。

赵明月叫了赵昶进宫,兄妹两人嘀嘀咕咕地说了好一阵悄悄话,赵昶就出宫去了。他知道杜锦宁一向是住在太学里的,特意挑了太学沐休的时间去了纪府,让人把杜锦宁叫了过去,问她道:“你那第三册 什么时候出啊?”

杜锦宁倒没想过要否认这话本不是自己写的。打从她起笔名的时候,她就知道这马甲不坚实,随时随地就有可能掉了。

她一挑眉:“你也看这话本?”

赵昶点点头,老老实实道:“看。”又问,“是你写的吧?”

“是啊。”杜锦宁把自己一双漂亮的眼睛瞪成了个死鱼眼,“但太学的课业紧啊,我写不了那么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