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这臭小子,是,若是从心理年龄来说,阿玉这是当人祖宗都快够格了,可你这么直咧咧的说,让脸皮嫩的还能冒充一下拨壳的鸡蛋的阿玉怎么想?恨不能踹一脚好不。

好在铁虎也不是不会看脸色的蠢货,这里刚说完,看着阿玉那脸猛地就拉下来了,忙不迭的窜过来,讨好的笑了笑,一边给阿玉倒茶,一边迅速的转换了话题,询问到:

“说起来,阿玉啊,你这不是正要用的上漕帮嘛,怎么这结亲不选那通州卫的?若是选了他,就凭你的手段,那那地方,不用几年可就成了你的天下了。到时候再有事儿办起来多利索。”

“连你都能看的出来的事儿,你以为别人就不会这么想?有些事儿做的太明了,那是找死,那是通州,京畿门户,除了皇帝,谁控制在手里,那都会惹麻烦,我从不觉得这世上所有人都是朋友。”

说这话的阿玉眼神带着一种沧桑,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这是他用时间生生堆积起来的经验。是他一次次的游走位面,历经人生得来的成果。时间赋予了他太多的恩赐,可同样,时间也带走了无数的生离死别。又要成亲了,不知怎么他最近晚上总是能想起以前那几个世界的孩子。

他的匆忙人生之旅,最亏欠的或许就是这些孩子,总是让他们早早的就失去了父亲的庇佑,挣扎着在这世间生存。

被一个个时空磨砺的性子坚毅冷硬的阿玉难得有空感性一次,而这样的感悟来的快,也去的快,到底他到底不是什么悲伤秋风的人,心地那一丝柔软不过是转瞬,就消失的无影无踪,反过来借着铁虎的话,他倒是又有了新的考量。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这漕帮。。。做两手准备总是不错的。有个事儿咱们都知道。虽说水路向来免费,但像京杭运河这样还是设有钞关的。小船之类的免费,但是大型的货船之类的却要收费,也是变相的税赋。只是咱们大明朝重读书人。有规定做官的船不收费,太监的船不收费,进士、举人、秀才的船不收费。这本是国朝优待士子的举措,方便他们多存点读书钱。可这世道啊,越是待他们好,这人就越是不知足。早些年假冒官船的也不是没有。但是这毕竟不是常例,倒是那些读书人,常用身份给人当护身符,靠着身份帮着商贾们逃税,自己反过来收好处。你说,这通州卫那个,若是将这事儿捅上去。。。”

“他有这胆子?那可是得罪不少人。”

铁虎听得眼睛有点直,不敢想这事儿这些人真的能听阿玉的,就这么傻不拉几的直接捅出来。这可不是小事儿,简直就是潜规则了,只要是走过这些路子的人哪个不知道?这要是说明了,只怕不少人要骂娘,不说那些读书人,那些商户。。。

“得罪人?得罪什么人?那些读书人敢明目张胆的骂人嘛?那不是说他们自己拿好处了?这可是铜臭,清贵的读书人哪里能认?看着吧,真捅出来了,这些人是不敢多嘴的。至于商户?有官员护身的,一般还看不上这个法子,小商户多用小船,所以真正少了好处的,也不过是些中等商户,这数量就有限的很了。不说他们肯定承受的住这关隘的抛费,就是这地方上,那不是趁着这个机会,正好还能清理一二嘛。”

清理一二什么?这不是针对读书人和商户嘛,怎么还清理地方?铁虎感觉自己智商有点欠费啊!可偏偏话说到这里,人阿玉就是不说了。真是个会卖关子的,好在铁虎也不是那喜欢追根究底的人,更明白阿玉估计是有自己的盘算,所以立马什么都不问了,只竖着耳朵开始听阿玉的吩咐,看看这戏他要怎么唱。

怎么唱?自然是给别人送功劳,自己甩的一干二净的唱。反正吧,这个事儿阿玉基本都没怎么出手,只是让铁虎到了几个武将人家家里走了那么一圈,没多久,锦衣卫上到宫里的折子上就提到了这个事儿。

折子上没说人家上告,也没说武将怎么怎么不忿读书人的待遇,只是说因为有功名的人帮着商户过关的缘故,让衙门走脱了逃匿的人贩,更有几个夹带专营私货的商户因为这些有功名的人的庇佑,让他们不知道怎么下手查抄,很是妨碍了些公务。

都说响鼓不用重锤,不过是几个抱怨闲话一般的消息,万历皇帝的眉头立马就又皱了起来,忍不住联想到了这前几日刺客的事儿。心下忍不住琢磨,这抓人抓的这么费劲,是不是这里头也有这样的缘故?好些本该第一时间被逮到的,因为这样的事儿,就这么走脱了?以至于找人一直找到了地方才有了线索?

若是在延伸开来想,这每年,因为这些人,因为他们那一星半点的好处费,国库少了多少进项?有功名,那就是还没做官,连官都不是,一个个居然就已经如此滥用权力,这些读书人又有多贪财?

凡事真的是不能随便联想,特别是皇帝,那一联想,这事儿就大了,这不是不过是一日的功夫,锦衣卫就又有了新差事,皇帝要锦衣卫细查这一年里头这样靠着有功名的人逃避关隘税赋的商船有多少,占多少比例。经常给人做庇佑的又都是些什么样的人等等。

听到这个消息,阿玉知道,这一块的好处或者说保护费,估计没多久,这些吸血虫们就要没了,而商税则又有了新的提升可能,这真是个不错的好消息。为此,阿玉难得的,自己给自己敬了一杯酒。顺带细看了几次,那通州卫等几个官员送来的礼物。

你说他们为什么要送礼?谁让明朝的皇帝自正德之后,就都不怎么出门呢,生生的让原本该护卫皇帝,排场不小的二十六亲卫们成了附近的坐地户,慢慢的连着皇帝都快忽视了他们的存在,在附近文官的排挤下日子过的十分的憋屈。如今突然皇帝又想起他们了,眼见着有可能被启用了,你说他们能不乐呵惊喜?能不对这个拉了他们一把的阿玉好感爆棚,亲近走动一二?所以喽,这礼收的那是相当的有道理啊!

当个合格的锦衣卫41

因为阿玉的影响, 加上这些年一次次的往兜里头哗啦钱的事儿,本就对银子比较敏感的万历皇帝如今那是越发的会盘算了。当锦衣卫将水路上的情况估了一个大概的数字递上来之后,他立马就将几个心腹大臣喊到了宫里, 开始商量起怎么把这个福利取消的问题。

当然了, 作为有格调, 要脸面的皇帝陛下, 他对外的理由是不会说这是因为他知道的,每年溜掉的过路费的问题的。而是说起了这刺客借着这个漏洞,逃离京城的问题。用这个来作为取消福利的由头。

你别说,这理由那是相当的有道理,最起码那些大臣们听到这些人是怎么逃离的之后,一个个也有些吃惊, 为这么一个明晃晃的漏洞沿袭多年而无人察觉觉得不可思议。有些会联想的, 甚至也跟着万历皇帝的意思, 畅想了一下各个衙门屡屡抓不到逃犯的问题。如此一来,这事儿办起来真的就十分的顺理成章。

不过福利这东西, 发下去的时候容易, 皆大欢喜,可这收起来就麻烦了, 即使这些福利对于这些官员来说,已经是鸡肋, 连带着家人都能打着他们家的旗号走船的情况下,实在是用不到。可谁家没个三亲四旧的?谁都不想当这个出头的恶人对吧。所以通过归通过,该怎么处理这就又卡住了。

好在万历皇帝对收钱的事儿比较的坚持, 于是这困难总没有办法多的真理就又一次被验证了。众人商讨之后直接对原本的优惠福利做出了补充条款,比如这有功名的人过关隘依然不用缴纳费用,但是若所在的船只超过一定的大小,或者隶属于商户,有贩货的迹象,那这免费的只有有功名的人本身,其他的一概照旧。

别看这只是补充条款,好像只是针对商户走私逃税的法则,可事实上呢,有了这一点,愿意免费给这些人搭船的肯定就少了,即使有,有了这一点,好歹士兵能上船检查了,如此一来逃犯什么的,自然少了遮掩。

众人对于自己的反应很满意,觉得自己在没有伤了天下读书人脸面的情况下补上了漏洞。而万历皇帝也相当满意,对于藏匿逃犯什么的,老实说更多是联想,具体到地方。。。不是这一次这样的大户作为主使方,想来也没几个用的上这样的法子。人家商户也不是笨蛋是吧。所以他本来更看重的就是这偷税漏税的一点,这一点得到了满足他有什么好不满意的?

又顺利的点亮了一个可以增加国库收入的项目,万历皇帝那是相当的满意,不过满意归满意,有些事儿依然要继续,比如这海图什么的。比如那些胆大包天的刺客,盐商,布商,海商等等。不收拾了他们,万历皇帝表示,自己心结就去不了。

皇帝想要抓人抄家心情舒畅,即使没有阿玉,锦衣卫的人也一样做的相当的顺手,更不用说还有东厂在后头跃跃欲试,想要取而代之的情况下。所以喽,这里阿玉刚将新媳妇迎进门,那头这刺客的案子就渲染的天下皆知了,那一溜的人犯,一溜的抄家回来的东西,开始陆陆续续的被送到了京城。

这一次的事儿很是不小,而这所谓的不小,并不是指砍了多少脑袋,抄回来多少东西,而是万历皇帝借着这个机会,发表了一通有关于这些地方读书人的言论。这些所谓的豪商,基本每家都有官员在朝,有举人秀才数名,有免税的田地,有偷税漏税的铺子,就是这样还不知足,居然还敢刺杀?简直就是大逆不道,是大明对他们太好了。所以万历皇帝表示,从今日起,凡事这案子牵扯到了地方,从此摊丁入亩,读书人再没有了田地免税的美事儿了,就是铺子也要严格收税,不论东家的身份。什么?你是官?也一样。至于你说那些无辜的读书人?无辜的大臣?当然朕也不是那种不讲理的人,以后这秀才就不说了,依然老样子,这举人,根据年终考核,凡是一年里遵纪守法无过错的,可以去大提学那里没人领200两银子,作为笔墨银。至于官员,从从九品开始,每一个级别都定个数字,或是300两,或是500两,你要是当朝一品,或许就是2000两等等,反正,按照品级来,每一个都有这笔墨银,作为国朝对读书人的支持。

这个消息一出,举国哗然,大家都不傻,从皇帝的这个举动,联想一下这几年,投献最厉害的人家抄家的实例,哪一个都明白,这只怕是皇帝对着这兼并土地什么的,要开始下狠手了。

可这事儿他们能反对?一来正好卡着这刺驾的大事儿,反对了很容易让对手上眼药,弄得自己和这样要命的官司牵扯上,毁了一家九族。二来,前头也说了,从明文规定上,从来这举人就只有200亩免税的条文,从来也没有说过有多少都能免,这妥妥就是潜规则,哪里有什么理论依据?

没有具体的祖宗规矩可以引用,他们说话没底气啊!最后一点,皇帝已经很够意思,让每一个官员按照等级都有补助了,比那什么雍正的养廉银子都大气,你这要是还不知足,岂不是说你家投献得来的好处更多?岂不是说前几次抓大头没抓上你,你自己要往上冲?最最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会儿不是只有犯事儿的几个地方实行嘛,那到自家那地方或许还有几年,既然事情还有缓和的余地,那他们总能慢慢的想法子,何必在这个时候,皇帝的气头上和皇帝不依不饶的?又不是不想做官了。对吧!

都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都说大明的官到了后期就少了坚持,少了骨气;这几点在这会儿那真的是体现的相当的直接明显,看看,万历皇帝还以为自己会遇上强烈的奏章攻势呢,结果不过是几天的功夫,他多坚持了一下,多表示了一下愤怒,另外多砍了几个刺客的脑袋,那些人立马就不说话了,就像是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这样的结果,万历皇帝真的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心情了。

高兴?呵呵,自己应该高兴吧,毕竟这也算是自己帝王威严的表现了,看看,自己这政令一出,群臣拜首,多威风。可与此同时他忍不住就想到了于谦,想到了杨继盛,想到了沈炼,想到了。。。呵呵,想到了往日那些骗了廷仗出去炫耀清名的御史们。

呵呵,可见骗廷仗的家伙们,往日的做派只是为了一个更好听的直臣名声,一旦动了真格的,几个脑袋,就立马缩回去了,这还算是直臣?虚伪的真是让人作呕啊!

心情矛盾的万历皇帝越想越上火,而这一股子邪火能往哪里出?自然是这一次刺驾的相关人等了。所以喽,即使阿玉一上来就做了铺垫,做了准备,真到了这时候,被牵扯的依然是无数人。几个人的野心覆灭的却是无数的人家。听到这个消息,阿玉在自家的书房,慢慢的闭上了眼睛,发出一声轻叹。

这就是皇权帝国,即使再怎么努力,伏尸百万没有,这一通下来,万人只怕是必然了。可怜那些老弱。虽说有很多人认为,既然享受了这家族的庇佑,享用了家族的供奉,那么与家族生死与共也是常理,可那些九族呢?这里头难道就没有无辜的?不知情的?

罢了罢了,他从来不是什么圣人,也当不了圣人,何必自寻烦恼。能借着这一次的血色,将摊丁入亩的事儿推进这样的一步,已经是邀天之幸了,想想如此一来对大明未来的改变,想想那些因为这一举措被减轻负担的底层百姓,想想那些将来能及时拿到饷银养家的兵丁。这些血流的或许也算是值得吧。

阿玉自己安慰了自己一通,心情稍微平顺了些,随即又开始整理起了桌上的清单,这是他到这个世界之后为大明做出的各种改变的单子。

京城的大扫除和各种浴室厕所的建立,这是为了以后明末那一次次的鼠疫之类的疫情做的预备。如今发展趋势良好,连着周围的其他城市,因为这些显而易见的成果,因为跟风,如今也一个个的开始朝着京城学了,想来整个大明的卫生情况都会有一个大大的改变,未来疫情什么的,发生的可能性已经减小了。

支持屯田让京城附近的田产在增加,自己组织的以工代赈让水利也发展的不错,连着水井也比以往多了不少,再加上那些大水车,这些未来干旱时候的大杀器已经遍地开花,想来即使真的遇上了大旱,应该也不至于颗粒无收了。

清理边境的走私商户,互市加上边军粮饷的补发,缓和了边境问题,也同时增强了边军的战力,这让边关的安全提升了好几个等级。羊毛的广泛利用和羊价的下跌,再加上最初时做的蜂窝煤,更让这北方的保暖开始变得容易起来。即使到了小冰河时期,百姓也不会太难熬了。

如今皇帝又对着田税和海商开始下手了,只要坚持下去,不,这么多银子,看在银子的份上,万历皇帝也一定会坚持下去,那么到时候国库的银子又该有多丰富?大明打开了大门,那这知道了世界的广阔,知道了外头的情况,别的不说,当国内粮食不足的时候,哪怕再没脑子,只怕也会有机灵的人知道从东南亚运粮食回来吧!那样灾年的饥荒又会下降多少?粮食还会是大问题吗?

盘算到了这里,阿玉隐隐都快为自己自豪了。看看,这才来了几年啊,这成绩,从历史角度看,说是扶大明于倾倒也不为过啊。这种成就感,就是当年帮着李承乾夺取帝位,都没有过。毕竟那时候大唐盛世正隆,很多事儿只能说是顺势而为,比不得如今这样细调微烹般的艰难繁琐。付出的多了,这获得成绩的成就感自然就更强些。

那么这么伟大的阿玉大人,接下来又该干点什么呢?掰着手指头不住地盘算的阿玉,眼睛又开始往路政的方向瞄了。为啥看这个?因为人李自成其实就是这条线上的人啊,人家那是世袭的驿馆工作人员。最初只是因为被砸了饭碗,走投无路这才起义的好不。若是没有那明末的某个站着说话不腰疼的神经说什么驿站耗费颇大,要裁撤,人家可未必会干那杀头的勾当。毕竟大明的驿站,那日子过得还是很不错的,明显的福利不多,可隐形福利很不少。

比如走过路过的官员家眷什么的,作为不是明文规定的可以免费享受驿站服务的官员公差,享受了驿站给的福利,怎么也会给点赏钱对吧。

比如那些蹭好处的商户旅人什么的,用公家的地方给他们提供食宿什么的,怎么也要收点费用的对吧。

若是再加上帮人寄存东西,或者兼职一下民信局的差事什么的,这日子过得,驿站的老大的油水绝对不会比寻常的小官少,寻常的驿丁都能顶的上衙门差役的收入了,你说他们还起义个毛啊。

想到这些,阿玉对于他新婚之后的新项目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

作者有话要说:明朝没有高铁,没有飞机但是有水路、驿路。驿路类似今天的国道,驴友可以自驾游,不收费,不过驿站只负责接待官员和公差。实际上则是官员家属也一样蹭着用。

民信局,是明朝永乐年间在民间出现的专业民邮机构民信局。

当个合格的锦衣卫42

对于驿站的问题, 不想不觉得,一想,阿玉突然觉得他一直以来重点有点不对啊, 怎么算了半响, 这干的事儿将近七成的好处, 都是万历皇帝的?搞得自己好像光顾着怎么帮万里皇帝捞钱一样。明明他还是挺忧国忧民的, 明明看的还是挺远的,怎么就愣是忘了什么叫:想致富,要修路,这么个至理名言呢?

清理河道,修缮官道,这从来都是一个王朝强盛与否的标致。自古以来, 河道是否通畅, 官路是否不绝, 代表着帝王意志传递的远近疏堵。如今他既然连着漕运的事儿都开始插手了,隐在后头, 引导出了新局面, 那么这驿站是怎么也不能放过的。

因为驿站裁撤所以有了李自成失业,因为西北军饷拖欠, 所以有了那位大明敲响丧钟的流寇。所以这大明的问题,归根结底依然是银子的问题。如今军饷的问题已经开始逐步的缓解, 财大气粗到内库比国库都大的万历皇帝,在互市源源不断的创造利润的同时,已经很有远见的将这一部分的银钱直接划到了军饷拨发的一档里, 专款专用,避开了无数的手。成了九边最基本的饷银保证。

军饷有了造血的,那这驿站。。。道路上的,什么能挣钱?在阿玉看来,只要敢放开这些驿站的手脚,这问题就不是问题了。大不了将民信局合并不就是了?大不了将快递业发展起来不就是了?你什么时候见过高速公路休息站亏钱的?就是公款吃喝多点,维持总是可以的吧。开辟点新财路总是可以的吧。

想的很美好,可真的细究一下,阿玉就有些傻了。明朝的驿站。。。问题大的不是一点两点啊。

明朝的驿站根子上来说,那就是个豪华官方招待所。而且,因为邮政和军事情报传递用途,这时候的驿站,真的,就像今天的高速公路服务区一样,遍布在全国的交通路线上。为全国的“体制内人员”提供免费服务!总的来说,那就是数量多,档次高,功能多。

按照当时的规定,大部分驿站都拥有二进甚至三进的院子。大门、鼓楼、中门、前后厅、左右厢房、厨房、库房、马房、驿丞宅等设施必须色色俱全。标准的驿站,要有10间供官员居住的上房,20间供来往差役居住的耳房或者厢房。可同时接待几十名宾客入住。

而接待这么些人,自然还需要配置厨房和马厩。而有了这些,那马夫、驴夫、步夫、馆夫、库夫、斗级、房夫、厨夫等管理和服务人员自然也一样必不可少了。而这些工作人员也需要居住,即使只有大通铺房,那也一样占地方要盖房子不是,若是在加上备用的仓库和临时监狱什么的,掰着指头一算就知道这驿站有多大,事儿有多繁琐,人员有多复杂了,从职能上看,这驿站真的很强大。

那么话又说回来,这明朝的皇帝为啥要裁撤驿站?真说起来,崇祯干的事儿不稀奇,因为明朝驿裁撤的事儿在他之前已经有人干过了,还不止一次。

第一次是在1558年,当时嘉靖皇帝在位,朝廷没钱了,就计划把全国驿站规模裁减掉30%-50%,节省的钱粮一半充做军费。打倭寇这个事儿还是很重要的对吧。可问题是想法是好的,执行上却很不好。大明的官员们这自觉性太差,这贪婪性太强。这边地方官府减少了驿站的经费,那边来往官吏们甚至他们的家眷,继续在驿站里免费大吃大喝,用车用马。

都知道明朝中期以后,吏治崩坏的速度大大加快。驿站这里体现的尤为明显。凡是和体制有些关系的人,都可以开介绍信到驿站住宿和使用车马。这么一来,谁吃得住啊,于是驿站的人员开始逃跑。大家都知道,驿站本身也承担着消息传递职能,这人一没了。。。当倭寇袭破福建兴化城后,十万火急的消息却耽搁了一个多月才送到北京。你说这样一来,这政策还怎么执行?所以裁撤改革在5年后宣布失败。

第二次离着阿玉就比较近了,因为那是张居正干的,要不说这家伙是千古名相呢,手法一出立马就可以看出和前头那些人的水平高低。就在1576年,老张同志从限制官员特权着手,颂布严格的条令,并用杀鸡骇猴的法子,直接法办了违规官员几十人,多名官员被降职和革职。甚至其中还包括了孔夫子后裔和皇亲国戚。场面相当的大,手笔绝对狠辣,于是立马刹住了官员们在驿站不吃白不吃,吃了也白吃的奢靡之风。

虽然并未从节省开支的角度来强行规定裁减比例,也并没有规定裁减经费的硬性指标, 可就“官员特权”这一要害死抓狠抓,并将改革驿政,直接纳入到各地省级一把手的考核内容这一手。就成功的把全国驿政花费缩减了30%以上。节省了近百万两白银。

可惜啊,因为这钱省的,虽然为民众减少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国家财政和民众都得益,官员特权却受了损。所以在他1582年病逝后,一切又故伎重演。

当然,这说的是历史上,这会儿在这本书里就不会了,这不是阿玉来了嘛,有他这么个人在还能重蹈覆辙?怎么可能,只有更进一步的。比如这会儿阿玉就已经开始考虑具体的整肃措施了。

重点就是这驿站的经费问题。大明驿站的不合理之处在于,这些星罗密布的驿站,不仅不是用市场化方式运营的,也不是靠国家拨款养活的。每个驿站居然是靠地方官府直接向民间摊派,用当地人的额外贡赋来养活?这就呵呵了啊!

咱们不说别的,就说西北,或者拿李自成家陕西驿站来算,西安驿有常备的马27匹、驴10头、拉车的牛若干、大车若干。这些东西要吃吧,那是什么消耗?要知道驿站的马匹吃的不是草,而是粮食。早在朱元璋时期,驿站的每匹马每年就需要当地供应80石粮食。到了150年后的明朝中期,在某些贪污犯的金手指妙笔生花之后,陕西华州的一匹马每年需要422石粮食!而陕西当时的一顷耕地,只能出产7石粮食。所以,每养一匹驿马就需要十多户农民全年的血汗所得。若是加上这陕北半沙漠一般的干旱,西藏类似的人口密度,20万上下的军户,这几个合在一起,再对比全国十分之密度的驿站。。。你说这摊派怎么支撑的住?果然吃别人的,傻子都能变精明,驿丞这样的小官都能翻五倍贪钱了。

反正阿玉看,那边境地方的驿站就这么个制度搞下去,就是没裁撤的事儿,维持起来也艰难的很。所以他觉得,这些地方该吃国家财政的,那还是得让人家吃,谁让这缺不得呢对吧。至于其他地方,其实可以用承包的形势分包出去,调动一下员工的积极性。人开客栈的都能挣钱,这么一个地方那些驿丞只要不傻,肯定也知道承包有多合算的对吧。

至于国家职能。。。首先强调一下,凡是军情的递送等,属于驿站不可推卸的天然职责,要免费为国家服务。甚至办不好,还要掉脑袋。然后这官员接待上,朝廷公家事物处理人员问题上(比如押解犯人的),凡是符合资格的,想要享受免费招待的,就需要在驿站留下亲笔的文书,阐述往来的理由,人员数量,大致的消耗等,好方便驿丞递送到官府入账,每月月底当地官府根据实际支出,给予市价一半结算。保证驿站不至于太亏本。此外,这信息单据,要递送一份附件给予当地的锦衣卫卫所,作为官员流动的复查备档。

这个一出来。。。阿玉眼睛眯起来了,他觉得,估计都不用下狠手,只要说锦衣卫要复查,呵呵,那些白吃白喝的,立马就能下去一半。毕竟锦衣卫的名声,那不是几个钱就能让他们鼓起胆子怼上来的,对吧。

至于当地官府支付的那一部分。。。朝廷支付多少阿玉觉得先不用管,倒是这驿站自营部分的税收该先确定一下。哪些项目该收税,收的又该是多少比例,都是需要探讨的。等着这个定了,在某地试行一段时间,看看这税赋有多少。然后根据这税赋,根据不同地域的繁华程度,人流多少,商定当地衙门和朝廷的各自出资比例。

若是想要卡的再严格些,这驿站官员接待的额度也可以制定个金额范围,官员外出享受驿站的招待,也可以核定一下资格什么的,比如公事外,每年可享受多少额度的免费招待等等。

反正阿玉觉得,现代廉政建设的很多条条款款其实在这个时代的驿站问题上都是可以借鉴的,既然能偷懒,他为啥还要自己费脑子对吧。多整点出来,然后想法子分散了,送到那帮子没了张居正,又没了做政治牺牲品危机的改革派手里,让他们忙乎去。反正最近一年,重新抖起来的这些家伙,最近正因为领头人的地位有点内斗的迹象。与其让他们无谓的消耗,还不如让他们用实际行动来斗呢。好歹也算是干实事了对吧。

阿玉觉得,自己办事儿那还是相当的有水准的。于无风处听惊雷,锦衣卫就该这么来!不然真是白瞎了他们这阴险狡诈的名声。

“阿玉,阿玉。。。好消息,好消息啊,图,图。。。你找的图,找到了。。。”

阿玉这里忙乎的正乐呵了,外头那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客气的铁虎又一次开始冲击他家的门房了。这声音喊得,他就是在二进,在睡觉,估计都听的清楚。这人怎么就不知道走慢点,让人通报呢,好歹也是。。。等等,图?什么图?难道是。。。海图?

阿玉眼睛一下张的老大,随即猛地跳起来,飞一般的开始往外冲。不自觉地都已经用上了轻功,书房门口的帘子被撞的几乎飞到了天上。哪里还有往日沉稳的模样,惊呆了院子里所有的人,就是刚进来的铁虎,手臂被阿玉拉着,那眼睛也不自觉的跟着那帘子在飞。

“赶紧说,什么图?海图?船图?”

“啊你个头啊!到底啥?眼睛回来。。。”

作者有话要说:为什么崇祯裁撤驿站首先要拿陕西来开刀?原来,明代的陕西布政使比今天的陕西省面积要大,其中还包括了今天甘肃和宁夏的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陕北和陕南在气候与降水量方面区别很大。北部地区的平均气温在明末可能只有5-6度。陕北榆林地区在现代的年降雨量,也只有350毫米左右。而据《西北灾荒史》记载,明代陕西的旱灾发生率为1.71,大致是3年2旱!

所以,我们大胆推测,在明代某些旱灾严重的年份,陕北的年降雨量可能低于300毫米。而现代沙漠的年降雨量标准是低于250毫米。

由于旱灾和寒冷,陕北属于明朝北方人口最稀少的地区。当时,陕西人口峰值约为615万人,超过7成集中在关中和陕西南部。仅仅西安府就集中了全省民户的60%,而陕北地区只有不到3成。人口密度可能低于每平方公里10人,和今天的青海西藏相似。

此外,由于明朝一直面临北方蒙古人的威胁,陕西长期都是朝廷的边防重地。当地驻扎了重兵,陕西的军户就约有15万户,驻军人数大致在20万左右。明朝中期后,军队逐步转为募兵制。于是所需的军饷对陕西民户造成了更大的负担。

这样一来,陕西的驿站数量占比在全国偏高。大明朝全国有1/10的驿站都分布在陕西。由于地方偏僻,每个驿站之间的距离往往相隔80-100里,不少到驿站服务的民夫往往要辗转百里。所以陕西的驿站在那个时代都被称为“苦驿”。

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在明朝中期后,全国的驿卒由原来的民间临时征派改成了雇佣制。到了明末,陕西全省有约4万名职业驿夫,他们完全靠驿站工资养活。一旦失去工作,没有了土地的他们,除了落草为寇外,就只有死路一条。

1629年,19岁的崇祯皇帝也开始驿政改革。急功近利的他可没有张居正等人的耐心,只希望以一揽子的大刀阔斧,立竿见影的解决问题。所以他的手段与张居正有两大区别:

张居正的驿政改革,着眼点是减轻民众的负担,节省了上百万两银子却只是附带的好处。而崇祯身为天子,却只是盯着这驿政改革所得的几十万两白银下手。所以,他默许了官吏们对民间的摊派,不过要求官吏们把这笔资金的一大部分上交用于军费。

崇祯在改革执行上操之过急,缺乏耐心。他“一刀切”的命令裁减全国驿站规模的60%。嘉靖和张居正的改革都是徐徐进行,耗时数年。崇祯的改革却要各地在几个月内强行完成!

629年,崇祯的改革如一阵狂风般刮到陕西。一夜之间,60%的驿卒,也就是超过2万人忽然失业。驿卒,可不是邮递员、快递小哥或招待所服务员那么简单。因为他们在处理送快递和招待往来人员之外,其实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城堡守卫和后备兵源,基本上都有骑马射箭的底子。所以像是李自成就这样加入了失业大军的。自然就跑到边军中谋生。谁知道崇祯将大部分军饷都丢到了辽东地区,造成了西北边军欠饷。那还有什么可说的?杀官哗变,正式转变著名草寇。

当个合格的锦衣卫43

刚给自己的穿越人生做了一番盘点的阿玉, 猛地收到他心心念念,想了有一二年的消息,你说他这心情得激动成啥样?早年培养了不知道多久的宰相气度早丢到了脑后, 表情动作语言, 妥妥就是个粗汉子的模样, 就差没再铁虎的身上打两下发泄一下这小子说话说一半的恼怒。

这样的阿玉绝对是危险的, 想想阿玉的战斗力?呵呵,好在铁虎的脑子不慢,反应也算是灵活,这里阿玉的狮子吼一出,他那里立马就反应神速的突突的开始往外冒话,将自己知道的全给倒了出来。

就想是阿玉想的那样, 果然, 那些官说什么迂腐, 什么清高,什么奢靡, 那是对朝廷, 当这对象是对自己的时候,一个个精明的厉害, 表面上似乎把图纸给弄的寻不到了,可真的到了这些海商手里, 却依然存在,这一次因为刺杀的事儿抄家的几个海商家里,就寻出了零星的几张海图, 上头还有朝廷官方的藏书印鉴标记。更让人诧异的是,不但是这些图纸,还有不少这些海商们自己摸索出来,请人绘制的图纸,虽然这数量不多,看着也不全,可有就是有。

具锦衣卫内部消息,听说这几张零星的图纸被找到,送到宫里的时候,万历皇帝直接就掀翻了桌子。也是,愣是谁被人戏弄成这样也要生气对吧。合着这些所谓的名臣,那一个个都成了硕鼠,还是打着正义的旗号,往自家偷运东西的硕鼠,不但是偷运了东西,还让皇帝背黑锅的硕鼠,这怎么不让人气愤。

与此同时,也正是因为寻到了线索,万历皇帝对于海商。。。那真是盯上了。或许海商们之所以凑合到刺杀的事儿里,也正是因为如此,宫里,很多时候未必就一定密不透风,想想那什么红丸案,什么移宫案的,虽然这是后期发生的事儿,可从中也能看出,这宫中内侍什么的,和外头那些愿意花大钱收买人的官多少有点联系的。再加上前一阵子东厂寻找海图的动作。。。外头敏感的,做贼心虚的人察觉到了万历寻找海图的意思,想要先下手为强而已。

在封建朝代刺杀皇帝,嘿,不得不说这海里扑腾的人胆子就是大啊,阿玉在家将这一条条的心里那么一琢磨,就有点想要龇牙,他们这些人怎么也不想想,海里在能折腾,可陆地究竟不是海里,军队一来,怎么厉害都没用。

再说了,在大明目前政权稳固,皇帝威信还不错的情况下,他们就是用银子砸,那也要看有几个能死心塌地的跟着他们造反不是?看看这一次,锦衣卫一出马,蚂蚱一样就全窜起来就知道,寻常人对胡皇权还是很敬畏的,告密也干的相当利索。所以,要阿玉说,他们除非逃到海外,不然从一开始那就已经注定了,是鸡蛋碰到石头的结果。

“阿玉,阿玉,你这又想什么呢?这海图找到了,你怎么。。。”

“我怎么?”

“你不是该去看看?你不是寻了好久了嘛。”

“是啊,我是寻了好久,可这不是已经有人送上去了嘛,既然功劳已经有人领了,我再去干嘛?没得让人厌烦,再说了,我如今这功劳也不少了,看看我这岁数,在想往上升,目前也没可能,既然这样,何必急吼吼的我那个前头窜?”

“功劳还有嫌多的?即使目前不能升,那不是能攒着嘛,咱们锦衣卫可没有什么谦让的规矩,从来都是越多越好。”

铁虎挑着眉,满脸的不解,他如今可是阿玉的亲卫,千户亲卫相当于小旗,在他爹有官职的情况下,他能自己整出这么一个不错的身份,让铁虎感觉自己血都热了几分,满心都是功劳功劳的。这会儿看阿玉不积极,他心下都发急了,生怕漏了好处,如今他可想着什么时候阿玉升职,让他也跟着再往上升一升呢。若是能和他爹平级。。。嘿嘿,他就撺掇他爹再生一个,到时候他一定很大方的让爹退职的时候把他的名额给弟弟。。。(这想法让他爹知道了,铁定一顿板子。)

“你啊,怎么就和你说不明白呢,我如今是千户,还是有明确职责的掌刑千户,位置到了这个份上,就要懂什么叫分寸,做自己分内的事儿,不随意插手别人的职权,这样的官才做的长久,不然以后还有谁和我亲近?不都得防着我抢功劳?那以后有事儿谁帮着搭把手?我和你说。。。”

也就是铁虎和他关系好,不然阿玉真不带这么教的,要让这样一个底层出来的,暴发户一般,猛地窜上来的知道什么叫潜规则,知道不同阶层的处事方式,那真不是一般的男。看看,说了半响,嘴巴都说干了,铁虎还依然懵懂的半懂半不懂的,好在到底信他。说到最后多少明白这份功劳去要了,容易惹麻烦,这才不甘的歇了声。

“那,眼看着这个案子就要结束了,咱们干啥?”

“干啥?在锦衣卫你还怕没案子?”

是的,在锦衣卫你就不用担心没活干,特别是阿玉这个活,这不是,明明脑子里还不住的想着海图和路政的事儿,这到了衙门,一叠的案子又送到了他的书案上。说起来阿玉这掌刑千户能这么快作稳,和他一笔好字也是分不开的。不说原身书读的怎么样,到底也给他留下了不错的基础,周围的人都知道他家曾送他读过几年书,等着他在亮出一手好字,别人自然也没怎么怀疑,只想着到底是文人排除异己的厉害,阿玉这样的好字,当初愣是没考出名堂来。

因为这个想头,锦衣卫里头那些有点学问的,对着阿玉那是相当的和蔼,总觉得这是他们锦衣卫里难得的读书种子,生生的让妒贤嫉能的文人给毁了,实在是可怜可惜,再加上阿玉的年纪确实是小,人有本事,会找钱,还不贪功劳,还有和武清伯那边的亲近关系。。。忍不住就多照顾了几分。

锦衣卫的人照顾人不是说让你干呆着不干活就能拿钱,而是多给点机会,让你攒功劳,或者给点出脸的事儿,看看,这些案子就是。知道阿玉这破案子似乎挺有思路,挺有想法,一个个的就都将自己手里感觉还算是有点难度,却也容易出成绩的给分出了一些,交到了阿玉的手上。

当然他们也不是没有私心的,若是阿玉真的能做的不错,那他们不用自己费力气,就能占一个举荐的功劳,或者直接来个联合办案,不但能多多的完成点工作,考评多给上头几分勤勉的印象,又能多分点外财。

是的,外财,作为锦衣卫办案子从来都不会让自己白干,这或许也是为什么他们名声不怎么样的缘故之一。好处多的比较容易让人眼红啊,偏偏他们还干的这么明目张胆的,能不让人说嘴嘛,若非他们后头的大靠山是皇帝,一个贪污都能弹劾的他们欲生欲死了。

有事儿干,还是已经几乎干出了基本技能的破案类,还能多挣钱,阿玉对这样的事儿还是挺欢迎的。不管人家送来多少,他都是笑眯眯的接了过来,不但完成的迅速快捷,有理有据,连着人情世故也从不落下分毫,谁的分利都没少过,如此一来,即使年级小的几乎是锦衣卫高级官员中的异类,却依然获得了整个衙门的认同,连着那些指挥同知之类的,都忍不住对着阿玉有了几分同僚的态度,再不是以往看着像是看个孩子一般。

而有了这样的人脉关系,阿玉对于路政上的事儿做的就更有把握了。不说别的,这里头锦衣卫的好处,想来是很让人这些高层心动的。驿站什么的,想要掌控的好,怎么能少了他们的参与?只要参与了,这自主经营。。。都不用阿玉说,那些对银子颇有嗅觉的锦衣卫已经自发想到了很多好处。

别以为锦衣卫里头都是凶神恶煞,人家人才还是很多的,像是那些做暗探的,很多都当着一些小商铺的主事掌柜之类的,所以经营之道在锦衣卫很有点人才。而有了锦衣卫其他人的支持,想要寻点敲边鼓的那就更容易了,都不用阿玉出头,那些头头们自己就开始张罗了起来。

想要推动一个固有的政策,还是全国的政策,这绝对不是什么容易的事儿,这里头牵扯到的人和事儿,简直就是千头万绪,反正吧,自打阿玉出了这么一个主意,上头忙乎了半年都没定下来,由此可见这事儿的难度了。最后还是靠着那些张居正以往曾做过路政的那帮子文官,相互配合,这才开始了最近几个地方的尝试型推广。

至于推广的效果?看看最近锦衣卫内部军余们纷纷上岗的热潮,看看上头的头头们嘀嘀咕咕的暗地里争夺,嗯,顺带的,阿玉这里还多了500两上头发下来的好处费,就知道这事儿有多火爆了。

所以啊,别看这好像功劳什么的,阿玉又像是白送出去一样,自己没得多少明面上的功劳。可同样的麻烦也没了,什么事儿没干,就那么一顺嘴,他想了好久的大麻烦就这么解决了,还挣了这么一大笔,让最近媳妇已经怀孕,正琢磨扩大自家家产的阿玉,美的眼睛都快眯起来了。

顺带的在锦衣卫内部,阿玉还顺利的获得了一个小财神的美称。据说这名声如今都已经传到了宫里,连着万历皇帝都知道了。你说?他即使送了功劳,又影响什么了?反正阿玉觉得,这事儿干的那是相当的划算。就是铁虎,在看过阿玉这一系列的操作之后,都隐隐的开始有点开窍了。咧着嘴,拿着阿玉给的20两银子,乐颠颠的向他家老爹招摇去了。

当个合格的锦衣卫44(完)

万历二十年, 阿玉过来十年了,真是忙碌的十年啊,他当初刚来的时候列下的清单, 如今已经有八成的项目已经有了改变, 而这样的累积, 自然让这个世界的大明和历史上的大明有了截然不同的模样。

因为对文官中那些面上道貌岸然, 背后自私自利的家伙,没啥好感,万历皇帝在吏部多加了几分关注,每每有什么职务任命,特别是一些重要地方的任命,都十分的上心, 若是选的人不成, 或是敢用银子买官, 他立马就毫不客气的直接下死手,让他们知道知道, 什么叫赤条条来去。

这样的手段粗暴简单, 看着没半点所谓的政治手腕和博弈美感,可你别说啊, 人就是这么奇怪,万历皇帝这么一来, 还真就将这些纸老虎给唬住了,最起码那些在京城的官,那是胆子小了不少, 做事儿也多了一些底线。即使嘴里嘟嘟囔囔的,不肯认输,可谁都知道,要吗你就按照皇帝的意思来,要吗,你直接辞官,不然那就是找死。

寒窗十年,二十年才换来如今这一身荣华,换来这高人一等,换来庇佑家族的权利,谁肯轻易放弃?历史上后来连着跪舔都干得出来了,更不用说如今还是万历皇帝占理的情况下了。就这几年,工作效率立马上去了不下三成。

而这效率上去了,有些事儿自然而然的也就有了变化,比如说:万历十五年年河南的大地震,京城的暴雨成灾,南北各地的旱涝;还有万历十六年苏州等地的水灾,还有后头几年接连不断地水灾风在,都处理的相当迅速。北方前几年大量的垦田和水利修缮,在这一刻发挥出了亮眼的作用,救济粮下去的那个速度啊,反正万民伞就送进京城不下十把。乐的万历皇帝就差没咧着嘴上朝了。

至于原本的勋阳兵变,那更是没影了,因为那个好讲学,还习惯将兵丁当奴仆使唤的李材,在上一年已经因为贪腐和诬陷、僭越等罪名抄家了。当时还抄出了一本号称是讲学往来的账册,里头光是各地给的茶水钱,就足足有20多万两。嘿,怪不得好讲学的名头那么大了,这么多钱,搁谁都愿意对吧。

当然了,有了压下去的,改变的,自然也有继续发生的,比如万里十六年的甘肃兵变,十七年云南永昌卫兵变等,因为一直以来,万历皇帝用心的地方不在那几处,倒是依然出了事儿。

可这即使出事儿,也不是说阿玉这引着万历皇帝干的事儿就没了影响。最起码因为军饷下拨的还算是及时,杀贪又比较频繁,所以这官员什么的做事儿多少顾忌了点,下头的兵丁呢,因为即使贪腐,也不至于一个钱都没有,忍耐力也上去了些。所以这几次的兵变什么的,最终并没造成什么全国骇然的大案,只是搞了个什么上坊啊,告御状之列的把戏。

嗯,值得一直说的是,这所谓的告御状,人边境来的不知道这告状该怎么整,居然一脑袋撞到了锦衣卫衙门去了?这。。。真的还能算是御状?好吧,好歹这说明他们锦衣卫如今的名声,在杀贪上的名声还是很不错的,和反贪局有的一拼了。

受了冤屈,求告有门;受了灾荒,朝廷救灾及时。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这几年年景真心不怎么的,灾祸一年一个大招,可到底百姓的心还是稳的。对着朝廷也没太多的怨言,毕竟天灾人祸的,哪年没有?即使如今比以往厉害些,这不是朝廷也更得力些嘛,往上数几十年,那救灾可没如今这么利索。由此可见,即使天时再不济,皇帝还是好的。

因为这样的缘故,所以,原本在十七年就该反了的广东白莲教憋屈的依然躲在一角,自己和自己玩;某个动不动造反的刘先生,还没蛊惑起灾民,就被手下直接告发;南面的某些小国,依然在大明的赫赫声威下瑟瑟发抖;北面的某个土蛮将本该带给大明的兵灾烧向了还是软柿子的后金。。。

依然做着千户的阿玉十分淡定的看着手里和历史截然不同的消息,喝着茶,手在桌子上轻轻的打起了拍子。

他已经可以预见了,这之后的大明即使再怎么折腾,比如万历又开始不上朝啊,或者这什么立太子的事儿上和人呛声啊,有了如今的基础,也绝对够后世的大明皇帝多折腾几年了。

最起码到了万历二十年的现在,这士绅一体纳粮已经基本完成了。有功名和有官职的,按照等级领取返税银子,再加上每年官员考核中田亩的数字核定,应该就足够吧土地兼并的问题解决一部分。同时也最大限度的免去了田地税赋的流失。

大海中官方组织的海外贸易如火如荼,市舶司那边每年的商户合作联盟出海活动频繁,有这么一个大肥肉吊着,有钱的不在死盯着土地,作坊开始林立。底层百姓种田糊口,做工贴补家用,两相叠加,日子比以往已经好过多了。

即使如今灾祸依然频繁,小冰河气候越来越明显,可这不是有南面那么多朝贡的小国嘛,别的不说,把朝贡的东西直接指定成粮食,救灾真心不会再有捉襟见肘的麻烦了。以工代赈也一点点的开始在全国实行,这不但是让全国的官道越发的顺畅,水利越发的整齐,连着百姓对着劳役也不在谈虎色变一般的抗拒。

互市让北面的草原成了牛羊的养殖基地,西北成片的沙枣,成片的棉花田,让西北贫瘠的土地也有了经济产出,即使不产粮食也不至于没得吃。九边的将士从南面告御状的同僚身上学到了讨薪技能,只干了一回,就将那些喝兵血都快习惯的大人们给镇住了。一连串的人头让他们明白,啥事儿都该有个分寸,所以如今再不济7成的饷银总是能拿到的。

若是再加上这些年匠人们因为不断地研发获得的皇帝支持和地位提升,将作监的实名责任制的实行,让兵器精良程度开始恢复。这往日已经成为大明负担,成为软肋的九边已经重新恢复到了英宗时期的战斗力。

有了这些,你说,就是再来三大征又如何?就是后头的天启皇帝再喜欢木匠又怎么样?再说了,人天启真的没政治智慧?真傻不拉几的,他也不可能作着木匠还能掌控朝堂。宦官掌权名声是不好,可细看历史,这也不过是人家平衡朝堂权利的一种办法而已,最起码人天启皇帝当家的时候,没穿过打补丁的衣裳,人内库里的银子还是挺多的好不。

这样一想,阿玉觉得自己未来的日子,嗯,或者说剩下的20年的日子,那妥妥应该很顺心。就是再怎么偷懒,也不至于带着遗憾离开了。这样真的是好啊,感觉拯救了整个世界一样。而且还是作为隐藏在后头的大BOSS,哎呦,这感觉比当宰相什么的,更牛掰好不。

那么接下来他该干啥?自然是赶紧的看永乐大典了。这东西他可是想了很久的。难得的有背全全本的机会,他怎么能错过。至于那些名臣。。。呵呵,他如今看多了名臣,连着名臣的各种不为人知的隐秘都知道的一清二楚,这任务还有啥问题?

倒是下一次,他会去哪里?这是个问题。

“阿玉,怎么还不回去?这都散衙了。”

已经成为总旗的铁虎从隔壁的屋子出来,瞧着阿玉还没有回家的迹象,忍不住过来喊了一声。微微皱起的眉头,带着疑惑的眼神,阿玉一看就知道这家伙只怕不知道想到哪里去了。一时有些无语。

“这就走。。。”

“怎么,可是想到了什么?你说,那。。。”

“说什么说,有事儿回家说。”

最近,南镇抚司的头头因为西面查贪的事儿出了岔子,被牵连夺职,虽说这事儿让锦衣卫整体上有些丢脸,可同样也给不少人带来了新的升职机会。即使是锦衣卫,也免不了一个萝卜一个坑,阶级有几分固化。如今难得有这么一个高职位,谁不眼红?在这衙门够的上资格的都开始各显手段了。铁虎也忍不住琢磨着自家老大的升职问题。虽说去年,阿玉刚升到了正千户的位置,看着好像再升有点不怎么可能。可这里不是锦衣卫嘛,或许皇帝就真的看重阿玉呢?

为了这个,铁虎的心都热了,满脑子都是弱势阿玉成了镇抚使,那自己成为百户的可能性有几成这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