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玮对这些大字的质量颇为满意,让管家付了工钱,还多打赏了十两银子。等工匠们欢天喜地地走了,他才问正在拿着一个“明”字在院子里到处比划的妹妹:“你打算把这些大字挂在何处?”

赵琇正好比到了二门左侧的墙上:“这里怎么样?这里一边放四个字,足够放下八个了,‘明知’两个字就放到进门的地方。我听说那些做木活的工匠有一种什么粘料的配方,用来粘木头的东西,一二十年都不会掉的,正好用来粘这个。等过上一二十年,这字再也粘不住了,木头也旧了,正好翻新了重新粘过。”

赵玮站在妹妹身后打量了一下左右的空白围墙:“不错,大小正合适。挂在此处,所有进门的学子一眼就先看见了,也有劝学之效。至于‘明知’二字,不如挂在屋里吧?恰好又是书馆之名。”

赵琇点头了,便高兴地让人把大字搬下去,寻个通风干燥的地方存放,等全家人搬走了再拿出来粘上。

她拉着赵玮的袖子,告诉他自己对于这座小宅转变成书馆后的安排,询问他的意见。

她打算在进大门后的影壁左侧放置一面铜镜或是玻璃镜,主要有“进门先正衣冠”之意,告诉前来的学子,衣冠不整就别来了,这里是读书的地方,别有辱斯文——这种做法有点装逼,不过嘛,现在的读书人不少都有些怪脾气,总是轻视他们勋贵人家如何如何,不装逼一点,又怎能镇住有种想法的人呢?真要比装逼,她也未必会输给人家,只是懒罢了。

赵玮对此含笑不语,只有一条意见:“镜子别正对大门就行。听说那样风水不好。”

“没问题。”赵琇打了包票,又向他继续介绍接下来的安排。

门房不动,书馆也是需要有门房的,正好可以安排一两个管理人,日夜值守,尤其是防火防水防盗。藏书多的地方,最怕的就是这几点了。

但进门后第一重院子里的客厅、外书房和茶房等地方,赵琇预备将前两者打通,变成一个大大的空间,里面不摆放任何书籍,只放上些长桌条凳,可以供前来读书的学子们休憩、交际与谈天之用。只要不大声喧哗,就由得他们高兴去。读书人除了埋头读书,也是需要社交的嘛,正好可以互相探讨学问,就象赵玮说的那样。

茶房她打算让六房的人过来开个小小的文房铺子,只经营简单的笔墨纸砚,捎带有“明知书馆”招牌的文房用品——其实就是纪念品啦。

赵玮不明白了:“这是为什么?你先前不是说过,若在书馆里开铺子,容易被人指摘是在借机敛财么?”

赵琇摆摆手:“我又没要求别人一定要买。但万一有人带了纸笔来抄书,抄着抄着忽然不够用了怎么办?这里左邻右舍都是住家,可没有商铺呢,最近也要跑鼓楼大街那边去了,一来一回不耽误功夫么?况且我打算给书馆立一个规矩,那就是学子进门领牌,凭牌借书,出大门前必须将牌子归还,书不得出馆。否则,万一有人拿着书跑了可怎么办?这么一来,忘带纸笔又或是纸笔不够的人,若是不能问人借到,那至少在馆里还有个地方可以买到。不过这铺子提供的文房用品虽然有不同的档次供人挑选,但价格与外头是一样的,我会让六房的人悠着些,别让人抓住了把柄。至于印有明知书馆标记的物件,那就是各人喜欢了,如果一个人也不肯买,那也没什么。咱们自己留着使。”

赵玮笑了:“妹妹永远都有道理。不过这也罢了,原也是为了方便前来借书的学子,救急罢了。”

赵琇忽然偷笑了下,凑近了赵玮小声说:“其实这铺子还可以帮忙寄卖东西的。比如哪位文人的墨宝,又或是哪位翰林的文集。墨宝且不提,文集这种东西,若是作者自个儿找了书坊印刷成册,除了送人以外,留下的本数太多了,不知如何处理掉的,放在这里寄售也没什么。反正咱们正要找这样的人,向他们要些文集来充盈书库,也许有人看了喜欢,也想要呢?如果都叫人白抄了去,作者本人就没得好处了,不如叫人买一本,岂不是两相得益?卖得的钱财咱们一文不取,都交还给作者,那作者说不定还觉得欢喜呢。”

赵玮微微一笑:“如此一来,我们自然是不贪利的真君子,那作者也可名利双收了。会想要把自己的文章印刷成册之人,自然是想要名传天下,留芳后世的。我们助了他们一臂之力,士林中人自然也会给我们一点面子…”他叹了口气:“妹妹真不愧从小有神童之名,真是聪明过人,更能看透人心。只是这法子虽妙,但妹妹最好别在祖母面前提起。”

赵琇撇撇嘴:“哪儿能呀?要是让祖母知道,她一定又骂我了。明明是对读书人有好处的事,那般清雅高贵,怎的到了我嘴里,不是钱就是财,不是名就是利,臭不可闻?可惜我本就是俗人,读一辈子书,也读不成清高性子。”

赵玮无奈极了,便转移话题:“里头的客院,你打算怎么办?”

赵琇忙正了神色:“客院里有为了盘炉砌的小灶,我打算把这里设作茶房。每日免费供给白开水,如果要喝好一点的茶,就要花银子了。还有些简单易做的点心,也可以卖一卖。这是为了预备有的学子看书看得饿了,又不想交牌出去吃饭。有些茶水点心,至少可以避免他们饿死在这里。不过因为有炉火,所以这里整天都必须有人看着,免得出意外。还有,不管是自带食物,还是从这里买,所有吃食都只能在二门外食用,进了二门,就只许自带茶水,烟酒是绝对禁止的。”

赵玮同意这一项规定:“这是自然,若是让人带吃食进书库,这书馆会成什么样子?”

这时候张氏从二门出来了,正好听到他们兄妹后面的对话,笑着点头说:“这话很是。我们家是正正经经要为天下读书人做一件好事,但规矩也要立起来,无规矩不成方圆。肚子饿了,就在前院用茶点,带进去,只怕书都要觉得自己被熏着了。”

赵玮赵琇见她来了,忙笑着围上去:“祖母。”赵琇挽着她的手臂说:“祖母,您刚才听到我的话了?您觉得我的安排怎么样?”

张氏点头:“你想得很周到,既兼顾了书馆,也考虑到了借书人的需要。不过,既有免费的白水,何妨再大方些,送点免费的点心给饿了的学子们呢?哪怕是最低廉的一种?”

赵琇露出为难的神色:“这不好吧?买不起可以自带,白水免费无所谓,甚至夏天可以有免费消暑茶,冬天可以有免费姜汤,但吃食不可以。这不是小气。而是若有了免费的吃食,那清贫学子前来,到底是为了看书呢,还是为了一口吃的?”

张氏皱眉道:“你也把天下读书人看得太低了。”

赵玮沉吟:“祖母,妹妹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我们本是为方便读书人才建的书馆。但若有人听闻这里有免费吃食,会不会有些不是读书人的也跑来蒙混?虽说有教无类,但万一因他们在此扰嚷,反而耽误了正经读书人们借书学习,那就不好了。”

张氏一听,连忙道:“那是我没想周全,既如此,那就算了吧。”

赵玮给妹妹递了个眼色,赵琇偷偷忍下笑意。哥哥其实是在为她说话,不过换一种方式,就很快说服了祖母。她以后真是要多学着点。其实祖母也不是那么难应付嘛。

张氏接下来的问题让赵琇瞬间清醒过来:“琇姐儿,照你的安排,这整个前院都不藏书,那书要藏在何处呢?”

赵琇忙道:“我已经想好了,正院和后院的屋子都可以放上很多书架,应该能装上几千上万本书的。正院正房,我预备供奉祖父、父亲和母亲的牌位。若是皇上有圣旨,那就连圣旨和御笔一并供上。正房两侧也是放上长桌和条凳,是供学子抄书时用的。然后沿墙一溜儿窄柜,装的是书籍索引,分门别类,让人方便查找。清单上有号码,跟书库里的书上号码相对,凭借那号码,就能找到书的所在。东西厢房和后院都可以做书库,找几个识字的仆人,每日整理打扫。厨房那个小院子,就留给值夜的人使用。这样前门与后院都有人看守,应该可保无忧。”

张氏在心里默默算了下自家藏书的数目:“这倒罢了,若只有咱们家的书,这也就够用了。但再加上外头置办的各色典籍,还有你说要向京中文人大家索要文集,若都收罗来了,还不知有多少本呢。咱们家这个小宅,真能装得下那么多书么?”

这个问题赵琇也想过。但以目前他们能搜罗到的书本来看,还没到挤爆宅子的地步,应该还好吧?

不过,未雨绸缪也是很有必要的。如果到时候因为地方小,书装不下了,传出去也是个笑话。

赵琇还没想到什么有用的办法呢,门房就过来汇报了:“老夫人,小侯爷,大姑娘,广平王世子来访。”

第三百一十五章谢礼

高桢有些日子没到赵家来拜访了。正月里他有大半时间是待在宫里的。太后与皇帝似乎铁了心要对他们父子多表示关心,所以无论他们本人怎么婉拒,朝上的大臣又怎么叽叽歪歪,都非要把他们父子留在宫里一家团圆,安享天伦之乐。

高桢直到上元节结束三天后,才好不容易随着父王回到了广平王府。这么长时间没有主人在,王府里的事务自然也堆积了不少。广平王是王爷,但双目不便,因此高桢只得一直陪在父亲身边,帮忙处理事务。如此这般,等忙完了,二月也来了。

期间只有赵玮曾经到广平王府看望过他们父子两次,赵琇却是一回都没见过,谁叫张氏拘着她,不许她随便出门,而哥哥赵玮也站在了祖母那一边呢?赵琇心里郁闷了很久,只能把精力都放到书馆的筹备工作中去。今日猛一听闻高桢来了,心里着实惊喜。

高桢看起来精神不错,下巴甚至比年前似乎还稍微圆润了一点,依旧穿着一身深蓝近黑的长衫,腰间系着宽腰带,显得他身姿一如既往地瘦削而挺拔。他今日在外头披着赵琇作为生日贺礼送他的那件亲手做的斗篷。赵琇看着有些感动,但看看今日的天气,心下又有些迟疑——今天穿这个会不会太热了点?这可是大毛斗篷!

高桢脱斗篷、行礼、坐下,所有动作都非常自然而洒脱,除了面色显得红润些外,倒是没什么异状。张氏与赵玮则略带了些僵硬,前者见过孙女手里做的针线,后者则是送礼之人,因此他们都认出了高桢身上斗篷的来历,也发现了这件衣裳其实不太适合在现在的天气里穿。那么广平王世子穿着它上门,到底是何用意呢?

张氏心中忧愁,赵玮则是郁闷占多——好兄弟,你能不能悠着点?我妹妹虚岁才十二,你不要做得太张扬呀!

但高桢也就是披了这么一件斗篷上门而已,其他的礼节与言行举止完全无可挑剔,很快就把张氏的注意力从斗篷上移开了:“父王知道府上的盛举,赞叹不已,直说这是造福于天下读书人的一件大好事。这样的好事,他也不甘于人后,想要与府上共襄盛举,特命我来送一份礼物。正好二月十五就是玮哥生日,这份礼物做为生辰贺礼,想必还不算寒酸。”

“王爷言重了。”张氏连忙道谢,心里有些好奇地看向高桢递给赵玮的那张纸。赵玮接过往上头一看,顿时吃了一惊:“这不是…我们左右两家邻居的房契么?!”张氏也跟着大吃一惊。

赵家二房小宅位于鼓楼西大街入内,大石碑胡同中段,西面邻居家住的是个二进的院子,听闻主人是礼部的员外郎;东面邻居则是一位告老的官员,宅子跟赵家小宅差不多大,也是三进,不过要旧得多。

这两位邻居官职不高,但都是京城本地人士,家世背景不错,姻亲故旧不少,其中也不乏有权有势的远亲。他们即使不是大富大贵,至少是不愁温饱的,不存在经济困难要卖房典业的地步,也不会轻易因他人势大而畏惧退让。赵家祖孙与他们做了这一年的邻居,虽然接触不多,但每逢年节也会礼尚往来,因此对他们的情况都比较清楚,更确信他们近期并没有遇到困难。广平王是如何得到这两家人的房契的呢?

赵琇连忙对高桢说:“我从来没听说过王爷是这两座宅子的房主呀。这份礼实在是太重了。我哥哥怎么好意思收下?”

赵玮也反应过来了,正色对高桢说:“王爷好意,我心里明白,只是…我实不愿让王爷为了这点小事,被人诟病。”

高桢微微一笑:“你们无须担心,两座宅子的原主都是心甘情愿将宅子卖给我们王府的。东面那位老大人,原本倒是犯了牛脾气,死活不肯卖。父王也无意逼迫,就打算把你们家后面那座宅子买过来。那家房主要干脆多了,只是有些贪财,开的价格高些,王总管跟他暂时没有谈成,事情就拖住了。没想到东面的老大人听下人们提起,得知我父王购宅,是为了送给府上开书馆的,二话不说就要将宅子奉送,分文不取。我亲自过去与他商谈过,买下他东邻的宅子,与他交换。他一家子只需搬到隔壁即可,新宅子还比老宅子要新一些,再附送一个小花园。他们大约这两个月就会搬了,届时自会来与你们说道。”

张氏与赵玮赵琇恍然大悟。能够顺顺利利地完成交易,没有纠纷,那真是再好不过了。张氏低声念了句佛,对赵玮道:“明儿一早,你就亲自去老大人府上拜访,多谢他的高义。往后他家子侄若想要借咱们的书,也只管借给他。”

赵玮应了,又向高桢笑说:“方才我还跟祖母与妹妹商议呢,小宅地方狭小了些,怕藏书不够用。没想到你就送了两座宅子来。只是这样的大礼,我心里有些不安呢,实在是受宠若惊。王爷恩典,我真不知该如何回报才是。”

高桢淡笑道:“你不用想得太多。父王只是想要襄助此等盛举,并不为名,也不为利,甚至不希望你们将此事向外宣扬,免得又引得朝中御史们多心。此事父王已经跟皇上提过了,皇上十分称许,因此你们也不必担心我们父子会惹祸上身。”

赵玮叹了口气,心里放下了对广平王的担心,但更多的是羞愧。平白受了广平王这样大的恩典,却没什么可回报对方的,叫他如何能安心?

赵琇想了想,对高桢说:“王爷如今能做文章不?”

高桢有些不明白她这么问的用意:“平日是听人读书多些,偶尔也会吟诗作词,聊以自娱,文章写得不多,不过有时候会口述奏章,由我写成文章,呈给太后或皇上阅览。”

赵琇便道:“哥哥和我商量过了,想要在书馆的院子里立一块碑,讲明建书馆的初衷,里头还要写清楚先父先母亡故的缘由,自然也有受王爷救命大恩这一节。不过文章要如何写,我们还没想好。哥哥写了几稿,都始终差点儿什么。但如果王爷或是世子愿意屈尊…”

高桢已经迅速领会了她的意思,微笑道:“当年运河之变,父王是亲历者,由他写来,自然更容易让人信服。”顿了顿,“不过赵妹妹此议,是想让我父王的文章与我的笔迹能留在书馆中,书馆在,他的文章便在,同样能流芳百世么?”

赵玮眨眨眼,连忙说:“不知能否请得王爷与世子屈尊?我先受王爷大恩,如今又得寸进尺,实在是太无礼了。”

张氏还在发呆。

高桢笑了笑:“这是个好主意,我回去就向父王请示,想来父王不会推拒的,说不定还会非常高兴。只是我得好好练练字才行了。否则在天下才子面前暴露了短处,岂不丢脸?”

他虽然说要向广平王请示,但听这语气,就知道他很有把握广平王会答应。赵玮顿时松了口气,心里也有几分欢喜,暗暗给了妹妹一个赞赏的眼神。

其实文章这东西,不一定非得要广平王亲自构思,哪怕是他找人代笔呢,只要最后署上他的名字就行了。广平王作为赵焯夫妻之死的见证者,是最有资格为他们作碑文纪念的人。而他的碑文留在书馆中,既不会被人说是借机收买人心、图谋不轨,又确确实实地留了名。而碑文的内容,又能突显他公正仁厚的品格,对他名声大有好处。

今年恩科秋闱,连着明年的春闱,以及明天的正科秋闱,后年的正科春闱…一连四场科考,都会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士子。明知书馆广纳天下学子,免费提供借阅书本的场地,必定能将这些士子吸引到馆中来。而到馆里来的人,又不可避免地会看到碑文上的文章…不但建南侯府可以从中赢取巨大的好名声,就连广平王本人,也会从此在天下士子心目中奠定“公正仁厚”、“为弱者发声”的好形象。他本人无意权势,只要有个好名声,好形象,让朝野中人不再揪着他做靶子,那他就能高枕无忧了。

所以,无论是高桢还是赵玮,都心知这是共赢的好建议。

高桢含笑看了赵琇一眼,双眼亮晶晶的。赵琇不知为何,一接触到他的目光,心里就麻了一下,有些不好意思地闪避开去。

她就是随口提了个建议么…广平王送了她哥哥这么厚的一份礼,怎能不让他在书馆里留个名?既然不能公开宣称他参与了建馆,那就换一种方式让他共享尊荣。至少前来借过书的学子,不能跟着某些吃饱了撑着的文官说“广平王曾经是太子,就算瞎了眼也一定不甘心让弟弟压在自己头上,迟早会造反”这种瞎话了。

高桢起身向张氏告辞,他想要尽早回王府向父亲请示。张氏这才醒过神来,忙道:“这么快就要走了?多坐一会儿吧?吃了饭再回去?”但说完了又发觉这话说得太随便了,这是广平王府的世子,不是自家亲戚子侄!她暗暗懊恼,孙女天外飞来一笔,占据了她全部心神,她还没想清楚这其中得失,是否会有后患,是否会对广平王有不良影响等等。心不在焉的后果,就是说错话了。

高桢脸上微笑着,丝毫不以为意,用尊敬又不失亲切的语气对张氏说:“老夫人留饭,本不应辞,只是我今早答应了要陪父王用午膳,只能辜负老夫人好意了。下次若有机会,希望还能再品尝府上的美味佳肴。”

张氏连忙扶着孙女站起身来,向高桢行礼:“世子客气了。您能来,是我们家的荣幸,老妇祖孙必定随时恭候。”

高桢再行了一礼,又冲着赵琇笑了一笑,然后对赵玮说:“玮哥送我一程吧?”

赵玮笑着送他出去了,张氏目送他们离开,回头小声教训孙女:“日后再有什么主意,先私下问过祖母与你哥哥,再跟世子提。这回你出的主意倒还罢了,若是出了个馊主意,害了王爷可怎么办?”

赵琇眨眨眼,望着天花板不语。

高桢与赵玮来到前院,后者忽然笑着问:“你有话跟我说?否则何必多说一句要我送你?本来你到我家,每次离开都是我送你出门的。这原是应有的规矩。”

高桢微微一笑:“我听说你要应今年乡试?”

“消息真灵通。”赵玮想起自己刚领旨才几个时辰,这么快高桢就得到了消息,看来广平王父子在宫里混得真不错,至少不缺消息来源。

高桢道:“你家里还有祖母与妹妹,若是回原籍乡试,想必十分不便吧?我在太后面前提了一句,她会提醒皇上,赐你在京应试的资格的。”

赵玮十分惊喜:“我本来还打算过两日去请旨的,没想到你已经替我说了。这可真是帮了大忙,多谢多谢!”说着便向高桢深躬一礼。

高桢微笑着挽起他,压低了声量:“这就要大礼拜谢了?若等听完我接下来要说的话,你又要如何谢我?”

赵玮面露疑惑之色。

第三百一十六章光地

赵玮去送客,送了足足两刻钟才回来。

赵琇正陪张氏说话,见到他便疑惑地问:“哥哥,你怎么去了这么久?世子跟你说了什么要紧话吗?”

张氏心情正好,含笑说:“你哥哥跟世子也是自幼相熟的好友,这么长日子没见了,你哥哥去王府也没能好好说话,兴许是今日谈兴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