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然略带失望地“哦”了一声,又跑出去了。不过是为了祝福小姑姑顺便逗大家乐罢了,她的脸皮可没那么厚,哪里好意思再去找小姑父要第二回红包?

新郎到了,新娘就要出门了。赵云杏之前还满脸羞涩喜悦呢,如今想起就要离开父母,又忍不住哭了出来。

容氏和顾宛娘不住地劝解她,何氏赶紧找了湿帕子给她擦眼睛,王氏站在一旁撇撇嘴没有说话。昨晚赵世荣交代过,她今天要是说错一句话,就等着今晚挨打。为此,王氏一直忍着,能不说话就尽量不说话。

擦了脸,重新上了妆,顾宛娘取了绣着鸳鸯戏水的大红盖头给赵云杏盖上,便推着她出门去。

来到堂屋里,赵家二老端坐在堂上,小姑姑与小姑父一起给二老跪下磕了头。容氏含泪叮嘱了些嫁了人就要好好孝顺婆婆体贴丈夫疼爱孩子之类的话,便含着泪打发他们出门。

赵云杏想起爹娘疼爱了自己十几年,自己最后却要嫁到别人家里,孝顺别人的父母,自己的父母却无法照料,不由再次哭出来。

容氏也舍不得地哭红了眼睛,受了女儿女婿的礼,便侧过头去不敢再看,只一再催着她出门。顾宛娘将赵云杏扶起来,赵世华亲自将她背进花轿里,魏清源骑上毛驴,花轿就起轿了。

安然之前看到小姑姑哭着给爷爷奶奶磕头,那不舍的样子让她也觉得很是心酸。要知道古代可不像她前世,出嫁了也随时可以回娘家去,但随后看到新郎骑毛驴的时候她又忍不住觉得好笑。

以前看新郎官都是穿着状元袍,胸带大红花,骑着高头大马来迎亲的,没想到来到古代看到的第一场婚礼居然是这样的。但谁让乡下人穷啊,哪里找马去?只好骑毛驴了,就这还是借的别人家的呢!

接着,她就看到奶奶容氏红着眼睛端着一碗清水,抓了一把米扔在了花轿后面,紧接着又将碗里的水向着花轿泼了出去。

安然瞪大眼睛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啊!

看着村里的孩子们拍着手欢呼着跟着花轿跑,安然心里忽然涌出一种别样的悲哀。她也是女儿,有一天,她是不是也会像小姑姑这样嫁出去,娘亲也会抓一把米,端一碗水把她“泼”出去?从此以后,她就再也见不到疼爱自己的爹爹娘亲和哥哥了么?

“妹妹,妹妹你怎么了?”安齐看妹妹远望着小姑姑的花轿在发呆,叫了两声都没应,不由担心地推了推她。

村里无论娶媳妇嫁闺女都是大喜事,特别是小孩子们都很高兴,一来可以看热闹,二来也能吃些零嘴。可为什么妹妹却不高兴呢?先前得到红包时她不是还很欢喜的吗?

安然忽然回头,一双泪汪汪的眼睛看着安齐道:“囡囡不要长大,囡囡不要嫁人,囡囡不要变成‘泼出去的水’,呜呜呜呜…”

安齐看妹妹哭了,便什么都顾不得了,赶紧将她抱在怀里,一边拍着她的背,一边顺着她的话哄道:“好,只要囡囡不想嫁,就不嫁人。囡囡是爹娘的宝贝,不会变成泼出去的水,哥哥一辈子都疼爱囡囡…”

“囡囡不信!”安然哽咽了几声道,“人家都说‘娶了媳妇忘了娘’,连娘都能忘了,更何况我这个妹妹了。哇!囡囡不要哥哥忘了囡囡…”

安齐急得满脸通红,半天才憋出一句话来:“哥哥不会忘了娘的,也不会忘了囡囡,囡囡是哥哥最宝贝的妹妹,哥哥一辈子都最疼爱囡囡,媳妇儿哪有妹妹好…”要是可以,他才不想娶媳妇呢!

“真的?那囡囡长大了不嫁人,让哥哥养一辈子!”安然抬起头来,含泪的双眼直直地盯着哥哥。她就要巴着哥哥,让哥哥养一辈子,她长大了也不嫁人!

“真的!”安齐重重地点头。只要妹妹不哭就好,他哪里还有心思去想自己究竟做出了怎样的承诺。

“那哥哥和囡囡拉钩!”安然伸出弯弯的小指头跟哥哥拉了钩盖了章,这才收了泪水高兴起来。

这时,只听身后“扑哧”一声,原来是有人没忍住笑出声来。

安然和安齐转身一看,只见娘亲奶奶和三婶都站在不远处,正含笑看着他们呢。

“这孩子,上哪儿听来的胡话?还知道‘娶了媳妇忘了娘’呢!呵呵!”顾宛娘将安然拉过去搂在怀中,柔声道,“囡囡放心,你永远都是娘的小心肝儿,就是‘泼出去’了,也还在娘亲心里。”

安然在娘亲怀中红了脸,怎么都不肯抬起头来。刚才为了哄哥哥答应自己,她居然像个孩子一样哭闹卖乖,呜呜呜,真是太丢脸了…

后面还有些什么仪式安然就不知道了,她是不能跟着去的。

但送嫁回来的爹爹大伯和三叔都是满面红光的,说魏家条件不错,妹妹嫁过去不会吃苦的。

三天后,赵云杏和魏清源回门,赵云杏将继女魏秀芹也带来了,说这孩子太害羞了些,让安然跟她玩一玩,改改她怯懦的性子。

容氏见女儿对丈夫前妻的孩子这样好,也不住地称赞她做得对。虽然不是自己亲生的,但孩子这么小,可不能亏待了。

安然看小姑姑的神情就知道她一定过得很幸福,这样爷爷奶奶爹爹大伯三叔都会高兴吧。

魏秀芹今年四岁,是二月出生的,安然是五月的生辰,算是妹妹。不过现在安然俨然一个小姐姐的样子,拉着害羞的妹妹去拿糖果糕点吃,又教她用绳子玩翻花的小游戏,还铺了纸写字画画给她看,同时小嘴不停地跟她说话。

魏秀芹生性怯懦,但是对安然这个跟自己差不多大,长得又可爱的孩子却没有戒心,不用赵云杏怎么哄就跟着安然走了。安然由此便可以看出来,小姑姑虽然嫁过去才两天,只怕已经比小姑父更得这位小表姐喜欢。

其实安然很有些奇怪,要说小姑父长得也不难看,性子看起来也挺温和的,小表姐怕他做什么啊?那是魏秀芹的父亲,是除了她生母以外这个世界上最亲最亲的人了呀!

却说魏清源看到女儿和安然一起玩耍,原本怯懦的小脸上也变得轻松自然了许多,时不时还露出一抹羞涩的微笑来,心中更是感激妻子用心良苦。

原本今天回门,他是不打算带魏秀芹的,毕竟是前妻生的孩子,回门就带着,哪个岳家会喜欢?但赵云杏坚持要带,说既然她嫁给了他,秀芹就是她的女儿,赵家也是孩子的外祖家,自然要带过去认认门的。

如今看到赵家的人对女儿都是真心的疼爱,他如何能不感激?自此后,他对赵云杏也越发好了。

当然,赵家对魏秀芹也不全是一团和气的,比如赵家大姑姑就嘀咕了一声道:“小妹怎么把那个拖油瓶也带来了?”

王氏也撇撇嘴道:“看那丫头那见不得人的样子,还是秀才的闺女呢,还不如我家柔姐儿小时候。”

但这两人随即便收到容氏的怒眼,立即就消停不少,不敢明着再说这种话了。

容氏也对魏秀芹很好,昨天就买了糕点准备着,等她来了,还亲自去煮了鸡蛋给她吃。当然,安然和安柔也有。其他几个大孩子就没有了。

安然怕烫了手,是将鸡蛋给各个安齐剥的,而魏秀芹却直接将鸡蛋拿给了赵云杏。看来,她是很喜欢这个娘亲了。安然想,现在的魏秀芹就好像前世的自己,一直梦想着有个妈妈,好不容易有了妈妈,只要对自己不是太坏,心里总是高兴的。而小姑姑对魏秀芹是真心的好,魏秀芹肯定也能感受到,所以才这样依恋她。

而在赵云杏来说,她对魏家的第一印象就非常好。

她从来没有见过那么漂亮那么宽敞的房子,想着大姐一家挤在两间又暗又潮的小屋子里,再看看魏家如此宽敞明亮的房子,她觉得自己幸福得像在做梦一样。每次想到这些,她心里就对二哥充满了感激。要不是二哥心里想着她,将夫君带去家里,她怎么会有这样一份好姻缘?若不是二哥考中了秀才,夫君也不会娶她。

赵云杏心中充满了幸福和感激,对婆母非常孝顺,对夫君前妻留下的女儿也就特别的温和耐心,因此没两天就得到了孩子的信任和依赖,成天像个小尾巴似的跟着她这位新娘亲。

赵云杏不但长得好看,人又勤快。以前在娘家还下地干活儿,如今到了魏家只需要操持家务洗衣做饭收拾屋子就行,她觉得自己好像一下子掉进了福窝里,家里的事情总是抢着做,还总觉得日子过得太清闲,有点时间就跟着婆母做女红,要不然就跟着夫君认字读书。

魏清源原本就是端方君子,他见赵云杏温柔善良又孝顺,人又长得好,自然也对她极好。赵云杏从小就跟着哥哥认了些字的,不过从来都是在沙地上画,从没有用毛笔写过。魏清源知道了,又怜又爱,后来每天晚上都会抽时间教她写字,红袖添香,颇有情趣,夫妻之间也越发恩爱了。

因而,自赵云杏进门,一家人很快便处得和和睦睦。刘氏逢人便夸新娶的儿媳妇好,连魏清源亡妻的娘家也对这个继室很满意。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但就看眼前,也知道赵云杏这门婚事没有许错。

------题外话------

这一章分量足吧!

第三十一章 开始新生活

一转眼就到了九月,赵世华每天都去田里看再生稻,记录生长情况,眼看着抽出了稻穗,扬花,慢慢变得饱满,慢慢弯下腰来,慢慢散开,变成金黄。

村里的人都来看稀奇,见真的长出稻穗来,一个个都很惊奇,随后就变成了惊喜。明年,他们也可以这么干!这增收的粮食,足够让他们的孩子吃饱肚子了。

赵世华一点都不藏私,将自己的经验全都告诉了乡亲们,还特别将稻桩的高度、后期的施肥等情况跟大家强调了几次,乡亲们都很是感激。

九月中旬,再生稻正式收获了。乡亲们自发地都来帮忙,反而拦着赵世华不让他这个秀才老爷下田。不到半天,乡亲们就把田里的稻穗全都割回来了,在晒场上晒了一天,第二天就把稻子碾了下来。经过三天的暴晒,乡亲们又帮着扬尘,将稻子里的灰尘和干瘪的空壳都扬出去,将干干净净的稻子收起来,最后欢欢喜喜地过秤。嗬!竟然有第一季产量的一半!

最后,乡亲们自己也总结出来了,这再生稻看起来稻穗并不比第一次少多少,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再生稻空壳太多,这才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原因。

乡亲们也在想,为什么再生稻空壳这么多呢?有的认为是肥不够,有的认为是天气不对,各有各的说法。后来找赵世华,赵世华也不清楚,让大家明年多施追肥试试看,至于气候原因,他不是老天爷,他也没办法。

收了再生稻,赵世华又将自己荒地明年的打算告诉爹娘,嘱咐他们到时候别忘了播种,告诉他们菜籽可以榨油,顾家已经在打算开榨油作坊了,明年一定能卖个好价钱的。

赵家二老连连答应。儿子是秀才呢,他说可以榨油就一定可以榨油,他说能卖个好价钱就一定能卖个好价钱。

九月底,赵世华一家收拾了细软便搬到县城里去了。

顾家头天就来了两辆马车帮他们搬家,一辆马车坐人,一辆马车拉东西。

家具什么的赵世华都没有带,顾胜武说县城里帮他们典的房子里有。他们只需带上衣服被子和这两三个月要吃的粮食就行了。

安然卯时就被娘亲叫起来了,睡眼惺忪地穿好衣服,哥哥已经端了水过来帮她洗脸梳头。可是,安齐洗脸还行,梳头就实在难为他了。安然见娘亲太忙没时间给自己梳头,干脆将哥哥推到一边,自己在头顶上梳了一个马尾,然后取了哥哥手中的发带捆好。

嗯,这都有一年多没动手自己梳过头发了,手有点生,梳得不太好,不过也勉强过得去了。

安齐看着妹妹几下就把头发扎好了,不由得满眼的崇拜:小妹实在太能干了!连梳头都比他梳得好!

匆匆吃了点东西,就看到爷爷奶奶大伯三叔全家都来送他们了。

安然被哥哥抱到马车上,便靠着哥哥继续打瞌睡。要知道昨晚她太过兴奋,可是很晚才睡着的。安齐本来还想去给爹娘帮忙搬东西,顺便将自己的东西再检查一遍看有没有遗漏的,但妹妹靠着自己,他哪儿都去不了,只好放松身体,将妹妹挪到自己腿上,头靠在自己肩上,希望可以让妹妹睡得更舒服一点。

等安然再次醒来,他们已经在路上了,她也从哥哥怀里换到了娘亲怀里。中午的时候,他们在镇上吃了点东西,让马稍微休息了一下,喂了水和粮食,而后又赶紧出发了。等到达县城的时候,天都要黑了。两辆马车刚刚进城,城门就关上了。

马车径直来到顾家。他们要先在顾家住两天,等典的房子收拾好了再搬过去。

这一回,顾家换了一栋四进的大宅院,安然一家就住了一个小院子,舅母还拨了四个下人照顾他们,基本上是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个下人跟着。说实话,这样的日子安然还真是有些不习惯。她喜欢娘亲和哥哥给她洗脸,不喜欢让丫头碰她。

在顾家住了两天,安然一家就搬到不远处的一处独门小院里去了。院子不大,只有两进,中间的花园不过几分地的样子,里面种着大片麦冬,墙角有一棵辛夷花,院墙上爬着一片忍冬藤。安然忍不住想着,这家人以前是大夫?怎么全是药啊!可为什么不种点牡丹栀子什么的?那也是药嘛!

院子不大,但是布置得很精巧,有水井,有下水道,显见原主人是用了心的。安然以前看书一直以为古代没有下水道,现在才知道,古人也是很聪明的,房子四周以及厨房和浴室下面都修了暗沟,一直连到河里。暗沟上面盖着石板,其间有小缝可以让水流出去,不但方便倒水,也能让地面保持干爽。

后来才知道,这家人原本是药铺的掌柜,因为前不久药铺里出了事情,东家无良,将一切责任都推给掌柜。掌柜的不但把家里的积蓄全都赔了出去,最后连房子都典了才了结了官司,如今搬到老家乡下去住了。这房子之所以典出来,而不是干脆卖掉,也是想着等以后有钱了要再收回来的。

搬家以后,赵世华立即就提着礼物去拜会了县尊大人和陈师爷,而后又将安齐送到了顾少霖所在的学堂里,第二天便开始跟着陈师爷学着处理政务。

陈师爷本来就是自己年老告辞,知道县尊大人看重赵世华,又感于主家这些年对自己的信任,自然也用心教导他。县尊钱大人也时常将赵世华叫过去,着意培养。不过半个月,赵世华就基本上上手了。

陈师爷跟钱县令回话的时候将赵世华很是夸赞了一番,让钱县令也感觉自己没有看错人,对赵世华也更加信任倚重起来。

钱县令实际上也是有私心的。他看到了赵世华与众不同的才学能力,那是连州府的林学政都称赞的,所以他断定赵世华将来的成就不可限量。这样的人才,自然要早早结交,最好先施恩于人才好,说不定以后就能帮自己一把呢?

顾家看赵世华当了钱大人的师爷,又颇得钱大人看重,便又送了两个下人过来。一个粗使婆子方婶,负责打扫院子,浆洗衣服什么的。一个十五六岁的丫头晓兰,帮着顾宛娘做饭以及端茶送水之类的活计。

安齐去学堂读书去了,赵世华也每天要去县衙帮着钱大人处理政务,顾宛娘现在不用种地了,家里的事情又有人做,在家里闲得发慌,便只好整日里做针线打发时间。

现在顾家离得近,杨氏又知道顾宛娘女红好,便将女儿顾庭芳送过来让顾宛娘教导针线。顾宛娘自然不能推迟,干脆拉着安然一起学。于是,早上顾少霖将妹妹送到赵家,接了赵安齐一起去学堂,到傍晚的时候,顾少霖和赵安齐从学堂回来,正好让赵世华看看两人做功课,而后顾少霖再将妹妹顾庭芳接回去。

杨氏的意思很清楚,女儿反正早晚是赵家的人,现在就给顾宛娘自己调教,以后好赖可都不能嫌弃。而且,也有让顾庭芳和赵安齐多接触的意思,这青梅竹马感情好,将来成亲了自然也夫妻恩爱和睦。

赵安齐得了娘亲叮嘱,对顾庭芳也还耐心,有时候从学堂回来,在路上看到好吃的好玩的,给安然买的同时也会给顾庭芳带一份。杨氏听了女儿回来说起,又想到赵世华如今有了功名当了师爷,越发觉得自己这门亲事订得好。

现在家里也有钱了,自然不差安然练字的纸。于是,安齐每天下学回来就先将今天新学的字和诗文给安然讲一遍,然后安然便跟哥哥和表哥一起写功课。

这是顾少霖第一次亲眼看到安然学认字,因此被重重地打击到了。他现在才真正理解了安齐所说的,‘妹妹是天才’是什么意思。原来无论什么,只需跟她讲一遍就会了。而且,安然明明没有比他多练习,为什么她的字就是比他写得好?

顾少霖不淡定了。为了不被小表妹看不起,他忽然发奋起来,上课听得认真了,没听懂的就缠着夫子问,写字的时候也比以前认真多了。夫子跟顾胜文说的时候顾胜文都有些不敢相信,但后来想想,估计是因为现在有了安齐一起读书,有了伴又有了比较,儿子为了不被表弟比下去,自然就勤奋了。

为此,顾胜文对赵安齐也更加疼爱起来,一般顾少霖有什么,赵安齐也都有。反正女婿半个儿,外甥半个儿,也是他儿子。

顾宛娘一面感叹兄长的好,一面也一再教导儿子一定要记住舅舅对他这份情,将来一定要好好对表妹庭芳,对舅舅家,能帮忙的一定要尽全力相帮。

赵安齐点点头,舅舅对他们一家的好,他自然记在心里。因此,尽管庭芳表妹有些缠人,他也忍了。只是想着以后要一辈子跟庭芳表妹生活在一起,他心里就觉得烦。要是以后要跟他生活一辈子的人是妹妹安然,那该多好啊!

------题外话------

推荐好友央央历时两年刚刚完结的穿越巨作《眹本红妆》。央央号称龟央,虽然速度慢,但所谓慢工出细活儿,这一本《眹本红妆》可谓是央央这两年的呕心沥血之作,依然走女扮男装路线,文风清新,有活泼,有幽默,有深情,有感动,完结以后,好评如潮。

第三十二章 送礼

一转眼两个月过去了,进入腊月,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过年了。过年,赵世华肯定是要回老家去的,但县里的这些亲戚朋友肯定也要送份年礼。

好在顾家的银楼生意很不错,这几个月又分了不少钱,虽然在县里开销大,也还能剩下不少银子来。而且,顾胜文知道赵世华到了县里,又给钱县令当了师爷,衙门里要打点的地方多,送的年礼也非常丰厚。

赵家的情况衙门里的人都知道,因此送年礼也只是个心意,不过是些腊肉,禽蛋什么的,但不管是钱县令还是县丞、主簿、县尉、捕头那里,都没人挑他的理。当然,这也是赵世华平时很会为人有关系。

赵世华为人一点都不古板,又当了这么多年的农夫,并没有一般读书人的迂腐和清高。他又是个能吃苦的,不论谁让帮个忙写个信什么的他也从不推辞,跟谁都能很快打成一片。再加上经常时不时地请大家吃顿饭,酒过三圈,就称兄道弟了。因此,他来到县上不过短短两个多月,与县衙里的同僚们处得比当初陈师爷还要好。

一家人都准备好等腊月廿三衙门封印以后祭了灶就回老家,却不料十九那日钱县令忽然留下赵世华,邀请他廿五那天带着家眷到家里喝酒。原来,腊月廿五是钱大人的夫人文氏的生辰。

赵世华欣然应诺,主家有喜,他这个师爷自然要去道贺的。

晚上回家跟顾宛娘说起,顾宛娘却苦恼地向他讨主意:“今天大嫂也跟我说了。也真是凑巧了,廿五那天是文夫人的生辰,廿七那天却是周姨娘的生辰。你看,我们送什么好?”

赵世华不以为意地笑笑,说:“我们家什么情况钱大人又不是不知道,你随便送点绣品就是了,不过是份心意而已。”

“可是,总不能文夫人和周姨娘的礼物都一样吧?”顾宛娘道,“要是给周姨娘的礼送得比文夫人轻吧,周姨娘肯定要不高兴的。毕竟我们都是因为周姨娘才靠上钱大人的。可要是比文夫人重了,文夫人毕竟是正房…”

来到县上这两个多月里,顾宛娘也去过钱县令家好几次,有时候是文夫人找她过去说话解闷,有时候是周姨娘找她,不去又不好。但每次过去,她都恪守礼节,总是要先去拜见了文夫人才会去周姨娘那里,走的时候也总要去跟文夫人告辞的。

看起来,文夫人是个温婉贤惠的,而周姨娘稍微娇纵了些。

顾宛娘忍不住将自己的看法与赵世华说了,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

谁知赵世华却轻笑道:“宛娘你放心,咱们家和舅兄不同。为夫能入了大人的眼,给大人当这个师爷,可不是因为周姨娘的关系。所以,周姨娘那里,我们随便意思一下就是了,甚至当做不知道都行。毕竟钱大人只是请我们参加文夫人的生日宴会,可没有提过周姨娘半句。宛娘啊,你要知道,周姨娘再得宠也不过是个姨娘罢了。以后你也注意些,尽量少去周姨娘那里。”

顾宛娘一怔,有些不明白。安然却忍不住会心一笑,爹爹就是通透。

赵世华低头见安然唇边那一抹浅浅的笑意,也是一愣,随即笑问:“你个小丫头,你知道爹爹跟娘亲说的什么?你笑什么?”

安然得意地扬着小下巴道:“怎么听不懂?爹爹说以后少去周姨娘那里。囡囡不喜欢周姨娘,所以高兴。”

赵世华摸摸她的头叮嘱道:“这些话囡囡自己心里清楚就好了,可不要说出去。”

安然点点头,乖巧应声:“爹爹放心,囡囡知道了。”

赵世华又不放心地叮嘱了安齐一声道:“爹娘在家里说的话,连你表哥也不要说,知道吗?”

安齐点头,心里却有些不高兴。难道他比妹妹还不让人放心吗?竟然还要特意叮嘱他一声。

安然看娘亲听了爹爹的话脸上并没有几分喜色,知道她还是担心得罪了周姨娘,一时不忍,便出了个主意。

“娘啊,你要是觉得不给周姨娘送礼怕她不高兴的话,不如你备一份礼物托别人送给她,不让文夫人知道就是了嘛!这样两边都不会得罪。”

顾宛娘一听,当即便双眼一亮。“我知道了,我明天就去跟嫂子说,我们将周姨娘的礼送到周家去,周家是周姨娘娘家的人,送多重的礼过去都没人说闲话,反而能让府里的人更加看重她。”

赵世华也诧异地看着女儿。这确实是个好办法,真难为这丫头这么小居然就能想得出来。这丫头倒是随了他,聪明通透。毕竟是仙子下凡,果真是不同寻常啊!

第二天,赵安齐找了个机会悄悄问安然道:“妹妹,你为什么不喜欢那个周姨娘?少霖表哥说周姨娘帮舅舅说了很多好话,也帮爹爹说了很多好话,大人才让爹爹给他当师爷的。”

赵安齐怀疑地看着安然,担忧地问道:“难道周姨娘对你和娘亲不好?是不是她说了什么不好听的话?她看不起我们是从乡下来的?”赵安齐刚刚到学堂的时候就被人看不起,说他是从乡下来的土包子,是以有此一问。

安然撑着头斜睨着哥哥,耐心地教导他道:“哥哥,你忘了昨晚爹爹的话了?爹爹能给大人当师爷,是因为爹爹学问好,能力强,跟舅舅家和周姨娘没有太大关系。至于我不喜欢周姨娘,那是因为她是抢了别人丈夫的坏女人。”经过前世的熏陶,在安然心里,一切小三都是狐狸精,坏女人!

赵安齐怔了怔,在来到县里之前,他根本不知道姨娘是个什么东西,这还是到了学堂,听家里有钱的同学说起,才知道姨娘就是小老婆。原来妹妹不喜欢姨娘啊!他决定,他以后也不喜欢姨娘,所有姨娘都不喜欢。

第二天,顾宛娘等顾少霖和赵安齐去学堂了,又带着安然和顾庭芳回了顾家。

顾宛娘选了一幅鹅黄缎面为底绣石榴花开及开心石榴果的被面带着,让杨氏一块带去周家,算是送给周姨娘的生辰礼,祝愿她早生贵子。

而送给文夫人的,顾宛娘选了自己之前刚刚绣完的一架牡丹花开锦鸡闹春花鸟图的屏风。图还是安然画的,顾宛娘一直觉得这图画得太好,舍不得拿去卖,所以就打算摆放在家里自己看。

中国的花鸟画自唐、五代形成,到宋代才发展成熟。在这个时候,画花鸟的极少,就算有,也不甚出彩。安然前世学工笔是最没耐心的了,但当时娘亲忽然想要绣架屏风,她还是觉得绣花鸟最好看,于是画了一幅牡丹自山石后舒展而出,下面是两只锦鸡啄食的花鸟图来。

这可是顾宛娘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绣完的,用了市面上能见到的所有颜色的丝线,特别是锦鸡身上的羽毛,纤毫毕现。再加上安然画图时的立体处理,这架屏风在这个时代可谓是独一无二的珍品。当时拿去安装底座的时候,掌柜的出了一百两银子顾宛娘都没舍得卖。

其实这架屏风不大,圆形,直径不足两尺,不过是纯装饰性的小插屏。底座用的是黄花梨,雕成了火焰状捧着中间的插屏,只漆了两层清漆,既简单又透着一种富贵锦绣气息。

安然暗叹娘亲可真舍得,但除了这个,家里还真是没有什么东西好送人的。她本来想干脆去顾家的银楼挑一件首饰送给文夫人算了,但贵的她们现在还买不起,便宜的人家又看不上。想来想去,还是这架屏风最合适了,文夫人肯定会喜欢的。

顾宛娘其实想得挺周到的,杨氏将自己家连同小姑家的礼一起送到周家时,还特别提了自家小姑送的这幅被面。她说自家小姑家里不宽裕,只是个小小心意,希望周姨娘不要嫌弃云云。

收礼的是周家的大奶奶岑氏,也是杨氏的亲家母,周姨娘是她小姑。看在杨氏的面子上,岑氏当时没说什么,但等杨氏离开后却很是不屑地撇撇嘴道:“还是秀才娘子呢!一幅被面当生辰贺礼居然都拿得出手。她这是打发叫花子呢!也不知道是真的太穷还是看不起我们姑奶奶只是个姨娘。”

因此,最后她虽然也将这幅被面送到了小姑手里,却只提了顾家两句,而赵家,她觉得自己都不好意思提说。

------题外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