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在这一刻很有些石破天惊,反正阿雅是给镇住了,眼泪都忘了流下来,而那老师的眼里则光彩夺目。狠狠的喊了一声:“好。”

是好,嫁了人,这个家的资本家成分就再也影响不到阿雅了,说不得也能弄个挣钱的工作,再不济也有顾建国在,能养家。等自己死了,没有了这个家的拖累,儿子也能轻松一些。这确实是最好的法子。

老师觉得他的身后事在这一刻真的是圆满了,在最舒心的笑容中,吐出了最后一口气。

“爹…”

听到消息刚刚赶来的阿灿和阿米刚走进院子,就听到了这仿佛是兽吼一般的喊叫,那哭声中的悲戚让人心酸的很,眼泪忍不住跟着也一并流了下来。连走路都不敢太重,生怕惊动了亡灵。

寒风吹进了这小小的屋子,吹的人骨头都有些发冷,明明不是倒春寒,却带着凛冽的寒气。或许,这是黎明前必经的刻骨之旅,或许,这是生命对于未来的献祭。不管如何,又一个被时代碾压的可怜人走了,带着希望和眷恋,带着无奈和悲凉。

第197章 建国成婚

甭管这世道怎么变, 外头怎么说,有很多习惯是千百年来刻入了人骨子里的,怎么也没法子剥夺, 比如这顾建国说的要娶阿雅的事儿就是如此。在老师去世的第二天,刚匆忙将人安葬, 顾建国立即马不停蹄的按照他在老师临终时许下的诺言,递交了结婚申请。一门心思要赶在百日内将婚事办了,因为一直以来人们都相信,人死后的一段时间里灵魂依然能在家的附近,即使七七四十九日过去, 做完了尾七,也不妨碍鬼魂在望乡台眺望人间。所以这个属于热孝的时候成亲,是可以让去世的人看到的,也能让老师放心。

“建国,你…你应该知道, 阿雅的成分…”

看着眼前的结婚申请,头发花白的老人微微皱起了眉头,小心的看了一眼边上,见没人,忙低声和顾建国说起话来。

“我知道, 我不怕,我家可是根正苗红的穷苦人,不怕被拖累,再说了, 也没啥好拖累的,就这么一个女孩子,能有啥问题?大家又不是不知道内情,真说起来不过是有人犯了眼红病,还有人突然上了位,管不住心里的邪念想乱来罢了。领导,您也是咱们学校的老人了,还能不知道这里头的事儿?如今她家就她一个了,若是不和我结婚,过上一段时间,这人只怕…咱老师伸把手不难,签个字而已,又没让您干别的,外头这样的多了去了。再说了,外头的风声你也该多听听,如今可比前几年好多了,没那么多人揪着不放。都说做人留一线,日后好想见,总要给人点活路不是。”

顾建国知道,这个老师没坏心,只是这几年被学校里的形势给吓着了,胆子特别小,风吹草动的都要紧张半天,这涉及到黑五类的事儿自然越发的谨慎,只怕牵扯到自己。

他一个原本管宿舍的工友,莫名的因为成分好,属于劳苦大众,就被争权夺利的两帮人放到这个管政工的干事位置上,更多是为了双方的平衡,所以这职位做的自是越发的小心翼翼,生怕一个不对成了炮灰。所以顾建国也很愿意和他解说一二,安安他的心,也算给他涨点胆。

你还别说,这一说,那老人脸色立马好看多了,还知道寒暄了,带着几分谦卑的笑,小心的说到:“你呀,都不听我说完,你这身份娶了阿雅,确实不用担心牵连什么的,我不担心,也不是不敢敲章,只是有些事儿总要事先说清楚,免得以后落埋怨不是。我担心的是,就是结了婚,阿雅这工作问题估计也难,这边附近各个单位啥情况你也知道,就是条件好的,成分没问题的,这家属安排工作都难的很,更不用说阿雅了。这样一来你的负担可不轻,这一点你一定要想好了,你家在山里,估计条件也不好,别给家里添麻烦,和家里商量过没有?你爹怎么说?”

“多谢老师想着,我在城里有个房子,虽然只是个单间,小的和豆腐干一样,不过好歹能住,再不成,我搬到阿雅那屋子去,再小那好歹也是两间,我那个单间租出去,也能混点钱,贴补一下家用,至于家里我有两个哥哥呢,我爹也能挣钱,所以倒是不用我每个月拿回去多少,意思意思就成,这样的话,就是阿雅真没法子安排工作,也一样能凑合,最多苦一些。”

顾建国把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那人还能说啥?他在这个学校谁也不敢得罪,自然也不敢不敲章。所以这申请那是立马通过。

顾建国十分知道什么叫趁热打铁,只是一天的功夫,不但是学校,就是阿雅所在的居委会,也被她搞定了,都是街坊邻居,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谁也不会故意为难人,只要说的在理,自然是能帮就帮。对他们来说,像是阿雅这样的成分,能嫁给成分这么红的人家,那是去了她们一个大问题,以后睡觉也能闭上一只眼了。不用操心上头又下发什么□□任务,多好,少了多少得罪人的活计。

而有了这两方面的红印章,自然这结婚证也是顺利的很,阿米跟在后头,帮着塞了好几把粽子糖,就把这证给办好了。从这一刻起,阿雅再也不用担心会被人盯上了。

你说为啥?因为人顾建国好歹也是村干部的儿子,成分好,根子深,再加上在县城也不是没人脉的,读书的时候,在城里就结交下不少的同学校友什么的,即使再那些红/小将里头也是有熟人的,一般情况下,那些造/反派也不会随便招惹。

办下了这么一件事儿,到了这会儿,顾建国几个才有功夫带着阿雅去新丧的老师坟头磕头,算是正紧的去拜见岳父。

这一次跟着去的不止阿米和阿灿,连着顾建国一家子都在,好歹这是娶媳妇,添丁进口的大事儿,顾大伯那里不可能瞒着,即使知道的时候,人顾建国自己已经拿定了主意,提交了申请,这自说自话的速度,弄得顾大伯差点拿着棒子追杀两条街。谁家小子娶亲会办的这么不靠谱的,连个声响都不漏,你当私奔啊!实在是不像样。

可你要说顾大伯不同意?这到不是,一来人顾大伯本就不是那种趋吉避害的人,在没有因为他们家落魄就看不起人的事儿,好歹是自家儿子的老师,好歹早年也曾受过教导恩惠的人家,他不可能教孩子忘恩负义;再一个他比别人看的也远一些,有那么多教授,大官级别的人在村子里镇着,他哪里不会感受到这风向变换,自然也明白,这儿媳妇自家那是捡到了便宜。要是正常情况下,这样书香人家的闺女,哪里会看得上猎户人家的小子呢。所以对这亲事他真没啥可反对的。

也因为这样的想头,所以即使对顾建国办事儿不靠谱,很有些生气,可收起尾巴来却利索的很,不但教了顾建国这接下来事儿该怎么办,村子里这风声该怎么放,甚至在这个时候,还跟着过来,算是见亲家,全了礼数。从正角度来说,顾大伯做的真的是很不错。该有的礼数有,该给新媳妇的脸面也一样有。这让忐忑了好些日子的阿雅也彻底放下了心,开始试着和顾建国的几个嫂子说话,试着融入这个新家。

“别犯傻了,赶紧的磕头吧,好生的让你老丈人看看,也高兴高兴。赵老师啊,要说咱们也是缘分,当初你费心照顾我儿子,如今你闺女成了我家媳妇,我呢也会费心护着他们小两口,所以啊,放心,稳着呢,这会儿咱们不能点香,不能上供,委屈你了,让他们给你磕个头,你走的也安心点。”

不能祭祀的磕头也是磕头,对有心的人来说,已经足够表达心意,阿米看着流泪的阿雅,心跟着难受起来,热孝成亲,两个人连置办身衣裳都没有时间,连笑容都有些奢侈,他们以后会遗憾吗?一定会的,可这却是那死去的老人最安慰的事儿了。即使遗憾也不能不办。

上完了坟,一群人又转头回去阿雅的小院,接下来的时间该为他们好生收拾屋子了,即使不够热闹,即使什么都缺,可一家人吃顿饭总是要的。

才走到院子门口,却又看到了意外的人。

“哥…你…你怎么才回来…”

阿雅的泪又下来了,而那个瘦的像是竹竿一样,脸颊上颧骨都突出来,黑黄黑黄的像是近三十年纪的男子却一滴泪都没下来,只有那眼睛暴露了他的心,在看到阿雅手臂上的黑纱后,那种绝望一般的苦,那种沉寂一般的心伤无法用言语形容。

“阿雅。”

只是喊了这么一句,他再也说不出话来,一屁股坐在地上那破破烂烂的旅行袋上,垂着头,任由那风吹乱了头发,隐隐的露出几根的银丝。

小院的屋子里,阿米和顾家几个嫂子用阿米刚拿来的杂粮面粉,做了一大碗的面条,还有好些的馒头,面端到了屋子里,阿灿推到了阿华的面前,眼睁睁的看着他用了不到两分钟就吞了下去,看这样子,只怕是好几顿都没吃了,再看那身形,看他的头发,都不敢相信,那是几年前他们那个爱笑,爱闹,一脸斯文的师兄。几年的折磨,将这样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弄成了如今这模样,世事的艰难和无情可见一般。

听着阿灿和顾建国几个和他说话,说着这几年的事儿,说着老师临死时的事儿,阿米觉得自己都不忍在听了,忙走进了里间阿雅的房间里,把自己带拉的一个大包裹拿了出来,帮着顾建国和阿雅布置起了房间。

枕巾,床单,新被子,都是她原本自己屋子里准备给顾小麦的东西,这会儿先给了顾建国应急,好歹让他们的新婚不至于什么都没有,还有两斤粽子糖,三斤的柿饼,这个也好让顾建国拿去单位分分,不至于半点响动没有。厨房里还有阿灿带来的两只野鸡,一只兔子,顾大伯拿来的蘑菇干,腊肉,大白菜,凑在一处收拾了,合着馒头,也算能置办一顿不错的喜宴。

“建国,谢谢。阿雅,好好过日子。”

阿华的话似乎很少,不知道是实在不知道说什么,还是长时间被压抑的成了习惯,可言辞少,不代表他什么都不明白,阿米从里屋出来的时候,正好看到了阿华的眼睛,从那眼睛里,她看出那份感谢的厚度。

他明白这个时候有这样一个人对这个家有多重要,他也明白这份情谊有多难得。

“厨房烧了水,阿华啊,赶紧洗澡,换衣裳歇一歇,这一路可不容易,收拾好了睡一会儿,好好的养养神,去看你爹也不急在一时,这会儿上山也来不及了,好在在家也能磕头,有牌位。还有你妹子这婚事,你是唯一的娘家人了,要尽心些。咱们晚上这喜宴也是吉利的很,人都齐了,好好团圆团圆。明儿一早,再让建国陪你去上坟,你爹看到你回来,一定很高兴,看你健健康康的,精精神神的,也能放心。”

作为长辈,顾大伯连着阿华也一并管了起来,明明不怎么合适,可人阿华却听得很,不但听,还分外的恭敬。他一个人已经很久了,孤单也很久了,承担这个家他也很累,如今突然有了那么多人帮衬,阿华觉得,这一次回来,不只有悲,也有了喜。就像是阿雅的婚事一样,有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领悟。

第198章 不甘心

顾建国的新婚当天没能和自家媳妇洞房, 没法子,谁让大舅子回来了呢,总不能当着人大舅子的面, 在阿雅家住着吧,他又不是啥上门女婿。所以啊, 索性大方一回,让这分别多年的兄妹能有个空间,好生说说话。再说了,热孝成亲,一般来说, 也没有立马圆房的,多半都要过上一年,守足了出嫁女的父孝才成。顾建国这会儿也真是没那么着急。

不管这所谓的不着急是真的还是假的,到底这态度不错,所以虽然一回来就遇上这么个措手不及的事儿, 可阿华对着顾建国却态度不错,甚至还关心了一下顾建国晚上住哪儿。毕竟这顾建国和自家妹妹结婚都要住在自家了,他自然以为这是单位没有分房子的缘故,总要多问几句,别为了给自己寻方便, 最后让这些为了自家的事儿来的人没个睡觉的地方。

等着听到顾建国说他自己有个单间,只是为了俭省,所以准备以后租出去贴补家用之后,阿华显然是松了口气, 和他爹临死的时候想的一样,头一个年头就是,有了顾建国,有了这样的补贴,想来将来自家妹妹的日子他终于可以不用担心了,而自己也能喘上一口气,不用逼着自己一刻不歇。

有了这么一个想头,阿华甚至觉得自己整个人都松快了几分,肩头也不在那么沉。晚上坚持给爹守灵一夜,弥补孝道的阿华在对着送宵夜过来的阿雅说话的时候,总算也能多说上几句话了。慢慢的,一点一点的,又恢复了几分往日的模样。烛火下显得不再那么冰冷,不再那么阴暗。

“建国是啥人咱们都知道,这些年也多亏了他,不然爹去年那一回只怕就已经…如今和他结婚,哥没啥不放心的,那不是个好欺负的,你以后也能抬起头做人了。”

说的都是妹妹的未来,他一句没想到自己这里,这让阿雅心下很酸,抬眼又看了看自家哥哥头上那几根银丝,有心想说些什么,可张了张嘴,却不知道该说什么。

像是自家这样的情况,能坚持下来,能不颓废的彻底废了,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她即使再不怎么出门,也听到过一些传言,什么因为□□自杀的,因为下放熬不过病死的,和这些人比起来,自家哥哥已经算是不错的了,最起码活着,最起码日子还能过。等着这一次回去,不用再省口粮往家里带,想来哥哥的日子还能更宽松些。

“哥,这次回来能待几天?”

好半响,阿雅总算是寻到了个可以切入的不错话题,能避开亡父的凄凉。却不想,这会儿阿华三句里头,总有那么一句会扯到爹这个话题上,几句就让阿雅有点无语。

“我来的把这几年攒的假都用上了,足足有一个半月,本想着回来好歹也能伺候上老爷子几天,尽尽孝心,可谁想到…过几天我就回去吧,早点销假也能多点钱。”

一说到挣钱,阿雅如今也有了几分自己的见识,和阿米他们呆的时间长了,即使自己没怎么动手,可看多了也一样比寻常人更知道好歹。说出的话也更实在可行。

“哥,别早走,在家多待几日,家里即使没钱买好东西,可总能跟着建国他们去山里寻摸点东西吃。哪怕是每顿多吃上几口,也能补上一补,要是运气好,跟着打猎弄到肉食,那吃上一顿比寻常一天的营养都足些,你看看你,都瘦成啥样了。再不好好补补,亏狠了可怎么好。”

“哪里用的上这样,我这不是挺好的嘛。”

被妹妹这样的关心,老实说阿华很舒心,听着也感觉十分的有理,更知道这样的机会难得。可一想到自家妹子刚嫁出去,还是个拖后腿没工作的的,本身也未必就能得婆家喜欢。能平平顺顺的过下去,不至于要自己补贴,这已经是很不错了。要是自己这会儿厚着脸皮蹭上去,得了一时的好处,将来人家将这些都算到妹妹头上那可怎么好?可不能为了一时嘴馋,害的妹妹在婆家直不起腰来。

亲人之间谁不知道谁啊!即使没到什么心连心的地步,可对方想什么,多琢磨几下还能不明白?不过是看着阿华迟疑了一下,阿雅就明白了阿华的心思,知道了他还是顾忌自己的日子,忙插嘴说道:“哥,咱们又不是白拿白吃去的,你不过是去村子里跟着学学怎么在山里寻吃食罢了,再不成不去村子,跟着阿灿学上几天也成,他如今住在山上的气象站,周边都是林子,也能打猎。咱们不求啥大本事,学着怎么下套子,怎么挖陷阱,认识一点山里能吃的野菜果子就成。只要是学了这个,你那边就是再不济,一个月混上一个猎物总成吧,不求卖多少钱,好歹你自己能多吃上一口。”

阿雅难得说这么多话,更让阿华惊奇的是,这话语里的那一股子韧劲,拼劲,简直就不像是阿雅的性子,这让阿华很不解,到底是发生了什么?是什么让自家这个性子从小有些安静,有点软弱,爱哭的妹妹突然有了这么大的变化?记得上一封信寄到自己手里的时候,那言辞间还带着往日的无措,短短的时间,怎么就能变得那么快?

难道只是因为爹没了?不会啊!爹病了有一年多,若是这样的刺激能让妹妹坚强起来,这性子早掰过来了,那么肯定还有别的。

“阿雅…你…”

“哥,有个事儿,我和你说了,你别告诉别人。”

“什么事儿…”

一阵的耳语,一个未曾求证的消息,只是几句,就让阿华整个人突然迸发出不一样的光彩,整个人的精气神似乎都彻底被点燃了一样。眼睛里的光亮的就像是黑夜里最璀璨的星星。

“真的有可能?”

询问的声音带着颤抖,带着不敢置信,带着几分飘忽。

“那些都是什么人?他们知道的肯定比咱们躲,所以他们这么说,我信。”

阿雅的语气很慎重,也很坚定,经过了几天的功夫,那个曾无措的只会哭的那女孩,已经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坚持,学会了期待。

阿华也想信,虽然他不认识那些人,可这个消息太大了,大的让他已经绝望的生命重新焕发出了光彩,大的让他感觉自己伸伸手就能抓住光明的未来,所以他反而不敢信了。

“哥,不过是重新捡起书本,哪怕是每天抽半个小时复习呢,好歹也算是做了准备,不至于真的有了希望的时候,手足无措,错过了这么好的机会。”

阿雅的话说的很是在理,阿华很是听的进去。他本就是个坚强的人,性子也够坚韧,哪里不知道多做准备的好处。所以,即使低着头,咬着牙,握着拳头,生怕又是一场失望和打击,却不妨碍阿华重新鼓起勇气,瘦弱的身体微微的颤抖着,内里总有不服输的劲在燃烧。

“那就再信一次,再赌一赌,若是赌对了,阿雅,咱们家就能重新翻身了,再不会是什么黑五类,就是爹…以后咱们也有脸去见他老人家。这次回去我就把书带上,阿雅,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最好,你也别懈怠了。”

阿雅能说什么?自然是要点头的,他们受过的苦太多太多了,哪怕只是一点点的希望,也足够让他们全力以赴。

希望这东西摸不到看不到,可对于人来说,却最是重要。这一夜兄妹两个的谈话到底说了些什么,阿米几个不知道,可只看阿华的精气神,看他在老师坟前那种恍若宣誓一般的状态,心照不宣的他们也就明白了。与此同时,对于阿华的改变也分外的欣喜。虽然这会儿连什么时候会有考试,到底有没有成分审核都不知道,可有了这么一个希望,就足够他们坚定自己的信念,在困苦中继续坚持下去。而根据他们目前所知道的情况来看,只要坚持,那么总有守得云开见月明的那一天。

“我爷爷说了,历史总是向前行进的,九品中正制,门阀推荐制被淘汰了几年年了,不可能有卷土重来的可能,反倒是推广高等教育,普及更多的知识,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路径。让劳苦大众,普通百姓也能有成为社会精英的机会,这才是真正的公平不是吗?所以,阿华,再坚持一下,一定能看到的。”

阿灿带着想要学打猎的阿华一边往山上走,一边趁着没人说起了这些,用自家爷爷的名头,想要多给予阿华一点勇气。显然这个法子很不错,阿华的眼睛里带着希望的光彩,狠狠地点头。

“我和阿雅也这么说,我会再试一次,在努力一次,我才25岁,我真的不甘心。”

这样的呐喊不是阿华一个人,许许多多和他一样的,或是类同的人都不甘心。时代不可能忽视这样的呼声。

第199章 重新…

一般来说, 当你把秘密告诉给另一个人的那一刻开始,那么这个秘密就不再是秘密了。即使嘴巴再紧,这消息散发出去也只是时间的问题。阿华这里也确实验证了这一点。当他带着顾建国他们友情赞助的一整套复习资料回到北大荒之后, 那些和他关系不错的一个个也开始了复习。

当然阿华也没有那么傻,一开始就把这复习的目的, 和大学可能复招的事儿说出来。这毕竟只是猜测,是对政策揣摩,上层人员变动分析的结果,里头关系到了不少人,他没道理为了取信身边的人就把顾建国他们置于险地。

所以他拿着书开始复习的时候, 也不过是说不想把学校教的全还给老师,丰富一下课余生活,或者寻个周边没什么娱乐,那读书做习题当游戏什么的。你别说这道理在这个年代其实还是能取信人的。

你说为啥?因为这个时候真的是除了干活就没别的事儿可干了呀!电视,电脑那是不用说, 肯定没有的。收音机?这个时代能听的就那么几个频道,还都是千篇一律的宣传攻势,就这样,还不是每家都有的,像是他们这样的知青, 更是想都别想。想去看电影?北大荒这地方,你想进城去看,那不走上一天基本没戏,就是偶尔来个下乡的露天电影, 那没有点特别的情况,你也别想看到,所以这一点你也不用指望了。除了这些,琴棋书画这类的,你寻不到什么趁手的乐器纸和笔,自然也没可能,下棋这事儿,倒是可以,可目前正是反封建残余的阶段,是个人都谨慎小心的厉害,生怕这传了千百年的棋类游戏让人当成把柄,除了偷偷的自傲屋子里躲着玩会儿,外头那是绝对不会拿出来的。

一样两样的都被否决了,能剩下的也就只剩下看书这一项,也正是因为这样,这个年代在历史上还曾出现不少的手抄本,比如那个什么绣花鞋之类的,这是人们精神生活极度匮乏下隐隐的反抗。流传速度快的,比那什么什么写真集都吸引人。只是这样的书一样有风险,被定性为黄/色刊物的小说一个不小心很容易引来某些人的攻奸,搞不好要批/斗的。如此一来,复习功课,做点习题成了最安全的活动。

“虽然明知道这复习了也是白瞎功夫,推荐上大学这样的事儿,咱们想都不用想,可拿着书本,我还是感觉心里挺欢喜,你们说奇怪不奇怪?”

这时候不是物质丰富的年代,这个时候也不是大学扩招的年代,在这个时代,即使知识越多越反/动的理论让无数知识分子倒霉,可几乎所有的人依然很清楚,知识分子永远都不可能落伍。那些厂矿单位,政府机关里头做主的,也还是读书人。再加上如今这求学的艰难,大学之路的断绝,让这些知青们对学习更加的珍惜。或许这也是另类的求不得造成的现状。

“这一套书可真够全的,阿华,怎么想着弄这么一套回来?”

聪明人从来都不缺,总有人从阿华这突兀的举动中察觉到点什么,不过人阿华也不是笨蛋,自然知道该怎么说。

“我爹留下的呗,好些都是当初备课攒下的全套习题,不知道翻了多少地方才攒齐的,我可不舍得几分钱卖给废品收购站打纸浆,所以就带来了。”

都知道阿华这次回家就是因为他爹病重病危,也都听说回去还是晚了,愣是没赶上见最后一面。如今听得是他爹的遗物,瞬间一个个都不出声了,就是再有疑问,这会儿也不合适问啊,所以,这一个话头算是插了过去,就是以后有人来问,估计也有这些再坐的帮着分辨一二了,从这个角度来说,阿华人挺机灵。

等着一个个的跟着没事儿学上一会儿成了习惯,阿华挑了一个人最少的机会,可死党打着趣一般的闲话道:“你说这大学会复招不?”

“这可不知道,应该会吧,不然这以后本事人不是越来越少?那些推荐上学的,十个里头倒有九个底子差的一塌糊涂的,光靠着成分,就能学出来?傻子都知道不可能。”

“我也觉着会,再不复招,咱们不说别的,以后人北面的老大哥要是再来几个专家啥的和咱们开个研讨会,那咱们脸往哪儿搁?青年科学家一个都没有,那不是把笑话都闹到国际上?”

“这话没错。要这么说,还真是不得不复招,不然人才断层了。”

“所以啊,我想着,既然这样,那咱们这读书复习的事儿,就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么瞎来,就是奔着有这么个可能呢,系统的制定个计划,好好的撸一遍也是必要的。你说,要是真复招了,消息下来,到时候咱们已经复习过一边,那到时候这优势啊!”

白日梦什么的,偶尔做做还是挺美的,更不用说还是那种听着挺有道理的梦了,阿华的那几个交好的伙伴一个个忍不住都笑了起来。脸上也出现了几许梦幻一般的幸福表情。

“要真是那样,我肯定能考个第一等的大学,顺带还能回家了,我家就在**大学边上,走路不过是二十分钟,多方便。我就考我家边上的这个学校,到时候天天能回家吃饭,那日子美的。”

对于知青来说,远离家人,孤身在外,一顿团圆饭简直就像是世间最幸福的梦。而能天天回家吃饭,更是他们想了好几年的好日子。这会儿说出来,若是外头人听了,只怕泪都能催下来。

“我更想去**大学,听说那学校有个老大的图书馆,啥书都有,有好几万本书。要是能考上,到时候还看啥手抄本啊!一天换一本都能看好几年的。看看,我这手指头这儿的茧子,厚的都能挫下好几层了。到时候我怎么的也要好好的养养,不然谈个对象都被人嫌弃。”

“我想去**学校,到时候去看天安/门…”

“我觉得**学校更好,那谁谁谁就是这个学校毕业的…”

起了个话头,这些对大学校园有着无限渴望的年轻人自己就能不断的接下去,一点一点的,开始改变他们的观念,说到了后来,似乎这大学复招就像是已经定下来了一样。

“你们说,这复招真的可能?”

“为什么不能?”

“是啊,为什么不能?复习吧,大不了就是白忙乎一场。”

“对,学到自己肚子里的东西,怎么都不会吃亏。”

“也好,我也来,大家做个伴。”

不得不说阿华的计策真的不错,不声不响的,就这么引导着周边的人跟着他一起开始复习准备了。这一手不但让他准备日日复习读书的行为不再那么突兀显眼,同时也避免将来复招的消息传来,做了出头鸟,伙伴们心生隔阂的可能。顺带还带动了他最想带动的那些亲近的伙伴们,让这些最苦的时光里,和他一起奋斗努力的人们不至于错失改变命运的机会。

阿华这里一切顺利,而阿米和阿灿他们这里自然更加的方便,本就早有准备,还有足够的空间让他们避开其他人的侧目,自然这事儿更加的顺当。甚至在阿米不断的抽奖,不断地自傲废品站淘宝的支持下,他们学习所涉及到的书本范围不断的在扩大。原本不在计划内的知识也一点点的丰富起来。

阅读量和知识面很多时候都决定了一个人的思想深度,书读的越多,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思考也就越发的深刻,所以,当时间来到69年下半年的时候,阿灿也好,顾建国也罢,即使还没有收到任何复招的消息,可心里却已经对自己的未来越发的有了信心。因为他们已经懂得怎么透过迷雾去看清这个世界的本质。

“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城知识青年,复原军人和应届毕业生,符合条件均可报考。考生要具备高中毕业或与之相当的文化水平。招生办法是资源报名,统一考试…”

平地一声雷,一下子震惊了国家,尤其是这文件上没有一个字标识出政治出身的歧视,这让那些受尽了委屈的人忍不住嚎啕大哭,更有人跪在地上泣不成声。这不仅仅是大学复招的消息,对于很多人来说,一样也是无尽屈辱可能得到平反的信号。

“阿华…你…你是不是早就知道了?”

北大荒的某个房间里,好几个眼睛亮闪闪的青年激动的拍着阿华的肩膀,大声的询问,那喜形于色的模样,傻子都知道是高兴的。

阿华能说啥?他什么都不说,只是露出最灿烂的笑容,颤抖着将书本再重新整理一遍,重新挺直了脊梁,昂起了头。他的未来已经绽放出希望之光,如今就看怎么抓住了。

第200章 考试考试!-三年后

拿惯了锄头的手重新捧起了书本, 已经当了爹妈的人,重新做起了习题,从宣布大学复招之后, 整个国家的学习热情都被点燃了,无数当年被打倒的教授, 教师被人们重新请出了山,每一个聚居之地都开起了补习班。在这样的氛围中,很多基础不怎么样,明知道不可能考上的人也被感染,忍不住跟着在闲暇时听课;还有好些领导干部, 看着手下如此努力,索性帮着调整工作,或是用轮岗的法子多给他们点休息时间。

几乎所有的都看的分明,这些正拼命复习的人,只要真能考上, 将来必定有大出息。在这样的认知下,烧冷灶的有,趁机结交的有,给予方便的更是随处可见。就是阿灿他们那么一个山沟沟里的单位,居然也免不了俗, 才得到消息没多久,阿灿就被放假了,美其名曰探亲假!就在本地,哪来的探亲假?明显就是让阿灿回家复习的。

这个时候课本这东西成了抢手货, 不管是高中教材还是初中教材都是如此,甚至有些实在弄不到教材的,直接借上一天油印手抄。高中毕业的都被当成了临时老师,询问的,请教的络绎不绝。

到了十月,眼见着就是秋收了,可这会儿人们哪还有这心思啊,不少人就是去了田里,那脑子里想的也是课本上的东西,为了能及时收回粮食,上头不知道想了多少的法子,最后不得不发动家属帮忙。你家娃子要复习,要读书,要前程,可也不能耽搁国家的大事儿吧,既然你家娃子不能完成任务,那就家属来干,每人该干多少,干几天,把量定好,不管你家是老头老太来,还是奶娃子来,只要准时准量的干完了就成。

这其实已经很有些包干到户,甚至是承包的意思了,真说起来和如今这政治形态可不一致,但你也不得不说这法子不是一般的好使,有了这么一个变通的法子,这秋收任务立马就变得轻松了起来,没几天就顺利的完成了。由此可见这种劳动模式还是挺先进的对吧。让这些连上厕所都开始跑步前进的未来大学生们很是感激,有些脑子活络,政治敏感的人甚至还从中看出了一些别的端倪。

于此同时,笑话也一样不少,毕竟很多人放下书本已经很久了,就是当年自傲学校,因为运/动,学习也有点散漫,没能打牢基础,这些事儿往日看着不起眼,到了这会儿却都成了弱点。比如“咄咄逼人”被都成“出出逼人”;比如 “千里迢迢”被都成“千里召召”的,简直惨不忍睹。

还有往日最是忽视的外文部分,那更是让人瞪目结舌。像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你能想到他们怎么翻译吗?“Goodgoodstudy,daydayup”这水平不是一般人真解释不了。

这一次复招考试文科类考政治,语文,数学,史地;理科类考政治,语文,数学,理化。各科满分100份,报考外语专业的,加考外语一项,总的来说,这一次的考试真的比现代不知道简单多少去,就是考试的内容,想想这都耽搁了多少年,就知道一定不会太难,不然只怕能通过的不多。万一连学校一半都招不满,那为了实现复招的政治影响,岂不是连不及格的都能进大学了?所以啊,降低难度是一定的。

说起来这个年头的人优势也不是没有,比如说历史这一项上,因为“批/孔批/林”,“批水浒”,大家自学成才,从历史到党史,顺带加军史基本都熟悉的张口就来。要是家里有机关部队的亲戚,那么哪怕是为了炫耀一下这光荣身份,也要熟悉这单位,部队有啥光辉历史对吧!顺带把这些近代史都撸了一遍。

地理也有优势,那时候多少热血青年玩全国大串联?说是瞻仰革命圣地,实际上就是自由行,比说走就走更彻底,就差没有双脚走遍全国了。等到了知青下乡,一个地方聚集了五湖四海的人,肚子饿的时候,来个精神聚餐这时候很流行,这说着说着,自然会讨论一下,哪里的水果最好吃,哪里的鸭子更肉嫩,连着盛产将军都能拿出来侃侃。如此一来这地理不好都不可能。

政治更不用说了,运动,批/斗,学习,一直到如今的申请平反,没有点政治理论水平,你都不好意思和人说话。再不济那些红宝书也能成为秘笈,这年头出门不会背这个都让人看不起,你还愁啥?

到了12月,终于定下了考试的时间,也定下了录取名额,这一次将录取27.297万个学生。这个数字听着不少,可你知道报名的有多少吗?即使比历史上的1977年提早了8年恢复高考,可参加考试的依然超过了500万,录取比例达到了18:1,和后世近乎3:1,2:1的比例对比,激烈程度几乎吓死人。

有准备的人自傲机遇来临的时候总是比较占便宜的,像是顾小麦他们,从考场出来,那满脸的喜色就能知道,这一个个的都考得不错。甚至阿灿这家伙还有心情跟着阿米当了一回跟屁虫,一直跟到了家里,趁着没人注意,偷偷的向阿米要承诺。

“阿米,咱们以前说的还作数不?”

“什么?以前说的啥?”

“就是一起考到北京去的事儿。”

“我可不敢说死了,谁知道是不是能考上呢,不过往这个方向努力是一定的。”

“那就好,我这就给小麦哥写信,正好,也该把我们的事儿说说了。”

“等,你等等,什么叫我们的事儿?”

“自然是咱们两处对象的事儿啊!阿米,你,你不会后悔吧。”

“你…你混账。一天到晚的都想什么呢?事儿都没一撇呢,你这…”

“啊,那不是,那不是怕以后咱们不是一个学校…怕你被那些狼给盯上吗。”

白眼和白眼有时候也是不一样的,像是现在,即使阿米翻的恼羞成怒,看在阿灿的眼里,那也是秋天的菠菜,带着无限风情。或许这也和人逢喜事精神爽有关?

或许吧,反正阿灿觉得最近他遇上的都是好事儿,喜事儿。比如他爹就要来探亲了。比如他爷爷已经接到了京城老友的来信,平反有望,比如他妈妈的工作问题有可能重新调整等等,每一项都足够他高兴。

…三年后…

“阿灿,你怎么在这儿?怎么不去操场啊?今天可是有好些中央部门来招人,去晚了人家招满了可怎么好。”

寝室门推开,一个高大的男生一进门,看到坐在床边,靠着柱子看书的阿灿很是惊讶,忍不住询问起来,对阿灿居然不受高大上的政府部门吸引很是不解。是的,大家没听错,这最初的好些毕业生确实有不少被中央部门招走。这在当时并不稀奇,甚至很多人都觉得理所当然。一来事是因为这个时候所谓的大学生依然是社会精英,天之骄子的代名词,另一方面也是大家都知道,就因为那几年运动过量,各部门损失严重,目前人员严重不足。这个时候不用这些大学生做替补,还能用谁?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这前几批的复招大学生中,后来很是走出了一批大人物。

即使政治在不敏锐的人也知道,这会儿去政府部门很是划算,可不想往日学习最好的几个学霸之一的阿灿居然没去应征,这也怪不得让人吃惊。

“哦,我早就定好单位了,所以就不去凑热闹了。”

“你定好单位了?怎么没听你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