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一众老头子,都没想出这个办法,总想着全国放开路引。

当着赵晤的面,齐伯昆又是个老头子,杜锦宁便没避开他的手,只是呲牙咧嘴地喊了一声:“齐大人,您轻点。”

齐伯昆抚着胡子仰头“哈哈哈”地笑了起来。

这是皇宫,面前还杵着个皇帝,杜锦宁也没敢跟他没大没小的贫嘴。

她拱拱手又对赵晤道:“乱世用重典。把严惩放在这个试行的区域,也是可以的。到时候皇上多派些军队把守,衙门里也可以多增加一些差役,用以维持秩序。两年以后,如果这个地区形式平稳,经济也慢慢繁荣起来,能看到改革的成效,而世家们的反应也不强烈,就可以在全国实行新政。到时候,朝中就可以成立一个‘商部’,专管工商事宜。当然,这商部某司也可以先在那个试点进行试行。”杜锦宁又道。

“哦?这个商部,是做什么的?有什么作用?”赵晤感兴趣地问道。

“商部可以执行朝庭的命令和各项法规,制定适合当地的商业政策,招商引资,对市场进行规划,登记和管理经营者…”

她把现代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挑选了比较合适古代情况的,一一给赵晤说了出来。

古代是没有专门的工商行政管理机构的。其事务主要由户部、工部和内务府三个机构兼管,只进行市场规划、市场交易管理、经营者登记管理,以及交易契约管理。除此之外再无其他行政功能。

“皇上成立商部,把它与其他六部并列,这也是表明一个态度,那就是对工商的重视。皇上的态度一摆出,再放开路引,大宋的商业必然会慢慢繁荣起来。”

赵晤和齐伯昆没想到只两天的功夫,杜锦宁就将问题考虑得这么全面了,把这个“商部”的职能说得十分详尽,让人一下子对放开商业充满了信心。

赵晤做皇子时办过许多差事,管过不少具体事务,接触底层社会的机会并不少;齐伯昆更是从县令做起,一直做到吏部尚书的。两人对于古代社会的各种问题比杜锦宁认识更加深刻。

于是接下来两人又提出了不少问题,都是比较尖锐的。本来两人也没期望杜锦宁能回答得出来。毕竟杜锦宁年龄和阅历摆在那里。他能提出“试点”和“商部”这两个主意,已是给他们指出了一条明路,其他的细节,他们完全可以叫其他大臣来商议探讨,力求拿出一个完善的方案来,让试点的改革能顺利进行。

可没想到的是,杜锦宁又给了他们惊喜。她回想着现代社会的行政机构的种种处理办法,将赵晤和齐伯昆提出的问题都回答了七七八八,而且提出的方案有许多是赵晤和齐伯昆所没想到的,十分有新意,也更加完善,这把赵晤和齐伯昆喜得不知如何是好。f

第686章 继续

“你还有什么,尽管说出来。”赵晤看向杜锦宁的眼眸已闪闪发光了,就跟看到了绝世珍宝一般。

“微臣一直说的是‘工商’二字,那么发展商业的同时,必然得大力提倡和发展工业技术。毕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比如把初级农产品黄豆制成具有附加值的农副产品豆腐,是需要技术的;把棉花纺织成布匹售卖,也是需要技术的。”

“而这技术,不光是指纺织的技术,更指制造纺织机的技术。如果有匠人改进纺织机,使其效率大大增加,省时省力的同时,还能让布匹的质量花色更好,那这是不是对大宋的纺织业有巨大贡献呢?如果皇上赏赐给这个匠人以金银,赐予亲手书写的匾额,或是是奖励他家识字之人做个小官吏,匠人受此激励,是不是更加积极地去改进纺织机,从而促使整个大宋纺织业的发展呢?咱们大宋纺织业先进了,织出来的布既便宜又美观,那咱们是不是可以把这些商品卖到日本、新罗等国家,垄断他们的市场,从而进一步掌控这些区域呢?臣把试点定在南边有大港口的地方,用意就在此。”

“不光是纺织业,还有农业。农业技术就更重要了。臣写的《种田记》的效果,想来皇上也看到了。臣不过是把‘再生稻’这个方法提出来,就让种植再生稻的农家收获了多一半的产量;而如果双季稻在江南实施开来…”

这个问题一直是赵晤想问的。

他忍不住打断杜锦宁的话,问道:“爱卿书里说的双季稻,真能在江南实施吗?”

“从理论上来说,是完全可以的。”杜锦宁道,“臣在书里提及双季稻,却又没让市场准备太多的占城稻,就是想让一部分人先试行双季稻。就算失败了,对于整个江南以至大宋都不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因为再生稻的成功,杜锦宁在《种田记》里提出双季稻后,赵晤就派人去调查了,想知道到底会有多少人去试种双季稻。毕竟早稻失败,晚稻也不成功,这一年的收成就完蛋了。一旦跟风种植双季稻的人太多,由于江南是大宋的主要产粮区,那么对整个国家都是有影响的。

结果派去调查的人回来禀报,杜锦宁并没有从南边运占城稻过来卖,一般的庄户人家根本找不到稻种。唯有那些世家在市场上搜罗一番,这才找到了二三百斤占城稻。一亩田地需要稻种**斤,二三百来斤种子只能种三十来亩田地,这点稻种种下去,对江南的粮食产量影响连点水花都没起。

赵晤放心之余,当时还觉得杜锦宁没有世家的那种经济头脑。

可现在听杜锦宁这么一说,他才知道是杜锦宁的用心良苦。这位新科状元尽管只有十五岁,且出身寒门,身边也没人指点,但做事能有这样的大局观,考虑得如此周全,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你接着说,你接着说。”说着看到杜锦宁还站在那里,赶紧又叫太监搬了椅子来,“坐下说。”

杜锦宁谢了恩,坐下继续道:“臣刚才说了,如果双季稻在江南实施开来,那么整个大宋的粮食产量至少要在以前的基础上再增加一半。如果再在其他方面,比如肥料、比如培育新的稻种等等方面下功夫,把粮食产量提得更高,那咱们在满足百姓的需求之余,是不是还能有富余的粮食售卖呢?东边、南边的那些国家,一旦吃的穿的都依赖于咱们大宋,那么除了赚取他们大量的钱财之余,大宋对他们的影响力有多大,不用臣说,皇上也清楚。”

赵晤和齐伯昆想一想那情形,情绪十分激动,呼吸都急促起来。

“要是把多余的粮食卖给西北和西南的游牧民族,他们有了吃的,不再饥寒交迫,那是不是从此安居乐业,不会再来侵犯咱们大宋了呢?”杜锦宁继续给他们画大饼。

“由此可见,科学技术是多少重要。而对于那些做出重大贡献的匠人们,皇上是不是能对他们予以重奖呢?”她一拱手,“所以臣建议皇上让工部拿出一个详细的方案来,对于做出什么贡献的人做出什么样的奖励,都定个标准。当地官员一旦发现有这样的人和事,便可上报朝庭,予以表彰。”

“好好,好好好。”赵晤被杜锦宁的一番话说得心潮澎湃,都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心情了。

他在屋里转了两个圈:“朕现在就要对杜锦宁进行嘉奖与厚赏。”

齐伯昆露出笑容,正打算说几句赞成的话,并恭维赵晤的英明,就见杜锦宁跪了下去:“皇上,臣并没有做出什么贡献。皇上的嘉奖与厚赏,臣受之有愧。”

齐伯昆一愣,这才想起,对大宋的农业做出巨大贡献的《种田记》,是杜锦宁披马甲写的,现在还不能拿到台面上来说;而她刚才的那番对大宋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建议,目前也还不能传出去。所以赵晤的嘉奖与厚赏,就无从谈起。

他连忙上前行礼道:“皇上,杜锦宁说的有道理。他现在还不宜走到人前,让别人知晓。而且双季稻是否成功、商业是否能因路引的开放而繁荣起来,都还没得出结论。不如等这些都有了成果之后,再对杜锦宁进行厚赏与嘉奖。”

赵晤一想甚有道理,便虚扶了杜锦宁一把:“杜爱卿,先起身。”又道,“朕便把你的功劳记下,以后一并嘉奖。”

杜锦宁这才行了一礼,站了起来。

把这些功劳都积攒起来,到时候换一个免死金牌,那多好呢。现在赏赐,不过是些金银绸缎,她要来有何用?自己又不是没钱买。

赵晤又问杜锦宁还有什么想法,杜锦宁自然不会再说。有这几件事在,就够赵晤忙活的了。到时候轮起功劳来,她的头功也跑不掉。还不如留点干货,等以后再掏。

有了这些完善的建议,赵晤也心满意足了。见杜锦宁再没什么话说,便让她退了下去。

杜锦宁行礼后退,退至门口,正要转身,就看到一个中年美妇人正站在廊前;她身边两眼熠熠生光望着自己的,正是鲁国长公主赵明月。

第687章 派谁去?

再瞥一眼美妇人头上的饰品,杜锦宁连忙行了个大礼:“臣杜锦宁,给太后娘娘、鲁国长公主请安。”

郑太后看到杜锦宁异常俊美的容貌,美目微闪,淡淡道:“平身吧。”

杜锦宁站了起来,退到了一边,给郑太后母女俩让出一条路。

屋里的人听到外面的动静,吴公公快步迎了出来:“太后娘娘、长公主殿下。”

郑太后微一颔首,走了进去,对赵晤道:“哀家听太监说你中午又忘了吃饭,便过来瞅瞅,是怎么回事。”

赵晤看了一下屋里的滴漏,这才发现早已过了午时,现在都已是下午上衙时间了。

上午下早朝的时候就已接近中午,他一心想知道杜锦宁的想法,便也没注意时间,宣了杜锦宁来。刚才谈得兴起,更是忘了这回事。

他跟大臣商议重要事情时,太监们是不敢冒然打断的。平时中午他都会去跟母亲一起吃饭,这时候没见他去,太后自然要询问,见时间太晚了自然忍不住要过来提醒提醒。

他笑道:“往后遇到这种情况,母后派个宫女太监过来说一声便好,没必要亲自过来。”

说着他又对旁边的小太监道:“看看杜大人走了没有,没走的把他留下,一道用膳。”

小太监连忙走了出去,就看到年轻俊俏的杜大人正苦着一张脸站在那里,鲁国长公主则满脸兴奋地在说着什么。

屋里太后也才发现跟在自己身后的女儿不见了踪影。

齐伯昆这个大臣还在这里,太后本应该给女儿留面子的。可想想自家女儿那德性,她忍不住对宫女道:“去把长公主叫进来。”

殿外,杜锦宁早已饥肠辘辘了,赵晤让她回去,她本以为可以回去吃午饭了的,谁知道被赵明月叫住,一个劲儿地问她《种田记》的后续情节问题。

她肚子饿扁了有没有?为了点卯,她早上可是五点多钟吃的早餐。现在看看天色,怕不得下午两三点钟了。

“问你话呢,你怎么不说话?”赵明月见只自己一个人说,杜锦宁答都不答一句,心里顿时不高兴了。

杜锦宁正要说话,肚子传出了一阵响亮的“咕噜”声。

两人一愣,赵明月“噗嗤”一声笑了起来。

这时候,小太监适时地来传达了赵晤的旨意。

被郑太后派来的宫女也随之而来:“公主,太后娘娘唤您进殿。”

杜锦宁其实很不愿意回去,跟赵晤一起吃饭,她怕消化不良。可皇上的旨意又不敢不听。她只得答应一声,见赵明月往殿内去了,这才慢慢跟在后面,一起进了殿里。

看着赵明月与杜锦宁一前一后地走了进来,郑太后的脸色就有些不好看,对赵晤道:“皇上你好生吃饭,我跟明月就回去了。”说着看都不看赵明月一眼,转身就走。

赵明月也知道母亲为什么不高兴,咬了咬唇,抬头看了杜锦宁一眼,转身跟着母亲离开了。

见气场强大的郑太后离开,烦人的赵明月也跟着走了,杜锦宁这才暗松了一口气。

赵晤说是一起吃饭,其实并不是,而是赐了些饭菜,让齐伯昆和杜锦宁在一个偏殿里吃,他自己则单独用膳。毕竟他是皇上,为防别人下毒,吃饭的规矩比较大,不宜跟臣子一道用膳。

杜锦宁见状,倒松了一口气。

回到翰林院,就见齐慕远面带焦虑地在屋子里来回踱步。见了她回来,忙迎上来,问道;“怎么这么久?”又问,“吃过饭没有?膳堂送来的饭我给你留着了。你要吃的话我给你热一热。”

闻讯跟进来的魏通听了,笑道:“没想到齐大人还是个体贴人。”

杜锦宁扫了魏通和从屋里出来的姚荣观一眼,笑着对齐慕远道:“没吃呢,我自己来就成。”

说着又向魏通问道:“魏大人是否有事要交待?”

魏通自然是来打探消息的。

此时见杜锦宁一副急着回屋吃饭的样子,他就不好长篇大论了,只道:“邓大人叫某来问,皇上那里可有什么旨意?”

杜锦宁摇摇头道:“皇上知晓《种田记》是我写的,所以十分感兴趣,问的问题就多了些。问完了就叫我退下了,倒没说有什么旨意。”

她笑了笑:“就算皇上有什么旨意,也不会让我带来,肯定会派太监给承旨大人下旨的。”

魏通讪讪一笑:“既如此,就不打扰杜大人用膳了,我去前头了。”说着,转身离去。

杜锦宁也没理姚荣观,径自进了齐慕远的屋子:“饭在哪儿?我拿去热。”见姚荣观没跟进来,她这才小声对齐慕远道,“我跟你祖父在殿前吃过了。”

大殿上,杜锦宁走后,齐伯昆又被赵晤叫到了书房,赵晤问道:“如果我要派人去广东主管工商事务,齐大人觉得派谁去好?”

齐伯昆一听就知道赵晤的意思了,问道:“皇上可是想派杜锦宁过去?”

赵晤点点头:“这些建议是他提出来并完善的。杜锦宁虽年轻,但思维敏捷、眼界开阔。你以前也夸过他能力出众。朕觉得,派去管这事的人非他莫属。”

齐伯昆没有说话。

他知道赵晤的话还没说完。

果然,赵晤接着就道:“可他才入翰林几日,还没得到培养与历练。就这么派他放外任,朕舍不得。”

杜锦宁这人才华如此出众,他是想把杜锦宁当成弘股之臣好好培养。就这么放出去,他担心杜锦宁以后入内阁时要被人诟病。

“再者,他什么政绩也没有。忽然把他外放,且提升一两级,朕拿不出什么理由来说服众位大臣。”

齐伯昆也不赞成杜锦宁放外任。

杜锦宁是他十分看好的后辈,他期望杜锦宁能入内阁,在他致辞仕之后辅佐赵晤将大宋治理得更好。

他想了想,道:“其实臣有个很好的人选。”

“哦,是谁?”赵晤问道。

“关乐和。”

“关乐和?”赵晤皱眉想了想。

朝庭的大臣太多了。像关乐和这种,虽然有资格上朝,却站在最末尾,完全没有存在感的官员,赵晤对他完全没有印象。

第688章 论好弟子的重要性

齐伯昆解释道:“关乐和是工部屯田清吏司的郎中,前段时间还创造了犁田的代耕架。”

他这么一说,赵晤对这个官员就依稀有了印象。主要是这个代耕架,经过工部的官员检验作用还挺大,在没有牛力的情况下,能让人省许多力气,因此他当即就晋升了这个官员的官职。

见赵晤点点头,似乎想起是谁了,齐伯昆继续道:“想当初,杜锦宁家境贫寒、处境艰难,不光没能念书,连活下去都困难,是关乐和对他伸出了手。杜锦宁这孩子仁义,这一路考上来,许多人见他资质极佳,都表示可以收他为徒,可杜锦宁愣是拒绝了,只拜了关乐和一个人为师。杜锦宁从出生起没有父亲,一直把关乐和当父亲一样看待;而关乐和也向来将他当儿子。他们两人说是师生,其实更像父子。”

“哦?”赵晤没问关乐和,倒是对杜锦宁的情况十分感兴趣,问齐伯昆道,“杜锦宁的事情,你能不能跟我说说。”

齐伯昆是打心眼里喜欢杜锦宁,也是生怕她表现得太过出色,引起赵晤的怀疑,这才有意这样说话。

他对赵晤派人去保护杜锦宁却又不告诉她,心里是有想法的。只是这是皇命,赵晤说不能告诉杜锦宁,他有心私下里想提醒杜锦宁一句,却也不敢。

毕竟知道有人监视或保护自己,和不知道,行为举止上的表现是完全不同的。一旦露馅,他倒没什么,但赵晤恐怕对杜锦宁会更加怀疑,以为他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

所以他有意地把杜锦宁的情况说给赵晤听。

见赵晤果然问起杜锦宁的身世,齐伯昆立刻将她从小到大的事挑重点说了一遍。

末了他道:“这个孩子,我是看着他长大的,他跟我那孙子更是情同手足。”

说到这里,他的嘴角泛起一抹微不可察的苦笑,不过还是不含一点私心地把话说了下去:“这孩子聪明、睿智、仁义,心怀天下,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皇上刚才说要培养他,臣十分赞同。臣恳请皇上善待于他。”

赵晤点了点头:“朕会的。”

在他七岁的时候,齐伯昆就被先皇派来教授他《孟子》,君臣之间互相十分了解。齐伯昆看似随和,其实眼光极高,从不轻易夸赞于人。便是他自己,都没得齐伯昆如此高的评价。由此可见杜锦宁确实出色,他没看错这个臣子。

“多谢老师为朕发现并培养一个人才。”赵晤真诚地对齐伯昆拱了拱手。

齐伯昆连忙避让开去,问道:“那关乐和…”

“就派关乐和去吧。”赵晤道,“以关乐和与杜锦宁之间的关系,关乐和过去,就相当于杜锦宁过去。而且关乐和毕竟有为官的经验,年纪也在那里,更让人放心,派他去,其他大臣也不会多说什么。”

齐伯昆点点头。

杜锦宁十五岁,才中进士入官场没几日,忽然被任以这样的重任,其他心腹大臣们必然反对,御史的折子更要像雪片一般飞到赵晤的御案上面来。

相比起杜锦宁,派遣关乐和就显得顺理成章多了。

“巡抚正三品,知府正四品。关乐和这个职位是新设的,品阶太低他不好行事,就给他从四品吧。”赵晤道。

齐伯昆点点头:“甚好。”不过他知道,皇上给这从四品,必然是看在杜锦宁的面子上。

于是关乐和在杜锦宁进京后,短短的两三个月时间,从正六品到正五品,再到从四品,直接连升了三级。而且,还全是因为杜锦宁的缘故。

可见收一个好弟子是多么的重要!

且说赵明月跟着母亲从大殿回了后宫,又被母亲耳提面命地教训了一通之后,回到自己寝宫便倒在床上,用力地捶打着褥子,嘴里“哇啦哇啦”大叫。

滚了两滚之后,她坐了起来,十分有派头地命令她的大宫女:“你让王威去纪府一趟,跟纪夫人传个话,叫她和她家姑娘去杜府里攀攀交情,套套那个陈立的话。我就不相信她不怕死。克妻的传言肯定是假的。”

大宫女诚惶诚恐,恨不得自己耳朵聋了:“公主,您就饶了奴婢吧。这要让太后娘娘知道了,奴婢跟王威的小命就没了。”

“你要不去,现在小命就没了。现在没还是以后没,你选一个。”赵明月仰起秀气的下巴,一副蛮不讲理的样子。

大宫女苦笑。

公主倒不会真要她小命,但撤她的职把她撵到宫里其他地方去还是有可能的。毕竟不管哪个主子,都不会要一个不听话的下人。便是太后娘娘,恐怕也不会给女儿要一个这样的下人。所以她别无选择。

依赵明月的话去给王威传了命令,回来后她便劝赵明月道:“公主,您这又是何必呢?您这样金尊玉贵,不管他克妻是真是假,也不能犯险。您这样,会让太后娘娘和皇上不高兴的。到时候直接把他处置了,您这不是害了他吗?”

赵明月以手托腮,深深地叹了口气:“刚才大殿里的谈话你也听到了。除了他,还有谁有这样的才华,又有谁有这样的雄心?我不挑这样的男人,莫不是还要退而求其次,嫁那些歪瓜劣枣不成?”

“可他克妻啊。”

赵明月摇摇头,十分自信地道:“可我不信。任我尊贵的命格,他想克我,也不容易。”

“其实太后娘娘说的齐大人也不错啊。上次奴婢偷偷看了一眼,长得不比杜大人差,还是探花,才学肯定也不差,家世又好。奴婢觉得,他倒比那杜大人强。最重要的是他不克妻。”

赵明月鼻孔朝天地轻哼一声:“可惜本公主看不上。”

大宫女叹了一口气。

沉迷于爱情的女子,就跟喝了**汤似的,怎么拉也拽不回来,一心一意只往那深渊里去。

赵明月看看窗外,见里外都是自己的心腹,她偷偷摸摸地书架上拿下一本《庄子》,翻开来,里面却是《射雕英雄传》的内容。尽管已看过两遍,可她还是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大宫女见状,暗自摇头。

第689章 打算

杜锦宁那日下衙的时候回到家里,就听姚书棋来报,说纪夫人带着她的女儿来过,还愣是要让她女儿去找陈立玩。

杜锦宁头疼:“她们到底想干什么?”

纪舒因为赵昶的缘故,并不敢多跟其他大臣结交,以免引来皇上对赵昶的猜忌。所以哪怕是纪老太太大寿,他也没请什么人,最多不过是跟他交好的两三个好友——都是五六品的小官,以及纪家的亲戚和邻居。

所以纪夫人也深居简出,很少跟其他官员家的夫人交际。而且上次她过府来帮赵明月传话,杜锦宁也看出来了,这人大概是因为跟皇子有亲,性子比较傲,不大看得起陈氏这样寒门出身的人。

因此两家虽比邻而居,却很少来往,不过是纪老太太大寿时她上门去贺寿一回,她考上状元的时候纪舒上门来庆贺过,算是还了礼。除此以外再没走动。

现在纪夫人忽然携女儿过来,而且还是在她今天遇到赵明月之后,要说这两者之间没什么关联,打死她都不信。

虽说女客过来,姚书棋即便是管家,因为男女有别也不可能去招待客人,但这不妨碍他事后把一切都打听清楚。

他把他们母女的言行大致说了一遍。

其实也没什么,不过是套近乎以示亲热,倒没说什么别的。

“随她们吧。她们来做客,咱们总不能把人拒之门外,她们想来就来呗。”杜锦宁摆摆手。

她都有克妻之名了,太后娘娘总不可能再把赵明月嫁给她吧?皇帝之妹啊,又不是嫁不出去。太后可是赵明月的亲娘。

“表姑娘怎么样?”杜锦宁问道。

这位表妹到家里来,因为怕她心生绮念,杜锦宁向来不跟她打照面。而且陈立是陈氏的侄女,陈氏也不可能亏待她,所以杜锦宁很少关心陈立的事,免得让人误会了去。

而担心会影响陈立以后的生活,陈氏出去交际的时候也很少带她出门,有客来的时候也不怎么让她出来见客,所以陈立便成了深闺里的小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

现在有个同龄人来跟她说话,没准她挺高兴。

果然,姚书棋便道:“表姑娘挺高兴的,跟纪姑娘聊得很开心。纪姑娘还约她过纪府玩,表姑娘没敢应下,说得问问太太。太太没允。”

“虽说不知她们来干什么,但纪家母女是带着某种目的来的,还是不要让表姑娘过多接触吧,免得出了什么事,着了别人的道。”杜锦宁道。

上次见面,她就发现陈立太过内向自卑,多出去走动对她有好处。但纪家母女的动机明显不纯,想想赵明月那胆大包天的样子,还是小心些好。

姚书棋也点头赞同:“老奴会提醒太太的。”

杜锦宁看了远处那两棵树一眼,挥手道:“行了,没事了,你且去吧。”

齐家,累了一天回家的齐伯昆手里拿着一封信,正疲惫地揉着眉头。

这信是洪老头儿写了派人送来骂他的。

殿试之前,洪老头儿过来提了齐慕远和他孙女的亲事,当时齐伯昆说要跟孙子商量,这事殿试后再谈,便将事情搁下了。

殿试之后,齐慕远说他喜欢杜锦宁,死活不愿意成亲。齐伯昆还抱着幻想,希望孙子能听他的劝,起码娶妻生子,传宗接代;又因为太忙,没机会约洪老头说这事,便一直没给洪老头回话。

为着这个,洪老头在信里把他骂了个狗血淋头。

齐伯昆想了想,不抱什么希望地派人把齐慕远喊了过来,将洪老头的信给他看了,道:“你跟杜锦宁怎么样,我不干涉,但我希望你能成亲生子,也算是对家族对我和你父母有了交待。”

“祖父。”齐慕远恳切地道,“如果我娶了洪家姑娘,待有一天他们发现我的心里装着个男人,您想想他们会有什么反应,会不会直接在朝堂上断了我的前程?”

齐伯昆一愣,旋即皱眉:“说的也是。”

洪家的势力不比齐家弱。以洪老头对那个孙女的看重和他那火爆脾气,要是知道齐慕远是个断袖,齐家还让他娶了他孙女,非得把齐家砸了不可,断了齐慕远的前程也很有可能。

“要不,咱们找个小门小户的姑娘?”他试探着问。

齐慕远摇摇头:“谁不是人生父母养的?小门小户的姑娘也是人,咱们何必去祸害人家呢?”他站了起来,“反正我是不会娶妻的,就算你给我娶回来,我也不碰。”说着,他直接走了出去。

“这兔崽子!”齐伯昆骂了一声,很是头疼。

这时候,一直在外面等着传递消息的下人这才走了进来,对齐伯昆道:“老太爷,太太说过几日是苏家大老爷的生辰,大少爷考上进士后,还没去过苏家一遭。她问您,到那天她能不能带大少爷过去一趟。那日正好是沐休,大少爷有空闲。”

齐伯昆张嘴就想回绝。

他看不上苏家人,生怕苏家人把齐慕远和齐慕霖带坏了,向来不允许他们跟苏家人走得太近。以他的权势,他也不需要给苏家什么面子。所以苏氏回娘家可以,但要把他孙子带去苏家,或是让苏家兄弟时常过来玩,他是不允许的。

可拒绝的话到了嘴边,他又咽下了。

他想起苏家姑娘对齐慕远的喜爱,以及苏家对这门亲事的觊觎。

齐慕远不能娶洪家姑娘,他很遗憾;齐慕远不想祸害人家小门户的清白姑娘,他对孙子的这种宅心仁厚也很赞许。但如果苏家和苏家姑娘一心一意要算计齐慕远的亲事,那让齐慕远祸害一下苏家倒没关系,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嘛。

苏家既想算计齐慕远的亲事,那自然得承担后果。他们想攀附齐家,除了女儿的幸福,其他方面倒也如愿以偿。齐家还真没什么对不住他们的地方。

再者,齐慕远还没尝过女人的滋味,分不清兄弟之情与男女之情的差别,那也是有的。一旦让他尝到了肉味,没准他对杜锦宁的那份为世俗所不容的感情就淡了。从此以后,只把杜锦宁单纯地当兄弟看待。

这么一想,齐伯昆就即将出口的拒绝就变成了:“可以。”

第690章 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