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厮不由抬头看看天,嘟哝道:“我们没来晚吧?太阳都还没出来呢。现在是深秋了,太阳本来就出来得晚。”

郭白可没空管他,见不断地有人跟过来排到队伍的后面,他连忙紧赶几步,也站到了队伍里面,这才有空伸手去拍了一下自家小厮的脑袋:“你傻啊,上一册话本是十月初一出的,那时再生稻还没收割,影响不大。现在一个月过去了,全城都在议论再生稻,前面三册话本一印再印,看过的人都在等第四册 呢,能不人多吗?”

小厮这才恍然大悟,赶紧站到了郭白身边:“少爷,您去吃早餐吧,小人在这里排着就好。”

郭白点点头:“好好排,买到之后去玉东楼找我,我跟林少爷、马老爷他们在那里吃早餐。”

“是,少爷尽管放心。”

看着自家少爷离去,小厮这才从怀里掏出一个油纸包,从里面拿出包子吃了起来。

幸好有准备。这还是昨儿晚上少爷担心排队的队伍太长,特意吩咐厨房给他做的肉包子。

郭白去了附近的酒楼,与新近认识的几个好友吃早餐。

大家一边聊天一边吃着酒楼的点心粥菜,等吃完东西,郭白的小厮就回来了,一见郭白就嚷嚷道:“少爷,少爷,只买到一本。书铺的老板说印刷的数量不多,担心后面排队的人买不到,所以每个排队的人只能限购一本。”

说着,他将话本递到了郭白面前。

因为郭老爷老抢自已的话本看,家里还要留存一本,所以郭白吩咐小厮一共买三本。现在却只买到一本,足见这套话本的火热程度。

“什么?这么紧俏?不知我家小厮能不能买到。”林少爷道。

他就是郭白新认识的朋友之一,早已成了的话本迷了,刚才也是派了长随去买书的。只是他比郭白来得晚很多,这时候自然要担心自家长随买不到话本。

“实在买不到,只能抄一本了。”马老爷道。

“抄的哪有印的好?不管怎么样,这次买不到,等他再印的时候我也要买一本。”林少爷道。

庄越找的是京城最好的印刷坊,印出来的书字迹清晰,纸张也不错,售价也不是很高,倒比自己抄要强。一册话本字比较多,不是专业抄书的人,抄着抄着难免出错,抄出来的书虽能省上两百来文钱,但质量却不如印刷出来的好。

郭白可不管他们,早已迫不及待地把书翻开,开始看了起来。

林少爷和马老爷对视一眼,赶紧起身站到了郭白身后,凑着脑袋一起看书。

另外两个一起吃早餐的见状,后悔自己没早起身,让林少爷和马老爷抢了先。

“看到什么情节,给我们说说呀,你们可别光顾着自己看。”其中一个嚷嚷道。

虽然已成了朋友,但大家相处的时日毕竟不长,还没熟到可以置之不理的程度。

郭白性情随和,便一面看话本,一面说了起来:“主人公种植再生稻成功后,对那本古籍越发深信不疑。他又按照书里的指点,在闲置的稻田里种上了绿肥,以增加田地的肥力、改善土壤…”

“绿肥,这是什么东西?”林少爷不禁问道。

他跟以前的郭白一样,也是个对农事万事不懂的。

这个马老爷倒是知道:“绿肥就是苕子,冬闲的时候种在田里可以肥田。”

“不,不止是苕子。话本里罗列了许多绿肥的种类。”郭白道,“除了苕子,还有紫云英,这两样都是适合种在稻田里的。除此之外还有木豆、豌豆、绿豆、饭豆、竹豆、蚕豆、泥豆等豆类,这些既能肥田,还可以做粮和菜,或是给牲畜做饲料用。”

大家都有些吃惊:“这么好?”

“不止呢,还有决明、大叶猪屎豆,这两样既可肥田,还是药材。另外还有毛蔓豆、蝴蝶豆、柽麻、铺地木蓝、新银合欢、黄花草木樨、田菁等等,都各有各的好处。”

“什么时候能种?”另一个朋友迫不及待地问道。

“我看看。”郭白说完,就不作声了,认真看书。显然书里没再接着讲这些内容,而是展开情节去了。

足有一盏茶功夫,挤在一旁看书的林少爷这才欢呼起来:“有了有了,夏季绿肥是三四月,冬季绿肥是十月。”

“还有夏季绿肥?”

郭白仔细的浏览了一下书,道;“这里没细说,不过问一下庄头应该知道。书上说的绿肥里,哪些是夏季种的,哪些是冬季种的,他们这些老农应该是知道的,否则书上不会不提。”

他翻了一页书:“这里还说到种植绿肥也有讲究,比如多数绿肥都怕涝,农彥有‘种绿肥不怕不得收,只怕懒人不开沟’的说法。另外绿肥也要施肥。种紫云英须得覆盖稻草…”

“啊呀,不行,我一定要买到这本书。”林少爷在一旁抓耳挠腮,“我家稻田以往收割了稻谷之后,就这样随它荒着。我得拿这本书研究一下,今年就叫他们种上绿肥。有这么多的好处,谁不种是傻子。”

“对对,我们也种,我们也种。”其他人附和道。

原先再生稻还没种植成功的时候,大家都把当成纯粹的话本来看,对上面所写的农业知识抱着怀疑的态度。可事实证明书上写的东西绝对不是瞎编乱造的,是有绝对的理论根据的,这些人的态度就大变样了,简直把这套话本当成权威所写的农学书一样对待。

第628章 卖种子吧,发大财啊

“唉,所以我说,咱们就算自己抄了书,也一定要买它家的话本。人家白白的把这些内容写在书上,话本又那么好看,才卖几百文钱一本。咱们要是抄了书,作者和店家岂不是亏本?不行,我得提议店家把售价提高才成。写书的人那么辛苦这么无私,怎么能收益菲薄呢?看看咱们从这本书里得了多少好处?不说郭白家的再生稻,哪怕是冬天种个绿肥,也能有一茬的收益。人家白白地教咱们种田,咱们受之有愧啊。”林少爷道。

“对啊对啊,这话深得我心。”马老爷也附和道。

郭白更表示:“我一会儿就送一百两银子过去给书铺的掌柜,托他把这银子给书的作者。”

再生稻他种的面积还挺大,算是有一波比较丰厚的收益。再想想冬天的绿肥以及明年后年再生稻的收益,郭白觉得,要是不拿点银子来犒劳作者,他的良心实在过不去。

“老爷。”一个二十来岁的下人跑了进来,却是马老爷的长随。他抹着汗对马老爷道:“最后一本…被小人抢到了。”

他心有余悸:“您不知道,伙计说只剩下最后一本时,排在我后面的一窝蜂跑上来,想抢这本书。幸好书铺里的伙计知道我是排在前面的,否则这本书就要被人抢走了。”

林少爷听了这话,不抱希望地望向门口,果然看到自家小厮垂头丧气地走了进来:“少爷,没买到。”

“书铺老板说什么时候再印吗?”林少爷问道。

“说了,印书坊那边的速度不够快,每天只能供应几百本,至于具体多少,还得看书坊那边是不是能请到人。”小厮道,“不过少爷放心,明日小人早些来,一定能买到。”

林少爷点点头,转头对其他人道:“各位,明天你们还来吗?”

“来来来。”郭白连忙道,“我还得再买两本呢。”

“那就这么说定了。”

因为庄越严格执行杜锦宁的饥饿营销手段,每天只卖几百本话本,数量又不定,所以几个书铺每日早上就成了京城一道靓丽的风景,排队能排到老长。因为这个,话本的影响力越发大了。又因为再生稻的成功,所有看了话本且家中有田地并打算冬天闲置的人,都纷纷打算种植绿肥。

第四册 话本开始卖的第二日,庄越就着急忙慌地跑来找杜锦宁,问她道:“少爷少爷,有好多人来咱们花店问有没有绿肥种子卖,尤其是紫云英。”

杜锦宁看他一眼,摇头道:“没有,就算有也不能卖。”

庄越自然知道他们这时候去种植绿肥并获得种子已来不及了,正绞尽脑汁地在想去哪里弄些绿肥种子回来卖呢,就听到了杜锦宁这么一句话。

“为、为啥?”

有钱不赚,不是傻子么?他本还觉得自家少爷太过大公无私了呢,应该等他们的花店把所有的种子准备妥当再刊印这套话本来卖。到时候只要有话本卖的地方,就有人买绿肥种子,他们能赚多少钱啊!

现在就这么白白地把机会让给别人,庄越想想就不服气。

“因为话本是我写的,所以我不能卖种子。”杜锦宁道。

庄越愣了一下,这才反应过来,一巴掌就给了自己一个耳光。

因为这日是沐休,杜锦宁在家中,姚书棋正站在旁边听两人对话呢,就看到庄越这个动作。

他顿时吓了一跳,忙道:“庄掌柜,你这是怎么了?”

庄越摇摇头,叹了一口气:“我每次就只想着赚不赚钱,却没多思考一下,想想这件事于少爷的前程有没有影响。幸好少爷足够想得深远,否则我就得给少爷惹大祸了。”

姚书棋心有戚戚焉地点了点头。

可不是。如果杜锦宁没有考虑这一点,这边写话本说绿肥怎么好,那头就卖种子,这行径在那些士大夫看来,铜臭味十足,绝不是一个君子所为;在皇帝看来,你这样做不是为国为民,而仅仅是为了牟取暴利。而原本对作者感激万分的读者,也会因为你要赚他们的钱,原先的感激不仅没了,内心里还要对你万分鄙夷。

杜锦宁真想赚钱,凭她那脑子,多少钱赚不来?看看她创制出来的炒茶,看看她弄出来的园林,看看新开的花店…随随便便一样,就能日进斗金,何必要在这种最敏感的事情上赚钱呢?因为赚钱,就做好不得好,那才是傻子呢。

“行了,这有什么好自责的?你是掌柜,不是政客,想不到这些很正常。”杜锦宁摆手道,“你只要知道在做决定之前来问我就可以了。千万不能擅作主张。”

“这是肯定的。”庄越道。

想想他又不甘心。看着白花花的银子从指缝中流掉,他就浑身不舒服。

他又问杜锦宁:“咱们不卖,让别人卖行不行?比如二姑爷家。”

杜锦宁摇摇头:“我跟鲁小北的关系,能瞒得住人吗?只要瞒不住人,他卖与我卖又有什么区别?”

姚书棋点点头:“可不是。到时候少爷进了官场,有对手拿这个来攻讦少爷,少爷该如何自处?算了,还是别赚这个钱吧。”

庄越只得点点头。

“如果少爷没什么吩咐,我就先回去了。”他道。

“去吧。”

庄越走了几步,忽然想起什么,又转过身来问杜锦宁:“太太说要做买卖,问我有什么好营生。我想来想去,除了咱们这几样,也没什么营生既轻松又容易赚钱的。不如少爷您帮她想一想?”

说完他又道:“其实太太手里有钱,去城外买些田地种茶,也是挺好的。可太太说家里已做了这个营生了,她不想做。我又劝她开酒楼,这个咱们在桂省的时候做过有经验。她又说那些厨师难管,且还得找个掌柜,也是麻烦事,她手上没妥当的人。我说找个掌柜给她,她又不要。”

说着,庄越挠挠头,一脸苦闷地望着杜锦宁。

杜锦宁一听就想笑。她怎么觉得陈氏就像现代那些正处在叛逆期、一心想靠自己的本事赚钱的中二少年一样呢?

第629章 新的赚钱项目

“行,到时候我问问她。”杜锦宁道。

庄越听了,便放下心来,迈开腿正要走,忽然想起一件事:“少爷,这一两个月来,陆续有不少人在城外买地种茶树。”

每年的农历十月到次年的一月,正是茶树种植季节。江淅这一带早在唐朝就有僧人种茶制茶,后来慢慢也有私人买田地种茶,这倒也不稀奇。只是今年种茶的人有点多,跟往年不同,这才引起了庄越的注意。

杜锦宁却不觉得奇怪:“这也正常。人是趁利避害的。咱们制的炒青绿茶卖的价钱那样高,自然就会有人动脑筋想仿制来卖。”

说到这里她问道:“茶园的炒茶工,有外人去接触他们吗?”

庄越摇摇头:“这里的茶园,都是齐大人和袁大人的人在管,咱们原先在桂省,又没有人手,所以没插手茶园的事。现在也不好过问。”

其实庄越看到别人种茶,他也想再买些地来种茶的。这茶叶的利润如此高,他们家有技术有经验,怎么能把这份利润让给别人呢?

只是顾忌着齐伯昆和袁修竹,他不好提出来。毕竟当初是一起合伙做的,现在单独撇开他们,总是不大地道。

“到时候我跟齐爷爷提一下吧。”杜锦宁道。

庄越点点头:“要提就得尽快。太迟了今年种不了茶树,就得耽搁一年。”

“行,我知道了。”

庄越走后,杜锦宁便去了内院,一进内院的厅堂,却见陈氏正跟陈立说话。

她连忙把脚从门槛上缩了回来,转身回到了走廊上。陈氏的丫鬟果儿见了,连忙进去禀了一声:“太太,少爷过来。”

陈立慌慌张张地站了起来,对陈氏施了一礼就从后门出去了。

果儿来请,杜锦宁这才进了厅堂,坐下后让丫鬟婆子们都出去,开口问陈氏:“陈立现在如何?”

此时没外人,对杜锦宁,陈氏自然是实话实说。

她摇摇头,叹了一口气:“识了一些字。不过她脑子笨,教了也记不住,学了这么久,也就刚刚把识完。我想让她像你四姐一样,学些果树花卉种植的本事。以后出嫁时我给她陪上几十亩田地,她足不出户地也能赚些钱,不必靠着男人过日子。虽说到时候田地是有要种的,不用她亲自动手,但懂得一些才不会让人糊弄了去。可她在这方面似乎也没什么天赋。”

杜锦宁虽是穿越者,但身体和脑子用的还是原身的。原身的记性就十分好,所以跟她同父同母的姐姐们也都不是笨的,至少杜方苓、杜方蕙的记忆力是很不错的。所以她当初教她们识字,就比较轻松。

而陈立又比一般人的记忆力差一些,相比之下,两者的差别就很大了。

“她来咱们家也快一年了,怎么还是这么易惊害羞呢?”杜锦宁蹙眉又问。

她是女子,陈立又是因她的缘故被接到杜家的。所以杜锦宁比别人更希望陈立能立起来,无论是从学识上,还是从性格上都如此。

陈氏笑道:“那倒没有。这一年来她改变了许多,至少我带她去跟那些太太见面,她不会动不动就低头不敢看人了。你有这样的印象,可能是她看到你的缘故。”

说到这里,她的笑容渐渐消失了,看着杜锦宁那张漂亮的脸,她着实有些发愁。

陈立是个村姑,以前没见过什么世面。现在自己的未婚夫长得如此好,气质更没得说,还是个年轻举人,要想让陈立不动春心,怕是有些难啊。

“你以后进内院之前,还是让丫鬟婆子通禀一声吧。”她道。

杜锦宁无奈地点点头。

在自己家里还不能随意行动,出来进去都要先派人通禀,不知道的还以为她在家里摆架子呢。

撇开这个话题,杜锦宁问道:“娘,你们的生意商量得怎么样了?”

说起这个,陈氏想叹气:“没想出什么好营生可做的。”

“要不我给您个建议?”

陈氏犹豫了片刻,最终点了点头:“行。”

“不如去郊外买些田地。”

杜锦宁说完这句话,见陈氏露出失望的神情,她笑着继续道:“不过不种稻谷和茶叶,您叫人种茉莉花。”

“茉莉花?”陈氏皱起了眉,“你不是有一片种花的田地吗?怎的,上面种的花草还不够你卖的?”

杜锦宁摇摇头:“这茉莉花,不是种出来卖的,而是用来制茶的。”

“制茶?这花怎么制茶?”陈氏好奇道,“哦,我明白了,就像你四姐捣鼓的那些花茶一样?”

杜方蕙还在桂省没出嫁时,因为家里园子的花开得盛,她一时兴起采了些花瓣来试着泡茶。后来在杜锦宁的指点下,她制成了菊花茶、玫瑰花茶。所以说起用花来制茶,陈氏便以为是杜方蕙弄的那些。

杜锦宁摇头:“不是那种。是用茶叶窨制的,茶叶里只有花香却看不到花瓣。这种花茶是正儿八经的茶叶,不是花瓣茶。”

陈氏想了想,着实想象不出是什么样的。

她摇摇头,也不去探究这个:“算了,我也懒得去弄懂是怎样的,你只跟我说说如何种茉莉花。”

“种植自有庄头去操心,你只要知道,你田地里种出来的茉莉花,我全都买下,用来窨制花茶就可以了。也就是说,只要我这边一直制茶,你那边的茉莉花是不愁销的。到时候咱们一起商定一个合格的价钱。”

想了想,她又道:“你可以叫大姐、三姐、四姐以及方家亲家太太、许家亲家太太,只要她们手里有闲钱,都可以买了田地一起种。大部分田地种茉莉花,小部分种桂花。”

陈氏犹豫片刻,蹙眉道:“牵扯的人太多,以后会不会闹出什么纠纷来?”

“你们买地的时候分开就行,别凑在一起买。买完之后,你也只是提个建议,别强制她们种什么。三个姐姐那里不会有问题,许家太太那里本钱少,田地不多,且咱们也是多年的老交情,她的为人咱们还是知道的,也不会有事。只有方家,你建议方太太用她的嫁妆银子来置地,这样牵扯就小一些,应该出不什么大矛盾。”

陈氏点点头:“这样好。”

a

第630章 十五岁了,二月来了

要买地种茶,时不待我。杜锦宁从陈氏那里出来,干脆去了齐家。

今天沐休,齐伯昆即便现在不在家,也应该回家吃饭。

她还挺幸运,齐伯昆正好在家。

听了她的来意,齐伯昆转头向齐慕远道:“锦宁小小年纪,不光念书,还管家中一大堆庶务,赚了不少钱。我现在事忙,你爹又是个不靠谱的,这件事我干脆交给你做算了,正好你跟锦宁在一起有商有量的。”

齐慕远高兴地点点头:“祖父,您放心交给我吧,我保准把它做好。”

齐伯昆生怕为此耽误齐慕远的学业,连忙叮嘱道:“这件事你只需要吩咐掌柜,让他去做就行了,隔一段时间过问一下,不用你花太多精力在这上面。”

“我知道。”齐慕远点点头。

齐伯昆又嘱咐杜锦宁:“锦宁你带一带小远。我虽有意锻炼他,但这个时期,还是不宜将精力放到其他事情上。”

杜锦宁自然没口子答应。

见齐伯昆吩咐完这个似乎就没事了,她忙又问道:“袁先生那里,您看怎么处理?”

“你上京的时候,他就写了信给我,说如果你要扩大茶园,他就不参与了。他年纪大了,懒得再多操心这个。他那些儿孙,自己有本事就过好日子;没本事就过穷日子。总不能让他这么个七老八十的老人家辛苦赚钱给他们花吧?所以这一次咱们就别管他了。”

杜锦宁点点头。

袁修竹是个闲云野鹤,现在到了怡养天年的时候了,他就更不爱操心了。上次是她跟齐伯昆一起说起这事,他才兴致勃勃地在茶园这块参上一股。现在兴致退去,他怕是真懒得操这个心。

“不光是你袁先生,便是我,这次参的股也少一些,就占个…”齐伯昆想了想,“就占个三成吧。”

“齐爷爷…”

杜锦宁开口想要劝一劝齐伯昆,齐伯昆就摆了摆手:“锦宁啊,我知道是你个大气的孩子,不会跟我们计较谁多谁少。但我们做老人的,总不能占你个小孩子的便宜啊。这茶叶之所以卖得上高价,全靠你提供的制茶手艺。要是没了你那种制茶方法,这些茶也就值个三瓜两枣,卖不了什么钱。”

“原先呢,你没人脉没人打理也就算了,我们出人出力还好意思参上一脚。现在你什么都不缺,人也在京城了,我们再这样占便宜,就不好了。要不是我想让小远跟着你学学,锻炼一下,我都打算跟你袁先生一样,不参与这事了。”

“明年我打算制作一种花茶。”杜锦宁道,“要是您不参与,别人欺负我了怎么办?所以不是您占我便宜,是我想把您当成我的靠山呢。我看咱们还是五五分吧。我出技术,您保驾护航。”

“那就四六,你六我四,就这么定了。”齐伯昆一语说定了此事,不许杜锦宁再多说。

他们议定了这事,自己就不怎么操心了,都交给两个掌柜去做。打听消息买田地,再组织人手栽种茶树,都是庄越他们的事。杜锦宁和齐慕远只需要关键时刻拿个主意就是了。

城外如火如荼地开始种植绿肥,杜锦宁除了将第五册 话本写好交给庄越之外,专心念自己的书。不知不觉,新年已经到来了。

“宁哥儿,过了年,你就满十五岁了。”陈氏说这话的时候,目光里隐隐带着担忧。

“娘,您放心吧。二月就是春闱,春闱过后,您就不用再担心我了。”杜锦宁道。

她是个谨慎的性子,从来不会寄希望于别人眼瞎,看不到她跟其他男孩子的区别。

虽说有些男孩子发育得晚,在十五岁的时候喉结并不明显,也还没到长胡子的时候,但因为她的容貌太过漂亮,她担心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早已让漓水县勾栏里的那个老人帮她用猪皮做了一个特制的喉结,贴在脖子上,再穿上高领的衣服。如此半遮半掩,很难看出破绽。

除了假喉结,她叫老人帮着做了一个假胸,打算在会试的时候贴在胸前。她毕竟十五岁了,虽然发育得有些晚,但胸部已不再是一马平川,而有了点小小的曲线。虽说这个架空宋朝因为惩罚制度极严厉,搜查手段比较温和,但她还是小心准备好,以保万全。

另外,她早在漓水县的时候就跟着那个老人学口技,这一年半的时间内一直在慢慢地将自己的嗓音改变。虽然不能把嗓音完全改变为男声,但低沉的中音她还是能发出来的。再加上她举手投足没有一点女气,关嘉泽和齐慕远等人又跟她一块儿长大,整个太学竟没有一个人怀疑她的性别。

当然,这世上有许多有特别癖好的人,看杜锦宁长得漂亮,太学里那些家世显赫的不是没起过歪心思。但齐慕远和关嘉泽、方少华的家世也不凡,他们跟杜锦宁的关系又太铁,那些人衡量再三,不再轻易动弹。

有那想动手的,也让杜锦宁稍使些手段给收拾了。

因此,杜锦宁在太学里的日子倒过得很平静。

过了年,出了正月,杜锦宁度过了十五岁生日,就到了二月,恩科就在眼前了。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皇帝再任命正、副两个总裁,同考官八名。

“泽哥儿,你一定要好好感谢杜锦宁。要是没有他帮你分析一通,现在你能不能参加会试还未可知呢。”孔氏无限感慨地对关嘉泽道。

虽说会试的主考官不是礼部尚书,但因恩科是礼部主持的,如果关正祥还是礼部尚书,关嘉泽作为他的亲儿子,那肯定是要避讳的。如此的话,关嘉泽势必要等到下一届春闱了。

一步迟,步步迟,等别人都爬上四五品了,你还在六品打转,前途就被耽搁了。

所以这时孔氏万分感激杜锦宁。

关嘉泽也心有余悸:“我知道的。要不是他,我现在都不能参加考试了。

恩科由礼部主持,礼部尚书不可能因为儿子参加科举就不当这个尚书,所以无从推辞,回避的就只能是晚辈。但齐伯昆却没有这个顾虑。

本来皇帝想让齐伯昆作为这一届恩科的主考官的,但因齐慕远参加考试,齐伯昆就将此事给推了。

第631章 心态

虽然杜锦宁爱分析政局,对京中的这些官员以及派系也尽可能地摸清楚,以做到知已知彼,遇到事情,或是被人害了不至于满脸懵逼,满心茫然。

但会试在际,她对于谁做主考官,谁做副考官并没有太多的关注,依然跟往常一样在太学里认真地看书学习。

每到一个学院,她做得最多的一件事,不是做作业,不是写夫子布置下来的文章,而是跑藏书楼,把藏书楼里的书都扫上一遍。

桂省毕竟不是学风浓郁的省份,就算是桂省最大的府学,其藏书量跟太学相比,也少得可怜,十分之一都不到。

所以杜锦宁这半年多来,就跟老鼠掉到了米缸里,整日沉浸在获取知识的快乐里,处理家中杂事不过是占用了她一点点的时间。即便现在满京城的人在议论谁做主考官,谁谁谁的文章写得好,谁最有可能取得状元,依然不能让她太过分神。

这让暗自观察他的冯学正暗自点头。

当初杜锦宁入太学之前,冯学正因为听信了妻弟的话,这才为难杜锦宁的。

他的妻弟,跟祁元道是好友。祁元道当初被杜锦宁气得吐血的事让他知道了,他十分气愤。听说杜锦宁来了京城,而且要进太学,他就特意去找了姐夫,将杜锦宁对前辈不尊重、轻狂无礼的事说了,冯学正这才在杜锦宁入学的时候为难一下她。

不过这大半年来,杜锦宁的表现冯学正一直看在眼里。这孩子资质极佳,却难得的不骄不躁,勤奋好学,洁身自好,而且对长辈尊敬有加,对同窗也友好以待,根本不像他妻弟所说的那般狂妄骄纵。

现在会试就在眼前,太学里的学子一个个都心思浮动,杜锦宁却依然跟以前一样,除了吃饭睡觉,都泡在藏书楼里看书。

杜锦宁这情形,虽然让冯学正暗自赞许,却让关嘉泽受不了了。

他忍不住开口道:“你怎么就不关心一下主考官是谁呢?当初周东平要害你,差点让你连府试都没过,可见主考官多重要。现在到了临门一脚了,你怎么倒漠不关心起来了?”

方少华也点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