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里的人一般是不信的,还发现有人专门在茶楼酒馆里传播这种谣言,有人反驳也不理会,拉着个人就要说,仿佛认了死理般,就算被人用事实驳回去,也认定对方是得了赵家的好处,颠倒黑白。若这传播谣言之人平时是个好的,也许众人还要生出几分疑心,可看到这些人都是出了名的流氓地痞,众人若还不明白这是有人故意为之,就是傻子了,便都不理会他们。

这时候,赵家宗族里,有一位十一房的旁支女眷,是个出嫁女,也在县城里住着,平日里一向是个小透明的,只在年下才会跟着姐妹们一起来二房给张氏请个安,不知为何忽然上门拜访张氏,还把外头的流言拿出来数落了一通,才小心翼翼地向张氏提议:“叔祖母何必受这窝囊气?这是有人故意想气坏您呢?不如暂且避开,等那人走了再回来。毕竟也是赵家血脉,背后还有贵人撑腰,跟他计较,郡公爷在泉下不能安心。可若是什么都不计较,您的名声都要坏了,堂弟堂妹们也要受了连累。若是您远远地走开,比如回松江娘家省亲,既与娘家亲人团聚,也能少听几句恼人的话。那人见正主儿走了,诸多手段也不过是做给了空房子看,他觉得无趣,自然也就罢手了。”

张氏皱起了眉头,冷冷地朝她望去。

第一百二十八章将至

张氏一望过去,那外嫁女对上她的双眼,自己先心虚了,慌慌张张地移开了目光。

张氏淡淡地问:“合族皆知有人在外头闹事,故意败坏我与赵氏宗族名声,但人人都没放在心上,盖因众人心知肚明,以我赵家清名,县内百姓是绝不会相信旁人几句污言秽语的。若是因为他寻衅在先,我便要退让,落在外人眼里,反倒显得我心虚。我老太婆行得正,坐得正,问心无愧,为何要退让呢?”

那外嫁女忙道:“侄孙女儿并不是让您退让,只不过…想要早些把这场风波平息下去罢了。那人…那人终究不是回来长住的,原有公务在身,等办完了公务,再不情愿也要走人。横竖县里的人都不会相信那些污言秽语,叔祖母便是避一避又何妨?大家绝不会因为您想要过两天清静日子,便觉得您心虚了的。”

张氏笑了笑:“这么说,你敢担保?”

那外嫁女张口就想说“敢”,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若是她现在应了这句话,将来外头有人说张氏退让就是心虚了,她要怎么办?若换了是别的亲戚,还能耍个无赖反口不认,对着张氏耍这点小手段,不必二房的人出手,她自个儿的娘家爹娘就先不认她这个女儿了。

所以她最终只能讪讪地赔笑,还是没敢说出那个字。

张氏见她这般,心里还有什么不明白的?便脸上淡淡的不说话,只端起了茶碗,喝了一口茶。

那外嫁女心知这是暗示要送客了,脸上青一阵白一阵的,不甘不愿地站起身行礼告退,才转过身走了两步,就忍不住回身跪下,哽咽道:“叔祖母熄怒,侄孙女儿也不想说这样的话。可那人毕竟是个官儿,后头又有贵人撑腰,我们比不得您有诰命,又是长辈。他随口一句话,就能把您侄孙女婿的铺子封了,我也是没了法子…”

张氏抬了抬眼皮:“赵玦是怎么跟你夫妻二人说的?”

“他说只要我和娘家父母兄弟们能想办法,劝说您离了老家,不管是去哪里都好,我男人在嘉定的铺子就保住了,否则便要封铺抓人…”

“只要我离开这里就行?”张氏挑了挑眉,“回松江娘家省亲的主意,是你们自己想的?”

那外嫁女有些糊涂了:“他说一定要把您弄走,去京城也行。或是到山东大姑老爷家也行,就是不能留在老家。我想,好好的叔祖母也没有出远门的理由,京城和山东都太远了,我哪里有那个面子能说动您到那么远的地方去?但若只是劝您回娘家省亲。就容易多了…”

张氏沉默片刻,道:“你且回去吧,别担心铺子的事,他在这里留不长,大不了你们先关了铺子,回县城来躲几日,他若要问。你就说自己正在设法说服我,不必给他准话。”又赏了晚辈十两银子两个尺头,让她回去了。

外嫁女抹了泪,忧心忡忡地走了,不过没有来时那么发愁。

张氏端坐在堂屋之上,卢妈悄无声息地走了过来:“老夫人。有人看见昨儿晚上赵玦带着人到堂姑爷家里去了。”

张氏冷笑:“他近来也没少拜访族人,谁也不愿意为他办事,如今连出嫁的姑奶奶们都不放过了,他就这点出息!”

卢妈脸上带着疑惑之色:“他想把老夫人您劝离老家,到底是打着什么主意呢?”

张氏冷淡地说:“太子殿下马上就要来了。他大约是不想让我见到太子吧。可惜,我是无论如何也要见太子一面的!”

赵琇那边听说了消息,得知连出嫁的堂姐都被赵玦请动了来做说客,也吃了一惊,但同时也在庆幸,族人们就没一个被他说动的,看来她祖孙三人过去几年里一再花钱扶持族人,真是做对了。

现在的赵氏宗族,虽然族人们各有小心思,但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还是能团结一致的。这么一想,她就觉得宗房上两代的族长都不是聪明人,好好的宗族,弄得七零八散的,哪里是族人?简直就是仇敌!若不是这一代出了个赵璟,还算是个明白人,又有二房帮衬着,出钱出力从中调解,赵氏一族哪里有如今的好光景?

她去见了张氏:“祖母,赵玦那边到底在打什么主意?就为了不让您见太子殿下吗?”

张氏道:“旁门左道,且不去管他。太子殿下已经过了山东,进入江苏境内了,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到来。赵玦身上还有差事,他能花多少时间在这里?迟早会消停的。”

赵琇想了想:“就怕他现在暂时还不肯消停。依我说,祖母要见太子,也未必要留在家里等消息。太子定是要先去嘉定的,不如咱们提前到嘉定去住下,往行宫递个贴子。等太子仪驾到了,行宫的人把祖母的帖子报上去,太子殿下想见您,您马上就能进宫,岂不方便?”

张氏被说得有几分心动:“咱们家在嘉定没有房子,是要找人借住么?”

赵琇笑了:“我已经让王管家先在嘉定租了个两进的宅子,小是小了点,但也够我们祖孙三个连着仆人住了。嘉定城里本来就人多,如今听说太子要来,又有许多官宦世家提前过去租房子,盘算着能不能在太子殿下面前露个脸,导致城内的空房洛阳纸贵。这宅子还是王管家好不容易才租到手的呢。”

张氏笑了,吩咐下去,把诰命服饰收拾了,打包行李,祖孙三个雇了条船,主仆一行人动身往嘉定去了。他们只把目的地告诉了宗房与三房,对外头的说法,却是陪张氏回松江娘家省亲。

赵玦那边得了消息,先是一喜,以为是堂妹那边劝说成功了,但接着听说是去的松江,而不是其他更远的地方,他又耷拉下脸来。松江城离嘉定、奉贤、南汇这样近,如果太子宣召,只要知道张氏在哪里,马上就能派了人来接她去,那他又何必费那么大的功夫,把人弄走呢?他有心要寻堂妹那边的晦气,但一想到自己当初也没说过要把张氏祖孙弄到什么地方去,只能作罢,却飞快地去信上海知府与嘉定行宫两处打招呼,让他们千万别透露张氏的去向。紧接着,洪文成的信也到了,他得赶紧照着洪文成的吩咐,把事情预备起来。

赵泽看着父亲匆匆又离开了县城,神情已经有些木然了。他几次想要向父亲讨点生活费,可每次求见,父亲都不理会。下人小厮尚且可以天天见到他父亲,他身为父亲亲生儿子,正室嫡出,反而连下人小厮都比不上。看来父亲的心真的早就被小钱姨娘和几个弟妹拉拢了去,再也不把他视为亲子了。

他身边一个丫头,叫玉蝶的,便劝他:“大爷只是公务繁忙,又不知道哥儿手里已经没钱了,更不知道这房子租期将至,因此才会疏忽了。等到大爷忙完的公事,难道还能把哥儿一个人丢在老家么?哥儿且放宽心。”

赵泽面无表情,心里不怎么相信玉蝶的话。

另一个叫玉蜂的丫头就说:“大爷也不知几时才能忙完公事,哥儿在这里呆等也不是法子,我去柳姨娘那边讨了两次银子,柳姨娘的脸色是越来越难看了。我瞧她有了儿子,忠心就大不如前了,还是不能太过指望她。大爷既是来公干的,官府有安排住的地方,前儿我寻大爷跟前的人说话,打听得大爷在川沙城那边的驿站里单住一个院子,前后十几间房呢。若哥儿过去了,难道还匀不出一间来给哥儿?”

玉蝶吓了一跳,瞪她道:“别胡乱出主意,大爷没发话,若是哥儿贸然过去,万一大爷生气怎么办?”

玉蜂却不以为然:“川沙城离得也不是很远,若是大爷恼了,大不了哥儿再回来就是。账上还有十几两银子,实在不行,在川沙城里赁两间房子住的钱还是有的。不过大爷还不至于这样吧?驿站里住的都是官儿,大爷当着同僚的面,明明有房子还把嫡长子赶出去,难道他不要脸面了?”

玉蝶也迟疑了,赵泽更是大为心动,考虑再三,他咬了咬牙:“好,那咱们就收拾行李去川沙城。我只带你们俩,还有张三,李四,王五两口子,其他人暂时留在这里等消息。”

赵泽主仆数人也离了奉贤,一向留意他动静的赵氏宗房很快就发现了这件事,赵璟命人去打听,才知道赵泽雇了船后往川沙城那边去了,心里还在嘀咕:“他没事去那儿做什么?”

沈氏便道:“你理他去那里做什么呢,只管把消息告诉二房一声就是,省得赵玦父子俩又出什么夭蛾子,叔祖母和玮哥儿、琇姐儿在嘉定不知道,叫他们算计了。”

赵璟想想也对,连忙叫了儿子赵源去,嘱咐一番,又写了封信,让他送到嘉定去。

张氏祖孙接到信的时候,太子仪驾已经到了扬州府,眼看着离上海已经不远了。张氏对赵璟信中所言留了心,让下人在嘉定城里打听,却打听得赵玦并不在城里,他似乎是往海傍大坝沿线巡视去了,还要督促各地官民做好准备,迎接太子大驾。他本人的住处也不在城中,象他这样的武官,都是沿海安置到各个驿站去的,赵玦就被安排到了川沙城。赵泽去川沙城,大约就是跟父亲会合去了。

虽然疑团得解,但不知怎的,张氏心里总有一种不安的感觉。

又过了十来日,太子仪驾终于到达了嘉定城。

第一百二十九章太子入城

太子仪驾入城这一天,嘉定全城轰动,得到消息的官民百姓纷纷走上街头,守在太子入城的道路两边,誓要一睹储君的风采。

赵家二房有张氏这位建南郡公夫人在,按理说官府是要安排她去接驾的,但上海知府说她年纪大了,家里又没有袭爵之人,还是不要在太阳底下曝晒为好,便没有安排,却仿佛忘记了接驾的官员诰命里头,也有好几位年高妇人。

嘉定行宫那边收到了张氏的帖子,也迟迟没有人来联系。如果是打算递到太子跟前的话,无论如何,行宫总管也要安排张氏事先穿戴好了到行宫里等候的。太子是否召见是一回事,但太子若说要召见,行宫总管却要花上几个时辰甚至半天的时间,才能把人找来,那就是他的失职了。因此张氏等了好几天,还不见行宫总管有通知下来,便知道事情有问题。

幸好赵家一向与留守嘉定的宗室汾阳王府关系不错,当年老郡公下葬,汾阳王之孙还来祭拜过,还帮着张氏狠狠地打了赵炯的脸。张氏念及这份恩情,一到嘉定便带着孙子孙女上门拜访了,见行宫总管那边没有下文,便从汾阳王府打听了太子入城的路线——作为嘉定城内身份最高的宗室贵人,任谁也不敢把这么重要的消息瞒着汾阳王府。

赵玮赵琇提前在太子入城的道路踩过点,在离住处最近的一座茶楼二楼订了包间,天刚亮就起来梳洗穿戴,然后扶着张氏,坐小船走水路,到了那座茶楼后门。这时候茶楼才刚开门呢,但里面已经挤满了人。大家都清楚,若是等到太子入城时再来,路上早就被封了,想要见太子。就一定要提前占位。

在包间里没等多久,赵琇刚侍候祖母吃了两样早点,官兵们就上街了。他们把附近的摊贩全都驱散,又派人守在各家茶楼、店铺面前。嘉定水道交通发达。陆路街道并不宽敞,但太子仪驾却要从陆路上来,官府必须要清道,却又因为太子早有言在先,不得扰民,因此不敢把围观群众赶跑,但又要提防有人行刺,所以官兵们只能提醒十二分精神,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在道路两旁排得密密实实的,保证没有一个人能冲过防线,惊扰贵人。

不多时,楼下的街道上已经被清理得干干净净,除了两侧的官兵。一个闲杂人等都没有,又有穿着统一深蓝宫衣的行宫太监将道路清扫干净,洒水铺土,他们做完事一走,整条街上一片寂静,两侧楼上的人连大声说话都不敢,所有人都在摒声静气。等待着远处的消息。

太子仪仗出现时,道路两旁的围观群众们都轰动了,全都挤到了窗边、门边,若不是官兵们拦得死死的,只怕会有人忍不住冲出房子外头来围观。赵玮也把椅子搬到了窗边,让妹妹赵琇也把祖母扶过来坐下。张氏还记着大家礼仪。不许把窗开得太大,因此祖孙三人连同几个丫头婆子们,便凑到窗边打开一条缝,细看楼下经过的仪驾。

太子仪仗虽说一切从简,但还是浩浩荡荡的。没有一千个,也有八百人。先过去的是骑着高头大马的护卫,张氏就认出了多年不见的洪文成,据说如今威仪日盛,与从前的模样大不相同了。护卫过后则是穿着统一华服的侍从宫婢,接着是随行诸官员、吏员,无论文武都骑着马,看起来也是十分威严有体面。接下来出现在众人视野中的,就是金碧辉煌的太子车驾了。

赵琇看着那辆被杏黄色绸缎与金丝薄纱围得严严实实的车驾,心里一点意外都没有。那可是太子,不是现代的国家领导人,怎么可能会大大方方地露出脸来,还微笑着向周围群众挥手示意呢?这位新任太子能够把绸帘挽起来,只留一层纱帘,让众人能看到车里头坐着一个穿着杏黄色太子服饰的人,已经非常厚道了。若从安保的立场来说,不叫人看到车里任何动静,才叫正确的做法呢。

张氏却在暗暗掉泪:“想当年我们还在京城的时候,你们祖父没了,皇上还带着诸位皇子到我们府里吊唁呢。我从前进宫,也曾在皇后娘娘宫里见过年纪尚小的太子殿下,那时候他还是乐安王,长得可机灵了,又有礼貌,看上去无忧无虑的,嘴巴又甜,虽说是淑妃娘娘所生,皇后娘娘却十分喜欢他…”

赵琇看着楼下车驾里那个稳稳端坐不动的身影,无论如何也没法把他跟祖母嘴里无忧无虑的小皇子联系起来,心里不由得叹了口气。

她移开视线,忽然发现太子车驾后面还跟着一个少年,穿着普通的深蓝色绸衣,衣服上半点锦绣装饰都没有,高高瘦瘦,骑着一匹黑色骏马,面色有点儿苍白,但又不是不健康的那种颜色。他冷着一张脸,明明道路两旁都是欢呼声,却仿佛半点都不能触动他似的,不紧不慢地控制着身上一骏马走在太子车驾之后。

在他后面,还跟着两员骑着高头大马的武将,看制服,比洪文成品级低些,后头跟着几排官员随从,接着又是宫婢与太监,然后才是护卫等等。看这少年打扮,不象是官员,也不象是随从,腰杆挺得很直,带着一点儿与众不同的尊贵与傲气。

他是谁?怎么总觉得好象有些熟悉?

赵琇小声问了张氏:“太子车驾后面骑马的那人是谁?”张氏擦着眼泪,想要望过去,孙子赵玮先出声了:“呀,居然是广平王世子!他怎么也来了?”

“广平王世子?高桢吗?”赵琇惊讶地回过头,“我们没听说他也跟着太子来了呀?”

张氏起身望去:“确实是广平王世子。此前并未听说,难不成是因为上海知府污蔑广平王,殿下有眼疾,不便亲自前来,世子便代父随太子南下,为父亲洗刷清白么?”她叹了口气:“真是难为他了,才多大年纪?我记得…他就比琇姐儿大三岁吧?”

赵玮道:“世子生日是在正月里,确实是比妹妹大了三岁,现在是十二周岁。再过不到一个月,就该是十三周岁了。”

张氏摇头叹息。赵琇忍不住再往楼下多看了几眼。她跟高桢足有*年没见了,印象中他还是那小小孩童的模样,没想到已经长成了如今的清俊少年。只是想起那时候又软又糯的小男孩。再看如今这浑身散发着清冷气息的苍白少年,赵琇心里就有些不是滋味。

包间外头传来一阵骚动声,赵玮离开了窗边,走到门口问随行仆人是怎么回事。赵琇继续看着楼下的高桢,忽然看到高桢抬头望了过来,与她四眼正好对上了。

赵琇怔了怔,一时间竟不知该如何反应,没过两秒钟,高桢又移开了视线,继续往前看了。他的视线始终冷冷的。似乎并没有认出曾经的童年玩伴来。

赵琇不知该松一口气,还是觉得惋惜。不过细想想,她有着小时候的记忆,尚且认不出长大了的高桢,更何况高桢是货真价实的孩子呢?认不出来也是正常的。

太子车驾与高桢都离得远了。楼下都是彩衣宫婢。这没什么好看的,张氏便让孙女扶自己重回桌边坐下。猛一看到两位久别多时的金枝玉叶,她想起了许多往事,心情有些激动。

赵玮转了回来,张氏问:“发生什么事了?”赵玮答道:“有个冒失的人,在楼下被人群挤到后头,看不见太子。就跑楼上要闯雅间,惊扰了几位官家女眷,叫那家人打了下去,在楼梯口上骂呢。孙儿叫家人去说了几句,让他们别吵闹了,免得惊扰了贵人。”

张氏念了声佛:“这是应该的。你做得好。无论谁是谁非,外头太子仪仗正经过呢,屋里吵吵闹闹的,岂不是失礼?庶民不通礼数便罢了,怎的官家内眷。也这般鲁莽呢?”

赵琇见茶水已冷了,便重新倒了杯温热的,递给张氏:“祖母喝口茶吧,方才看了半天,一定累了吧?”

张氏接过茶笑笑:“累倒是不累,却放心了许多。太子殿下此行想必不会有大碍。”

赵琇不明白了:“为什么?”洪文成还在太子身边好不好?如果他有问题,太子能安全到哪里去?

张氏便说:“方才你没瞧见,跟在广平王世子身后的那两位将军,一位是皇上的心腹之人,另一位却是广平王妃的亲妹夫,说来也是太子殿下的姻亲。有这两位随行护卫,便是洪文成果真包藏祸心,也难以施展。你当太子殿下身边的护卫,就只靠一位统领节制么?他不过是明面上发号施令的人罢了,实际上带兵的,还得是底下这两位副手。”

赵玮听了,也松了口气,笑道:“除了他二位,广平王世子的武艺其实也不错的,等闲三五个人都近不了他的身呢。方才我瞧见他和两位将军都紧紧跟在太子车驾后头护卫,想必那些意图不轨的人想要下手暗害太子殿下,也没那么容易。”

赵琇便问张氏:“那祖母还要见太子吗?”

“当然要。”张氏道,“无论太子殿下是安全无虞还是危险万分,我们知道了他身边的人可能有问题,就一定要禀报一声的。小心驶得万年船。”

仪仗队伍已经进入了嘉定行宫,赵琇陪同祖母兄长,又坐船回到了暂时的住处,等候太子召唤。然而,他们只听说太子召见了汾阳王府的当家人与上海知府,召见时间只有半个时辰,人就出来了,之后再也没听说过太子又召了什么人。上海知府把行宫外头等候的官员们都打发走了,理由是太子殿下旅途疲倦,今日暂时不见人。官员们便都听话走了。

张氏心中不安,又打发孙子赵玮去了汾阳王府打听。汾阳王之孙对张氏未获召见一事十分惊讶:“若您还在奉贤老家待着,太子殿下过后再见您也就罢了,怎的您都到嘉定来了,他还不见您呢?您与寻常官眷可大不一样,是长辈呢。可惜我见殿下时,竟忘了提一句,还以为殿下过后会私下召您去晋见呢。”便说要亲自去行宫寻太子说话。可这时候天色已晚,他打算第二天一早再去。

谁知第二天一早,太子殿下便带着随行人员,出发去巡视海傍大坝了。显然,他对上海知府所说的大坝工程有问题耿耿于怀,坚持一定要亲自去看一看。上海知府除了手下的通判,一个下属官员都没带,说要陪太子一路过去,让他看一看工程有问题的地方。

行宫总管还对再次前来等候召见的官员们说:“殿下有话,公务为先,大家先回去吧,等他办完了皇上交待的事,会拨冗与众位相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