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赵晤传召,也是想让杜锦宁在大臣面前露脸,好提高她的政治地位。以后有什么问题想要商讨,把她召来,大臣们的意见能少一些。

所以今天在叫杜锦宁来时,他除了齐伯昆,还叫了几个心腹老臣一起听。

听到赵晤问话,大家的眼睛盯着杜锦宁,想知道她是不是真有赵晤和齐伯昆夸赞的那么有才。

第853章 都不是问题

杜锦宁在脑子里搜索后世钞票防伪技术,道:“臣妹开了一间印刷坊,对于印刷也有一些心得。想来这些心得运用到防伪上也可使得。”

“哦,请讲。”赵晤眼眸一亮。

“首先,皇上可选一种极难制作、工艺特别复杂的纸张作为大宋纸钞的专用纸。这种纸只用来印刷纸钞,不准任何民间采购。其次,可以让印刷坊研究多色套印,即用红、蓝、黑等颜色进行套印;另外,还可以设计一段文字比较多比较复杂的微雕章印到上面,内容可以是朝庭关于印假钞的惩罚律法,几十、上百字不等。”

她想了想:“臣妹听说在唐时就有了版画印刷方法,这种版画印刷又称水印字画,即集绘画、雕刻和印刷为一体,根据水墨渗透原理来显示笔触墨韵。这种方法,完全可以运用到纸钞的印刷上来。”

“总之,就是这几种方法一起运用,增加防造假钞的难度,就能很大程度上杜绝假钞的产生。”

“好,这些方法好。”赵晤兴奋起来,“朕就说你有法子。朕前段时间派人去钱庄里取经,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毕竟当初印纸钞的时候用的就是钱庄印银票的方法。”

在听闻赵晤叫杜锦宁来商议事情时,几个老臣还很不以为意。他们觉得杜锦宁在水稻种植上有天赋,这并不代表精通政务。

可听杜锦宁几个方法一说,他们都傻了眼。

这段时间他们为解决假钞的问题上也动了不少脑筋,却无能为力。却不想这问题似乎在杜锦宁面前根本不是问题,一二三四就把事情给解决了。

年纪这么小,还是个女流之辈,也不知人家的脑子是怎么长的,怎么就能想出他们痴长了几十岁都想不出的方法呢?

想起赵晤在世家势力被灭后,屡次提及的放开路引、繁荣经济是杜锦宁提出的,航海也是她在殿试的时候提出来的,这些老臣的心情就十分复杂。

曾想把孙女许配给齐慕远,却被无情拒绝的中书省参知政事洪华忠仍有些不服,开口问道:“那你说,因为人员流动,导致犯罪频发的问题如何解决?”

听到这问话,不光维护杜锦宁的赵晤和齐伯昆都皱起了眉头,便是其他大臣也露出不赞成的神色来。

这个问题,他们商讨过无数次,在早朝时也屡次提及,但都想不出什么好办法。

纸钞防伪问题属于技术问题,问一问杜锦宁她还有可能知道。可流动人口犯罪问题却是一个社会问题,太过复杂,连他们这做了一辈子官的老头儿集体都解决不了,问人家一个十几岁的小娃娃,这洪老头儿也太欺负人了。

虽说赵晤和齐伯昆对洪华忠有些不满,但却没有开口为杜锦宁解围。他们也想知道有个聪明脑子的杜锦宁,会不会真想出好办法来。

“让我想想。”杜锦宁低头沉思。

虽说后世早有成熟办法可以照搬,但她不能想都没想就直接说出来。

“这个问题太过复杂,咱们上百个当了几十年官的老家伙都解决不了,锦宁你想不出办法也正常,不要有压力。”齐伯昆开口道。

这是明显的要护着孙媳妇了。

杜锦宁抬起头来冲着齐伯昆感激一笑:“齐爷爷,我知道了。”

她看向赵晤:“我这个办法,也不知可不可行。”

赵晤可是知道杜锦宁不会信口开河的。她既说有办法,那这个办法定然是比较靠谱的。

他顿时兴奋起来,身子朝前倾:“没关系,你且说出来听听。”

杜锦宁道:“因为放开了路引,导致百姓四处流动没有管束,犯了罪又无从查起,不能及时得到惩罚,这才使得犯罪率高居不下。那么,咱们从根子上解决问题,这个情况就能好转了。”

“从根子上解决问题?”洪华忠的嘴角隐隐露出嘲讽,“莫不是又用路引把人给管束起来?那咱们弄这一出还有什么意义?”

齐伯昆这一回对洪华忠已严重不满了。他都没发现这个老家伙的心眼跟针尖一样小,真是错看他了。

不过还没等他出声维护,杜锦宁就摇头道:“自然不是。”

她朝赵晤拱了拱手,道:“其实根结就在于户籍都握在里正和官衙手里,不开路引,百姓手里连个身份凭证都没有。咱们完全可以给百姓弄个身份证。百姓去外地要住客栈,就由客栈对他们进行登记;去钱庄存钱取钱,规定要用身份证存取;做买卖时,核实一下身份证,彼此心中也有数。一旦发生案件,有了这些痕迹,查起来也好查。”

听到这个方法,大家都沉思起来,细想其可行性。

“可给每人都造一个身份证,太难了吧?要是那些人造一个假身份证怎么办?”一个官员提出问题。

“刚才不是提到那个纸钞防伪技术吗?就用那个来解决防伪问题。造身份证的事确实复杂,不过一个省一个省地来,且一级级把任务分派下去,花个两三年功夫,总能做成的。现在,可以在放开路引的那三个省先试行。至于做身份证的费用,可以百姓自己出一部分,当地再拿出一部分税收来补贴。”

大家都点了点头,觉得这个方法没准还真可行。

赵晤对杜锦宁的表现满意地不行。

不管杜锦宁是男是女,身份如何,只要能为朝庭解决问题,想得出别人想不出的好办法,那她就是大宋不可或缺的人物。

至少在他看来,杜锦宁比许多大臣都强。

“行,就照你刚才说的试试看。如果可行,朕重重有赏。”赵晤道。

大家看向齐伯昆的眼神顿时羡慕不已。

有这样的孙媳妇,不说能为齐家和齐慕远赚来多少功劳吧,至少齐家的兴旺指日可待。

赵晤又问:“水稻问题能解决吧?大概什么时候能有稻种出来?”

“能解决。明年两季培育稻种,后年就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推广了。”杜锦宁道,“不过想要种高产水稻的,自己留种恐怕不行,得季季花钱买种子。”

第854章 参政的第一步

“价钱贵不贵呢?”一个老臣问道。

杜锦宁想了想:“定价应该是普通稻种的两倍。”

大家都点点头。亩产七石的种子,只要不是贵得离谱,没谁不愿意买来种植的。要知道除了种子,人工、肥料、时间的花费都是一样的。有极高的产量,买种子的那点钱就不算什么了。

还没等大家琢磨杜锦宁在这件事上一年能赚多少钱,就听杜锦宁道:“在稻种上赚的钱,我分文不取,全都用来奖励在农业水利做出贡献的人,或资助贫困地区在水利方面的建设。这笔钱之所以不直接交给朝庭,主要是希望专款专用。朝庭可以派一个户部的官员来监督账目及资金走向。”

一听这话,大家心里刚刚生起的那一点点不舒服就烟消云散了。

虽然高产水稻是杜锦宁一个人研究出来的,但在研究的时候,杜锦宁还是朝庭官员,拿着朝庭的俸禄,靠着其他官员为她分担了任内杂事,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研制出来,为此朝庭还赏赐了她丹书铁券。现在封她为长公主也是看在这一份功劳上。

如果杜锦宁就这样把高产水稻占为已有,并且用它来为自己牟利,不让朝庭占一点边,各位老臣是绝对不允许的。

但大家也清楚,杜锦宁研究出来了高产水稻,这种稻种属于国家不假,然而想让人家长年累月地无偿为整个国家培育稻种,也是不合理的。

按他们的想法,稻种出售的利润,杜锦宁可得其中一部分,另一部分收归国库,这样才比较合理。

现在杜锦宁表示无偿长期为国家培育稻种,要求只是将赚取的钱财用作农业水利上,这是为整个国家着想,她自己不占一点利益,还要长期付出,倒让这些老臣对她起了敬佩之心。

整个大宋长江以南都一年两季种植稻谷,可以想见一年需要多少稻种,这一项买卖收益有多大。杜锦宁却想都不想,张嘴就把利润让了出来,这份魄力,即便是他们这些大男人,都自愧不如。

敬佩之余,大家的目光不自觉地往齐伯昆身上瞧。

在他们的认知里,女人嫁进了夫家,那么她的一切都是夫家的。

杜锦宁现在问都不问,直接把这么大一笔利益让出去,也不知齐伯昆会不会心生芥蒂。

齐伯昆对大家的想法心知肚明。

他乐呵呵地站出来,对赵晤拱手道:“锦宁向来是个悲悯天下的孩子,从她写《种田记》,把自己多年的种植经验无私传扬出去,就可见其心怀。对她这种无私胸襟,老臣唯有佩服景仰。”

他这么一说,大家都想起来了,杜锦宁在《种田记》里,还真把所有种植上的经验都传授了出来,毫无保留。这在把任何技术都像传家宝似的藏起来、敝帚自珍的古代,是极为少见的。可见杜锦宁无私的人品、宽阔的胸襟。

以前大家对杜锦宁接触不多,只是听赵晤和齐伯昆夸赞,对她的印象也只是研究出了高产水稻、以及她是上一届的状元上。

现在这么一接触,大家是真真正正地从心底里认同她并接纳了她。

这里可不止一个官员是《种田记》的忠实读者。有一个忍不住道:“公主既然回来了,那么《种田记》该继续写下去了吧?不知下一册什么时候出?”

大家都目光灼灼地望着杜锦宁。

杜锦宁道:“我会尽快把稿子交给印坊印刷,大概十天后就会出一册,下月初一会再出一册。”

“很期待啊。”另一个官员抚着胡须道。

大家都笑了起来。

杜锦宁笑道:“各位大人可以叫家里买些山头种果树。在新出的这一册《种田记》里,我会为大家介绍果树嫁接方法。用此法种出来的果树,病虫害少,能快速结果,且果实味道好,产量大。”

大家眼睛一亮。

对《种田记》有过研究的人就会发现,杜锦宁在话本里介绍的种植方法,无不是十分成熟而靠谱的,只要照着上面说的做,总能有所收获。

这也是《种田记》价值极高,受这么多人追捧的原因之所在。

那么杜锦宁所说的这册《种田记》一出,肯定会有许多人买山头种果树的。杜锦宁提前跟他们打招呼,就是卖他们一个人情,表明愿意交好他们。

如果一上来杜锦宁就说这话,或许大家对于她这点人情还不屑一顾,甚至还以为杜锦宁是巴结讨好他们。可解决了前面的防伪、犯罪问题,杜锦宁的能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后面稻种一事又让大家对于她的人品持肯定和敬佩态度,她现在再卖人情给大家,向大家示好,老臣们心里的感受就大不一样了。

“多谢公主提醒,这可是一份大财啊。”一个老臣乐呵呵地笑道。

“可不是。某承公主大情了。”其他人也附和。

洪华忠心里五味杂陈。

他终于明白为什么齐伯昆宁愿让齐家和齐慕远被人嚼舌根子,也要不顾一切地将杜锦宁娶进门的原因了。

这样的才华,这样的胸襟,这样善于为人处世,不说那些刚刚入仕途的毛头小子,便是他们这些当了几十年官的老狐狸都自叹不如,更不用说他家那只懂得琴棋书画的孙女了,两者完全是皓月与萤火,不可同日而语。

杜锦宁这样的奇女子,遇上了能与之成为朋友都是三生有幸,更不用说娶回家成为一家人了。

有杜锦宁这样的妻子,齐慕远能走多远,完全可以想见。而有这样的母亲,齐家下一代会是如何的卓绝,那真是想都不敢想。

他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齐伯昆看都不看他一眼,只抚须暗自得意,对杜锦宁在老友面前给他挣脸简直满意到了极点。

赵晤坐在上首,看向杜锦宁的目光熠熠,心里的遗憾也只有他自己才知晓,同时也更坚定了让杜锦宁参与朝政的决心。

有一个睿智的母亲,他对于女子参政并不反感。只要无异心,只要能帮助他把这个国家治理好,他倒其希望杜锦宁成为他在政治上的一大助力。

第855章 人人纳税

为了让朝臣们知道杜锦宁的能耐,第二日早朝时,赵晤便将两个解决方案跟大臣们说了,还特意说明这是宁国长公主出的主意。

当初赵晤和齐伯昆商议赐予杜锦宁长公主的身份时,就考虑过唐朝有公主参政的先例。身为公主,享受着国家的奉供,就有为国家兴亡出力的义务。国难当头时,有能力的公主支撑朝政、领兵出征,没能力的与外域和亲,以此种种来挽救整个国家。

因此,杜锦宁被赐了长公主的身份后,朝中大臣并没有把她当成依附于男子的普通女子,自然而然地把她当成了一个政治个体。

现在听到杜锦宁把困扰他们的问题解决了,大家不但没有对她一介女流插手政事而反感,反而对她的能力有了新的认知。

吴证听到这些问题是杜锦宁解决的,他就坐不住了,下了朝就直接到杜宅求见杜锦宁。

杜锦宁是打算成亲之日再跟齐慕远一起搬进公主府,所以尽管那边修缮好了,她仍住在杜府。听到吴证求见,她诧异了一下,到了前厅接待他。

“吴大人,不知这么急找我有何事?”杜锦宁开门见山地问道。

此时还是上衙时间呢,要是没有急事,吴证断不会这个时候来找她。

吴证来的时候心急火燎,可这会子又觉得话说不出口了。

“这、这个…呵呵,也没啥事。”

杜锦宁丢给他一个“你信吗”的眼神:“吴大人有话尽管说。”

她这段时间来,都是穿着宽袍大袖的衣衫,亦男亦女,行止洒脱,说话做事还是跟以前一样落落大方,丝毫不让人觉得她是个小女子。吴证就觉得眼前的杜锦宁还是当初在润州跟他们一起喝酒的杜锦宁,为人磊落,待人真诚,值得信赖。

他将心一横,道:“杜…公主,我听齐老大人说,您打小就立志要做大司农;我还听闻昨日您在皇上和众位大人面前说,要把以后卖种子的钱都拿出来,奖励在农业上做出贡献的人,或是用来兴修水利?”

杜锦宁知道他还有下文,点点头道:“是。”

“由此可见公主是以农为重的人。那么公主为何要向皇上进言,振兴商业呢?要知道农才是国之根本;商不过是小道,商人更是重利轻义,靠盘剥他人来牟取暴利。自古到今从来都是重农抑商,为什么公主要向皇上进言要振兴商业?”吴证说得脸都红了,十分激动。

杜锦宁皱起了眉头,定定地望着吴证,半晌没有说话。但眼眸里透露出来的失望之色,却十分明显。

吴证说这番话跟赵晤的方针相悖,本就有些心虚。此时被她这样一瞧,便感觉浑身不自在。

“公主,为何这样看我?”他强撑着问道。

“我以前觉得吴大人是个心底无私、一心为民的好官。可没想到,我看错了。”杜锦宁叹道。

吴证骤然变色。

他正色道:“公主此言,吴某不敢苟同。吴某刚才说那番话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整个大宋。”

杜锦宁点点头:“吴大人这话我信。”

吴证这话,很容易让人误会,赵晤改变了国策之后,他这个工部尚书就再没有以前那般风光。要知道国家以农为本,重农抑商,工部尚书的地位就十分重要;可如果国家发展商业,农业的地位下降,工部尚书的重要性就会大打折扣。

吴证的为人,杜锦宁十分清楚,他绝对不是这个意思。

他是单纯地为国家的政策走向担忧。

她道:“大宋田地兼并严重,这一点吴大人清楚吧?随着田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国家税收锐减,国库空虚。因为没钱,朝庭想做什么都不容易。这一点,吴大人知晓吧?”

吴证点点头:“但这并不是振兴商业的理由。”

“还真就是!”杜锦宁的表情变得锐利起来,“发展商业,货物流通时要纳税,百姓在经商中也得利。国家和百姓在商业中获利,从而削弱土地的价值与重要性,减少土地兼并给国家带来的影响,这有什么错?为什么一定要重农抑商?吴大人饱读诗书,想来不会不知道当初商鞅在提出这个口号时是一个什么特定条件吧?国家情形不同,国策便应该随之而改变。这有什么错?”

吴证被她说得哑口无言。

杜锦宁的嘴角勾了勾:“这还仅仅是一个开头,而不是结果。”

她直视吴证:“吴大人既然是工部尚书,想来常年来往于田间,接触过许多底层的百姓佃农吧?他们的日子好过吗?他们一年到头辛苦耕种,缴纳了繁重的赋税后还能有多少粮食给自己吃?”

吴证的脸色变了变。

除了县令、知府这些地方基层官员,他可以说是京官里接触底层百姓最多的官员了,自然知道这些百姓过的是怎样艰难的日子。

“你的意思是,让他们不种地,去做买卖?”吴证问道。

“不。”杜锦宁摇头,“我的意思是,等整个国家商业繁荣到一定程度,土地的价值降到一定程度,我会建议皇上取消仕族的纳税优待。”

吴证瞳孔一缩,嘴巴张得老大。

“某个读书人考上了秀才和举人,于是他的亲朋好友马上来投奔他,把自己的田地都挂到他的名下,享受国家的免税政策。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吧?这就是土地兼并的雏形与缩影。”

杜锦宁继续质问:“大宋有多少秀才、举人、进士?朝庭有多少官?宗亲勋贵又有多少?整个国家有多少田地被兼并到他们的名下?”

她直视吴证:“除此以外,还有寺庙道观名下的土地,也都是免税的。他们不用纳税。于是国家要用钱,就只能从余下的那些土地上征收,这等于把整个国家的纳税重担压到了所占土地不多的普通黎民身上。他们纳的税数量繁多,不堪重负,底层百姓苦不堪言。于是阶层两极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矛盾激化,国家危矣。”

“而我想做的,就是压低土地价值,减弱仕族的利益损失,减少矛盾,从而顺利推行人人平等、户户纳税的政策。这才是我向皇上进言发展商业的最终目的。”

第856章 转述

吴证半晌说不出话来。

良久,他问道:“公主说这话,就不怕别人听见,对您不利么?”

一旦杜锦宁这建议让赵晤知道,而且赵晤还采纳了,那杜锦宁可以说是与整个官场为敌了,毕竟损害的是官员们的利益。

为什么仕族能免税?因为整个国家都是他们在管理,政策也是他们制定的。谁人不自私?制定政策自然都会往自己有利的方面去做。如此一来,苦的就是百姓了。

而现在,杜锦宁提议要取消官员们的福利,这怎么不让官员们痛恨?

纵观历史,所有提出改革变法、触动了统治阶级利益的,大多没有好下场。

杜锦宁笑了笑:“我女扮男装考科举是为了什么?为了天下无饥。为了百姓能过好日子,便是抛头颅洒热血又如何?”

她看向吴证,正色道:“我也不是莽撞之人,如果是以前,这些话我自不敢说。可现在世家势微,皇上励精图治、一心为民,朝堂上的官员大半出于寒门。他们现在虽为仕族,但以前想也尝过世事艰辛,即便不支持,想来也不会太过反对。我提此建议,推行改革,可以说是最好的时候。我既想到这些,时机又适当,却为了一已之私默不作声,我与那些贪生怕死之辈有何区别?”

在杜锦宁前世那个世界,仕族免税,是古代历来的积弊。土地集中在仕族手里,但是仕族又不缴税,这些税都摊到了老百姓的头上,老百姓苦不堪言。

直到清朝雍正皇帝时,才废除了这一弊端,规定按土地征税,不管是谁的土地,一律缴税。交不起税的,土地充公,然后分发给没有土地的老百姓。

因为触碰了仕族的利益,再加上追缴官员欠国库的欠债,抄了许多官员的家,执笔杆子的仕族便在史书上把雍正皇帝写成了暴君。

杜锦宁穿越到这古代,对于大宋,对于赵晤,倒没有什么特殊的感情。只是她前世整日与农民打交道,这一世先是生活在农家,后来到了润州都能蹲在田间地头跟庄户人家唠嗑的,对于底层百姓的疾苦再清楚不过。

“天下无饥”这四个字,不仅仅是研究出高产的种子就可以的。粮食的产量再高,被赋税盘剥得太厉害,农民照样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吃不饱穿不暖。

所以她明知这种说法提出来,会触碰一些人的利益,会让她的处境变得艰难。但既站在高处,看得清前路,她不把这些话说出来,她寝食难安。

能冒天下之大不韪女扮男装考科举,她就把自己的性命置之度外。在婚前提出来,也是给齐家和齐慕远一个回避风险的机会。

这话说得吴证肃然起敬。

他做了一辈子官,动不动就热血上头、不计后果的鲁莽之辈他看不上眼。虽说世上需有死谏之人,但无谓的牺牲他觉得并不值得。像杜锦宁这样,既心怀天下,又有勇有谋,谋定而后动的人,才是他最佩服的。

他站了起来,整了整衣冠,朝杜锦宁深深一揖:“公主大义大才,下官佩服之至。”

杜锦宁赶紧避开他的礼,虚扶着:“折煞我也,吴大人快莫这样。”

吴证直起身来,跟杜锦宁告辞:“下官见识浅薄,目光短浅,思想狭隘,得公主教诲,有如醍醐灌顶,幡然醒悟。下官衙门里还有公务,就先告辞了。今日与公主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下官得闲了定要来跟公主多讨教讨教。”

要不是他满脸真挚,满心感慨,杜锦宁又知道吴证的性子,听他这样说,都要以为他说的是反话了。

词儿也太多了吧。

她起身把吴证送到了门外。

吴证从杜府出来,并未回衙门去,而是直奔宫里,求见赵晤。

赵晤今日主要是忙钞票防伪之事,才把各项事务布置下去,就听吴证求见,叫人请了他进来。

吴证见殿内还有官员在,便道:“皇上先忙着,臣的事不急,可先等等。”

赵晤就知道他要说的不能让人听见。

把手头的事务处理完,又遣了一些人出去,他这才问吴证道:“爱卿有何事要禀?”

吴证作为管理农业的官员,是常见赵晤的,深知赵晤身边的人是什么样的。此时见他留下的都是心腹太监宫女,便没有了忌惮,把刚才跟杜锦宁所说的话一五一十地跟赵晤说了。

末了他道:“皇上,长公主有雄才大略,胸襟之宽,眼界之广,思虑之深,没几人能及。老臣觉得她只做一个长公主太可惜子。正好长公主擅长农业,研究出了高产水稻,臣现在年纪大了,力不从心,早有致仕之心。皇上以前也提过让臣举荐可靠的人接替臣的位置。以前臣没有什么好人选,看来看去都不合适。现在臣觉得,长公主做工部尚书绰绰有余。工部有她主持,大宋农业的欣欣向荣指日可待。”

赵晤却没理会吴证,他满脑子都是吴证转述的“人人纳税”的美景。

他急切地问道:“关于纳税的话,长公主是怎么说的,你再说一遍。”

吴证只得把杜锦宁的话又重复了一遍。

他能考上进士,做到尚书这个位置上,脑子绝对是好使的。杜锦宁的话让他太过震撼,又刚刚才说过,他不光复述得一字不漏,还把杜锦宁说话的语气都给学了过来。

赵晤听了,心潮澎湃,一拍桌子站了起来,在屋子里走来走去。

要是杜锦宁在这里,看到赵晤这一行径会感特别眼熟——每次她给赵晤画完大饼,赵晤都是这种表现。他一激动就满屋子转圈儿。

转了好几圈,赵晤激动的心情才平复了一些。

他回到位置上坐下,叹道:“朕都不知老天爷是对朕太好,还是对朕太不好了。在朕在位期间出现像杜锦宁这样的人,是吾之幸也,是天下之幸也。只是,为什么她是个女人呢?”

“女子怎么了?”新任迷弟吴证听不得别人说杜锦宁半句不好的话,胆儿肥地在皇帝面前瞪起眼来,“高位者,有德者居之,有能力者居之。满朝文武,谁要说他比公主强,他站出来,臣这个工部尚书由他当。”

第857章 关乐和的反应

赵晤瞅他一眼,这才想起吴证想把工部尚书的位置让给杜锦宁。

他摇头道:“朝中大臣是不会同意的。”

他顿了顿,又道:“再者,工部尚书要经常到各府各县去走动。宁国她终是女人,以后成了亲,还得怀孕生子,哪能像男人一般东奔西跑,十天半个月不着家?”

一瓢冷水浇下来,吴证头脑也清醒了不少。

他沮丧道:“皇上说的在理。”所以,就算像杜锦宁这样的女人,还是不适合做官吗?

“不过你的想法提醒了我。”赵晤又道。

吴证打起精神看向赵晤。

“你刚才说,杜锦宁打小的愿望是做大司农?”赵晤问道。

“对。”吴证点点头,眼眸渐渐亮了起来,“皇上的意思是…”

“你想的没错。”赵晤道,“大司农这个官职,因为职责不明,在朕上任的时候,跟齐大人商议以后撤消了。不过,现在倒可以把它再捡回来。”

先皇还在位的时候,是有大司农的,所以才有杜锦宁的理想是大司农的说法。而齐伯昆那老婆奴儿子齐文聪,当时就任大司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