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里也有家学?”

小宫女闻言,给丽娘又倒了一杯热茶,低声道:“是娘娘开办的,收的都是流民里六岁以上,十三岁以下的少男少女,早开始到都是流民多,现在周边村子里但凡到了年纪的孩子全来了,连县衙里不少官员的儿女也有。”

许薇姝一到靖州,解决山贼,救济灾民,这一概正事儿之外,也没忘了孩子们的教育。

毛孩儿他们也要继续读书,他们离出师还早。

而且,流民里的孩子虽然少,多是青壮年,可总是有孩子的,这些孩子的可塑性很强,比富贵人家的儿女更知道刻苦,要是有机会得到教育,比教导成年人可容易得多。

许薇姝便又把当初在洞箫山上的家学给折腾出来。

教导流民也就罢了,将那些农家子收来,这可不是什么容易事儿。

而且,这又不是教导那些农户们怎么种地,农民都有自己的小聪明,你教他种地,他一旦觉得你的方法确实好,一旦看到成效,那都不用催促,自己就愿意学了,可你要把他们家的孩子弄去读书,这事儿可不好商量。

十来岁的孩子,在家里已经成了重要劳力。

王妃也只好用老办法,食物!

半大小子,吃死老子,她肯管一顿饭,就能让孩子们来上半天课,要是肯管一日三餐,那一整天拘了小孩子们呆在王府,也没人不乐意。

当然,那都是一开始,等到读书识字的效果一出,亲眼看着自家的娃大有长进,他们就会主动把孩子送家学里了。

围墙后面,声音越来越远,偶尔还有年轻公子清越的讨论声。

“我可听不懂那些什么战国策,到是等上数学的时候,我打算去听听…”

显见,那位公子对今天的课程很是上心。

“哎!”

许爱丽叹了口气。

可惜这里不是家学,她就是心动,一介外人,也实在不好意思去蹭课。

她们俩唉声叹气,旁边伺候的宫女还当这两个是憋在王府闷了,便笑道:“小娘子可是想出去转转,转转也无妨,咱们靖州现在治安好,只要带上几个家丁小厮,决不至于有危险。”

想起来的时候,见到的十分干净又特别的靖州府城,阿蛮沉吟了下,便点了头。

那日来得晚,她没有细看,此时心中实在好奇。

阿蛮隐约听宫人们提过,姝娘是先王爷来到靖州的,短短时间内,不但赶跑了山贼,攻下山寨,平定地方,还收服了靖州一干大小官员…

传闻中的安王妃,都快成了神仙。

阿蛮好歹和姝娘做了这些年的姐妹,怎能不惊讶?她自己可能都不知道,她有点儿不是滋味,有点儿泛酸,这是面对一个本与她没多大不同的女孩儿,一下子变得和以前完全不同,到达了自己根本无法理解的高度…的本能反应。

宫人们本来想给阿蛮和许爱丽准备车马,可两个姑娘到想自己走一走。

难得这地方不介意女孩子们抛头露面,街市上来来往往的女子也多,她们俩自然不大乐意憋在马车里。

一路从京城过来,整日提心吊胆,别看走了这么远的路,可一点儿欣赏周围风景的心情也没有,如今到了靖州,哪怕还有些担忧,总也要四下里走走。

宫人们没办法,只好多派了人跟着。

都说靖州街面如今清净得多,可就算清净,也不可能一点儿乱子没有,万一冲撞了这两个小娘子,总归不美。

前几日还听衙门那边的人说,现在城里的老百姓都变得大胆得不行,还有几个兄弟争产,官府没管,居然主动跑来,让官府给主持公道的,简直添乱。

王妃听说这事儿,到笑个不停,还说是好事,总比私底下打个头破血流,甚或闹出人命要强。

“听说,王妃在纺织作坊?”

阿蛮忽然想起刚才宫人的话,低声问道。

“正是。”

不好泄露‘军情’,小宫女也是问一句就答一句,绝不肯多言语。

第二百零二章 距离

要去纺织作坊,路还不近。

小宫女就笑道:“小娘子若是不想坐咱们王府的马车,不如就坐一坐箱车。”

箱车?

阿蛮还没问,小宫女就使了个眼色,身边跟着的那些小厮们就隐了,只有几个宫女留下。

“这边儿走。”小宫女笑了笑,领着她们俩立在王府大门东侧,一块儿平平整整的大石板上坐好。

石板有好些块儿,长条状的,上面坐了不少人,大部分衣着打扮都不怎么样,应该是寻常百姓。

她们两个一过去,就有不少人扭头观望,显见十分惊奇,毕竟只看她们身上的衣服,也不像是没有马车的人家。

如果许薇姝在这儿,非要白这小宫女一眼,她明显是故意的。

其实,身为王妃娘娘的贴身宫女,如今被安排来照顾客人,那肯定是应该的,可私底下逗一逗客人,让她们深入了解下靖州的里里外外,那也是王妃的意愿。

没多时,一辆由两头驴拉着的,长条箱子车就过来停下,看见那箱子最前面挂着个红牌子,等着的老百姓们,但凡是女儿身的,就纷纷站起来上车,阿蛮和许爱丽也稀里糊涂地走了上去。

小宫女往前面的木箱里塞了三枚铜钱。

整辆车顿时就满了,连个座位都没有,各种气味扑鼻而来,阿蛮的脸瞬间有点儿发绿。

不过驴车一跑起来,速度居然还不慢,而且跑的是专门用来跑马的土道,上面种满了野草,保证不会伤了牲口的脚。微风阵阵,环境也就一下子显得好了许多。

小宫女见阿蛮的脸色好了些,低声笑道:“这种箱车是寻常老百姓常坐的,出城上工速度很快,也便宜,只用一文钱,街市上少了车马。也不容易出危险。还能保养道路。”

旁边有个坐在窗户前面,几乎把脑袋都伸出去,动作实在算不上安全的小女孩儿闻言就扭过头来笑道:“王妃娘娘安排的这箱车哪都好。太阳晒不着,下雨淋不着的,就是有一点儿,太少了。现在还行,等到晚上城外的人下工。那真是人挤着人,可够受的。”

“可不是,但我家住得离城外太远,要是到车马行雇车。那来来回回得花多少银钱,还是凑合下吧。”

对面坐在椅子上,拿着丝线不停地编织的老太太。叹了口气,应了声。

车上都是女子。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说八卦,到也热闹,大家看见阿蛮她们,虽然惊奇,却没有特别在意。

这种感觉,阿蛮还真没感受过,往日在京城,她出入府门,都是前前后后无数仆从护卫,便是有寻常老百姓过来,也不敢抬头看她,更别说搭话。

小宫女低声道:“娘娘也常常乘车,靖州府那些贵女们有样学样,虽然不多见,但坐这种车的,也不都是寻常百姓家的小娘子。”

阿蛮:“…”

这一路上,时间不长,阿蛮听了一耳朵八卦,有些听得懂,有些却听不懂。

但有一点儿可以肯定。

在这里,女孩子居然也能出门打工赚钱,而且还是普遍现象,车里头百分之七十的人,都是要去打工的。

这些女孩子们,别管年长的还是年幼的,讨论的都是今天能做多少工作,晚上要不要加班,赚的加班费够不够给孩子买商社新出的营养剂。

要不然就是今年哪家的作坊能拿到官府的订单,军用的御寒衣物能不能赶出来。

许爱丽拉了拉阿蛮,握着她的手小声道:“我有一种感觉!”

“这里好像和他们曾经呆过的那些地方,根本就是两个世界,完全不同。”

阿蛮有些困惑。

难道女孩子们的幸福,不该是嫁个好人家,得到丈夫一心一意的宠爱?

就是她,去考女官,拼命努力,也是为了将来能有一个好人家。

许爱丽到有些明白。因为眼下这些女子们,不可能像阿蛮那样,嫁去一个绝对不会差的家庭,一辈子衣食无忧,她们就是嫁人,也要做繁重的家务,生活的有多么凄惨,阿蛮和自己,大约永远也不会了解。

所以,她们愿意抛头露面出去做工,只要能赚钱。

箱车中间没怎么停,直接就到了城外,阿蛮和许爱丽跟着一群人下了车。

客人们都四散而去。

许爱丽和阿蛮又走了一段儿路,才走到靖州最大的纺织作坊的大门前。

看起来院子就特别大,里面隐隐约约还能听见人们的说话声,夹杂着奇奇怪怪的声音,应该是机器的动静。

“就是这儿?”

阿蛮驻足。

纺织作坊也不是说进去就能进去,尤其是里面大部分都是女工,有男的,也是五六十岁的老人,甚至还有一些十一二岁的小孩子,安全工作肯定要做到位,大门一关,外面的人不拿通行证,绝对不可能进去。

这两位就被堵在了大门口。

两个人正好看见有个乡下打扮的老汉,挽着裤腿,肩膀上还扛着条鞭子,驱车到了门前,人家大门洞开,放他进去,结果这俩人向前走,却被挡在门外。

要知道,两人虽然没坐王府的马车,可一身打扮,也是光鲜亮丽。

换了在京城,或者别的城池,她们这般装扮的贵人,只要不是什么官衙之类的地处,别管去哪儿,都畅行无阻。

这次就不同了。

对于老汉连问一声都没有的门房,直接把人拦在了门外。

不过,说话到挺客气。

“两位小娘子,里面是咱们靖州最大的纺织作坊,您要是想参观,可以去东面,东面有个纺织品陈列室,什么新鲜的花色布料都齐全。”

话虽然客客气气的,可却绝对不肯让她们俩进门。

阿蛮:“…”

没多时,那个老汉自己出来,他那木板车上的大箱子却是不见了。

他一脸的喜色,出门顺手还给门房抓了一把瓜子。

“下酒啊,小孙,给你当下酒菜,今天咱高兴,见着娘娘了!”

老人家一脸的激动。

那个小孙也笑:“您老可确实该谢谢娘娘,当年你累得走不动,在地里翻菜籽儿吃,要不是娘娘,你手艺再好,还能开那么大的门店?”

“什么也不用说,我孙子已经送去娘娘办的义学里读书,将来要是娘娘看得上,小子也争气,还让他给娘娘做活儿。”

阿蛮低下头,她忽然想起一件事,已经是好几年前的事儿了,那时候她还没考上女官,在家里听母亲一脸不屑地嘲讽姝娘。

说她什么来着,对,就是整日和些个贱、民混在一处,还亲自动手帮乞丐包扎伤口,也不嫌脏!

在母亲口中,她的这种做法简直令人发指,把京城贵女的脸面都给丢尽了,当时,自己是怎么想的?好像虽然没母亲想得那么严重,也觉得姝娘装模作样,还装不到点子上,你向个乞丐示好有什么用?要是换个寒门士子,要不然换个落难的千金公子,还能说你看好他们将来,与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连大字也不识一个的人接近,又能有什么好处?

今时今日,她本来应该还是同样的想法,可不知怎么的,见到靖州的情况,她居然有点儿不确定,也不舒服,她有那么一丁点儿,不喜欢这种距离感。

没多时,许薇姝得到消息,就派了玉荷过来,把她们两个接了进去。

“蛮娘,丽娘,王妃在食堂,您二位饿了没有?不如也去稍微用一点儿饭。”

还真饿了。

许爱丽有些羞赧。

说起来,她以前还有好长一阵子,山珍海味吃到口中,也觉得寡淡没滋味,如今却是正正经经的菜色,吃起来都觉得香甜可口。

进了作坊,两个人的眼睛就有些不够用,好多人!

年长的还有年轻的女人们,都穿着一模一样的蓝色衣服,戴着口罩,手套,风风火火,那股子气势,简直有些吓人。

这个作坊还远不能和真正的工厂比,可放到现在,像阿蛮她们这些女孩子乍一见,那种气势和压迫感,简直让人震撼。

阿蛮和许爱丽,就目瞪口呆,背脊发麻。

一直到被领去食堂,抬头看见姝娘在一群同样衣服的女人的簇拥下说话,她们才恍恍惚惚回过神,可竟不敢上前一步。

越发觉得,如今已不在同一个世界了。

许爱丽不免有点儿担忧——姝娘这个样子,如此抛头露面,不肯安安分分当一王妃,而且,好像在王府还颇有威望…王爷会怎么想?王爷可能容忍?

她觉得,王爷容忍不了。

就是她自己,嫁了人后,也仅仅是不想当个面团一样的主母,不想让那个男人随便拿捏,可就是如此,也招了男人和夫家上下的厌恶。

像姝娘这样,怎么得了!

勉强把心底深处的那一点儿羡慕,压得更深些,她的手都有点儿哆嗦,腿也有些发抖,恐惧的情绪,一丝丝的冒出来…等回去就和姝娘说一说,她虽然有教养嬷嬷,可到底爹娘早逝,怕是不知道那些个门道,这自由自在的,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毛病’,真要改一改才好,毕竟嫁了人。

第二百零三章 偷闲

“阿蛮,丽娘。”

许薇姝招了招手,招呼两个姐妹一块儿来用饭。

她刚交代作坊抽调一批人手,全部赶军营需要的御寒衣物,昼夜不停,再加一批纺织机。

下午,她还想着亲自去看一看那些个木匠的工作情况,最好是每人负责一部分零件,到时候组装,也算一种流水线作业了。

其实早就有这种流水线作业,她刚才靖州时,就看见有七八个木匠一起制作马车,每人都只负责一部分,速度还真比一个认制作整辆要快得多。

她现在所做的,仅仅是把规模放大而已。

“来,作坊食堂的伙食还行。”

许薇姝没去拿托盘,领着两个姐妹上了二层,二层都是小锅小炒,比楼下的大锅菜精致些。

没多时,就有伙计帮忙端来一盆子酸菜鱼,还有一盆子烧茄子,一大盘油饼。

香喷喷的味道让人胃口大开。

阿蛮吃了两口,也觉得很香,就是比正经酒楼里的菜色都不查了。

丽娘张了张嘴,想和姝娘说几句话,但旁边还围着两个中年女人,有外人在,她就没好意思,偶尔扫过别处的桌子,桌子上都摆放着木制托盘,有米饭,有馒头,菜色有荤有素,每个人都能吃上几块儿肉。

阿蛮可能没关注这些,她到底不怎么知道外面老百姓的日子什么样,她再艰难,也不至于会少口肉吃。

许爱丽可不一样,她在庄子上生活了好长日子,偶尔听庄户家的女人说话。就能听得出来,京城老百姓们一年到头也吃不上几回肉,便是乡绅富户,也一个样。

别说肉了,就是正正经经的米面,也很难一口气吃到饱足,她当年难过时。晚上半夜饿得睡不着觉。喝一碗米糊糊,都觉得香甜。

许爱丽咬着筷子半天,就看见自家这位姝娘。吃饭的动作依旧优雅如初。

就是她一点儿都不顾忌食不言寝不语的规矩,一边含着饭一边和旁边的人说话,也还是那么有气度,让人半点儿指摘的力气都无。

“东面有三十台纺织机坏了?怎么毁损这么严重。我看女工们都要继续上课学习,不能懈怠…”

纺织机也是许薇姝为了赶工。最近给折腾出来,让靖州的匠人们制作。

为了这批机器,靖州的好些木匠都把别的活儿全推了,不少人刚盖了新房。打造家具都得自己动手,出去寻不到正经的好木匠。

眼下只靠人工,想要支应方容那边。恐怕还真有点儿困难,主要是还远不够富裕。大家忙活着种粮食,山上不能种粮食的土地,也都种植果蔬蔬菜,棉花这种东西,就算许薇姝让江南那边的船队送了不少好苗,那也只在她的庄子上种种。

衣食住行都很重要,但别看衣排在前面,老百姓们,尤其是挨过饥荒的老百姓,先想的肯定是粮食。

靖州大部分人都挨过饿,许薇姝有次鼓动一个村子的百姓种点儿别的经济作物,那一村子的老百姓都为难,村正还给她说了好些掏心窝的话。

“娘娘,我们是真饿怕了,您是不知道,饿肚子的滋味太难捱,恨不得把自己的肉都割下来吃了,苦啊!”

许薇姝无言以对。

老百姓们苦成这样,却偏偏还要有战争。

“哎!”

许薇姝叹了口气,而且,这才是开头,后面漫长的战乱时光,才是真真正正的考验,要在乱世真正到来之前,先在靖州打下扎实的根基才好。

她一直忙得不行,许爱丽一直没找到机会和姝娘认认真真地谈一次话,到是被家学给吸引了去。

因为丽娘和阿蛮一时半会儿走不了,最近许薇姝可没有精力替她们寻一个安全的商队,送她们回京城,干脆就让她们去家学读书去了。

王府的家学,还和国公府的不一样,有一半中国的高中类似,不过,学得东西比高中学生要复杂,也要单一,学生们不是什么都学。

许爱丽都有那么点儿乐不思蜀,她不像阿蛮,阿蛮还很惦念家里爹娘,许爱丽虽然是她的姐姐,也是许静岩的儿子,可说实话,在那样的家庭中,许爱丽很难去尊敬肖氏这样的嫡母,至于父亲,她恐怕连见都没见过多少面。

比起爹娘,她对爱春和爱夏,恐怕还更挂念点儿。

许薇姝也常常去家学,不过,她是去上课,一般只去给自家人讲讲经济学,偶尔也上上数学一类。

丽娘她们一早知道姝娘的算学好,如今一上课,发现自己根本跟不上进度,才知道姝娘到了什么程度,好在她们都是女孩儿,也不在这方面专精,跟不上就跟不上了,上上国学,再上一些琴棋书画的课,一样很有趣。

这日难得的天气不错,外面不是很热,风也不大,没有黄沙漫天。

许薇姝忙了有半个多月,一直没陪两个姐妹正正经经地出门游玩。

干脆就换了衣服,骑上马,邀了王府一干闲下来的人,加上家学的学生,一起出了王府大门。

三天山现在正是猎物肥美的时候,打上几只野兔,幕天席地而坐,岂不让人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