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好友央央历时两年刚刚完结的穿越巨作《眹本红妆》。央央号称龟央,虽然速度慢,但所谓慢工出细活儿,这一本《眹本红妆》可谓是央央这两年的呕心沥血之作,依然走女扮男装路线,文风清新,有活泼,有幽默,有深情,有感动,完结以后,好评如潮。地址筝放在文案上,亲们一点就过去了。

第三十三章 赴宴

腊月廿四衙门封印,赵世华回家祭灶神,第二天,便带着妻子儿女去钱县令家赴宴。

钱县令名明,字鹏阳,今年四十二岁,五年前中的进士,这是在合江县连任的第二期,政绩不说多么清明,但还不算昏庸。据说,钱县令家祖籍在湖北,家族里出了不少举人进士,像钱县令这样的,在家族中不过一般。

来宾送的礼物在进门以后就进行了登记,而后被送到临时的库房里收着,等主人看过以后决定怎么收捡。

男宾在外厅招待,女客被迎到二门里面,赵安齐因为年纪小,也跟着娘亲妹妹进了二门。

这是赵安齐第一次到钱县令家来,一路走来,觉得似乎也不比舅舅家漂亮多少。

钱大人家的院子也是四进的宅子。钱鹏阳有一妻三妾,两子三女。长女和两个儿子都是文氏所出,两个庶女是蒋姨娘和俞姨娘所出。蒋姨娘是从小伺候钱鹏阳的丫头,在文氏进门以后给的名分。俞姨娘是文氏的丫头,文氏怀孕的时候给钱鹏阳收房的,后来生了一个女儿才抬的姨娘。

蒋姨娘年纪比文氏还大两岁,俞姨娘也只比文氏小一岁,因此,刚刚进门风华正茂的周姨娘自然得宠。

钱鹏阳的长女嫁在京城,长子钱锐今年十八岁,尚未成亲,跟着父亲在前院招待男宾;次子钱宁今年才八岁,是文氏的心肝宝贝,这次也跟着娘亲在后院。钱鹏阳还有两名庶女,一个十五岁,已经订了亲,现在房里绣嫁妆,没有出来;另一个十四岁,目前正打算议亲,因此被文氏带在身边。

赵安齐和钱宁都在一个学堂里读书,也算是同窗了,关系还不错。事实上,在学堂里要不是有顾少霖和钱宁两个人罩着他,他肯定要被人欺负的。

钱宁难得有个年纪相仿的同伴来,见了赵安齐高兴地很,觉得这边全是女眷腻烦得很,就想拉他去自己的书房看书去。

文氏也知道今天到内院来的都是女眷,不会有几个男孩子,难得儿子遇到同伴,便也就应了,只吩咐人好好看着他们,别闯祸就行。

安齐看了看娘亲和妹妹,迟疑道:“宁哥儿,能不能带我妹妹一起去?她最喜欢看书了。”

安然听哥哥提到自己,一时间有些纠结。她确实很喜欢书,也很想去县令家的书房看看,可是,她也舍不得离开娘亲啊。在安然看来,娘亲还是太单纯了些,她担心自己要是不在,娘亲会不会在这些有钱的奶奶太太面前吃亏。

钱宁看了安然一眼,小大人似的皱着眉道:“我们去看书写字,她一个小丫头片子跟着去做什么?要是她哭闹怎么办?我可不会哄小丫头。”

安齐拉着安然的手,笑道:“你放心好了,我妹妹可不是爱哭鬼。她不会哭的。她呀,最喜欢的就是看书写字了。我妹妹的字可比我写得好呢!”

安齐忍不住又开始显摆自己的宝贝妹妹了。安然很无语,轻轻拉着他的衣袖道:“哥哥,你别说了。”

“真的?”钱宁不太相信地看了安然一眼,点点头道,“那就一起去吧。只要她不哭就成。”显然对安齐显摆妹妹的话是不太相信的。

顾宛娘本来是不太放心的,但这话她不好说,也只能交代安齐看好妹妹。

于是,三个孩子就被人带去了内书房。

钱家有两个书房,外书房是钱鹏阳在家处理公务会见人的地方,赵世华是常去的,主要用于办公。内书房是他偶尔在内院休息的时候看书写字用的,两个儿子看书写字也基本上在这里。

到了书房,只有两名侍女在,钱宁要了茶和点心,将点心递给安然,而后就拉着安齐去看自己的新书。

安然暗忖:这位二少爷礼仪上倒也不错,虽然对她算不得热情,但至少也还知道待客。由此可见,文氏出身应该不错。

她一边吃着糕点,一边漫步在书架下慢慢地看书。

这内书房的书并不太多,不过几百本罢了,但这是对于安然这样见识过前世图书馆的人而言。而对安齐来说,这里的书就已经是书山书海了。赵家的书卖了些,后来几兄弟分家,尽管赵世华的书分得最多,也不过几十本罢了。

因为是内书房,除了钱锐和钱宁日常要用的四书五经之外,书架上最多的就是休闲类的书籍,比如各种诗词游记什么的。

这时,就听那边安齐和钱宁趴在书桌前正小声讨论着。

只听赵安齐艳羡道:“我听爹爹讲过山海经,但我们家却是没有这本书的,听说很多年前被我奶奶卖掉了。你说这世上真的有神仙和妖怪吗?这个书可真有意思,宁哥儿你上哪儿找来的?”

“哈哈,好看吧!”钱宁得意地笑了两声,“这可是我大姐夫从京里给我送来的。你看看这个,这些符号,你没见过吧?这叫标点符号!据说以后乡试会试作策论的时候,都要有标点符号才行。朝廷上正在讨论呢,很快就要明旨颁布了。我爹本来是不让我看这种闲书的,但我说要先学学这个标点符号,他就准了。”

安然听到这里,再也忍不住走过去,拉着哥哥赵安齐的胳膊道:“哥哥,哥哥,给囡囡看看!”

安齐回头将安然拉到自己身前,见她矮了点,便干脆将她抱到铺着皮毛垫子的椅子上坐下,这才将那本书推过来道:“妹妹你看!这可是本好书!有了这些符号,我就再也不用爹爹断句了,自己也能看。”

安然瞪大眼睛看着眼前这本用标点符号断句的新书,再一次震惊了。她几乎不用脑子想都知道,肯定又是那位三皇子的杰作了。

标点符号确实是个好东西。估计他也跟她一样,不习惯看没有标点没有断句的书。可是,他这样出风头会不会太过了些?之前的三字经,现在的标点符号,要是以后他再无耻地盗用一些唐宋诗词,岂不是很容易就能收了天下读书人的心?

据爹爹说,那位三皇子出身不太好,外祖只是个小官,因为女儿生了皇子,外祖才升到四品的。这样的出身,只有暗自积蓄力量谋定而后动才行,不然李贵妃所出的大皇子和皇后养子的二皇子能放过他?他是不是想找死?不知道为何,安然居然为这位从未谋面的三皇子担心起来。

不过安然也有些奇怪,怎么那位隋炀帝,哦不,现在应该叫隋武帝,他可是一个强势的帝王,怎么没有推广标点符号呢?还有那些唐诗宋词什么的,也没见他盗用几句?难道他不是穿越的?还是重生的?可要不是穿越的,怎么能将三省六部和科举制一下子就弄到明清时候的完善状态?等以后有机会,要是能看看武帝本纪就好了…

“妹妹,你怎么了?”安齐看妹妹又发呆了,赶紧摇了摇她。

安然回过神来,对着哥哥笑笑,说:“哥哥别担心,囡囡没事。这个标点符号真是好,爹爹那些书上的字总是密密麻麻的,看得我头疼死了。以后的书要是都有这样的标点符号就好了。”

钱宁打量着安然,没想到她居然还真的认字,而且仔细一看,这小丫头小脸红润润的,一双乌溜溜的眼睛含着笑意,看着就让人觉得心里舒坦,不由得也有几分喜欢起来。他轻轻碰碰安齐的胳膊道:“你妹妹多大了?她认识多少字?”

安齐得意地回道:“我妹妹开了年就五岁了,她认的字跟我差不多。我们是一起学的,现在我每天从学堂回家就教她。不过她学得比我快,她听一遍就能记住,我要两三遍才行。”

钱宁讶异地张大了嘴,不太相信。“哪有人能听一遍就记住的?我不信。我考考她!”

------题外话------

推荐好友央央历时两年刚刚完结的穿越巨作《眹本红妆》。央央号称龟央,虽然速度慢,但所谓慢工出细活儿,这一本《眹本红妆》可谓是央央这两年的呕心沥血之作,依然走女扮男装路线,文风清新,有活泼,有幽默,有深情,有感动,完结以后,好评如潮。地址筝放在文案上,亲们一点就过去了。

第三十四章 捉鸟

说着,钱宁便取了安然手中的山海经,随意翻了一页,念了一段给安然听,而后问道:“刚才这段话里面,都说了什么?你给我说个大概就成。”

安然眨眨眼睛看着钱宁。要是让她一字不差的背下来,那还有些难度,如果只是说个大概,那还不是小菜一碟?山海经的故事,她大多都是听过的,更何况再有人当着她的面读一遍,只要不是傻子,都能复述出来的吧?可是,她要不要表现出来呢?

枪打出头鸟啊!

钱宁看安然半天不说话,不由得泄了气。当即扔了书冲赵安齐抱怨道:“我就说她不会吧?你非说你妹妹聪明!看,她什么都没听懂。”

赵安齐不服气,转头对安然道:“妹妹不怕,说一遍给他听听!”安齐是绝对相信自己妹妹能听懂的。

“呃,囡囡就是觉得这个是不是也太简单了点?不就是精卫填海的故事么?讲的是炎帝有个女儿,有一天她去东海边玩,却不想遇到了风暴,她被卷到海里淹死了。死了以后呢,她的魂魄就变成了一只鸟,叫做精卫。她不甘心啊,所以飞到西山去,衔来树枝和石子,想要把海填平了给自己报仇…”

安然不怕被人瞧不起,但她不能让哥哥被人瞧不起。没办法,她只好将精卫填海的故事用白话给他复述了一遍。

随着安然抑扬顿挫的复述着,钱宁的嘴也越张越大。这小丫头竟然真的如此聪明?同样的一个故事,他读起来不过干巴巴的两句话,她说的就是比他读的好听百倍。

“你怎么会的?”钱宁兴奋了,拉着安然的手问道,“你听一遍就能记住吗?”

安然摇头道:“原文我可记不住。我听的时候就是当故事听的,复述的时候也是用自己的理解讲的,也不知道对不对。”

“对,对!你讲的比我大哥讲的好听。来,你看看这一篇,”顾宁把书翻开,找到海外西经那一段,指给她道,“你看看这一篇,这些字你认识不?你把这一篇讲给我们听听。”

安然本不想出这个风头,但是看哥哥也是满脸期待的样子,一时心软,开口道:“让我讲故事可以,但是你们要答应我一件事。”

安齐连连点头,钱宁也拍胸脯保证道:“说吧,只要是我能做到的,全都答应你。”

安然认真地说:“只要你发誓不将今天这书房里发生的事情告诉别人,我就看着书讲给你们听。”安然知道,古人还是很看重誓言的。

“原来就这么点小事。这有什么?我这就发誓,绝不将今天在书房里发生的事情告诉任何人,若违此誓,天打雷劈!”钱宁面对窗口,举起右掌,满面严肃地发了誓,而后便立即转过身来,催促道,“现在行了吧?快讲快讲!”

安然满意地点点头,接过书,指了几个不认识的字问了,略微想了想,这才开始讲:“这一段讲的是海外从西南角到西北角的国家地区、以及山丘河川的分布。说在结胸国的北面,有一种奇怪的鸟叫灭蒙鸟,长着青色的羽毛,拖着红色的尾巴…”

安然慢慢地讲着,一边讲故事,还一边抽空吃点点心喝点茶水。安齐和钱宁听得津津有味,钱宁还不住地催促着。

等她讲完,将书还给钱宁,便跳下椅子,拍了拍自己胀鼓鼓的小肚子,说:“哥哥,我吃饱了,我要出去走走才行。”不然等会儿吃饭的时候那些好吃的菜装哪里呢?

虽说赵家现在也能吃饱了,但娘亲节约惯了,家里也难得能吃到好吃的,叫她如何不馋?安然现在无比懊恼,她刚才怎么就没忍住糕点的诱惑呢?真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唉,怪只怪钱大人家的糕点太好吃了…

钱宁其实还想让安然再给他讲几段的,但是安然说什么都不肯,反而义正言辞地说:“不行,我要去走走化食,等会儿席上吃好吃的!”

钱宁指着安然又好气又好笑,最后跺着脚道:“原来你喜欢吃?这有什么难的?以后我让齐哥儿给你带好吃的回去!你再给我们讲一段吧!”

安然咬着手指,睁着圆溜溜的眼睛看着钱宁道:“真的,你不骗我?”

“当然,我是男子汉,不骗人的!”钱宁拍着胸脯保证道。

安然想了想,挑了一段短的给他们讲了,而后便无论如何不肯再讲了。钱宁无奈之下只好答应将书借给安齐,等安齐回去听了以后上学堂的时候好讲给自己听。

三个孩子便出了书房,去院子里玩去。

腊月里,钱家的花园除了两株梅花,就只有一棵松树可看了。

安齐忽然指着那一树梅花道:“这花儿真好看!不过没有我娘亲绣的牡丹好看!”

钱宁看了那梅花两眼,不以为然道:“你娘也会绣牡丹吗?我娘也会绣。不过我没觉得那个花好看,还是真花更好看些。我们家就有两盆,等明年春天开了花,我带你们过来看!”

安齐不能容忍别人说自己娘亲绣的东西不好看,不禁急得涨红了脸认真地说道:“我娘把那幅绣着牡丹和锦鸡的屏风送给你娘了,你明天看了就会知道我有没有骗你。”

“还有锦鸡?我长这么大还没见过锦鸡什么样子呢!锦鸡好看吗?”钱宁忽然来了兴趣。

“当然,锦鸡的羽毛很漂亮,红的蓝的可好看了!”这回换安齐得意了。

“那我这就去让娘亲找出来看看。”钱宁说走就走,这就要去看那屏风。

安然急了。现在文夫人那么忙,怎么能因为这样的小事去麻烦她?更何况,这么多夫人送礼,要是只单单把她们家的礼物提前找出来看,这风头倒是出了,只怕麻烦也来了。

安然连忙拉住钱宁道:“二少爷,不着急。反正都送给夫人了,什么时候看不是一样?现在夫人那么忙,我们还是不要因为这样的小事麻烦她的好。你既然喜欢鸟,不如我们去捉鸟玩吧!”

钱宁一听捉鸟玩,立即来了兴趣。要知道这可是他的几大爱好之一,只是除了在春天掏到过几只鸟蛋,他连只小鸟都没捉住过。

“怎么捉?怎么捉?你们捉过鸟吗?听说乡下鸟很多?是不是很好捉?”钱宁兴奋了。

安齐正要开口,安然赶紧抢在他前面说:“我倒是看人家捉过,但我没有试过,要不然我们试试看?”接着,安然就讲了自己“看”到过的别人捉鸟的法子,据说还真的捉到过不少鸟儿。

这法子自然是安然前世跟闰土学的,她上哪儿看人试过?但说出来,在两个孩子听来,却觉得十分可行。于是,钱宁立即吩咐下去,要这个要那个的,支使得几个婆子小厮跑得满头大汗。

这时,从假山后面转出一个十七八岁的俊美少年来。他看了看满脸兴奋的三个孩子,特别看了年纪最小的安然好几眼,唇角扬起一抹玩味的笑容,又悄然离去。

有钱宁这个二少爷在,他们需要的东西很快就准备好了。三人拉着绳子躲在大树后面,看着院子里的鸟儿在雪地里循着吃食,慢慢地走到了笼子下面。

钱宁太过兴奋,绳子拉早了十几秒,鸟儿受惊飞了,没抓到。

钱宁捶胸顿足好一阵懊恼,安齐心里也责怪他,只是不好意思说出口,安然却仍然乐得拍着手笑。这事本来就不在于能捉到几只鸟,而是在于捉的乐趣。

但所谓失败乃是成功之母,经过两次失败的尝试,他们终于在第三次的时候成功地捉住了一只麻雀。

三个孩子高兴坏了,忙让下人捉住了,用线栓了脚关进鸟笼子里。钱宁亲自提着鸟笼子,带着安齐安然兄妹去前面找娘亲献宝。

第三十五章 屏风惹祸(一)

吃饭的时间未到,文夫人在暖阁里招待各家女眷,又在各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摆放了几个暖炉,虽然外面院子里已经铺了厚厚一层雪,屋子里倒是不觉得冷。很多夫人都把外面的大衣服去了,露出玲珑的腰身来。

茶几上准备了精致的点心茶水,花瓶里插着早上刚刚剪下来的红梅,各家太太奶奶一边喝茶吃点心,一边赏花说闲话,倒也很是热闹。

钱宁不等通报就提着鸟笼子跑了进去,兴奋地举给文夫人道:“娘,娘亲你看,这是儿子亲手捉住的,送给您当生辰贺礼。娘,你喜欢不?”

在座的太太奶奶们仿佛没看到笼子里的是只麻雀,一个个都不住口地夸赞二少爷聪明孝顺。

顾宛娘看到自己的两个孩子跟在钱宁后面进来,赶紧将他们拉过去,摸摸两人跑得红扑扑的小脸,又摸了摸他们跑得发烫的掌心,这才放了心。又将他们的大衣服脱下来,露出里面绣着花的夹袄来。

这个时代还没有广泛种植棉花,自然也没有棉袄穿。穷人家冬天都是在衣服里夹上芦苇或木棉当夹袄,有钱的人家才能穿毛皮的大衣御寒。安然去年冬天就没怎么出门,但今年冬天家里情况不同了,每人都有了一两件便宜的兔毛皮袄,穿着可真暖和。不过今年的雪下得特别大,可比去年厚多了。这个冬天不知道那些穷人怎么过。

却说文氏无奈地看着鸟笼子里那只惊慌失措不断尖叫着想要逃跑的麻雀,哭笑不得。但在儿子期盼的眼神中,她最后到底忍不住笑道:“你这孩子,有这聪明劲用在读书上多好。对了,告诉娘和各位夫人,这麻雀你怎么抓住的?这东西可精着呢!”

钱宁连连点头道:“可不是嘛!我们抓了三次,换了三个地方,好不容易才抓住一只。”钱宁将如何在雪地上洒了麦子,又如何让人找了笼子小棒和绳子,最后如何看着麻雀进了笼子吃麦子就赶紧拉绳子捉住小鸟的经过讲给大家听。

“哎哟,听听,二少爷可真聪明!”

“可不是嘛!我家那小子就想不出这样的法子来。”

“这可要胆大心细眼睛巧才行,不然可是抓不住的。二少爷长大了肯定有出息!”

“…”

“呵呵,你这孩子,就是这么顽皮。对了,你怎么想到这样捉鸟的?”文氏听各家太太奶奶都赞自己的儿子聪明,虽然知道大家不过是奉承自己,但心里也觉得欢喜。且不说别的,至少这孩子聪明孝顺却是实打实的。

“是赵家妹妹告诉的法子。赵家妹妹可聪明了!她还认字呢!她…”钱宁一高兴,就把安然抬出来了。

安然赶紧站出去,脆声道:“夫人,我们乡下的孩子都是这么捉鸟的。”

文夫人点点头,顺着儿子的话夸赞了安然两句道:“这孩子,一看就是个聪明伶俐的,长得又好,赵太太真是好福气。”

顾宛娘带着安然谢了文夫人夸赞,但看着自己女儿的目光却是透着得意与喜悦的。

这时,钱宁忽然又叫道:“娘,齐哥儿说顾太太绣了一幅牡丹花的屏风送给您,上面还有两只锦鸡。娘你见过锦鸡没有?我还没见过锦鸡长什么样子呢!娘,不如你找出来给我看看吧!”

安然忍不住瞪了钱宁一眼,这个八婆!不是跟他说了今天文夫人没有空,让他不要着急的吗?这个大嘴巴的臭小子!

这时,前来给母亲祝寿的钱锐正好走到门口,等着丫头通禀。听到弟弟的话,他忍不住从门帘的缝隙里看了进去,正好看到安然轻轻跺着脚似乎还瞪了弟弟一眼。他先是一愣,转而又忍不住笑了。可真是个有意思的小丫头。难怪赵师爷动不动就将自家女儿提在嘴上。

文夫人也是一怔。一般说来,除非极为贵重的礼物才会当众送给主人,一般送礼都是进门的时候将礼单奉上,自有下人将礼物送到主人指定的地方,等主人空了看过礼单觉得有意思的再去验看。文夫人知道赵家的情况,也没抱希望赵家能送什么重礼,她估计也是顾氏自己做的针线。顾氏针线好,这从她自己和赵师爷的衣裳上就能看得出来。

可现在儿子想要当众看这架屏风,到底是顾氏想要出风头呢?还是儿子自己的意思?文氏含笑看了顾宛娘一眼,只见她眼露惊怔和恐慌,就知道这一定是自己的儿子淘气了。

想着老爷很看重赵师爷,她也得给赵师爷留点面子,便道:“都说赵太太针线好,我还真是很想看看呢!只是马上就要开席了。不如我们晚上再看?”

钱宁嘟着嘴,心里有些个不高兴,但今天是娘亲的生辰,他还是很懂事的决定孝顺一回,听娘亲的话。

钱宁正要点头答应,就听娘亲身边的钟妈妈传话说大少爷过来给夫人拜寿来了。

文夫人一听,立即让请进来。与此同时,附近听到消息的各家太太奶奶小姐也都期待地望着门口。她们今天过来,除了巴结一下县令夫人,也是想着要是能将自己的女儿嫁过来该有多好。

钱大人的长子钱锐今年才十八岁,听说今年已经中了秀才了,人本来就长得俊秀,在外面也没有不好的风评,可是县里各家太太眼中的第一佳婿人选。

门帘被婆子打起来,钱锐微微弯腰走了进来,含笑对文夫人道:“娘,儿子来给您叩头了!”说着,他便在文夫人身前的垫子上跪下来,认真地磕了头,同时道:“儿子祝愿娘亲身体安康,芳龄永在。”

“快起来。”文夫人欢喜地将儿子扶起来,只觉得自己的儿子怎么看怎么好。

钱锐站起身,看了安然一眼,忽然道:“儿子也对赵太太绣的屏风很感兴趣呢,娘要不让人去找找看,也好让各家夫人开开眼界。”

文夫人想不到向来聪明懂事的儿子会提出这样不太合理的要求,微微一愣。但既然儿子这么提了,自然有他的用意,她相信自己的儿子,于是立即吩咐身边的婆子去将赵家送的屏风送进来。

------题外话------

推荐筝在潇湘的第一个文《睿敏皇贵妃》,筝近期对这个文做了些修改,特别是第一卷前面部分及“咆哮马”那一段改动比较大,欢迎看过的亲亲们去看看,给筝提点意见。

迟钝的筝刚刚才看到有好多亲给筝送了钻和花,再次一并谢了!多谢大家对筝的支持。

第三十六章 屏风惹祸(二)

顾宛娘送的这架屏风实在太过精美独特,管家收的时候就特别小心,单独放在贵重物品的屋子里,文夫人身边的婆子过去一说,便立即让人送到了后院。

这时,不但各家太太奶奶好奇,连文夫人也好奇起来。钱宁更是欢喜得很。只有杨氏有些担心地看着顾宛娘,小声问道:“究竟出了什么事?”这又不是什么贵重礼品,当着所有客人的面展示出来,不是给姑爷找没脸吗?

顾宛娘焦急地看着门口,无奈地说:“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也怪齐哥儿这孩子,好好的,提什么锦鸡,平白弄出这许多事情来。真是不让人省心,还不如他妹妹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