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然和哥哥躲在门口偷听,安齐听说要搬到县里去住,不由很是兴奋。男孩子都喜欢热闹稀奇的东西,只是娘亲说的也对,县城里什么都贵,需要很多钱,这可怎么办呢?爹爹可以出去谋个差事,妹妹会画画能赚钱,娘亲会刺绣,也能挣钱,好像家里就他一个人没用,是吃闲饭的。安齐的情绪很快又低落下来。

这时,安然忽然跑出去,拉着爹爹的手道:“爹爹,要不你去给县尊大人当文书吧!”文书就是师爷。

赵世华先是一愣,而后便是一喜。是啊,若是能去给县尊大人当文书,一来可以学习如何处理政务,二来也可以安置家人,也不必担心姚家报复。这可是一举两得的好事。以此次科考来看,朝廷要选的就是能办事的人才,他若能在县尊大人手底下历练一年,到了明年会试,他就更有把握了。赵世华越想越觉得这个主意好。

只是,县尊大人身边有一位陈师爷了啊!

不过,事在人为,既然想到这么好的一条路,总要努力试试看才行。就算钱大人这里不行,或许可以让钱大人介绍他到其他同年朋友那里当师爷也成啊!

“对了,囡囡,你怎么知道县尊大人的文书?”赵世华忽然反应过来,他家小囡囡是不是太聪明了点?

安然不以为意地回道:“上次小舅舅来报信,就说是县尊大人身边的陈师爷将爹爹中了的消息告诉他的。囡囡就问了什么是师爷,舅舅说,师爷就是文书,是帮助县尊大人打理政务的。”

赵世华点点头,对女儿的聪明又高看了一眼。这丫头要是个儿子,他们赵家只怕就真的要兴旺起来了。

说到这里,赵世华转头对顾宛娘道:“我去一趟县里,找县尊大人说说看。我记得县尊大人身边的陈师爷年纪也不小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要回去养老了。我先跟县尊大人说说,要是有了空缺,也免得被别人谋了去。”

“那你先去找找我大哥,听说他在县尊大人面前也还能说上几句话。”顾宛娘点点头,也觉得去给县尊大人当文书不错。只是这差事好像很忙,不知道会不会耽误丈夫读书。

顾宛娘当晚就帮赵世华装了一袋新米,第二天,赵世华就雇了村里的牛车到了镇上,又在镇上雇了辆马车赶去岳父家。

------题外话------

感谢给筝送钻送花的亲们!

第二十七章 事成

赵世华过了三天才回家,回来的时候却是顾胜武送回来的。安然见爹爹满脸喜色,就知道事情办成了。

果然,赵世华跳下马车,第一件事情就是抱起安然举得高高的转了个圈儿,而后在她脸上重重地亲了一口,接着笑道:“爹爹的小宝贝,你真是爹爹的小福星。我们很快就要搬到县里去了。”

这时,顾胜武停好马车,将马解下了栓到院子里的杏树下,抱着一个小盒子走了过来,对顾宛娘道:“姐,你放心,姐夫的差事都说好了。钱大人身边的陈师爷年纪大了,说了今年年底就要回乡养老,钱大人正在为难上哪儿找称心的师爷呢!我们已经跟钱大人说好了,钱大人让姐夫十月前过去,先跟着陈师爷学习两个月,以后就顶陈师爷的班了。”

顾宛娘听到这里,也不禁欣喜地笑了。尽管丈夫没有明说,但她还是猜到了丈夫在担心什么,虽然她很舍不得离开这个家,但为了孩子和丈夫,离开这里去县里也好。

顾胜武这次过来还带来了顾家为赵家小姑赵云杏添妆的东西。几匹喜色的软纱细麻布,一副银头面。知道赵家小姑也嫁了个秀才,据说考得还不错,以后说不定也是前途无量,顾家既然能拉得上关系,自然要抓住机会交好的。

那银头面的样式正是安然亲自设计的石榴系列。发梳、发簪、耳坠、项链、手镯、戒指,整个一套都是以裂口的石榴和绽放的石榴花为主题的,石榴寓意多子,用来送嫁倒是再合适不过。

赵云杏见了,欢喜得不行。长这么大,她还是第一次有了这么多的首饰,还是银的,就连娘和几个嫂子都没有。

容氏得意地将整副头面摆出来给大家看,谁见了都忍不住眼红。

这也是大大地给顾宛娘长脸的事情,自此后村里的人见了容氏都忍不住要夸夸她福气好,找了顾氏那么好的儿媳和顾家那么好的亲家。

容氏每每听到这些都乐得合不拢嘴,只王氏背地里总哼哼,但自家娘家只送了十斤白面过来,连老三何氏娘家都不如,她没底气,这才没有公开说什么。但想起那一整套的头面,她就妒忌得不行!她也是个聪明的,她想,既然顾家给小姑添妆都能送这样一份大礼,对顾氏这个女儿还能差了?顾宛娘现在不知道有多少好东西呢?

既然决定了离开西林镇去县城,赵世华便开始做准备了。

家里的屋子,他打算托付给二老照看,家里的鸡鸭粮食田地什么的,也都留给二老。

正好顾家的生意越做越大,已经决定搬到县城,宅子都买好了,赵世华便托舅兄帮忙找一处小宅子租下来,等把地里的再生稻收了就搬到县城去。

赵世华这次去顾家,顾胜文便将上个月银楼的帐给他看,又将六十多两银子的分成给了他。赵世华没有看账本,却收下了银子。现在他正是需要用钱的时候,就不跟舅兄客气了,不说女儿设计的花样是不是真的有用,总之这份情他记下了,今后一并还就是了。

赵世华将自己即将去县里,要给县尊大人当师爷的事情告诉二老,又将家里的田地屋舍等托付给二老照看。容氏很高兴,在她看来,儿子就算以后不考举人,一辈子给县尊大人当师爷,那也是很好很体面的事情。而赵茂生却迟疑地问道:“给县尊大人当师爷会不会很忙?不会影响你看书吧?”

赵世华笑着安慰二老道:“爹,娘,你们放心。如果现在就熟悉如何处理政务,等到明年乡试的时候,只有好处。事实上本科的考试,就有如何处理政务的内容了。”

二老听到这里,俱都含笑点了点头。既然儿子这么说,他们自然相信。

晚上,赵家老大和老三两家也知道了这个好消息,一家人再一次聚在一起庆祝。难得就连王氏都没有说什么酸话,反而一个劲地奉承赵世华,让赵世华颇有些不适应。

安然和两个堂姐,两个哥哥坐在小桌子上,听着大人那边说话,心里美滋滋的。他们家的好日子就要到了啊!要知道,县尊大人的文书虽然没有品级,只是县尊大人的私人幕僚,但要是得县尊大人信任,那实权也是很大的。在安然前生,那就相当于县长秘书,说出去也算是个人物了。当然,安然最高兴的是,爹爹从现在就开始学习如何处理政务,明年科举一定可以考上的!

赵茂生倒是想开口让赵世华将侄儿南哥儿一起带上,但想着王氏过去是怎么对待老二一家的,这话就没脸说出口。

赵世华也想到了南哥儿。这是他第一个侄儿,出生的时候他还没有成家,那几乎就是当自己的儿子疼爱的。南哥儿会说话他就教他认字,三岁就给他正式启蒙,每天不管干活儿干得多累,都会抽出时间教孩子读书认字。这个孩子,就是他一手带大的啊!还是去年分家出去以后,王氏也没脸让南哥儿上他家去,南哥儿才被送去邻村的蒙学馆里继续读书的。

但现在还不行,现在他在县城还没站稳脚跟,万一有个什么事,自己一家人自然是祸福与共,但耽误了侄儿就不好了。他想着,等明年开春要是他在县里站稳了脚跟,就把南哥儿接过去,送到县学里读书,晚上他还可以指导一下。这样过两年就可以让南哥儿下场试试了。

以后,他们赵家还需要南哥儿齐哥儿一起撑起来。

------题外话------

这章内容有点少,下一章一定多写点。

第二十八章 安然落水

农闲时候,孩子们每天都在外面疯跑,撵鸡打狗的好不快活。虽然赵安齐是个懂事听话的孩子,但也还是个孩子,看到别的孩子出去玩了,他自然也心痒。赵世华和顾宛娘也不是古板的父母,家里没有事,功课也完成了,就让两个孩子出去跟村里的孩子一起玩。

八月,枣子成熟了。村子里的小河边有三棵枣树,长得高高的,树上满是刺,孩子们想吃个枣还真不容易。

安然前世是想吃什么就有什么的,倒也不是很喜欢吃枣,但如今在这小山村里,基本上就很少吃到水果了,好不容易有几棵无主的枣树,自然也馋。特别是安然将山上列为危险的禁地以后,兄妹两个也只能去河边找吃的了。好在河边也有地瓜,只是被村里的孩子们都刨得差不多了。如今枣子成熟了,自然是那些野果子比不上的诱惑。

就在赵云杏成亲前两天的午后,兄妹两个吃了饭也不去歇午觉,听到邻居王三婶家九岁的阿旺哥一招呼,便跟着人家跑了。

到了小河边,只见三棵枣树下已经围着一群孩子了,一个个手拿长竹竿,正往树上打,掉下来枣子就一窝蜂跑去抢。为此,这些孩子没少打架,但今天你抢了我的,明天我抢了你的,孩子们打过就算了。抢到吃的难免被人打一顿,但依旧乐呵呵的,第二天还是好伙伴,仍旧一起玩。

安齐可舍不得让安然过去,要是不小心遭受池鱼之殃被人打了怎么得了?

“你在外面看着,等会儿哥哥打了来给你吃。”

安然点点头,乖乖地站得远远的。

只见长得颇为强壮的阿旺哥手拿一根长竹竿,一下一下重重地打着高高的枣树,一个个拇指大的枣子便簌簌地往下落。安齐在树下跟一群孩子争抢着,时不时就被人推攘一把,看得安然心疼得很。

因为枣树是在小河边的,有些枣子就掉到了小河了。那一段小河里水不深,孩子们裤脚也不挽起来就往小河里跳。安然无意中看到有一个枣子顺着河水漂下来了,当即也来不及多想,便追着枣子跳到河里。与此同时,岸上的其他孩子也看到了河里的枣子,一窝蜂地扑了过来。

慌乱中,也不知道是谁推了安然一把,安然脚一滑,就掉进了下面一个专门挖出来蓄水洗衣服的大坑。

那是一个足有四五尺深的大坑,四岁的安然一掉下去就没了顶,而孩子们抢到枣子便上岸去了,竟然没有人发现。

安齐没有看到妹妹,着急了,一把推开前面拦着他要抢枣的孩子,高声吼道:“我妹妹呢?我妹妹在哪儿?”

安齐红着眼睛,慌乱地四处寻找着。

这时,只见一个人影飞快地跑了过来,一下子就跳进那个蓄水的深坑里,很快就捞出一个**的小孩子来,不是安然是谁?

“妹妹?”

安齐飞快地跑了过去,只见安然浑身是水的躺在堂兄赵安南怀中,满头满脸的淤泥,四肢无力地垂在地上,一动不动。

“妹妹!”安齐急得眼睛都红了,一下子扑过去,不住地摇晃着安然的身体。

“囡囡?囡囡?”安南轻轻拍着安然满是淤泥的小脸,又去摸她的脉搏。直到感觉到脉搏微弱的跳动,他才真正松了口气。同时也有些庆幸自己没有去学堂,庆幸自己恰好在河边散步,恰好就看到了安然落水。

原来,安南的夫子年纪大了,前几日贪凉,喝了凉水闹肚子,拉得整个人都瘦了一大圈儿,精神头也远不如从前了,便歇了馆儿,也没说什么时候再开。于是,安齐就回家来了。

这时,安然在哥哥的摇晃下终于醒转过来。她缓缓挣开眼睛,随即又赶紧闭上。眼皮上有淤泥呢!她张开嘴想说话,反而吐出一口泥水来,同时鼻子里的泥水也呛得她难受,她“呸呸呸”几口将嘴里的泥水吐出来,赶紧翻了个身,让自己头朝下,又将鼻腔里的泥水呼出来大半,这才好了些。

“妹妹,你怎么样了?”安齐看着安然痛苦的样子,心疼极了。好在妹妹…

安南看安然已经醒来,也松了口气,立即抱着她往家跑。

回到家里,赵世华和顾宛娘知道女儿落水差点淹死,后怕得很,顾宛娘抱着女儿就不放,也不管她身上又是水又是泥,赵世华谢过安南,赶紧去厨房烧水给安然洗澡。

等水烧好了,顾宛娘给安然洗了澡换了衣服放到床上,紧接着便大步出去,拉着安齐就是一顿打。

“谁让你带着妹妹去河边的?不就是几个枣儿吗?你就这么馋?啊?”

“我不是让你看好妹妹的吗?你怎么看的?”

“要是你妹妹出了什么事,你让娘怎么活?”

“你就是这么当哥哥的?”

顾宛娘一边打一边哭。

安齐心中又是后怕又是愧疚,任娘亲打在自己身上也不知道躲,只是低着头也不开口认错求饶。

赵世华在一旁见了也不劝,他觉得安齐这么大了,没有看好妹妹,的确该打。

安然想不到爹娘会把所有的错都推给哥哥,连忙从床上挣扎着起来,一路小跑出来扑到哥哥身前,拦着娘亲道:“娘,你别打哥哥。是囡囡不好,不怪哥哥。哥哥让囡囡躲得远远的,怕别人打到我,是囡囡不听话,自己跳到河里捡枣的。娘打囡囡吧,囡囡以后再也不下河了…”

顾宛娘哪里舍得打安然,一把抱住她就再次语无伦次地大哭起来。

“囡囡以后不能再这样吓娘亲了,咱们以后再也不去河边玩了。你差点把娘亲吓死你知不知道…”

安然连连保证自己再也不去河边了,以后做什么都小心,慢慢劝着娘亲,才让顾宛娘平静下来。

安然想起先前的事情也是一阵后怕,要是安南哥哥晚来一点,说不定她就真的淹死了。其实说起来真是有些冤枉,她本来是会游泳的,可是刚才掉进水坑的时候是倒栽进去的,她的头埋进了坑底的淤泥里,一时有些头晕,所以才没及时浮上来。

傍晚,赵世华估摸着大哥大嫂应该都回来了,便将自己喜欢的笔墨纸砚收拾出来,又取了十两银子包好放在砚台里,装在一个小篮子里,带着妻子儿女一起去大哥家,感谢安南救了安然。

刚刚走到院子门口,就听到大嫂在屋里唠叨道:“我们南哥儿救了然姐儿呢,老二一家居然一点表示都没有,连个外人都不如…这要是救了别家的孩子,怎么着也要好好备一份大礼谢谢我们南哥儿吧?”

第二十九章 感恩的心

安南立即打断母亲的话道:“娘,囡囡是我妹妹,我救她不是应该的吗?你都说些什么啊!再说了,二叔从小给我启蒙,教我读书认字,也没看到你说过二叔几句好话。”

安淑也跟着说了一句道:“娘,咱们和二叔虽然分了家,可还是一家人啊!您不说这些话不成吗?要是让爹爹知道了,又要恼你。”

院子外面,赵世华和顾宛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这个时候进去似乎不太合适啊。

安然见了,让爹娘往回走了一段,她和安齐则大声叫道:“大哥,大姐,囡囡来了!”

屋里王氏听到声音,本来想要将一对“吃里爬外”的儿女骂一顿的,当即也闭了嘴。她赶紧含笑出来,本打算将安然的谢礼接过来,却看到两个孩子两手空空,脸色立即就变了,冷声道:“哟,然姐儿这是来谢你大哥来了?可真是有诚意啊,两手空空就上门来了。”

“娘!”赵安南又羞又怒,不知道自己的娘亲平日里看着还是挺好的,怎么现在动不动说话就这么刻薄难听。

安然知道大伯母是什么人,自然也不会跟她计较。她上前两步拉住安南的手,认真地说道:“囡囡谢谢大哥救命之恩。囡囡会一辈子铭记在心的。”

王氏听了,忍不住又冷笑一声道:“哟,瞧瞧我们然姐儿可真会说话啊!”王氏自然想不到,十多年后,整个赵氏家族都会因为这个孩子的这句承诺受益上百年。

这时,赵世华和顾宛娘终于到了。王氏看到赵世华手中的篮子,脸色才变得好看起来,忙迎上去道:“都是一家人,来就来嘛,还带什么东西。”话虽如此,她却立即伸手将赵世华手中的篮子接了过去,当即就开始翻检道,“我看看二叔给我们南哥儿带了什么好东西…”

安南见了自家娘亲贪婪善变的样子,只觉得脸上发烫,忙将二叔一家请进屋里去。赵世华见他不自在,含笑拍拍他的肩膀说:“别多想,你娘是你娘,你是你。再说了,你娘是什么人,二叔还不知道?她就是说话难听些罢了,倒也没有坏心,你以后多开导她就是了。”

安南点点头:“嗯,侄儿知道了。谢谢二叔。”

赵世华轻笑道:“跟二叔客气什么?倒是二叔今天是特意来谢你的。虽说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但你救了囡囡,二叔心里记着呢!要是囡囡真的出了事,可就要了二叔二婶半条命了。说起来,你可是我们一家子的救命恩人。”

安南听二叔这么说,越发觉得不好意思了。他救囡囡不是应该的吗?就算不是囡囡,就算是陌生人,看到这种情况也要救啊!

“对了,你爹没在家?”赵世华转移话题道。

安南回道:“我爹趁着这几天地里没什么事儿,去山上采药去了。”

赵世华点点头,他本来是找大哥商量事情的,既然大哥不在,先跟爹娘和大嫂说说也行。

这时,听到声音的赵家二老、老三两口子以及赵云杏都出来了。这个时候天刚刚擦黑,大家原本都在后面的厨房做饭呢!

“说是今天囡囡掉水里了?来,奶奶看看!”容氏招招手,将安然叫了过去。

赵茂生也将安然拉过去仔细看了看,这才放心地点点头,又摸着安然的头道:“以后可不能再去河边玩儿了。想吃枣儿告诉爷爷,爷爷帮你打去。”

安然乖巧地答应着,心里说不出的感动。爷爷奶奶真好!

三叔三婶也关心地问了几句,心里都有些后怕。三叔还拉着安齐说,以后想吃什么告诉他,他帮她们摘去。

因为三叔三婶还没有孩子,对大哥二哥家的几个孩子都很疼爱,安然忍不住在心中感叹,重生在这个家里可真幸福啊!不但有疼爱自己的爹娘哥哥,还有这么好的爷爷奶奶,大伯堂兄堂姐也很好,三叔三婶就更不用说了,都几乎将她当自己的孩子了。唯一不和谐的大伯母王氏,也算不上什么坏人,不过是有些小心眼,再加上说话难听些罢了。总体说来,赵家这一家子都是难得的好人啊!

这时,在篮子里找到十两银子的王氏笑呵呵的出来了。她是真的想不到这次老二能这么大方。十两银子啊!他们家三年也不一定能攒下这么多银子。不知道老二家哪儿来这么多的银子,但她转念一想,自己的儿子救了然姐儿,然姐儿那丫头可是老二两口子的心头肉,就是把家里的钱都给她,也是应该的。

这时,赵家老大赵世荣终于扛着锄头背着背篓回来了。

一家人干脆把米面合到一起,在二老的厨房做了饭,围坐着一起热热闹闹的吃了一个团圆饭。

饭后,赵世华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说:“等明年开春,如果我在县里一切顺利,我想把安南也带去县里。安南可以去县学,总比我们乡下的学堂好得多。大哥你看呢?”

赵世荣自然是喜出望外。“好,当然好。”

王氏也高兴地裂开了嘴,却又忽然插了一句道:“二叔啊,你也知道大哥家里穷,听说县学里学费可不便宜…”

这就叫什么,那啥改不了吃那啥。几句话功夫,又真相毕露了。赵安南低着头,一张脸涨得通红,觉得自己没脸见人了。

赵世华现在一点都不生气了,反而笑道:“大嫂放心,南哥儿去了县里,一切费用自然由我承担。”

王氏一听,立即又高兴起来,连连夸赞道:“二叔就是对我家南哥儿好。呵呵,二叔放心,等我家南哥儿以后考了状元,一定会孝敬你的。”

赵安南感到羞愧,赵世华倒是含笑连连点头道:“那我就等着南哥儿将来孝顺我了。”

何氏看了看大嫂那个样子,心中鄙夷。也不是没见过贪婪的,但脸皮厚成像大嫂那样的,实在罕见。何氏此刻多么想自己也有个儿子啊,二伯连王氏的儿子都肯照顾,要是她和老三有了儿子,二伯肯定也会照应的。只是,都成亲两年了,她怎么还没有孩子呢?

赵家二老心中也是感动不已,这才是一家人该有的样子啊!看到他们几兄弟能这样和睦,他们以后就是入了土,也能安心了。

------题外话------

有些人物,不得不做铺垫,亲们耐心一点哈,种田文就是这样家长里短的。

第三十章 小姑出嫁

八月十二,魏秀才大清早就请人抬着花轿过来接新娘子了,估计半夜就出门了。

小姑父进门的时候,安然只见他红光满面,笑意融融,显然对这桩婚事非常满意。乡下人成亲不像城里那么多花样儿,安然也没有看到小姑父念什么催妆诗,也没有人为难他不让进门,不过红包还是要给的,至于里面装了多少钱另说,总之有这么个意思就行。

很快,新郎就被迎进堂屋里。安南带着安柔和安齐安然几个上前去,甜甜地叫了一声“小姑父”,就一人得了一个红包。安淑照说也是晚辈,也可以出来叫人拿个红包的,但毕竟年龄在那里,今天家里人多,容氏吩咐她就在房里呆着不要出来。

见此,大姑姑忙让自己的孩子也上去叫人。于是,大姑姑家的两个表哥,两个表姐妹也赶紧上前叫人,同样一人得了一个红包,随后便交到到了大姑姑手里。

安然看着大姑姑摸着红包满脸喜色的样子,赶紧捏了捏自己手中的红包,似乎有十个大钱?据说村东头来福的姐姐出门的时候,他作为唯一的小舅子也不过只得了四个大钱,安然他们可是侄儿侄女,又这么多个,小姑父居然准备的是十个大钱一个的红包,看来小姑父可不是吝啬的人!

安然高高兴兴地跑进西厢房,只见小姑姑穿上大红的嫁衣,头上戴着舅舅家送的银头面,两鬓上还戴了两朵大红的绢花,幸而脸上并没有敷太多粉,胭脂也上得很薄,完全将她的美衬托了出来,看着竟比平常美了十倍不止。果然是人靠衣装啊!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只要肯打扮,十五六岁的小姑娘,哪有不水灵不漂亮的。

“小姑姑,囡囡看到小姑父了!小姑父给囡囡红包了!”

赵云杏红着脸看着安然,抿嘴一笑,低着头没有说话。

安然继续卖萌道:“囡囡祝愿小姑姑和小姑父百年好合,儿孙满堂!小姑姑,囡囡说得好吧?快给红包!给囡囡红包!”

“你这孩子,上哪儿学的这些吉祥话?不过倒是挺好听的。”顾宛娘指着安然的额头笑骂道,“今天要红包只管找你小姑父要去,可没有找小姑姑要红包的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