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倒未必。”张氏笑说,“宫里也有宫里的方子,是太祖皇帝家传的,跟咱们家的有些不同,但味儿也很好。听说太祖皇帝喜欢偏辣的味道,因此宫中御膳房出品的腊八蒜,比外头的要辣一些。”

赵琇觉得有些出奇:“这东西我听说是北方的风味,太祖皇帝不是嘉定人吗?为什么他家会有腊八蒜的家传秘方?”

张氏笑道:“谁知道呢?其实太祖皇帝我也见过,听说的就更多了,我觉得他不太象是南边儿的人,倒更象是北方男子呢,口味偏好跟我们那儿的人很不一样,喜欢咸鲜香辣,却最不耐烦酸甜口的东西了。那时候每逢年节,宫中摆宴,席上的东西就没有一道沪上的风味。还有宗室里的老王爷埋怨菜色不合口,说太祖皇帝自从做了皇帝,连口味都变了,也不顾及长辈们的喜好。这跟先帝朝时大不相同,听说先帝更喜欢酸甜软糯的口味。你们祖父去世前,我也参加过两次宫宴,席上的菜肴几乎都是江南名菜,宗室老人们都吃得很满意。那时候,宗室皇亲们对先帝可以说是赞不绝口,夸他比太祖皇帝更宽仁和善。”

说到这里,张氏就忍不住叹了口气。那时候谁也没想到,先帝的宽和也未必是好事儿。太祖皇帝御下强硬,可底下从来没出过乱子。先帝宽和,在位期间朝中却乌烟瘴气的,外戚得势、宗室谋逆,武将被压制,文臣虽看着受看重,却又整天跟外戚、宗室争闲斗气,真真是一团乱麻。也不知当年太祖皇帝是否因为看出其中弊端,才会一直犹豫着不肯立嫡长子为储。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太祖皇帝还曾因为口味不一样,说过先帝爱甜糯,必定性格软糯,这样的男人是否能够撑起一个国家的话呢。不过是吃食口味上的偏好,如何能断定一个人的性格如何?颖王也不见得有多聪慧能干。太祖皇帝当时是被郭淑妃与颖王的谗言影响了吧?若是没有他多年的偏宠,颖王又怎会有胆子做出谋逆之事来呢?

张氏暗暗摇头叹气,赵琇心里却有了另一个猜测,太祖皇帝如果真是穿越前辈,饮食喜好跟原身不符,也就可以解释了。据说先帝是他跟元配所生的,他起兵抗清的时候。长子都出生很多年了,颖王反而是他登基称帝后才出生的。如果太祖皇帝是穿越前辈,而且是在长子出生后才穿越的,大概会觉得后生的颖王才是他的亲生儿子吧?不过,太祖最终没有选择颖王为储君。而是将前身留下来的嫡长子立为太子,也不知是出于什么考虑。但无论如何,先帝跟颖王其实也是半斤八两,谁也没比谁强,跟他们的父亲相比实在差得太远了,太祖皇帝当年大概觉得很失望吧?

当然。这种事情只有当事人才会清楚。赵琇也就随便脑补了一把,很快就抛到脑后去了。

她问张氏:“祖母,以前咱们在老家住的时候,好象从没听您说起过要腌蒜,这是为什么呢?家里每年都腌不少小菜呀?”

张氏道:“南边不时兴吃这个。我又不是很爱吃,是你们祖父喜欢,我才年年带着人腌的。刚回去那几年,家里事多,你们两个又小,腌了蒜谁吃?也就是今年回到京城了,腊八将近,又要熬粥了。我才想起来这件事儿。当年蒜和熬粥的米豆素来是一块儿预备的。”她有些恍惚:“每逢腊八将至,你们祖父就催着要腌蒜,其实他年轻时候也不爱吃这一口。后来是跟随太祖皇帝四处打仗,跟着吃惯了,时间长了不吃就想得慌。”

她想起当年夫妻俩相处的情形,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对孙子孙女说:“等过年时,把腌好的蒜盛上一盘。送到你们祖父灵位前供着吧。他在九泉之下,也有多年未吃这东西了。只怕早已馋得要命。”

赵玮笑着答应下来,赵琇便说:“咱们一定要等到明天腊八才开始腌蒜吗?为什么不今天就开始腌?那我们可以早些供到祖父灵前。况且。您和哥哥说得那么有意思,我都等不及想尝尝咱们家照秘方腌出来的腊八蒜是什么味道了。”

张氏笑道:“即使今日就腌了,也要等到除夕才能开坛,怎么可能立时就吃呢?少捣乱,赶紧替我把蒜挑好了,别混了坏的在里头。”

赵琇吐吐舌头,继续替她把厨房送来的蒜瓣挑出来,那一木盆的蒜瓣全是厨房今日才剥好的,还混了些蒜衣在里头,张氏要求她挑选其中干净洁白、外形完整漂亮的,拣出来丢到另一个大白瓷碗里,预备明日腌腊八蒜。她挑了半日,已经挑满两大碗了,这是第三碗,真不知道何时才能挑到头。

有孙女服其劳,张氏便空出了手,正巧卢妈过来汇报醋已经买到了,就是当年光顾的那一家。张氏大喜,忙道:“叫人倒一些送上来,我尝尝味儿,看跟当年的相比有没有不同?”又笑着对孙子说:“玮哥儿也尝尝吧,你小时候也吃过腊八蒜的,还记不记得那个味道?”

赵玮有些坐立难安,看了看妹妹,赵琇朝他做了个鬼脸:“好得很,哥哥,我帮祖母挑蒜,你帮祖母腌蒜吧?”

赵玮朝她呲了呲牙,小声说:“闭嘴。别让祖母听见!”赵琇却笑嘻嘻地,用手往他身上的衣服摸了一把,立刻为他染上了一股蒜味。赵玮连忙往后退了两步,看了看祖母在检查赵琇刚拣好的第三碗蒜瓣,没留意他们这边,便迅速伸手往妹妹鼻子上捏了一下。赵琇笑着躲开了。

张氏抬起头,就看到兄妹俩打闹的一幕,哂道:“都几岁了,还象是孩子一样。玮哥儿,你是哥哥,又做了侯爷,怎么还跟你妹妹玩耍?”

赵玮讪讪地摸了摸自己的头,低头不语。赵琇见祖母一脸严肃的样子,生怕她要继续教训兄长,忙道:“祖母,汪福来过来了,不知是有什么事?”

张氏怔了怔,看向门口,正巧汪福来从玻璃窗前的游廊走过,来到门外求见。她叫了他进来一问,才知道是广平王府递了帖子过来:“王爷和世子是今儿一早进的城,这会子先进宫给太后娘娘请安去了,叫人给咱们侯府递了信,还有些新鲜蔬果,说是庄子上种的,想起先前老夫人在庄子上时爱吃,也随着帖子一并送了过来。”

张氏又是高兴,又是感叹:“王爷真是太客气了,你替我好生道谢,送东西过来的人,领头的每人一个上等封儿,跟车跑腿的每人一个二等封儿,客气地请他们吃杯酒,暖暖身子再走吧。”

汪福来领命而去。张氏笑着对赵玮说:“我从几天前就开始念叨呢,王爷也差不多是时候回来了,只不知哪一日到,昨儿才去王府问了说还没回来,今日正想打发人去的,不成想他们已经到了。”

赵玮笑道:“孙儿一会儿就回封帖子过去。若是今日王爷与世子从宫里回来的时辰还早,孙儿就在天黑前赶过去拜见。”

张氏点头:“这样很好,若是时间太晚了,就算了吧。明儿一早你再过去给王爷请安,也是一样的。”

他们说话的时候,赵琇在一旁听得分明,想到高桢也回到京城了,心里就有些按捺不住,恨不得明日就过去找他说话。相比之下,方家姑娘们的诗会邀请,都变得黯然失色了。

第二百八十三章偶遇

赵玮去了书房写拜帖,赵琇匆匆将蒜挑好了交给卢妈,便追了过去。

赵玮才坐下摊开白纸,就看到妹妹过来了,不由得疑惑:“妹妹怎么来了?可是祖母还有什么吩咐?”

赵琇摇摇头,讨好地笑道:“哥哥要给王府送信吗?我能不能夹一封信在里头,你帮我一并送过去?”

赵玮不用问就知道她想写信给谁了,断然拒绝:“不行!”

赵琇睁圆了双眼:“为什么?这就是顺手的事。”

赵玮郁闷地道:“你是想写给世子的么?妹妹,男女有别,你年纪已经不小了,这样会叫人说闲话的。”

赵琇理直气壮地说:“为什么别人会说闲话?私相授受才会被人说闲话,我是光明正大托哥哥送信过去的,为什么会被人说闲话?再说,先前我们两家极熟的,从来不见有人说什么闲话,哥哥也没拦我跟世子来往。这才过去几天?你就说起男女有别的话来。”

赵玮苦着脸说:“现在跟那时候不一样了!”

“有什么不一样?”赵琇真想知道他为什么会这样说。他们离开广平王府的温泉庄子,还不到半个月呢。

赵玮怎么可能跟妹妹说王府提亲的事?只能含糊以对:“总之就是不行。好妹妹,你别为难我,要是叫祖母知道我帮你捎信给世子,定然会责备我没尽到兄长的责任。”

赵琇小声嘀咕了一声奇怪,便可怜兮兮地看着他:“真的不行吗?我就是问候一声。先前在庄子上,我们一家受王爷和世子厚待,现在他们回来了。我还不能问一声好吗?要不…我不写给世子,写给王爷怎么样?我也送个帖子去,向王爷问安?”

赵玮简直拿她没办法了,广平王眼睛看不见,给他写的信。还不是别人念了给他听?高桢若在父亲身边,这念信的人一般都是他,信就算不是写给他的,也跟写给他没有两样了。可万一运气不好,高桢不在广平王身边,换了是别的书僮给广平王念信。赵琇信里写的话可就全让旁人看了去,即使书僮嘴紧,让广平王知道了,也怪难为情的。

赵玮只能道:“若你一定要写信,也可以。但需得让我先过目。我若觉得可以,那才替你捎过去。”

这难道不是侵犯*吗?赵琇瞪了兄长好一会儿,见他脸上的表情毫无退让之意,知道自己无法让他改变主意了,才不情不愿地说:“好吧。那我要直接捎信给世子,哥哥问候王爷时,顺道替我说一声好了。”

赵玮无语了,有气无力地点头答应。赵琇便叫婆子打温水来。还要菊花香膏,打算把手好好洗一洗,才动笔写信。否则她这一身的蒜头味儿。万一沾染了信纸,叫高桢闻出来了,不是很丢脸吗?

赵玮顿时觉得心塞了。妹妹刚才还往他身上抹蒜头汁呢,给高桢不过是写封信,却生怕信纸上沾上些许蒜味,这差别待遇也太明显了些。难道妹妹不再象从前一样对他这个哥哥好了?赵玮开始觉得,自己好象太积极地促成妹妹与高桢的亲事了。其实很不必如此,反正妹妹家世品貌都不差。用不着担心会嫁不出去。

赵琇对兄长心里的想法一无所知。她净了手,闻着手上没有蒜味了,方才回来取纸笔写信。其实她真没打算写什么私房话,就是纯粹问候一下,问问高桢这些日子过得如何,王爷身体恢复得怎么样,再讲讲自己的近况——实际上也没什么好提的,就是明日腊八要腌蒜,以及方家五姑娘生日,请了她去参加诗会这两件事。

本来赵琇还想问高桢,正月初二就是他生日了,他想要什么生日礼物?但随即她转念一想,觉得以她这几日有意无意地探祖母口风的结果,想要象以前那样,随心所欲地给广平王府送东西,只怕没以前那么容易了。她做的那件大毛斗篷已经做好送了回来,却不知几时才能送出去,索性就拿这斗篷给高桢做生日礼物好了。给世子生日礼物,张氏是不会阻拦的。既然是生日礼物,那当然是惊喜。她还是别提这件事比较好。这么想着,赵琇迅速结束了信,最后落上自己的署名。

赵玮看了一遍妹妹的信,觉得这信居然写得如此光明正大,真让他有些惊讶。他不由得问:“这样就够了么?你没别的话要写了?”

赵琇奇怪地看着他:“这样就好了,我以前跟世子通信,也差不多是写这类话。朋友之间不就是这样的吗?”

赵玮忍不住高兴起来,觉得这是件幸事,也许妹妹根本就还没有开窍呢?他爽快地接过信,往帖子里一夹,便换衣裳出门,往王府去了。

他去得不凑巧,广平王与高桢还在宫里没回来。王府总管对他说:“王爷和世子一去逾月,今儿才回城,这一进宫,只怕没那么快回来,太后定要留饭的,回府至少也是天黑后的事了。小侯爷不妨将帖子留下。等王爷与世子回来,小的立刻就上报王爷与世子,说您来过。”

赵玮便把拜匣交给了管家,表示明日会再来,方转身离开。

出王府大门的时候,他迎面看见一名军士风尘仆仆地走过来,只觉得有些面善,但又想不起来在什么地方见过对方,便不由得停下了脚步。

那军士来到门房面前,将一个牌子拿给门房看了,低声说了两句话。门房忙道:“王爷与世子进宫去了,并不在府里。小的这就去禀报总管,请军爷稍候。”便急急转身进府报信去了。军士仿佛松了口气般,抬起手臂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赵玮才留意到,这寒冬腊月的,这军士居然在冒汗,怕是赶路赶得极急。也不知是为何而来。

他多看了对方几眼,那军士瞬间就察觉到了,警惕地转头打量了他几眼,接着便是一呆,然后露出了笑容来:“你是…小建南侯?”

赵玮忙道:“正是。阁下是…”

那人咧嘴一笑:“小侯爷不记得了,上回我见你时,你还是个孩子呢,多大来着?五岁?还是四岁?”他笑了笑,补充说明:“我是范将军手下的亲兵。”

赵玮恍然大悟,立刻想起来了:“那年范本章大人派人护送祖母与我回奉贤老宅。你就是其中一人吧?”他真是又惊又喜,“我想起来了,那时我病还未好全,天气又冷,只觉得身上时不时发寒。你还给了我几粒姜糖吃。”

那人笑了:“是。我姓龚,我家乡盛产姜糖,我平日就爱揣几颗在身上。那时也是凑巧了,我最不会哄孩子,除了给糖吃,还有什么法子呢?”他上下打量了赵玮几回,感叹道:“小侯爷长大了,如今已是大人啦。”

赵玮放松下来。笑容温暖:“你这些年在哪里呢?是跟着范将军去了辽东么?”

龚军士点点头:“范将军离开王府,身边总要带上几个人。我也不想再跟着别人做事了,便随将军一块儿去了辽东。托福。这些年打了几次仗,我居然也活下来了。”

赵玮忙问:“辽东如今可好?听闻前些时候又跟清兵打了几场?”

“不过是几个不甘心认输又心怀叵测的清将在苟延残喘罢了。”龚军士不以为然地道,“我们全都胜了,还警告了清国的使臣。再让人过来捣乱,他们的王最看重的亲兄弟和唯一的嫡子可还在咱们京城做客呢,是不是不想让他们活命了?使臣顿时就萎了。报上清王,清王主动将那几个挑事的清将砍了。把首级送到咱们这来,当作是赔礼道歉。听说为了这事儿。他还把自个儿长子的爵位给捋了呢,传言说这都是那小子在搞鬼,想要借我们大楚的刀,把他的嫡出弟弟干掉,好取而代之坐上储位。”他啧啧几声,摇了摇头,对赵玮笑说:“这事儿我们将军早就报上来了,小侯爷若想知道,找个人打听一下就好,并不是什么机密。”

赵玮笑道:“我不过是个闲人,只要知道边疆安好,也就安心了。”他想起这龚军士是范本章的亲兵,自然不会无事回京,还跑到广平王府来求见,便有些好奇,想要问他为什么来,却又担心会犯了对方的忌讳,便有些欲言又止。

对方看出他的踌躇,倒是坦白得很:“有什么事?小侯爷尽管说,不必顾虑。若是不能告诉你的,我自然知道该怎么做。”

赵玮便把自己的疑惑问出了口。龚军士笑道:“这原不是什么机密之事。皇上召我们将军回京封赏,我是先走一步回来打头阵的。因我出自广平王府,要回来,自然要给王爷请个安,再替将军探问一下京中形势,免得什么都不知道,就犯了哪位贵人的忌讳。”

赵玮恍然大悟。这时候门房回来了,给龚军士行了个礼:“总管有请军爷。”龚军士向赵玮作了个辑:“我先走了,改日有空,再去探望老夫人和小侯爷。”说完便迈步进了王府大门。

赵玮一边感叹着一边回到了家中,向张氏与赵琇说起这件事,还叹道:“若不是他先叫了我,我只怕都不记得了。难为这么多年过去,他还能认出我来。”

张氏想了想:“这龚军士多大年纪?”

“他形容有些憔悴,大约是赶路赶得急了,风尘仆仆的样子…”赵玮回忆了一下,“我看他大约也就是二十五六岁大吧。”他顿了顿,“这么说来,当年他也就是十五六岁的年纪?好年轻啊,竟然就毅然决然地随范大人去了边疆,真令人佩服!”

“这就是了。”张氏点头道,“我也不知道你说的是哪一个,但若是曾经给过你姜糖吃,年纪又轻的,那定然是龚自强。这个名字据说还是王爷给他起的。他原是孤儿,父母双亡,被叔叔卖到富商家做小厮。他不甘心,逃了出来,被主人的家丁抓住了,打了个半死,正巧遇上了范将军。范将军将他赎出来,带到王府卫队做小兵,是他的恩人。那时候他在我们老宅住着,我见他年轻,就问过你鲁姑父,怎么找个孩子做亲兵,是你鲁姑父告诉我的。他还说,别看那龚自强年纪小,最是机灵不过,身手好,骑术佳,人又细心,记性极好,难得的是性情也十分坚定,因此小小年纪,就得了王爷的重用。他们一干亲兵,都拿他当弟弟一般疼。”

张氏说起往事,也是唏嘘不已,对孙子说:“既然你们这样有缘份,事隔多年还能相认,等他办完了公事,若是有闲暇,就请到咱们家里来坐坐吧。范将军也是多年未见了,也不知道他在辽东过得如何。我们怎么也要问候一声的。”

赵玮答应了,赵琇在旁插嘴道:“照这位龚军士说的,范将军就快要回京了?”

张氏点头:“想必是回来参加新年大朝的吧?明年要改元,这是新皇登基后的一件大事。若有范将军这么一位战功赫赫的大将参与,新皇脸上也有光。”

赵玮也道:“我听龚军士说,边疆还算太平,和谈也进行得还算顺利。有其他几位将军坐镇,想必范将军离开个把月,不会有什么问题。”那些将军在范将军到辽东之前,也守了好几年的城了。

赵琇想到的却是另一件事:“龚军士风尘仆仆,想必是刚进城吧?他不去别的地方,先去广平王府吗?”

张氏没听明白:“这有什么?他本来就是王府的人呀。”

赵玮的脸色却微微变了。他看了妹妹一眼,神情有些不安:“这应该没关系吧?他自小在王府亲卫队里长大,兴许家就安在王府里?”

赵琇道:“可他进门时,是通过门房正式求见的。况且他既然已经从王府亲卫变成了范本章将军的亲兵,哪里还会把家安在王府里?”她正色看着兄长赵玮:“他只是个小兵,又是在王府长大的,回京报信打前站时先去找王爷,这不算什么。就怕范将军也没提防,回京时先去见王爷了。虽然我相信,皇上对王爷是绝对信任的,可挡不住别人会胡思乱想呀!”

赵玮抿了抿唇,陷入了沉思。

第二百八十四章遗案

广平王与世子高桢从宫中回来时,天已经黑了。广平王喝了些许酒,心情倒是很好,也不肯休息。高桢无法,只得命人去煮解酒汤来。

王府总管瞅着广平王神智清醒,世子也有空,便赶紧上前将今日赵玮与龚军士来的消息禀报了他们,又将两个的拜帖匣呈上。

高桢虽然更想打开赵玮那匣子瞧他都写了些什么,赵琇是否夹了书信来,但他身为皇室子弟,对政治的敏感度颇高。广平王稍微对龚军士的帖子施加了关注,他就留意到了,顺口问:“他不是跟着范将军去了辽东么?难不成是替范将军送信回来的?”

王府总管忙道:“听说是皇上下旨召范将军回京参加新年大朝,范将军就差龚军士先行回京给家人报信。小的跟他说,王爷和世子都进宫去了,不在府里,让他明儿再过来。他却说,有极要紧的消息,必须禀报王爷和世子,怕他离开了再折回来,中途会有变故,因此宁可在府里等待王爷和世子归来。小的一问,才知道他一进城就往咱们王府来了,连范家都还没去过呢。”

广平王皱起了眉头:“糊涂!什么事这么要紧?他既是替范本章回京报信的,理当先去范家,却到我这里来做什么?外头人不知道,还以为是范本章有秘信给我呢。虽然不是什么大事,皇上也不会相信旁人的闲言碎语,但能避一避嫌总是好的。当年范本章出京时,我就嘱咐过他,从此不要再把自己当成是广平王府的一员了。他这些年也都牢记我的嘱咐。从不曾犯过忌讳,怎的如今倒糊涂起来?”

高桢猜测:“兴许范将军真有什么要紧事要告诉父王?”他忽地双眼一亮:“莫非是当年的刺客有消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