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扔下一句,也不等宋竹回话,便径自去得远了。宋竹站在当地想了想,忍不住笑起来,跟着姐姐走到祖母院子里,宋艾又不知从何处钻出来,拉着宋竹的手,仰头笑道,“三姐,你怎么谢我?”

这鬼灵精!宋竹点了点她的鼻子,“那你要我怎么谢你?”

宋艾转了转眼珠子,忽然搂住宋竹的脖子,“那你就亲我几下吧。”

宋竹心里也是把宋艾疼得不行,弯下身子方便宋艾搂着自己,在她脸上没头没脑亲了好几下,又道,“苏娘今晚和姐姐睡好不好?”

宋艾摇头道,“不要,三姐睡相不好,踢人呢。”

宋竹拧了拧她的脸蛋,道,“要嘛,要嘛。快,苏娘说,要!”

两姐妹笑闹了好一会儿,方才是往祖母院子里过去,不过吃晚饭的时候却又都十分收敛,怎么都不敢露出一丝不对——不但怕惹来长辈的数落,同时,也是怕恼了应当正是十分羞涩别扭的二姐宋苡……

#

当晚,小张氏的心情便是十分不错,一等丈夫进了内室,她便喜滋滋地上前帮着他换下儒衫,口中道,“方才二姐来寻我……这三姐也是太大胆了些,竟是直接就把人给领过去了。好在二姐见了,心里竟也觉得他不错——口中当然是不说的,不过就那一句话也够难得的了,我问她薛汉福如何,她说,‘就是太老实了些,被三娘和萧三十四耍弄得团团转。’”

她忍不住微微一笑,“才见了一面,就维护上了——再说,这只嫌太老实,可不就觉得别的都好?二姐的眼光,连学识和人品都挑不出什么来,可见就是真好。此事我看可以定了,就是三姐那边,多少也要敲打一番,免得她得意忘形,日后越发胆大妄为了……”

二女儿的亲事终于有了眉目,更难得是本人也可心,小张氏心里有多高兴是不必多说的,也因此,她慢了半拍才发觉丈夫笑容中的漫不经心,这边绞面巾的手不由一顿,“今夜回来得这么晚,可是外头出什么事了?”

“不是朝中的事。”宋先生回过神来,忙安了安妻子的心,他顿了顿,却是忍不住叹了口气,方才说道,“是关西有信,我军又败了……”

小张氏的动作,也不由随之一滞,她面上的喜色褪得一干二净,过了一会,方才低声问,“大败?”

“就眼下知道的境况,反正中军曹国公一支全军覆没,主将全都战死,一家老小四口人都填进去了。”宋先生低声道,“至于右偏军还余下多少,就不好说,那边消息滞涩,眼下还没个准信。”

“全军覆没?”小张氏的声调也抽高了,“那……夏国兵马,岂非已是长驱直入——”

“不错。”宋先生黯然道,“如今的关西,只怕已经是彻底糜烂。局面是否有转机,还得看洛阳一带的守军能否顶住了,若不然,就连洛阳,只怕都未必太平……”

两人对视了一眼,小张氏忽然道,“夏国这一闹,只怕南党要更得势了。”

宋先生点了点头,“只盼右军无事,关西乱局能尽快平定,否则,朝中倾轧更烈,国家上下,说不得又是一番风雨飘摇了。”

为二女儿终身有定而来的喜悦,在国家大势跟前,仿佛是那么的渺小,这一夜,不论是宋先生、小张氏,又或是洛阳、宜阳一带已收到消息的各色人等,全都没有睡好。

第39章

关西战事又起,这个消息,自然是占据了所有人的注意力,甚至是看似深居洛阳腹地,受到许多雄城屏障,远离火线的宜阳书院,其实也无法摆脱战争的阴影,有些学生家中是关西大族,此时自然是心情沉重,有些学生却是干脆就有亲戚在军中为官,镇守前线的,当此更是心事重重,患得患失了。

便是连女学中,也有几名学生大受影响,譬如说宋竹一向不大喜欢的赵元贞,从西军兵败的消息传来开始,便没再来上学,听闻人已经是返回洛阳去了——曹国公兵败,国公府自然大受影响,不过即使他们家能挺过明年战事平息以后的清算,这也和赵元贞没多大关系了,曹国公父子四人都殉了城,她的未婚夫就在里头。又是未婚夫,又是亲表哥,赵元贞现在也不便若无其事地继续上学。

战事最是惊风秘雨的时候,整个西京城都是一夕三惊,谣言更是层出不穷,最夸张的时候,女学几乎已经无法维持——听说西夏的军队不日就要打到洛阳城下了,书院中的男学生还好,到时候大不了就骑马回城,而必须坐车回家的女学生们,却因为家里人不放心,而早早地就被接回了家中。

不过,局面却要比大家估算得还好一些,虽然关西大军,中军是溃散了,但右军到底是挡住了西夏狂风骤雨般的攻势,外加洛阳守军反应迅速,出击援助及时,关西几座重要的关口并未失守,到底是顶住了夏人的进攻。到了冬天,听说前线已经开始往前突进,预备收复失地了。

也就是到了这时候,北地民众方才是纷纷松了口气,不过即使如此,整个北方一冬也是乱象频出,不但有许多农户畏惧战争做了流民,现在都聚集在洛阳一带,想要找个营生设法过冬,明年再回去种田,而且关西到洛阳一带,也是陡然间多出了许多昔日关西中军的溃兵,又不知是闹出了多少溃兵为匪,扰乱乡里的事情了。

当然,在宜阳县,因为有宜阳书院这么个庞然大物,且书院士子无不是能文能武之辈,局面又要稍微轻松点了。由宋先生和萧传中牵头,县里一方面以工代赈,把流民就地编管起来,疏浚水利以此换取食宿,一方面又请书院各学生编成小队,在乡间巡逻,以防流民寻恤滋事。毕竟这些士子不说上阵杀敌,在书院起码也是营养良好,对付那些忍饥挨饿一路跋涉的流民并非难事,再加上书院经过几年发展,也已经是宜阳最大的地主,他们来排解佃户和流民的纷争,倒是不错的人选。

俗话说得好,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一起读书的时候,也许单看卷子诗文还觑不出一个人真正的本事,但等到众人撒开来真正轮值去做事了,那么很多事情就是隐瞒不住。一个人是否能干、仁德、周密,其实都是有公论的,就算想要作伪,也是装得了一时,装不了一世。

让宋竹十分高兴的,便是她未来二姐夫薛汉福的能力颇受好评,其在排解乡民和流民矛盾时,细心、公道、和气、仁德,赢得了双方的一致好评,不但在乡民渐渐已有了威望,就是流民遇到事情,也经常指名要薛汉福做主,论起‘亲民’这点,竟是比三哥宋栗还要突出。他虽然没有什么背景,但因为处置民情得当,已经是引起了前来视察的大小官员的注意,并且博得了不少赞赏。若非薛家在听闻宋家有意以后,已经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送来了提亲信,更是费尽心思地辗转求了西京国子监的一名教授来做大媒,在秋后就和宋家把亲事定下了,说不得薛汉福在此事以后,还会得到高管青眼,多出一名出身富贵人家的娘子呢。

宋家三哥宋栗,也是在此次动乱中声名鹊起——他是主动承包了在较为危险的宜阳北面山脚下巡逻的任务,几次和溃兵遭遇,更曾射杀过一个刚落草为匪,拉起一支队伍的匪首,将余下的残兵收编回县中。其敏捷机断、心狠手辣之处,亦是令众人称颂感慨不迭,虽然年纪还小,但俨然又是宋家的一名新星。

至于其余人如宋家四哥、五哥、萧禹,都因为年纪还不到十六,所以只能躲在书院里读书,并不能出去做事。这其中许多半大小子,都觉得自己被小看了,平日聚在一起,免不得抱怨这抱怨那,说到兴起时,恨不得就拔剑杀出一条血路,直入瀚海那头,斩落敌酋头颅,创下万世不灭的伟业。——这也不算稀奇,现在民间这样抱怨朝廷窝囊的声音,并不少见,宜阳书院内自然也是不例外的。

其实,就是宋竹,在听说了关西战事不利的消息以后,心里又何尝不觉得憋屈?她本来对武事就有一定兴趣,要不然也不会成天想着学射箭,把握机会就要骑马。只是她一个小女孩,对这些事又有何办法?只能是暗暗又坚定了粗习武艺的决心。她是想,以自家的作风,若是关西出事,乃至洛阳失陷,一家人也必定只能坚持到最后一刻,不可能先行逃走,若是真有这一日,她就是要死,也得先拖三五个来垫背,去得才不冤屈。

心里抱着这样的想法,她便更想要把箭术练好:按宋先生从前戏言所说,女孩子如果不是把大把时间花在打熬身体上,近身搏斗压根没希望胜得过男性,还不如练好箭术,从远处还能射杀几个敌人。

也许是受关西战事的刺激,宋先生也不再严格限制她练箭,宋竹又有帮父亲整理书房的免死金牌,得了默许,自然过来得更加勤快,这一日见书房中无事可做,她便收拾了弓箭,又悄悄偷到后院之中,挂了靶子,拧起弓弦,打算多练练准头。

冬日山林里万籁俱静,声音传得更远,她这里还在拧弦,远远的就听见小楼外头有一群人一边走近一边议论,其中有一人很是激动,正大声道,“……就是要打,什么联辽灭夏,不过是与虎谋皮,难道辽狗占了夏地,就不想再鲸吞蚕食了吗?若是如此,每年河北又为何要防秋?又怎么要把上好的良田掘成烂泥潭,防止辽狗的进犯?”

这又是在议论军事了,宋竹侧耳听了,只觉得这声气十分熟悉,又想了想,忽然记起来,乃是李文叔的声音。她记起父亲曾说过,李文叔也是个杀敌不手软的人,手底下已经料理了几个流民盗匪,再加上这一番论调也和她的看法不谋而合,心中倒是对李文叔少了些恶感,暗忖道,“这人虽然挺没礼貌的,但也不失为一个热血男儿。”

一头想,一头就已经把弓弦拧上,扬手射了一箭出去,她在这些事上其实还有些天赋,这一箭钉入箭靶,居然距离中心还很近。‘夺’地一声,在林间空地激起了老大的回响。

宋竹又发了几箭,眼看箭囊已空,便走过去拔箭,谁知拔了几箭,听到身后脚步声响,回身一看,却又是那李文叔穿堂走出。

“李师兄好。”她眉头暗暗一皱,口中倒仍是礼貌招呼。

“师妹好。”李文叔也忙施了一礼,又笑道,“我听见后山有人射箭,还以为是三哥,打扰师妹了。”

宋竹摇头道,“现在县里事少,三哥又一心读书,这时候多数还在书楼,李师兄要寻他的话,不妨往书楼去。至于我爹,刚才就出门去了,应该是县治有事。”

这一群学生果然也是来寻宋先生不遇,此时一阵脚步声响,也都散去了,倒是李文叔也不离去,反而走进院子里,笑道,“我看师妹箭术不错,不如,我们俩比试比试?”

宋竹虽然对他没那么忌惮讨厌了,但也远远不到喜欢的程度,闻言微微一怔,微笑道,“这只怕不大好吧?”

虽然还是客客气气的,但话中的疏远和告诫之意,其实已经是很明显了。

李文叔也不是不识人眼色的愚钝之辈,听了宋竹说话,不再走近,反而是叹了口气,面上一片难过。“我知道师妹厌弃我,那我便不打扰师妹练箭了。”

宋竹到底年纪小,心思浅不说,心也热,兼且之前对他也有所改观,见李文叔这么说,忙道,“师兄哪里话来,只是男女有别,不得不防而已。实则你勇武过人,师妹听说你的事迹,心里也是很钦佩的。”

李文叔仿佛吃了什么灵丹妙药一般,顿时容光焕发,仿佛喜翻了心,闻言忙道,“师妹可是当真?每回见面,师妹都对我颇为冷淡厌恶,态度多有回避,我还当……师妹心里讨厌我呢。”

宋竹听他这话,心里倒觉好笑:“和我很熟悉么?我为什么要讨厌你?”

话虽如此,但李文叔神色乍然变化,两相对比下,倒也颇有些滑稽可笑——宋竹之前认识的男性,全都是雅重君子,便是最活泼的萧禹,在她跟前也总是高深莫测,一般很少有这种喜怒操于她一言半语之中的类型,她亦颇觉得新鲜,因此也没用话噎李文叔,只是扑哧一笑,说道,“李师兄也太会胡思乱想了。”

不过即便和李文叔说笑了几句,她仍旧不打算同他比试箭术,而是有意催促他离开此地,只是笑意未收时,门扉一响,门帘挑处,却是萧禹走了出来,便又转而对萧禹笑道,“三十四哥,你来啦?”

萧禹有份常常伺候在宋先生身边,过去一两个月内,当然也和她见了几次,两人更以成功撮合了宋苡、薛汉福为自豪,交情自然亲密许多。宋竹也和萧禹比试过两回箭术,萧禹箭术不差,宋竹得他指点,只觉得进益不浅。此时见他来了,心里便想:“唔,机会难得,还要让三十四哥指点我一番方好,不过李师兄在一边,也不好把他赶走,说不得拉他一起进来了。”

口风一转,便道,“三十四哥,我和李师兄正要比试箭术,你要不要也来加入?”

谁知,她这不说还好,一开了口,萧禹面上竟是闪过一丝恼色,宋竹对他很是熟悉,对此神色也是看得分明,心中不由大奇:“好端端的,三十四哥这么不高兴做什么?”

正想着呢,萧禹已是一转头,毫不客气地对李文叔道,“李师兄,薛师兄找你,方才我们一帮师兄弟过来,出去时独独落下了你,不知为何,薛师兄脸色很难看。小弟也知道他担心什么,便忙寻来了。”

一句话说得李文叔面色大变,宋竹也是大奇——这薛师兄说的,无疑就是她未来的二姐夫薛汉福了,他和李师兄的关系应该也还可以啊?刚才这不是还结伴来了,怎么忽然间仿佛是派萧禹过来兴师问罪的一般,而且萧禹如何又知道薛汉福在担心什么了?

想到她第一次见到薛汉福的情景,宋竹心中一凛,对李文叔已是生出了许多提防,心里暗道:“难道他……”

她没有说话,而是默默走到一边,远离了争端中的两方。

李文叔看了看她,脸色更是难看,转身对萧禹强笑道,“我竟不知道师弟是什么意思!据我所知,薛师兄和师弟也没有多亲近吧,你又如何知道他在找我了?”

萧禹看了李文叔几眼,反而笑了,轻描淡写地道,“我不知道,是颜师兄告诉我的。”

宋竹丝毫也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怎么又把颜安邦给扯进来了,只是见李文叔还没有离去之意,不由皱起眉头。这边正要说话,那边门帘又被挑了起来,居然真是薛汉福探头出来,“文叔,我正找你呢,还没聊完,你怎么就跑了?”

定亲以后,薛汉福对宋竹来说就不是外人了,因此他也没怎么避讳、拘谨,扫了宋竹一眼,对她点了点头,示意她继续射箭,便把李文叔一把拉走了。宋竹手里拿着弓,莫名其妙地站在当地,见萧禹也要跟着翻身出去,忙低声唤道,“三十四哥、三十四哥。”

她对萧禹没什么戒心,因此便走近了才问,“刚才这是怎么回事啊?”

萧禹定睛看了她两眼,面上似乎是风雨欲来,宋竹被他看得心里发毛,正欲再问时,眼前一花,头顶已经被萧禹连凿了好几下——这一下萧禹是用了真力,她只觉得一阵疼痛,比起以前玩笑般敲她脑门,绝不是一个程度了。

“你这是做什么!”这一阵痛并不轻微,宋竹被他敲得眼泪汪汪,见萧禹神色恼火,心里又是委屈,又是不信,捂着头忙退了几步,几乎都要哭出来了;莫名其妙的,萧禹这是发的哪门子火啊!

还没回过劲呢,就听见萧禹低声训斥,语气居然是放得极重,“识人不清!择友不慎!你和你哥哥姐姐哪有半点相像,连你妹妹都比不上,你还算是宋家人吗!”

第40章疏远

这一句话说出来居然如此火气,别说宋竹了,就连萧禹都是被自己吓了一跳,见宋竹双目含泪一脸的莫名其妙,他心中顿时划过了轻微的悔意,但这些微悔恨,很快就被卷上来的怒火给带走了:他毕竟自小出身富贵,在家又是千恩万宠,可以说连父母兄长有时都是有意无意地让他几分,虽然说平时和善可亲,但怎么可能没有脾气?现在火气上来了,也是不管不顾的,自然是怎么伤人怎么说了。

“我又有哪里识人不清了?”宋竹居然还和他顶嘴呢,萧禹一听,这还了得?当下便是预备了无数夹枪带棒的回话,欲要说回去。

只是他到底还有一点好——虽然脾气上来了也是不分青红皂白,不管天皇老子都敢发火,但毕竟不曾全被冲昏了头脑,还算是知道宋竹的身份,因此许多话也就忍住不说,只是冷笑了一声,一字一句地道,“你哪里识人不清?你也不好好想想,为什么你二姐夫人都走了,还要特意回来寻那李文叔?他这人奸猾狡诈,心术不正,你难道看不出来?也就只有是你,好赖不分,见到他不赶紧走也就算了,还邀他和你一起射箭?我要是不来,你和他一个外男,孤男寡女,在这么荒僻的地方单独相处,你还要不要名声了?”

他本也很难说清楚自己到底为什么这么生气,此时越说越顺,倒是把冠冕堂皇的一条思路给理出来了,更加是理直气壮,没等宋竹回话,又抢白道,“是了,指不定是我想多了,你就根本没在意那么多,你本来也就不是很规矩的一个人!”

这话说出口,萧禹心中一阵畅快之余,却也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愣怔,就像是失手打翻了一个花瓶,虽然破裂的声音听着也有些爽快,但这爽快是没有下一刻的爽快,是明知闯了祸的爽快……他还在气头上,不至于后悔,只是不免也密切关注宋竹的神色,想要看看她的反应。

要伤人的时候,唇舌就是利剑,刺伤一个人又是何等容易?他这几句话说出去,宋竹面上果然闪过痛楚之色,但她却并未哭闹,只是冷冷地看了萧禹一眼,反手拭去了眼中泪水,冷然道,“李师兄是个什么样的人,我还真不知道,我本来和他见面少,也不了解他,只听说他在处置流民动乱时表现出色,倒是要比只会躲在山门里读书的人要好得多。”

这一句话,顿时戳中了萧禹的痛处,实际最近他看李文叔特别不高兴,便是因为他已暗自决定要封堵他入仕的道路,为宋竹出气。然而,纵然他出身贵胄,这样的事也不是这么容易的。李文叔这一阵子的表现,为他增添了许多政治名声,日后若是成功进入殿试,只怕要黜落他都不容易,而且事情走到那一步,他也不可能为了私情去阻碍国朝任用一个的确有才能的官员。

萧禹一向自忖看人极准,以他之见,李文叔为人卑鄙,爱使阴招,说他在背后阴了什么流匪一招,萧禹是信的,可说他奋勇杀人马前斩敌,在萧禹看来是绝不可能的,这背后肯定是有鬼。偏偏,他成日被拘束在书院里,却又不能跟随李文叔出门查看事实真相,只能眼睁睁看着他的名声扶摇直上,要说心里不生气,这也太高看了萧禹的涵养。

这本来心里就窝着火呢,又从薛汉福口中若有若无地听过几次,说是李文叔没事老往宋先生书房跑,频率远超常人,萧禹是有心人,一点就透,怎么猜不到李文叔是想来见宋竹的?但这件事他亦无力阻止,而且以宋竹年纪,也根本并不被任何规矩阻止。宋竹现在若是乐意,每天在书院里来回走动,抓住个人就和个人聊天,也根本都不越礼——在大家看来,她还是个孩子。

接连两件事都是他无能为力,这大违萧禹一直以来心想事成的作风,唯独能安慰自己的,也就是李文叔才学平平,未必能考中举人,更不说省试登科了,还有宋竹本人对李文叔也很有意见,肯定不会主动出来见他,李文叔就是跑上一千次,那也是白搭。

话虽如此,他却也还是留了心,这一次大家谈论军事到了兴头上,来寻宋先生主持辩论,萧禹便是很注意李文叔的动向,大家离去以后,一见他没了踪影,便立刻回头来寻。不料却被他看到了这一幕——宋竹居然对李文叔笑得颇为开心,两人聊得十分投机的样子,更是主动邀请李文叔和他比试射箭……

这就好比看到一个小贼,在主人的疏忽下一步步地接近了他的钱囊,虽然心里最讨厌的还是贼子,但对主人也免不得恨铁不成钢,萧禹凿那一下,本意是轻飘飘地,活跃一下气氛,结果心绪起伏,没控制好力道,随着宋竹痛呼,他的脾气也就跟着失控了。

要是宋竹任由他数落,那也就罢了,可现在非但回嘴了,还回得这么准,萧禹只觉得怒火像是被风吹着,越来越旺,心里对宋竹极为失望,甚至都不想和她说话,只是不断摇头,痛心道,“他说什么你就信什么?你也不想想,你二姐夫为什么要特别回来——我真是看错你了。”

他之前说薛师兄找李文叔,不过是随意抓了个借口,只是刚才薛汉福居然也不放心,又折返回来,立刻就被萧禹拿来做了现成的把柄。

宋竹闷哼一声,居然还不让步,反而更是面若冰霜——她本来就生得好看,只是平时娇俏可人,还不觉得什么,此时面容冰冷,气韵逼人,竟有种凛然不可侵犯的感觉,萧禹就是还有气话,也被她神韵所慑,不敢开口,眼见着宋竹收拾好弓箭,同他擦身而过,进了宋先生的书房,不片晌又披上大褂子,从后院出来直接往女学方向而去,对他居然是视若无睹,好像根本都没听到萧禹的说话。

萧禹生平,还真没被人如此对待过,气得在空地上呆了半晌,才对宋竹喝道,“宋粤娘!”

宋竹立定身子,却不回头,只是寒声道,“师兄说得不错,孤男寡女、荒僻之地,本来就该有所避讳。承蒙师兄指点,三娘也不敢再和师兄独处,不过师兄心中也要有数,女儿小名,也不是师兄一个外男可以随意叫出口的!”

她本来一直都叫萧禹为三十四哥,虽然这也是很普遍的称呼,但不知为何,在宋竹口中,仿佛就硬是多么几分亲热和信任,而此时的师兄,却是冷冰冰的好像一块大石头,直压在萧禹胸口,让他闷得上气不接下气,好半晌才回过神来,低低地咒骂道,“白瞎了我平日对你的好!”

他要走,又不甘心,注视着宋三娘的背影,想说什么,却也说不出来,见她穿的是一件吉贝布的斗篷,百忙间忽然想起,自己前些日子见到宋栗和她都穿着吉贝布衣服,一问之下,得知宋家不爱用皮草,不到隆冬腊月,都穿着棉服取暖。他觉得山间清冷,宋栗还罢了,只担忧宋竹……还有宋先生着凉,还特地让胡三叔回洛阳送信,请姨妈送些皮毛料来,充进萧传中给宋先生的年礼……

思及此事,再想想刚才宋粤娘连小名也不肯让他叫,他真是一口血差些满上来,站在当地纷纷地把‘宋粤娘’三个字来回念叨了几十遍,方才恨恨地走了。回到下处,左思右想仍是不平,也不顾天气变冷,到了傍晚,山风吹来是刺骨的凉,非得冒着风跑出去,到县衙找到胡三叔,吩咐了一番,这才略略出了一口气,又走回书院休息。

也许是昨日在空地上站了太久,也许是空着肚子来回跑了城里和书院,第二日起来,萧禹只觉得头重脚轻、鼻塞咽痛,居然是得了风寒,忙请师兄帮他请了假,又往县衙报信,萧明氏立刻安排人来,接了他回去用医用药。

#

却说宋竹这里,如何知道萧禹那千回百转的心思?只觉得他一通脾气爆发得莫名其妙,几句话都说得极为难听,心里震惊不信的情绪,自然是占了多数——目前倒是还没到委屈这一步。她其实还是不懂,即使李文叔如萧禹所明示的一般,是个对她有非分之想的卑鄙小人,那么他在书院里能对她做出什么来?无非也就是说几句话而已,难道他还胆大包天,想要在光天化日之下行什么轻薄之事?

她对李文叔的印象虽然不说有多好,但还是能分辨得出其大概为人的,他想要接近她,宋竹知道,但似乎还没到如此疯狂的地步。以她所见,李文叔无非就是想多和她说几句话而已,这也不算是什么罪过。萧禹如是不喜李文叔,大可直接和她说说这人不好的地方,若她也觉得李文叔不好,日后自然不会搭理。这样不分青红皂白,上来就大吼大叫的,算是什么事?

一开始她还想解释一下射箭的事其实是一场误会,然而萧禹的态度和他的冷言冷语,却使得宋竹也立刻感到了一股让她极为不喜的气息——来自洛阳城颜家、余家众人的气息。

那股蛮不讲理、横行霸道,以自我喜乐为天下中心的权贵之气,本来就是令宋竹极为反感,此时她所不信的,倒还不是萧禹忽然发火,而是萧禹居然也是这么一个富贵习气很重的人。她甚至觉得对他很感陌生,仿佛从来都不认识他一样。

也就是到了此时,她才发觉,原来不知不觉间,她已经把萧禹当成了一个可以信赖的兄长,就和亲哥哥一般可靠体贴,甚至由于宋栗年岁大了,外务众多的关系,如今在她心里,萧禹是比亲哥哥还要更亲近的人……亲人薄待她、误会她,她不怕,她可以解释,可以赔罪,宋竹在亲人跟前是没什么脾气的,否则如何能挨得过二姐那惯常的冷言冷语?可她不能接受的是,原来萧禹一直有这么一面隐瞒着她,原来她也许一点也不了解萧禹……这份说不出的疏远,才让她心中若有所失,赌气般地说出了刺痛萧禹的那么一句话来。

可,见到萧禹面上的痛楚,宋竹却是立刻就后悔了:难道她要和萧禹站在这里你一句我一句的互揭疮疤?那他们俩和村夫村妇又有什么区别?这件事摆明了,萧禹是见到她对李师兄笑了,又邀他一道来射箭,仿佛原来也要和李文叔射箭,因此上了情绪,虽然说话过分,但到底也是恨铁不成钢,终究是为了维护她,为了她好……

然后萧禹就说了那一句‘我看错你了’,他面上的失望之情,一下就勾动了宋竹勉强压抑着的情绪。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萧禹有脾气,宋竹难道就没有?只是她家教严格,而且又有宋苡这么个姐姐,对于善意责备的忍耐力要比萧禹更强一些而已,此时萧禹一句话触到了她的逆鳞,她若不走,简直怕自己要发箭射他。

直到走回女学,回家吃过晚饭,又对着灯火发了半日的呆,感到了脑后那货真价实的疼痛,心底的委屈,方才是缓缓地、慢慢地泛了上来,宋竹摸了摸脑后的包,心里想道:“连我家里人都没这样打过我……”

她忽然感到了一股由衷的委屈,不是不服气,不是恼恨,就只是委屈——萧禹是没错,可她又何曾做错了什么?为什么是她得了个肿包?

再想想自己当做亲哥哥一般看待的萧禹,原来是这般陌生,还有这么样的一面,这委屈顿时又加了倍,说不出为什么,她有种依靠落了空的感觉——她对萧禹可真是没什么隐瞒和保留,什么事都会和他说,都会和他商量,都会求恳他,在他跟前,从来都不装模作样,端什么儒门弟子,宋家娘子的架子。

可萧禹呢,原来他对她的保留还多得很,原来还有这么一面是她不知道的……

她忍不住哭了几声,才是擦去眼泪,在心中恨恨地想道,“好,就你会含蓄,难道我不会含蓄?从此以后,我只管含蓄守礼地对你,一句话也不对你多说!”

第41章变动

要说宜阳书院的学子们何时能够尽情休息,那便无疑是年节了,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宜阳书院一年会放假的,也就是清明、端午、冬至、年节这几个重要日子,其中又以年节假期时间最长,足足有一个多月,也是为了方便各地学子赶回家中过年。再者,到了这个月,山上的确也十分寒冷,有时候几乎是滴水成冰,一些建筑在高处的课堂,已经不再适合讲学。

对宜阳县来说,这也是难得的冷清时分,随着大批学子及随从撤离宜阳县,县城的常住人口一下就少了近千,好在也有乡下住户上城置办年货的,是以街面集市倒还是极为热闹。而宋先生乃至是宜阳书院各教授家里,也开始收学生们送来的年礼了。

如今天下书院,基本上是不收取学费的,如果是通过考试进入书院读书的学子,还包吃包住——宜阳书院的伙食质量还挺不错,当然,给教授的俸禄也是书院自掏腰包,所有这些支出,都是依靠书院名下的田产和店铺收入来支持,而每年考中进士,又或者是家境富裕的学子,也会通过送田送铺来回馈书院,至于对教导他们的业师,则是以年礼取代了束脩,也算是对老师们有所回馈了。

每年节下,宋家院子里肯定是要被全国各地的学生送来的年礼给堆满的,毕竟宋先生占便宜,原来在国子监里做过祭酒,名义上来说,那两年的国子监生和宋先生都有师徒之份,而监生考中进士的机会,却到底又要比书院生大得多,这几年下来,有些早入仕的学生已经是坐到了不低的位置上,给老师送来的节礼,当然也就是一年比一年更丰厚了。

当然,宋家却也不可能把这些节礼全都吞下,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小张氏、季氏,甚至是明老安人,都是颇为忙碌,她们要把收到的年礼分类统计好,然后再量交情深浅,乃至家境宽窄,把米面布匹等物资,分送到族中诸亲戚手上。

“大家大族,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一回,小张氏便把二姐宋苡、三姐宋竹都带在了身边,教导宋苡道,“当然,族中有些龃龉,也是在所难免,但若是族中先自内斗起来,外人自然连全族都看不起,这一族的人要做什么事,都是举步维艰。是以不论是族中嫡支冢妇,还是小支新妇,都要想着维系好族人的和气,有好处时,给大家分润,这样有了难处,族人才会团结一致,有难同当。譬如我们家,这些年来也算是薄有声名,你们爹爹、叔叔便不曾忘了族人,又是在族中兴办族学,又是带契族中晚辈到任上帮忙,或是资助族中贫寒之家读书。也是因为如此,偌大一个书院,在宜阳县占了这么大一片地,每日里也不知有多少麻烦琐事,但却也是顺顺当当地办了下来,到如今都没起过什么风波,有些什么事,族中亲人便想着先处置了,这样有形无形的帮助照料,就像是滴油入锁,虽然外人看不见,但我们自己,却是不能不明白族人在其中的帮助。”

其实这些道理,也都是从小就说烂了的,只是小张氏在这些事上,倒是不厌其烦,也不会微言大义、意在言外,真真切切是把这些做人的道理灌输给宋家的小辈们。宋苡、宋竹听了,都是肃容应下,只是宋竹心里,不免有些嘀咕。

她的心事,能瞒得过母亲的不多,此时心里想着事情,面上不由自主就显露出来,小张氏望了她一眼,笑道,“怎么,想什么就说出来么。”

今日要是只有母女几人,也就罢了,偏偏祖母和叔母都在,宋竹就有些畏惧,只是不敢违逆母亲,也不可能说谎,嗫嚅了片刻,到底还是说道,“我是想,要不是我们高价买了地,三房、七房两家又开了笔墨铺子,族中怕也不会从上到下都全力帮忙吧……”

宋家一族也不算非常巨大,在宜阳安家落户也就是一百多年,如今繁衍了十几房,大多数都是耕读为业,房中出些县学教谕这样不入流的选人小官,除了宋先生这一支的六房一枝独秀以外,最是风光,出过京官的,也就是三房和七房了,两房现在无人做官,但昔年亦是攒下了好大的家业,宋先生办书院,还是买了他们家在山上的几片地,这才办起来的。而三房、七房也就乘着地利之便,在山脚下自己的地里,又是办笔墨铺子,又是盖房凭给学子们居住,这几年来背靠宜阳书院,赚了许多钱财。宋竹虽不说对他们恨之入骨,但每回经过两房土地时,想起此事,心里总是不大舒服。——要不是高价买地,当时大姐出嫁时,家里的银钱也不至于那么紧张……

君子不言利,这些话其实不是她应该说出口的,宋竹已经做好了被长辈教育的准备,不料这话出口以后,居然无人训斥,只有二姐看了她几眼,似乎有所不满,祖母、母亲、叔母反而是相视而笑,竟是隐隐有几分欣慰的意思。

“说来,你也到这个年岁了,当年的事,便说给你听也不妨。”回答她的居然是祖母,而且态度和蔼,就仿佛在和宋竹拉家常,“咱们家买的那几片地,虽然看似是在山上,且也不肥沃,似乎是不值这个价,但你想过没有,宜阳书院这些人,每日里吃的喝的,用到的水,难道都是从山下担上来的?”

“祖母是说——”宋竹在这些事上,脑筋倒是转得比读书时快了不知多少。“三房、七房卖给书院的地里,是有水源的?”

“这水一般是直下两房的地,所以山脚的地,以前都是十分肥沃,因为是水浇地。”小张氏答道,“当年书院才兴建的时候,学生不多,是以水源还可以分润给山下田地,大家各得其所。随着书院学子日多,水渐渐也都在上游被汲走了,三房、七房也就不种那几块地,而是改为笔墨铺子和建房租赁,得利亦要比种田高出许多。”

季氏接口笑道,“若是书院搬迁,地自然是卖回给他们,当时已经写了文书,不可卖给别家。粤娘,你仔细计较计较,这样做,合适不合适?可有谁吃了亏没有?”

不仅宋竹,连宋苡都露出深思之色,明老安人道,“天下有很多事,譬如两人比武,一定是有赢有输,而有更多的事,看似必须分个输赢,但其实只要手段得当,却是可以大家一起得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里的小人不是卑鄙之人,而是常人、庶民。兴办书院要找个宽敞的所在,偏偏山上田地虽然贫瘠,却有水源,因此山脚土地才会肥沃。尽管建起书院以后,水源还能分润,山脚下也可办商铺,自有厚利。但常人都是喜静不喜动,没有高价,即使远景好,又怎么情愿承担这番风险?人家心里不肯,便是见你势大,勉强顺从,裂痕也就埋下了。因此,这高价是肯定要开的。要维护一族的关系,不能把众人都想成君子,那就失之天真迂腐,却也不能以小人手段行事——那是同流合污,不能谨身自持了,唯有以君子手段,抚小人之心,越是得意,越是谨慎,这般才是能真正上下一团和气,不令族中埋下分裂的隐患。”

她扬了扬手中的礼单,道,“这是日常小事,买地是大事,小事是自己管着,不能疏忽,大事由夫君做主,也要时时提醒,不令其行差踏错,这般大小并重,才是一房主母的行事。二姐,明白了么?”

宋苡起身行了一礼,“孙女明白,过门以后,自当谦虚谨慎,即使官人仕途有成,也时时规劝,不使族中人等,对我房生出怨言。”

明老安人满意地点了点头,“会如此说,便是真听懂了。汉福这孩子,我看很不错,精细谨慎,宽厚有城府,大有君子之风,我们家当然不求其在仕途上多么高歌猛进,但倘若他日登上高位,不但要谨记刚才的吩咐,也要千万记住,定要恩威并施,约束好族人,不使其在乡中行不法事,以免反而坏了汉福的官声。”

定亲以后,宋苡已算是半个薛家人了,这样的叮嘱也是再自然不过,即使宋苡性子拧巴,都未露出异色,而是自然地应了下来。明老安人便道,“你坐到我身边来,且看我怎么给族人们分节礼。”

屋内气氛,顿时就松快下来,宋竹心里还在咀嚼祖母的教诲,只觉得字字珠玑,这道理又何止是只能用在族中?

正是出神时,小张氏忽然笑道,“哦,萧家的礼单来了,玄冈今年怎么送了这么多皮草?”

玄冈是萧传中的字,他在宜阳这大半年,和宋先生更是越发亲近,日常也经常给宋家送这送那,按说这般关系,节礼反而不必特别加厚,可礼单上光是各色皮草,价值就不下万钱,宋竹凑过去看了一眼,也有些疑惑,她摇了摇头,笑道,“也许是表姐看到我们家不大穿皮草,便送些过来吧。”

宋家讲究春捂秋冻,穿上皮衣的时日的确要比一般人晚,在这方面也不追求什么华美,自然是以实用保暖为上,落入很多人眼中,便是寒酸的表示。若有不知情的人家,见此送来好皮料,也不是什么奇事。不过在小张氏看来,萧明氏为人含蓄温存,之前贸然送来银钱给宋竹买衣,被自己坚决婉拒以后,应当不可能再来一次‘误以为寒素,送钱帮补’的事——固然,皮草不是银钱,不过在很多地方也能当钱来用了。

这几个月,萧家和宋家是常来常往,小张氏也知道,萧传中一心扑在公事上,对家务事一般并不过问,都交给萧明氏处理,这几个月因为有流民入县,更是又下乡治去了,都很少回城。这皮草到底是谁做主送来的,她心中其实也有个猜测。

“说起来,萧家三十四是否病了?”她便闲聊着问女儿,“好似听你父亲说,他回洛阳养病,也有一阵没来上学了。”

宋竹摇头道,“这我不知道。”

虽然只是简简单单五个字,小张氏却几乎是立刻就察觉到了女儿神态中轻微的不对——她不动声色,当下也就不提此事,直到宋竹翌日来她处,上节前最后一次女红课时,才随口又提起了萧禹。

“你三姨父明年任满,还不知要调去哪里,三姨甚是舍不得你,春月里想接你去洛阳小住。到时候范家少不得要打发人请你上门做客的,你倒是能问问萧三十四的好,当时听说是风寒而已,这么久没传来消息,可别耽搁成大病了。”

宋竹听到这话,却也不兴奋,反而眉头微蹙,只是点了点头,并不吭声。

小张氏见了,更是若有所思,她做了一回针线,居然也并不提萧禹,而是不动声色地说起了宋苡的婚事,“……缘分来了,真是挡也挡不住,你想你二姐,平日多板正的一个人,如今居然也会给汉福那孩子做鞋了。”

未婚夫妻之间,只要有家人的监督,见面谈天,乃至是通信、互送礼物,都是很正常的事,不过以宋苡的性子,会如此行事,可见心里真是十分中意薛汉福了,宋竹一听,果然高兴起来,忙对母亲表功,“可不是我眼力好?一眼看到薛师兄,便觉得他再适合二姐不过,果然,这两人可称是天作之合,应当不会差大姐和大姐夫多少的。”

“不错,”小张氏点了点头,“说起来,你大姐夫和二姐夫,倒都不是豪门子弟,这一点尤其是好,毕竟大家大族,锦衣玉食惯了,就是家规再严格,也难免有些贵人习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