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居酒结束后,建南侯府里的赵家祖孙三人开始了平和而规律的生活。

张氏照旧将注意力放在为亡父与儿子媳妇做的法事上,同时也在亲自筹备亡夫的周年祭祀仪式。赵琇除了恢复每日的书画练习,就是专心管家。最近她还添了个新任务——给自家祖母、哥哥以及自己挑选合适的丫头小厮,还要将建南侯府里一些还未整理好的区域布置完毕。至于赵玮,他的主业仍是读书备考,偶尔才会出个门,跟新认识的一帮文武朋友见面交流。

日子无声无息地过去了。赵琇很快就给自家祖孙三人挑好了侍候人选。

张氏的屋里除去原本的夏露冬霜两名大丫头,又添了两个新的二等丫头,改了名叫春风和秋雨。这是补的春草与秋叶的缺,也以“春”、“秋”二字为名,但选的都是自然现象,与前辈们有所区别。另外还有些做粗活的小丫头与跟出门的婆子,针线浆洗上的媳妇子们,把张氏那三进的院子填得满满当当的。无论张氏想要做什么事,都绝不愁没有人使。

赵玮平时使唤丫头不多,从奉贤老家带来的那两个,年纪渐大,已经到了配人的年纪,差不多该发回自家说亲事了,日后自然不能再进内院服侍。赵琇便给他补了两个二等丫头,一个名唤降真,另一个叫沉速,都是以香料取名。先交给两个大丫头调教着,等她们出去了,降真与沉速就会补上来做大丫头。至于其他粗使的小丫头与婆子,也是照着张氏的例,各减两人,全数补上。

到了赵琇自己,她还是头一回拥有自己的院子,并不觉得需要有那么多人跟在身边,便把人数又往下减了两等。碧莲已经回自己家去了,就住在侯府后街,已经是要说亲的人,等闲不会进府来,因此她的缺就空出来了。另一个大丫头碧菡刚刚升上来没多久,还不能独挡一面呢,在她底下的人就更不用说了。赵琇便从以前的二、三等丫头里,挑了一个老宅那边的家生子,名唤柳绿,年纪大些,人也老成稳重些,先与碧菡一起做大丫头。其他粗使的小丫头与粗使婆子都不在院里住,所以暂且不变,只从这次暖居酒宴席上表现好的小丫头中,挑了四个伶俐些的,升了三等,填进自己的院子做些杂活,除此之外便不再添人了。

与张氏、赵玮两人相比,赵琇院里的人手要少了很多,不过她自己倒不觉得有什么问题。这好歹是她自己的地盘,整天有人在这里晃来晃去的,她还有没有**了?若需要办什么事,她现管着家,也不愁找不到人手。

赵琇的日子过得还算悠闲,眼看着天气越来越热了,她一边吩咐人去多买些冰存放起来,预备盛夏时使用,一边琢磨着是不是弄些消暑的饮品点心来丰富自家厨子的菜单,冷不妨就听到了一个大消息!

山西临汾发生大地震了!

这地震级数一定很高,传闻灾区一带已经死伤了数万人。消息传到京城,朝野震惊。皇帝连忙下旨各部各地合力赈灾。昔年太祖皇帝在时,曾经出过救灾的章程指导小册子,朝廷与地方如今就照着这小册子行事,先派了军队与医者前往灾区救人,再命附近的几个大城就近筹集粮食、被褥、药材等物资运往灾区,还要准备安置因受灾而逃离的难民。

同时,宫中也下令宫人换下华服,太后、太妃、皇后都捐出自己的金银首饰,作为示范,倡议宗室皇亲、勋贵高官家的女眷为灾区捐钱捐物。一时间,京中节俭朴素风大为盛行。不管是不是自愿,也不管有没有捐出大笔钱财物资,官家的女眷们出门见人,总要少戴几样首饰,只簪两朵鲜花或是通草花,最好是穿着一身布衣裙,方能表现自己对灾情的关心,与受灾民众的同情。至于她们在家如何穿戴,那就只有她们自家人才知道了。

张氏信佛多年,平日最是怜贫惜老的,听闻如此大灾,自然是打心底里为那些灾民忧心。她不但命人在广化寺加开了一场法事,专门用来祭奠地震中的亡者,还命赵琇清点家中财物,将能拿出来的余钱全都捐出去。

此时才到四月中旬,并不是收账的时候。赵琇盘点了一番,发现账上短时间内只能拿出八千多两银子,不过这已经是很大一笔钱了。眼下正是青黄不接的时节,旧粮差不多吃完了,新粮又还未到收获的时候,市面上的粮价就贵些,最普通的米先前八百文钱就能买到一石,如今却要一两银子。这笔钱就能买上八千多石粮食了,送到灾区去,可以救上不少人。

不过赵琇知道,捐钱跟捐粮是不太一样的。只捐银子,一切事务交给官府去办,自然省事,但银子经过层层盘剥,能有多少落到灾民头上就很难说了。但建南侯府出生江南,还有六房这个助力。六房最初做的就是粮行生意,这两年生意越做越大,全国各大城市里都有分号,其中好几处分号是建在粮食的主要产区,想要调粮是再容易不过了。赵琇算过账,若是以成本价从六房的粮行买粮捐出,既减少了几层盘剥,又能借助六房的运输网络,就近从灾区附近的粮行分号调粮过去,省了好多事呢。当然,这需要官方的支持和配合。

赵琇比较担心的是,赈灾这样的大事,皇帝会交给什么人去办呢?这个人一定要足够清廉,又足够能干,才不会误事。

等了一日,皇帝就任命了户部左侍郎与通政司的周昌为正副钦差,前往临汾主持赈灾救济事务。户部左侍郎年富力强,又曾主持过几次救灾事务,经验丰富,业务熟练,事情交给他去办,还是能放心的。至于那位周钦差,许多人就有些讳莫如深了。京中很多人都知道,这位周大人原是广平王在东宫时的慕僚,广平王退位后,就把他推荐给了胞弟,又成了今上的心腹。今上昔日在江南遇险,这位周大人在京中,还曾经受过逆党的迫害。今上登基后,就安排他进了通政司,做的就是皇帝的耳目。这么一个人被派到户部左侍郎身边为副职,摆明了就是要监察正使以及其他官员的言行的。若有人胆敢贪墨赈灾钱粮,脑袋就保不住了!

一时间,京城里的官员但凡是有亲友在山西为官的,都纷纷派出了信使向人报信,警告他们,这一回千万别贪心,捞钱的机会多得是,这一回就算了吧,万一把小命给赔上了,贪了再多的银子,也没命去享不是?

赵琇听说了这项任命,又从高桢处打听得周昌的来历,倒是放心了。她禀明了祖母张氏,又跟赵启轩、赵瑷等人通了气,以成本价从六房购买了五千石粮食,再加上价值三千两的药材,一并捐给了官府,清单直接交到了钦差手里。

皇帝很快就听说了,龙颜大悦,当天就亲笔写了“积善之家”四字,命内务府做成牌匾,赐给建南侯府,并且在接下来的大朝会上,大肆夸奖了赵玮一番。

赵家祖孙三人关心的是自家捐出去的钱粮药材是否能及早送到灾民手中,对与御赐的牌匾,虽然觉得光荣,却并不十分看重。张氏依然每日在自己院子的小佛堂里念经,赵玮则在每日苦读之余,时常打发手下的小厮出去打听灾区的消息,看能有什么事情是他帮得上忙的。

有两位老郡公的旧部在山西驻守,这回他们手下的士兵都在赈灾之列。赵玮打听得他们如今的状况不太妙之后,还拿出私房钱,又求妹妹赵琇,想法子筹了一千两银子,另行置办了粮食布匹药材等物,送到他们的驻地去。那两名旧部都十分感激,先后写了信来道谢。

四月匆匆过去,进入五月后,灾区的情况就稳定下来了。就是天气渐热,灾区开始出现疫情,先前所捐献的药材就派上了用场。太医院又加派了几名太医,带着底下惠民药署的人,以及一帮从民间聚集的大夫,赶往灾区出力。方少卿本是太常寺官员,太医院在太常寺辖下。因为缺少人手,他又被征召回去办事了。没多少人注意到这一点,不过他本人却知道这是自己最后的机会,前所未有地用心实事,几乎吃住都在衙门里,十天只回过家两次。

赵琇看着灾情渐渐稳定,京中又恢复了昔日的繁华迹象,不少高门大户似乎又开始了饮宴取乐。她心中不以为然之余,还有一层担心,不敢随便跟人说:皇帝才继位一年,就发生了这么大的地震,以不少古人的迷信心理来看,会不会产生些不该有的念头?比如皇帝得位不正,所以上天震怒啦;又比如皇帝不是真龙天子,XX才是老天爷承认的天子啦,等等。

当日朱丽嫔与颖王先后两次叛乱,余党并未被除尽。那时为了稳定大局,皇帝采取了比较温和的手段,没有大开杀戒,而是只诛除了首恶,这就造成了大批曾经卷入谋逆案的人只是被革职抄家流放,性命却保住了,他们的亲友族人更是没有受太大的牵连,其中也难保不会有几个不为人知的谋逆之人。这些人会不会又生出什么妄想来呢?皇帝继位固然是名正言顺,但流言猛于虎,但愿别出点什么事才好。

赵琇知道,这种事总会有人想到的,不过她听着外头的动静,好象皇帝和朝廷就是一心在赈灾,还没想到别的事情上,就有些坐不住了。不管别人怎么想,她都要私下提醒高桢一声。

广平王的位置其实一直很危险,他原是名正言顺的皇储,退位不是因为犯了错,也不是自身能力不足,更不是被先帝下旨剥夺储君身份的,而是因为受了伤后,双目失明了,才主动请求退位。他曾受太祖皇帝亲自教养,有传闻说先帝才能平庸,太祖皇帝还是选择了先帝为储,就是因为看好这个皇孙。因此广平王的皇储之位,一直都很稳定。未正式得封太子时,他就已经是朝野所公认的储君人选了,当时其他所有皇子都是没戏的。当他因为目盲而退位后,皇储之争才开始变得激烈起来。

如今登上皇位的虽然是广平王的胞弟,但论嫡,他们兄弟是一样的出身,论长论贤,皇帝从小就是被当成贤王来培养的,才干自然不能与兄长相比。目前因为他们兄弟素来亲厚,广平王又双目失明,宫里还有蒋太后坐镇,所以皇帝从不猜忌广平王什么,反而还时常拿政务去向兄长请教。饶是如此,朝中也依然时不时有人议论几句,说广平王可能会有不臣之心,需要多加防范,云云。广平王除了进宫,几乎不出王府大门,也约束儿子高桢少与外界来往,就是为了避嫌。

试想如果真有人要趁着地震,掀起朝中政治动荡,还有什么办法比造几句谣,说“广平王才是真龙天子,当今皇帝得位不正”更有效?他们也许只是想浑水摸鱼,但对于当事人广平王来说,这种谣言对他的处境可以一点好处都没有。

赵琇犹豫了又犹豫,决定要亲自提醒广平王一声。如果没有人说这种话,那当然最好不过,如果真有人想搞事,那么在灾情平稳过后,就差不多是他们行动的时候了。

赵琇向张氏禀明,祖父祭日将至,想去王府邀请广平王来参加祭祀。张氏一听就答应了,还让她带上了送给广平王的端午节礼,不过没忘把孙子赵玮叫上,来给孙女保驾护航。

赵玮疑惑地看着妹妹:“怎么先前没听妹妹说起?”

赵琇只能干笑:“我也是忽然想到的。再说,端午节也快到了,顺便送节礼去也好呀,这种小事我一个人去就行了…”赵玮听了没说什么,却立刻换了衣服,表示愿与妹妹同往,妹妹完全不必与他客气。

于是,赵琇便只好无奈地带着哥哥,拉了一马车的东西,向广平王府出发驶去。

第三百五十一章独对

到了广平王府,赵琇与哥哥赵玮一同拜见了广平王。

世子高桢也跟在广平王身边见了他们,只是赵玮在场,赵琇知道自己恐怕没有多少机会能将心头担忧私下告诉高桢,便索性只请王爷摒退左右,就把想法说了出来。

赵玮一听,顿时瞪大了双眼看着妹妹,不知该说些什么好。

广平王起初还有些惊讶,但很快就露出了笑容:“琇姐儿真是个细心孩子。你放心吧,这种事我已经有所防备了。”

“王爷有防备了就好!”赵琇裂嘴笑了,想想广平王这么聪明的人,怎么可能需要她一个小丫头来提醒,才想到这种大事呢?她果然是太爱操心了!

广平王微笑着说:“我虽有所防备,但琇姐儿一个闺阁里的女孩儿,能想到这种事,着实难得。更难得的是,你还特地跑来提醒我,生怕我中了别人的算计。琇姐儿的好意,我们父子都非常感激。”

赵琇有些不好意思地微微红了脸,她悄悄看了高桢一眼,便看到高桢冲她眨了眨左眼,她怔了怔,眼珠子乱转了下,很快淡定下来。

唔…哥哥还在旁边呢,广平王虽然看不见,可毕竟是位长辈,有他们在场,她得稳重些,正经些…

震惊过后,赵玮回过神来了,他对广平王道:“王爷已经有了防备,可是…真有人说这样的话了?”

广平王微微一笑:“玮哥儿不必担心,皇上圣明烛照,不会因为几句流言就猜忌于我的。况且我又有什么好让人猜忌的呢?但凡是朝中的明眼人,自然都能明白流言的用意,只有糊涂人才会信它罢了。”

赵玮这才放心了,笑说:“王爷说得是,这世上的事儿,有几件能瞒得过皇上的慧眼?”

广平王大约不想再就这个话题谈话下去,就问起了赵玮的功课。赵玮连忙坐直了,认认真真地一一回答。广平王听到他将自己的问题全答上来了,而且答得很好,条理也清楚,就知道他在家定是每日用功,也觉得很满意:“这样很好。我听说你如今新结识了不少朋友,时不时会出去交际,但玩乐之余,还能不忘正业,可见你是个意志坚定的孩子。少年人能在家里坐得住,就是极难得的了。好歹熬过这几个月,等你中了举,往后自有你的自在日子。”

赵玮连忙起身,恭敬地应了。

广平王又说:“我有话要嘱咐你。”然后很自然地转头对高桢说:“前儿你不是说,得了一本好书,想来你赵妹妹定然喜欢么?你领她去瞧一瞧那本书吧。”

高桢愣了一愣,很快反应过来,忙笑道:“是,父王。”然后转向赵琇:“赵妹妹,我们走吧?”

赵琇有些发愣,这是…广平王官方发福利吗?她还以为今天没机会跟高桢私下说话了呢。不过她想说的都已经说完了,就算现在有了私下相处的机会,也没多大用处呀。

不过她还是向广平王行了礼,随着高桢退下了。广平王明白着说有话要私下跟她哥哥谈,她难道还要死赖在这里吗?

倒是赵玮,也愣了半晌。他很想要阻止妹妹跟高桢离开,更不想他们私下独处,可是没办法啊,广平王有令啊,他还要留下来聆听广平王的吩咐呢,只好眼巴巴地看着妹妹跟高桢走远了。

赵玮心想,广平王连亲生儿子高桢和他的妹妹赵琇都打发走了,定是要跟他说一件极其要紧的事,就连高桢与赵琇都不能知道的,于是定了定心神,认真听候广平王的教诲。

谁知广平王先跟他说的是这么一件事:“圣上明天就会下旨,任命李晋卿为顺天乡试主考官。我知道你时常去李家向他请教学问,今后最好还是别再去了。等你考中了举人,再去不迟。”

赵玮有些惊讶,连忙答应下来。不过他对此事早有心理准备,倒也不是太过吃惊。他惊讶的是广平王竟然为了这一件小事,把高桢与赵琇都打发走了。明明他们对此是知情的。

也不知是不是听出了赵玮话中语气有异,接着广平王又说:“你妹妹是个聪明孩子,难得的是她的见识并不仅限于后宅。光看她从山西地震,还有皇上刚登基一年,逆党还未肃清这几件事,就能想到可能会有流言,而我更有可能被心怀叵测之人视为攻击皇上的工具,就可见一斑。你们家人丁单薄,你祖母虽然是位仁厚长者,却未必知道朝上的风险。你遇事可以多与你妹妹商议,若实在没有主意,再来寻我。你们从小就是我看着长大的,情份本来就不一样,不必与我外道。”

赵玮连忙答应下来,又笑说:“妹妹其实没有王爷说得这样了得,她只是有些小聪明罢了,当不起王爷的夸奖。”

广平王微笑着摇头:“等闲闺阁女子,连这点小聪明还没有呢。她养在深闺,能知道外头什么事?却能从仅知的一点消息推断出我可能会遇到麻烦,这就很难得了。我也不是叫你把她当成是军师,她毕竟不清楚朝上的事,有可能会作出误判。不过一人计短,两人计长。你本就是个聪明孩子,再加上你妹妹心思也细,两人遇事便在一处商量,总比你一个人发愁强些。你祖母年纪大了,又不清楚外头的事,就别让她操心了。实在不知该怎么做,来问我也是一样的。”

赵玮应了,又再次谢过他的好意。不过他有些担心,妹妹今日不过是提醒了广平王一句话,广平王就如此注重,莫非这件事真的对王府有很大的影响?

广平王对于他的疑问,只是轻描淡写:“流言只是想拿我做筏子,皇上心里清楚。我一个眼盲之人,如何能登位?即使天下人都听信了流言,朝臣也不可能让我坐上那个位子的。可是这么一来,岂不是显得皇上得位不正?散布流言的人,最终目的还是皇上哪!”

赵玮想明白了,顿时肃然。这在背后散布谣言的人不知是谁,用心实在险恶。照流言所传,有人比皇帝更有资格坐上那把龙椅,有一就有二,广平王目盲不能为君,那是不是还有其他人有资格呢?

虽然先帝以嫡长子立储,可由于他才能平庸,继位后又一直出昏招,而太祖皇帝对颖王的宠爱又是天下皆知的,颖王在谋逆前,也曾装着做过几年贤王,不少人都曾想过,若当年继位的是颖王,也许要比先帝贤明许多。因此在朝野之间,一直有颖王一支更有资格继承皇位的说法在流传。且不说这里头有多少是颖王生前刻意为之,先帝无论在文臣还是武将当中都不得人心,这一点是事实。先帝纵容出了两拨谋逆,把自己的小命也给葬送了。他死的那一天,有多少人表面上露出悲伤之色,心底里却在暗暗叫好的呢?广平王曾经是众人看好的储君,若是他继位,也许这种种传闻就没有了市场,可继位的却是他的胞弟。

很多人都觉得,今上之所以能被先帝封为太子,完全是因为他身为广平王同胞兄弟,得到了胞兄一系倾力支持的缘故。今上做普通皇子时,存在感不高,功课也平平,印象中是个活泼爱玩的少年。若不是他后来争储时,表现得还算靠谱,也不会赢得那么多人的拥戴。可他出头露面的时间还是太短了,在朝廷或地方上的威望略有不足,也难怪会有那么多人对他心存疑虑。不过,只要过上几年,他展露了身为青年明君的手段,自然不会再有人胆敢质疑他的能力。因此,有心要打击他的人,只能趁着如今他还未坐稳皇位的时候搞鬼。

谁叫那场大地震,来得这么巧呢?

不管广平王府是否会因为流言而受到皇上的猜忌与打压,最后受到最大影响的始终都是当今皇帝。他继位原是名正言顺的,流言攻击的就是这一点。如果天下人真的信了他们的话,那皇帝继位就显得不再名正言顺了。也许那散布谣言的人不一定能成气候,可做皇帝的被人说得位不正,也够恶心的了。

赵玮想明白这一点后,深深叹了口气。颖王都坏事了,王妃与世子虽苟延残喘,但也身处幽禁。六皇子也失了皇族身份,被贬为山阴侯,同样不得自由。这几个人都是皇帝仁厚才保住了性命。在暗地里搞鬼的人,不论支持的是哪一个,难道就没想过万一触怒君王,这些人会性命不保么?难不成他们真的只是为了恶心一下皇帝,并非真要捧哪个人出来谋反?

与广平王及赵玮这边的沉重气氛相比,赵琇与高桢相处的情形就要轻松多了。高桢领了赵琇去他的院子,仍旧是上回待过的那间书房。进了屋,他也不忙着拿书出来给赵琇看,只顾着叫人上茶拿点心。

赵琇心想哥哥那边也不知要说多久,也许一会儿就要叫她了,便道:“才吃了茶,不必再叫了,我肚子也不饿,用不着吃点心。你赶紧拿书来给我瞧。”

高桢回头瞥了她一眼,含笑道:“你急什么?不过是个理由罢了,若只是一本书,何必将你特地打发来我这里坐?”

赵琇心想王爷只是叫他把书给她看,是他自己把她带到这里来的,哪里是王爷打发?便不以为然地说:“我不知道,我只是听从王爷号令而已。”

高桢照样吩咐了丫头上茶点,回头在赵琇对面坐下,笑道:“傻丫头,我父王有话要避着你说呢,你难道听不明白?什么书本,不过是借口。”

赵琇瞥了他一眼:“不管是不是借口,反正我总要拿一本书走的。”接着她又有些好奇:“王爷到底要跟我哥哥说什么?还特地把我们打发出来?是什么秘密吗?”

高桢故意吊她的胃口:“这个么…”“么”了半晌,才朝她眨了眨眼:“我也不知道呢!”

赵琇顿时不依了:“你耍我呢?!”

高桢笑了,见屋里没有旁人,就柔声对赵琇说:“多谢你想着我们父子,特地过来提醒我们。我知道,你是在担心我们的安危。”

赵琇脸上微微发热,只是嘴硬:“你若真心要谢我,就少耍我几回吧。”

“我不耍你。”高桢含笑看着她,“我只是想你在我这里多待一会儿罢了。若能让你在这里多坐一坐,茶和点心又算什么?”

赵琇的脸顿时又红了,低头揪着帕子,半晌才说:“你又说这样的话,没得叫人…”咬了咬唇,“生气…”其实她原本想说不好意思的…

“你真的生气么?”高桢偷偷看她,“你不想听我说这样的话?”

赵琇瞥了他一眼,正好对上他的眼,连忙又将视线移开:“我怎么会想听呢?我可是正经人儿!”

高桢暗笑,犹犹豫豫地伸出手来,向赵琇的手靠近,赵琇察觉了连忙坐开一个位置,听得丫环捧茶进来,立刻坐直了身体,一脸端重。

高桢沉默着收回了手,等丫环放下茶出去,方才郑重对赵琇说:“赵妹妹,你放心,我并不是不正经的人。”

赵琇一直到坐上回家的马车时,还在想他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他那个样子,每次都害得她闹个大红脸,有时还会动手动脚,也好意思说自己是正经人?赵琇忍不住啐了一口,但马上醒悟到哥哥也在马车里坐着,能看到她的动作,便有些尴尬起来。

赵玮睨着妹妹:“你这是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