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有了朝堂上王公的关注,阿玉和墨家办起学堂来自然顺利了不少。甚至在阿玉提出有教无类,知行合一,实用为本的理念之后,比儒家所谓的礼教更得这个时代有识之士的推崇。虽然有教无类这句话明显偷了人家儒家的,可阿玉用实际行动表明,他比那些鲁儒更坚定,用实际行动推动了圣人的教育理念。为此,已经开始有其他国家和墨家什么的接触,有心提供方便,让他们在他们的国家也展开一下学堂什么的。

这样的待遇就是墨家钜子都没想到啊,往年因为他们帮被攻打的弱国守城,强国总是看他们不顺眼,如今居然还请他们去?天上下红雨了不成?实在是难以置信。

不过再怎么不敢相信,这到底是好事儿,脑子快的钜子立马就开始行动了起来,不但是学堂一个个的开了起来,连带已经有了点分散迹象的各国墨者也被重新整合了一遍。方法很简单,召集了起来上课,洗脑,重新描绘一下理想,布置一下工作计划,美其名曰培训。凝聚力上升了好几个台阶。

从这个角度来说,阿玉,对墨家说一句恩同再造都不为过。最起码为墨家传承延了几十年的命。虽然这事儿出了阿玉自己,其他人啥都不知道。可这不代表阿玉自己不嘚瑟。

墨家啊,作为先秦时代中国理工科执掌牛耳的门派,作为当时全球技术最顶尖的门派,若是能多延续几年,能多传承下来些书籍技能,那对于整个华夏,都是一笔无比宝贵的财富。阿玉,也能算是功在千秋了吧。

此外,因为墨家,阿玉也顺利的在第一时间摸清楚了连晋的底细。

连晋书里怎么说来着?原是卫国人。这个其实就很有问题。卫国是哪里或许很多人不知道,这是个传奇小国,隶属于周朝的诸侯国,第一代国君为周文王嫡九子康叔封。前后共计907年,传41君,是生存时间最长的周代诸侯国,也是众多姬姓诸侯国中最后灭亡的国家,甚至可以说在春秋战国中,也属于坚强派。

虽然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公元前254年,就已经被魏国覆灭,算的上亡国了。可事实上,却残缺着依然生存。公元前241年秦取卫国的濮阳等地。公元前239年卫元君被迫迁往野王县,卫国名存实亡。可卫国的牌子却一直到了公元前209年,卫君角被秦二世废为庶人,才算是彻底灭亡。可神奇的是,卫国的后代即使这么惨了,依然没泄气,后来依然建立了卫满朝鲜!

这样一个国家出来的人,(哦,连晋跟着赵穆的时候卫国已经被魏国灭了。),你说赵穆能信几分?还臂膀?阿玉觉得,这是相互利用还差不多,毕竟谁让卫国原来的疆域就在邯郸附近呢,即使灭了过,这样一个剑客,还是个仪表,学识都不错,明显属于贵族的剑客,卫国人脉总是有的,有助于赵穆在赵国当间谍对吧。

果然,在墨家的调查中(注意,这会儿卫国还没被灭。)连晋确实出身很不错,虽然这个时候的卫国已经风雨飘摇,可作为小贵族家的嫡子,父亲是官员,家中经济条件不错,自小学剑,天分不凡,已经有了红缨公子的名号,故而颇有些心高气傲。这样一个人,也怪不得后来在和项少龙争斗中如此的骄傲了。他的出身,他的才学,和来历莫名的猪脚比,他有理由骄傲啊。

“阿玉,你调查这个人干嘛?才十岁出头的孩子,难道你要收这个弟子?这样的贵族出身,可不缺先生,未必能来咱们这里。”

墨家帮着调查的弟子见阿玉看的仔细,心下有些不解,虽然这个孩子确实看着挺不错,可光看这性子,也不像同他们一路的,这是干啥呢?

干啥?干啥阿玉不能说啊!所以他只能一边笑了笑,一边摇头,说道:

“不过是想见微知著罢了,魏国对这小小的姬姓卫氏可没安好心,想看看他们能撑几年,如今看。。。灭亡不远了,固然卫王还算不错,可臣下却不堪重用啊,看看,一个个的,送弟子去别国求学这是为什么?后路留的太明显了。他们自己都不看好,还能指望谁?”

“卫国?”

阿玉这么一说,那墨家弟子也是一愣,随即看向那张纸的眼神就有些恍然。若是以前,或许这又该是他们墨家出人出力,还不得好的时候了吧。是啊,他们拼命想要维护弱小,可这些弱小。。。算了,不说这个,现在这样也挺好,最起码他们不用为了大义,平白为这些不值得的送命了。

看,墨家也不再是以前的墨家了。

在寻秦记里开地图20

还只有十来岁的连晋目前还正年少轻狂, 牛家村的真嬴政也还是奶娃,就是后来剧情最初主线聚集地的乌家牧场也正忙乎着稳固地位,连营救朱姬母子的事儿都还没成为目标。哦, 也是, 目前嬴异人才刚回国, 自己都没站稳脚跟, 自然不可能有什么指示送到赵国对吧,这个很正常。所以喽,在摸清楚了情况之后,阿玉的生活又恢复了几分平静。

对于他来说,如今更重要的是将学堂办好,将更多实用的东西推出去, 让更多的百姓得到实惠。比如精耕细作的方法, 比如提高产量的渥肥技巧, 比如踏碓的使用,比如织布机的改良等等。没亲手制作出一样, 他就会一边用来教导弟子, 一边提供给墨家,好让这些东西能更快的推送到全天下。

什么?这会不会提高了赵国的国力, 以至于秦国将来一统天下难度加大?有墨家这遍布全国的网点在,你觉得这帮子几乎已经可以算是天下为公的道德圣人能只局限于赵国一个地方推广?怎么可能。看看近来越来越多的墨家子弟往来各国, 频繁交流就知道,哪怕是在最边缘的国家,那墨家也从没放弃过开拓, 这样的一个一心辅助最底层百姓得组织,可能会在第一时间将这些东西推广到每一个地方。

更不用说阿玉在一开始,就已经和钜子等墨家人有了共识。若是真的要选一个合适的国家,一统天下,结束战乱,那么他们也必定是要选一个最怜惜民生,最符合他们兼爱理念的国家来辅助,而这选择的方式也很简单,就是看阿玉这些东西送出去之后,各个国家的上层重视的程度。

凡事重视民生的,不可能不知道这些器物的好处;而凡事在第一时间就以官府力量来支持这些器物的推广的,必定怜惜民力;而重视民力的国家,自然百姓日子过得更好,国力也就更强,统一天下的可能性也越高。这就是一个良性循环。

“你那些田地间的法子且不说,没有一二年,没有对比,未必能立马让人重视。不过这踏碓。。。确实是个巧方,往日提水也曾用过桔槔,哪曾想,这东西改一改,居然能比木杵便利这么多,如今舂米可是方便多了,秦玉啊,你这是一下子让城舂旦的刑罚都没了用处了。”

和秦玉越来越熟悉的钜子,每次到这边附近,就会来阿玉这里走动,甚至借宿吃饭,半点客气没有,也正是因为这样,阿玉做的任何东西自然也逃不脱这眼光犀利的老头的围观,若非这会儿正是和墨家合作,而墨家的匠人也确实手艺不凡,让阿玉补充了不少这个时代的特色工具知识,弄懂了不少往日有些模糊的工具用途,他都恨不得将这老头赶出去。

哪有这样的,每次只笼着袖子围观却半点忙不帮,嘴上还要叨叨叨的指点评价,这很让人心情烦躁好不。阿玉有心想说,刑罚什么的和他有什么关系?可转头一看那老头满脸欣慰的表情,这冲口而出的话就又咽了下去。

虽说“舂”一直都是作为一种女性囚犯苦刑在使用,可事实上局限于工具的匮乏,这个时代,每家每户每日舂米也依然是件很重要的工作。富贵人家是仆妇在干,而贫民人家,则是家中壮年妇人的活,而若是家中人丁稀少的,那么老弱便是这一项工作的主劳力。不知道牵绊住多少的人力资源。

往往每日早期开始舂米,一个人一两个时辰,才能舂出一家人一日的粮食,若是人多,许是要整整一个上午。这种费时费力的工作不知道让多少妇人手臂劳作过度,不到老就做了病。也不知道累坏了多少老弱妇孺。

而如今呢,这么一个踏锥,像是阿玉这里,连年纪最下的孩子都能轻松的操持,一边做活,一边还能空出手来,摇头晃脑的背书,轻轻松松的就将活干完了。节省了多少力气,多少时间。

钜子从这一个小小的东西上看到的,不是那些刑罚的减轻,而是天下百姓生存的便利,也难怪如此欣慰高兴了。

“有了这踏碓,孩子就能干这些活计,那多出来的人手,自然就能去田地里帮忙了,而多了这些帮忙的,田地自然种植更好更快,而这余出来的时间,家中壮劳力还能去外头做点散活挣钱,如此一来,这日子自然会过得更容易些。这法子好啊,真的好。”

看,是吧,到底是钜子,作为天下墨家的领袖,他的眼光还是不错的,一下子就看出了这些关键。看到了器物便利对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一系列有益的催动。

不过这家伙怎么不说他改良的织布机?这也是好东西好不,虽然因为不敢太超前,只是在原本的基础上提升了一下,可这怎么也能让织布的速度增加三分之一,这是何等的伟业?最起码在这个布都能当钱使的时代,让百姓多了出息不是嘛?阿玉如此想,自然也如此问,对于墨家人,你越直接越好,如今阿玉也算是摸到了和他们交往的技巧。

“织布机啊,呵呵,秦玉啊,好是好,可你看,这织布机。。。百姓人家,有几家有的?便是缴纳税负,也多是直接上缴丝麻线,真正在织布的,还是那些商户,那些大家,百姓?唉。”

钜子这么一说,阿玉猛地就是一愣,是了,他忘了,这个时代可不是后头,织布交税好像。。。南北朝时候有了没有?木兰辞里有织布,在往前呢?反正他三国的时候好像也不是每一户人家都有织布机的,要这么说,这会儿还真不是什么普及的东西。

不过这事儿既然到了他手里,自然不会再是以往的路子继续了。阿玉很有信心的对着钜子说到:

“织布机改良了,那就需要更多的丝麻,而丝麻要的多了,黔首们自然挣得也多些,等着他们攒的多了,难道会不想要织布机?等有了织布机,那这出息还能没指望?或许这需要一点时间,或许最初利益依然属于中上等的人家,可咱们一步步来,总能做到的。不管是杂家兼容并蓄,造福天下,还是你们墨家的兼爱大同,哪一样是容易的?哪一样不需要时间?何必这样没信心。做永远比不做好。”

阿玉这话倒是也没错,最起码钜子听了很有道理。一边点着头,一边走过去将阿玉的那一台最为示范的织布机摸了几下,感慨的说到:

“你这话说的倒也是,很多事儿急不来,也急不得,这样慢慢的来,总有变好的时候。最起码如今有了木屋,有了火炕,贫苦人家的日子已经在改变了,若是再能继续引到一二。。。秦玉啊,上次听你说知行合一,实用为上,还不觉得,如今再看这些东西,杂家。。。在这一点上确实做的比墨家更彻底,想的也更周全。行了,既然你这么说了,也有了计划,那咱们就继续努力,这东西墨家人手帮你往外推,希望能早一些看到这天下百姓丰衣足食吧。”

钜子在阿玉这里又蹭着吃了几顿好肉,和阿玉交流了一下各处的消息,推广的进度,和各国目前的态度等等,随即就继续动身往各处去了。作为钜子,在如今墨家忙碌的档口,在兴盛的希望唾手可得的时候,那是怎么也不可能清闲的,不说什么以身作则之类的话,只说阿玉这些东西的推广,就很需要他各处把把关,免得有什么脑子不好的,或是墨门中的败类,将这好事儿搞成了坏事儿。

比如收钱啊,卖方子之类的。别以为这样的事儿没有啊!不然电视剧里那曹秋道的杀手组织怎么来的?就善柔这样的,这会儿只怕已经开始被训练了吧,这足可说明,这时候墨家的有些野心家们,已经在玩明暗两套把戏了。

你要说这样的人钜子半点没察觉?这怎么可能。前头也说了,墨家收人其实很讲究,既然讲究,那自然不可能齐国什么的,就没钜子的心腹信人在,只要有这些人,他即使不能知道全部,大致的情况总能估算出一二的。往日没细究那是因为他掌控力度不够,实在是有心无力。可如今呢?因为帮着阿玉推广木屋等各种技艺,各处的墨家弟子交流频繁,人员也开始壮大,加上百姓中的名声开始上扬,他的支持率也在一点点的恢复,如此一来,解决这些事儿自然也有了余力。

作为一个横跨七国组织的老大,还是掌权多年的老大,有了余力,怎么解决隐患那是一种本能,都不用阿玉透露什么消息,他自己就能顺着线索将内部的不安定份子给揪出来。关于这一点,阿玉还是很相信的,所以即使听钜子说,近来会去各国墨家分部走走,也没多说什么。

“此次去,正好将各国的事儿在汇总一二,你说的人丁,税赋,常备兵丁,官员贪腐。。。唉,好在如今有这些纸张可用,不然我都不知道该如何记录了,那竹简。。。”

“停停停,知道你的意思,赶紧的,这是新作的,拿走拿走。你在多来几次,我这就是做的再多,也不够你们墨家的人用了。”

“这是什么话,怎么会不够用?看看,我墨家的人不也在帮忙干活?这里头本就有我们一份才是。”

“钜子,你这般的年纪,总是和我这小辈如此胡搅蛮缠。。。这是欺负我年少不成?”

“哪有欺负?不是忘年交,我如何总来看你?”

呵呵了,这老头如今是越发的皮厚了,难道我认识的是个假钜子?

作者有话要说:桔槔:俗称“吊杆”“称杆”,古代汉族农用工具。是一种原始的汲水工具。商代在农业灌溉方面,开始采用桔槔。它是在一根竖立的架子上加上一根细长的杠杆,当中是支点,末端悬挂一个重物,前段悬挂水桶。一起一落,汲水可以省力。当人把水桶放入水中打满水以后,由于杠杆末端的重力作用,便能轻易把水提拉至所需处。桔槔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相当普遍,而且延续了几千年,是中国农村历代通用的旧式提水器具。

.

踏碓:实用的踏碓是木质的,底部长木一端有一个凹坑,放入待加工的谷物,上部长木臂一端安装击锤,人踩踏另一端,使击锤冲捣谷物,脱去皮壳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阿奇是我CP 15瓶;古典的彩蝶 2瓶;

在寻秦记里开地图21

历经几世, 可以说也就是在这里,阿玉从不用担心人手不够,也从不用担心没人帮手, 墨家要文有文, 要武有武, 要手艺有手艺, 那真是,让阿玉的一连串推广计划完成的顺利的不行。

不过是两年上下的功夫,木屋已经在各处遍地开花,成了百姓人家普遍的居所,甚至还有些心思巧的,将这木刻楞里外再涂上一层泥什么的, 将屋子捯饬的越发的结实了。火炕这东西更是在北面普及开来, 别说是贫苦人家, 就是中上等的富贵人家,也免不得起上一二。甚至因为需求上既要保暖又要好看, 倒是还整出了不少的款式。让不少寻常小工匠人得了好。

至于踏碓这些, 那就更厉害了,根据墨家那边的反馈来看, 即使有些国家的大臣们没怎么重视,也一样在普通百姓中间传扬了开来, 毕竟这东西成本太低,不过是一点子木头就能搞定,哪怕没手艺, 家里凑合着弄个也能用,自然普及的很快,织布机什么的,中小商户都快捧成发家致富的宝了。

而在这样的传播途中,各国的虚实也渐渐展露无遗。比如赵国,虽然占了个最先,可国家组织的却几乎没有,因为这会儿他们正在为人丁减少,北方防御艰难而头疼,没心思管这些。韩魏两国倒是有官员发现了这里头增强国力的可能,可他们这两个国家吧,和赵国都有一个软肋,那就是因为自家是大臣分了君主的国,所以在等级上,子啊对朝臣的控制上比其他几个国家更甚,以至于连着上下沟通都比别国多点弯弯绕绕,反应相当的额慢,至今还没定论。

东面的燕国更看中火炕,其他的有点无所谓,因为他们天气等原因,习俗上有些类似北面的胡人,倒也情有可原。至于齐国本就懒散,因为靠着卖盐就能日子过得不错,连种地出息都总是排在各国之后,所以这个国家的君主大臣连看都不带看。楚国就更不用说了,他们地广人稀,天气也不算太冷,日子过得散漫着呢。

这么一来,很明显,只有法家治国多年的秦国,因为有较为完善的体系,更为注重实用的氛围,所以阿玉这些弄出来的东西在那里遍地开花,据说连秦国王室的内府都已经开始减少城春旦的刑罚,甚至墨家还有被请去研究用这踏碓处理铜矿的,可见他们眼光的不凡,政府效率的迅速。

甚至因为这些器物的实用性得到了证实,连阿玉推出去的耕种技巧,堆肥方法,也一并得到了重视。在得到的第一时间就开始划出一部分官田来进行试验,这是其他各个国家都没有做的。从这一点上,秦国就已经获得了墨家弟子的好感。都不用阿玉说秦国一个字的好话,这些往来秦国的墨家人,就已经自发的子啊其他同窗中宣传秦国的效率和重视。而这种自己人的消息,显然比外头的人宣传一百倍都有用,渐渐的,墨家的天平已经开始有了一定的倾斜。

而随着这些的推广,一年两年或许感觉不深,可到了三年四年,差距就出来了,别的不说,就秦国那所有国家都知道的西北贫瘠之地,愣是种植出了比中原腹地还要高一成半产量的粮食。而阿玉那石磨的推广,也让那习惯了粟米的秦国,开始加重了相对高产的麦子的种植比例,全国的粮食产量在不断地上升。

此外,因为踏碓的不断研发使用,用工具代替人力粉碎矿石也终于得到了运用,让秦国的金属制造也提升了产量,各种叠加之后,整个国家的国力自然也得到了增强。

而这样的增长除了墨家的人和阿玉注意到之外,外头注意到的人有几个?老实说,底层的,关心农事等事儿的估计是已经有所发现的,可上层。。。对不起,他们看到的还是军队,所以关注度即使有,也很微末,并不太过在意,甚至还有些昏庸的臣子表示,人家有的,咱们又不是没有,怎么可能有什么差别。得,都到了这个份上了,还能说啥?

对于这样的变化,阿玉的心里说不出是高兴还是不高兴,亲自参与这样的历史进程他的心情激动是一定的,这可比三国的时候更跌宕起伏,复杂多变,可真要说有多骄傲,那也没有,透过历史的迷雾,阿玉很清楚,在秦国实行法制并坚持多代之后,秦国本身就已经比任何一个其他国家更有底气成为天下之主,若非以一敌六需要的底气太多,一时不能奢望,天下估计早就有主了。更要紧的是,秦国运气好啊,三十六代君主,几乎就没几个不成器的,如此累积下的底蕴。。。也难怪最后这西垂大夫的后人能得天下了。

而说到这秦国国君。。。喏,阿玉这里就有一个后备的,是的,那个牛家村的娃娃终于还是被阿玉给捞过来了。嗯,也不能说是捞过来,因为这是人家自发自动的送上门的,随着阿玉这里和墨家学堂的不断增多,随着一系列工具引到下的周围百姓得收入增加,只要是有见识的百姓,都知道,送孩子去读书,是一件很划算的事情,最起码能学一技之长,将来不至于没了求生的本事。

所以啊,这牛老爹在自觉家里还算宽裕,自己年纪渐长,未必能活到孩子成人的情况下,本着慈心,送孩子来学习,那自然是顺理成章了。

而这个据说很可能是吕不韦孩子的嬴政,也确实聪明可爱的紧,虽然才五六岁的模样,但是学起东西来却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这样的情况下,阿玉给他多加点功课,开个小灶什么的,愣是没人说半个不好。只觉得阿玉这很可能是在挑选入室弟子,只有羡慕这孩子天分和机缘的。这让阿玉这帝师干的,啊,比某穿越人士封个太傅都轻松自如,嗯,时不时的还能享受一下秦国王子跪拜的大礼,和打一国王子手心的恶趣味。

“什么?和氏璧?怎么可能?”

老天爷爷,就在阿玉差点沉浸在每天训王子的诡异快乐中,乐不思蜀的档口,任务的重点目标突然就出现了,还出现的相当的诡异和突然。让阿玉都傻眼了,这时间不是还没到嘛,怎么这么快就到这个剧情了?难道是谁按下快进键了?还是自己弄错时间表了?不该吧!阿玉有心想算算,可一想不对,还是先听秋生怎么说。

是的,这一次,这么劲爆的消息消息居然不是墨家途径的来的,而是秋生,这么一个如今算是杂家弟子的小子带来的,这个来源很让人吃惊好不。啥时候他们杂家也消息灵通起来了?

不过真说起来,这到是也不怪人墨家,而是秋生这孩子巧啊,顺耳朵听到了某些知情人士闲话。

“可不就是和氏璧嘛,早年都说完璧归赵,我也一直以为那东西肯定在赵国的,可不想先头去给人送纸的时候,刚得了钱准备往外走,就在一处拐角听一个像是什么先生模样的人在和人说闲话,说什么大王要派人去秦国,为什么玉石总得要回来什么的,我当时还没反应过来,只以为大概又发现了什么好东西而已,可后来另一个人又说什么,难道当初送回来的是假的这样的话,我才反应过来啊。送回来假的,要回来,这两个合在一起,说的还是玉石,那除了和氏璧还能是啥?当时我就给愣住了。”

秋生的表情到这会儿还带着一丝迷茫和震惊,可见这事儿对他来说有多不可思议。

“你说,这戏都怎么唱的?那时候传的,就差没有举国欢庆了,都觉得这是咱们更胜一筹,如今在反过来看,嘿,合着大家都让人给耍了啊。那以前人秦国看咱们闹腾,岂不是看了一场笑话?”

你别说,这么一想还真是,而且还是那种丢脸丢到全天下的那种,也怪不得秋生那脸色都难堪的像是踩了那啥啥啥一样。不过这个放到阿玉这里,关注点却完全的不一致。对他来说,那就是块玉,有啥好稀奇的,最初那还是人楚国的呢,人楚王被笑话了那么多年,不也没少块肉嘛,他更看中的是这个时间问题。

“你也说了,完璧归赵,那是啥时候的事儿了?这都多少年了?该不是这么多年,宫里那些人,愣是就没分出个真假来?还是以往其实早就知道,只是没脸开口自己说出来?没法子要?”

这一问,秋生也不知道该怎么说,要说没看出来?那岂不是说宫里那些人眼睛都瞎了不成?不应该啊!或者那假的其实玉也相当不错?质量和和氏璧其实差不离?那要是这样的话,何必讲究真假?就一个名头不一样,还闹啥?若是说以前分出来了不敢说,那又说明啥?说明赵国的人胆子小?不敢和秦国对上?那也不对啊!这干仗都敢,虎口夺食都能上,怎么一块玉石就不敢了?甚至反过来让人杀了四十来万反而胆气壮了不成?

秋生越想越觉得这里头复杂,越想越觉得头疼,半响摸着脑袋终于垂头丧气的对着阿玉说到:

“我也明白,这到底是怎么了?反正听着就觉得,这事儿玄乎得很。”

是啊,玄乎,也不知道编剧这都是怎么编的,感觉愣是将简单的事儿给弄复杂了。还没头没脑,没前没后的,难道只是为了这和氏璧的名声?要真是那样,还真是呵呵了。

虽然史书上的记载,这东西确实,后来就在秦国,可按照时间推,怎么也该是赵国灭了之后,作为战利品重新流落到秦国的吧,弄这一出。。。阿玉觉得他也一样头疼的很。

不过不管是不是头疼吧,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的任务目标既然出现了,那么加以关注,争取拿走是一定的了。和这个时代的精英们玩一把,这真是个不错的游戏。

纤维喷雾 6瓶;baobao 1瓶;

在寻秦记里开地图22

阿玉想的很好, 可事实上这事儿想立马操作起来很难,因为就目前来说,这听来的传言中的玉, 是不是和氏璧且不说, 即使真的就是, 那也在秦国王宫待着呢, 暂时是没可能落到其他人手里的,他能上哪儿偷去?难道去秦国王宫?

嘿,别以为阿玉如今武功回来了这事儿就简单了啊,想想这剧情,想想项少龙那么一个现代人不过是跟着元宗学了那么些时候,就武功蹭的上去了, 就差没有飞檐走壁了, 就知道, 这个时代即使在怎么不好,因为战乱, 这人的身体素质和武艺传承上, 那是妥妥很不凡的。他可没自大大到对王宫守卫什么的都视若无睹的份上。

如此一来,静观其变, 慢慢的寻找机会才是正理。倒是这剧情快开始了这一点更值得关注。

果然,阿玉的关注没有白费, 很快就得到了很多往日不曾注意的细节。比如说这赵国朝堂上的格局,比如说已经在赵国权势遮天的赵穆,比如说晶王后和韩国的往来, 比如说鲁国灭亡。。。

“长平之战居然有这晶王后的手笔?秦玉,你这。。。怎么会这么想?”

墨家送来的一叠的情报被阿玉分类整理之后,罗列出了无数种可能,而这里头最吓人的结论就是有关这长平之战的起因了。人人都知道是赵王贪婪,可不想到了阿玉这里,却得出了另外一个结论,这让跟着阿玉的秋生几个都有些傻眼,忍不住询问起来。如今他们都是二十上下的成年男丁,都已经娶妻生子,因为这些年跟着阿玉学习,也早不是往年那种懵懂的模样,可即使这样,对于这一场让整个赵国都心碎的战事却依然记忆犹新。每一个家中有人阵亡的都暗暗的怨怼,怨怼秦国心狠,怨怼赵王贪婪,可不想这里头。。。

“你看,这冯亭的交友亲戚,可看出了什么?这是晶王后的表兄,这是晶王后的妹夫,这是。。。虽说三国彼此联姻,血脉交融,可这几个都是至亲不说,旧日往来也颇为频繁。还有,当初韩国派阳城君到秦国谢罪,割上党之地请和之时,曾派遣韩阳,通知上党靳黈撤离上党,靳黈不肯,这才有冯亭接替他的位置。冯亭为何毅然前往?到了之后为何如此之快就联系上了赵王?再有这里,你们看,当初赵豹就曾说:无缘而受禄,必定会招来祸害。可平原君却一力支持。平原君的妻室乃是魏国人,而晶王后所生的王子所定的太子妃,亦是魏国公主,如此一来。。。”

“你是说,这从根子上看,就是韩魏两国的计谋?可,可这赵国。。。晶王后为何要削弱赵国?”

“她未必想削弱,只是韩魏两国前来游说,而晶王后为了拉拢两股她的支持者。给儿子铺路,故而给予了一定的方便罢了,更要紧的是,赵国骑兵自来就是七国之首,她觉得,赵国未必会输,顺带还能削弱国中老将的势力,故而想以此来替韩魏分担秦国的威胁罢了,看先前廉颇为帅之时的模样,晶王后这一手还是颇有效果的,秦兵被拖在了长平,韩魏和秦国交界之处变十分的太平,让韩国很是松了一口气,得以从容的收拢了战败后的残局。只是没想到秦国。。。不过如今虽然赵国元气大伤,可同样秦国也三五年内没了再次征伐的底气,从根子上说,韩魏的目的依然是达到了。”

曾做过一国宰相的阿玉,在看到了这零零总总的人脉线路之后,不用多想,就已经明白了这里头的利益纠葛。可是他懂,他理解,不代表别人也理解,秋生几个听得不说立马倒吸一口凉气,整个人都有些不好了。

“合着赵国死了这么些人,便宜的居然是韩魏?这。。。虽说唇亡齿寒的道理我们也不是不懂,可怎么听着就觉得这晶王后。。。这可是赵国的王后,将来只要她儿子上位,那也是赵国的太后,怎么能。。。总该先想想赵国吧。”

心都冷了好不,死的可都是赵国人,四十万啊,难道这些人晚上睡觉都不做噩梦吗?就为了他们想减轻危险,就这么坑他们赵国?还是一国王后,一国君候,这样。。。对得起他们在赵国的封位?对得起赵国百姓的供养?

当然这些问题阿玉倒是觉得很正常,这些利益之上的把戏,他看的多了。即使是大一统的王朝都不乏这样的事儿。更不用说这在这个家比国重要的时代了,你也不看看冯亭的结局。这里在赵国封了个华阳君不说,就是后人。。。秦丞相冯去疾、御史大夫冯劫等可都是他的后人,而且据说还是嬴政同学的心腹忠臣。这个又该怎么说?那时候离这一场大战才相隔几年?冯亭可是在长平之战战死的。由此可见这些世家大户的做派标准了。

“怎么不能,这样的事儿还少吗?你们细数数,秦国后宫多楚国女子,秦楚之间如何?早年齐国和秦国交好之时,王后正是秦国公主吧。还有早年的围魏救赵又是怎么来的?公主可不是那么好娶的。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这事儿追根究底,还是利益作祟,对于这些世勋贵胄来说,反正死的又不是他们自己,博一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才是这一场祸事的根由。”

阿玉说到这个,也忍不住开始摇头了,点着这写满了赵国朝堂重臣名录的一张纸,对着其他说说到:

“你们看,这上头有几个是赵国的本国人?除了几个宗室王亲,剩下的几乎七成都是他国来投的,对他们来说,赵国百姓。。。便是败了,辗转其他国家,也不愁没有官做,这胆子自然更大些。”

说到这些,阿玉的语气都有些嘲讽了,虽然他这原身是秦国人,虽然未来的他也勉强可以算是秦国后裔(汉族秦姓有两大分支:一支源于嬴姓,一支源于姬姓,一个是秦国后裔,一个是鲁国后裔,均是以国或者封地为姓氏)可他不得不说,这秦国一统天下的缘故中,这些有家无国的人自私自利的行为,也是推动这一进程的辅助之一。秦国用间,用金银收买都快举世皆知了好不。

反过来看秦国,法家的完善律令,兵家的军功等级制,再加上李斯《谏逐客书》之后的唯才是举的提拔,用功劳和等级地位官职捆绑,几乎是最大限度的提升了国家利益的观念,这才有了天下一统的大好局面。

“唉,若是这么说。。。阿玉,这些人岂不是都信不得?。你说大王知道吗?”

“我又不是大王,我怎么知道他信不信?不过看如今这赵穆权势滔天的模样,估计是信的吧。一个外来的人,还是个根底都不怎么清楚的人,居然。。。赵穆,鬼知道原来姓什么呢。如今居然比那些宗亲都亲近,大王。。。”

后头的话,阿玉已经不想说了,虽然他也知道,作为知道剧情的人,知道赵穆底细的人,用事后诸葛亮的眼光来看,赵穆破绽重重,赵王猥琐可笑,有些太过了,身在局中的未必能看透这些,所以信任也不怎么奇怪。可宠信至此,几乎托付天下,这确实也有些太荒唐。

“赵穆?说起来,这赵穆原本姓什么?可有人知道?”

这个问题别说是他们了,就是阿玉也不知道。

“大王或许知道吧。反正我不知道。”

“要这么说,这人。。。岂不是来历不清?那他怎么上去的?”

是啊,来历不清的人怎么上去的?所有人都有些傻眼。

“什么怎么上去的?你们这是不想吃饭了?也不看看都是什么时辰了。日日在一处,哪有那么多可说的,赶紧的,出来吃饭。”

几个人说的正热闹,外头阿玉媳妇,哦,就是良木的妹妹小夏已经发声喊人了。你说什么?没见阿玉成亲?这个就不说了对吧,这么多世下来,每一次都要说,太啰嗦了些,反正有良木这么一个早就将阿玉放到妹夫人选的人在,这想逃都未必逃得开。嗯,阿玉也没想逃也是原因之一,毕竟他这不是只有三十年嘛,能利索的,快速的成亲,能早点有孩子,也是他的目标啊。所以喽,在不知不觉中,其实阿玉已经是已婚男子了,就是孩子也已经有了两个,这个效率那绝对快的很啊!

只是。。。娶了这么一个爽利的像是母老虎一般的女子。。。阿玉还是忍不住想笑。明明不过是个贫民出身的女子,却有着大唐闺女的豪气,在这个时代也算是难得吧!这么一想,这窝边草还真是捡着了。

“来了,来了,孩子可吃了?”

“你们不吃,孩子哪里能先吃?规矩还要不要了?赶紧的,都快凉了,吃了凉的可不好,容易闹肚子,昨儿你都没睡好,若是在不注意,这身子还要不要了?别以为会医术就不会生病了,自己要知道点分寸才是。”

小夏咋呼虽然是咋呼了些,可听听这话就知道,那咋呼的都在面上,对阿玉真的是很好很好,处处想着的都是他,规矩也一样从来不拉,这样的妻子,阿玉真的很满意。所以,即使如今当了娘的小夏,不复以往做闺女时候的温和,阿玉也依然温柔以待。

“一会儿和墨家的人说说,这人盯着些吧,总觉得有些不对。”

“这个可以,这样的人,只怕秘密不少,指不定有什么龌龊呢。”

“吃饭少说这些,没见孩子都在呢嘛。”

“行行行,听你的,听你的还不成?来,别光顾着孩子,你也赶紧吃饭,忙了一日了。”

晨曦 70瓶;古典的彩蝶 2瓶;

在寻秦记里开地图23

说起窝边草, 那就不得不说说阿玉身边的小伙伴,虽然说,离着阿玉过来不过是六年的功夫, 可这所谓岁月如梭, 物是人非。。。人的变化真的是相当的大。早年懵懵懂懂的, 跟着阿玉往山里寻食的少年们, 一个个的,都已经成了阿玉身边不可或缺的人物。

大大咧咧的秋生已经21岁了,也有了两个孩子,更成为了家中的顶梁柱,不说跟着阿玉认了多少字,看了多少书吧, 最起码在木匠手艺上已经是比阿玉都不差了, 可见天分如何的好, 近来听说还有墨家的匠人看中了他的本事,想传他一点独门技艺呢。什么?秋生是杂家的?杂家传给墨家的技艺本事可不少, 你捡杂家犹疑了吗?可见杂家有多大气, 这样的对比下,墨家能扣扣索索的?那怕是为了争脸, 也不会在这上头纠结什么门户之别。如今这世道,要找个合适的弟子什么的, 也是很难得好不。

说到秋生,那么秋生那一家子自然也不能不盘点一二,秋生爹如今这做木刻楞和火炕的手艺已经得到了最高限度的开发, 周围一片盖房子什么的,怎么也少不去他的身影,这挣钱虽然不多,可禁不住量大不是,再加上还能为家里节省些粮食,如今秋生爹这日子过得,那是相当的满意。

秋生娘39岁的人了,如今倒是难得的也过起了撒手不管的宽松日子,有儿媳妇在,喂喂鸡,养养猪,喂喂牛,做饭洗衣什么的,没有一样插手的,除了孙子孙女,那是啥都不管了。至于他家妹妹,如今也嫁了人,因为近年刚嫁给了春木,住的近便,往来的也热络,性子依然保持着往日的爽利。还有朝生,秋生的弟弟,13岁的娃子,在阿玉的学堂里正读着书,虽然脑子不算聪明,进度什么的都只能算是中等,可人勤奋好学,倒是也学了些本事,比如做点什么滕匡,背篓的,如今也已经开始卖钱了,秋生已经和自家爹商量好了,要在自家边上给弟弟再盖起一个院子来,好方便将来弟弟成亲,由小见大,秋生家的日子真心很不错。

有秋生摆着,其他几家过得如何,自然也预料的到,是的,都很不错,像是三河家,他们家的妹妹嫁给了大牛,三河又娶了个媳妇,虽然如今还刚有了身孕,人丁看着依然不怎么多,可房子却已经准备好了,那大大的院子里学着阿玉,建上了左右的厢房,后头也养上了牛羊,鸡鸭,再加上三个男丁跟着阿玉做纸,每月有工钱可得,日子同样很红火。

良木家兄弟两个都娶了媳妇却暂时还没分家,这倒不是他们没钱起屋子让成家的兄弟分开着住,而是另有缘由,一来早年起的院子够大,足够住下,二来则是因为没空,因为良木家如今还兼顾着从阿玉这里学来的豆腐手艺,日日要一家子一起出力做豆腐,然后由春木驾着牛车送到集市去卖,如此一来,哪里还顾得上什么分家啊,还是挣钱要紧。

大牛和二牛许是因为在阿玉这里借住过,跟着阿玉上山下水的时间较长的缘故,如今倒是一门心思放在了山里,不是打猎就是采药,回来还会专注于鞣制皮子之类的。虽然这些活计其他人也一样都会,却只有他们学的最精最好,如今都已经成了附近有名的皮子师傅,药农,可见他们付出的努力。而这样的活计或许看起来不怎么热闹,挣得钱也有些散碎,却一样让这两个十来岁的少年轻松地养活了自己,也养活了自家。如今连着二牛也已经说好了人家,即将成亲了,这一对几乎是一无所有,逃难一般过来投奔的兄弟也有了属于他们的美好生活。

阿玉身边的人都一个个的过得这样的舒坦,那阿玉自然只有更好的。比如如今这院子,已经基本有了三进的模样,前头大开门两进属于学堂,而后头的一进则是自家住所,连着院墙也用石头垒到了两米高,安全性能绝对是杠杠的。

不过因为阿玉比较忙碌,实在是没空的缘故,这后院牲口倒是没怎么养。可牛还是有的,马也不缺。毕竟如今这山沟沟的附近,因为阿玉捣鼓什么精耕细种,堆肥养地以来,一家家的已经开出了不少的田地,像是阿玉家,就有了足足五十亩山地,没有牛,这地还怎么种?

什么?十亩这么少?亲,这可是山边上,基本属于偷税漏税的范围,官府都没地契的那种,能有这些就不错了。弄个研究的名头也算是能混过去,可若是多了,谁知道会不会让人看上?还是省点事儿吧。

看看,别说是阿玉了,就是这几家里人丁最多的秋生家,不也不敢多整,只留了十亩嘛,基本够自家吃就行了,又不是要靠着这个养家糊口,他们来钱的路子还是不少的。

倒是这马。。。当时阿玉弄回来的时候,不知道眼红了多少人,跟着阿玉学的更是一个不拉,如今这些人,被阿玉操练的当个骑兵都能胜任了,可见这些人的兴趣。等着日子再宽松些,只怕这一家家的也会忍不住买上一匹,好歹骑着这个赶路更快捷对吧,这年头,马可是堪比现代的豪车的档次。

除了这些,这山沟里作坊也有了三个,一个先头说了,是属于良木家的豆腐作坊,剩下的,一个是造纸的作坊,一个。。。嘿,大家想到了吧,是的,就是铁匠铺啊。阿玉这可是想了好些年了,去年终于搞定了,有了这个想要什么工具都能自己打造,虽然因为焦炭什么的不好得,效率还是慢了点,可因为这个铁匠铺,阿玉彻底升级了他的武器数量和范围。

连着种地的工具都做了全新的普及,开启了精耕细作2.0版本的升级。并已经顺利的通过墨家,接洽到了农家的人,或许就在今年秋收之后,就会有农家的人和阿玉进行友好访问,成为第二个合作关系户了。

甚至不只是农家,阿玉这增产的法子传出去之后,连着附近一些有眼光的大户人家也十分有礼的送了些礼物求取他的耕作纪要,秦国那边更是有治粟内史亲自写信过来请教,可以说阿玉的名头如今已经有了天下皆知的可能,离着成为天下名士也不过是一步之遥了。

当然这里头铁器还无法普及,因为锻造的难度,加上耗费较大,只能成为单品,这让阿玉心下有些遗憾。好在他还有时间,到底有了他开头,这个天下全面进入铁器时代的步伐总会比原本快些,这也算是阿玉给天下做的贡献吧。

纸张的制造方法阿玉没有遮着掩着,只是给出的总是最简单粗糙的方子,可即使是这样,也让阿玉在很多的读书人眼中获得了尊重。顺带的让墨家,那些跟着他学的人得到了看重。以至于推广越发的快了。

可以说阿玉在改变这个世界文明底蕴的事儿上,那是做的不遗余力,可即使这样,有些事儿该发生还是发生了,比如鲁国在这一年,依然灭亡了。这个姬姓“宗邦”,诸侯“望国”,故周之最亲,先后传二十五世,三十四位君主,历时790年。在这一年,鲁顷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56年),为楚考烈王所灭。

听到墨家传来的消息,即使往日对鲁儒十分的看不上,觉得他们思想有些腐朽倒退,动不动就讲什么三王之治之类不切实际的言论。可亡国之后的身份,还是让阿玉对他们多了几分同情。

只是这样的同情真是延续不过三秒就没了,因为人家鲁儒自己不在意啊!这边刚亡国,那边立马开始周游列国求官了!就是他们赵国也没少了从东面来的鲁国人。真是呵呵了,果然,这个时代的文人名士,就是不能多给什么同情心,人家对换个大王可没什么心理阴影。

甚至还有人在那里讲什么鲁国历史,说什么鲁国始封时疆域较小,“封土不过百里”,后来是靠着陆续吞并了周边的极、项、须句、根牟等小国,并夺占了曹、邾、莒、宋等国部分土地,才成了“方百里者五”的大国。

这是啥意思?这是为了新投靠的主子,将自家旧国定义成了不义之国?灭国是报应?虽然知道,这是他们的策略,想用这样的言辞,在刚吃了大亏,在长平之战后开始虚弱的赵国君臣面前刷个好感度,变相诅咒一下秦国什么的,稳固自己的地位,可阿玉还是对他们相当的失望。

一个连故国都能拿出来利用的人,真能信得过?这人品。。。没法说啊!

面对这样的儒生,让阿玉总是忍不住想到文天祥,想到于谦,想到很多有气节的人,你说这有骨气的人怎么就这么少呢?好吧,是他要求太高了,这个时代的现状就注定了这个时代臣子忠诚度的高低。除了宗室王亲,有几个会抱着一个国家的存亡一并沉沦。

倒是这没了鲁国。。。周估计也快了吧,历史上周的彻底灭亡好像就是今年?果然,天下逐鹿就在眼前了,以后。。。战争将越来越频繁了,一统天下的诱惑,足以让人疯狂。

百里紫苏 5瓶;古典的彩蝶 2瓶;

在寻秦记里开地图24

阿玉想的半点没错, 鲁国和东周简直就是前后脚没了,而东周的灭亡缘故。。。阿玉听了都牙疼。自平王东迁至今足有514年了,虽说周王室的权威日益衰弱, 在三家分晋之后更是已经基本没了地位, 除了各国需要名分的时候, 被提溜出来展示一下存在感, 基本没人在意。连着地盘都只剩下都城及周围巴掌大的一块。说一句笑话,那真是出来散个步都不敢走快了,生怕一个不小心就跑到了隔壁诸侯的地界。

可即使这样的跌份,却也有因祸得福的好处。好歹因为不重要,不重视,这东周的君臣还能安稳的过自己的小日子, 即便吃喝花销拮据些, 但也够维持一个大面上的模样。屁股底下的位置还能维持住了!从这个角度上来说, 这名存实亡的天下共主日子真心不算太难。只要不折腾,怎么也能在拖上一二十年, 说不得就能免去亡国之君的臭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