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云华就着她手仔细端详了一番,恍然道:“我说这荷包咋比一般的大不少哩,原来内里还缝了小荷包。怪不得你又是拼又是连的。”

这荷包是先将五个小荷包缝在一个大荷包的内壁上,然后再将大荷包合围起来,成一圆形囊袋,袋口穿了丝绦。

东西是好东西,设计也精巧实用,只是小葱的手艺实在拙劣,针脚粗糙不说,上头也没绣一点花样。缝的倒牢实,凡交接处都用针线锁死,估计能用好久不得坏。

紫茄等人也凑过去看,一边评论说,这荷包不错,能把东西分开装,省得混杂。

刘蝉儿看着荷包,禁不住问道:“小葱姐姐,我瞧你使银针可是熟练的很,咋做针线这么…这么…”眼瞅见小葱瞪她,忙道,“也还算好,缝得结实的很。”

说着禁不住笑起来。

紫茄要帮表姐长脸,忙接道:“我娘说,小葱姐姐针线活计长进不少哩,如今可是好多了。”

杨云华姐妹听了都抿嘴笑。

小葱捏捏紫茄的小脸,嗔道:“你这是夸我?人听了只会更加说我蠢。”

红椒拿过那个荷包,解开丝绦往里看,一边羡慕地说道:“大姐比我能干多了。我才会缝手帕子。”

板栗跑过来,从红椒手中扯过那荷包,道:“这个给我。先都说好了的。”

他拿了过去跟葫芦等人翻看。

小葱又上前,教他们如何系上,如何扯开,亲自演示了一遍,“这里面五个隔层,把碎银子和其他东西分开装,混在一块太脏了,还乱。如何?我就听娘比划了一下,就把这东西做出来了,聪明吧?”

葫芦咧嘴憨笑,毫不吝啬地赞道:“小葱妹妹就是聪明。”

小葱听了开心不已,露出小女儿态,昂然脆声道:“那是。我就是没空做针线,并不是做不好。”

板栗和葫芦一致点头,说妹妹最是灵慧过人了,小葱听了得意地笑。

这会儿,他们完全没有在外面的老成,兄弟姊妹毫无顾忌地自卖自夸,亲密随意的很。

葫芦将荷包捏在手中,对板栗道:“这个先给我好了。反正小葱妹妹还要做,你们住一处,再做了给你也是一样的。”

青山黄瓜也要,几人争了几句。

板栗见葫芦已经将荷包收进怀里了,无法可想,只得道:“就给你好了。我拿了来就是准备给你的。你也太小气,倒像是谁要跟你抢似的。”

葫芦斜了他一眼,也不接话。

杨云华姐妹和刘蝉儿看得有些发呆,不明白这么个粗糙的东西,他们兄弟咋还争着要。

刘蝉儿便道:“葫芦哥哥,我帮你做一个好了。我做针线很快的,这样的荷包两晚上就做好了。”

杨云华和杨云燕也是一脸期盼,却不好开口的:她们无论跟张家还是郑家,都隔了一层,不比葫芦小葱蝉儿等人,论起来都是姑表兄妹,且自小玩大的,也熟近许多。

葫芦听了一愣,转而就正色道:“蝉儿妹妹,你还是多用心学医吧。你都比小葱她们晚了好几年才入门,要是再不用心点,回头学艺不精,那可就关乎人命了。我们也不是没荷包用…”

板栗不待他说完,就笑嘻嘻地接道:“小葱、红椒、紫茄她们要学女红,所以娘就让她们帮我们做这些小玩意,也是练手的意思。若不然,真没东西用,就让针线上人做了。我晓得你们针线肯定好,可要是帮我们把这做了,那她们还练习啥?”

刘蝉儿却只注意前面葫芦说的话,忙道:“葫芦哥哥,我晓得了。我往后一定用心学医,把那些针线啥的先搁一搁,反正我针线还过得去。”

葫芦这才点头。

红椒见大哥盯着自己,便磨磨蹭蹭地拿出一方新做的灰色棉布手帕,四边缝得皱巴巴的,看得众人都拼命忍笑。

板栗咳嗽了一声,刚要违心夸赞一番,然后收下妹妹的手帕,就听黄豆道:“缝得不错。红椒妹妹,这个给我用吧。”

说完一把就扯了过去。

他是个调皮好动的,难免时常把身上、手上弄脏,一天要换好几块帕子,所以也不大讲究,只要能擦就成了。

红椒立即大喜,满目放光,加上山芋也跟着要,说他才把手帕子弄丢了,让黄豆表哥把这块帕子给他先用。

红椒心花怒放地对弟弟保证道:“山芋,二姐姐明儿就帮你做一条。快得很。这个就让黄豆表哥先用吧,他好歹是客人。”

山芋只得答应了,撅着嘴很不满意的模样,引得青山等人大笑。

正屋厅堂里,几个老太太并坐在一条长长的带靠背的木椅上,边闲谈,边透过垂帘注意偏厅里的小儿女们。

因见葫芦和板栗争那个荷包,张老太太和郑老太太会心一笑,神情很是慈和。

张老太太道:“让他们吵才好。越吵越灵泛。”

郑老太太连连点头,对大舅奶奶道:“咱们家的娃儿,数葫芦、板栗和小葱是头儿,连青山这个长辈都要听他们的。他们三个又和气的很,从不吵架,把这些小的管得死死的。”

大舅奶奶笑道:“葫芦和板栗跟他们爹小时候一样懂事讨人喜。”

张老太太忙道:“可不是么,我小葱也跟她娘似的,能干的很。”

葫芦外婆等人忙凑趣,说小葱如何大方、行事有条理,还懂医,真个是难得等语。

郑老太太笑眯眯地说道:“葫芦、板栗和小葱,就跟槐子、青木和菊花小时候差不多。那时候,槐子和青木也是常带着菊花玩的,一直玩到大,后来菊花就嫁了槐子。”

说着话,眼睛瞟向那边,正看见小葱对着葫芦和板栗娇憨地自夸,那和睦的情形,让她仿佛看见了十几年前的槐子和菊花,禁不住满心喜悦。

葫芦外婆听了这话一呆,大舅奶奶也顿了一下,心里叹了口气,一时间屋里诡异地安静下来。

新书求收藏求推荐求评价。

第017章 历练

更新时间2013-3-13 7:46:44 字数:2109

 郑老太太忽地想起什么,瞅瞅板栗,对张老太太道:“瞧云华和云燕都斯文的很,又懂礼,生得也好,还识得字;蝉儿也是,跟她姑姑一样聪明灵秀。咱们老了,看着这些娃儿就心里舒坦。”

张老太太心里一动,就细细地打量三个女娃,然后夸赞了一番。

葫芦外婆和大舅奶奶听了眼睛发亮,谦虚一阵,又数说一气各自孙女的脾性和好处。

正说笑着,郑氏姑嫂两个领着二舅奶奶林氏走进来,还带着小孙子。

因郑青木将表弟杨来财招来给自己帮忙管事,二舅舅杨得志一家就跟着过来了,如今也住在清南村。

不过,老外婆前年去了。也因此,每每大舅奶奶过来,并不去小叔子家住,而喜欢住在郑家,只因她跟二舅奶奶并不投契。

一通寒暄吵嚷后,就喊开饭了。

郑老太太诧异地问郑氏:“菊花,你公爹哩?咋还没回来。”

郑氏忙道:“公爹让人回来说,他不家来吃晚饭了,去田上酒家跟我爹喝酒去了。”她口中的“我爹”是指娘家爹,也就是郑长河。

张老太太对郑老太太道:“这两老头,几天不喝酒,心里就痒痒。咱不管他们,喝坏了身子他们自己受罪。”

说着把大舅奶奶和葫芦外婆等人往桌上让。

偏厅里摆了两桌,让女客们坐;葫芦和板栗等兄弟坐在外间。

小葱身着碧色上衣和白纱裙,俏伶伶地站在灯光下,指挥媳妇婆子们移桌添凳,摆放杯盘碗筷,准备茶水手巾等。

忙碌中,见众人推让,便上前道:“外婆,两位舅奶奶,刘外婆,你们都别推了,再推来让去的,天都要亮了。还是听我安排座儿吧。”

郑老太太听了扑哧一笑,白她一眼道:“净鬼扯!天才黑,哪里就亮了。你也别费心了。亲家,咱们随便坐吧。老的一桌,年轻的一桌。都别让了。”

于是,张老太太和郑老太太领着年长的坐一桌,郑氏和刘氏带着几个小女娃一桌,都是松散散的,专留了一边空缺,好让人上菜。

各自落座后,小葱就安排下人们上菜,并跟大伙介绍菜色品种,以及哪些菜式适合老年人吃,哪些菜晚上不宜多吃等等,色色周到,又帮着添饭舀汤,让表姐妹们,十分忙碌。

连红椒也不闲着,跑进跑出地张罗递话。

大舅奶奶等人见两姐妹小小年纪,就张罗这个,而郑氏却坐到桌上去了,忍不住都惊异;偏小葱行事有度,举止大方,由不得人不夸赞。

郑氏看着两闺女忙碌不停,面色一派淡然,偶尔对红椒微微一笑,丢个鼓励赞赏的眼光。

小女娃见了就十分欢喜,跟个小大人似的,四处张望搜索,看还有哪处没有照应到的。

刘氏对小葱笑道:“差不多了。小葱,你跟红椒也来吃吧,剩下的就让樱桃她们弄。”

小葱脆生生地应了,道马上就来。

刘氏笑对郑氏道:“小葱被你教成这样子,也算好了。你就发个话,叫她们来吃吧。”

郑氏微笑道:“我也没规定她们不能来,是她们自己要张罗的,安排好了不就来了。”

平日里,她也是不讲究这些的,不过是在年节期间或来客时,特地让闺女安排打理事务,以便锻炼她们的处事和应变能力而已。

讲不讲规矩是一回事,懂不懂规矩是另一回事。

闺女跟自己不一样,将来也不知会嫁什么样的人家,还是先练习一番才好。

一时饭毕,又说了会话,葫芦外婆等人以行李都在郑家为由,推拒了张老太太婆媳的挽留,坐车回郑家去了。

而青莲也终于答应跟着奶奶回家。

送走客人,小葱又各处交代一番,方才来到上房。在奶奶屋子外间,一家人都挤在矮榻上坐着。爷爷张大栓也已经回来了,正满面红光地跟奶奶说着什么。

“爷爷,你又去喝酒了?”小葱停住脚步,埋怨了一句,然后转头对身后的小草吩咐道:“去厨房叫她们煮些醒酒汤来。”

郑氏忙对闺女道:“不用了。你小喜姑姑已经让厨房煮了,一会就送来。”

张老爷子乐呵呵地说道:“小葱就是心细。其实爷爷也没喝一点…”

张老太太嗔怪道:“那你说,要喝多少才算多?”

老爷子傻笑两声,答不出话来。

小葱走到郑氏身边坐下,见香荽靠在娘怀里,又伸手去拉她,“香荽,来姐姐这。”

香荽窝在郑氏怀里不舍得动,“不要。”

张老太太对香荽招手道:“香荽过来,奶奶抱你。你娘有身子的人,你甭累着她。要是把弟弟给挤了,他该难受了。”

香荽听奶奶这么说,低头瞧瞧郑氏微微凸起的肚子,虽然有些恋恋不舍,但还是直起身,轻巧地跑到奶奶身边,爬上膝盖坐好,张老太太搂着她说话儿。

张老爷子就问起亲戚们来的形景。

郑氏心里一动,想起一事,转头问小葱,是谁让刘蝉儿去学医的。

小葱摇头,说她也不晓得,她今儿到师傅那,秦师伯已经收下蝉儿表妹了,云华姐妹俩则没收。

板栗奇怪地问道:“她咋这时候才来学哩?我好像以前听葫芦哥说过,大舅母曾经问过他外婆,他外婆和舅母都不舍得让蝉儿表妹来学医。”

张老太太鼻子里轻笑一声,看了小葱一眼,想说什么又咽了回去,低头抚弄香荽的小耳朵。

郑氏淡笑道:“这也没啥,许是觉得小葱学了有些成效,她们又想开了哩。甭管人家的事了,你们快去跟严师傅练拳吧。练完了早些歇息。”

香荽听了急忙从奶奶怀里挣扎下来,叫道:“我也去。”

张老爷子瞅着孙女粉团团的小模样,失笑道:“咱们香荽当真有志气,都练了好几晚上了,怪有长性的。莫不是要当女侠?”

郑氏一边让小葱带妹妹去换衣裳,一边抿嘴笑道:“啥女侠。把身子骨练结实才是最重要的。再不然,遇上个坏人也能对付两招。咱们张家闺女可不能娇滴滴的。”

红椒闻言跳起身,站在屋子当中,对着郑氏兴奋地说道:“娘,如今我可厉害了。上回都跟黄豆表哥打了个平手哩!”

求推荐票求收藏求评价等等。下午五点还有一更。

第018章 分歧

更新时间2013-3-13 17:01:07 字数:2073

 她得意的模样惹得板栗一阵笑:“你那是打拳?那是掐架。再说,黄豆也让你,你还真当自个能耐了。”

红椒不服气地说道:“要是黄瓜表哥,你说他让我信;黄豆表哥,他死也不会让人的。”

郑氏想起今天的事,不禁点头道:“这话说的是。黄豆这小子,连青莲都欺负,他是不会让红椒的。”

红椒得意地望着大哥道:“我没说错吧!”

板栗一把扯起山芋,笑道:“咱红椒最厉害。哪天说不定连大哥也打不过你了。”

说着话,小葱也牵着香荽,兄妹几个叽叽喳喳地出去了。

等娃儿们出去后,张老太太立即问儿媳妇:“菊花,你瞅今儿来的那几个女娃,哪个出挑些?”

郑氏警惕地问道:“娘这是…”

张老太太振奋地说道:“这不是板栗大了么,咱们也要各处都留心些,有合适的也能定一个。”

郑氏无奈地笑道:“娘,板栗才十一岁哩!再说,他还在念书,心性和前程都未定。要是定了亲,往后又出意外,那时要咋说?”

老太太狐疑地问道:“莫不是你担心他往后跟他小叔似的,考进士,做官,不好帮他定乡下女娃,要等着聘官家女么?”

张老爷子正听着,忙插话道:“咱板栗那是一准儿能考进士的,说不定比他小叔还出息。他娘,咱们是不能冒失了。”

郑氏刚要说话,忽地瞥见婆婆身边伺候的丫头绿枝端着碗站在外边,说醒酒汤好了。便让她送了进来,给公公喝了,然后收拾了东西退出去。

这里郑氏才对婆婆道:“娘,我不是那意思。就算板栗当官了,也不一定非得聘官家女。我就是想着,不管板栗将来如何,这人总得他自个相中才成。他眼下还小,哪有啥主意。你就问他,他也说不上来。娘只想想槐子哥以前的事,咱还是不要着急的好。”

说起以前,张老太太把嘴一撇,道:“你不提这事,我也不说这话:槐子以前可不就是糊涂么?要不是我,他自个都不晓得自个喜欢你。所以哩,这亲事还是要大人帮着拿主意的,他们小人儿到底没经历过多少事,看人就没那么准。”

郑氏听了哑口无言,讪笑道:“娘说的是。可板栗还是太小了,再等等吧。不然定下了将来又反悔,亲戚反成了仇人可不好。”

张老太太笑道:“我又不糊涂,不过是问问你,那几个女娃咋样,又不是就要立马定一个。槐子娶媳妇的时候,娘早就相中了你;杨子媳妇娘都没瞧见就进门了,如今还不让我好好挑拣孙媳妇,过一把瘾么!”

郑氏听了愕然,半响才嗔怪地说道:“娘真是的!这话说的…”

张老爷子也乐了。

说笑一回,郑氏认真地对婆婆说道:“娘,咱们在家说笑不要紧,对外还是要谨慎些,说话也要小心,别让人误会了,回头得罪亲戚。”

张老太太白了她一眼,道:“当娘是傻的么!娘也就是问问。你大舅母和葫芦外婆带了孙女来,不就有这个意思么。她们先前怕是都盯着葫芦的,后来你娘故意漏了口风:葫芦和小葱那是配好的,她们才…”

郑氏大惊,急忙打断她的话:“娘说啥?葫芦跟小葱咋了?”

张老太太无奈道:“葫芦跟小葱那不是板上钉钉的事,你瞅不出来?”

郑氏嘴角直抽:根本没影的事,她咋能看出来!

深深吸了口气,放柔了声音,对老太太道:“娘,你跟我娘怕是都想歪了哩。葫芦跟小葱那就跟亲兄妹一样,哪有那份心思?再说,这姑表兄妹,就跟亲兄妹差不多,结亲不好。”

张老太太诧异极了:“这话打哪说起,姑表兄妹结亲咋就不好了?”

连张老爷子也奇怪:“菊花,你听谁说的?”

郑氏顿了一下,一咬牙说道:“是云大夫说的。其实,咱们用心想想:姑表兄妹那是一脉相传,都是血亲,太近了,成亲真的不合适哩!”

见婆婆要反驳,忙又道:“有些人家是不管这些。据我看,到底不妥,就怕万一。还有,娘不妨瞧仔细些,葫芦跟小葱根本就不是那回事。所以结亲的话千万不要在外边说了。不然的话,对他俩可不好,尤其是咱小葱。”

张老太太瞪着儿媳妇,满心迷惑,都不知她到底是咋想的。

要说她不喜葫芦,那还是个理由,但她在几个娘家侄子里边,明明最喜欢葫芦的,如今这意思咋好像不大看好这门亲事,还扯出这么一大篇理由来?

殊不知郑氏也是头疼极了,她发现:这些小娃儿跟春笋似的,一年往上抽一截,那终身大事也摆到眼前了,而她这个当娘的,却没法指望他们自己解决。

说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还不能不考虑他们的想法。

这真是个苦差事!

不管怎样,此事万不可大意。

于是,她对公婆赔笑道:“爹,娘,你们是最疼儿女的了,要不当年也不能由着槐子哥闹。如今这些孙子孙女的亲事,肯定得你们点头才能应准。不过,咱们当长辈的也不好自作主张,不经他们同意,就把亲事给定下。总得让娃们顺心不是?”

张老太太忙道:“这还用你说,难道我们就是不心疼孙子孙女的?”

郑氏忙道:“这不是怕娘一高兴,就说了过头的话么。”

张老太太道:“娘是那样人么!都一把年纪了,连个轻重都不晓得?我今儿可是一丝口风都没漏。”

郑氏忙捧了她几句,又说笑一回,方才去后边歇息了。

自此后,郑氏心里就存了些事,对远亲近友、乡亲邻里的儿女都颇为留心,为的是以备不时只需。

到底这里不同于她原来的那个世界,就算孩子们如今还是萝卜头,亲事也该要留心了,事到临头再抓瞎可不成。

作为当事人的小葱和板栗却还是一无所知,一如既往读书习武。

他们的起居也跟郑家娃儿一样,早起后先练武,然后读书,用过早饭后再去学堂。

亲们搜搜看,还有推荐票么?PK票就不要投了,这月PK榜太疯狂了。

第019章 女学

更新时间2013-3-14 8:40:51 字数:2780

 只是张家目前就板栗一人上学,小葱跟着云大夫学医,其余像红椒是女娃,不好去学堂,山芋才四周岁,也未到启蒙时候,香荽更小,就不必说了。

郑氏乃是异世一缕魂魄穿过来的,根本不认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想法,闲暇时就亲自教导儿女。所以,虽然几个小的没上学,却也读了不少书字在肚子里,丝毫不比别的娃儿在学堂学的少。

可即便这样,每当红椒看着大哥大姐出门,也是羡慕极了。

今儿又是如此,她等爷爷和哥哥姐姐走后,丢下碗,对郑氏抱怨道:“娘,为啥我不能去学堂?我好想去上学的。”

郑氏看着闺女苦笑:世情如此,她有什么法子!

这红椒是个活泼的,不能上学就不说了,如今张家住在桃花谷,离村里又远,越发连跟小女娃们来往的机会都少了。这么拘着她在家里,实在是苦了她。

郑氏沉思了一会,将闺女拉到身前,摸着她小丫髻,轻声道:“待娘想个法子,让你也去上学。”

红椒立时双目放光,“真的?娘,你真是太好了!”

一旁的张老太太听了担心地问道:“这能成么?学堂里读书的都是男娃子,红椒去了不是惹人说闲话?”

郑氏摇头道:“不是去那个学堂,是…娘且看吧,我不会冒失的,定要弄妥当了,才让她去上学。”

红椒只觉得满心欢喜,乐得有些找不到北了,傻笑了一会,忽听外面葡萄姑姑说话声,便对郑氏道:“娘,我今儿跟葡萄姑姑去盘账,再把过节要发的赏钱给理出来。”

郑氏微笑道:“去吧!”

红椒点头,转头又叮嘱山芋香荽道:“山芋,香荽,你俩乖乖地先把我教的那十个字认全了,在沙盘上写熟。等二姐姐回来就带你们去下面谷里玩。别吵娘和奶奶。”

山芋急忙答应,香荽也乖乖地点了点小脑袋。

红椒就跟一团红云似的,飘了出去。

张老太太忍不住笑道:“这娃儿,鬼精鬼精的。”

郑氏也有些好笑,但更多的是得意:瞧她闺女就是能耐。

以往跟着她的几个大丫头都嫁人了,如今葡萄单管着她名下的产业账务;小喜则升为内宅管事;樱桃则管着整个张宅的饮食。

红椒虽小,可不比一般人家的小娃儿,她和哥哥姐姐们在郑氏的有意教导下,对家里这些事都是门儿清的,小手拨拉算盘更是熟练的很,最近跟着葡萄学理账、在各处转悠。

小孩子还是应该多在一处嬉戏、学习比较好,郑氏这么想着,就着手计议闺女上学的事来。

这日,她坐车出谷,回到娘家,又请来了素昔交厚的梅子一起商议此事。

梅子姓秦,乃郑家隔壁邻居李长明之妻,人称她为“敬文娘”,因为她大儿子叫李敬文。她跟郑氏尚未出阁时,玩得极好,各自成亲后,依旧往来亲厚,如今私下里还是互叫名字。

“这可是好事。我家慕琴和慕棋都想读书,也没得法子,只好跟着哥哥们学。认得几个字,心更痒痒了。敬文敬武他们白天要上学,没多少空闲教她们。我又不像你,还认得字,能教红椒她们;我是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可不是干着急么!菊花你说,要咋办,我准听你的。”

一听郑氏的提议,敬文娘就急慌慌地表白道。

郑氏跟嫂子刘氏相视一笑,道:“这也不是啥难事。咱们乡下,本就没那么多穷规矩。如今靠着书院和医学院,只好讲究些,也免得被那些读书人非议。我们多邀些人家,把闺女集中起来,请个老夫子教她们,这也不算太出格。”

敬文娘听了眼前一亮。

刘氏也道:“我娘家那边就是这么干的。我们这里,因书院和医学院来往的男人多了些,才不敢把闺女对外放,要不然,怕是早就有人送闺女上学了。”

郑氏点头道:“就是这么回事。我想这也不算什么大事,咱们早早地把女娃儿送去开蒙,然后学到十来岁,就让她们回来。一来这时候也认了不少字,能自己在家看书了;二来年纪大了也避嫌,人家也不好说啥。”

敬文娘拍手道:“这法子好。十岁就回来不读了,人再没话说的。”

于是几人商议,让敬文娘回娘家,在老村那边联络有闺女的人家;刘氏则在山边走访。

等把人都归拢了,计了人数,再找合适的地方,请两个年高有德的夫子,每天各自教授一个多时辰的课业,也尽够了。

反正青山书院就在村里,最不缺的就是来游学论讲的读书人了。年轻书生多,年纪大的更不少。坐馆教学,既能解决生计问题,还不耽误他们求学,一举两得的好事,不愁请不到人。

这事果然就像郑氏说的,并不难。

那些庄户人家,巴不得闺女也能识些字,学些贤德淑良的教导,将来也能嫁得好一些,因此没有不乐意的。

更有一桩好处:这办学堂和请夫子的大头开支,根本不用他们出,张家、郑家、刘家、李家这些大户人家全包了,他们只要随意出些束脩,表示尊师重道的意思就成。

如此一来,这女学堂就紧锣密鼓地筹办起来。

郑家特地腾空了一户下人住的院子作为学堂,就在秦枫家附近,单等中秋过后开学。

不说郑氏为闺女争取接触外面的机会,且说小葱,跟在云影身边学医,这日午后,迎来了一个儿时相伴长大的玩伴,即李长明的大儿子——李敬文。

在此之前,先介绍一下清南村有数的人家儿女,也免得人物多了,容易混淆。

在清南村,原本李姓是大户,其余都是杂姓。

十六年前,周夫子隐居在此教书,有三个弟子格外出色,分别是张杨、赵耘、刘四顺。后来都中了进士,如今在外做官。如此一来,那张家、郑家、刘家、赵家就随之而起,也发达起来了。

在这些大户人家中,有几户因子孙繁茂和名字奇特,被小娃儿们编出一则顺口溜,听得人好笑,却便于认记:

张郑两家瓜果蔬菜满园香,

刘家泥鳅黄鳝鱼虾一池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