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锦德来报丧他是知道的,杜锦宁也跟他解释了皇上因断绝文书不许她丁忧、她只得让杜锦德撒谎的话。

陈氏此行,她跟姚书棋的说辞是,因她不能回乡奔丧,陈氏也不能回去,心中不安,便想回乡看看。

姚书棋对陈氏与杜锦宁的做法,十分理解。

只是看着陈氏带的都是新买的下人和几个护院,在杜家做了好几年的老下人几乎没带,心里总有些不安,生怕这一路上会出事。因此才有了刚才的话。

“你也知道我叫二少爷撒谎的事,他现在还不能回去。所以只能是太太一个人回乡。不过这么多下人与护院,路上也还算太平,不会有事的。”杜锦宁道。

姚书棋点了点头。

陈氏走之前与跟她有交情来往的邻居太太们解释过了的,因此她这一走,倒也没人来问。

杜锦宁的生活又恢复了平静。

此时已是四月,几个老农早已在她的吩咐下选种育苗,庄子上的佃农们将田地细细地犁过耙过,底肥也施得足足的。

工部的吴尚书早在前几个月前就已在工部建立了一个有五个官员的新部门,专门进行农业肥料的研究。在吴尚书的示意下,这个部门的那个姓范的主事特意带着人跑了润州一趟,跟杜锦宁探讨了一番。

杜锦宁倒也不藏私,挑一些这个时代的人能理解的理论说了说。

不过,就算这样,几个月过去了,这个部门也没研究出什么成果。

她用的仍然是农家肥。

关嘉天和陶华晖接杜锦宁的规划让人挖出来的水库,已在春天下雨时开始蓄水了。杜锦宁田地里的水利建设也已建好,几十亩旱地早已施肥灌水耕地,改造成水田等待插秧了。

庄子上的人都已算是熟手,在姚书棋和宋庄头的监管下,根本不用杜锦宁操心,一切井然有序,开始了早稻的种植。

他们种植的,就是杜锦宁研究出来的杂交水稻。

第797章 六月

农历六月的天气,十分火热,可宫里的宫女、太监们,却都瑟瑟发抖。

刚才一个太监被拉了出去,直接杖毙,原因就在于他给世家传递了宫里的消息。

大殿里,吴公公将一杯放凉了的花茶端到赵晤面前,劝道:“皇上,您喝口茶吧。”

赵晤虽然仍十分生气,却不会对跟了自己十几年的吴公公乱使脾气。

他接过茶盏,吩咐道:“宣齐伯昆觐见。”

不一会儿,齐伯昆匆匆进了宫,给赵晤行礼问安。

赵晤不等他说话,就嚷嚷道:“你说这些世家过不过份?平时在朝堂上一副好说话的样子,结果呢?涉及到一丁点利益,就给朕下起绊子来。他们把朕当成什么了?”

也不怪赵晤生气,原先赵晤将军权慢慢握在了手里,世家就摆出一副听话的样子,在朝堂上赵晤要施行什么政策,他们拦一拦挡一挡就放过去了。

可现在,关乐和去了南方后,开放了路引,繁荣商业,经过一年的时间,已经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赵晤想在相邻的两个省逐步推广,就遭到了世家的反对。赵晤这一次没打算跟他们多说,直接下令施行,结果后宫就出了事。

当初赵晤上位,为了获得世家的支持,纳了不少的世家女进宫做妃子。而这一次,世家设了一个极周密的圈套,直接朝他的六岁多的长子下手,将其毒倒。齐慕远这些特务机构的人查了半天,也只查到一些无关紧要的人头上。

这让赵晤愤怒之极,却又无可奈何。他忽然发现自已手中的力量根本没用,人家直接就抄了他的后花园。

今天发现一个太监往宫外的世家递消息,他这才没控制住自己的脾气,直接发作。

“大皇子如何了?”齐伯昆问道。

“已经没有性命危险了。”赵晤揉了揉眉头。

“查出来真与世家有关?”齐伯昆又问道。

赵晤点了点头:“表面上就是宫妃争风吃醋,手下的宫女忍不住替主子出头。其实内里如何,朕又怎么不知道?只是…”

他摇了摇头,不愿意再说下去。

后宫的事,十分复杂,这不是齐伯昆能插手的,毕竟郑太后也是世家的人。

他问道:“南边的事,是不是稍缓一缓?”

“缓,缓到什么时候去?”赵晤用力一锤桌子,恨恨地道,“商业繁荣不好吗?他们非得只许自己赚钱,不许百姓赚钱,不许朝堂税收丰盈,这是什么道理?我恨不得把这些蠹虫一个个杀死才好。”

“哼。”他冷笑一声,“航海这种有好处的事,他们就跟闻到腥味的苍蝇,全都飞过来了。”

齐伯昆默然不语。

齐慕远买下了杜锦宁手里的茶园,不可避免的占了远航的一份,份量还不小。为了这事,世家对他很有意见。只是因他是赵晤面前第一红人,他们又不愿意因为这个跟赵晤闹僵,便容忍了齐伯昆占的那一份子。

赵晤大概也因此而想起杜锦宁了,问道:“要不,我宣杜锦宁进京一趟,看看他在南方的事上有什么好办法?那小子聪明,没准能给咱们出个好主意。”

“皇上就不怕杜锦宁跟大皇子一样吗?”齐伯昆却不同意。

他可不想让杜锦宁进京来,跟世家对峙。就杜锦宁那小身板,能跟世家抗衡吗?赵晤这是病急乱投医了。

担心赵晤坚持已见,他又道:“再说,现在又是一季稻子成熟的季节。听说他现在种的就是新稻种,产量极高,这种时候叫他进京,新稻谷怕是要受影响。”

赵晤点了点头:“行吧,先不进京。”想了想,他又道,“等稻种收割,下一季的禾苗栽种下去后,朕再宣他进京。”

想了想杜锦宁要是为了新稻种进京,世家应该不会将矛头指向她,齐伯昆便没有阻拦。到时候,她也要来跟赵晤谈一谈丹书铁券的事,总要进京一趟。

“明日朕就派工部尚书去润州,看看新稻种的收割情况。”赵晤又道。

“是。”齐伯昆道。

想了想,他问道:“陆九渊他们什么时候去日苯?”

“据鸿胪寺官员来报,说渡边大师的身体还未好,所以继续往后推。”赵晤道。

本来陆九渊等人打算四五月份气候最好的时候前往日苯的,但临启程前,渡边山野却一下病倒了,休养了一个来月才悄见起色,所以行程就耽搁下来了。

齐伯昆又跟赵晤商议了一些事,这才退了出去。

润州,宋庄头等人看着被沉甸甸的稻穗,一个个欣喜若狂。

不用称量,凭眼睛所见,他们就知道这一季的稻子绝对比去年晚稻的产量还要高。至于有多少,那还得收割的时候称重才知晓。

近来一段时间,杜锦宁再不像以前那般呆在庄子上了,而是在在城里忙其他事。

宋庄头跟有经验的几个老农商量了一阵后,便骑了驴子,去了城中寻杜锦宁:“东家,稻谷可以收割了。咱们什么时候开镰?”

“要等京中来人。”杜锦宁道,“我已写了奏折送去京城了,最多一两日便有人来。你们先准备好。”

“好嘞。”宋庄头咧开嘴笑,“东家您真是厉害,研究出来的这新稻种,没准能亩产五石。”

杜锦宁笑道:“希望如此。”

“要不我们交五成租子吧?”宋庄头又道。

像这样的产量,而且一年两季,杜锦宁也才收两成租子,这让宋庄头心里不安。

杜锦宁研究出新稻种,就是整个大宋的庄农人家的大恩人。宋庄头觉得,不说交五成租子,便是交八成,他们也心甘情愿。

就算交八成,他们的收获也比以前要强。

“不用。”杜锦宁摇摇头,“多谢宋老爹你的好意,我既跟大家说过交两成,那就两成。”

“东家真是大好人啊。”宋庄头给杜锦宁发了一张好人卡,千恩万谢地告辞离开了。

第二日,工部的人就到了润州,仍是吴尚书带着官员过来。随行的,还有一个老熟人金公公。

第798章 杂交水稻的产量

这一次跟上次不同。上次吴尚书与金公公事先没有通知,直接来的润州。而且双季稻在大宋也不是新鲜事,稻田养鱼能增加产量的方法,杜锦宁也没有向赵晤报备过,只是写在了《种田记》的话本里,他们根本没想到在杜锦宁的指导下,亩产会增加那么多。

他们当时来的目的,只是想认证一下双季稻是否能在润州种植成功而已。

但这一次却不同。

杜锦宁来润州,除了种植双季稻外,就是要研究新稻种,这是赵晤派她到润州来,并且没有给她分派任何衙门具体事务的原因,也是关嘉天与陶华晖等人连她职责范围内的农事、水利都分担过去的缘故。

也因此,这一次的意义,跟上次完全不一样。

关嘉天、陶华晖和马剑三人听到金公公与吴尚书从京中过来,在收割那日也放下衙门的一切,跑到杜锦宁庄子上来亲眼认证新稻种的成功。

合作过一次,大家都已熟门熟路了,便是宋庄头面对宫里的太监和二品大员,都已淡定得很了。

大家去了田里,仍是金公公任指一块田地进行收割,同样是庄子上的精壮汉子组成的一只收割小队,如同杜锦宁在现代看到的收割机一般,金公公指哪里,他们就并排向前推进,不一会儿的功夫,那块田地就只剩了短短的禾茬与躺在地上的一束束的稻穗。

另有几人拿起地上的稻穗,走到边上经过杜锦宁指导木匠改良过的打谷机前,将稻谷脱粒,一颗颗饱满的谷子跳跃进谷桶里。

庄子上的这些汉子,比起前一次更加有劲儿。

在杜锦宁的带领下,他们去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丰收,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好日子。今年眼看得稻谷比去年的还要好,而且宋庄头也说了,东家坚持按照约定来,只收两成租子,可想而见今年他们的收益会有多少。不说有盈余置产摆脱佃农的身份,至少生活能丰衣足食。

想起以后的日子都能这么好,而且越来越好,他们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力气。

宋庄头为了表达对杜锦宁的感恩之情,还是滔滔如江水的敬佩,一个劲的在金公公和吴尚书面前说杜锦宁的好话。

杜锦宁听得脸红,直接打断他的话:“别啰嗦,去把称准备好,一会儿收割完这亩田地就称种。”

“是,是。”宋庄头现在对杜锦宁的话无不依从。

其实称早就准备好了的,杜锦宁也就这么一说。不过宋庄头还是仔仔细细地把称检查了一遍,吴尚书和金公公也去过目了一遍,以保证一会儿称出来的重量都是真实的。

不一会儿,一亩田就收割了一小半,谷子都脱了粒,被宋庄头几人用箩筐都装到了一边,等着称重。

州衙户部的胥吏也在旁边等着了。一会儿他们要看称和记录稻谷的重量。

杜锦宁看差不多了,反正人手都是够的,那边割禾脱粒,这边称着,互相也不耽搁。

她便问道:“金公公、吴大人,咱们是不是可以开始了?”

“开始吧。”吴尚书从小兀子上站了起来。

庄子上的人收割,他们还可以让下人端个小兀子坐在阴凉处,称重就不行了,需得到太阳底下晒着站着,亲眼看着称,以免出差错。

毕竟领的是皇差,不能有半点差池。

杜锦宁一声令下,特意抽出来的四个庄稼汉便把一个个箩筐都挂到称上,户部的胥吏在称杆上滑动秤砣,很快读出了重量,另两个胥吏就在纸上记录数据。

为了节省时间,两杆称同时进行。金公公与吴尚书一人监督一杆称,看看户部的胥吏报数是否有误;关嘉天与陶华晖两人则监督记数的两个胥吏。

称完重量的装满稻谷的箩筐,被人挑到晒谷场上去倾晒,再把空箩筐挑回来,一会儿还要称重,扣除空箩筐的重量。

一个个箩筐被放上称再放下挑走;另一边,收割、脱粒、装筐同时进行,一个个装满稻谷的箩筐被送来,大家都紧张忙碌,却井然有序,不到半个时辰,这一亩田地的稻谷就收割完毕称重好了。

空箩筐的重量称出来后,吴尚书用手帕抹了一把汗,道:“好了,算一算看亩产有多少。”

两个胥吏顿时“噼噼啪啪”把算盘打得飞快,计算完毕后又重新算了一遍。确认无误后两者相加,最后报出一个数据:“五石三十九斤。”

大家一听,震惊之余,都笑得合不拢嘴。

吴尚书对杜锦宁赞道:“杜大人,了不起啊。这还是下田呢,要是上田,不得比这里多出一石有余。”

杜锦宁点点头:“应该差不多。”

当初袁隆平是慢慢摸索,从最初的杂交水稻研究到超级杂交水稻,有一个过程。而她把理论直接拿来用,直接奔超级杂交水稻去的。这产量也在她的预料之中。如果化肥农药能跟上,产量会更高。

这块田,是去年种玉米的旱地经水利改良而成的,能有这样的产量,她已经很满意了。

金公公与吴尚书去年来过,还亲自到这里来掰过玉米,倒也记得这块田。看到杜锦宁做的水利工程,把旱地改良成了水田,而且还获得了这样的高产,两人心里也是相当震撼。

“说起来,去年咱家带回去的玉米,皇上、太后娘娘和长公主殿下都特别喜欢。”金公公道。

杜锦宁笑道:“皇上的赏赐我也收到了,多谢金公公的美言。”

去年赵晤吃着玉米感觉味道好,又知道这东西容易种,今年已经叫人在御田里种了玉米,所以今年不需要金公公再在她这里带玉米回去了。

赵晤不光让人在御田里种,听到杜锦宁及齐伯昆说这东西的好处后,也下令让耕地少,土地贫瘠的地方种植玉米了。种子也不难获得,直接让这些省州县用粮食跟桂省换。

也因为这个,赵晤给杜锦宁赏了些金银绸缎,并许诺在她的功劳簿上记上一功。

“走吧,咱们去中田。”吴尚书道。

有了土质最差的下田下底,他对中田和上田的产量更加好奇了。

第799章 大捷

“六石七十三斤。”

“七石二十五斤。”

随着中等田和上等田的亩产量一个个报出,吴尚书激动不已。尤其是上等田的亩产报出来的时候,他捧着一捧稻谷,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跪倒田地里,老泪纵横。

他在工部呆了二十几年,一心想的就是如何提高粮食产量。尤其是遇上灾年荒年,户部的官员无粮可放,承受着皇帝和民间悲惨景象的双重压力,又转过来向工部施压的时候,他那种深深的无力感,是别的官员感受不到的。

七石啊,这是什么概念?以往大宋的亩产只有两石,足足翻了三四番啊,而且这还只是一季稻谷的产量!

杜锦宁去年就已证实江南地区一年能种两季稻谷。一亩田地,一季七石,两季的产量就是十四石,是以前亩产两石的七倍。

七倍!

七倍啊!

能让粮食产量翻上一倍,都是吴尚书的梦想。可现在,杜锦宁却用事实告诉他,粮食产量能翻上七倍。

从此,大宋再也没有饿殍,百姓也不怕灾荒年景。他们能丰衣足食,吃饱饭已不再是梦想。天下无饥,这不再是文人笔下描绘的美景,而成了现实。

吴尚书放下稻谷,起身走到杜锦宁面前,深深作了一揖。他本想说一些感谢的话,可眼泪还在流,所有的一切都哽在喉咙里,让他说不出话来。

“哎,吴大人,您这是做什么?快别这样。”杜锦宁扶起他。

金公公用袖子民抹了一把泪,哑着嗓子道:“杜大人…功德无量啊!”

想当年,他就是家乡遇上灾年,无法活下去,父母都饿死了,他凭着父母省给他的那一口吃的,支撑着逃荒到了京城,却因年小无以谋生,无奈之下进宫做了太监。

要是杜锦宁早生二三十年,研究出了这样高产的稻种,他还用做无根之人吗?他有可能在家乡娶妻生子,奉养父母,过着其乐融融的日子。

“咱家回京,定向皇上为杜大人请功。”他鼻音浓浓地道。

“吴某也是。”吴尚书吸了吸鼻子,“吴某会竭尽全力,为杜大人请功。”

关嘉天和陶华晖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眼里也含着泪花,对于金公公和吴尚书为杜锦宁请功的话没有一丝嫉妒。

他们都是从县令这种最基层的官员做起的,最是知道民间疾苦。看着那些人挣扎在生死线上,吃了上顿没下顿,身为父母官,他们感同身受。

所以吴尚书与金公公的激动,他们最能理解;杜锦宁得到再多的赞誉,他们觉得都不为过。

此举,功德无量!

为防万一,一行人不顾天气炎热,又抽查了几块田地,得到的亩产数相差无几。

此时已到了中午,吴尚书匆匆写了奏折,问关嘉天要了一个通关公验,递给随行而来的官员:“派人快马加鞭,往京中传捷报。”

他觉得,高产量新稻种研制成功,不亚于打了一场大胜仗,甚至比大胜仗的意义还要重大。毕竟胜仗只是一时,而粮食产量的增加,却是千秋万代都受益的事,它能提升整个大宋的综合实力,有着非同一般的重大意义。不用传捷报的方式向皇上报喜,是他这个工部尚书的失职。

杜锦宁见状,走到一边,将宋庄头叫来吩咐:“停止收割。何时再收割稻谷,听我命令。”

“可这天时不等人…”宋庄头犹豫道。

双季稻,就是抢天时。耽搁了农时,势力会影响晚稻的产量。

杜锦宁摇摇头:“明日皇上可能还会派官员下来,他们只会相信自己眼睛所看到的。如果影响了晚稻种植,你们的一切损失,我都会进行补偿。”

宋庄头赶紧摆手:“东家千万别这么说,刚才是我不对。其实就算只有这一季的收成,都抵我们以前好几季,晚稻种不了也没关系。您千万别说什么补偿的话。”

他刚才说那话,不过是下意识的反应。毕竟对于一个老农来说,耽误什么都不能耽误农时。他根本没往深处想。

吴云是驿站驿长,平时就接待一下上任或回乡探亲的官员及家眷,身为武官,日子过得很清闲。

这日,他正坐在屋里喝茶,就听一声大喊:“捷报,润州粮食亩产七石。”

“捷报?”

一听这两个字,吴云就不敢怠慢,扔下茶盏就跑了出去,就看到一个壮汉骑着马跑了进来,看门的差役乍着两只手,站在那里不知所措。

吴云跑到壮汉面前,正要说话,就见对方递了一个公验过来。他打开一看,上面盖着润州州衙的大印,确认无误,他立刻吩咐差役:“去把那匹黑马牵过来。”

等黑马牵来,壮汉二话不说,直接翻身上马,朝外面奔去。

差役张大了嘴,望着壮汉的背影,问吴云道:“这、这…”那人骑走的,可是驿站最健壮的马匹。

“这是捷报!”吴云道。

近些年边关很少有战事,就算有战事,递送军情也不一定从这里经过,他们驿站已很多年没有报捷报的人经过了。不过作为驿站长官,吴云还是知道有捷报经过时是如何处理的。

他像是忽然想起什么,问道:“刚才他喊的是什么?润州粮食亩产七石?”

差役点了点头。

“不是有战事?”吴云挠了挠头,一面往屋里走,一面道,“假的吧?怎么可能亩产七石?”

要说三石、四石还有可能,七石…他摇了摇头。

不过想想润州知州又不是脑袋进水,不可能谎报这种事,他又将信将疑起来。

古代不便,一个是受路况影响,一个就是受限于骑乘工具。

马匹不是现代的汽车,只要有油,就能一直一直跑。马匹跟人一样是会累的,跑一段就得歇一歇。驿站的换马服务为报信充分节省了时间,只要骑马的人能经受得住,就能一路跑到目的地。

壮汉到京城时,京城的城门才关上不久。

“捷报。”他大叫一声,拍响了城门。

守城的官兵可不像吴云他们那般没经验,一听这声叫喊,连忙将城门开了一条缝,接过公验辩认后,打开城门让壮汉进去。

壮汉进了城,直奔皇宫而去。

第800章 心潮澎湃

“哐当”一声,一个价值不菲的汝窑天青釉碗落地,摔得粉碎。站在旁边伺候的宫女太监连忙上前,跪到地上将碎片捡起,再用抹布将地上的残末擦净。

赵晤却顾不得这边,望着来报信的太监,问道:“真是七石,你没听错?”

郑太后和赵明月也放下了碗箸,望着太监,等着他的回话。

“回皇上,真、真的,奴婢听得真真的,就是七石。”太监紧张地咽了咽唾沫。

“报信的在哪儿?宣他觐见。”赵晤顾不得只吃了两口饭,站了起来,神情十分激动。

“皇上,就叫他到这儿来说吧。哀家也听听。”郑太后道。

“对,对。”赵明月也激动地连连点头。

这样的大事,这样激动人心的时刻,她们能成为见证者,也是荣幸。

“好,宣他到这儿来。”赵晤却没法再落座,在屋里来回走动着,眼睛直望着门口。

好在宫门口的御卫听到捷报,还是粮食产量达到七石,知道皇上一定会亲自召见壮汉,虽知此人是同属于御卫,仍仔细搜过了他的身,又确认过身份,只等着里面召见。

果不其然,不一会儿的功夫里面就传来消息,御卫连忙把他带进了宫里,交给内宫守卫的御卫。又一次搜查之后,壮汉被带到了赵晤面前。

壮汉是金公公和吴尚书带去的御卫,见到赵晤等人倒也不怵,进门行了一礼,朗声道:“御卫陈允,见过皇上、太后娘娘、长公主殿下。”

“你把润州之事讲来。”赵晤道。

陈允能被吴尚书选中回京报捷,除了身手不错,也是个口齿伶俐之人。

“是。小人跟吴尚书、金公公到了杜大人的庄子上,便见一望无际全是金灿灿的稻谷。金公公最先先的是由旱地改良而成的下等田,收割后称重六百三十九斤,因是湿稻谷,晒干后会失去半成水分的重量,亩产达到五石有余…”

陈允有条不紊地把下、中、上等田的产量都说了一遍,又说了金公公和吴尚书担心有误,再一次指了几块下、中、上等田让人收割,得到的稻谷产量相差无几。

赵晤听到上田真有湿稻谷八石六十五斤,干稻高达七石的亩产时,悬着的心终于放松下来,取而代之的浑身的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亩产七石啊,双季稻一年下来亩产就达到了十四石,对比起往年一亩田只能产两石的产量,增加得实在太多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