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问雨娘,“在立雪院玩得怎么样?”

“挺开心的。”瑞雨直言不讳。“就是中午饭吃得不开心,一个口味实在不大好,大师傅也不知怎么着了,平时送到绿云院的可不是这样……我吃着没味儿,还有一个,二哥回来了,老考我学问……”

她小嘴一翘一翘的,看来,是真有点委屈,“次次见面都考学,二哥尽会欺负人!”

太夫人和权夫人不禁对视了一眼,彼此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点玩味。权夫人笑了,“你二哥那是疼你……你别不知好歹,仔细他知道了,又给你换太平方子。”

权瑞雨肩膀一缩,不敢再说了,才吃完饭,她就和一只蝴蝶似的,轻盈地飞出了拥晴院,“功课可还多着呢!”

“这个小丫头。”太夫人啼笑皆非,“精不死她,小小年纪,比她姐姐当年还精……你这也养得不好,太活泛了,难免轻浮。”

权夫人叫苦连天,“您也知道,她那个性子,我哪里约束得了。天生就一副算盘在心里呢,拨一拨,能转七八十下……”

太夫人想想,也觉得好笑,“就是被人当枪呀,那也是一人一次,公平得很。这份心眼拿去读绣花,还有什么不能成的,至于和现在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惹得先生隔三差五地告她的状吗?”

权夫人附和着数落了权瑞雨几句,因老人家声调里带了笑意,她也是一边说一边笑,笑完了,又和老人家感慨,“两个都是人尖子,我瞧着是都挺好,您瞧着怎么样?”

“都还差着火候呢。”太夫人叹了口气,“林氏是急,焦氏是躁。心思都细致了,可也都有不到的地方。”

对大少夫人,婆媳两个是议论过多次的,权夫人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是急了点,抬举身边的巫山做了通房,也抬举得不大好,别的事情,倒没什么可挑剔的。焦氏这个躁……”

“司马脀之心,路人皆知。”老太太慢悠悠地说。“所以他就一辈子都没能篡位。焦氏有城府、有手段,这倒不假。要不然,她也不能几天就轻轻松松地笼络了瑞雨,就是雨娘心里其实情愿,那也还要有个下台阶不是?不过,她的心思实在是太明显了一点,也实在是太急于展示自己的能力、太急于给嫂子添堵了。长嫂如母,大了她十多岁呢,一时亏待,要么忍了,要么直说,自己不好意思,就使丈夫去说。”

她歇了一口气,慢慢地啜了一口茶,“一家子斗得再厉害,当家人以和为贵的气度不能丢。以仲白和长房的关系,他冲嫂子一张口,这事儿悄无声息就过去了,只怕林氏还要冲弟妹赔不是,可看仲白样子,不像是不知道她请瑞雨的用意,却还不发一语隐隐配合……她这一巴掌是回得响亮痛快,拿捏仲白这个刺头儿的手段是高明,可从做法上看,到底还是格局不够,既不从容绵密,也没能抓住真正的题芯。”

“您是说——”权夫人神色一动。

“这都一个月了,仲白不是个太内敛的人,他的性子挺容易摸出个轮廓来。”老太太闷哼了一声。“让她在达氏跟前行姐妹礼,仲白心里有没有想法?他和长房一向友好,新妇入门才不到一个月,顿生龃龉。这就算是林氏有错在先吧,以他有话直说息事宁人的态度,哼,我看他肯定是想着让焦氏开口,这一说,正好就带她去香山住……焦氏不肯开口,他自己说也行——可焦氏这些路不走,非得要让雨娘告状,就算焦氏占理,他会不会觉得她得理不饶人?这肚子都没大,儿子还没生呢……林氏虽然十多年没有生育,可却还一直把伯红的心给捏得牢牢的。——唉,要不是实在是太久没有消息,她也是乱了阵脚,这一次,未必会这么着急,动作得这么频繁……”

权仲白襁褓间就被抱进了歇芳院,当时权伯红四岁年纪,还离不得大人照看,他是在拥晴院里长大的。老太太当然更偏长孙,这一番话,挑剔的是焦氏,开脱的是林氏。权夫人即使有不同想法,也还是低头应了是。她又问婆婆,“见过一次真章了,这会该怎么办?长房院子里那个通房,可没服避子汤……”

“都由他们去吧。”太夫人闭了闭眼,多少有些疲倦了。“你和世安商量一下,大厨房里该拔掉几个刺头了……主子们斗得再厉害,那也是主子,做下人的有所倾向,那是难免的事,可忘形到这个地步,那就该赏鞭子了。仲白什么身份,走到天涯海角,都有人捧着金羮玉脍求他用呢,如何在自己家里反而受了这么久的委屈?说出去,简直就是笑话!”

权夫人其实对林氏最大的意见就是这一点,这么多年嫂子做下来,就不知道权仲白看着不挑剔,其实最挑剔?她挺为儿子委屈的——不过越是如此,她倒越要为林氏说句话。“这……怕是打她的脸呢。”

“打脸就打脸。”太夫人一瞪眼。“她还能有二话不成?就有再多苦衷,这件事,她也办得不很漂亮,自己没落好,反而把焦氏给显出来了,要不是焦氏自己——”

说到这里,两人都是一怔,彼此交换了一个眼色,双双都轻轻地咦了一声,又嘶了一口凉气。

作者有话要说:更新咯

今晚吃的是冬笋炒牛腿肉和素炒茼蒿,茼蒿真是有一股很奇特的气息啊……

今晚有均订+200的二更,明晚有收藏6000的加更,大家可以enjoy一番了xddd

最近回评论后台又是卡卡的,昨晚试着回了几条就卡了tvt,一会试试看能不能回

41沟通

虽说大厨房动作很迅速,从第二天起,送到立雪院的饭菜就已经换了口味,较蕙娘几次在权夫人、太夫人屋里尝的点心相比,厨艺还要更上一层楼,可以尝得出来,是用过心思的。

权仲白熬了将近一个月,终于能吃上一口热饭,虽说心头还有些憋气,但对厨房的表现也还是很满意的。倒是蕙娘,尝了一口烩三鲜,就又搁了筷子,只盛了一碗火腿鸡皮汤,喝了一口,觉得味儿还算不错,就着这汤配了小半碗饭,便再吃不下去了。

养得这么矜贵,叫人总不免有几分不以为然,权仲白扫了她一眼,要说什么,又把话给咽了回去——这几天,他在屋里,话明显少了。

他话多的时候,蕙娘真是嫌他嫌得厉害,他一开口,她就免不得生气,可现在权仲白话少了,她也不大得劲,“你有话就说嘛,难道你说一句话,我还会吃了你?”

“照我看。”权仲白也被她激得实话实说,“你迟早还是得设个小厨房。”

其实平心而论,大少夫人也就是在味道上做点文章,厨房用料,那还是货真价实。这些饭菜不要说端出去给老百姓吃,就是一般的富户人家,尝着也顶多觉得口味有些平淡,稍微一放低标准,吃得也就开开心心了。可在蕙娘口中,这样的东西如何能入得了口?权仲白因自己口刁,他自己吃得也不开心,到后来是没什么立场来说蕙娘。可现在,权家大厨房是拿出真本事来赔罪了,他吃得开开心心了,蕙娘还是这愁眉不展的样子,在二公子看来,就不免有些刺眼了。他顿了顿,又道,“当时你要是自己去和大嫂说、和娘说,现在小厨房恐怕都建起来了。既吃不下大厨房的饭菜,又不肯开这个口,除了饿着,你能怎样?”

“这烩三鲜火候过了,难道还是我的错呀。”蕙娘本能地就堵了权仲白一句,她又端起饭碗,愁眉不展地对着一桌子佳肴发呆,到末了,还是石墨端来一盘现炒的家常豆腐,蕙娘才又动了筷子。

权仲白一耸肩,“要不然说你矫情呢?你这幸好是没进宫,进了宫不到三个月,活活饿死你。”

宫禁森严,除了皇后、太后这样的主位,有资格时常点菜,受宠的妃嫔能在自己宫里设个茶水房,偷偷摸摸地熬些点心来吃之外,一般的妃嫔主位,也就只能吃着那些用铁盘温着,不温不火韵味全失的口味菜了,这一点,蕙娘心里还是有数的,她竟无话可回,见权仲白有点得意,又很不甘心,“我自知身份低下、天资愚笨,哪里配进宫呢……也就是因为不用进宫,所以才养得这么矫情娇贵,难伺候嘛。”

这话似乎是自嘲,又似乎是反讽,夹枪带棒兜头倒下来,里头明显是蕴含了有几层意思,可权仲白一点都不想去揣摩,他倒是忽然想起来,“对了,端午宫中纳凉祛暑,按例白日小小朝贺一下,晚上是要开夜宴的。你白天不用过去,但晚上肯定会请你——上回进宫,几个主位都问着你。进了宫,要谨言慎行,不论是坤宁宫还是景仁宫、咸福宫,凡是有皇子的娘娘,一律不要过于亲近。”

在这种事上,蕙娘是不会随意讥讽权仲白的,她点了点头,“你就放心吧,不会随意许诺什么,让你难做的。”

“并不是说许诺。”权仲白眉头一拧,“这么和你说吧,这大半年来,宫里风云诡谲,大事小情从不曾间断。已经有人在给以后铺路了……你这些年来很少进宫,有些来龙去脉并不清楚,不要自以为能摸透那些人精子的用意,又或者,还能反过来用她们一用。她们占着身份的便宜,过河拆桥反咬一口,那是常有的事,要不想撕破脸,根本就无法回敬。越掺和得多只能越吃亏,最好的办法,还是敬而远之。”

这叮嘱,粗听起来,和长辈们的说话几乎没什么两样,可再一细听,蕙娘就觉得,太夫人、权夫人、权仲白,三个人根本是三种态度。太夫人还是想着要不偏不倚——不偏不倚,就是要广结善缘,和大家都保持不错的关系。权夫人更倾向于皇后、杨宁妃一派,这也自然,杨家少奶奶是她亲女儿,可权仲白呢,这一番话,条理清晰鞭辟入里,竟和他从前那潇洒浪荡的作风一点都不一样,透了这么的别有洞见,他是时常能够接触内宫的那个人,掌握的资料最全最权威,他对自己强调的,却是不分亲疏,一律敬而远之……

蕙娘觉得自己有点看不懂了:对一般家族来说,内部不管争得多厉害,对外要保持一致,这份觉悟大部分人都还是有的。可权家却似乎不是这样,太夫人更看好牛淑妃一派,权夫人看好皇后,权仲白呢……感觉似乎谁都不看好,巴不得能不进宫最好。

她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看似自己沉吟去了。权仲白见她不说话了,便自己去吃饭——口中说蕙娘矫情,可他的筷子,却也时常落到石墨端上来的那盘子家常豆腐里。

又过了一会,蕙娘开了口,“最近宫里是不是出了什么事。”

她出其不意、单刀直入,语气还很肯定,权仲白被她吓了一跳,虽没说话,可脸上神色已经作了最好的回答。蕙娘看他一眼,不禁轻轻地叹了口气。

还好,此人虽有诸多毛病,但总算还不是全无脑筋,宫中的事,他的口风还是很严的。在这点上,自己倒能撤去一些担心。

不过,要承认权仲白居然还有些优点,这也真够为难人的了。蕙娘又叹了口气,她收拾起了自己在权仲白跟前,往往不知不觉就会流露出来的高傲态度——她知道,这从容微笑下头的居高临下总能将权仲白惹恼,也就是因为如此,她才总是如此乐此不疲。

“姑爷。”蕙娘直起身子,正正经经、诚诚恳恳地望向权仲白,“我知道,你心底未必看得起我,怕是觉得我从小娇生惯养,已经被惯得分不出好歹了,为人处事,处处要高人一头……”

权仲白虽未说话,神色间却隐有认同之感,大有‘原来你自己也很清楚’的意思。蕙娘深吸了一口气,她继续说,“就是我对姑爷,也不是找不出可以挑剔的地方……但不论如何,这是我们二房两夫妻的事,除非姑爷你能退亲休妻,否则这辈子总是要和我绑在一起了。在府里,我们两个夫妻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你无须担心我会胳膊肘往外拐,做下对你不利的事儿。”

她顿了顿,本想话说到这里就尽了,但想到几次话里藏机,权仲白的反应都不大好,便索性说到尽头。“要担心这一点的人,应该是我才对。”

见权仲白要说话,她摇了摇头,自己续道,“小到府内,我们二人是夫妻一体,大到府外,整个权家荣辱相连。从前你没有娶妻,大嫂又没有诰命,很难进宫请安,娘辈分高,平时也忙,不进宫都是说得通的。宫中妃嫔就是为了避嫌,也不可能无缘无故对你示好。可现在不一样了,我是新妇进门,也没有什么家事好忙,又有三品诰命——我看这赏礼服,也就是打个铺垫,正经的封赏也许不久就会下来了。宫中来人相请,要托词不去,那就太傲慢了。既然一定要进宫,对宫中形势,我心中是一定要有数的。”

她难得这样长篇大套、心平气和地对权仲白说话,话中也没有埋伏笔,没有‘意在言外’。权仲白倒是有些受宠若惊,他沉吟了片刻,便道,“三品诰命,我可以为你辞了。我身上也不是没有带过散勋衔,但有了官衔,就有好多俗事要办。到底终究都是给辞了,你带了诰命,逢年过节必须进宫,这一点,不大好。”

他平时说话做事,真是率性得不得了,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都敢做。这样的人固然风流潇洒,可也给人留下了难以信任的印象。唯独此时说起宫事,竟是胸有成竹,双眼神光闪闪:一望即知,心底是有分寸的。蕙娘心中,又惊又喜:权仲白要是真蠢成平时那个样子,世子之位即使不是无望,也要费极大的精神……难怪,难怪良国公夫妇为他说了自己。看来,他其实也不是不懂,真正的要紧关节上,还是拎得很清楚的。

“我听姑爷的。”她干脆地说。“诰命么,虚的,能不进宫正好。宫中风云诡谲,稍微一沾手,就很容易被卷进漩涡之中,眼下,我还没心思搅和这样的事。”

两人自从成亲以来,一向是你要往东,我要向西,就连房事,也都是争着在上,现在忽然和气说话,两个人都有点不习惯。尤其是权仲白,一和蕙娘在一出,只觉得百般烦恼都咬上身来,忽然间,蕙娘倒什么都听他的了!

这人就是这么贱,蕙娘要一开始就是这么百依百顺,权仲白即使再魏晋风流,也少不得是要肆意拿捏着她。宫中事有什么好分说的?你就是什么都不知道最好,什么都不知道,宫里的娘娘们也就不会争先恐后来招揽你了。可蕙娘平时硬成那样,现在忽然一软,他熨帖之余,也觉得蕙娘说得有理。宫中如今情势微妙复杂,如是一般人,不知道比知道更好,可焦清蕙不管怎么说,阁老府的承嗣女,格局能力应该都还是有的。有些事不告诉她,她自己乱猜乱办,反而容易坏事。

“兹事体大。”思来想去,权仲白到底还是吐出一口气,语气里竟带了几分厌倦和疲惫,“就是家里,也只有最核心的几个人知道了一点风声,我都没告诉全……”

“别人有别人的亲戚。”蕙娘柔声说。“我家里人口简单,老祖父这几年就要退下来了。姑爷不必有何顾虑。”

这都是实打实的大实话,此时此刻,权仲白以人情、以事理,都不能不对蕙娘坦白少许。蕙娘说得不错,起码作为他的妻子,要代表他进宫应酬交际的,家里人知道的那些,他也不能不知道吧。

但……

他不禁陷入沉吟,首次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去看蕙娘——她无疑很美、很清雅,可在他心里,她一直是张扬、多刺、尖利而强势的。即使焦清蕙能在长辈跟前摆出一副温婉柔和的模样来,可本性如此,在他心里,她是一个……一个最好能敬而远之的人。他没想到蕙娘也有如此通情达理的一刻,她几乎是可以沟通,可以说理的!

“我还未有那样信你。”也就是因为这一点感触,权仲白居然坦白直言,换作从前,他可决不会出口:和焦清蕙吵,他吵不过,还要将这种形同于主动开战的话说出口,岂非自取其辱?

蕙娘却丝毫未曾动气,她甚至还笑了。

“挺好的。”她往后一靠,轻声细语,“姑爷要是从一开始就信我,那我还要担心呢……进门一个月了,我焦清蕙做人做事怎么样,你心里也有数。将来迟早有一天,姑爷必须用得上我的助力,与其等到那时,你再来博取我的信任,倒不如现在开诚布公,别事不论,宫事上,你信我会帮你,我也信你不会随意行事,一个冲动,就给权家惹来灭顶之灾……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你要是倒了,最惨的人还不是我?”

这个焦清蕙,他简直都要不认得了!她要从一开始就是这个样子……权仲白没有往下想了:人生应该如何,同想要如何,本来往往总是南辕北辙。他是如此,也许焦清蕙又为何不是如此?

权仲白默然许久,才轻轻地吐出了几个字。

“十年内,皇后是肯定不行了,恐怕东宫储位,也是危若累卵,后宫之中,将有一番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此石破天惊的消息,竟未能换来蕙娘一丝惊异,她镇定逾恒,只是静静望着权仲白,等他往下去说。权仲白见此,心底亦不由叹息一声。

焦阁老全心全意调.教出来的守灶女,的确与寻常女儿迥然有异。

#

“你也知道,定国侯太夫人从近二十年起,就很少出来应酬了。”权仲白说起皇后母亲、太子岳母的病情,都是这样随随便便的,好像在说个老农的病情。“前三十几年,朝野间修仙炼丹风潮很盛,太夫人就曾经服食过金丹妙药。或许就是因为这个,自从过了中年,太夫人就时常头晕作呕,脉象快慢不定,眼珠浑浊昏黄。当时就以为拖不过几年了,不过,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生病的。想必众人也不曾多做在意……”

他顿了一顿,又说,“但就我猜测,恐怕太夫人在女儿入选太子妃之前,就已经有精神恍惚失眠致幻的症状了,只是孙家为了自己的目的,自然是拼了命隐瞒。而当年太夫人又还没有完全失常,在人前也还能撑得住架子,是以孙家一路都走得很顺。封妃封后的,都是水到渠成。也就是到了前朝末年,朝野风起云涌的时候,太夫人才渐渐地就认不得人了……后来受到老侯爷去世刺激,她已经完全失常,三天一小闹五天一大闹,当着孙家人的面不好说,但实际上……已经成了个武疯子。只能靠药物控制她的神智,令她嗜睡乏力,才能使家里有片刻安宁,但这种药物,药力很凶,也是以毒攻毒的下下手段。长期吃下去,到后来病人耐药了、抗药了,反而更加痛苦万状。”

这件事,孙家瞒得很好,外头人竟没有一点消息,蕙娘也是第一次知道就中内情,她的眉头慢慢地就蹙起来了。“你前些时候进宫过夜……是皇后,还是太子,难道也出现了类似的症状?”

一点就透,如此敏锐……权仲白吐了一口气,“是皇后。自从一年前太子出事开始,皇后精神极度紧绷,成夜成夜地睡不好,四月里,和她母亲一样,也是失眠谵妄、烦乱不堪。足足有七八天没有合眼,又挺着不说,到后来连皇上都惊动了,进宫用了药,睡一觉起来,她好得多了。”

见蕙娘面露沉思之色,他补充了一句,“我知道的就是这么多,但我笨……你们聪明,猜得出的,肯定不止这些。”

这是肯定的事,孙太夫人三四十岁出的毛病,现在精神恍惚,几乎全疯。皇后恰好也在这三十多岁的年纪开始失眠,如果调养不好,终有一天也许会走到孙太夫人这一步。即使只有万一的可能,太子身上也带了这病根子,那该怎么办?这种事是能开玩笑的吗?万乘之尊,一旦失常,恐怕天下都要大乱了!再说,太子本来身子不好,元阳未固时已经失了肾水。这件事蕙娘是知道的,老太爷肯定要关注这种国运传承的大事……东宫之位,实际上已经危若累卵、摇摇欲坠,只看什么时候才会倒了。

“皇次子、皇三子,一个占了序齿,可出生时起就听说元气亏损。”她望了权仲白一眼,见权仲白微微点头,便续道。“身体也不好,皇三子年纪虽然小,但比较壮实……”

毋庸多言,权家上层是肯定要比她早知道这些信息,从权夫人的意思来看,她更看好宁妃。太夫人呢……她也未必不看好,可恐怕和权仲白一样,‘还未十分信她’。蕙娘睐了睐眼睛,“纸包不住火,即使太夫人病情能够瞒住,皇后的病是瞒不过人的。后宫中只怕是风起云涌,不论是淑妃还是宁妃,心里都有一点想法了吧?”

“皇三子虽然看着壮实。”权仲白淡淡地说,“但皇上身子不好,他的孩子孱弱的也居多,皇三子也有胎里带来的病根子,刚过满岁,就有嗽喘的毛病,和皇上几乎是一脉相承……”

而究竟哪个皇子身体更康健,更有痊愈的希望,那不就得看权仲白的一句话了?虽说这身强体健只是储位之争的第一步,除此之外,还得看皇子的能力、后台,可一个病秧子就算条件再好,皇上又能放心把国家交到他手上?

蕙娘断然道,“我明白姑爷的意思了,现在只能静观其变,皇上不开口,你是不能轻易表态的。”

和聪明人说话,的确是省时省力,权仲白不禁叹了口气,他略带惆怅地说,“你错啦……是爹、娘不开口,我们一句话都不能多说。这种事,牵连太广了,为一方说一句话,那就是把另一方往死了得罪。这一次入宫,三位有脸面的主子,肯定都会往死里拉拢你,你可要稳住,任凭是谁开口,你都决不能有一丝倾向。”

也不知是否今日谈得还算愉快,他烦躁地发起了牢骚,一开腔居然爆了粗话。“他娘的,争来争去,烦死人了。怪不得这群人百病丛生,真是活该!”

骂了这么一句,才又说,“尤其宁妃,也算我们亲戚,她的处境最为危险。你和她,最好连话都别多说几句。”

这和权夫人的指示,简直又背道而驰,即使是蕙娘也有点头疼了,但她没有多问,只是强忍着揉一揉额角的冲动,“放心吧,我明白该怎么做,不会让姑爷为难的。”

权仲白嗯了一声,便不再说话了,两人相对而坐,大眼瞪着小眼,现在宫事话说尽了,反而都有了几分尴尬:要重新针锋相对起来,似乎略嫌幼稚,可不针锋相对,似乎又无话可说。权仲白干咳了一声,站起身来,“你不是吃不惯家里的菜吗?正好,今早有个病者拿了一篮子莲藕给我,也别费力巴哈地往院子里自己买菜了,让你那丫头晚上做个藕吃吧。一会出去,我让人给你拎进来。”

说着,见清蕙并不搭理他,只是捧脸沉思,倒觉得轻松了点,便自己举步出了屋子。

蕙娘自己伏案想了许久,只觉得这件事,越想越有味道,好似整个权家,终于对她拎起了面纱一角,让她隐隐约约地觑见了父慈子孝兄熙弟和背后的盘根错节。等她拿定了主意,回过神来一伸懒腰,便见石墨一脸踌躇,站在一边,似乎欲说又不敢。

“姑娘。”见蕙娘望向自己,石墨竟叫出了蕙娘的老名字,“您也知道,咱们一向是只吃杭州的花下藕的,这送来的藕枪实在是太嫩了,炖汤也不行,炒着您肯定也不爱吃……”

看来,她是真的被逼得为难了,竟是眼泪汪汪的,“就那么一个小炉子,要做桂花糖藕也不能……”

蕙娘不禁失笑,“那就别做,你们自己分着吃了呗。”

“这可不行。”石墨很坚持,“少爷头回给您送菜呢,这不但得做,还得做得好吃,您才能多吃。您多吃了,才能——”

她没往下说,可眼睫一瞬一瞬的,也等于是都说了:主子必须得多吃,才能讨得姑爷的好。蕙娘不禁轻轻地哼了一声,可想到大厨房送来的那些菜色,也有些兴味索然。她往后一靠,想了想,便吩咐石墨,“那你就去大厨房借个灶,姑爷给了一篮子藕,我们吃不了那么多。做好了,让给各房都送去一点,卧云院那里,你让绿松亲自给送过去。”

石墨有几分兴奋,她脆声应了,“哎。”又有点担心,“姑爷知道了,会不会……”

蕙娘笑了,“让你做,你就做。”

她慢悠悠地说,“傻丫头,这么做,还不是就为了想看看,姑爷究竟会不会不高兴。”

作者有话要说:加更送上……今天好冷,手指都僵掉了啦,55555

42羞辱

果然,才是第二天早上,宫中就打发了小太监出来,邀太夫人、权夫人、大少夫人、二少夫人四位女眷入宫赴宴。正好阜阳侯夫人来看权夫人,和她谈起来也好笑,“这么多年,你们就没有进去过,她们倒是一直都没忘了喊一声。这样的面子,也就是你们这样的人家才有了。”

权夫人和元配的亲戚,关系处得很好,尤其张夫人因为同她年纪相近,两人一直是很投缘的。有些话就可以说得露骨一点,“要是从前,那还是祖宗留下来的老面子,这十几年间,待我们好,其实也都是因为仲白。”

阜阳侯夫人听见权仲白这么有脸面,如何不高兴?她笑着冲权夫人邀功,“我这个媒人做得如何?往年你还要进去应酬,今年就能放心把媳妇派进去了,换作是别家的大姑娘,可没有她这么能干!”

自己人就坐在下头,阜阳侯夫人便如此赤.裸.裸地夸她,蕙娘脸皮再厚,也有点受不住了,她嫣红了脸,做羞涩状,大少夫人见了便笑道,“傻弟妹,这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你要本事不到,娘会放心让你独个儿进宫才怪。”

张夫人听见,更加有兴致,“妯娌和睦,好、好。我连做三次大媒,前两次都算了,这最后一次,是做得真好。”

自从大厨房几个下人被发作了出去,卧云院对立雪院就更加和气了。大少夫人还是和从前一样,时常打发人来问立雪院缺不缺这、缺不缺那,把立雪院当作了客人待。可私底下却没有再动手脚,她现在待蕙娘,几乎说得上是客气、模范得过了分。就连昨天蕙娘打发人送了一盘桂花藕过去,也没能换来一句硬话,今儿早上,大少夫人还在长辈跟前夸她呢,“难得做点好吃的,还想着长辈,真是孝顺。”

她客气,蕙娘自然要比她更客气。“平日里二少爷在立雪院外头看诊,进进出出人多口杂,事情也多,多亏了大哥大嫂里里外外地照拂提点,十几年下来,给家里添了多少麻烦?这病者送的藕,虽是送给二少爷的,但其实就是送给咱们一家子的。大家吃着好,就不枉他的一片心了。”

连太夫人都听得微微点头,“这说的是这个道理,仲白看病虽是好事,可也给家下人添了事。何止大哥大嫂,就连你爹、你娘,有时候出门都受影响。焦氏这件事,办得不错。”

太夫人都夸蕙娘了,长辈们在这件事上的态度,那是不用说了。不过,大少夫人看起来还是那样轻松愉快,对第一次交手的结果,她似乎一点都没放在心上,今儿个要不是阜阳侯夫人过来,她早都收拾包裹,回娘家小住去了:端午回门,的确也是她们这些名门媳妇难得放松的时候了。

阜阳侯夫人自然不知道这些弯弯绕绕的,吃着石墨亲手做的桂花糖藕,她赞不绝口,“真是爽口不腻,藕嫩、糯米也选得好。”

蕙娘肯定顺杆子往上献殷勤,“您要是喜欢,回头就把方子给您送去。这是南边富春茶楼的方子,我们自己再改良过了,更适合京城人的口味。”

人生在世,无非也就是吃喝玩乐,权家、张家都是富贵人家,在功名利禄上似乎也没有什么可以追求的了,无非就是一心享乐而已,张夫人笑道,“好,上回你说要给我裁衣服,这都一个多月了,我天天在家等着,你也没派丫头上门来。”

大家都笑了,蕙娘忙说,“这阵子忙嘛!姨母要不嫌弃,我这就让她过来。”

“就是说着玩的,我这么大年纪了。”张夫人也就是要蕙娘一个态度,她笑眉笑眼的,“还打扮什么劲儿呢,倒是吃上更用心些,回头,你抄些食谱给我,我回去也正好换换口味。”

说定了明日她来接蕙娘一道进宫,张夫人也就起身告辞了,权夫人见天色不早,便道,“正好一起过去拥晴院。”

一行三人一头走,大少夫人就一头和蕙娘开玩笑,“弟妹,你把方子送给姨母,说给就给,真是大方。我们吃着也好呢,你又不提送方子的事了。”

“大嫂要想吃了,同我一说,丫头们自然就去做了。”蕙娘笑着说,“原滋原味,比照着食谱做出来的,肯定更好吃一点,又何必送方子呢?大嫂怪我小气,可真是错怪了。要把方子给了您,您就未必好意思和我开口了不是?”

两个妯娌年纪差得虽然大,可你一言我一语的彼此打趣,就像是说相声一样,听得权夫人微微笑,大少夫人就向她求援,“娘,您瞧弟妹这么说,我本来要开口的话,又被堵回去了。这会再提这事,倒显得我是有些顺杆子往上爬呢!”

“你是说——”权夫人神色一动。

一边聊,三人一边已经进了拥晴院,都分别给太夫人问了好。又和已经过来的权季青、权瑞云打了招呼,几个人各自归座,大少夫人才笑眯眯地往下说,“弟妹身边手艺人多,我早就惦记上了。大厨房的口味,虽不能说不好,可这些年来,已经都吃得腻烦了。既然这桂花糖藕大家吃着都好,最近大厨房又缺人,倒不如就由弟妹出两个人,把这漏给补上了,岂不是两全其美。以后我要再想吃什么点心,我也不用烦弟妹了,派人去大厨房说一声可不就完事了?”

这句话说出来,蕙娘眸子不禁微微一眯。连权夫人都有些诧异,倒是权瑞雨毫无机心,欢呼道,“呀!那感情好!我也正想说呢,嫂子,你这藕怎么做的,真是又轻又嫩又甜又香,我吃着说不出的好……最难得是没浇汁都那么好吃!比起来,从前吃的,都嫌腻了!”

“那是藕好。”蕙娘笑着说了一句,对大少夫人的提议,并不说好,也不说不好,只是望着长辈等她们发话。

权夫人和婆婆对视了一眼,两个人都笑了,太夫人轻描淡写。“那是人家的陪嫁丫头,去大厨房做厨娘,一天做这么七八个人的饭,从早忙到晚,不嫌累得慌?我看你还是厚着脸些,以后想吃特制的点心,你就往立雪院递个话,嫂子面子放在这,难道焦氏还能说不?”

蕙娘自然免不得再和大少夫人虚情假意一番,对这个结果,她是有点吃惊的。甚至对大少夫人主动开口,她都有些想不明白,不过,大少夫人一闪即逝的放松,倒是逃不过她的眼睛。

再看看权瑞雨、权季青,这时候就看得出高下了。权瑞雨是把精明藏得浅,面上的古灵精怪下,看得出也是一片茫然:两房第一次交火,摆明了长辈们偏向二房。现在大厨房出缺,二房愿意派人补上,也做了前置文章,铺垫都铺垫得够了。大房认输也认得非常痛快,甚至反过来为二房铺路,也算是很有风度了。这时候顺理成章,二少夫人从厨房入手,一点点就把家事分过来管了……长辈们才夸完二少夫人,又否了大少夫人的提议,看得出,还是两人一致商量的结果,这的确是有些令人费解了。

权季青呢,尽管也就比瑞雨大了四岁,可态度稳重,还是老样子,一双含笑的眼,似乎什么都看清楚了,但自然也什么都不会表示过来。遇见蕙娘的眼神,还是善意地微微一笑,似乎有些话能从态度里传递出来,可蕙娘和他不够熟悉,他的潜台词,她只能读出几层。

等晚上权仲白从外头回来——他这是又受了推不得的请托,出外给名门世族之家扶脉去了。蕙娘就和他闲聊一样地,把阜阳侯夫人来访的事说了。

“姨母挺照顾你的么。”权仲白看得出是很累了,虽不至于直打呵欠,回答得却也很敷衍。“糖藕方子,给了就给了,你不至于舍不得吧。”

这个人,对于她昨天把糖藕分送各院的事,居然还表示一点赞赏……而且看得出来,并不是故作反话……蕙娘又有点看不出他的底细了,这个权神医,究竟是装糊涂,还是真糊涂,她居然竟拿不准。真要糊涂,那也说得通,大少夫人在饮食上拿捏立雪院,他吃得是也不高兴,可看她把不快露得太明显,他倒拧起脾气了,坚持‘你吃不好,那就自己去说’。估计心里也想着,一家人没什么话是不能说的,一旦由他去说,自己就变成媳妇儿的枪了……

可一个能把宫中纷扰局势看得这么明白,在昭明末年风云诡谲的大势之下,一个人力挽狂澜硬生生地把权家从鲁王那边洗脱出来,拉成了太子党中坚的人物,他可能这么糊涂吗?

若是假糊涂,她送藕,自然会触怒权仲白:刚逼退了大房一步,自己就上前去占位置了,是有些着急。可他又和没事人一样,好像根本就看不懂送点心的下一步是什么似的……

蕙娘也没有再往下说了,她一个晚上都没有睡好,一时想想两重婆婆,一时又想到大少夫人反常的热情,再想想权季青丝毫都不意外的神情,权仲白的态度……

她觉得,这个良国公府,恐怕比她想得还要更有意思。

#

蕙娘已经有六七年没有进宫了,打从昭明二十五年年初选秀起,为了避嫌,她就再也没进过宫廷一步。当时朝中纷争不少,皇上身体也不好,哪还有心思打焦家的主意?自然也就不爱听琴了。要说起来,如今后宫中的主位们,她真正熟悉的,也就是那位即将倒台的皇后了。蕙娘对她的作风,倒是很熟悉的:昔年皇上拿不定主意,还想把她许配给鲁王为藩王嫔的时候,当时还是太子妃的孙氏就多次向皇后进言,把蕙娘从长相到家世,都夸得和一朵花一样,更是时常请她进宫献艺,夸奖她的琴艺‘为吾辈第一’。那时候,她过门还没有几年,年纪尚轻,可那精致细腻的妆容、沉稳亲切的风度,已经给她留下深刻印象。

也就是因为如此,这次进宫见到皇后,她的确是吃惊的。虽然知道皇后这几年来心里苦得很,可蕙娘是真没想到,后宫之主的位置居然这么不好坐,才短短六年时间,皇后居然已经苍老成这个样子了……

端午是大节气,宫中女眷没有不出席的,连两个还在襁褓中的皇子都被带了出来,做了两个锦绣堆出的五毒艾虎大包袱在养娘手中抱着,东宫倒没在内宫,他跟着皇上,在前廷和大臣们饮宴。内宫则席开数桌,有众妃嫔娘家诰命,也有近年来当红的官宦夫人。只今年焦家没人过来:毕竟是寡妇了,大节下的,一般不出门给人添堵。

蕙娘因权仲白没有官职,本该在最下首坐着,可阜阳侯夫人疼她,便令她坐在自己身边,因向太后、皇后笑道,“就让她服侍我用饭,您们就别给派宫女啦。”

要寻常说这话,众人也都还会保持矜持,可张夫人打趣的是权二少夫人,众人都给面子,都笑了。太后一边笑,一边把蕙娘叫到身边,慈爱地道,“也有这些年没见你了……倒是生得更美啦。怪道你才出孝呢,你婆婆就进宫说情请大媒了。真是有眼光,再晚一步,你还不知被谁家求了去呢。”

连太妃,平时最淡泊的人,都拉着蕙娘的手,“成了亲更漂亮!上回你相公进宫给我扶脉,我还说呢,自从有了媳妇,人看着气色更好了……”

两位长辈虽然和气,可也不是随随便便一个诰命,都能像这样被当作自家晚辈对待的——就是自家晚辈,那也是恩威并施,一边敲打一边勉励。似蕙娘这样,虽然在宫中赴宴,可为一群妃嫔明着夸、暗着夸,好话都要听出耳油来的,也的确是少见,的确是出风头……

太妃夸完了,就轮到皇后来拉关系了,她才说了几句话,那边宫人就引了吴太太来见:身为尚书太太,她肯定也是受邀进宫的。

不过,为了等选秀,硬生生把女儿拖到这个年纪,最后还被宫中涮了一把:吴兴嘉没说亲,宫里就不提选秀,吴兴嘉一定亲,宫中就忙起了选秀的事儿,日子就定在她婚期后头……吴太太还肯进宫赴宴,脾气也算是极好的了。

在诸位娘娘跟前,她当然没有了平时的矜持冷艳,给太后、太妃都下跪磕了头,便要来给皇后行礼,却正好,皇后拉着蕙娘,刚让她在自己身边坐着说话呢。因吴太太进来,这话头自然被耽搁住了,可她却一直握着蕙娘的手,不令她起身离开。

这,双方就都有点尴尬了,皇后是神思恍惚、漫不经心——手还没松呢。吴太太呢,总不能等蕙娘把皇后给挣脱了,自行走开之后再来行礼吧。可在蕙娘,受一个长辈的礼,按老辈儿的话来说,那是要折福折寿的……虽说她未必就信,可当着众人的面,也没有谁会就这么大剌剌地受了吴太太的礼。

蕙娘便将无措尴尬给摆在了面上,她先看了吴太太一眼,又求助一样地看了看太后和太妃——这两位长辈笑眯眯地,太后去逗皇次子,太妃去看皇三子,竟似乎谁都没注意到这里……就连牛淑妃、杨宁妃等有品级,可以出言提醒皇后的红人,也似乎都忽然间忙了起来。

蕙娘只好又抱歉似地看了看吴太太,一边轻轻地往外抽着手,可皇后又攥得紧……等吴太太咬着牙,插烛一样地往下拜时,她终于将手退了出来,起身退到一边:却到底还是迟了那么半步,终究算是受过了吴太太的半个礼……

等吴太太行完礼站起身来了,皇后这才忽然间回过神来,她歉然对吴太太笑道,“这阵子都睡得不好,刚才有些头晕,就走神儿了,您说了什么,能再说一遍?”

一国之母要装糊涂,吴太太还能怎么样?可即使当了这么多年的官太太,按说城府应该已经极深,她的神色还是眼见着就阴沉了下来,只是勉强说了一句,“臣妾祝娘娘福寿安康。”

连皇后笑着回了几句勉励的话,她都只是简短答应,便向牛淑妃走了过去……连宴席都还没有开始呢,她就头晕目眩,忽感不适,只好自己告辞了。

焦、吴不和,天下皆知,有蕙娘在这里,除非是压根无求于权仲白的,谁还会对吴太太特别热情?就连吴兴嘉的夫家姑母太后娘娘,都只是笑着说了一句,“吴太太也太较真儿啦。”

便不提此事,只欣然合掌道,“人都到齐了,也好开席了吧——是了,怎么不见琦玉?今年端午宴,不是她举办的?可到现在连个人影都没见,别是又预备了什么节目吧?”

牛琦玉是宫中新封的美人,此女也算是出身名门,可册封美人之前,却是无声无息的,很多人家到现在都不知道皇上是什么时候把她纳入后宫。她的作风也相当低调,四太太几次进宫,都没有见过她的真容,只知道‘据说是极美貌的,和宁妃比,也丝毫都不逊色’。

蕙娘还是第一次见到杨宁妃——这个江南美人,一进京就把‘这姑娘真是美,几乎能和焦家蕙娘比肩’,变作了‘焦家蕙娘真是美,恐怕三宫六院美女如云,也就只有杨宁妃和她一比了’。就连四太太,也是多番夸奖过她的美貌的。如今一见面,果然觉得名不虚传,这个杨宁妃,真是美得很。有她坐在屋里,皇后就不必说了,就连牛淑妃,看着都格外显出了憔悴和蠢笨……

一个人生得美,路走得往往就会更顺,杨宁妃的父亲就是杨阁老,她虽是庶女出身,可一进宫就是太子嫔。进宫没几个月改朝换代,得封宁嫔,在整个后宫长达六年的空白之后,牛淑妃打响了继位后的头炮,可宁嫔也没有落后,紧随着淑妃诞育了皇子,为东宫添了两个兄弟。可牛淑妃除了提拔起来一个娘家妹妹做美人之外,本身地位,几乎毫无寸进。宁妃就不一样了,皇三子的满月宴上,她被晋封了一级,现在也算是货真价实的宫中主位了。才止六年时间,她已经从父亲为靠山,变成了父亲的靠山……

这位红得发紫的新晋妃嫔,却一点都没有架子,听见太后这一问,便嬉笑着说,“嗳,前头开宴更晚,她被皇上叫出去了,还不知什么时候才回来呢。”

虽然皇上叫走的是牛美人而不是她,可宁妃却是笑语嫣然,似乎一点都不妒忌。

太后闻言,也是欣然一笑,“那就算了,我们不等她了!”

就连牛淑妃、皇后,都没有露出丝毫不满之色,就更别提其余的妃嫔了。只有太妃神色微微一暗,看来是有些不高兴的:为了固宠,连自己的差事都不顾了……作为长辈,也的确有不满的理由。不过,她身边的安王和她说了几句话,太妃一听就又笑了,显然也没有和牛美人计较的意思。

蕙娘跟在姨母身边,座位不错,她很轻松地就将众人反应,全都尽收眼底,再结合皇次子身世的一些传闻,她对这个牛美人就更有几分好奇了。以当今皇上的性子,能在承平朝后宫立足的女人,都不会太简单的,牛美人以其低微的出身,非但已经稳稳地站住了脚,而且看局势,似乎和哪一方的关系也都并不差。有才有貌,有运气有手腕……

再看了两个锦绣大包袱一眼,蕙娘不禁又轻轻地笑了。

看来,承平朝后宫的斗争,可以说是方兴未艾,才开了个头儿呢。两个正主儿,都还在梳理羽毛积攒精力,为即将到来的连番大战,做着最后的准备——这对于权仲白,对她焦清蕙来说,已可算是再好也不过的消息了。

不过……

想到权夫人的叮嘱,蕙娘忽然间就明白了她的用意,她亦不得不佩服权夫人的高瞻远瞩,只是心头又涌起了一波新的疑云:权夫人这么帮二儿子,甚至比良国公还尽心尽力,难道她就没有为自己的亲生儿子做过一点打算?

“是了,还未请问娘娘。”她就主动问杨宁妃,“怎么今儿没见瑞云进宫——”

权瑞云是她的大姑子,也是杨阁老的儿媳妇,不管焦、杨关系多尴尬,蕙娘关心她一句,那也是做嫂子的本分。

“九哥没有功名。”杨宁妃微微一怔,便笑着说。“她进了宫,也没坐的地方,今儿人多呢,就不让她进来了。”

蕙娘点头一笑,便不再说话了,她给阜阳侯夫人斟茶,“这茶水都冷了,我给您换一杯……”

纵观一席,虽说她也和众位主位谈笑风生,可要说自己主动搭腔,也就是和杨宁妃搭了这么一句话。

作者有话要说:今晚吃饭吃得晚,更新迟了点,见谅哟。

晚上炒了一种不知名蔬菜吃,真是又老又苦,不知道有啥常见的蔬菜可以做得好吃的:(,我不擅长炒蔬菜。

还有青椒豆干配燕麦粥~这个蛮好吃的

明43白

端午节当天,权家众人各有各的忙,虽说权夫人、太夫人不回娘家,可大少夫人不在,良国公要进宫朝贺,蕙娘下午又要入宫,除了中午聚在一起吃顿饭之外,便没有大事庆祝。等到五月初六,大少夫人也回来了,众人也都得空了,权夫人这才在后院香洲中安排酒宴,正好两进敞轩,以碧纱厨相隔分了男女,女眷们以权夫人为首,四夫人、五夫人为次,三人同太夫人坐了一张方桌,其余小辈们以回娘家探亲的瑞云为首,瑞雨居次,还有一班堂姑娘在下首围坐一张大圆桌,蕙娘同大少夫人就只在碧纱厨边上有一张小桌,两人也都不大坐,只站着服侍长辈们用饭。隔着水又有一班家养的小戏,扭扭捏捏地唱,“袅晴丝吹来闲庭院……”

吴侬软语,真是一点不比京里出名的女班春合班唱得差。一家子女眷们听得都很入神,太夫人笑着说了一句,“这套步步娇,次次听都唱得好,老四也真是费了心思调.教这班小蹄子们。”

一边说,一边权夫人就想起来问大少夫人,“我昨儿恍惚听说,伯红近日也是给她们写了新曲,可学得了没有?若学得了,唱一段也是好的。”

大少夫人正站着亲自给四夫人斟酒呢,听婆婆这么一问,她忙笑着说,“这我也不知道,他最近忙得很,您也知道,端午柜上事多……随常出门,都是天擦黑就出去,天黑了再回来。您要听,就叫他进来问问?”

说着,便有人出去把权伯红叫进来了,权伯红听见母亲要听昆曲,他哎呀一声,很抱歉,“那都是年节前后,家中无事时钻研着解闷的,自从三月忙起来,好几个月没沾边了,曲子都还没送过去呢。”

说着,就亲自执壶,给太夫人、四夫人等敬酒,四夫人笑道,“不要紧,我们家那位倒是又折腾了好些新唱段,您要听,一会递话出去,她们准唱。”

又让大少夫人和蕙娘,“你们也都坐下来安生吃着吧,有底下人在,耽误不了我们取乐的。”

大少夫人莞尔一笑,和四夫人开玩笑,“一年能服侍您几回呢,您连殷勤都不让我献,可见,心底是嫌弃我的。”

四夫人哎呀一声,笑得眼睛一眯一眯的,“中颐还是这样爱开玩笑。”

林中颐是大少夫人的闺名——仅从四夫人的语气来看,她和大少夫人的关系,显然不错。

比起照管了十多年家务,在场面上显得从容不迫、潇洒自如的大少夫人,蕙娘就要沉默得多了,她虽也不曾入座,可发话的时间不多,主要还是看顾着小一辈弟妹,权瑞雨倒是很乐于和她说话,“二嫂,我记得你们娘家自己也有一班戏的,听着我们家这一出,唱得怎么样?”

这个小妮子,拿了立雪院的东西,得了机会,还是要挑着她出头,真和文娘一样,是巴不得见她出乖露丑了。蕙娘啼笑皆非,一推三六五,“那都是祖父有事待客、无事消闲时用的。我除了节庆,也很少听戏。”

瑞雨眉眼弯弯,“我听说吴家的兴嘉姐姐,就很懂得这唱词啊、唱腔什么的,时常点拨春合班,都说,春合班的昆曲唱得未必比吉庆班差,我倒没听过,也就只能请教二嫂了。”

她一撇嘴,带了些娇嗔,“没想到二嫂在这件事上,倒没有吴家姐姐风雅。”

一桌人都笑了,唯独大姑奶奶瑞云嗔怪地瞪了妹妹一眼,蕙娘也微微地笑,“我和她不一样,她身份尊贵,这些事是一定要学的,我学的东西,可俗了呢,不配拿来说嘴的。”

话说到这一步,瑞雨也不会再往下逗她了,她噗嗤一声,把场面圆了回来,“我和您开玩笑呢!我瞧着您呀,那是样样都比人强,没想到也竟有不如人的地方。倒觉得您比平时都更可亲了呢。”

围绕一个戏字,都能做出这些文章,要是文娘敢对嫂子这么说话,蕙娘早就一巴掌抽过去了。不过,当人儿媳妇的,在这种细枝末节上,犯不着事事都要压小姑子一头,蕙娘只是笑,不做声。倒是权瑞云哼了一声,轻声道,“咦,你倒挺会说话的,一句话,又贬了吴姑娘,又贬了你二嫂,你就不想想你自己,你是会学识满腹,会编戏、会写诗呢,还是同你二嫂一样,能弹琴,会管家?倒有一样拿的出手,你再来臧否人家,我也就服你了。”

她随常不大开口,在夫家也是笑面迎人,没想到回了娘家,说话这么不客气,一桌子小姑娘,本来都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偷偷地笑呢,权瑞云这么一开腔,全都静下来了。四夫人隔着桌子笑道,“说什么呢,怎么都不说话了?”

蕙娘忙道,“大姑娘让二姑娘专心听戏……这一段‘雨香云片,才到梦儿边’,一唱三叹,头腹尾俱全,归韵干净——确实唱得好。”

权家这班小戏,平时应该是由四老爷教着,四夫人也是懂行的,蕙娘一开口,她就笑了,“哟,是个行家!这一段,是我们家那位新教出来的,一字一句都抠得死紧呢,你倒是听出来了。一会你四叔知道,怕不要乐得多喝几杯酒。”

对于戏曲诗词,权贵人家的态度是很微妙的。男子汉大丈夫,那都是有正经事要做的,平日里沉溺于锦绣文章里,固然也是桩清雅的事,可太过沉迷,那就有无行文人的嫌疑了。女眷们呢,不能不懂,也不能太懂,不懂则俗,太懂则浮,雨娘这问得,蕙娘怎么答都是错,屋内气氛本来有少许尴尬,被四夫人这一席话才打过圆场。

众人安静下来,等小唱们唱完了一段,权夫人拎着酒壶站起身来,大少夫人和蕙娘忙一左一右,一个执壶一个捧杯,众人都避席而起,老太太笑道,“好了,一家人,那么客气做什么?你还是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