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个庄子,现在是好,可是到了夏天的时候,肯定就没有人乐意来了。”李舜华说道。

天气冷得时候,温泉是个好东西,可是天气热起来,尤其是大夏天的,谁还过来这边啊,又不是蒸桑拿。

“嘿嘿,那倒也是,到了夏天的时候,我请你去我们家的庄子上玩吧,挺好玩的,还能下河捉鱼呢。去年夏天的时候,我在那边的河里,捉了这么大一条鱼,最后做成了菜,吃着特别香。”

姜红玉说自己捉了鱼,把另外几个小姑娘也吸引过来了。

大家家里都富贵,有几个庄子也不是什么难事儿,“红玉你就好了,还可以下河捉鱼,我就不行,上次去我们庄子上,庄子里的桃子熟了,我说去摘几个,就是这个拦,那个阻的,说桃子上面有毛,手上沾了会痒,什么都不让我做,无趣极了!就是我姐姐他们,也不让干什么。”国子监祭酒杨大人的侄女儿杨明嫣说道。

杨明嫣和姜红玉是闺中好友,杨大人和姜大人都是属于文臣,彼此间也说的来,两家的人也走动的比较频繁。

李舜华呢,属于才来到京城的,所以闺中好友,只能是慢慢的结实。

这些都是可以培养成为闺中好友滴。大家年纪都小,说话也没有那么多的拐弯抹角。

小姑娘聊天,现阶段也就是吃吃喝喝玩玩,等再大一些,就要聊些衣服首饰之类的,毕竟长大了,爱打扮了,讨论胭脂水粉成了天性。

李舜华骨子里是个大人,不过谁让她的身板是个小萝莉,只能跟随大众,说些这个年龄的女孩子说的事情,不然就不合群了。

第44章 ‘拨乱反正’

中午的时候,没有唱戏说书的,大家在庄子上玩,总要和在府上不同。

桌子上的菜都是这庄子上出产的,像野山菌炖野鸡,味道那叫一个美味!还有熏腊肉,庄子上的人有那熟知庄稼特性的人,挨着温泉旁边种了些蔬菜,这个时候,已经长得绿绿葱葱了,摘了炒菜,看着就很有食欲。

一般是要到清明过后才开始播种的一些蔬菜,在这个时候已经上了桌,大家吃的都很尽兴,王氏自然被大家夸赞。

过年的时候,大家都吃的很油腻,在这个时候,吃上这么多新鲜的蔬菜,真的是胃口大开。

有想法的都想着找机会自己也买个带温泉的庄子了,不说别的,让人种上点蔬菜,这个时候,也能解解馋了。

当然,这种在温泉旁边种的菜,肯定不算多,就这一次,李舜华家里庄子上的蔬菜都用的七七八八了。

想要靠这个发财,那是不可能的。

大批量的种植,根本没有那个条件。

豪门家族,也不缺那个钱,所以也不觉得遗憾,不是谁就是为了种蔬菜,才买了一个带温泉的庄子的。

到了下午的时候,就有人开始告辞了,这边毕竟是郊区,离京城还是有段距离的,早点走,也好能在城门关上之前回去。自然,就是城门关了,拿上自家的牌子,也能让人通融,不过能不借助自家府里的名义就不借助,大部分人还是想着能按时回去。

而那些赶不回去的,就在这庄子上歇下,第二天早上再回去。

大部分过来的人,都是在家里主持中馈的,所以大部分人都是赶着回去,能有这点时间放松一下,就很不错了。

所以晚上留在这里的人就那么几家,还都是不是主持中馈的。

她们倒是很羡慕王氏,毕竟谁家都是长辈晚辈的一大堆,虽然不主持中馈,可是规矩也压死人,像王氏这样,自己当家作主,上面也没有长辈压着的,那都是顶顶好了。

人家丈夫还不二色,儿女成双,虽然最初有传闻,平川公主还想霸占人家的丈夫,可是人家运气好,那平川公主没有蹦达多少时间,就被送去和亲了。

人比人气死人,所以还是不要比算了,保持平常心那。

王氏也是第二天就带着孩子们回去了。她还是比较挂心自己表姐张氏的事儿。

在京城里,亲戚不多,也希望自己这个表姐能顺顺当当的,当不顺当的时候,也能一一化解。

还别说,那次王氏过去探望张氏,没有去看梅老太太,倒是真的把梅老太太给震慑了一下子。知道这个儿媳妇背后有人,不是好惹的,以前这个二儿媳妇一直是很听话的,梅老太太都忘了还有不听话的时候。

这来了一下子,梅老太太接受无能啊。

可是随即心里又有些恼火,好啊,竟然找亲戚过来打自己的脸,本来都是家丑不可外扬,你这张氏倒好,竟然说给别人听了,不把他们梅家的名声和脸面当一回事儿啊。

梅老太太等梅二老爷回来了,就直接把人截到了自己的院子里,当即就哭诉梅二老爷不孝顺,不体谅她这个当娘的。

梅二老爷很是疲惫,他也是有思想的人,被自己的亲娘这样对待,他的心都寒了。

作为一个京官,名声何其重要?可是母亲却因为自己已经当了官,就把这乱事堆到自己身上。

就为了让自己的三弟能得到一个官。作为人子,他很心塞,又听母亲说张氏不顾梅家的名声,把长安侯夫人叫了过来。

梅二老爷心道,难道就让我自己的妻子逆来顺受吗?

何况,妻子是有人撑腰的,他和妻子的感情也好,怎么也不能为了这个糟心事儿而离了心。

母亲有几个儿子,还是偏心幺子,也只有妻子是一心一意为了自己打算的。

不管是从公事上,还是从私事上,他都不能认同这种做法的。

“母亲,此事恕当儿子的不能同意!”梅二老爷坚决的说道。

“你不同意,你不同意,是要逼死我和你三弟啊,我这么一大把年纪了,求着儿子半点事都不成,我这是造的什么孽?你想让我活不成了是吗?”

梅老太太正在闹腾,结果梅翰林回来了。

梅翰林是因为有差事出了京城一段时间,谁知道今天一进京,就有人告诉他,自家府里发生的事儿,把梅翰林气得是火冒三丈!

自己这个妻子真是越老越糊涂!这样的事儿,也能顶替!尤其是一回来还听见妻子这样威逼着老二,“你不想活了,谁也别拦着!我直接看着!”梅翰林突然就出现在梅老太太面前,把梅老太太吓了一跳,不是说,还得好几天才能回来吗?怎么这么快丈夫就回来了?

梅老太太可就是趁着梅翰林不在的这段时间,把事情给坐实了,然后就是梅翰林回来,也不能改变了。

本来还有时间的,为什么会这样?梅老太太对丈夫还是很敬畏的,见到丈夫铁青着脸,下意识的就有些心虚,“你,你回来了!”

“我再不回来,还不知道家里被弄成什么样了!老三那个混帐东西呢?自己做出了有辱门楣的事儿,还想让别人给担着,我们梅家的祖宗都要在地底下抬不起头来了!”

梅老太太就是怕老太爷知道这个事儿,要是一生气,能把老三的腿给打断了。

她让老二担着,一来是因为老三正在选官,二来,也是因为好歹老二出息一些,就是做出了这种事儿,老太爷也不会罚的那么狠,可是换了老三就不行了!

从来老太爷就说梅老太太溺爱幼子,对幼子不成器是很看不惯的。

没有想到,千算万算,梅翰林还是提早回来了,而且,听他话的意思,是已经知道怎么回事儿了!

这下子全都完蛋了!想到这里,梅老太太更是恨梅二老爷不早早的把事儿给认了,现在牵连了老三。

梅二老爷看自己母亲愤恨的眼神,不由的在心里苦笑。

这事儿果然就是如此,还有什么好期待的呢?

梅二老爷从老太太的院子里,回到了自己的院子,张氏担心的看着自己的丈夫,梅二老爷心里一暖,握着张氏的手,温声说道:“没事儿,父亲已经回来了。”

老太爷回来了,那就没有什么事儿了,老太爷做事儿还是很公正的。

张氏说道:“这次的事儿能这样,咱们得感谢表妹和表妹夫他们。”

自家公公能这么快的回来,少不了表妹夫他们的功劳。

说什么家丑不可外扬,都这个时候了,她还不能扬了?简直是笑话!你要是公平公正,她绝对会不扬的,何况,那也不是外人,是自己的娘家人,她不找娘家人帮忙,难道还任由你们欺负上头?

哼,反正不管怎么做,都会让婆婆埋怨,她为什么不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方法?

人都是柿子捡软的捏,既然你想捏,那她也不会客气。

“老爷,不是我不想帮三弟他们,实在是这事儿太荒唐了!老爷还身上有差事,要真的把事情按在你头上,以后你到了官衙,还不被人指指点点?说不得还被御史盯上,到时候吃苦的是老爷!

何况,要是次次包庇,以后再做出更坏的事儿,那可怎么办好?”

张氏对梅二老爷说道,她生怕梅二老爷心肠软,“我明白!你放心,谁对我好,谁对我不好,我心里有数!”梅二老爷说道,“长安侯帮了咱们这个忙,我想的是,等这段时间过去了,事情也淡了,咱们再去道谢,免得给人惹麻烦。”

现在就急吼吼的过去道谢,不是让母亲那边记恨上了人家吗?事实上,人家从中一点儿好处也没有,完全是帮忙。

张氏点头,觉得自家老爷考虑的就是全面,也不枉自己这么的费心费力了。

即使知道这件事过后,自己那位婆婆不会给自己好眼色,可是那又怎样?人都是有底线的,她的底线就是守护好自己的丈夫和儿女,平时吃点亏也就罢了,但是在这件事上绝对不相让。

梅翰林本来没有那么早的回来,不过路上遇到了骠骑将军的人马,人家好心带自己一场,所以就提前了几天。

梅翰林倒是没有想到和李煦之有什么关系,毕竟这骠骑将军和李煦之不是一个衙门里的人,而且都是从外地朝京城里赶的。

但是实际上,这骠骑将军私底下和李煦之关系还是很不错的。王氏去找张氏的事儿,身为丈夫的李煦之如何不知道?

李煦之还是知道梅翰林这个人的,能在翰林院做官那么多年,品行还是很不错的,只是他的妻子却有些老糊涂了。

所以为了‘拨乱反正’,就请骠骑将军把人给快速打包了回来。

李舜华过后收到了表姨母给自己亲手做的几套衣服,还有些奇怪,不过年不过节的,关键是,这年头,一般人都不会自己做衣服,谁家没有针线房啊。

特别是像张氏这样,都快要当婆婆的人了,更是不会亲自动手做衣服了。

不过王氏却说道:“你表姨母给你的,你就拿着,她从年轻的时候,针线就很好呢。”

第45章 四年

京城的关系网说复杂就复杂,说简单也简单。

不过对于世族来说,都有一定的行为准则,而且世族中因为人口众多,不可能个个都出息,也或多或少都有那么几个不肖子孙,给京城的人弄来些谈资。

一转眼四年的时间过去,李舜华如今也八岁了。

这四年的时间,发生的事情也很多,但是他们家没有什么大事儿。

要说喜事,也有好几桩,首先,是二房的大姑娘李萱,在春闱的时候,尤氏给她找了个年轻的寒门进士,如今连孩子都有了。

李萱的夫婿姓张,名字叫张怀生,是外地进京赶考的举人,那时已经二十几岁了。尤氏让人打听了一下,这个张怀生为什么这个年龄还没有成亲,原来是他家里就等着他考上了进士,然后找一门好亲,至少得是大家闺秀。

这张怀生还就一直忍着没有成亲,也没有说亲,等春闱真的中了,这亲事就上门了。

当然了,即使他是进士了,也不是什么条件优越的,毕竟进士对寒门来说,是很了不起,可是对京城的豪门来说,也就是那么个意思。

所以张怀生对于能和李家二房结亲,还是很满意的。

至于李萱,她早就知道自己会嫁给这样一类的人,也没有什么反对的。到时候一副嫁妆过去,也能当家作主。

李萱没有什么大的志向,听从父母之命,不和嫡母做对,那么嫁妆方面就不会克扣了她,等嫁过去,丈夫好歹也是当官的,她当个不大不小的官太太,也并不比别人差。

由于和尤氏的关系有所缓和,所以王氏还带着李舜华去给李萱添妆了的。

如今几年过去,李萱成了孩子的娘,和他们这边也常来常往了。

其实李萱人比较聪明,从嫁人后,就和大伯父这边来往不断,她是晚辈,看望长辈,也无可厚非,逢年过节,节礼从来不少,尽管不怎么贵重,可是送的是一份心意,以前作为二房的姑娘,她不好直接过来,毕竟立场不同,可是现在已经嫁人了,她就没有那么多的顾虑了。

李萱带着自己的女儿容姐儿过来,容姐儿今年也两岁了,长得玉雪可爱,看着就让人喜欢。

李萱自己也是心疼万分,不过谁家都有谁家的事儿。

李舜华把容姐儿抱过来,拿了一块精致的点心,这几年,李舜华和李萱的关系还不错,以前是从来不熟悉,但是接触的次数多了,大家彼此的性情也挺合得来的。

最近李萱的婆家人从外地过来了,对于以前一家三口过日子的李萱来说,还颇不适应。

生活习惯不一样这是第一,而最重要的是,李萱从生了容姐儿后,肚子一直没有动静,如果容姐儿是个儿子还好说一些,但是却是个女儿,对于希望传宗接代的张家人,这心里就不乐意了,仗着长辈的身份指手画脚的。

李舜华对自己这位大姐姐说道:“大姐姐,姐夫家里都还好吧。”

李萱说道:“你姐夫还好,屋子里人多了些,还能过得去。”

事实上,哪里是人多,而是太多了。

李萱当初嫁人,因为丈夫要在京城的翰林院里,所以就陪嫁了一个京城的宅子,这宅子将将两进,带上李萱陪嫁的下人,还有宽裕的地方,当初知道张怀生身边只有一个小厮,所以也没有陪嫁多少人,两个陪嫁的丫鬟,还有奶妈妈一家子。

可是如今呢,七大姑八大姨的来了这么多,他们为了孝道,还把正房给让出来了,让张怀生的爹娘住,另外张怀生的哥哥和弟弟,加上嫂子弟媳妇,还有各自的孩子都跟着过来了,数量算下来,真真是太多了。

人一多,事情就更多。那些人是从乡下来的,倒不是李萱看不起乡下人,张怀生的爹娘总觉得自己是从大户人家出来的,想要一开始就把自己给拿捏住,所以每每的喜欢和自己摆谱。

当初觉得嫁个寒门还挺不错的,但是现在这不错要在寒门的家人不过来的基础上,李萱都觉得透不过气来,所以才找了借口过来自己大伯和大伯母这边。

总之,来这边,张怀生害死不会说什么的,毕竟有个这样的大伯父,他在官场上也吃得开。

“娘,我看大姐姐好像不怎么开心。”李舜华等李萱走后,对王氏说道。

王氏道:“你大姐夫一大家子没有打招呼就过来了,生活习惯不同,还喜欢摆谱,她能高兴才怪。”

对于这样的事儿,王氏也不瞒着自己的女儿,女儿一天天的大了,事情知道的多一些,对她有好处。

人心易变,当初看着张怀生条件还不错,可是人都是变化的,先前说好了,张怀生在京城住着,他老家的爹娘和亲人就住在老家,每年会送银子回去。

可是这一声都不说,人就过来京城了,还带了这么一大帮子人。

李萱这个大姑娘有的受了。

“他们住的宅子都是大姐姐的,总不能这样没有脸面吧。”

吃人家的,住人家的,还对人家挑三拣四的,这不是太憋屈了吗?

王氏叹道:“人世间就有那种人,你供她吃,供她喝,她还觉得你这不对,那不对。”所以她到时候给自己女儿找婆家一定不要找这样的人家。

尤氏当时是好心,可是过日子不可能一帆风顺,现在矛盾来了。

王氏还要操心自己儿子的婚事呢,大儿子李骐,转眼就十八了,那边二房的李骆婚事都定下来了,倒不是说非要跟二房的比较,而是年龄到了。王氏也想着抱孙子了。

只是每次问大儿子,他都没有那个意思。唉,看来还得操心。以前是才来京城,对这边不熟悉,不知道各府姑娘的品行,如今这几年过去,谁家的姑娘是个什么样,也大致有了了解。

王氏看中的人选有好几个,只是下不了决心。

不过,当前有一个事儿,还是要去赴宴的,张氏的儿子要成亲了,作为表姨母,王氏到场是很有必要的。

而李舜华也作为亲戚,跟着王氏一起赴宴。

这种场合,当娘的都喜欢带着自己的女儿,一来是可以让姑娘透透气,总呆在府上也不是什么好事儿,二来,这种场合,是可以让大家都多了解自己的姑娘,以方便以后结亲。

王氏现在很热衷于这样,虽然她女儿小,可是两个儿子都长大了,她也想要儿媳妇了。

在面前,这言行举止更能看得清楚一些。

张氏的儿子娶得是梅二老爷同僚的女儿,可谓是门当户对。

当年因为梅老太太和梅三老爷的事儿,二房和三房的关系很不好,不过张氏也不在乎,都已经撕破脸皮了,还在乎个什么劲儿啊。

现在张氏也当婆婆了,都这个岁数了,真要梅老太太送什么女人过来,她也不在乎了。

从梅家吃完酒席,李舜华想着上次在珍宝阁还定了几套首饰,就跟自家娘说了声,自己带着人过去了。

这几年李舜华从来没有缺过练武,对付一般人不在话下,王氏在她身边也安排的有人,所以不跟着过去,也没有什么事儿。

何况,王氏觉得自己姑娘已经长大了,喜欢单独出去,这也没有什么不好的。

她一个当娘的,时时刻刻看着,也不利于姑娘长大。所以像去珍宝阁这种地方,王氏就很放心让李舜华自己去。

珍宝阁是燕京城里最大的珠宝首饰铺子,达官贵人们都喜欢在这里买东西,这边最贵的不是摆在外面的首饰,而是需要定制的,往往一百两不算多。

一百两,够普通老百姓用上十来年的,可是在这珍宝阁,也只够一套首饰的钱。

不过,在珍宝阁买首饰的都是有钱人家,往往只要记个帐就成,到时候自然有人上各家的府上去结账。

李舜华是因为三房的二姑娘李芜就要嫁人了,所以买了一套首饰,给她添妆用的。

三房这几年在外面当差,过的是越来越好,二姑娘李芜跟着过去,就在富安当地定了亲,说好了是今年就嫁过去的。

刚好,三老爷李焕之是富安县令,给李芜说的亲事就是他上头知府的儿子,常家的大爷。

常知府知道李焕之是京城长安侯府出身,来这边富安县当县令,还是他长兄找的关系,所以让儿子娶李焕之的庶女,也没有觉得委屈,毕竟常知府的出身没有李焕之那么显赫。

结亲看条件,这也无可厚非,只要不是那种极品就好。

二姑娘嫁人的时候,不能回京,所以这边李舜华就提前打好首饰,到时候让人带过去,也是姐妹一场的意思。

李舜华从马车上下来,进了这珍宝阁,大商的男女大防并没有那么严格,在市面上见面了,如果是熟识的,打声招呼,也不过分。

李家是珍宝阁的熟客,珍宝阁的掌柜的,自然把李舜华给领到了二楼看首饰,“姑娘请看,真是按照您的要求打出来的,要是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您尽管指出来,我们再改。”那掌柜的笑着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