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顾好歹留了钦差一条命,也是让他回去复命的。至于这钦差回去如何的添油加醋,西宁侯既然能说那种话自然不怕被人说三道四。

西宁侯对妹夫说道:“这下子,我可是孤注一掷了!”

李煦之道:“舅兄,这个朝廷本来就糜烂不堪,是迟早的事儿,只是舅兄要想好了,是支持在逃的皇子,还是自己自立了!”要李煦之来说,辛辛苦苦的打仗,谁乐意给人做嫁衣裳?

当然是自立的好,成王败寇,如今是个好机会,犯上作乱的是太子和厉王,大家群起而攻之,谁也不会说别人道德有问题。

朝廷对李煦之和西宁侯也没有什么恩情,李煦之的长安侯的爵位,也不过是皇帝的一个诱饵,让他回去给皇帝继续卖命的,这个前提还是李煦之自己在外面混出了名堂来,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所以李煦之对皇帝并没有所谓的知遇之恩。

当然了,也可以说,皇帝对他有‘知遇之恩’,这样一来,他给皇帝讨回公道,不是名正言顺吗?

而舅兄这边呢,西宁侯本来都是世世代代的在西宁这一片地儿,可是朝廷却从来没有给西宁的将士们一分一毫,都是西宁侯自己想办法养活了这些将士,每年还另外给朝廷上供,包围了这商朝的平安,却一点儿好处都没有!、憋屈了这么多年,哪里还能继续憋屈下去?

李煦之老早就知道自己的舅兄是个有野心的人,如今是群雄逐鹿的时候,大家各凭本事。

他在京城的这四五年,也在京城结了人脉,对舅兄也会有帮助,当然,李煦之本身就是武将,能带兵打仗,这也是很大的一个帮助。

既然要对抗,粮草和兵器不能少了,这些年的准备,也不是说着玩的。西宁这边种小麦和高粱还有玉米,后两者的产量都高,又因为接近西域,所以有番薯的出现,每亩地的出产都是好几千斤,够大家吃的了。

只是,这番薯吃多了也闹心,还有时候不容易消化。

这倒是个问题了。西宁侯开玩笑的说道:“说不定舜华有好办法。”自己的外甥女研究出的牛皮耐水的法子,如今可是起了大作用了,等到了冬天的时候,和敌军作对,那就是比人家强多了。

天一大师说舜华是个有造化的人,这话可真没有说错。

这番薯就是红薯,基本上现在都是蒸煮或者烧了吃。但是这样一来,确实是不容易消化,生吃呢,还容易烧心。

在大家一起吃饭的时候,桌子上上的就是有一盆蒸红薯,钱氏有些吃不下去,虽然他们这样的人家,是不用吃番薯的,可是公公发话了,她也不能不听。

吃的多了,也不是个味儿。钱氏表示很无奈,但是与民同苦,真是西宁侯府的一个传统。

李舜华去见舅舅,发现爹和大表哥,二表哥,大哥,二哥都在呢。她是被舅舅叫过来的。

西宁侯看着这几个孩子,说道:“咱们家的小辈,这个时候才到齐了。”

西宁侯府的三公子和四公子没有在,或许在西宁侯的心里,庶出的到底是要疏远一些。

西宁侯问李舜华,这段时间吃的怎么样,番薯好不好吃。

李舜华说道:“好吃是好吃,但是吃多了也不舒服。”

西宁侯道:“唉,说的也是,不过现在将士们多吃一些番薯,才能省下更多的粮食,”

西宁侯倒是没有问李舜华该怎么办,他当时给李煦之说那个话也是开玩笑,并没有指望外甥女能想出什么办法。

可是李舜华却知道,如今西宁看着很平静,但是和那边的朝廷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尤其是现在厉王当权,更不可能绕过舅舅他们。

舅舅们要是不好了,他们家也不会好,更何况,她也敬重自己的舅舅。

舅舅从来没有要朝廷的一分一毫,可是朝廷给了舅舅什么?用得着的时候就用,用不着的时候,还要上供,这日子已经够了。

其实这番薯,不仅仅是蒸煮烧,还可以磨成粉,然后做成粉条。方法也不复杂,只是没有人想到罢了,做成了粉条,吃起来跟主食也一样,味道还很不错。

说来说去,还是因为红薯富含淀粉,才能成为粉条。

李舜华让人先把红薯切成一片一片的晒干,晒干后才更容易磨成粉,磨成粉后,再过滤晒干,剩下的可都是淀粉了,用淀粉再支撑粉条的样子,晾晒干,想吃的时候拿出来一煮,绝对是管饱又好吃,还长期都不会坏。

番薯在运送过程中,要是不妥善保管,很可能就会发芽,或者坏掉,但是做成了粉条就不一样了,携带的时候,也不怕坏掉,一年的保质期是有的。

李舜华试验出来了以后,还让人下了一碗粉丝给自己,沾上醋等物,味道还很不错。

当然了,既然已经试验出来了,自然是要交出来的,家里人都已经尝过,等呈上给舅舅那边的时候,舅舅欢喜的多吃了好几碗。

“这个东西好!以后行军打仗,让将士们随身带着一袋子,比带着干粮要好。”这要是提前煮熟了,用开水一泡,也能吃,省事又省时间。

别的东西,像白面,虽然也能炒熟了,然后冲开了吃,可是白面太精贵,花费的成本高,不如这番薯来的容易。

要知道,这个时候,一亩小麦才产出几百斤,而一亩的番薯产出是几千斤,将近十倍的差别,自然是番薯更容易得来,还管饱!

西宁侯让管物资的后勤兵们,就按照方子去做这个粉条,做好了以后,运送也不那么困难了,毕竟番薯是属于死沉死沉的,而粉条就不是了。

李舜华虽然提供了一个方法,可是这西宁兵里面不乏脑袋灵活的人,人家竟然把土豆这种东西,也做成了跟粉条一样的土豆粉,由不得李舜华不佩服,真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那。

“舅舅,我不要!”西宁侯为了奖励自己的外甥女,给了李舜华好多的金银珠宝。

“拿着,这些东西,小姑娘戴着才好看,舅舅给你的,你不能推辞!”

“舅舅,用这些东西多换一些粮食还有铁,我拿在手里更没有用!”真和朝廷反了,什么不需要?宁可多准备一些,也不能少了。

“舅舅手里的东西多着呢,让你拿着你就拿着,你想出来的法子,替舅舅省了多少钱?”

本来要是一直把番薯作为主食,是不可能撑下去的,他还要派人去别处买粮,可是有了这个粉丝,就不需要了,满满的煮上一大锅,加上一些菜,吃的更香,还饱肚子。

而西宁这个地方,最不缺的就是番薯了,多的时候,大部分都是喂猪了,现在喂猪的东西,能给人吃,还吃的很美味,这是大大的捡了便宜了。

而且,不光将士们能吃,这普济到老百姓,也能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

西宁可不是只有军队,老百姓对西宁侯的拥戴,也是西宁侯能够立足的根本。

李舜华没有想出名,所以这法子也只有内部人知道是她想出来的,就连她爹娘都说这样好,因为她毕竟是个姑娘家,要这样的美名还是个负担。况且,另外一个,也是为了李舜华的安全着想。

免得有人觉得她是奇货可居,把人给掳了去。

当然,爹娘和两个哥哥,也为自己的妹妹骄傲,王氏尤甚。想当年,李舜华没有意识的时候,虽然碍于他们的权势,没有人敢当面说什么,可是背地里难听的话,绝对不会少,还有人说是因为他们杀戮太多,所以才报应到女儿和外甥女身上。

还有人说舜华就是个讨债的,有这样一个女儿,以后只能拖后腿,就是找婆家,谁会乐意找这样的儿媳妇?

而现在呢,舜华不仅不是痴傻,还这么聪慧,想出来的方法,一个能顶几千个了。

作为父母的他们很骄傲,上天对他们是不薄的,让舜华失去了三年的意识,却换来了这样的一个头脑。

李舜华却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她不过是因为自己的来历,才知道这些事儿,但是这个来历却不能跟任何人说,因为说了,也没有人懂。

她如今关心的是,不知道二表哥找没有找到橡胶树,如果找到这个东西,那么绝对战斗力有很大的提高。制作牛皮或者别的动物皮,还需要射杀动物,而橡胶呢,直接取来用就可以,数量还多。

防水的效果更是一流,原本以为时间还很充分,可是谁知道京城的太子是个等不起的,这么早就已经发动了宫变,西宁这边也必须提前进入备战的状态了。

第71章 安抚

只是这胶树哪里是那么容易得的?海外一趟花费的人力物力,也是价值不菲,与其干等着,还不如想别的办法。

李舜华不觉得自己一个人就能改天换地,但是能尽自己所能,以后也不用后悔。

毕竟,这是关系到生死的事儿,如果厉王真的带兵来攻打西宁,而西宁这边失败了,她们全家都性命不保,连个葬身的地方都不会有。

不过,像这种试验,李舜华也不能每天都能想的出来,她不是天才,只能是因地制宜,毕竟材料的限制,也是很大的问题。

从粉丝出现后,李舜华又过起了闺阁小姐的日子。

还有钱盈盈这个如今的小伙伴跟自己玩耍。京城的人也不知道怎么样了,姜红玉和杨明嫣,他们家都有在朝廷当官的,不过姜红玉的祖父只是礼部尚书,和权力中心的关系不大,而杨明嫣的伯府是国子监祭酒,做学问的,应该牵扯也不大。

至于湖阳长公主那边,她毕竟只是公主,和皇子平时也没有什么来往,而太子想要稳住人心,对湖阳长公主这个姑姑就不会有什么处置,反而会优待起来。

只是,到底和自己大哥定了亲,也不知道陈曦会怎么样。

李舜华担心陈曦,问了自己的娘王氏,王氏道:“我们离开之前,已经和湖阳长公主暗地里通过话了的,你放心,湖阳长公主不会让自己的儿女受到伤害的。”

湖阳长公主可不是软柿子,她的儿女,也绝对不会被这位太子当成靶子,更何况,太子要笼络人心。

不是没有想着把陈曦带过来,只是湖阳长公主却没有同意,认为留在京城没有什么危险。

而过后不久,太子成了新皇帝,厉王竟然成了摄政王。太子一继位,就发了好几道讨逆的诏书,不过却没有西宁这边。

“看来,朝廷的局势还是没有稳妥,厉王腾不出手来对付咱们这边!”西宁侯和李煦之商讨。

本来已经把朝廷来讨要年供的人给打发回去了,就是已经要跟朝廷撕破脸了,结果朝廷也没有派兵过来。这只能是一个原因,朝廷的兵力不足,更可能的原因是,反对太子继位的各方人马很多,他们应接不暇。

李煦之道:“舅兄很可能是被朝廷安抚的人,我想过不了多久,朝廷回来嘉奖舅兄。”

对付不了,那么就先给点好处,让这边不掺合,这是朝廷一贯的做法。

西宁侯冷笑道:“不过是些虚名,这种手段老套无用的很,不过也是给了我们时间了!”

既然知道朝廷早晚就要对付他们,他们怎么可能因为这一点子好处,就得意忘形,而转而巴结朝廷?

除非朝廷给他们粮草和军饷,不然别的都免谈。

可惜的是,西宁侯知道,朝廷是一个子儿也不会给自己这边拨过来的,所以从这个就能看出朝廷的本质。

西宁侯对那厉王现在是很不待见,他没有惹这厉王,可是这厉王却三番四次的来招惹他,还想把主意打到自己的亲人身上,就凭着这个,也不可能和厉王握手言和。

两个人所料不差,朝廷现在是腾不出手来对付西宁侯,外面还有几个逃出去的皇子正在反着他们呢。

厉王和新皇商量的是,西宁侯在西宁根深蒂固,想要一下子把人给拔出来了,那是要费很大的劲儿,用自己手里这点东西去打,不是白白便宜了别人?

所以他们想先捡容易的打,但是呢,又怕西宁侯给他们背后捅刀子,所以就想着安抚,这一安抚,就直接给西宁侯封了个宁国公。成了国公级别的了。

让人带着圣旨过来宣旨,那宣旨的太监笑得脸跟一朵花一样,巴结之意不言而喻,“恭喜宁国公!圣上在宫里,说世上唯有宁国公是最忠君爱国,恨不能亲自过来见宁国公一面!”

西宁侯也笑了,“是嘛,那就多谢吉言了!”

忠君爱国?要真是忠君爱国,那么现在的皇帝继位可是名不正言不顺的,他是不是就要去打他了?

西宁侯对这宣旨的内监是不冷不热的,不过这对于宣旨的人,就已经很高兴了,听说有去别处宣旨的人,直接圣旨还没有念完,就被砍了头的,他这样还能说上话,总算不用丢了性命了。

新帝的皇位是那样来的,多少人不服气?要是这个西宁侯,哦,不,宁国公也要清君侧,那么朝廷就完蛋了。

西宁侯成了宁国公,可是他不稀罕,还是让人叫他侯爷。西宁侯才是他祖宗赚来的爵位,而不是这种宁国公。

而远在京城的新帝和厉王,在传旨太监回来后,问了西宁侯的情况,听传旨太监说西宁那边戒备深严,皇帝就愁眉不展,这西宁侯就跟一头老虎一样,不除去就不安生,可惜他现在没有那个能力把人给除了。

厉王说道:“皇上何必忧心?既然那西宁侯没有反了朝廷,说明他的实力还不够,等咱们把其他的几个给除掉了,再举全力把西宁侯给绞杀了,不是正好?”

厉王也挺恼火,当初派了心腹去苍山落草为寇,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把西宁侯给打倒,可是才去苍山没有多久,竟然被剿灭了。

那西宁侯可真是闲着没事儿干,连一个小小的土匪都不放过,苍山距离那西宁府有好几百里呢。

再然后想劫持西宁侯的家人,却还是没有成功。本以为那容家是西宁侯的岳家,容家是个贪婪的,以后少不得还能成事,结果西宁侯竟然这么心硬,直接把自己的岳家给赶出西宁府了。

两个计划都没有成功,又赶上这太子沉不住气,直接逼宫了,他不得已,只能是带兵过来围城。

好在现在的结果不错,他已经是摄政王,太子这个小儿,不过是自己手上的一个傀儡。

等把那外逃的几个皇子给灭了,就是自己的好时候了。

谁乐意拼死拼活的,最后给别人做嫁衣?厉王可不会吃这个亏,皇帝小儿不过是他的跳板,他看中的是那把龙椅。

但凡上位者,都喜欢讲究个名正言顺,哪怕你是用肮脏的手段得来的皇位,也得标榜自己是正大光明,要不然怎么太子要辛辛苦苦的让先帝写什么传位诏书呢?

还不是就因为这名正言顺?

想到这里,厉王更是憋屈,本来没有想这么找把那老皇帝给处理了,谁知道这老皇帝竟然自己个死了,还找不到原因。

掌控不到的感觉,让厉王行事更是狠厉,把皇室宗亲中,不服他的很是杀了几个,也算是杀鸡儆猴。

湖阳长公主从太子篡位后,就一直深居简出,连宫里都不进去了。

就是这样,也有人监视着他们。

“是娘错了,要是当初娘让你跟着李家走,也不用这样了。”湖阳长公主后悔了。

当初李家过来跟她商量,要带走陈曦的时候,湖阳长公主没有同意。可是现在湖阳长公主后悔了。

厉王当道,不定有什么事儿发生。她自己没有什么可怕的,可是自己的儿女,却不能毁在这些人的手里。

等湖阳长公主知道现在的皇帝和厉王对西宁侯那边是采取的安抚的方法的时候,松了一口气,因为这样,自己的女儿就是安全的,不可能一边安抚人家,一边还把人家的姻亲给赶尽杀绝。

湖阳长公主把儿子陈让叫过来,说道:“现在就开始准备,带着你妹妹转道去西宁!”

她是怕以后情况更遭,如今这个时机,还想不到这里来。

况且,在厉王等人的眼里,不过是个未婚妻,大丈夫何患无妻,但是怕就怕厉王等人为了羞辱长安侯等人,对自己的女儿做出什么不好的事儿来。

“娘,我和妹妹走了,宫里对你更不利了!”陈让道:“要走一起走!”

湖阳长公主道:“我是大商的公主,谁会对我不利?你们走了,我才安心。”

她一个当公主的,又不会抢夺皇位,只有傻子才会对她开刀。

至于说她和李家结亲后悔不后悔,湖阳长公主对这件事从来没有后悔过。有所得就有所失,长安侯也没有被按上反贼的名号,那厉王又喜欢做表面文章,目前绝对不会动他们的。

因为双方面都没有互动干戈的意思,所以西宁这边难得的平静下来,不过李舜华却知道,平静只是表面上的,大哥和二表哥从早到晚,都忙碌着,很少见到面。

战事说不定就是一触即发。

而对于女眷来说,这个时候的天气正好是出去应酬的时候,再过段时间,天气就会变冷,西宁这边的雪特别大,有时候都快要到大腿了,出去交际也不方便。

而在全家都过来后,王氏让人把她陪嫁的宅子也收拾好了,不可能一直住在娘家,原来他们在西宁都有住处,现在收拾好了,自然是要搬出去的。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李煦之又不是上门女婿,自然不可能长期住在妻子的娘家。

而朝廷对于李煦之离开京城的举动,也没有说话,毕竟李煦之身上没有差事,又没有规定说,他必须呆在京城,人身自由是自己的,谁也不能绑着他。

恐怕厉王等人就是心里恨得牙痒痒的,也不敢做出什么事儿来吧。

“姑母也太见外了,住在咱们府上又怎么了?平时我还能跟姑母说说话呢,这一下子搬出去了,也没有人跟我说些为人处世的道理了。”钱氏挽留王氏。

王氏笑着说道:“左右住的也不远,你要是有空了,也去我们府上住住,这样,还能多去一家。”

住在别人府上,到底没有在自己府上住着自在些,何况,女儿以后要嫁到这边去,老是住在婆家,也不像话。哪里有娘家在,就老是住在婆家的道理?又不是已经嫁过去了。

虽然钱氏挽留,可是王氏还是从西宁侯府搬到了自己的府上。

做人亲戚,要知道分寸,像那容家就不知道分寸,最后还不是落了个不好的下场?

李舜华自然也是从西宁侯府办了出来,这个在西宁的宅子,以前李舜华小时候住过,就是最初的三年,不过她那时候没有意识,根本就不知道自己住的是什么地方。

现在一看,发现自家在西宁的房子,虽然没有京城那种婉约的气质,但是胜在干净明朗,就是方向感不好的人,在这个宅子里也不会迷路,四四方方的,一进套着一进,西宁这边树木少,连花园都很少,只是在每个院子里,种的有些许树木花草。

像小桥流水亭榭之类的,在这边就见不到了。当然,如果你有钱,可以制作出来,可是那样花费也划不来。

更何况,西宁这边的活水不算多,何必这么浪费呢?

这不就是四合院的类型吗?李舜华在心里说道,只不过是很多个四合院组成了一个大宅子。

京城的院子没有这么四四方方的,简单点讲,就是京城的房子不是那么对称的,讲究的是景致,可以说,是一步一景,你在这京城的院子里,说不定真的会迷路,可是到了西宁这个宅子里,只

要知道东南西北,绝对不会迷路。

李舜华住在其中的一个跨院,而李骐和李骥则是住在前院,李煦之和王氏夫妻二人住在第三进的正房。

屋里的摆设也显得很大气,视野看着也开阔。

王氏搬进了宅子,还是请了西宁的一些人来暖房。自从容氏被送到家庙后,与西宁侯府的交往,都是靠着钱氏,但是钱氏是晚辈,有些长辈也不好跟着晚辈交际,王氏过来了,正好,和她同辈的人都过来暖房了。

其实要说好友,应该是西宁这边比较多,对王氏来说。

不过人长大了嫁了人,就不是以前那种单纯的小姑娘,考虑更多的是自己丈夫和婆家的利益,要是王氏是个什么都没有的普通夫人,肯定不会来这么多人。

而李舜华发现,过来跟自己说话的人比在京城多多了,有些她根本就不知道是谁,不过后来才知道,这些姑娘,他们的父亲都是自己舅舅手底下的人,而自己呢,以后就要嫁到西宁侯府,所以来跟自己说话的人多,也不稀奇了。

都是有长辈的人,对于京城的局势,虽然父辈们没有跟她们说,可是也能听到那么几句。

京城换了新皇帝,还是不那么名正言顺的,他们西宁这边,还不知道以后怎么样呢。

正是因为这样,以前喜欢说京城的衣服首饰的话题,如今也不多说了,因为不合时宜。

而说的最多的,反而是最近出现的粉丝。话说,还很是有人喜欢这个粉丝,都知道是西宁侯让人弄出来的,可是没有一个人知道是李舜华想出来的,这也正是李舜华自己希望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