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就这样被聊死了,赵昶满肚子催更的话就噎在了肚子里。

他能说什么?他能让杜锦宁放着自己的学业不管,专门写话本吗?就算他是皇帝,直接给个官儿给杜锦宁做,也说不出这种昏君才说的话啊。话本写得再好它也是个消遣玩意儿,没办法让杜锦宁获得天下读书人的尊重。

于是赵昶只能问另一个问题:“再生稻真能种出来吗?”

杜锦宁点点头:“从理论上是可以的。我正打算把我们家的田地全都种上再生稻,好看看收获如何。”

“好,那你好好种。如果真能有一半第一季水稻的收获,我就在皇兄面前为你请功。”赵昶高兴地道。

民以食为天。如果杜锦宁真能让大宋的稻谷再收一茬,增加稻谷的田产产量,那么整个大宋的稻田能收获多少粮食,就可想而知了。这样的大功勋,便是历代的大司农都做不到。赵昶为杜锦宁请功,也是理直气壮的事。

杜锦宁却笑着摇了摇头:“多谢王爷的好意,但这真不需要。”

“为什么?这样的大功劳,岂能不让皇上知晓?”赵昶急了,还以为杜锦宁是谦虚。

“既是大功劳,皇上总能知道的,不是吗?再说,在春闱之前,我只想安心读书,什么都不想,什么也不需要。”

赵昶可不知道杜锦宁的套路有多深,还以为真如她所说的这样无欲无求,感动得不知如何是好。

“锦宁的心胸,我等自愧不如啊。”他深深感慨。

杜锦宁笑而不语。

杜锦宁说了这样的话,赵昶就更不好意思催更了,跟杜锦宁聊了会儿天,问了一下她在太学里的情况,赵昶就端茶送客了。

送走杜锦宁,赵昶直接进了宫,将杜锦宁的情况说了,告诫赵明月道:“不许派人去骚扰他。像他这样的人,要是因为这种杂事而影响了学业,从而明年不能进学取仕,那是咱们大宋的损失。你是大宋的公主,应当有这样的觉悟。”

赵明月噘着嘴道:“知道了知道了,我是那等刁蛮任性不识大体的人吗?”

“我妹妹最懂事。”赵昶赶紧顺毛撸。

“去你的。”赵明月瞪他一眼,旋即发愁道,“这样的话,我岂不是很无聊?”

“母妃和皇兄本就不让你看话本,你还是正经读其他书吧。”赵昶站起来,打算出宫了,“实在无聊,你可以让王威出城去看再生稻的情况,看看有多少人家是打算种再生稻的。”

“只能这样了。”赵明月叹气道。

杜锦宁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她的话本在家中起了争执,又有多少人行动力强而种了再生稻,反正她把再生稻的种植方法很详细地写在了第三册 话本里,今年的天气也没反常,种不种,种得怎么样,就跟她无关了。

她在太学里静静心心地读她的书,到了十一月初一,第三册 话本按时出售。

在这一册话本里,男主种了再生稻。

第一季水稻收割之后保留下来的腋芽,在原有根系的基础上再次生长、抽穗,经过男主的精心护理,大约两个月后它们再次成熟。虽说第二季的稻谷颗粒比第一季小一些,但因原来的一棵稻穗割完的地方会长出两棵以上的穗,稻穗数要比一季的多,所以产量也不少。

男主特地称了一下重量,两季稻谷加起来的总产量,比只种一季时的产量要增加百分之五十。

男主的父亲大吃一惊,这件事在村子里也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原先笑话男主异想天开的村民,一个个都羞愧不已,拿了礼物上门来道歉,期望男主指导大家种再生稻时别把自己摈除出去。

而这件事也引起了县令的注意。县令上门来询问再生稻之事,言明会向朝庭禀报此事,并为男主请功。听说了男主家被欺凌的事后,县令主动为他们主持了正义。

因此,男主对自己所获得的那本书更加重视与珍惜了。

这样的情节看得那些读者激动不已,就好像自己也跟男主一样,借着那本农书走上了光辉大道一般。而对于书里所写的再生稻的内容,都好好地抄录下来,又四处去打听看谁家种了再生稻,想看看再生稻是不是真如书中所写的那般神奇。

于是郭白父子就发现,每天都会有人坐着马车从城里去到他家庄子上,观察和记录他家再生稻的生长情况。

第611章 工部的反应

作为勇于吃螃蟹的第一批人,郭白现在算是长在了自家庄子上,表现出了令郭老爷和庄头欣喜的对农事的极大兴趣。

稻谷从腋部长芽了,芽苗长大了,稻禾长穗了,这都令郭白惊喜万分。他就像一个大孩子找到了对心思的玩具,整天往农田里跑,也因此认识了不少来观看再生稻的人,还交上了几个不错的朋友。

“哈哈,没想到看个话本还能有这样的收获,这简直不敢让人相信啊。”郭白看着堆满了新收获的稻谷的谷仓,兴奋得不能自抑。

郭白新认识的朋友黄琛摸着下巴问道:“你们说,这写话本的到底是什么人?要说是个积年的老农,他怎么会写话本?要说是个读书人,他又怎么懂得农事,而且还整出了这样好的法子?如果有这样的本事,他为什么不去工部任职,反而把法子写在话本里,让大家都学了去?”

在场的五六个人都皱起了眉头。

他们也有这样的疑问。

想来看了话本,又知道再生稻真能种植并且有巨大收获的,没有谁心里不存着这些疑问的。

“这肯定是个隐士,想造福民众不愿意留名的真隐士。”一个人用十分肯定的语气道。

大家虽然对这说法都执保持意见,但没有一个人提出反对的看法。

毕竟人家都做到这一步了,而且还真不留名,要说这人有什么企图,还真说不过去。

“我要去再买两套话本,好好保存起来,以后当作传家宝传给子孙后代。”一个想得比较远的人道。

“对对,我也有这种想法。”另一个附和道,“虽说农书不少,有些农书也挺有用的,看了能对农事了解不少。但那样的书,连我这样的人都看不进去,何况小孩子呢?这话本却是不同,让人看了热血沸腾,不忍释卷。不知不觉看完后,就恨不得当即把书里所教的法子试上一试。什么是寓教于乐?这就是寓教于乐。真得让国子监那帮老家伙好好看看,免得他们总觉得老子天下第一。”

虽然相比起整个京城的人口来说,爱看话本的人不多,像郭白这样关注到的人更少,有兴趣对书中所写的再生稻进行探究的人就更少了。

但前文说了,但凡家里有点钱的人都会买田置地,做为一项稳定的投资。这些人可以不看话本,但稻田里的异动却瞒不过他们的眼睛。

大家的农田都在郊外,坐马车路过,就有可能在收割了的稻田里忽然发现一片长着青青禾苗的田地,这就让家里有田地的人忍不住下车来问个究竟。有些负责任的庄头,看到别家的农田种了再生稻,自然会跑过去问个究竟,然后禀报给东家。

于是这这么一传十,十传百,知道再生稻的人越来越多,从而导致大家反过来对感兴趣,跑去书铺买书。而随着再生稻的收获,这本话本在是京城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庄越印刷的一千二百本早已告罄,又加印了五百本都不够卖的。庄越在请示了杜锦宁之后,又继续印刷。

这本书和稻田里再生稻的种植成功,终于引起了工部官员们的重视。

“里引用的农事知识十分精确,再生稻设想更是不得了,事实证明还成功了。这个写话本的人,了不起啊。”其中一个官员道。

“是啊,真不知道这话本是谁写的。你们说,不会是我们工部的哪个大人吧?”

对于后面这个说法,大家都嗤之以鼻:“怎么可能?”

他们工部真有这样的人才,早就引经据点地上折子向皇帝提出建议,以获得巨大的政绩了,怎么会做一个无名英雄?大家入仕做官,不都想往上爬吗?虽说往上爬并不一定是为了权欲和金钱,但没有哪一个有能力的人是不想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那代表着自己的话语权变大,能更好的实施自己的施政方针,而不用听一个能力不如你的人在你头上瞎指挥。

关乐和拿着一本,看着上面的文字,眉头微蹙,若有所思。

“怎么,关大人,你有什么想法?”一个同僚问道。

关乐和回过神来,笑道:“我是觉得,这再生稻的出现,对于我们大宋来说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咱们得向皇上禀报才成。”

这时,一直没有作声的陈主事开口了:“大家都为这话本欢欣鼓舞,我倒是觉得这不是一件好事。有云:‘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可见,稻田里产量多了并非好事。再生稻是否推广,需得谨慎啊。这写话本的不通过咱们工部,就擅自发表这样的文章,导致粮食产量增加,引起民众效仿,以我看其行为已构成扰乱国事的罪行了。我建议,咱们派人把他控制起来,禀明圣上再对其进行处理。”

大家听了这话,面面相觑。

大家都觉得陈主事这话不对,可又提不出反驳的意见来。

“陈主事这话,未免太过危言耸听了吧。”关乐和望着他,冷声道,“我还没听说过,粮食产量增加,不是一件好事,而是一件坏事。”

“没听说是你孤陋寡闻。”陈主事冷哼一声道,“谷贱伤农,古而有之。粮食产量增加了,稻米的价钱自然要往下掉,庄户人家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却卖不出价,你说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

在场的官员们都陷入了沉思。

见大家都被自己问住了,陈主事越发得意。

他道:“那话本不经官府同意就印发出来售卖,影响甚大,以后还不知会造成什么后果。这件事必须让皇上知晓。”

说这话的时候,他瞥了老迈的工部尚书一眼,自己却暗暗打定了主意,要让其兄长明日上朝时奏明圣上。

他品级低,还没资格上朝,否则他怎么会把这功劳让给兄长?

工部尚书这时出声道:“此事需得慎重,皇上那里且暂不惊动。待我等查明此事,在内部商讨之后再行上奏。”

第612章 打算

工部尚书说这话的时候,还特意盯着陈主事看。直到陈主事被他看得不得不点了点头,他才将目光转开。

他们做官的,就是为皇上分担国事。什么事都还没查清楚,这件事的影响好不好工部就还没有得出定论,就直接上报皇上,那还要他们这些工部官员干什么?

陈主事真要上报给皇上,他非得参他一本,让陈主事罢官不可。

工部尚书站了起来,伸手拿过那本,吩咐道:“大家都散了吧,回去做自己的事。这件事不用大家管了,我亲自负责。”

大家都站起身来恭送上官。

关乐和回到自己办公的衙门,一下午都心神不宁。好不容易等到傍晚下了衙,他向同僚问明卖话本的书铺,就直奔那里而去。

“哎,关大人,你也是去买书吧?等我一下,我也去。”身后有人叫道。

等两人到了书铺时,发现那里有好几个穿着官服的人在买话本,定睛一看大部分都是工部的。大家见了,都相视一笑。

关乐和却没有心情跟同僚们说笑,他望着书铺旁边那个大大的花店,趁大家说话没注意的功夫,低声问伙计:“隔壁花店跟你们是不是一个东家?”

杜锦宁开了几个花店,而且生意兴隆,作为弟子是不可能不告诉老师的。老师家有这方面的需求,她也好孝敬一二,为此还特地制了两张卡,亲自送去给关乐和与师母,告诉他们只要去花店里消费,都打五折——她倒想免费送,不收钱呢,但她知道关乐和夫妇的脾气,要是免费送不要钱,关乐和夫妇是一定不会去花顾她的花店的。

关乐和虽没来过这个花店,但他却知道京城里除了杜锦宁的花店,就再没人做这买卖了。所以刚才一看卖的书铺跟花店紧挨着,他的心就咯噔一下,觉得这话本肯定是自家那不省心的弟子写的了。

要是刚开业时,伙计一定喜滋滋地告诉关乐和,他们跟旁边生意兴隆的花店是同一个东家。

可庄越怕泄露杜锦宁的个人信息,特地开了会警告了各位掌柜一番,店里的伙计也被狠狠敲打过。这会子见关乐和一下子就问到了点子上,伙计顿时警觉起来,直觉里就觉得关乐和想通过花店来打听的作者是谁。

他抬起眼上下打量了关乐和两眼,摇头道:“不是,我们跟他们不是一个东家。”

说着不待关乐和再问,他就跑过去招呼另一个官员了,把关乐和撂在了一边。

关乐和本就有心,又十分了解自家那个鸡贼的弟子,一看伙计这欲盖弥障的作派,就又好气又好笑,心里越发笃定那话本是自家弟子的大作了。

他买了三册话本,就上了马车。待车夫往关家的方向驶了一段,眼看着没人跟他同路了,关乐和这才吩咐车夫:“去太学。”

本来这事不宜去太学问杜锦宁的,最好等她沐休时回家再问,但今天工部的争执让关乐和的一颗心都提了起来。要是陈主事的观点占了上风,这件事对杜锦宁就十分不利。他不得不冒着风险跑来太学找杜锦宁。

不过关乐和的行为还是很谨慎的,马车到了太学附近,他就叫车夫将马车停在了一个巷子里,然后让他的小厮去太学里找杜锦宁。

此时衙门下衙,太学也到了放学的时候。杜锦宁在教舍里收拾好书,正打算跟关嘉泽去膳堂里吃饭呢,就见斋夫领了一个小厮进来,说是来找她的。

而门外,刚刚放学的关嘉兴正奉父命来找关嘉泽。

虽说皇后倒台了,贵妃娘娘成了太后,但这并不意味着新晋的太后娘娘敢跟所有的正室夫人作对,去支持官员们宠妾灭妻。由于孔氏的夫人外交,再加上孔家的支持,关正祥近来的日子有些不好过。有些以前就支持二皇子唯恐天下不乱的臣子,这时候就弹劾关正祥,借此来为难太后娘娘——你身为一个妾,是支持关家的黄姨娘呢,还是支持正室夫人孔氏。

皇帝被这些折子气的不行,旋即就把这气发在罪魁祸首孔正祥身上,斥责他内闱不修,甚至话里隐隐有如果他再不把内宅的事处理好,他就停职在家反省,别到衙门去办公了。

这把孔正祥吓得不轻。但这人的脾气也是很犟的,孔氏越是这样逼迫他,他就越不愿意向孔氏低头,于是便想通过关嘉泽来缓解与孔家的矛盾。

这不,关嘉兴就被他逼着来向关嘉泽低头。

关嘉兴向来仇视关嘉泽。他打小就觉得是因为孔氏和关嘉泽的存在,他的地位才如此不尴不尬。这会子还得向关嘉泽低头,于他而言简直是奇耻大辱。他不愿意来,却又不得不来。他之所以风光,那是因为父亲是礼部尚书的缘故。要是父亲被罢了官,他就什么都不是了。

此时他站在下舍的门口,正脸红一阵青一阵地做着心理建设呢,就看到关乐和的小厮跟着斋夫进了下舍。

他连忙停住了脚步,告诉自己,因为关乐和找关嘉泽有事,所以他今天没办法找关嘉泽低头,这不关他的事。实在是机缘巧合。

他正打算转身离开,就看到杜锦宁跟着小厮从下舍里出来了,关嘉泽并未跟在后面。等杜锦宁走后,关嘉泽才跟其他同窗出来,往膳堂方向而去。

关嘉兴看看关嘉泽去的方向,再看看杜锦宁已往大门去了,略一思索,干脆跟上了杜锦宁。

他知道杜锦宁是关乐和的弟子,现在关乐和的小厮来找杜锦宁,关乐和肯定在外面。

与其向关嘉泽低头,受关嘉泽的侮辱,他觉得还不如让关乐和从中斡旋。关嘉泽一向敬重关乐和,只要关乐和开口让关嘉泽原谅父亲,关嘉泽是不敢不听的。

所以他要去面见四叔。在外面谈这事,总比在府里要舒服一些,免得因为黄姨娘的存在让彼此尴尬。

出了太学大门,他就看小厮一路引着杜锦宁往一条小巷里而去。关嘉兴眨了眨眼,转身去了另一条巷子。

他在太学念了好几年书,对于这里再熟悉不过了。从这边去那条巷子,不光近,还挺隐密。他要听听关乐和有什么话跟杜锦宁说。要是他抓到了关乐和与杜锦宁的把柄,让他们不得不劝关嘉泽妥协,这件事就成功了大半。

要知道孔氏最在乎一双儿女,关嘉泽都选择原谅父亲并搬回府里住了,孔氏不放心儿子,必会跟着搬回关家的。

第613章 天下无饥

杜锦宁跟着小厮进了巷子,便见一辆马车停在那里。

“杜少爷,请。”小厮指着马车道。

杜锦宁却是没动,而是朝车窗看了一眼,见得车帘动了动,关乐和的脸出现在车窗那里,她这才上了马车。

关乐和放下车帘,吩咐小厮道:“看着些,别让人靠近马车,我跟杜少爷有要紧话要说。”

小厮答应着,站到了马车后面。

前面有车夫,后面有小厮,不管是谁靠近马车,他们都能第一时间发现。

关嘉兴此时已到了巷子了,见得杜锦宁上了马车,隐隐还听到四叔的声音,但小厮旋即做出的警戒的举动,让他的眉毛不由挑了一下。

两人鬼鬼祟祟地说话,肯定在说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要是他能听到,以此作为把柄,那就好了。

可他想要走近些去偷听吧,根本找不到机会。马车停在巷道中间,无论从哪里走过去,都能让车夫和小厮发现。除非他会隐身术,否则根本没可能。

关嘉兴只得暗叹了一口气,站在那里等着,希望两人说完话下车的时候能让他听到一言半语。

马车里,关乐和见杜锦宁笑嘻嘻地给自己见了礼,便坐了下来,睁着两只无辜的大眼睛望着他,一副等着他说话的模样,他不由伸出手去,轻轻地在杜锦宁头上敲了一下:“我过来见你,你就没有丝毫意外?”

杜锦宁摇摇头:“不意外。按我的估计,工部也该知道话本子和再生稻的事了。”

关乐和下午的时候在衙门里心神不宁,做什么都集中不了注意力。这会子看到自家弟子那镇定自若的笑颜,他紧绷的神经忽然一下子就放松了下来。

“那话本真是你写的?”他这句虽是问句,但用的却是肯定的口吻。

杜锦宁摇头晃脑地道:“除了你才高八斗的弟子,还能有谁写出既好看、又有农事知识的话本来?”

关乐和忍不住笑起来,伸手又是一个脑瓜崩:“你小子,正经点。”

“老师您别担心,不会有什么大问题的。”杜锦宁道。

“怎么没问题?”关乐和蹙眉,“陈主事说谷贱伤农,要把你抓去治罪呢。”

“放他娘的屁。”杜锦宁忍不住爆了粗口。

见关乐和瞪眼,她讪讪地摸了一下鼻子:“嘿嘿,忍不住要骂人,谁让他说话这么没脑子呢。”

“但他说得有理,工部有一部分人都被他说服了。尚书大人说,要再商议一下,有个定论再上报皇上。下午他们有些人就已跑到郊外看再生稻去了,明日开会商议这事,你可得有个心理准备。”

杜锦宁却摆摆手:“老师您别掺和这事,由他们争论去。理不辨不真,灯不拔不明。等他们说上几句就知道陈主事那句话纯属是挑事了。他越这样说,就越表现出自己无知无能。”

摸着下巴想了想,她眨巴着大眼睛,凑近关乐和道:“老师,您想不想让陈主事滚出工部?虽说他现在跟你不是一个部门,级别也比你低,但他没办法给你使坏也挺恶心人不是?要不,您使个法子,让他滚出工部吧。”

关乐和看自家小弟子这一副算计人的表情,忍不住又是一个脑瓜崩,好笑道:“你说滚就滚啊,尚书大人都没这本事。”

陈主事家里是有背景的,就算是工部尚书明知陈主事没啥本事还爱搅事,不看僧面看佛面,也不能直接就把陈主事赶出工部。

“尚书大人不能,但皇上能啊。”杜锦宁笑道。

关乐和疑惑地看向杜锦宁:“你有什么好办法?”

“首先呢,我得跟您说,我这话本,静王和鲁国长公主老早老早就带进宫了。虽说没到御前,但皇上想知道并不难,所以即便没有工部递折子,皇上也能知晓,用不得藏着掖着。”

关乐和一惊,旋即知道杜锦宁这话的意思了。

静王赵昶就不说吧,但鲁国长公主因为母亲和兄长的宠爱,是很敢在御前说话的。杜锦宁这话是告诉他,知不知晓话本不是个问题,便是往御前递话也没问题——工部就算受陈主事的影响,得出了不好的结论。但杜锦宁只要把话往赵昶面前一递,鲁国长公主就能跑到皇上面前去为杜锦宁辩驳。

他知道赵昶对自己这个弟子十分崇拜,杜锦宁只要把他说服,赵昶和赵明月是肯定会为他说话的。

“你就这么有信心驳倒陈主事的观点?”关乐和问。他其实自己也有信心驳倒陈主事,只是他更想知道杜锦宁的想法。

杜锦宁不由好笑:“陈主事说谷贱伤农,不过是站在他自己的立场上。比如他家有一百亩田地,稻谷的价钱低了,他赚的钱不光没多,可能还少一些。这于他而言,确实是谷贱伤农。不过这个农不是庄户人家,而是拥有农田的地主们。”

她抬起清澈明亮的大眼睛,直视关乐和:“可老师您想想,这天底下有多少人吃不饱饭?如果我还是在田地里刨食的庄稼汉,手里有三亩田地,田地的稻谷产量多了,虽说卖不出价钱,但我自己的口粮是不是就多了?”

“除了庄户人家,还有城里的贫民。他们每个月同样赚个三五百文钱,稻谷的价钱低了,那是不是就可以买更多粮食、不用饿肚子了?”

杜锦宁扬起眉毛:“天下无饥矣,这是多少皇帝都致力达到的目标。现在粮食产量亩产增加了,难道不是好事反而是坏事?只有‘何不食肉糜’的仕大夫才能分辨不出好坏吧?皇上心怀黎民,是不会被这种言论所蛊惑的。陈主事跳得越起,就越显露出他的无知与自私,皇上看他不爽,一个命令他就得滚出工部去。”

关乐和摇摇头,面上仍露出担忧的神色:“虽说陈主事无知,但他却是士族的一员,他的心声,便是世家大族的心思。现在大量田地都把持在世家大族手里,你这做法,触及到他们的利益,他们是不会让你好过的。”

历朝历代,多少利国利民的政策出台,最后都受到了阻挠,无疾而终,这样的事例不要太多。比如唐朝僧寺大量侵占田地,导致国家的税收骤减,唐武宗最后还是靠着血腥的“灭佛”来达到目的。

搜索书旗吧,看的书!

第614章 将计就计

杜锦宁微微一笑:“您多虑了。”

她抬起眸子:“不管是再生稻,还是双季稻的推行,也只是让粮食多了而已,对于世家大族的利益,还真没多大的触动。他们又不是死人,难道一定要在田地里种稻谷吗?米粮的价钱跌了,他们自然会种别的经济作物,比如种花生、大豆来榨油,种棉花来织布,还可以种桑叶来养蚕,多的是可以种植的东西。”

“以前要保证粮食产量,所以朝庭才规定多少田地要种粮食,多少田地可以种经济作物。可如果粮食亩产增加了,朝庭完全可以把这项规定给取消,如此一来,世家大族们的利益不就得到保障了吗?这些根本不用咱们去操心,这些世家大族自然会去跟皇上抗争,以维护自己的利益的。毕竟田地增产,于天下大利,他们不可能为了一已之私去阻挠,他们也阻挠不了。退一步再争取个有利于他们的政策,就容易多了,对大家都有好处。皇上为了坐稳那个位置,是不可能不答应的。”

关乐和点点头。

他着实没想到,自家弟子不过是写一本话本而已,却已把问题想得这样深、这样远了。如此,他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杜锦宁见他脸上表情松弛下来,她的语调也越发轻快:“老师您放心,我作任何一件事都会走一步看三步的。我不会自不量力地去跟世家大族敌对。改革社会制度,平衡各方面的利益,是皇上的事。我只想通过农事,让天下人有饭吃,有衣穿,如此而已。”

“锦宁…”关乐和被杜锦宁这番话说得心潮澎湃。

他发现自己对弟子的了解还是不够。倒是齐伯昆,多次在他面前夸赞杜锦宁,说她有大局观,是个心怀天下的人。现在看来,果然如此。

“这件事,你放心大胆地去做吧。有不好的言论,老师和你齐爷爷都会帮助你的。想来,静王也会为你说话奔走的。”关乐和道。

他此时,已经再没有什么不放心的了。

且不说杜锦宁的谋划一环扣一环,极为深谋远虑;只说她这样心怀天下的胸襟,连齐伯昆都为她折服,从而替她张目,更何况赵昶与赵明月呢?这孩子,有才识有眼光有胸襟,背后还有人支持,不知以后会走得有多远呢。

“多谢老师。”杜锦宁站起身来,深深作了一揖。

关乐和赶紧虚扶了她一把,道:“行了,你回去吧,你还没吃饭呢。陈主事那里我知道该怎么做。他敢在背后给你捅刀子,我是不会心慈手软的,定要让他落个好下场。”

听得这话,杜锦宁不由一笑:“如此,那弟子就告辞了。”

她还真的饿了,行了一礼后便干脆利索地掀开车帘,下了马车。

不过杜锦宁的感官向来十分敏锐,从马车里一出来,她的目光就落到巷子一个夹缝里,眼看着一个脑袋飞快地缩了回去。

杜锦宁眉毛一挑。

那人虽缩得快,可她还是认出来了,关嘉兴来这里鬼鬼祟祟的做什么?

关嘉泽是个性格外向的,家里的事他不会往外说,但这个“外”并不包括杜锦宁。杜锦宁就跟他的垃圾桶似的,他家里有什么事心里不痛快了,他都会跟杜锦宁诉说。

所以近来孔氏和孔家逼得关正祥焦头烂额的事,杜锦宁是知道的。以前关嘉兴在太学里遇上他们,总是目光阴冷地盯他们一眼,就擦身而过。可近来他的目光里带着犹豫,似乎是想上前跟关嘉泽和解,却又心有不甘。

大概是因为关乐和一直跟关嘉泽母子几人生活在漓水,所以他上京之后,关嘉兴对这个四叔也很不友善与亲近,见了面最多打声招呼,多余的话一句也没有。

这会子他却跑到这里来偷窥,是个什么意思?

杜锦宁心念盘算了一下后,大约就猜到了关嘉兴的打算。

她眼珠转了转,故意用不大不小的声音道:“老师,我回去了。话本的事您不用担心,我会处理好的。”说着,她跟小厮和车夫打了声招呼,径直回太学去了。

关乐和觉得奇怪,从马车里出来看了看,又问小厮:“刚才是不是有人在这里?”

小厮还真没看到关嘉兴,摇头道:“没有啊,刚才巷子里就没人来。”

关乐和想不通杜锦宁走之前说的那句话是什么意思,最后决定不想了。

反正杜锦宁是作者的事不用藏着掖着,刚才她那句话便是被人听了也无妨。

关嘉兴看着关乐和的马车慢慢驶出巷子,最后消失在视野里,他拧眉想了想,回到太学门口,找到他的小厮——太学里是不允许带下人伺候的。不过因为要送东西传话,少爷们的小厮往往都会守在太学门口的茶馆里,好方便少爷使唤。

关嘉兴吩咐小厮道:“你去陈少爷那里一趟,叫他问问他爹,今天工部发生了什么事,有没有跟话本有关的。问完回来你直接回关家,我一会儿回家一趟。”

小厮应声去了。

杜锦宁远远地看着这一幕,见关嘉兴的小厮走了,她也吩咐青木道:“跟着他,看他去了哪里。半个时辰后我从太学出来找你。”

半个时辰后,青木回来了,禀报杜锦宁道:“关家那小厮去了工部的陈主事家,就是跟您争买宅子的那个陈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