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两个各怀心事的小字辈安顿下来,宋先生甚至亲自给他们斟了茶,气氛随之也缓和了不少,但萧禹心里却难平静,喝了口茶,没等宋先生开口,迫不及待又发问道,“先生,难道大师兄的婚事,就打算这么永无止尽地拖下去吗?”

“若不然,依你之意,又该如何?”宋先生不答反问。

萧禹道,“若是我,便在众家中选取贤女结亲,结亲后,北党和北学关系更加亲密,届时即使有推动先生发祥核心要义的声音,也不是不可设法应付,天下的政事,其实说穿了都是一盘复杂的买卖,双方讨价还价而已。若是先生支持变法,那么只在反对联辽灭夏一事上发声,在变法诸事上就保持沉默,岂不是两全其美?”

他虽然读书不行,但自幼身处中枢,也不知见证了多少大政的促成,这一番话,说得宋先生也是微微点头,宋粤娘更流露出钦服之色。萧禹心中也是暗暗得意,却又越发不解:他能想到的,宋先生如何想不到?一定是有个了不得的原因,才让宋先生没有拣选这最为简便的策略。

“你这话,说得的确不错,但还是想浅了一层。”正想着,宋先生已经慢慢悠悠地道,“你刚才都已经明白雨大风急的道理了,又如何不明白,我若要上船,早就已经上了,到今日都没有攀附大舟,又怎会忽然改弦更张呢?”

“您是说——”萧禹彻底迷糊了,他仿佛隐约明白了什么,但却极难用言语表达出来。

宋先生悠然道,“如今的朝局,便仿佛是金明池上的端午竞渡,本该是千舸争流的热闹场面,却只有两艘福船在你争我夺。前朝之亡,亡于党争,党争祸国是不争的事实。既然明知如此,我们宋学为什么还要依附于朋党?上仰天心、下应民意,不忮不求、至诚至性。这是我宋学士子立身十六字……这十六字里,有一字是提倡学子党争的么?”

君子不党……萧禹终于是恍然大悟,一时竟有醍醐灌顶之感:“原来先生从来没打算支持两党,宋学也绝不会在党争中择选表态。难怪,难怪萧家会为三十二哥说亲,要知道虽然身处勋戚宗室,但因是圣人外戚,萧家从来都不掺和到两党的纷争里,更很少明确表态。尤其是局势日渐激烈的这几年,所谈的亲事多数都只在亲戚宗室之中,基本不招惹风头火势上的人物……看来,十七哥身为先生的得意弟子,却是吃透了先生的态度。”

然而,君子不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南学如今势头正猛,道统所在,纵是血亲亦不肯让人,不论北学是否依附北党,南学都是一样要打击北学的,而北学不依附北党的决心一旦为人所知,北党对其不说衔之入骨,起码也是无比反感,这些年来北学名气大增,崛起得这么快,背后北党的推动那是显而易见的,一旦失去北党支持,宋学的衰弱,只怕就是眼见的事。更不说,若是为了尽快扶植起一支能和南学对抗的学术力量,北党可能还会对宋学大力打压,以便让其尽快空出北学领袖的位置……

明白了宋先生的决心,他不是不敬佩的,然而在敬佩中又有深深的忧虑,难以言传。在这一刻,萧禹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全然把自己当成了宋先生的学生,他是发自内心地为宋学的将来感到忧虑和恐惧,但却又不知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胸怀激荡之下,只能轻轻地说了一声,“先生,这——”

虽然声音轻,但语调却毕竟是十分沉重。

宋先生笑道,“我明白你的意思,亦从来没有说过,这条路会很容易走。不过儒门弟子,本就是人中龙凤,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样的事情如果很容易去做,前朝为什么会亡于党争呢?明白党争误国这道理的人,难道就只有你我?”

他转向宋粤娘,“粤娘你说说,这是为什么?”

“因为……”宋粤娘嗫嚅道,“因为大多数人即使看明白了,也没有勇气标新立异,拒绝同流合污……”

“不错,萧禹、粤娘,你们都要明白,正因为这不容易,天下有九成的人不会选择这条路,而是选择了更为世俗和简单轻松的路去走——这也是人之常情,没什么好奇怪的。”

宋先生深深地看了萧禹一眼,萧禹只觉得他眼神锐利,仿佛能看进自己心底,他压下心头的颤栗,听宋先生续道,“不过,这也意味着在很多时候,要做正确的事,就意味着你和天下所有人走的路都不一样,所要冒的风险,也要比他们更大。如果有志向无能力,常常在半路就折戟沉沙一无所获,唯有大志向、大毅力、大能力者,才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萧禹你更是要记住,你聪明颖悟、举一反三,几年内考中进士绝不是问题,然而这只是一切的开始,仕途和世上任何道路一样,最终都只能靠你一步步去走,而没有这点精神,纵使你有家中荫庇,最终,亦是只能一事无成。”

萧禹心中,不知转过了多少复杂情绪,他甚至能品尝到自己舌尖上的苦涩,然而最终,他到底还是咽下了这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压下了和宋先生坦白一切的冲动,深深地躬了躬身子,“先生玉言,振聋发聩,萧禹……明白了!此番教诲,实在振聋发聩,萧禹一生都当铭记在心!”

宋先生呵呵一笑,忽然又松弛了下来,他摆了摆手,“随便聊聊而已,这么当真做什么?喝茶、喝茶吧。”

竟无一语叮嘱,令萧禹不要将此谈话外泄。

萧禹却无宋先生这般洒脱,他一边喝茶,一边已在思忖着宋学如今所处的局势,更是已经忍不住为书院的未来担忧。宋先生连说了几句话,他都没能接上话头,正是恍恍惚惚时,耳边忽然听宋粤娘笑道,“其实,就是和北党闹崩了,对咱们书院,我看也没什么大影响。”

此等天真的言论,倒是把萧禹逗笑了,他沉郁的心情,也随之一轻,正待好生逗弄宋粤娘一番时,宋粤娘已经接着说道,“我就不信,全天下的人都想着什么党争,没考过科举的人,就是想这个,又有什么用?”

是啊!萧禹猛然一怔:自己怎么就把这个给忘了?解试、省试都是糊名应考,到了殿试,历来也很少黜落考生。所以只要能进入殿试,进士出身就有九成到手——即使想在解试、省试中黜落宋学士子,却也没那么简单,考试论点必须应用官学,这是不成文的规矩,而如今南学北学,如今都还不是官学,想要从试卷中分别出师承门派,几乎难于登天!

别看在宜阳书院甚至是宋先生口中,考进士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仿佛不考个好名次,那都没脸见爹娘。实际上全天下有多少读书人,又有多少进士?屡考不中那才是常态,只要宜阳书院把远较别家书院为高的中榜人数维持下去,那么任哪一党也都无法遏制其崛起的势头,成为天下第一书院也只是时间问题而已。更说那什么一点,十几年以后,如今朝中的宋学门人都做到高位,而北党耆宿却将逐一凋零,那时候的北方会是谁的天下,还不好说呢。虽说君子不党,但宋学门人互帮互助,不党而党,却又有谁能说什么?

心中虽是浮想联翩,但萧禹面上却丝毫不露,他半是赞赏、半是惊异地盯着宋粤娘看,一时也忘了宋先生在旁,脱口而出道,“没想到粤娘妹妹蕙质兰心,其实是深藏不露的绝世天才呀?”

他和宋竹玩笑惯了,话说出口,才知不对,忙又忐忑地看了看宋先生,唯恐宋先生被他言语触怒,降低了对他的评价。

宋先生只是微笑。——萧禹虽然见惯人精,更擅长眉眼官司,可在这一张笑脸上,却是没发掘到任何有价值的信息。

#

今日因缘际会一番谈话,既是解决了萧禹心中的好几个疑惑,却又为他增添了更多心事。眼看天色垂暮,他也急于回去屋里整理自己的思绪,便起身拱手告辞,宋先生看看天色,也起身道,“是该回家吃饭了,三娘,我去唤你哥哥们,你先上车,咱们在门口会合。”

在萧禹心里,宋先生此时直如天人一般,听到他亲身去要叫子侄回家吃饭,尽管也知道这是常事,但仍然大有愕然之感,只是不便流露出来。宋粤娘倒没什么感觉,乖乖应了一声,便取出盖头戴上。萧禹看了她一眼,百忙中忽然又想道:“是了,先生怕也看出来三娘对自己容貌有所忌讳,不然亦不会亲身去叫,多数就差使粤娘了。”

他对于宋先生的观察入微、体贴慈爱,更是多了一层崇拜,当下朗声道,“我去唤人便好了,又何须劳动先生?”

宋先生抚了抚萧禹肩膀,笑道,“于公,先生有事,弟子服其劳,于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说着洒然一笑,便拐上岔路,往书楼方向去唤人了。

萧禹心中有事,急于回屋,也顾不得和宋粤娘多说什么,只冲她含糊点了点头就要走,不料宋粤娘反而低声道,“三十四哥,你且留步,我有事想请你帮忙。”

她也不矫情废话,痛快便把事说了,萧禹听了,不觉倒是又把万千心事都放到一边,笑道,“这有何难?这样吧,三日以后,你把你二姐带到这儿来,我这里……”

两人嘀咕了一阵,已经定下计策,宋粤娘的双眼笑成了月牙儿,她甜甜地道,“谢过三十四哥费心了。”

萧禹被她这毫无机心的一笑,真的把烦恼都忘到九霄云外去了,他忍不住问,“我这么费心了,你怎么谢我?”

宋粤娘登时又有些警戒,双眼骨溜溜直转,就差没伸手捂头了,“三十四哥要我怎样谢你?”

萧禹强忍着笑,冲她挥了挥拳头,见宋粤娘吓得退了一步,绷得更是辛苦,“记账三个,如何?”

宋粤娘叹了口气,居然垂头丧气地道,“三个就三个。”

萧禹终忍不住笑出声来,他转过身去,不觉又是意气风发,快活地踩着夕阳,往舍房走去。

第37章探病

随着天气转冷,学堂内的生活也出现少许变化——因为女学在后山之中,每到秋冬,都要比山下的男学更冷上几分,是以天色才入秋,便有些体弱的小娘子裹上了皮裘,在学堂中也多了些小炉子,用来取暖不说,也是方便学生们温暖砚台,免得到了隆冬,连墨汁都要冻住,字也写不成了。

由于天气冷,到了秋冬季节,女学满员的时候相当少,要不是因为长期缺勤,明年可能都无法再回来读书,很多小娘子压根都坚持不下去,就是宋竹姐妹,也是每日早起打拳锻炼,又饮用宋家家传的一些滋补汤药,才能熬过每日漫长的课堂时间。虽说宋家也把方子发给书院各同学,不过因为如今朝中以纤弱为美,和宋家这样允许甚至是鼓励女子粗学拳脚的作风简直格格不入,为了爱美,诸多女同学练拳的极少,所以即使饮用汤药,也照样是频频有人缺勤。

昨夜忽然下了大雨,一夜秋雨下来,山中已是清冷寂静,别有一番萧瑟秋意,宋竹起床都忍不住打了几个喷嚏,早上连忙喝了两碗姜汤,把热气行开了,才觉得身子畅快了些。可不想到了学中,居然得知——这一日上午惯常教学女学的常先生,昨夜却是染了风寒,今早便爬不起身,偏巧几位教授在男学都是有事,早上居然是没人能来上课了。

再屈指算算,满堂学生里也缺勤了五六个,包括颜钦若、赵元贞都未来上学,众人都是有些抓瞎了,也不知是该留在学堂里念书,还是上午回家,下午再来上学。彼此商议了一番,就都笑着来问宋竹,“三娘觉得该怎么样?”

虽说如今在学里,不论是年纪还是学识,其实都应该以宋苡为长,但她平素清高自许,在同学间是只得了敬重畏惧,未得亲切服膺。若是学问上的事,还有不少人问她,今日这种问题,若是去问宋苡,那么多数就是一个结果:读书到下午,先生来了继续上课。是以众人都不去问她,而是来问宋竹,一方面是因为宋竹声名鹊起,仿佛也有了可以服众的威望,一方面就也是因为这样的问题来问宋竹,多数可以得到一个让人满意的答案。

宋竹虽然对这些同学的心理未必是全盘掌握,但瞧着她们面上的表情,大约也明白这些姐妹们多数都是想要回去休息的。她其实也觉得在这么冷的天气里,坐在山中读书,湿气过重,对身子不是很有好处,本欲请姐姐松松手,放同学们回家的。心中又忽然一动,想道:“娘让我对颜娘子客气笼络些,可偏巧她前些时候回洛阳去了,这几日才回来,正好,她今日也没来上学,倒不如就乘此机会,把娘叮嘱的事给做完了。”

因便笑道,“我却是想,先生病了,我们这些做学生的应当侍疾侍药才对,虽说因男女大防,真正伺候医药也有所不便,但总是要去探望一番,哪怕隔着门问一句呢,心中才能安宁。不如我等推举几人,代同学们去先生那里问候一番。余下的同学,愿回家休憩也好,在这里读书也罢,都可以自便。”

虽然宋先生并无意让宋学成为北地的代表学派,但宋学本身的确脱胎于北学,北方学派,对孝敬两个字是最讲究的,众人听了宋竹提议,都是颔首道,“三娘此言有理。”

更有人夸奖,“还是三娘孝心虔诚,兼又想得周到,我们就没想过去探望先生。”

其实在宋竹来说,她自忖为人处事一直都是老样子,从未变过,只是在有了盛名以后,仿佛众人看她的眼神都变得不一样了,一件事情,以前做出来,可能别人会挑毛病,会不以为然,如今却是只有服膺和赞叹的,她心底也是慢慢地明白了儒门子弟为什么如此惜身重名——虽说她还想不通这里头的道理,但看来,名气的确能让许多人对你的态度,变得很不一样。

“是了,说来,今日还有好些同学未到的,”她也不多应承这些恭维,只是冲众人善意地一笑,续道,“我看着就有周娘子、刘娘子、赵娘子同颜娘子没到,既然去都是去了,何如也去探望探望她们?说来周娘子也有五六天没来上学了,想来功课落下了不少,心中也是暗自着急,正好把笔记给她送去,让她们家书童小婢抄了,如此也好应考。”

宋学用来规范学生的一大制度便是考试,若是连番考试落后,也有写信回去请家人过来接走的。若不如此,这些娇滴滴的小娘子,如何受得住山上朴素清苦的环境?岂不是有个风吹草动就要缺勤,长此以往,女学也就不成为学了。

周娘子功课一向也不大好,宋竹把自己的笔记送过去,正是体贴之举,众人都有些眼红,纷纷道,“早知道,我们也今日病了,还能得一本详尽的笔记来抄。”

宋竹笑道,“你们要,就尽管拿去抄便是了,只是我学艺不精,记得七零八落的,若是拿了我的笔记,考试却没考好,可不要怪我。”

说笑声中,她见宋苡微微点头,便张罗着选了数位师姐妹,都是平时性子活泼,身体也健壮的。至于那些娇怯怯的小娘子们,一早上跑五六家去做慰问病人的活计,她们可没这么个体力,虽然羡慕这几位同学能光明正大地四处去逛,但想到外头刮的秋风,都是宁可坐在学堂里,抱着炉子取暖。

宋竹既然是领头人,当然有她一份,一行人在山间石板道上鱼贯而行,倒是走得浑身暖和,彼此间说说笑笑,大有秋游的感觉。不多时就走到山下建筑给教授们所居的一片小院,寻去探望了常先生。

常先生本是小恙,歇息了半上午,精神头已好多了,闻说学生们前来探望,高兴得满面红光,连最后一丝病气都消褪了去。得了老师的鼓励和夸奖,几人也都很高兴,又上了车一路往城内去,把赵元贞、刘娘子家都走过了,又去颜家。

谁知颜钦若吃了药却睡着了。她们家婢女要把她唤醒,宋竹却是正中下怀,忙摇手止住,笑道,“不必打扰她休息,只等她醒了,告诉她我们来过便是了。这一阵颜师姐少来学堂,我们师妹们心里都挂念着……”

这一番话体贴温存,说得旁人更是面露钦服,在颜家还不好说什么,出了颜家小院,才上了车,便有位卫娘子笑道,“三娘,姐姐虚长你几岁,今日也就不客气了,倒是想要指点你几句,你对旁人还罢了,对颜娘子却无需如此亲近,她这人实在没什么意思,你对她如何,我们都看得出来,她却偏偏不识好歹,端午那次,要不是你得了越国夫人青眼,她还不知要怎么呢!这人成日里和赵娘子在一处,却也不想想,赵家和她家是什么关系,她不懂事还罢了,赵娘子是最精细的一个人,待她怎会有好心?你和你姐姐都是浑然天成,毫无心机的性子,所以都不知道,平时我们几个都远着她们俩,从不和她们往来。”

会主动出门来探望病人的,多数都是热心之辈,心热喜事,从来都是连在一起的。卫娘子一番话说得,倒是引得大家都点头赞同,纷纷道,“就是,三娘,你们家的姑娘,虽说都是天纵奇才,但个性也太醇厚了,所谓君子可欺之以方,可要小心被旁人欺负了去。”

宋竹听着,心中不禁有一丝惭愧之意:且不说宋苓、宋苡是否真的是毫无机心的君子性子,她反正和醇厚没有太大关系,今日的事,也是奉母亲之意而为。只是这一出却又不好说穿了,虽说心里有些发虚,却也只能若无其事地道,“可有此事?我倒没多想,只想着毕竟都是同学。虽说有过些不快,却也不必就结下仇怨了。”

一位郑娘子便撇嘴道,“你虽然如此想,但奈何她心胸狭窄?这样的人,不吃个亏是不会改过的。”

宋竹倒也是真心不愿卫娘子等人和颜钦若、赵元贞对上,本来学业就重了,要是同学间再勾心斗角,多耗费心力?她平时有点时间都要拿来读书,当真是无心把宝贵的空闲花在这些事上,因此也是真正恳切地道,“君子之交,求同存异,从前的事,也不去说她了。既然姐姐们觉得颜娘子、赵娘子不是可交之人,那我等日后便敬而远之,尽到自己同学的情分,彼此间存一份和气。毕竟都是同学,彼此间若是勾心斗角,闹得不可开交,落在外人眼里,也是笑话。”

卫娘子和余下几位小娘子都露出感佩之色,均道,“道理我们也明白,不过若是那样的事出在我们身上,却做不到这般宽大,三娘这般性情,真是让人不知如何夸奖好了。”

宋竹浑身上下都不自在,忙说了些谦逊之辞,卫娘子等人反而更是夸奖推重。她只好闭口不言,做出低调的样子,心中对名声两字的重要,却是越来越有所体会,更是举一反三地想到了反面去:她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自己心里有数,绝对和如今流传的名声有极大不同。既然如此,世上许多盛名之辈,说不定也是名不副实,只是因为享受到了名声的好处,是以也不愿澄清,只是一味的沽名钓誉,沉迷在了名声之中。

想到此处,她不仅悚然而惊,在心中暗暗警醒自己,日后必定要更加刻苦读书,以便早日做到名实相符,也不枉母亲的一番苦心。——虽说两母女从未正式谈过此事,但宋竹心中,对母亲的连番安排,又岂能没有揣摩?想当日,大姐、二姐从未去过洛阳,更无需母亲用心,自然而然便焕发才华,引来四方的关注,也引来了一封又一封高质量的提亲信……若非自己天资有限,也就只有一张脸可以称道,母亲又何必费尽心思,甚至动用了大姐留下的珍藏,让她去越国公府赴宴?这般有意的安排,为的就是营造起她的名声,而营造起她的名声,为的无非也就是那些提亲的来信……

想母亲、叔母等人,哪个不是名门才女、书香世代?这些年来也丝毫未见她们举办文会为自己博取什么名声,会如此经营自己,对母亲来说只怕也是难得的从权之举,说到底,还是她本人不够争气,只能通过这般手段来争取亲事。若她真被这些虚名迷了心窍,又如何对得起父母?这所谓的惜身重名,只怕不仅仅是要注重名声,更说的是要顾惜自身修行,一面维护名声,一面也不为虚名所惑……

自己想通了这一层道理,宋竹只觉得这几个月来那带了些迷惑的欣然,全都为戒惧严肃取代,一举一动,仿佛都多了几分稳重,走进周家院子时,更是处处在意,不敢流露出丝毫骄矜之色,反而在心中暗暗告诫自己:“旁人夸我,不过是人云亦云,因几个国夫人说我好,便也看我好了。我自己心里要明白,别人那样夸我,其实是另有用意,我可远远没她们夸奖得那样好。虽说别人夸我,我也无法阻止,但决计不能把这些话当了真,反而要加倍的谦虚谨慎。”

她心里有事,脚步不期然就落了后,不料前头就出了小小的乱子——原来是周娘子的兄长听说妹妹病了,特地从洛阳赶来探望她。倒是和几个小娘子撞在一块了。

周娘子能入读女学,家里自然也不是等闲之辈。其乃是太后旁支,更是洛阳大族,在洛阳已经居住了百年之久,和大部分宦居此地的女学生还不一样,只有祖父在京中任职,亦是朱紫金鱼的高官,这周衙内约十八.九岁,长身玉立、形容俊秀,拱手施礼时,也见得礼数周全,更是谈吐文雅,惹人好感。几位没说亲的小娘子,不免都多看了几眼,只有宋竹刚刚明白了一层道理,精神正在整肃期间,又吃过李文叔的亏,倒是有意落在人群后头,不想和周衙内搭话。

好在这周衙内也十分知礼,同几人寒暄了几句,便先回避出去。宋竹这才露出笑容,摘了盖头,上前和周娘子说了几句话,周娘子果然正为功课发愁,宋竹带的笔记,便成了最好的礼物。

她们一路探望过来,此时天色也快近午了,再加上周娘子怎么说也算是病人,便都不耽搁,略坐了坐便起身辞去。周娘子靠在床.上,咳嗽了几声,又拿着宋竹给的笔记好一番抚弄,不知想到了何处,忽然露出了略带讥刺的笑意,轻声自语道,“什么既美且贤,我看都是吹的,如今她倒是好,做什么别人都捧着,真把自己当回事了。”

旁人去了,周衙内自然走进屋内,听到妹妹这般说话,他眉头一皱,便轻责道,“人家好意来看你,你这说的是什么话。”

周娘子形容单薄,只一双眼生得好看,别处姿容都十分平淡,听了哥哥训斥,她双眼一暗,不服道,“今日不是为了沽名钓誉,她会去探颜娘子?若不去探颜娘子,她想得到我?我都病了这几日了,她前些时候怎么不来?不过是穷酸教书先生的女儿,倒是真把自己当个人物了。连她身边那一干人等,全都将她捧得高高的,就这破书院,那几间破房子,到了秋天就冷风刺骨,若非那点虚名,我看有谁愿意到他们书院读书……”

她话没说完,周衙内已是蹙眉喝道,“够了!说这些浑话!”

周娘子最是怕他,闻言忙住了口,周衙内仍是怒意未平,闷哼道,“若是你不愿在宜阳读书,那便换了三妹来也好。你又不是不知道,宜阳书院素来不喜姐妹兄弟一起入读,为了把这个机会给你,三妹在家闹了多少次?迄今对爹娘都有怨言。我此次来,本也不是为了探病,只是为了督促你的功课,前几日看你病着,也就没说出口,如今和你说明白了,若是下次考试,你还不能进步,家里便要把三妹换进来读书!至于你,连洛阳也呆不得,会直接把你送回乡下老家去!”

周家虽然在洛阳居住了百年,但百年前也是有个祖籍的,当然,祖籍一地的势力,和洛阳比又要大大减少了。周娘子闻听此言,娇躯不由一震,叫道,“五哥!”

周衙内竟丝毫不为所动,只是沉沉道,“我素日最疼爱你,才为你多争取了一个机会,爹娘那边,本都直接准备安排三妹过来替你了。这个机会,你不珍惜,别人珍惜得很!”

他扫了周娘子手中笔记一眼,又道,“现在,你还嫌她给你送笔记是沽名钓誉?”

思及宋三娘的一举一动,亦不由沉沉一叹:宋三娘的名声,他自然早有听闻,方才暗中留意,也不能不暗暗点头。虽然其名声已经响彻洛阳,但宋三娘言行举止均是含蓄雅致,韬光隐晦力求低调,绝无因自己有名便张扬狂妄的势头,且透过盖头看去,也的确是美貌异常。这般又美丽,又有才学,又有名气的女子,不说是十二三岁,便是三十二三岁,也很少有这般谦和的,况且又是如此体贴,即使只是为了探望颜娘子而顺便路过,但会特意送来笔记,明知自己妹妹功课不好,又卧病许久,足证已是把她的情况记在心底。

自己妹妹的性子,自己是最了解的,两人间绝不可能有什么交情,最多也就只算得上友好,能为一个同学做到这一步,又还有什么好要求的?人比人,比死人。二妹也算是有几分小聪明,要不然,家里也不会把她送来女学,只可惜,今日在这帮同学跟前,已是落了下风,在宋三娘跟前,更是恍若萤火皓月了,可笑她不但毫不自知,反而还反过来眼红宋三娘的风头……

见周二娘还有不服之色,周衙内心中已是定下决心,回去便禀明父母,不论二娘下回小考成绩如何,都安排性格和顺的三娘过来读书,至于二娘,则交给母亲谋一门妥当的婚事——却是不可再同进士结亲了,以二娘心胸,如何能处理得好乍贵夫家和势雄娘家之间的关系?到时亲家变仇家,对周家是损失不说,也耽误了她的一生。在依附于周家的几门亲戚里择选个夫婿,也就足够了。

不过,在此之前,也要略作敲打,免得她太过轻狂,在诸同学师长——尤其是宋家人跟前留下不佳印象,反而影响了周家日后的计划。

以二娘的天资,许多事根本不可能与闻,周衙内思忖片刻,便道,“二娘,我再同你说件事。这一次回去以后,我会和娘商量,力争让祖父为我说宋三娘,而不是为三哥。若事情顺利,日后,宋三娘便是你的五嫂,你该如何待她,心里有数了?”

周二娘再是心胸狭小,也知道姑嫂关系的重要。如宋竹这般,系出名门,周家内部诸子争娶,又是她老师亲女,可说是她小师姐的嫂子,一旦过门以后,不论是在舅姑心中的地位,还是和她来往时天然的地位、备份差别,都是占尽了优势。听说周衙内此言,她面上虽有不甘之色,却到底乖乖地应了一声,“我自然着力和她亲近。”

“那倒也不必了,不卑不亢便可。”周衙内眉头一皱,“此事还未必能和三哥争出个结果,也怨我本来不热心……”

想到方才宋三娘那雅致的身姿,言行举止间流露出的出众品质,还有来到书院以后发觉的一件事,周衙内双手微微握拳,却是自信一笑,“不过,回去以后,定当尽力而为,若没差错,宋家又看得上我……”

#

他们兄妹二人嘀嘀咕咕,宋竹这里却自然是一无所知,今天正是她和萧禹约定的日子。上午去探望颜钦若,除了顺手完成母亲的交代以外,实际上还是为了给自己找点事做,也是为下午下学后的举动打下伏笔。这不是,先生叫了下学以后,她便对宋苡道,“二姐,最近爹似乎又在写书了,书房里一地都是抽出来的书本,我一人也整理不完,不如你和我同去呀?”

宋苡听了,果然眉头微皱,“早知要整理书本,你便不该早上出去探望先生同学。探望病人,天色晚了也不要紧,白日天光好,正适合整理书房,怎么反而倒过来了?”

宋竹早料到她有此一问,事实上,她今日领人出去探望病人,也都是为自己打个掩护,免得引来宋苡疑惑,还好,有了孝悌的大帽子遮掩,宋苡也不过就是一问而已,态度并不认真,她便笑道胡乱解释了几句,“我本来也这样想,可后来又觉得,傍晚了拉一群人去探病,岂不是要劳烦别人留我们吃饭……”

宋苡也不过随口说说,自不会拒绝为父亲收拾书房,她这一去,宋艾肯定也要跟上,姐妹三人走到宋先生书房时,宋先生倒是还未下课。几姐妹也不在意,便在书房里来回走动,为宋先生拾掇着许多零碎物件——宋先生不喜使唤奴仆,却又不拘小节,书房也的确时常需要洒扫,不然,乱得都找不到下脚地。

由于天冷,宋竹把窗户都合拢了,几人也看不见外头的情况,宋苡和宋艾并不觉有异,都在认真做事,宋竹心里却是一直在计算时间,眼看书房越来越干净,她是急在心里,更忍不住埋怨萧禹:动作怎么这么慢!为什么还不把人带来?

说来也是巧,就在宋竹开始发急时,帘外忽然传来了她熟悉的声音,“先生,关于这六三卦,我和薛师兄见解不一——”

声音才起,帘子一动,萧禹拉着薛汉福便是进了里屋,他面上本是笑意盎然,但一见屋内三人,顿时露出讶色,“哎哟,这——”

宋竹此时哪还记得埋怨萧禹?夸奖他都来不及,她强压着心中的欢喜,笑盈盈主动上前见礼,“原来是三十四哥。”

被她这一带动,原本打算回避的宋苡和宋艾,自然也就都停住了脚步。宋苡目光盈盈,若有所思,先看了看小妹,而后,却是准而又准地望向了薛汉福……

第38章

被她看了这么一眼,宋竹心里哪还能不知道,二姐已经是看穿了今日她这一番安排的真意所在?她心底好一阵发虚,却也知道此时若是露出异色,万一被薛汉福看破了,只怕本来只有三分恼的二姐,也会变得十分恼。若是阴错阳差之下,把这原本大有可能的婚事给搅黄了,那可就是大为对不起二姐了。

因此,虽是心中敲着小鼓,面上却还是尽量不露痕迹,和萧禹见了礼,自然而然的,也就向薛汉福打了招呼,“薛师兄好。”

说起来,大家都是宋学门人,如今的风气也没有严格到绝不许女子和外男相见的地步,虽然有女子外出障面的规矩,但那也是为了预防被不相干的粗汉看去了。同门师兄妹之间见面,并不算什么忌讳。宋苡、宋艾自然不可能无礼得杵在屋里,却不和两位士子招呼,都是互相行了礼,通了排行。——萧禹倒是无妨,彼此也是见过几面,都是熟惯了的,就是窘得薛汉福一双眼哪里都不好放,只好垂头盯着自己的脚面,虽然他举动雅重,未把困窘外露,但倒也能看出来那份勉强压抑着的不自在。

宋竹对他是否能成为自己二姐夫其实也没什么坚持,无非就是想让二姐看看薛汉福的为人,方便选择,她今日的一举一动,包括萧禹口中的话语,都是两人已经商量好了的。虽然薛汉福发窘,但也不会让他少了表现的机会,两边寒暄过了,她便笑道,“三十四哥,你来找爹做什么呀?听说你是对《易经》有心得——学得好快么,前几日见你,你才刚学易,这就能和师兄们辩论上了?”

萧禹便对薛汉福笑道,“我们还不都是瞎说的?不过仗着先生脾气好,便是瞎说的也上来打扰罢了。”

之前双方寒暄,薛汉福有些束手束脚,此时听到萧禹言语,他眉头一皱,倒是说道,“这却不是瞎说,萧师弟,须知学问无小事,你对蒙卦六三爻的看法很新颖,我虽不赞同,却也不便否认。前来请教先生,也是请先生指点的意思,只是此时先生不在,倒是我们冒昧打扰了,日后再来问吧。”

说着,便要告辞而去,虽然他就和宋苡、宋竹这两个名气不小的才女或美女共处一室,但至始至终没有正面打量两人,一举一动,稳重守礼之处,早把李文叔一流给比下去了。

宋竹和萧禹都有些着急,宋竹正要说话时,宋艾忽然笑嘻嘻地说,“原来说的是蒙卦,蒙卦六三爻我知道的,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三十四哥对这个有什么新鲜的见解,说来听听可好,我也想要知道。”

她今年方才是八岁年纪,一般孩童,即使是重视教育的,差不多也就是刚结束蒙业,预备开始入读塾学的年纪,而宋艾随口便能背诵艰深拗口的易经,而且看来对爻辞也有不浅的了解。别说萧禹和薛汉福了,就是宋竹都有些诧异:“学《易》的时候,你不是还没来书院吗?怎么连这个都读过了?”

宋艾自然地道,“前些日子闲着无聊,就翻看了一下。其实我也是生吞活剥,不求甚解。”

因萧禹第一时间没搭话,她便转向薛汉福,问道,“薛师兄,你学问瞧着比三十四哥高,能和我说说这六三爻都是什么意思?否则,我连一般的意思都不知道,更不会明白三十四哥所说的新见解了。”

宋艾这一问学问,薛汉福就不好推辞了,再者,宋艾年纪小,就是个孩童,薛汉福对她也自然一些,“六三爻其实要放到蒙卦里去解,蒙卦乃是山水卦象,你看,上为艮山,下为坎水,说的是天地混沌初开时……”

一般说《易经》晦涩难解,便是因为其微言大义,甚至包括注疏都是可以做多种解释,所以在朝廷科举中一般不考校《易经》,宋学诸生也不过是囫囵略读而已,是以不说宋艾,即使宋竹也只是浅浅涉猎,而薛汉福明显在《易经》上颇有造诣,从蒙卦说起,又谈到在六十四卦卦辞中频繁应用的比喻手法,以及卦辞本身幽深的地方,宋艾听得饶有兴致,等薛汉福说完了,便好奇地道,“那三十四哥的见解又是什么呢?”

宋竹心中不由一虚:其实关于蒙卦六三爻的新鲜见解,并不是出自萧禹的脑子,而是她前些日子伺候父亲左右时偶然听来的只言片语。不过是转告萧禹,让他拿来当由头逗引薛汉福而已,不然,就萧禹那点粗浅的研究,又怎能让薛汉福同意和他一起来找老师探讨?

之前若只有她们几个‘大人’也罢了,薛汉福性情稳重不会四处乱说,宋苡更不可能和别人谈起此事,可宋艾年纪还小,性情跳脱,若是同旁人说起萧禹对六三爻的新想法,传到宋先生耳中,以父亲的才智,如何看不破这背后的玄机?到时候,即使父亲不和母亲说,她也不免要被他好生敲打一番。

萧禹表现却也不错,绝没有接口的打算,听宋艾这一问,便笑道,“哎呀,四娘,你这不是才入门?我便是和你说了,你懂吗?”

宋艾有些不服气,只是她还未答话,宋苡便悠然道,“她不懂,我懂。萧师兄有何高人一等的见解,不妨说给我听?”

这还是她在寒暄过后第一次开口说话,众人一时都忍不住望了过去,就连薛汉福都不例外,眼神落到宋苡脸上,他似是方觉不妥,忙又撇开眼去,面上却是到底再压制不住,露出了一线红晕。

宋苡本来神色如常,见薛汉福这般,秀眉微蹙,眼神倒也飘开了望向墙壁,萧禹的眼珠子转来转去,面上神色奥妙,仿佛正在忍着笑意,宋艾左看看右看看,忽然对宋竹一笑,手指在脸颊上刮了几下,大有心知肚明的奚落之意。

和这一群聪明人在一起,压力很大啊!

宋竹心里好一阵无奈,她现在已经不去想晚上该怎么办了——二姐明明白白,绝对看破了自己和萧禹合谋的事,不然也不会接口逼问。还好,还好薛师兄一个不自在,倒让她也不自在起来,不然,眼下都不知道该如何收场呢。

屋内气氛,正是尴尬时,忽然外头又传来了脚步声,这回宋苡却不留下了,冲宋竹使了个眼色,牵起宋艾直入里屋,宋竹对萧禹匆匆点了点头,也随之走了进去,却是帘子才放下来,就听到外头略有些熟悉的声音,“哎,这不是薛师兄、萧师弟么?你们也来寻先生请教学问?”

“李师兄也是如此?只是我们来了却未见先生,正要回去呢。”萧禹的声音响了起来,宋竹听到李师兄三个字,也记起来了:“这应该是那李文叔师兄的声音。”

她对这李师兄,也是避之惟恐不及,便悄声对宋苡道,“咱们回去吧?”

宋苡默默望了她一会,方是点了点头,宋竹心中暗自叫苦,面上却是不敢露出分毫,强笑着牵起宋艾,三姐妹就又从后院小路,往女学方向返回。

默默行进了一会,宋苡道,“你也太异想天开了,这放肆任性的毛病,是从谁那里学来的?”

宋竹一缩脖子,丝毫不敢反驳,更是不敢撒娇,只能声若蚊蚋地道,“姐……”

宋苡也站住脚,将她看了一会,方才是转身继续前行,宋竹心下也是一松:还好,看来二姐并未真正动怒,刚才的训诫,更多的还是却不过面子,再者她也要维持自己一贯的作风。

“这其实也是娘的意思。”她一下就活跃起来了,立刻给自己扯了虎皮做大旗,“你也知道咱们家,一举一动都被别人盯着,一般人家说亲事,相看过后又不成,也是司空见惯,大家都不觉得什么。可咱们家却不一样,再说,正式相看,那都是男方看女方,女方相男方,可不就都是如此……”

她还想往下说,但被宋苡横了一眼,立刻噤若寒蝉。倒是宋艾,看了看宋竹,嘻地就是一笑,“二姐三姐,你们说的是薛师兄么?薛师兄学问挺好的,我看就是人生得不那么俊俏——”

话犹未已,宋苡已道,“好了,你说这是什么话?”

她对宋艾态度要和软许多,不比对宋竹,时常冷言冷语,喝了四妹一句,便训道,“以貌取人,何等庸俗?世人好色不好德,那是世人的事,吾辈眼中,怎么能把美色置于德才之上?”

宋艾一收肩,面露肃然之色,“二姐说得是,小妹记住了。”

等宋苡又迈开脚步在前头引路时,她方才偷偷地给三姐递了个眼色,宋竹忍不住就是要笑,又万万不敢笑出声来,只好忙捂着嘴,把笑意憋回去了,只是在后头和宋艾眉目传情,宋苡全当看不到,只是一径在前头带路。

一路回家都是无话,等到了家里,宋艾先跑进去找祖母了,宋竹鼓足勇气,扯了扯姐姐的袖子,低声道,“姐,你也得给我个回话啊,我还要和娘说的……”

宋苡默然片刻,虽是天色黯淡,但宋竹也隐约可以瞧见她面上的一片嫣红。

她心下一喜时,宋苡手一翻,又从她手里把袖子给夺回来了。“……我自己会和娘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