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侯府也专门准备了人,去指定的地方放烟花去。

毕竟这烟花不是什么别的东西,要是不注意,容易出现事故,特别是今天族里的人都在,更是不能马虎了。

年纪小的孩子熬不住夜,也就提前回家去了,守夜并不上强求大家都要在的,尤其是一个族里的人。

李家整个族上上下下真要算起来,恐怕得有上千人吧,真的都过来,府里也招呼不下。

吃过了子时的夜宵,众人也就要告辞而去了,好在李家族人住的地方都离长安侯府不算远。

长安侯府修缮以后,李煦之他们就搬回来住了,毕竟这里是祖宅。祭祀什么的这里方便一些。

而族里有官职在身的也不止李煦之一个,大年初一的时候,是要进宫朝贺的。

那些诰命夫人也得提前准备,不然去晚了,就会被人说道了。

至于李舜华,她早就洗漱完毕,准备睡觉了。正月初一的朝贺,是不管她的事儿的。

第36章 拜年

连她大哥和二哥都要进宫朝贺的,因为这两人一个是长安侯世子,一个是正三品的广卫将军,别看年纪小,可是已经是朝廷的人了。

到时候都得按品穿朝服呢。

也就剩下李舜华一个人,是个白身。

不过李舜华是姑娘家,要不要什么品级也无所谓。

这次那边太夫人薛氏也得进宫朝贺去,哪怕她是有病在身,可是谁让她是长安侯太夫人呢。

做了这个太夫人,就不是说说就罢了。族里的事儿可是不来,但是和宫里牵扯上关系了的,就薛氏那个性子,她不敢不去的。

因为昨天晚上睡得比较晚,所以大年初一的早上,李舜华醒来的时候,爹娘和哥哥们都已经从宫里回来了。

爹和娘忙着招呼上门拜年的人,都是些世交和爹的同僚亲眷。

第一天的时候,这些夫人们不会带着孩子们过来,御史李舜华就不用起来招待这些小姑娘们了。

估计大家的情况都一样,有的是从宫里朝贺回来,顺便就跟着人过来拜年了。

而在这些高门大户里面,不用跟普通老百姓一样,挨家挨户的给人拜年,请客吃酒听戏才是正道。

而且这些人都是在年前都已经排好了日期,比如正月初三是谁家请客,正月初五又是谁家请客。

一般的县试亲戚之间,然后轮到世交同僚之间。总之就是赴宴。

一般这种情况下,只能是选择出行了,看关系的远近和亲密程度。

当然了,不乏那种位高权重的,需要跟人家打好关系的,那就是关系不亲近,也得去吃酒席。

不过,倒是没有人强迫谁,毕竟热灶大家都喜欢去烧,越是位高权重的,越是想过来吃酒席的人多,有的时候,你想去还没有那个资格。

梁王府也给李家这边送了帖子,他们是正月初九准备的酒席,宴请这些沾着边的亲戚。

尤氏和梁王妃是堂姐妹,和大房这边也沾着一点儿亲戚关系,所以就特意让人送了帖子过来。

那送帖子的是梁王府的总管,说话也特别客气,请长安侯夫妇一定要到,他们主子恭候。

这梁王府送了这边的帖子,倒是没有送给西宁侯府,李舜华的二表哥处。

这也很好理解,因为梁王是王爷,西宁侯那边手握兵权,真要和西宁侯府关系好了,上头的皇上该猜疑了。梁王也是明哲保身,不敢去触这个雷。

而长安侯李煦之呢,好不好的,还有个亲戚关系在,就是请人上门,也没有人说什么,连皇上那边也无话可说。

再说,长安侯是在京城皇帝眼皮子底下的,他这也不算是结交手握兵权的重臣了。

李煦之对王氏说道:“初九那天,你带着舜华去梁王府,我和骐儿他们就不去了。”

这样的场合,女人去反而更好一些,既然要避嫌,那就好好的避嫌。

王爷府里,他今年是一个也没有去,更不用说已经成年开府的皇子府里,如今不要搅合到这些事儿里才是最好。

太子是住在东宫,更不好结交大臣了,剩下的皇子们喜欢钻营,但是在年前已经被皇上给训斥了好几个,也难怪,太子府上接二连三的出事儿,虽然不是他本人,可是一联想起来,难免就有别人的影子。

作为守卫京城安全的京都卫指挥使,他不沾这个边儿。

王氏点头,“也好,我到时候跟二弟妹一起过去吧。”

王氏和尤氏有来往的事儿,李煦之也知道。

对于尤氏这个人,李煦之说不上讨厌也说不上别的什么,只当成是一般的亲戚,好赖他没有和人接触过,倒不是说李煦之宽宏大量不记仇,而是这个尤氏跟他接触的时间都没有几次,他一个大男人,不和女人计较,这是首先,还有就是男人们的事儿,迁怒到女人,那就太没有度量了。

妻子觉得现在尤氏可以来往,他一点儿也不反对。

到了初九那天,李舜华换上了年前做的新衣服,好吧,她的新衣服很多,天天换都没有问题,府上还有针线房,给主子们做衣服,根本就不愁没有时间。

在这里,李舜华的物质方面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尤氏也是一大早就带着三个姑娘过来了。

因为大姑娘李萱的表现,让尤氏觉得这庶出的姑娘也不是坏的了。连带的看着庶出的五姑娘李茹也顺眼许多。

当初是为了二老爷这个男人,所以看这庶出的不顺眼,如今呢,尤氏没有把这个男人放在眼里了,觉得自己那些年,为了这么个男人争风吃醋,真的是丢死人了。

三个姑娘穿戴一新,不过三姑娘李莹头上的首饰要比大姑娘和五姑娘的要好一些。尤氏虽然对庶女不横眉冷对了,可是自己亲生的就是亲生的,当然是首先要对自己的女儿更好一些。

“大伯母好!”三个姑娘给王氏行礼,王氏笑道:“都好,二弟妹准备好了没有,咱们这就出发吧。”

尤氏还怕这个大嫂不过去呢,现在见要一起过去,心里欢喜,忙说道:“好,大嫂,咱们这就走吧。刚好让骆儿给咱们押车。”

虽然天气很冷,可是尤氏的儿子李骆却骑着一匹马,在马车旁边候着。

李骆看了看,没有见到大堂哥和三堂弟,不由得有些失望。

虽然李骐和李骥回来还没有一年,但是这不妨碍李骆跟这两个堂兄弟关系融洽起来。

毕竟李骐懂得东西多,虽然只比李骆大了个月份,但是比李骆成熟多了。

以前才回来的时候,因为两家的关系不好,李骆也没有找这两个堂兄弟在一起玩,后来尤氏来这边多了起来,这兄弟几个关系就渐渐的好了。

不用李骆的娘尤氏叮嘱,他也知道跟着李骐他们玩。

李骆倒是没有被二老爷李延之教的不知道天高地厚。

大概二老爷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怎么想法把爵位夺过来,和女色上面,反而对自己的儿子疏于管教了。

这一点,对于尤氏的内心来说,应该比较庆幸吧。

王氏和女儿李舜华一辆车,尤氏和李莹一辆车,大姑娘李萱与五姑娘李茹一辆车,朝着梁王府出发去。

梁王府的门口早已经停了很多辆马车了,梁王府的下人一个个的依次疏导,轿子把车上的人直接抬到二门进去了。

等王氏他们过来的时候,也早有人候着了。

梁王府是王府的规制,亭台楼榭少不了,不过正经的房子确实四四方方的一个院子套一个院子。

今天堂客们是在梁王府的点春堂吃酒席的,一般的人,梁王妃是不会站出来迎客的,除非是辈分高的,或者是品级很高的,这也只有少数人,不过听到王氏等人来了,梁王妃就笑盈盈的带着儿媳妇在点春堂的门口等着了。

第37章 赴宴

“总算是把你盼来了,快快请进!这是我那侄女儿吧,长得可真漂亮。”梁王妃笑盈盈的说道。

她当初帮着尤氏对付李煦之,现在想起来就后悔,这不,见人来了,就特别客气。直接从手上撸下来一直羊脂玉手镯,给李舜华当见面礼。

王氏忙推辞,“这可不敢当,东西太贵重了!”

一看那手镯就是个好东西。

梁王妃却道:“东西再好,也得有人配得上呢,这手镯,也就我这小侄女儿戴着好呢。”不是梁王妃拍马屁,当然想和王氏关系弄好也在其中,王氏的小闺女长得可人意也不是随便说说的,看着就让人喜欢,虽然年纪小,可是也能看出来,以后肯定是个美人胚子。

在门口推来推去的,也不像话,王氏就让李舜华把东西收下来了,让下人收起来,这镯子太大,她现在还戴不了。

像这些随手送出来的东西,不是讲究能不能用,既然梁王妃戴在身上的,肯定是好东西,人家讲究个贵重。这只手镯以后就会成为李舜华私库里的一件东西,长大后,看她自己喜欢不喜欢,才决定戴不戴了。

尤氏心里有些小小的嫉妒,她是知道那个手镯的,那还是梁王妃的外祖母给她的,是极品羊脂玉,当小姑娘的时候,尤氏对这只镯子也羡慕的不得了,可惜自己的外祖家没有堂姐的外祖家富贵,只能是眼睁睁的看着,盼望着自己以后也能有一只。

可惜直到后来自己嫁人,也没有得到这么一只,后来以为自己嫁到了长安侯府,怎么着也能有吧,但是自家那个婆婆却只拿平常的货色糊弄自己,还跟自己保证说,等以后丈夫当了侯爷了,要什么没有?

结果呢,现在都是一场空。

“姨母,妹妹们,请跟我来。”尤氏正想着,梁王妃的小儿子媳妇把尤氏给唤醒了,尤氏打了个机灵,这个时候,想这些有用的没有用的干什么?既然已经想通了,就不要再嫉妒了。

点春堂人多了起来,不过大部分人都认识,京城这边,只要你有心,大部分人都有亲戚关系。端看拐了几道弯了。

年纪幼小的小姑娘们,就陪在自己母亲身边,那些已经十来岁的小姑娘们,就有自己的圈子。三姑娘李莹都见到了好几个闺中好友,大家拘在一起聊些趣事,说些衣服首饰等东西,还有那些风雅的事情。

大姑娘李萱倒是一直在尤氏身边,今年她都十六了,因为还没有定亲,所以能出来见识见识。

倒是有熟悉尤氏的,见她把自己家的两个庶女都带在身边,微微有些吃惊。

要知道,以前的尤氏可是最不耐烦这些庶出的,恨不得一次都不带出来。

如今一带还带了两个,难道真的是转了性子了?

不过听说尤氏和自己的大嫂王氏一起过来的,那就更吃惊了。

这薛氏母子两个为了争爵位,把人家现任长安侯坑的很苦的事情,京城里谁不知道?

更是让长安侯宁愿不要家产也要分家的,现在这两家的太太竟然握手言和了?真是奇了怪了。

不过大家随即又想,人家长安侯夫妇本来就是宽容的性子,要不然也不会舍弃家财也不觉得吃亏了。

现在跟尤氏这样,是人家不计较。也符合长安侯夫妇的性子。

李舜华觉得很有意思,这些当了人家媳妇的,有长辈的,陪在长辈身边,看长辈们打牌,顺便做些端茶递水的活儿。这也是表达孝心的一种方式吧。

还有的就是在这种场合打探消息了,别看这只是妇孺,可是有些事情从侧面就能看出来。

这些夫人们,也是各自丈夫的贤内助呢,打听自己想要的消息。

还有的就纯粹是聊天唠叨了,把自己平时看不惯的事儿说给自己交好的夫人,用现代话来说,那就是吐槽。

只是这吐槽你也得小心了,不然说出不该说的话,让别人钻了空子,那就不好了,说不定就抓住了你家的一个把柄。

当然,大家都是身经百练的,该怎么说,还是有分寸的。

王氏没有坐下来打牌,反而是周围围了好几个妇女,问起了儿女事儿。

没错,王氏有两个儿子,其中大儿子今年都十四岁了,是可以议亲的人了。

先前有人打听王琅的婚事,那时候王氏是说自己只是姑母,做不得主,人家都说让这个当姑母的写信问问西宁侯那边。如今是王氏自己的儿子了,你总不好说,还要写信问问谁吧。

婚姻大事儿,可是父母之命呢。

不过王氏也只是听听,有人说哪家哪家的姑娘贤惠端庄,又有哪家的姑娘温柔可亲,还有哪家的姑娘从小就跟着母亲主持中馈,是个管家的好手。

王氏的大儿子如今是长安侯世子,以后的大儿媳妇嫁过去了,就是世子夫人,当然,也得管家啊,人家说这些,就是对王氏说,看我们介绍的这些姑娘,都是非常适合你们家大公子的,是可以好好考虑考虑的。

王氏听着笑眯眯的,对这些介绍的人说道:“都是挺不错的姑娘,等回家了,我和我们侯爷好好商量商量。要是有合适的,到时候我可得谢谢你们。”

又不是单独一个人说,人说的多了,先应下来,至于到底合适不合适,那就是他们说了算的。

说起来,王氏也觉得儿子的年纪到了,是可以说亲了,但是大儿子的婚事,她得问问丈夫和大儿子的意见。

虽然说这婚事都是父母决定的,可是王氏知道自己的大儿子很有主见,他要是不乐意,勉强说了,以后过的不好,她这个当娘的不是得后悔?

那些人听王氏这么说,都知道目前只能这样,毕竟这种事儿,也不是随口就能答应下来的,在王氏面前说一说,有这么个人,也算是挂上号了。

人家真有那个心,回头打听打听,说不定真的就成了。

“看你说的,真要成了,我们肯定要找你要这谢媒钱的。”

李舜华在一边听得津津有味,倒不是别人不顾及她,而是大家都觉得这小姑娘小着呢,没有人把她当一回事儿。何况说的又不是那种见不得人的事儿。所以都忽视了李舜华这个小姑娘。也满足了李舜华的耳朵。

大哥早晚都得娶亲的,要一个什么样的媳妇,对李舜华来说,自家大哥是最好的,什么样的姑娘都觉得配不上自家大哥。

可是总不能让自家大哥打光棍吧,那就尽量的让大哥满意就成了。

第38章 管束

春节吃酒,大部分都是大鱼大肉,只不过大家都不是奔着吃喝去的。

但是如果能在宴席上吃上什么新鲜的东西,那也是能被外人称道的。

像梁王府这边,除了日常的鸡鸭鱼肉等等,还做了好几道海鲜鲜品,海里面冬天倒是不会结冰,可是燕京离海边很远,这么远的距离给运回来,还是新鲜的,也不容易了。

大部分都是弄得干货,像这种新鲜的,真是极少了!

虽然觉得新鲜,可是大家都是从小的教养,不会当场就吃惊诧异起来,不过对梁王府的宴席,恐怕会让人在事后多说几遍了。

梁王府能弄到新鲜的海货,这可不是简单的事情。别看都是大家子出身,可是在仕途经济上,大家的敏感度不比别人差。

很多人家家里都是开着各种铺子,像什么皮货,干货等等,如果能得到新鲜海鲜的渠道,那么以后也能在这上面狠狠的发上一笔财了。

这样看起来,真是处处都能有学问了。

到时候梁王府凭着这个渠道,和别人打好关系,那是只凭着他们自己挑了。

利益面前,能不动心思的人很少,更何况,是这种不犯法的利益了。

几道菜就能有这么多的弯弯绕,真是不得不说,这豪门家族里的学问多着呢。

李舜华就不信梁王府是专门为了显摆,才把这些海鲜给大家做出来的。

当然了,梁王府做派一向是有些谨慎的,做出来的事儿,还是不会让宫里的皇上忌惮的。

说不定这样大张旗鼓的,还有宫里人的事儿呢。

等从梁王府回来,李舜华回到了自己的院子,她如今这院子里的下人,除了自己的奶娘胡妈妈以外,有一等大丫鬟明月,二等丫鬟两个,分别是新月和晓月,三等丫鬟四个,抱春,盼夏,迎秋,望冬。其他的都是粗使丫鬟和洒扫婆子等等,一个院子算下来,也有二十来人了。

从今年开始,李舜华自己的院子,就要自己管起来了,这方面主要包括这些下人的月钱。

每个月先由胡妈妈一起领到这个院子里来,然后再发给下面的人。

明月本来是王氏身边的大丫鬟,不过现在李舜华自己单独有了一个院子,王氏心疼李舜华,就把自己身边的大丫鬟给了李舜华。

家里没有别的姐妹,一个姑娘身边该有多少丫鬟,王氏就没有拿规矩说事儿,总之,是人手充足为主,还要是女儿喜欢才是。

明月如今已经十五岁了,不过府里受重视的大丫鬟们,一般是十八岁以后才开始考虑婚配的事儿。

像明月这样的,先在女主子身边伺候过,然后因为受重视,专门去伺候姑娘的,以后的婚配,就有很多人抢着去要。

而对于胡妈妈来说,明月伺候了三年后就要嫁人了,也不担心明月和自己抢权,所以两人相安无事的很,有什么事儿都有商有量的。

倒不是说胡妈妈喜欢抢权,而是人的本性,都喜欢自己和主子更亲近一些,都希望主子在心里更倚重自己一些。

特别是胡妈妈,从小就奶着李舜华,更是把李舜华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一样。

“好姑娘,咱们先换了衣服,再去歇息。”胡妈妈见李舜华回来了,忙劝着说道。

李舜华说道:“我今天走之前,留下的账册,妈妈算了没有?”

胡妈妈忙笑着说道:“姑娘可饶了老奴吧,老奴大字不识一个,哪里能算得了账册?”

“也就是说,妈妈你没有算了?”李舜华问道。

胡妈妈还以为李舜华是小孩子脾气,所以就哄着说道:“姑娘,老奴等过后学会了再算怎么样,姑娘先把衣服换了吧。”

“妈妈,虽然我小,可是也知道,当主子的话,下人是务必要听的,不能因为主子小,就可以糊弄她!当初妈妈说你不会算账,我就说让明月把账本管起来,可是妈妈你自己说,会好好的学起来的,既然这样,我也就没有再说什么。可是今天,妈妈竟然说,不会算账,那么妈妈是打算糊弄我还是怎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