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8章 谁是状元?

吴公公立刻遵照办理。

关嘉泽会试的时候进了前十,不过殿试的时候却没有进,而是排在了第十五位。其他人的名次倒是相差不大。赵晤一时兴起,又让吴公公将他们所写的试卷呈上来。

那些人长年跟杜锦宁在一起,受她的思想影响比较深。写的文章或许没有杜锦宁和齐慕远那般好,却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赵晤将最后一名许成源的文章看完,放下试卷,嘴角泛起一抹满意的笑意。

这些人中,方少华虽是官宦之后,但他的父亲却是寒门出身;梁先宽和关嘉泽都是小世家出身,许成源是真真正正的寒门子。齐慕远是齐伯昆的孙子,自己人。

这些,都可以作为一批极为优秀的年轻官员,加以培养。假以时日,赵晤相信,这些人一定能代替朝堂上那些浑身充满迂腐气息的老头子,跟着他一起打造一个荣昌盛世。

不过…

赵晤的目光在杜锦宁和齐慕远的名字上停了停,一时拿不定主意。

吴公公看到外面的太监做了个手势,再看看屋里的滴漏,上面禀道:“皇上,该用膳了。”

这是太后娘娘的懿旨。皇上身为皇子在外地办差时伤了胃,所以一到饭点就要按时吃饭。身为大太监,需得及时提醒。

赵晤这才发现一个上午的时间已过去了。

他吩咐旁边的一个小太监:“去宁寿宫说一声,我过去用膳。”

待小太监飞快地跑出去,他这才站了起来,慢悠悠地往宁寿宫而去。

太后是个智慧聪颖的女子,有时候赵晤遇到难事,或是处理公事烦了,不是往皇后所住的凤藻宫跑,或是去妃子的宫殿,而是喜欢去太后那里坐坐聊一聊,往往困扰他的难题就迎刃而解。

赵晤自七岁进皇子所时,就与母亲分开了,极难得的情况下才会跟母亲和妹妹一起吃顿饭。机会难得,便不会拘泥于规矩,母子三人会一边说话一边吃饭,气氛十分温馨。当时,赵晤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常与母亲一起吃饭。

现在他做了皇帝,自然想到宁寿宫吃饭就到这里来吃,也并不拿规矩来束缚自己和母亲。

太后也知道赵晤国事繁忙,过来吃饭必是遇到难题了。

她让太监给赵晤布了一筷子他喜欢吃的菜,便问道:“可是遇上了什么事?”

赵晤便把杜锦宁和齐慕远的情况说了,道:“母后,你说,我应该更看重寒门子弟,还是依从龙之功,提拔拥护我的臣子的后人?”

作为被世家所束缚的皇帝,他自然更喜欢用寒门子,这也是科举制度选仕的意义,要打破世家对政权的把持。可齐伯昆在赵晤夺嫡时立了大功,如果赵晤不把他的孙子提为状元,他怕这些跟随他夺天下的臣子对他寒心。

皇上钦定殿试前十的名次,历来都不是根据成绩,常常会因为某些特殊原因而定。有时候是因为名字是否吉祥,有时候是因为颜值。比如北宋时期的王安石,送呈御览时本来排在第一名,结果由于试卷中“孺子其朋”这句话,让宋仁宗看了大不高兴,被直接降到第四名,而由于第二名、第三名属于在职官吏应考,按例不得为状元,所以第四名应届生杨寘幸运地成为了该科状元。

而探花郎往往是长得最好年纪比较轻的那一个。

所以赵晤要根据自己的心意来决定状元、榜眼、探花是谁,朝堂里不会有人提出异议。

赵明月平时都是在宁寿宫用膳的,她一听这话就想张嘴,却被太后瞪了一眼,只好讪讪地闭上了嘴巴。

太后示意吴公公把一样菜布到皇帝的盘子里,自己舀了一勺汤喝了,这才用帕子抹了抹嘴,开口道:“你做皇帝的时间还很长,想要提拔寒门子弟,有的是机会。可今年是恩科,是你做皇帝第一次取仕,我觉得还是施恩为佳。现在的朝堂,需要稳定。”

“母后说的是。”赵晤的头脑也渐渐清醒过来。

他是太喜欢杜锦宁的文章了,才会纠结。其实给他点时间让他清醒,他亦会如太后所说的这般决定的。

冯季康一回到太学就问门房:“杜锦宁几人回去了吗?”

“回学正大人,还没有。”

冯季康也不问他们在哪里,直奔藏书楼,果然看到杜锦宁几人静静地坐在那里看书。

昨天杜锦宁约的不光是齐慕远,还有关嘉泽等几人。

本来考完了殿试,大家本应该好好放松,出去游玩或是在家玩乐,但杜锦宁一约,大家还是来了。

此时见冯季康出现在藏书楼,大家都很诧异,纷纷起身给他见礼。

冯季康摆摆手,笑着对杜锦宁道:“我刚从宫里出来,皇上召见我,向我询问关于你的问题。”

大家都吃了一惊,看向杜锦宁。

许成源则若有所思。

关嘉泽惊喜道:“锦宁,莫非你是头名状元?”

杜锦宁摇摇头:“别乱猜。”他看向冯季康,拱手道,“学正大人,皇上莫不是因为我那话本,才召见于您?”

“话本?什么话本?”冯季康莫名其妙。

“不是?”

“不是!”冯季康摇摇头,“皇上大概是看你殿试上写的那三篇文章,觉得很是赞赏,便派人找我,向我询问你在太学里的表现。我当然是极力夸赞于你。”

为担心这些学子看轻自己,他连忙解释道:“你入太学写的那篇文章就极为令我震憾,所以我平时十分关注你;平时夫子们布置作业让你写的文章,我都派人找来看过,知道你有真才实学,还极其勤奋。我在皇上面前也是实话实说。”

“多谢学正大人赞誉,替我在皇上面前美言。”杜锦宁深深作了个揖。

见杜锦宁领自己的情,冯季康脸上的笑容更盛。

他亲自将杜锦宁扶了起来,环视大家,激励道:“我们太学能出你们几位出色的才子,也是太学的荣幸。以后入了仕,还望你们别落下了学问。”

大家都躬身应“是”。

冯季康知道见好就收,说了这两句,便告辞离开了。

等他一走,关嘉泽就恭喜杜锦宁。

“关嘉泽,别乱说话。我不一定是状元。”杜锦宁看向齐慕远,“没准这个状元名头会落在齐慕远身上。”

第649章 纪夫人

齐慕远一愣:“怎么会?”

早上到了藏书楼,大家并没有马上看书,而是各自把自己的文章都写了出来,给大家过目。

他的文章虽然比其他几人好,但跟杜锦宁比起来,终还是差一些。

毕竟他是货真价实的十七岁少年,又是地地道道的古人。就算再聪明,又岂能跟杜锦宁这活了两辈子、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比呢?

“相信我的眼光。”杜锦宁笑道。

大家其实都不是愚钝之人,多次听杜锦宁分析朝堂上的情况,他们思考问题便不再像一般学子那般浅薄,而会从大局出发,往深里去想。现如今杜锦宁的话说到这份上,他们想一想就明白了杜锦宁的话是什么意思。

关嘉泽担心齐慕远尴尬,忙道:“不管怎么说,状元出在咱们兄弟之中,就是咱们的荣耀。齐慕远你回去可得好好烧香,别让这状元名头给别人摘去了。”

大家都笑了起来,纷纷附和关嘉泽。

齐慕远眉头微皱,摇摇头道:“如是这样,我受之有愧。”

“千万别这么说,让人听了惹来麻烦。”杜锦宁正色道,“雷霆雨露,均是君恩。皇上封谁是状元,自有他的道理。被点中者,只管接受就是。”

齐慕远自然知道,如果这个状元名头真落到他头上,他是承了祖荫了。而这个,不是他想推辞就能推辞的。

他叹气道:“你说的对。”不过他还是要尽力而为,不想承这祖荫。

“走吧,时辰不早了,咱们去膳堂吃饭。”杜锦宁一挥手。

“去膳堂?”关嘉泽怪叫起来,“不管怎么说,今天都是特殊的日子,咱们总得去一个好点的酒楼吃一顿好的吧?”

杜锦宁一挑眉:“你以为我今天叫你们来,是真看书来了?”

这话大家早想问了。

方少华接着她的话问道:“不是看书是为了什么?”

“当然是躲避上门贺喜的人啊。”杜锦宁摊摊手,“不嫌烦的话,你们现在可以出去吃饭或者回家。”

想想酒楼上尽是会试过的了的贡生,还有家里不知哪里冒出来的亲戚,一个个热情似火地套近乎,关嘉泽就把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算了算了,还是在膳堂吃吧。”

说到贺喜,陈氏的今日早起就接待了不少来套近乎的左邻右舍。

虽说殿试的最终名次还没出来,但过了会试就已是准进士了。而且杜锦宁在会试时是会元,殿试再差也不可能差到哪里去。一甲要看运气,但二甲是绝对跑不了的。

所以趁着还没发榜时烧个冷灶,总比放了榜后再过来套近乎要强,起码不招人反感,名声也好听些。所以打从今儿一早起,来杜家串门子的人就络绎不绝。

男客来的,姚书棋一律告之:太学的夫子有事找杜锦宁,所以自家少爷不在家,男客由他代为接待。

既上了门,没见到新晋进士虽然遗憾,有些人心里不高兴,但也不好转身就走。都会进厅堂里坐一坐送上贺礼。跟姚书棋说上几句客套话,客人就会告辞离开。离开之时,姚书棋都会回以价值相当的回礼。

女客来访,陈氏就不能再往外推了,只能陪着笑脸接待。

好在大家都是上门来贺喜的,说的都是夸杜锦宁的话。这话陈氏爱听,待客于她倒也不是苦差事。

这不,听到隔壁纪大人的夫人过来贺喜,她尽管有些疲惫,还是高高兴兴地把人给迎了进来。

纪夫人先恭贺了一通,说了一番赞扬杜锦宁的话,又夸陈氏好福气,便问道:“令郎今年已十五岁了吧?打算什么时候成亲?”

女人们就爱关心这个,这样的话陈氏没少听到。

她并没有丝毫不自在,笑着回道:“男孩子,成亲太早不好,起码十七八岁才好。我们家宁哥儿,不着急。”

虽说古代人对医学知识匮乏,但千百年来总结下来的经验,让他们也知道,男孩儿太早成亲,身体还没养成,年纪轻轻又没有节制,男女之事太过频繁极容易伤身子,损寿元;女孩儿太早怀孕生子也容易夭折,对身体很不好。

所以在民间,女子十五六岁,男子十七八岁成亲,才是正理。

一听这话,纪夫人的心就放下了,不过她今天来的任务不止如此。

她笑道:“你说的是正理儿。孙子虽重要,但再怎么的也比不过儿子。儿子的身子好,长命百岁才是最要紧的。有了儿子,还怕没孙子吗?”

这话放在其他夫人太太那里,肯定会得到百般认同。

只是陈氏没有儿子,对此就没什么体会。

她笑着点点头,敷衍道:“确是这么个理儿。”

“听说你家宁哥儿已订了亲,是你娘家的侄女?怎么不带她出来见见客,也好锻炼锻炼她?你家宁哥儿往后必定是要做大官有大出息的,你侄女不见世面可不行。往后总不能他成了亲,你还替他打理后宅管着家,操持着里里外外吧?咱们劳累了一辈子,是时候享清福,让儿媳妇伺候咱们了。莫不还要咱们这身老骨头去伺候他们不成?”

要是陈立确实是陈氏以后的儿媳妇,她自然要照着纪夫人说这样去锻炼她。

只是他们母女俩打着以后要把陈立嫁出去的主意,自然是越少人见过陈立越好。所以陈氏出来待客,或是去别人家做客,从来不带陈立。除了鲁国长公主赵明月机缘巧合之下见过她一面,其他人还真不知道陈立长什么样儿。

以前在桂省的时候,那些邻居见陈氏容貌秀丽,举止也得体,便觉她的侄女应该也不差。当时杜锦宁仅是秀才或举人,身份也不见得多高贵,倒没人拿这门亲事来评头论足。

现在纪夫人这么说,句句在理,又是为着陈氏好,陈氏倒真不知如何拒绝了。

她只得笑道:“那孩子以前是在乡下长大的,语言举止还拿不出手。要是现在叫她出来见人,被人耻笑了去,反而不美。等以后我把她教导好了,再带她出来见世面。反正还得两三年后才成亲,我有的是时间教导她,不着急。”

第650章 劝

纪夫人却摇摇头,不赞成地道:“妹妹你这话就错了。你关在家里把她教得再好,等一出来见客,心中胆怯,所有学的东西就都忘了。倒不如让她多见几回客人,把心态放平和了,以后见再大的场面也不怯场,你的教导才是事半功倍。”

说着不等陈氏说话,她便又笑道:“我跟你一见如故,两家就隔了一堵墙,我们家贵太嫔所出的静王爷,在桂省时更是多得你家关照,把你家宁哥儿当成极好的朋友,咱们两家就没必要见外了。按我说啊,往后咱们就当自家人来走动,不要见外才好。如果杜太太不嫌弃,我就托大唤你一声妹妹如何?”

陈氏心下一动,笑道:“那自然是极好。”说着她站了起来,对纪夫人福了福身,“姐姐。”

纪夫人亦站起来回了一礼:“妹妹。”

两人相视而笑。

各自落座后,纪夫人就叫下人将带来的礼物奉上:“你既唤我姐姐,那么我就是宁哥儿的姨母了。外甥考上了进士,我这做姨母的总不能空手而贺。这对镇纸,是满堂楼的大师傅所雕刻,上面的青云图案最是应景。我这个姨母就祝宁哥儿青云直上,步步高升了。”

陈氏一看那对镇纸,是用上好的玉石所刻,玉质极佳,晶莹剔透;雕工也极精致。显然价值不菲。

思忖着自家库房里有哪一样价值相同的东西可以回礼,她笑着接过镇纸,感激地笑道:“多谢姐姐厚礼,承姐姐吉言。”

纪夫人又叫丫鬟奉上一个玉簪:“这是给你那侄女的。”又问,“我该怎么唤她?”

陈氏的笑容就有些僵,不过这抹僵硬一闪而逝,没让纪夫人看出端倪:“她叫陈立,大家都唤她立姐儿。”

“陈立,好名字。”纪夫人道,“这是我给立姐儿的见面礼。”

既是见面礼,陈立又在家里,陈氏没有不让她出来当面感谢纪夫人的道理,否则就是不懂礼数了。

陈氏揣摩着纪夫人一定要见陈立的用意,一面让丫鬟去传话,让陈立出来拜谢纪夫人。

“按理说,尽管立姐儿跟我家宁哥儿打小定亲,也没有长住杜家的理儿。只是我那嫂嫂是个心狠的乡下妇人,重男轻女,不把女孩儿当人看,整日打骂立姐儿,把立姐儿养得畏畏缩缩。我回娘家时见她可怜,这才把她接下来教导,免得让她娘搓磨她。她被接下一年了,胆子还是小。一会儿如有失礼之处,姐姐莫要见怪。”

纪夫人摇摇手:“自然不会见怪,妹妹不用担心。说起来我们也是小户人家出身,直到我家老爷考上进士做了官,我们才在这京城觅了一席之地。我家情形跟你也差不多,谁笑谁呢?”

不得不说,尽管陈氏怀疑纪夫人今天的来意动机不纯,但纪夫人的话和她放得很低的态度,还是很让人舒服的,平白让人起了亲近之心。

说话间,陈立在管家婆子的引领下进来了。

陈氏朝她招手,笑道:“这是隔壁的纪夫人,很是和蔼可亲,往后少不得经常走动,你且过来拜见拜见,也谢谢她送你的贵重礼物。”

陈氏赶紧伏身拜谢。

看到陈立,纪夫人脸上的笑容越发灿烂了。

陈氏容貌秀丽,但陈家哥哥长得一般,娶的婆娘更是中下,所以陈立的容貌极为普通,勉强算得上清秀。身材虽然高挑,但行动上依然畏畏缩缩,言语讷讷,不大上得了台面。

她到杜家一年,其实陈氏已很用心教导她了,杜方苓三姐妹也不吝赐教。可无奈每人的资质不同,有的一点就通,有的就如同那榆木脑袋,怎么说都不知如何领悟。

这陈立原就资质普通,十几年来又被母亲动辄打骂,且言行举止受乡人影响,刚来杜家时,不管说话做事都让陈氏皱眉,比府里那最愚笨的丫鬟都好不了多少。

经过一年的教导和熏陶,她现在比以前有了很大进步,但跟那些自小读书识字聪明伶俐的女孩儿比,还是差一大截,更不用说跟世家小姐比了。

现在站在纪夫人面前的陈立,皮肤微黑,眼睛不大不小,嘴唇有些厚,鼻梁有些塌,说话的时候总低着头,不敢跟人对视。也不知是紧张还是天生如此,问候感谢的话被她说得结结巴巴,甚不爽利。

陈氏也知道陈立这样,不大上得了台面。让她在旁边坐了一会儿,就遣她回去了:“你今儿个的功课还没做过,赶紧回去做吧。”

打发了陈立,她对纪夫人笑道:“现在每日让她识字。《三字经》已学完,正在学《百家姓》。这孩子起步低,比不得你们的小姐,且慢慢来。”

纪夫人之所以非得要见陈立,就是想找个借口。

这会子如偿所愿,她便推心置腹地道:“妹妹呀,这是你的家事,我原不该多嘴。但你既唤我一声姐姐,我要有话藏着掖着,就对不住你了。”

陈氏笑着摇头:“姐姐有什么话尽管说。我知道你是为我好。”

“你只得宁哥儿一个儿子,又生的如此好,才华这般高。十五岁的年纪就考上了进士,会试的时候还是会元,天下所有的钟灵毓秀都集中在你家了。你要为了娘家,替宁哥儿娶这么个媳妇,我都要替宁哥儿委曲。”

见陈氏默不作声,她又道:“妹妹不在这官场混,可能不知道这其中的道道。中了进士做了官,这仅仅是第一步。他们做官,得从最小的**品开始,在衙门里干最低等的活,辛辛苦苦还没功劳。如果没人提携,混一辈子也不过六七品!可有父辈提携的就不一样了,做事有人帮衬,稍有功劳就有人在皇上面前提及,很快就可以青云直上,出入前呼后拥,好不威风。”

看到陈氏仍不作声,她继续道:“你家宁哥儿那般好,值得配个世家千金。有丰厚的嫁妆,有父兄帮衬,理家交际都是一把好手。你这侄女你也不用亏待她,给她准备一副丰厚的嫁妆,嫁个六七品官儿,她也不用为难,你也不用发愁,多好。”

第651章 我要静静

陈氏终于明白纪夫人一定要见陈立的原因和她的来意了。

假如,假如杜锦宁是个男孩子,其实她是很赞同纪夫人的观点的。

倒不是她是个见利忘义、嫌贫爱富的人,而是她觉得,有多大碗吃多少饭,这是很有道理的。

陈立能力不足,让她做个官夫人,她不会觉得幸福,只会觉得痛苦。而杜锦宁则会更痛苦。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身后的那个女人就会给你捅出个大乱子来。要是有个政敌利用她做什么事,凭她的脑子根本看不出来,只会按着别人的下的圈套做,到时候没准就害死了杜锦宁。

而如果让她这个正室夫人歇着,再娶个能干的妾氏来帮着管家,关正祥那一妻一妾的下场,陈氏可是看到了的,这根本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所以如果杜锦宁是个男人,她一定不会让杜锦宁娶陈立,而是为杜锦宁物色一位聪明的女子。容貌漂不漂亮不要紧,最重要的是智商与情商能与杜锦宁相匹配。

但那仅仅是假如,一切都得建立在杜锦宁是个男人的基础上。

“姐姐这话说的有道理。不过我家宁哥儿是个重情重义的人。小时候我家宁哥儿差点病死没钱看病,是立姐儿偷偷拿了家里的钱送给我们救急,宁哥儿才得以活下来。所以尽管立姐儿诸般不好,但我家宁哥儿说了,他是不会抛弃立姐儿,而改娶他人的。”

“…”

纪夫人久久不语。

她真不知道应该夸杜锦宁有情有义,还是应该说他傻。

总之,这番谈话就到此为止,再也谈不下去了。

不过临走前,纪夫人还是拉着陈氏到了一边去,避着下人轻声问了她一句:“如果我说,是公主看中了你家宁哥儿,你还要说刚才那番话吗?”

说着她用力扯了一下陈氏的手,眨了一下眼,这才转身离开。

陈氏震惊地立在当场,好半晌才回过神来。

愣愣地回到屋里,她沉着脸敲打屋里的下人:“刚才的话,不许传到立姑娘耳里;少爷的亲事也不许私下里议论。谁要是乱嚼舌根子,打二十大板提脚卖出去。”

“是。”

而这个时候,汪福来家的婆娘鲁婶却在浆洗房偷偷跟人道:“你不知道,咱们家少爷那是天生的命硬。以前在漓水的时候,有个和尚可厉害了,算的卦无一不准。太太拿了少爷的八字给他算过,他说少爷是天上的文曲星,以后定会会飞黄腾达,但就有一点,命硬,不光克父,还克妻。而且娶了妻后有了岳丈,没准连岳丈也克了。那老和尚跟太太说,少爷的亲事一定要谨慎,免得害人害已。”

浆洗房里的妇人都是府里下人家的婆娘,这些人没什么技术和特长,就被安排到浆洗房来的。

大家平时干活无聊,就喜欢聊八卦。陈氏管家挺严,家里人口又少,就母子两人,也没什么闲话可说,于是这一整条街的八卦就成了她们干活的动力。

她们虽被关在宅子里不得随意出入,但厨房有人每日出门采买,家里爷们也跟着少爷出府,或是有女儿在陈氏跟前伺候、跟着去过隔壁府上做客的。东拼西凑多多少少知道一些外面的事。在这娱乐极为匮乏的古代,她们除了聊八卦,真没什么事可做。

所以在这里住得大半年,哪家有什么人有什么事,大家基本都知道。

汪福来极得太太和少爷的看重,而且又是最早跟着少爷的,算是府里的元老;鲁婶在浆洗房算是个小头目,专门管着这些婆娘。

大家虽说记得家规,可这话头是鲁婶挑起的,说的还是这么劲爆的消息,大家顿时精神奕奕起来。

“真的?那太太怎么还给少爷订了她娘家侄女?”

这不是害了自家人吗?如今少爷的岳丈,可是太太的亲哥哥。太太这是有多恨她亲哥,才会订这么一门亲呗。

“立姑娘和她爹都命硬,所以扛得住。”鲁婶悄声道,“不订亲不行啊,打少爷考上秀才起,就有无数人要把女儿嫁给少爷。”

她把孔氏、潘义庭各色人等都数了一遍,道:“你们想想,少爷哪敢娶他们的女儿啊。万一应承下来,让人发现当年和尚的断语,这些人还不报复少爷?但把这理由说出来吧,人家又不信,总觉得少爷是找理由推脱,不愿意跟他们结亲,平白地得罪人,而且少爷这名声也不好听。所以太太听当初那和尚说立姑娘和陈家舅舅的命硬,干脆就给少爷订了这门亲事,免得惹麻烦。”

“原是这样。”一个婆子道,“我说呢,立姑娘虽说是太太的侄女,但这无论是相貌还是才华,都跟少爷相差太远。太太就算想帮衬娘家,也不能这么坑儿子,原来有这么一个缘由。”

八卦的力量是无穷的,再加上有人有意引导,鲁婶这话很快就传到府里许多下人耳里。待纪府的下人想办法来打探消息时,也得了这么个惊人的内幕。

“说得这么好听,什么重情重义,原来是这么回事。”纪夫人撇了撇嘴。

要是陈氏一开始就拿“克妻”来拒绝亲事,或许纪夫人还要怀疑。可两个说法一明一暗这么一配合,任谁都觉得刻章隐瞒的那个才是真相,完全不会去想其实两个都是假的。

她匆匆去了静王府,将事情跟静王妃说了,静王妃便入了宫,将消息传递到了宫里。

消息从鲁婶嘴里说出,到传到太后的耳里,不过是用了半日的功夫。

太后让人将赵明月叫来,将打探出来的情况跟她说了。

她劝道:“杜锦宁不行!身之发肤受之父母,母后是不允许你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的。你再看看其他的新科进士吧。依我看,那齐慕远就挺好。虽说是世家子,但齐家人人丁不旺,姻亲少,在朝堂里牵扯不深,齐伯昆又得你哥哥的信任,倒比那杜锦宁还强些。而且他还没有定亲,再合适不过。你哥哥下一道赐婚圣旨,这门亲事就妥了。”

赵明月的心沉到了谷底。

她想嫁给杜锦宁,不光是因为杜锦宁长得好年纪相当,更是因为杜锦宁的才华。她通过话本和杜锦宁在话本里刻画的人物,总感觉能触摸杜锦宁的灵魂,这个灵魂让她欢喜让她崇拜让她心生向往。再加上赵昶对杜锦宁的景仰,以及接触过两次后对杜锦宁的好印象,让她这颗少女的心怦然心动,开始为某个人牵肠挂肚、朝思夜想。

有了这种感情,驸马之位绝不是其他任何男人所能取代的。

她咬着唇,摇摇头:“不要,我不要嫁给任何人。”

太后叹了一口气:“明月…”

“别说了,我不想听。反正不要给我乱赐婚,就算赐了,我也是不嫁的。”赵明月说着,流着眼泪提着裙子跑了出去。

她的心很乱,她要静一静才能做决定。f

第652章 我不要这个状元

太学里,杜锦宁他们几个在膳堂里吃过饭,便又回藏书楼里看书,直到天色渐暗,这才各自散去。

回到家里,齐慕远就问门房道:“老太爷回来了吗?”

“回少爷,还没有。”门房恭敬地道。

齐慕远点点头,走了进去,正要回自己院子,就听一个婆子迎了上来,道:“少爷,您回来了?太太正等您吃饭呢。”

齐慕远停住了脚步,看了那婆子一眼,道:“我等祖父回来一块儿吃。你去回太太,让她跟老爷、二少爷吃吧,不用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