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二郎说道:“娘,你问我这个干啥?我是个男娃,看贤哥儿的姐姐长啥样干啥?你要是想知道,不会自己去看那。”

“死小子,娘不过是问问。”陈太太想着,这花样子看起来特别好,刚好可以给表妹夫他们铺子里送去。虽然他们自己不能经商赚钱,但是陈太太的表妹夫在洪阳县城里开铺子呢,洪阳县城也是千户所所在的地方,有了这好的花样子,不愁生意不好。

她表妹夫也给了自己一成铺子的干股,要不然就凭着自家男人那点俸禄,是绝对养不了这一大家子的。至于这花样子是李思雨画出来的,陈太太觉得以后多照顾照顾他们家就好了,再说这个时候的人也没有什么版权意识,既然能拿给她用,她怎么处置,那就是完全没有关系的。

不过陈太太想了想,还是决定见一见这个李存安的女儿,至少也说一说这个事儿,好歹让她知道。其实呢,陈太太觉得自己就是不跟人家打一声招呼,给她表妹夫拿过去也是行的,只是想着到底对方的爹是自己儿子的先生,给他们一些面子也是好的。

况且他们以后的照顾那可是实打实的,这一点儿也要让他们知道。

所以李思雨知道陈太太要见自己的时候,还以为她是要问花样子的事儿,事实上也确实是问这个事儿,不过问的内容不是她想的。

人家就是打声招呼,想用这花样子,按说这给自己说了,也是尊重人了,不过打招呼就是打招呼,她该用的还是要用。

李思雨想着以后在这个地方,肯定还要拖陈百户的照顾,况且这些花样子在京里也不算是稀奇,他们要用就用吧,在自己手里头是一文不值,既然可以帮着陈太太他们,何乐而不为,不管怎么说,这样不花钱就又饿人情的事儿,还真是多多益善。

至于想着也要点利益,那除非李思雨自己傻了,要知道陈太太乃是陈百户的老婆,跟她讲条件,到时候给自家爹穿小鞋,那可不是人受的,所以在强权面前,什么都是不重要的。

作者有话要说:终于有信号了,可以说上几句话了。

因为台风的间接影响,这边在下雨,想坐长途车回去,可是怕出危险,俺在想是不是十一过后再回去,不然不好买票了!不过这信号实在是让人郁闷的不行!大家的留言都回复不了,一会儿就中断了。

买的是联通全国都能用的,结果是西安出品的,真是坑爹!恨不得自己竖个天线好了!

娇滴滴的

不过陈太太这么一弄,倒是给李思雨找着了个门路,说不定以后还有用呢,李思雨想明白了,就对陈太太说道:“太太能看得起我的东西,是我的荣幸。您要是还需要,我再画几个出来。”

反正能想的花样多了去了,这就是自己的优势了,而且陈太太如果拿了自己的花样子,真的让生意好了,以后老找自己要,这可就不得不给自己一些好处了。毕竟她就不信陈太太他们做生意只图一时。

哎呀,陈二郎这个小子,倒是给自己带上了好运气。不过她可不能什么都表现出来,人家生意好不好的,这还不一定呢,反正这事儿不是自己主动开口的事儿,生意好了,作为中间人的陈太太自然会找上门去。那时候自己什么都不提,看这陈太太也不是那种实在小气的要命的,以后绝对有自己的好处。

陈太太在李思雨走的时候,还让她那丫鬟给自己打包了一包点心,说是从肃州府城那边带回来的,让李思雨带回去和弟弟吃。

胡氏见女儿回来了,就赶紧问情况,李思雨把事情给胡氏说了一遍,胡氏说道:“你爹现在教着陈二郎呢,给就给吧,以前在京里也没有少被人拿去过,好歹现在能帮着陈太太一回。”

这个时候的人,根本就没有这是我独家想出来的,必须得给我好处我才能给你,而且这花样子又不想是独门秘方,流传性特别的快,所以呢,要不断的推陈出新,就需要那画花样子的人能画出更多了。

李思雨也不去多琢磨,反正一切顺其自然,他们家无权无势的,也没有那个资格和人家讲条件。

“正月十五,咱们这边有灯市,你们去看不?”涂大嫂过来问道。

胡氏想了想,大家基本上过年哪里也没有出去过,去看看也好,只是,“我们这样的,能出去吗?”他们毕竟是戴罪之身,不能随便去别处呢。

涂大嫂忙说道:“不过是在镇上,有啥不能出去的,才多远?只管去,没事儿。”涂大嫂保证。

而张小兰也过来邀请李思雨和她一道儿去看灯笼,“可好看了,啥样的灯笼都有,大的,小的,方的圆的,我去年都看不过眼来,你可一定要去。”

李思雨送给她的棉手套可管用呢,她的手暖和多了,家里人看见了,也学着做了好几双呢,都说京城里来的人就是不一样,就是现在这样了,也比他们脑袋瓜好使些。

于是从正月十五下午开始,这边的人,不管是大姑娘还是小媳妇,都打扮起来,难得出一趟门,都想着让自己漂漂亮亮的,有的人还擦了胭脂,大家相熟的人一起,或者走路,或者做车,都朝镇上赶去。

张小兰在那边给李思雨打招呼,李存安说道:“难得出来一趟,你和他们一起去玩吧。”拘在他们身边也玩不过瘾,雨姐儿也该多和这附近的小姑娘一起。

“快,快上来思雨,我给你留了地儿了。”这是一个老牛车,上面坐着和李思雨差不多大的姑娘家,李思雨也认识几个,不过他们的名字大部分是什么大妞,二丫之类的,李思雨有些记不清楚谁是谁了。

相比较起来,这些姑娘要比李思慧他们要可爱多了,为人也淳朴,见李思雨上来,都给她让地方。

别看牛车走的慢,但是时间长了,竟然比人走的要前的多,这也是李思雨想不通的地方啊,难道是路遥知马力?

大家在车上都嘻嘻哈哈的,张小兰说道:“等会儿到了镇上,有思雨在,咱们都能拿到灯笼呢,思雨可是认字的,厉害着呢。”

感情这姑娘把自己叫过来是想着给她们赢灯笼呢,这时候的习俗,都是在灯市上设置灯谜,猜对了,就可以把灯笼送人。

大家都七嘴八舌,“思雨,到时候给我猜一个。”那个说:“我也要,我也要!”

张小兰说道:“我是第一个!思雨,等会儿我们请你吃元宵,还有糖耳朵,都特别好吃!”

李思雨笑了,这是贿赂自己,不过自己喜欢和她们这也难怪的人一起玩,就说道:“我也不能猜多少,不过要是猜对了,就都给你们。”

车上的人都欢呼起来,似乎就看到自己手里有灯笼一样。

等他们的车到了镇上,前面一个丫头把牛车赶到了一个熟人那里,存放在那边,一群丫头就开始逛了起来,因为天还没有黑透,大家真的是逛街,看到好玩的,好吃的,也不全买,就过个眼瘾,毕竟没有谁能带那么多钱。

张小兰说道:“思雨,咱们先吃点东西吧,不然一会儿准得饿肚子。我知道有个地方的元宵特别好吃呢。”

既然是元宵节,不吃元宵就过不去,其实李思雨不怎么喜欢吃这种甜甜的东西,倒是喜欢吃辣的和咸的,这个时候能吃碗馄饨那就再好不过了。

“我请你们吃馄饨吧。”李思雨对大家说道。

“你想吃馄饨那,那咱们就吃馄饨去。”

“也不用都依我的,这样,大家想吃元宵的就吃元宵,想吃馄饨的就吃馄饨,有的地方两样都有呢。”李思雨提议道。

“对啊,这个法子好,我咋就没有想出来呢?”

大家和李思雨都熟悉了,所以又一起去找这样的摊子,可别说,还真的有好几个,卖的东西也多,大部分都是夫妻二人摆摊,为人也热情,李思雨他们就找了一个宽敞点的地儿坐下来,每个人按照自己的喜好点了东西。一会儿热腾腾的馄饨和元宵就上来了。

“表哥,这么个破地方,咱们还是走了吧,我脚都疼了。”李思雨吃的正香呢,就听见有个娇滴滴的声音在抱怨,不由的顺着声音看过去,就见一个披着白色带毛斗篷的姑娘家,正站在这摊子边上,和身边一个穿着棉布衫的男子在撒娇。这两人的穿着可不想是一个阶级的啊,不过人不可貌相,有些人明明没钱,可是却喜欢穿的好吃的好,有些人很有钱,却喜欢藏拙。

这两人是表兄妹关系,得此结论,李思雨又低下头继续吃饭。

“看什么看?再看把你眼珠子给挖下来!”还是那个声音,不过一点儿也不娇滴滴的,反而透着一股凶狠,看来这声音也是对人的。

那一直不说话的表哥这个时候说话了,“不吃,你就回去!”

“表哥,我不回去嘛。”李思雨不由得觉得胳膊上鸡皮疙瘩都出来了,这真是让人吃不消啊。还是赶紧吃完了走人吧。

作者有话要说:

表哥表妹

“跟母夜叉一样!”张小兰小声跟李思雨说。也知道这女的不好惹,张小兰自动就控制了声音,但是实在是不说一说,这心里就别扭。

“哎呀,你怎么回事儿,没长眼睛吗?我的裙子!”

“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你不是故意的,就是有意的了?你知不知道我这条裙子要多少钱啊,把你卖了都买不起!”

李思雨站起来,说道:“我吃好了,咱们走吧。”

没有多管闲事的心,她也没有朝那边多看,张小兰他们也都起来了,远远的听见那位表哥说了一句什么,那为表妹就没有再得理不让人了。

“那个女的可真是太泼了,比咱们那边的婶子们都泼。”秀芬啧啧的说道。

“她那不叫泼,那是看不起人,看她那德行,别人都是乞婆子,就她是千金大小姐。”大妞接着说道。

可是他们都不敢上前去打抱不平,毕竟人都有那种趋吉避凶的本能,如果有可能,谁不想来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啊。

二话不说上前就帮腔的,到时候还会连累自己的家人,和陌生人比起来,当然是自己的亲人更重要一些。

这几个姑娘一会儿又闹腾起来,天色变暗了,各家的灯笼都点了起来,一时间灯火辉煌。

他们先去看了那搭的土戏台子听了一会儿不知道什么曲种的戏,上面咿咿呀呀的,台子下面的大姑娘小媳妇都听得津津有味,只是原谅李思雨,她真听不懂在唱什么,而且这种曲调也不是她喜欢的。

张小兰问道:“思雨,你以前在京里听过这种戏吗?人家说大户人家自己家里都用专门唱戏的,是不是这样?”张小兰反正对大户人家的事情很是感兴趣,也不是为了什么目的,纯粹就是因为好奇。

“嗯,有的,侯府那边有二层楼的戏台子,唱戏的都是从小请了人教的,从来不用外面的人。”

大家听得都是啧啧出声,这得花多少钱那,二层楼的戏台子,又想着李思雨从那么好的条件,到了现在这个样子,都为她很可惜,他们在家里也听大人说了,李思雨家是为什么过来的,听说是受到了牵连,要不然家里人也不会让她们跟李思雨一起玩。

张小兰说道:“走吧,咱们去猜灯谜去吧,思雨,第一个要给我啊,”

姑娘们又从这戏台子冲出来,把人都给弄得有些混乱,还有人骂了起来,不过大妞他们都笑着吐舌头,这念头啊,就要脸皮厚,才能吃个够。

李思雨和家人越好是到来镇上的路口一起回去的,所以也不着急,过了不大一会儿,张小兰他们手上就人手一个灯笼了。

张小兰他们几个都说道:“思雨,你可真厉害,一下子就猜出来了,我看那店主都要哭了,幸亏咱们没有继续呆下去,不然他那灯笼都不保了。”

李思雨笑道:“那是店主看我们是女孩子,所以才拿出那些简单的让我猜呢,其实真正好的灯笼,是要在后面压轴的,那迷也难猜。”店家弄这些活动,就是为了把自己的店名气弄得更大一些,很多店还有可以买了多少东西,会顺带送一个小灯笼的,很多媳妇都是和丈夫一起,带着孩子,刚好趁这个机会买些针头线脑的东西,然后给孩子们免费得一盏灯笼,所以那种点的生意特别好,有的都人满为患了。

像他们这种,直接什么不买,就靠猜谜得灯笼的,人家一般还不喜欢招待呢,不过看他们是女孩子,又大过节的,和气生财罢了。

毕竟都是小本生意,像大城里,那些大商家,都是直接拿出很多奖品,专门讲给那些猜灯谜得了头名的人,那个热闹,有时候一场下来,至少要花上千两银子呢。

“表哥,我要那个灯笼,你帮我猜了!”又是熟悉的声音,李思雨觉得今天晚上真的和这表兄表妹的很有缘,这都第二次见面了。

“怎么又是他们那。”秀芬嘀咕,真是阴魂不散了。

“喂,说你呢,你手上的灯笼给我,多少钱,你直接说!”那表妹直接就走到了她们跟前,指着张小兰手里的那个兔子灯笼,其实这灯笼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就是两个兔子眼睛火红火红的哦,还滴溜溜的转,看起来跟活的一样,张小兰是属兔的,所以这个就给了她。

张小兰恼火了,这人上来就这么问,语气还这么差,“我的灯笼,我谁也不给!”

“你这灯笼顶多了也就几十文钱,我给你一两银子,你把灯笼给我!”

张小兰道:“我说不给就不给!”

“你给不给?你知不知道我是谁?小心我让你全家都吃不了兜着走!”

秀芬悄悄的扯了一下张小兰的袖子,张小兰抿着嘴,就是不动。

“心兰,不许胡闹!今天出来的时候,是怎么说的?”那位表哥过来说道。

“可是表哥,我就是看上了那个灯笼嘛,我又不是找她要,我出钱还不行?”

“有些东西不是钱就能买到的,各位姑娘,不好意思,表妹被家人惯坏了,我在这里赔不是了!”

“表哥,她们是什么人,你给她们赔不是干什么?哼,不要就不要,你们等着瞧,别让我再看见你们,不然有你们的好果子吃!”

“心兰!”那位表哥明显的要发怒了。

那叫心兰的表妹在自家表哥面前不敢再说什么。只能是被表哥给弄走了。

好好的气氛被这个什么表妹给破坏了,李思雨见张小兰还紧紧的拽着那个灯笼,就说道:“你别担心,咱们这么多人呢,她家里人也不是什么都听她的,你看她那个表哥不就是吗?”

“就是,这还有王法管着她呢,她要是因为这个事儿,就找咱们的麻烦,那咱们非得跟她说道说道。”大妞也说道。

张小兰深吸了一口气,笑着对大家说道:“我没事儿,反正我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谁怕谁啊。咱现在是军户的女儿,再差还能差到哪里去?”就是定罪,也是流放什么的,再被打成军户?难道还给自己家人砍头?要真因为一个灯笼,把自己家给弄成那样了,她也跟那人拼命了!

不过毕竟因为这个事儿,大家接着逛的心情就没有了,早早的从灯市上回来,拉回了牛车,慢悠悠的坐着在路口等着人。

月上中天的时候,李存安他们见到早早就等在了路口的李思雨这几个人,忙问道:“怎么回来的这么早?难道没有去逛?”

“人太多了,我们怕走丢了,就先回来了。”今天的事儿,不适合当着大家的面说起来,李思雨准备等回去后再和爹娘说说,主要是打听今天那姑娘到底是什么来头,免得以后措手不及。

作者有话要说:

开荒

回去后,大家都困着了,随便洗洗就睡了。李思雨也没有来得及把今天遇到的事儿跟爹娘说说。

第二天起的早早的,找到父亲,直接就把遇到的那两个表哥表妹说了。

李存安想了想说道:“昨天晚上的人很多,那姑娘不可能在这么多人里打听。你就别担心,爹这边也给记着,一有消息就告诉你。”李存安想的是,那姑娘在她表哥面前又是一种情形,如果真的明目张胆的找她们这几个丫头,被她表哥知道了,肯定就没有好印象了。

不过也不排除那姑娘是个小鸡肚肠的,就因为这点子事,就要让别人没完。

正月十五一过,大家都是步入了正轨,李存安要先去报到,然后操练了几次,接着就继续教陈二郎。

他们这种军户,说白了,要是有战争,那就是上战场的,平时呢,就是以屯田种地为主,多余的时间你自己可以安排,也就是是军户籍的类似现代民兵的那类人,但是毕竟只是类似,从本质上来说是不一样的,说的简单一点,他们这些人都是待罪之身呢,人身自由被人约束着,平常远一点儿的地方根本就不让去。

李思雨已经去看了自己家分的那三十亩地,长满了荒草,这就是开荒也得一段时间了,所以必须得等土化开了,就要开始犁地了。

买犁是势在必行,那张一百两的银票已经打散,胡氏也去问涂大嫂,春耕需要买些什么农具。

涂大嫂道:“百户所那边都有置办的啊,你们这新开荒的,直接去那边借用就成了,干啥要自己买?”

胡氏道:“第一年可以借,也不能总去借,何况还有那么多人都等着,轮到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了!”

“也是!那我告诉你,该买些什么,去哪里买便宜一些。”这些东西也可以当成家当,又不是买了就不能用了,看来这一家子是心定下来了,要在这里扎根了!涂大嫂如是想。

涂大嫂还告诉他们,他们一家子壮劳力少,不如去村里租用一头牛过来,那样更快,还省力一些。

不过李存安从陈百户那边回来,陈百户就告诉他,要开荒的时候,可以用一用兵营里的马,这也是陈百户对李存安家的照顾。

这样一来,他们家就不用借牛了。

当然用来开荒的马不可能是好马,都是不能上战场的,或者资质不好的,但是总比用人去拉犁要好得多。

到了二月二的时候,这边的土还没有开始化冻,真是让人急死了,不过听这边的人说,这还算是正常,不能和别处相比,也得过个半个月,才开始动土呢。

不过趁现在这个时候,开荒的人要先用火把荒地上的草给烧了,一来开垦的时候方便,二来烧剩下的东西,也可以肥田。

所以李存安和李存旭他们已经请了熟悉这事儿的人帮忙,去帮着烧地去了,别小看这个活计,一个不好,就极有可能把别处给烧着了,到时候酿成大祸。

正因为要请人帮忙,所以还得管大伙儿的饭菜,中午一顿是少不了的。

现在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真是要啥没有啥,吃了一个冬天的大白菜和萝卜,新鲜的绿叶子菜一点儿踪影也不见,不过好在李思雨她们还提前发了些蒜苗,另外还有黄豆芽,绿豆芽,又找人借了石磨,磨了黄豆做了几块豆腐,所以这样看下来,菜不算寒碜。

“直接用肥肉片子,然后和大白菜煮,最好去买些粉条,这样既好吃又管饱!你们这做的都是太秀气了,哪够他们大老爷们吃的?”涂大嫂指挥着说道,“这小菜是好吃,可是居家过日子可不是这样过起来的,你们这一盘菜,不够他们三两口的,应该这样,做这个一大盆子,他们就着馒头就行了,还让他们吃的舒服!”

“大嫂子你说的对!我们都听你的!”以前待客,哪里不是菜色越多越好?可是现在这边的情况和以前不一样,大家都是主要管饱,而且只要有肉,就什么都可以忽略不计,精巧的菜是招待不下去这群人的。

因为李存旭的三十亩和李存安的是一起今天来烧荒草的,所以两家合一家,一起招待帮忙的人。

过年分的肉也都还剩下一些,正好用在这个时候,李思雨和贤哥儿,敏哥儿一起去集市上买了十

来斤的粉条,这东西嘛,他们几个都不爱吃,总觉得不是那个味儿,过年的时候他们都没有买,不过这边的人喜欢吃啊,粉条又是淀粉做成的,肯定是饱肚子。

赵氏听说了李存安和李存旭两家开荒的事儿,说道:“这人,还真是那自己当泥腿子过日子了!咱们且不能这样!”对李存严说道:“你和二哥说说,让他帮着咱们把这地给找人给开荒了,我可不乐意做村姑!”

李存海他们因为搭上了上头副千户的关系,所以今年的开荒完全是不用他们自己动手,要赵氏说道,这二嫂周氏就是有法子,而二哥李存海也是有本事的,到了这个境地,还能把自己混得这样好,别人是比不过他们两口子的。

早知道她最开始也把那几个狐狸精带上就好了,也不用现在束手束脚的,但是千金难买早知道,赵氏现如今的想法是牢牢抱住周氏他们的大腿,好歹也能跟着有点儿好处。

李存严听了说道:“你女人家和二嫂说说,那样最好不过,我跟二哥说,就是大事儿了。”

赵氏想了想,说道:“成,反正那两家和咱们关系越来越不好,二嫂正好想和咱们关系走进一些呢,我去说说准成!”

可别说,赵氏去说了,周氏还真答应了,周氏的想法无非就是和她亲近的,那就是越过越好的,你们不领情的,那就走着瞧,看看到底谁过的好了。

所以李存安这边正在热火朝天的开荒的时候,那两家因为有人过来给他们开荒,正逍遥自在呢。

毕竟要拍那千户的马屁的人多的是,人家不过是张张口,下面的人就会给办好了,不就是开荒吗?手底下别的没有,就是人多,几十个人上去,用不了多久,地就弄好了!

完全属于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情况!赵氏还明着暗着的笑话李思雨他们两家,说他们不识时务,活该受苦!

但是大家都没有搭理她,她不过是狐假虎威,而且这样的事儿,能长久下去吗?李思雨觉得不能!

自己的爹拍马屁,但是是有原则的,像这种类似让上头的人用命令的口气让下面的人办事的,真的有人喜欢吗?那答案是否定的!

作者有话要说:那个啥,十一也快到了,大家准备怎么过呢?

春天来了

因为李存安家为人大方,且说话也让人贴心,所以来帮忙干活的人多,这个地方,也不讲究给人干活了,还要工钱之类的,毕竟谁家也没有说不需要人帮助的时候,真正家里壮劳力多的,相应的田也多起来,如果田不多,那么粮食就成了另一个问题。

于是过了半个月之后,下了第一场春雨,天气渐渐的暖和起来,李思雨家里就开始用农具在开垦田地了。那边陈百户也因为这个时候是春耕的日子,根本不用李存安说,就让他这段时间不用过来教陈二郎了,毕竟军户主要的责任就是屯田种地,战争时候上战场,其他的事情,相比较这两件事情,就是打杂的,根本不值一提。

李思雨家里准备多种苞谷,毕竟苞谷的产量比别的要高,另外几亩种高粱,和小麦,这几种作物都是属于耐寒的作物,西北少雨,正好适合。

李思雨记得以前听人说过,这粮食的种子要浸泡一夜,到时候出芽率比一般的直接种下去的要高,跟爹和娘说了这个事儿,李存安点头,“我在书上也看到过此法,咱们可以试着种一种。”

胡氏却说道:“咱们现在种地,不是自己家的地,是要教军粮的,万一糟蹋了,再重新种,哪里来的急?我们还是跟大家一样吧。”

胡氏是怕真的有了事儿了,不好交代,这可不是小问题。

李存安听了说道:“那不如这样,我们用两亩按照雨姐儿说的那样种下去,要是效果真的好,那么明年咱们都这样种下去。”女儿和妻子都是好心,也都是为了家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