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女子,除非格外注重形象,否则也只会在重大场合的时候熏头发。

可在冯公公没去秦府前,秦府上下不会有人知道今日太后要召秦宁之入宫。

熏头发至少要半个时辰,若她没有提前得知,是来不及的。

所以,是她早就料到会有此事,还是一切只是巧合?

------------

第一百一十三章顾景元,希望你放过我

“对,现在。”秦宁之淡淡道:“这是太后第一次召见我,无论如何我都不能在关键时候掉链子。”

她的声音里透着令人无法忽视的坚决。

真是个奇怪的女孩子。

顾景元在心里默默下了定论。

他也就没有再多问什么,而是对顾长宁道:“长宁,你过来按住秦姑娘的身体,跟她多说话,尽量转移她的注意力。”

“嗯,好。”顾长宁一边揉着胳膊,一边站起身,坐到了秦宁之身边。

“宁之,你不要怕,我二哥很厉害的,其实他也会一些医术呢!你别看他好像弱不经风的,其实比谁都能扛。生了病都是自己一个人看医书、开方子、煎药,要不是有一次被我无意间撞见,我还以为他是不会生病的呢!”

顾长宁果然适合顾景元分配的工作,她这话一说,秦宁之就被转移了注意力,顺着她的话问道:“为什么不说呢?”

她一直都知道顾景元的意志力比一般人强大,能忍旁人所不能忍,可那是二十岁左右的他,现在他不过十四五岁,就已经有这般忍耐力了吗?

看来有些东西果然是天生的。

他们说话间,顾景元已经抓住了秦宁之的左手臂。

比他想象中的更瘦弱,似乎只要轻轻用力就能掰断。

可谁能想到,这样瘦弱的身体里,隐藏着令人不可思议的刚强和力量。

“因为二哥怕父亲责怪呀!你不知道,我父亲对我二哥很严厉了,小时候我们一起犯了事,我只是被父亲软禁,二哥可是被父亲抽断了一根藤条!”

“啊!”秦宁之惨叫了一声,左手肘传来了钻心的痛楚。

“好了。”顾景元松开手,看着她淡淡说道。

秦宁之直愣愣地看着他。

顾长宁也呆了半响,随后才反应过来,“原来刚刚宁之不是被我吓得?”

顾景元有些哭笑不得,道:“你说瞎话的本事是日益渐增,若我不是当事人,恐怕也以为自己真像你说得那么惨。”

他的表情格外云淡风轻,就好像顾长宁说得本就是个玩笑。

随后又对秦宁之道:“秦姑娘,抱歉了,你试试看你的手臂能不能动了?”

秦宁之才慌忙地反应过来,“哦,好。”

她试着动了下手臂,发现果然能够活动自如了,便对顾景元微笑着表达谢意,“谢谢顾二公子,已经能动了。”

这大概是她第一次在他面前展现出了尚算真诚的笑容,轻轻浅浅的,犹如河岸上的芙蕖花。

顾景元就这么看着她,须臾,温柔地笑了起来。

与之前客气又疏离的笑不同,他这一笑,就好像春风吹过剔透的冰雪。

一瞬间,春暖花开。

外面寒风凛冽,有冷风不时地从窗户缝里钻进来。

可秦宁之的心却不受控制地热了起来。

她想到在某一个冬夜,她端着一碗亲手做的元宵去找他。

那时候,他也是这样,隔着书案,隔着元宵热气腾腾的水雾,温柔地对她微笑,“很好吃。”

她觉得自己一路走来冻僵的身体都在那一刻暖和了起来。

就跟现在一模一样。

“你好了便好。”在秦宁之还沉浸在旖旎情绪中的时候,顾景元已经站起身,回到了原本的位置。

秦宁之也终于回过神来,她慌忙地低下头,以此掩饰自己的情绪。

可是她的心却一下一下,不受控制,跳得飞快。

她本以为自己可以做到不动如山,可谁曾想,她还是那个她。

原来的那个她。

那个只要他流露出一丝丝温柔,就可以飞蛾扑火,奋不顾身的她。

哪怕她千万次地提醒自己,告诫自己,都敌不过他的一抹笑容。

顾景元,这一辈子,我希望你放过我。

马车很快就驶入了皇宫。

秦宁之的心绪也随着这一路颠簸的马车平静了下来。

外面冯公公敲了敲他们的车窗,“二公子、郡主、秦姑娘,二门到了,下面就要劳烦几位下车跟咱家走了。”

“长宁,你还好吧,不疼了吧?”秦宁之第一个想到顾长宁,方才见她一直在揉腿揉胳膊,就怕她在太后娘娘面前也这么做。

顾长宁摇摇头,“不疼啦,我只是摔了一下,早就不疼了,倒是你,还好吗?”

“我也并无大碍。”秦宁之点点头,又劝道:“一会儿在太后娘娘面前你要懂得克制自己,千万不能再随着性子办事了。”

顾长宁在秦宁之面前说过她为何不能入宫的事。

她吐了吐舌头,道:“你怎么比我二哥还爱说教了!”

“秦姑娘是为你好,一会儿见到了太后,你就跟着秦姑娘说话做事,如果太后分别找你们谈话,切记两个字,坦诚。”

他们几个都心知肚明是为了上元节那天铖王世子遇刺一事。

此事非同小可,说错了一句话,可能就要掉脑袋!

秦宁之知道顾景元的这一番告诫看似是对顾长宁说的,其实是对她说的。

他是想告诉她,在皇宫里,在太后面前,容不得她耍心机手段,无论太后问什么,都要诚实作答。

秦宁之看了顾景元一眼。

聪明如顾景元,应该早就看出了她的不对劲。

她也从来没想过能瞒过顾景元的眼睛。

她知道顾景元一定会看出她接近晋国公府是别有目的的。

只是,他为什么提醒她?

倘若她真在太后面前暴露了什么,于晋国公府也是有利的不是吗?

秦宁之没有让自己多想,她怕想得越多,越会让自己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

几个人下了马车,由冯公公领着一路朝慈宁宫走去。

慈宁宫位于皇宫内隆宗门西侧,共有三个宫殿,其中正殿位于北侧,前后出廊,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

秦宁之刚走进殿内东西向狭长的长廊,就看见一层层秦砖汉瓦,紫柱金梁,都极尽奢华之能事。

殿前月台两角,东立日晷,西设嘉量。殿顶满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正中相轮火焰珠顶,宝顶周围有八条铁链各与力士相连。

她上一世未曾有幸入宫,只知道陈氏曾想尽办法,不择手段地想把秦玉之送进宫。

她之前还十分不理解,因为进了宫就意味着不能再见到娘家人,哪怕备受荣宠想见一面也不容易,万一不受宠,就是一辈子被困在皇宫里不见天日。

现在,她看到这慈宁宫内的景象,大概有些明白陈氏了。

这世上,恐怕没有几个人能抵抗得了如此泼天的富贵。

------------

第一百一十四章太后的心思

“二公子、郡主、秦姑娘,咱家只能送到这儿了,太后娘娘正在殿内等你们。”行至正殿门口,冯公公就停了下来,对他们三人这样说道。

“有劳公公了。”顾景元笑着谢过冯公公,同时塞了一锭银子给他。

“二公子客气了,这是咱家的本分。”与之前在秦府不同,这一次冯公公很爽快地收下了。同时又道:“二公子,昨日世子殿下来慈宁宫央求太后娘娘,说是这几天在宫里头闷得难受,想要出宫找二公子您叙一叙,不料却被太后娘娘阻拦了。世子殿下心情很不愉快,若是一会儿二公子方便,不妨去看望一下世子殿下。”

冯公公这一番话乍一听没什么,不过就是在替朱霖传话,可仔细品一品,就能听出额外的含义。

顾长宁是个单纯的,并没有听出来,还嘲笑道:“朱小六也有今天啊!他不是向来我行我素,谁都不怕的吗?总算也有他吃瘪的一天。”

秦宁之扯了扯顾长宁的衣袖。

顾长宁才反应过来这是在宫里头,太后殿前,她不能再随着自己的性子乱说话。

她吐了吐舌头,心里却将这一切的错都怪到了朱麟头上。

真是,如果不是朱小六总跟她唱反调,她至于一提到他就忍不住唱反调吗?

秦宁之则蹙了蹙眉头。

她自然听出了冯公公的意思。

看来,铖王世子上元节遇袭一事,太后并没有查出来幕后主使是谁。

顾景元和太子抓到的那些活着的黑衣人,估计也是什么都没有招供出来。

否则,太后不会如此保护朱麟,恐怕是怕朱麟出宫会再次遇袭。

还有,太后这么做,估计也是想试一试去行刺朱麟的是不是这宫里头的人。

如果朱霖在皇宫里又出了事,那么幕后黑手的范围就缩小了很多。

…这样的话,就有些难办了。

她没有想到太后竟然会如此多疑,甚至连皇宫里的人都不信任。

朱麟遇刺的时候,她就在现场,还“见义勇为”地救了他。

她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姑娘,能在刺客手底下救人,说出去谁会相信?

依太后的性子,不仅不会把她当成朱霖的救命恩人,只怕还会将她当成刺客的同伙,以为朱霖遇刺只是他们合伙演的一出戏。

秦宁之为自己的处境担忧了起来。

顾景元也想到了这一层。

不过他比秦宁之想得更透彻更具体。

太后这不仅仅是怀疑当时在场的人,她恐怕已经怀疑起了晋国公府,甚至怀疑上了太子。

朱麟遇刺的事情一传到宫里头,就被太后给截了下来,那几个捉到的黑衣人也都交给了太后处置。

恐怕在太后眼里,朱麟遇刺事小,有人想借着朱麟遇刺的事离间皇上和铖王的感情才是大事。

因为一旦铖王世子出了事,铖王就有理由带兵攻打入盛京。

谁都知道当年的储位之争是什么情况,所以皇上才忌惮了铖王这么多年,太后才会把铖王世子留在盛京,对他百般疼爱。

她好不容易安抚了铖王这么多年,绝不会容许任何人去破坏现在的安稳。

他们三个小辈,不过只是太后用来合理去调查国公府以及太子一系势力的踏脚石罢了。

今日他们三个无论说什么,太后想要查的事情都查定了。

既然如此,那么他便好好地当一回踏脚石吧!

想要消除太后和皇上的疑心,是必须要做出一点牺牲的。

冯公公又叮嘱了他们几句,便退了下去。。

顾景元对秦宁之和顾长宁二人道:“一会儿见到太后,切记谨言慎行。”

秦宁之点点头,气氛不自觉就变得紧张了起来。

顾长宁下意识地抓住了秦宁之的手,“宁之,你怕不怕?我好些年没跟太后娘娘说过话了,只记得她很严肃。”

秦宁之回给她一个安心的笑容,道:“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咱们做人坦坦荡荡,就是面对太后又有何畏惧?”

她说的这番话正对顾长宁的心思。

“对啊!”顾长宁心道她又没做亏心事,有什么好怕的,好歹她也是皇上亲封的书闲郡主,太后还会吃了她不成?

这么一想,她果然就不紧张了,甚至有些热血上脑,道:“我做人坦坦荡荡,没什么好怕的!”

说完,为了表示自己并不害怕,直接上前推开了紧闭着的双交四椀菱花槅扇门,迈步走了进去。

顾景元无奈地摇了摇头,“她这性子恐怕是一辈子都改不了了。”

“这是好事。”秦宁之淡淡道,随后也迈步朝殿内走去。

一辈子改不了,才说明一辈子无忧无虑。

如果可以,她也想做回以前那个单纯直率、满腔热血的秦宁之。

顾景元望着前方单薄瘦弱的背影,轻轻蹙起了眉头。

三个人进了正殿之中。

殿内铺着汉白玉石,四周分别立着红木雕刻祥云的柱子,“彻上明造”绘以彩饰,内陈宝座、屏风,两侧有熏炉、香亭、烛台一堂。

太后娘娘就坐在正殿之上。

秦宁之远远地看了她一眼,因为离得远,并看不清楚她的面容,却明显感受到了一股属于上位者才有的强大气场。

她下意识地就低下了头,不敢再看。

“民女秦宁之给太后娘娘请安,万望太后娘娘福泰安康。”秦宁之规规矩矩地给太后行了大礼。

那边本来还气势十足的顾长宁也乖乖地给太后行礼问安,“小女书闲给太后娘娘请安。”

“臣顾景元恭请太后万福金安。”顾景元则表现得镇定自若,广袖流云,风姿卓然,自有一番从容的气质。

太后眸中透着赞赏,等他们都请完安后,才缓缓开口:“都起来吧,在哀家这里不需要太多规矩。”

太后的声音也透着不容置疑的气势。

“谢太后。”话虽这么说,几个人还是不敢有任何逾矩,起身后便规规矩矩地垂首立在一旁。

“你们不必拘束,哀家今日找你们来就是聊天解闷,在这深宫里待得久了,难免无聊寂寞。”太后的声音突然流露出些许黯然和惆怅,让人一时间分辨不出其中的真伪。

秦宁之不敢妄言,她清楚自己几斤几两,何德何能能替太后分忧解难?

顾长宁则好奇道:“太后娘娘您也会无聊吗?”

太后轻笑了一声,却没有回答顾长宁的问题,而是问道:“这是书闲吧?许多年不见,已经出落成大姑娘了,你父亲母亲还好吧?”

顾长宁刚想要答话,可转念一想顾景元教导她要谨言慎行,忙住了口,偷偷地朝顾景元看了过去。

顾景元给了她一个安抚的眼神,她才答道:“回太后的话,父亲和母亲都很好,谢谢太后娘娘关心。”

她的小动作全被太后看在眼里,却也没有拆穿,而是笑眯眯地看着顾景元道:“景儿是越发俊朗了,你小时候就长得俊俏,哀家还记得从前六公主总嚷嚷着要嫁给你。”

六公主是万贵人的女儿,万贵人前年因病去世,年仅十一岁的六公主没人庇佑,很快被皇上以和亲的名义嫁去了关外。

六公主没有和亲之前,太后娘娘从不将她放在眼里,这时候却突然提起这个不受宠的孙女,恐怕是在提醒顾景元,他们这些人在皇家眼里,不过是可以任意宰割的鱼肉,你过得怎么样,全看皇家想要对你怎么样。

若是生出什么异心,失去了皇家的信任和荣宠,那是没有什么好下场的。

身为公主的六公主尚且如此,更何况是身为臣子的晋国公府了。

------------

第一百一十五章宫闱风云

顾景元闻言,云淡风轻道:“太后娘娘谬赞了,六公主当时年幼,说的话当不得真,这传出去臣倒要被人微词。”

他这一番话说得似乎也无可指摘,可太后却觉得有些不对劲。

这孩子难道是在讽刺她把小孩的话当真,她现在传他们来问话,传出去也没有什么好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