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敬当年也曾经在江南为官,对于江南的情况也有一些了解,知道那个大盐商的名字之后,贾敬就算是明白了,那个大盐商当年却是投靠了东宫,也就是说,他原本是废太子,故去的老义忠亲王的门下,若是如今的义忠郡王有什么指示,他自然也是不能不从命的。

知道贾政究竟是得罪了什么人之后,贾敬对贾政已经没了太多的要求,只要他老老实实的,日后随便在家怎么花天酒地,只要不出去祸害别人,祸害自己也就算了。

这次贾敬既然已经答应了下来,因此还是硬着头皮,找人向义忠郡王还有安平郡王转圜,最终才算是将事情给抹平了。贾敬如今被圣人看重,义忠郡王他们如今固然听起来挺不错,实际上也不过是只有一些有限的自由而已,圣人对他们虽说挺关照,但是实际上,他们却只能在自家的郡王府中折腾,就算是出个府,听个戏都有人会汇报上去,一五一十地告诉圣人,在家里,想要说话,都要注意着,不能有什么怨恨之词,免得叫人说一声怨望,到时候又是满身的不是。

这种日子,跟软禁没有什么区别,贾敬却是简在圣心的人物,圣人有意要大用的,义忠郡王他们当年虽说没有皇太孙之名,却也是按照皇太孙的规格养大的,对于政治也比较敏感,因此,自然不会故意跟贾敬对着干。这边贾敬给贾政出头转圜,又很是给了义忠郡王他们一些补偿,贾政对他们来说,无非就是个恶心人的臭虫,跟贾政太过计较,也就没那个必要了。之前那般,无非就是想要杀鸡骇猴,拿着贾政,告诉那些对他们不敬的人,他们虽说如今算是落魄了,也是龙子凤孙,不是什么人都有资格踩一脚的。若非贾敬及时出手,

而那个纤蕊自然是被那个大盐商干脆利落地送了出来,然后便被贾赦直接灌了哑药,送到了一个尼姑庵里头。那个尼姑庵本来就是官宦人家安置自家犯错的女眷的,因此,管得非常严格,纤蕊这样的,进去之后也就翻不出什么风浪来了。饶是如此,那纤蕊几个月后,也因为重病不治而亡,直接就被一口薄棺随便找了个地方葬了。

等到一切都搞定之后,贾敬总算是松了口气,他再次到了荣府那边,疾言厉色地直接就跟贾政说道,有多大的能耐,办多大的事,做人也该有点自知之明,你既然继承了爵位,荣府也有不小的产业,你在家尽管花天酒地谁也不会去管你,但是,若是再出去丢人现眼,搅风搅雨,别怪他这个族长到时候无情!

贾政跟史氏母子两个都有些不甘心,但是如今时势比人强,贾政闹出了那样的风波,要不是贾敬出面,这事只怕至今还没完。贾政这回也算是接受了教训,他一贯是欺软怕硬之人,之前叫人折腾了一番这会儿也算是识时务了,甭管他如何自视甚高,对上皇家人,天生就矮了一层,何况,他本身还没那个本事呢!

贾敬教训了贾政一顿之后,转身就走,回头贾政又是被史氏一阵破口大骂,将他骂得一文不值,贾政听得脑门上青筋乱蹦,双手紧攥,手心差点没指甲给刺出了八个血窟窿出来。但是,贾政还只能憋屈地继续听着。

贾政不过是袭了一个三等将军,荣府之所以还能挂着敕造荣国府的牌子,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史氏这个荣国公夫人还在,她的诰命可没有抹掉,因此,挂着那个牌子,勉强还不算僭越。如此,荣国府在京中还能排上一点名次,要不然,一个没有实权的三等将军,在京城这个地方,算得了什么呢!

何况,史家之前在铁网山之变中也是站对了风向,立下了不小的功劳,如今势头正盛呢,如今当家的又还是史氏的兄弟老史侯,史氏有这么个得力的娘家,自然在府里面硬气得很。

贾政在史氏这里受了一肚子的气,回去之后,想要在小王氏身上发作,小王氏见得他那副模样,就是一阵冷笑,小王氏如今也算是破罐破摔了,贾政这个样子,还真不敢休了小王氏,小王氏对贾政早就看透了,她还真不乐意受贾政这个气,她自个没有儿子,如今最大的指望无非就是贾珠跟元春。

贾珠当她是亲生的母亲,元春却是她身上掉下来的肉,尤其,她跟元春分离了两年,回来的时候,元春被史氏教得几乎不认识自己了。这两年,小王氏逢年过节,从来没少了给女儿的东西,结果到头来却听说,东西送来之后,就叫史氏给收起来了,从来没叫元春看到过,叫小王氏更是将史氏恨之入骨,不过还是咬着牙,每日里对着元春嘘寒问暖,总算将女儿的心给挽了回来。

这会儿见贾政气势汹汹而来,小王氏很是不紧不慢地让人将元春带下去休息,然后说道:“老爷这又是怎么了,可是又看上什么花儿草儿的了?放到外头可不是要叫人指着妾身的脊梁骨,说妾身善妒吗,妾身这就带着人,八抬大轿将人接回来,直接摆酒,立马就抬做二房,老爷觉得如何?”

小王氏看着一句脏话也没有,但是却叫贾政听得面红耳赤,对着小王氏嘴唇哆嗦了半天,最终气急败坏地说道:“你,你这妇人,简直是不可理喻!”

小王氏挑了挑眉毛,然后说道:“老爷这话怎么说得,妾身难道还不够通情达理,难道要我自请下堂,给新人腾位置不成,也行啊,老爷有本事,直接叫了老太太还有族长等人过来,咱们这就开祠堂,咱们这就和离,日后各走各的路,老爷觉得如何?”

贾政别管他嘴上说什么狠话,其实最是能够权衡利弊的,王家那边,王子腾,王子胜如今都在做官,王子胜也就罢了,王子腾却是个能干的,当年因为王氏的事情,王家对自己就很有意见,若是小王氏再闹将起来,只怕王家能把他给活撕了,贾政这会儿只觉得词穷了,却也不肯服软,直接一甩袖,转身就走。

小王氏看着贾政远去的背影,直接啐了一口:“呸,孬种!”

结果,贾政直接跑到书房去了,见贾珠正在那里练字,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将贾珠的字批得一文不值,又是对着贾珠一阵“畜生,孽子”的教训,弄得贾珠站在那里,垂着头如同鹌鹑一般,这才觉得消了气,这才走了。

等到贾政离开之后,贾珠才白着脸,拒绝了小厮书童的帮忙,自个弯下腰,将被贾政撕破扔到地上的那些大字给一张一张捡了起来,然后抿着唇,直接叫人将火盆端了过来,在火盆上将那些大字一张一张给烧成了纸灰。

贾珠是个早慧的孩子,如果说很小的时候,贾政在他心中还算是一个形象比较高大的父亲的话,等到祖父去世之后,这个父亲的形象就直接破灭了。

贾政的所作所为直接摧毁了贾珠心中所有对于父亲的美好想象,贾政不光无能,还无耻,当贾珠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只觉得自个的天都塌了,对贾政这个父亲再也尊敬不起来。

尽管贾珠对上贾政都是低着头,一副受教的模样,但是,小孩子哪里能够掩饰自个的情绪,因此,贾政自然发觉了贾珠对自己的一些情绪,心中更是勃然大怒,因此,每每找到借口,甚至没事找事,看到贾珠,就是劈头盖脸,一阵教训,贾珠对此几乎已经麻木了。

贾珠如今最大的渴望就是好好读书,考出个功名出来,好在贾政那里扬眉吐气,能够给母亲还有妹妹撑腰。

那边,小王氏听说贾政又跑到贾珠那里一番发作之后,几乎要气得快要吐血。人心都是肉长的,贾珠是个聪明懂事的孩子,对小王氏也是非常孺慕,而且,小王氏在贾珠身上也倾注了不知道多少的关心,因此,她也是真的将贾珠当做自个亲生的在抚养,尤其这两年在金陵,元春不在身边,小王氏满心的母爱只能放到贾珠身上。

这会儿知道贾政受了气,又去贾珠那里撒气,小王氏在自个房里不顾形象破口大骂了一番,然后便带着人跑过去安慰贾珠了。小王氏不识字,也不懂什么大道理,也不好当着贾珠的面对贾政口诛笔伐,因此,她的安慰口头上总是苍白无力,因此,也只能是付诸行动,叫人给贾珠炖补品,给贾珠各种各样的东西。

贾珠自然心中感念,他看着小王氏担忧的脸孔,然后坚定地说道:“太太,等珠儿长大了,就去考功名,到时候,珠儿一定会好好孝顺太太,照顾元春妹妹的!”

小王氏看着贾珠还有些苍白的脸,她只觉得心中酸楚,有些不顾形象地上前搂住了贾珠:“娘的好珠儿,娘不要别的,只要你好好的!”这一对并非亲生的母子两人抱在一起,几乎是抱头痛哭起来。

荣国府那边的事情,贾赦也不过是偶尔听个新鲜,如今差不多就是破罐破摔的贾政对于贾赦来说,完全就是个路人,贾赦有他自个的事情要做,完全没有心思放在贾政史氏他们一家子身上。

问题是,史氏却像是突然想起来还有贾赦这个儿子一样,在知道张氏有孕之后,竟是直接送了一批丫鬟婆子过来,婆子说是给张氏准备的稳婆乳母,丫鬟嘛,一个个妖娆多情,虽说没有明说,但是差不多就是明摆着,是给贾赦暖床的。

问题是,史氏还拿贾赦当做傻瓜一般,送个人过来,连个身契都没有,贾赦从城外回来,听说了之后,立马就叫家里的下人直接将人送回去。

史氏听着那管事貌似恭敬,实则讽刺地说什么安乐侯府小门小户,用不起国公府的奴婢,老夫人的好意心领了,只不过,侯爷不需要这些伺候的人。史氏几乎端不住自个那慈爱的脸,最终僵着一张脸,叫人抓了一把赏钱,让那个管事走了。

等到管事走了之后,史氏才气急败坏地抓着手上的拐杖就是一个横扫,几乎将一边伺候的丫头扫了个趔趄,然后就是咬牙切齿道:“不识抬举的东西!”

张氏知道贾赦直接将人送回去之后,心中就是一乐,哪怕这么多年下来了,听说史氏吃瘪,她心里头就是高兴,当初不知道在史氏那里受了多少气,只是碍于史氏是长辈,张氏也做不出那等泼妇一般的举止,因此,一直也只好忍着,如今见贾赦一点也不给史氏面子,想到以史氏的性子,如今肯定正在家里生气,张氏就是一阵快活。

张氏肚子里的孩子如今也五六个月了,贾赦之前把了脉,应该还是个男胎,这让贾赦其实心里头还是松了口气,这年头的女孩子,即便是在闺中,也很难过上真正舒心自在的日子,嫁了人之后就更别提了,如果按照后世那种教养女孩子的方法,只怕到时候,贾赦的女儿都要嫁不出去了,因此,他倒是宁愿自家都是儿子,起码不必受到这个世道的太多束缚。

时间过得飞快,很快又是到了年根上,贾敬那边,织造府差不多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架子,内务府还有户部那边,也已经遴选出了几家皇商,叫他们专门负责羊毛的收购运输还有毛呢布料的售卖问题,织造府的地址定在了天津,距离北平卫不远,又正好是海边上,可以在那里修建大量的水力纺织机,成立织造处。贾敬开春就要带着家眷去北平卫任职。

而林如海那边,却是比较郁闷,林母原本身体就算不上很好,入冬的时候不小心染了风寒,喝了几服药之后,当时觉得是好了,但是,没多久便复发了,如今卧病在床,年轻时候落下的一些病根也跟着发作起来,林如海一个太医接一个的请回来,林母也是时好时坏,一直就没正经好起来。

林如海没有办法,只得又跑过来找贾赦,算是病急乱投医了,贾赦过去之后,也只能摇头,林母年纪大了,本身体质就不是很好,当年林母也算是高龄才产下了林如海,身上也留了一些病根,如今差不多已经是油尽灯枯的时候,药医不死病,贾赦医术固然不差,却也没有跟阎王爷抢命的本事,因此,也不过是用金针之法,能够减少林母的痛苦罢了,林母若是能熬过这个冬天,应该还能有一年左右的寿数,若是熬不过去,那也只能作罢。

林如海简直是欲哭无泪,他如今正是关键的时候,圣人那里也混了个眼熟,已经想着开过年就外放,在外面积攒一些资历,日后回京就能在六部担任一个比较关键的职位,说不定将来也能够入阁为相,结果就在这个时候,林母病重,若是林母去了,他就得丁忧,三年之后,谁知道圣人还记不记得他啊!

林如海常常说什么敬鬼神而远之的人,这会儿也是跑到京中的各个寺庙道观,捐香油钱,许诺什么塑金身什么的说法,不管是什么样的名医,都将人请回去给林母治病,但是天不从人愿,腊月中旬的时候,一场大雪之后,林母在夜里安静地走了。

林家那边总之是乱成了一团,虽说在这之前就已经叫人准备好了棺木寿衣什么的,一方面算是冲一冲,另一方面也是做了最坏的打算,但是事到临头,还是忙乱起来,林家子嗣单薄,贾敏进门就开始帮着林母管家,结果,在给林母哭灵的时候,贾敏晕了过去,还见了红。

林如海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大夫,正好贾赦人也在,几乎是强拉硬拽着贾赦去看贾敏,贾赦一把脉才知道,贾敏已经有了近三个月的身孕,本来胎像就不稳,最近又太过辛劳,已经有了小产的征兆。

贾敏之前半点怀孕的反应也没有,那会儿一家子都在担心林母,贾敏根本就没注意到自个的情况,即使有什么反应,那会儿也只当做是累的,这会儿听说自个肚子里面有了孩子,贾敏几乎是傻了眼。

贾赦也不客气,直接就跟贾敏和林如海把事情往严重里头说了,贾敏这些日子得卧床休息,不能再劳心劳力,保胎药也得吃一段时间,也不适合挪动,也就是说,在贾敏生下这个孩子之前,林如海即便是要扶灵还乡,贾敏这样的情况,也是不能跟着的,毕竟,这年头是正经的行路难,不管是水路陆路,都不是那么舒服的,而且时间还非常长,到时候水土不服什么的,哪怕是健康人都有可能因此送掉一条命,何况贾敏如今这个情况呢!

贾赦很怀疑,贾敏虽说是贾代善与史氏的老来女,但是身体一直很好,只怕就是这个时候,因为连日劳心劳力流掉了一个孩子,后来又是守孝,没能及时调理好身体,这才临到中年才生下了林黛玉。林如海只怕也是因为这个,对贾敏并没有生出什么芥蒂之心来,毕竟,这并不是贾敏的错,也是阴差阳错,那孩子来得太不巧。

林如海也不是什么只讲着孝顺,不管什么实际情况的人,何况林家几代单传,对于孩子的渴望,简直是刻在骨子里的,贾敏如今怀了孩子,他高兴还来不及呢,他甚至直接就去灵前给林母上了香,告诉林母,自家媳妇已经有孕,让她九泉之下也能安心。回头也不去想自个什么前途的事情了,这会儿,天大地大,贾敏的肚子最大,因此,贾敏简直变成了国宝一样,林家的人除了依旧按照惯例治丧之外,就是好好伺候贾敏,贾敏想要给自个婆婆磕个头什么的,都有一大堆人如临大敌一般守着,生怕出了什么意外。

贾赦也不是在一边干看着的,他除了给贾敏开了保胎的方子,又给贾敏扎了几针,护住了她的元气,然后又给她列下了一堆的饮食禁忌问题,孝期讲究比较多,不能食用什么荤腥,不过鸡蛋豆腐什么的却并不忌讳,因此,甚至还给贾敏开了一份食单,让她照着食单吃,腻了再换就是。

贾敏原本跟贾赦并不亲近,如今才知道,什么叫做患难见人心,想到贾政这个原本跟自个关系挺好的哥哥,贾敏如今是一阵恶心,林母过世,贾政也就是过来冠冕堂皇地说了几句客气话,然后就不见了踪影,送过来的丧仪也不是什么好东西。自个灵堂上见了红,贾政都没出面见自个一面,小王氏倒是说了几句现成话,但是也没有什么实际的动作。

至于史氏,她并没有亲自过来,听说贾敏差点小产,也就是派人送来了一些药材,叫贾敏实在是有些心冷。

而贾赦呢,张氏如今也在家里大着肚子呢,贾赦如今名义上也就是贾敏的堂兄,意思一下走个过场,也没人说他一句不是,但是如今对着贾敏却是面面俱到,什么都想在前头,开出来的方子,即便是太医也不能说一个不字,又拿着娘家人的口气,很是敲打了一番林如海,生怕林如海为了自个老娘,连老婆孩子都顾不上了。

贾敏这般想着,对上贾赦也没了原本的一些不自在,变得亲热了不少,林家这个年自然没能好好过,林如海赶在封印之前上了丁忧的折子,圣人自然准了,过了年之后,京中已经停灵七七四十九天,运河也解冻了,林如海最终也没有将贾敏托付给史氏,他实在是信不过史氏,因此,最后硬着头皮,将贾敏托付给了贾赦,自个带着家人,扶灵回姑苏去了。

第72章

春暖花开的时候,贾赦的第二个儿子出生了,这个孩子比阿寿生得顺利不少,生下来就有七斤一两,贾赦照旧没有起大名,只是先起了个小名叫做阿宁。

安乐侯府再次添丁,这自然是个好消息,洗三的当天,一干亲朋好友上门来庆祝,隔着屏风听到阿宁那响亮的哭声,一个个都是大笑起来,连声恭维,说贾赦这是又得了个壮小子。

贾敏看得眼热,林家大多数人都直接南下了,贾敏原本留在京中的林宅,但是史氏后来竟是亲自上了门一趟,又是跟她说了些有的没的的话,叫贾敏心中郁郁,最终也顾不得多少忌讳了,直接就跑到贾赦的安乐侯府上养胎来了。

贾赦跟史氏的矛盾,差不多京城没人不知道,因此,虽说史氏是长辈,贾赦也就是保持着表面上的礼貌,平常的那时候,那几乎就是老死不相往来的节奏,史氏脸皮虽说厚,但是也只好从别的地方恶心贾赦,却是不可能真的跑到贾赦门上来的,因此,贾敏算是在贾赦这里得了一番清静。

贾敏如今的情况,也没人敢让她抱孩子,但是贾敏却是求了阿寿和阿宁的小衣服过去,压在自个床上,说是叫什么哥哥带着弟弟来的意思,也就是取个好名头。

贾敏在安乐侯府足足待了小半年的时间,等到肚子八个月的时候,才回了林宅,毕竟,贾赦那里勉强也算是贾敏的娘家了,在娘家养胎安胎那没什么,但是连孩子都生在娘家,那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六月的时候,贾敏提前了大半个月发动了,不过,她这一胎刚开始怀得辛苦,有挺长一阵子只能躺在床上不能动弹,何况又是第一胎,早产一点也是正常的事情。

贾敏在早就准备好的产房里折腾了快两天,才生下了一个五斤的男孩,贾敏看着那皱巴巴红彤彤的孩子,几乎要喜极而泣,这个儿子出生了,贾敏在林家终于能够扬眉吐气了。

自从贾代善过世之后,贾敏这些年日子就过得有些憋屈,贾敏别的都没什么,最差的也就是摊上了史氏这样一个母亲,叫人很容易怀疑贾敏的教养,当初林家与贾家联姻,主要看的还是贾代善的人脉,结果贾敏嫁过来没多久,贾代善居然就死了。

继承爵位的贾政只袭了一个芝麻大的爵位,等到了贾珠身上,这个爵位差不多也就到了头,而且,贾政身上还蒙上了污点,这家伙背着自个的父兄,参与了谋朝篡位的事情,叫贾代善一番辛苦付诸流水不说,直接将贾代善给气死了。

荣国府到了贾政手里,几乎是彻底完了,哪怕贾代善将一部分的人脉留给了林如海,但是人走茶凉,何况,贾代善死得太突然,压根没留下多少交代,对于林如海的帮助也就很有限了。

何况,生父去世,贾敏要给贾代善守孝,这叫盼孙子盼得都快魔怔了的林母简直是失望透顶,贾敏的确出身好,嫁妆也丰厚,但是如今这样,娘家跟彻底败落了也没多大区别了,林母有一阵子其实是后悔的,毕竟,在林母眼里,自家儿子哪里都好,长得英俊潇洒,风度翩翩,又学识出众,卓尔不凡,二十多岁就中了探花,实实在在是个了不得的孩子,林如海这样的,当初哪怕是娶个家世稍微差一点的妻子,如今也不会这般尴尬。

不过,林母终究还是个厚道人,也没有对贾敏横挑鼻子竖挑眼的,只是见贾敏不方便,给林如海安排了两个丫鬟做通房,虽说林如海没真的抬举了林母给的两个丫鬟,但是贾敏心里,终究对林母有了芥蒂,而且贾敏心中也是生出了一些无措之心,毕竟,疼爱她的贾代善去世了,贾赦与她一向不亲近,贾政那就是个伪君子,在贾代善死后,贾敏恨不得跟贾政划清界限,再也不往来。

没有了可以依靠的人,贾敏这两年真的是心里苦,林如海纵然对贾敏还是颇为温柔体贴的,但是这年头的男人,多半是事业为重,对于内宅的事情,关心很少,而且,也很难理解女子的内心感受,因此,自然很难开解她,如今,贾敏总算是生出了一个儿子,林家几代单传,只要这个儿子站稳了,贾敏在林家也算是能够彻底立足了。

虽说夏天炎热,但是贾敏之前难产,还是伤了身子,因此,足足坐了两个月的月子,出了月子之后,便准备带着儿子还有林如海之前留下来的下人回姑苏,与林如海会和。

贾敏的情商从来不低,之前留在京城,那是因为肚子里的孩子的缘故,她那时候不易挪动,但是如今,孩子已经生出来了,虽说她继续留在京城也说得过去,毕竟,还得照顾孩子呢!只是,她一个做儿媳妇的,孩子都生下来了,也不会去给自家婆婆守孝,难免有人暗中嚼舌。

因此,出了月子之后,贾敏头一件事就是带着孩子到安乐侯府跟贾赦还有张氏道谢。

人都是处出来的,别以为留着一样的血,就一定会有什么血脉亲情,要不然,也就不会发生那么多事情了!贾敏若是想要与一个人交好,那么,绝对能让对方如沐春风,何况,贾赦跟张氏也没真的计较以前那些事情,那时候,贾敏还是个小女孩呢!

贾敏跟贾赦夫妻两个说了自个准备一下之后,除了留下几个家仆在京中照顾宅子之外,就准备带着孩子乘船南下,去姑苏与林如海会和了。

这本是应有之事,京城离姑苏千里之遥,孩子出生之后,跟林如海那边已经先后通了好几封信,林如海在信中一方面表达了对贾赦他们夫妇的感激之情,另一方面也是询问,贾敏与孩子能不能南下,回到姑苏与他相聚。

贾敏自然有此心,这回来找贾赦,一方面道谢,另一方面也是过来道别的。

贾赦犹豫了一下,林如海丁忧,贾敏说起来是官眷,但是也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了,路上说不得还要被一些不晓事的小吏惊扰一番,琢磨了一下,贾赦直接说道:“敏妹妹若是不着急的话,不如先等两日,为兄去问问看,有没有人能够跟你同行,这样的话,路上互相有个照应,为兄心里也能放心!唉,要不是你嫂子也刚生了孩子没多久,按理,你回去的话,我应该亲自送你的,只是这会儿确实是不方便,还请敏妹你原谅则个!”

贾敏嗔道:“哥哥说的什么话,这些日子以来,哥哥对小妹的照顾,几乎是无微不至,小妹已经是感激不尽了,若是因为小妹的事情,叫哥哥嫂子还要跟着烦心,这不是叫小妹心内难安吗?”

贾赦笑了笑,说道:“敏妹这话说得实在是太外道了,做哥哥的,帮着自家妹子做点事情,那也是应该的,敏妹你收拾东西也还需要几日时间,也得再写封信叫人送去给妹夫吧,肯定还是得耽误数日的,为兄这两日去帮你打听一下,敏妹你也别太心急了!”

贾敏也不客气,笑道:“那就麻烦哥哥了!”

贾赦给贾敏找的自然不是自家的商船,贾赦的船队差不多都是海船,很少在江面上行走,贾赦想着的是找个同样是南下的官宦人家的船队,不过,这会儿是秋天,又不是外放的季节,这样的船也不会有多少,就在贾赦命人在外头打探的时候,贾代化却是得了消息,直接找上门来。

贾敬年初就带着顾氏去了天津,这次却是将贾珍留了下来,说是陪伴贾代化,其实是想要让贾珍回头去金陵参加下一年的童生试,若是运气好的话,能考上秀才,那就是最好不过了。

贾珍原本也有南下的计划,不过,原本不会这么早,而是打算赶在入冬结冰之前出发。毕竟,童生试是二月初的时候开始,正月里头出发的话,那也就太赶了一些,因此,怎么着都得过年之前回去,在金陵熟悉一下情况,再读几日书,认识一下金陵的那些学子。因此,贾珍原本的打算便是腊月之前从水路返回金陵,到金陵那边过个年,顺便作为未来的族长,处理一下族中的一些事情,在老宅那边安心读几日书,然后直接去参加考试。

这会儿贾代化听说贾赦正在打听谁家准备沿着运河南下,打算让贾敏与他们同行的时候,就跑上门直接教训了贾赦一顿。

按照贾代化的说法,贾敏也是贾珍的姑妈,贾珍这个侄子就算是专门护送一程,也是理所应当的,何况,贾珍本来今年也要回金陵呢,虽说提前个两个月,但是,那也不打紧,贾珍这么大年纪了,本来也该多出门看看的,何况,他要去参加考试,林如海就是个现成的老师,跟林如海相比,贾敬都是个野路子,别的不说,起码可以到林如海那边问一下考试的注意事项嘛!

贾赦想着去欠别人的人情,却想不到自家侄子,实在是太不把自个侄子放在心上了。

贾敬被贾代化这一番话弄得哭笑不得,他是真没想到这个上头,在他看来,十多岁的贾珍还是个孩子呢,后世的时候,二十出头的大学生去学校报道,都得父母家人护送呢,贾敬怎么会想到,贾珍会自个回金陵去参加考试呢?以贾家的权势,让贾珍在顺天府报名考个秀才,也不是什么麻烦的事情,因此,压根没想到这一茬好不好。

不过贾代化都这么说了,贾赦也只得连声赔罪,硬是被贾代化又敲诈了走了十坛子果酒,不过贾赦自个也不是什么贪杯之人,平常若是家中没有客人,差不多是滴酒不沾的,他酿了那么多的酒,一般也就是用来走礼,还有逢年过节喝上几杯而已,就当是提前孝敬了贾代化了。

“伯父,珍哥儿才多大啊,就叫他去考试!”贾赦赔了罪,又低头服小,哄得贾代化眉开眼笑地,然后才问道。

贾代化撇撇嘴,说道:“珍哥儿不小啦,这次不管他考不考得上,回来就要准备给他娶妻了!”

“哦?那伯父相中了谁家的女孩子啊?”贾赦来了兴趣,不由凑过去打听道。

贾代化摸了摸胡子,说道:“已经看中了几个人家的闺女,不过珍哥儿如今也没什么拿得出手的地方,直接跑到人家那里去提亲,人家也得看上珍哥儿才行啊!所以啊,这次珍哥儿回去,我都跟他说了,要是连个童生都考不上,那就不要回来了,我这个祖父可丢不起那个人!”

贾代化看着是在放狠话,实际上对贾珍还是挺有信心的,贾珍这些年也没有虚度,贾敬对这个儿子管教也比较严厉,贾珍本来也不是什么蠢人,而且童生试并不需要糊名,但凡贾珍的卷子过得去,没什么纰漏,金陵本来也是贾家起家的地方,当地的官员总得看贾家一点面子,因此,一个童生总归是没什么问题的。

由此,也可以知道贾政的水平了,他当初南下考了足有两三次,结果愣是每次都是空手回来的,还每次都有不同的理由,也是因为这样,贾代善当初才算是对贾政的科举之路再也不报什么希望了!毕竟,人家哪怕是看在贾家的面子上,都不能硬着头皮点了贾政,要不然的话,只怕就要背一个徇私媚上的罪名了!

贾代化这边直接打了包票,贾赦回头就传信给了贾敏,直接就说贾珍也要南下准备来年的科考,就由贾珍护送贾敏他们一行人回江南。

贾敏心里头不由松了口气,贾敏虽说感念贾赦的好意,但是心中也是有些担忧的,毕竟,林家如今还在守孝,人家虽说看在贾赦的份上,嘴上不会说什么,心里头却难免有些忌讳的地方,到时候有什么想法,那就不美了。

如今既然是贾珍,那是娘家的侄子,虽说算不上亲的,也是堂侄,这就没有太多需要避讳的地方了。

老实说,贾敏既然要走,说不定之后几年都未必能够回京了,临走也去了一趟荣府,怎么着也得跟史氏还有贾政小王氏他们道个别,不过,除了史氏还流了几滴眼泪,说着一些舍不得的话之外,贾政小王氏的反应都非常冷淡,史氏也就是哭了两声,也没有说什么派人护送的话,人最怕的是对比,一个光是嘴上说两句好听的,抱着你说什么心肝肉啊,实际上却是没有半点实际行动的人,跟一个平常没什么甜言蜜语,但是到了要紧的关头,比谁都靠得住的人,两边一对比,感情上更倾向于谁,那就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了。

如今再看宁国府,贾敏跟宁国府也算不上亲近,但是如今贾代化却是愿意让自家孙子护送自个回去,虽说也打着请教自家丈夫学问的旗号,但是毕竟让人觉得心中妥帖。

贾珍也是个稳妥的孩子,他之前跟着贾敬顾氏在外头,也帮着处理过一些外务,回到京城之后,贾敬天天在衙门里头忙活,贾代化对家里的事情早就放了手,贾珍是宁国府的承重孙,贾代化自然是着力培养他,平常有什么事情,都会带上贾珍,叫他在旁边看着,一些事情也会直接交到他的手上。

贾代化年纪是真的不小了,他年轻的时候,身上的伤不比贾代善少多少,只不过贾代化看得开,他两个儿子,哪怕是早死的贾敷,其实本质上也是个比较省心的,因此,贾代化还真没有太操过什么心,他也不像贾代善当年简在帝心,老大一把年纪了,还要管着京都大营,贾代化之前其实就是在兵部挂个闲职,如此并不劳心劳力,贾代化自然也就活得比较长久了。

只是贾代化这两年也已经觉得力不从心了,只不过,如今贾敬正是关键的时候,贾代化若是一死,贾敬只怕就要前功尽弃,因此,贾代化在问过了贾赦之后,这些日子一方面着力保养身体,另一方面也开始逐渐安排起自个的后事来了。

儿子倒也算了,若是贾敬能够在天津织造府立足稳当,那么日后,天津织造府即便是做出了什么成绩,也是绕不开贾敬过去。贾代化最操心的还是自个孙子贾珍,他若是死了,贾珍作为承重孙,那也是得守足三年的孝的,到时候黄花菜都凉了,实在是太耽误自家宝贝孙子了。

因此,贾代化必须赶在这之前,给贾珍订亲,还得赶紧把人娶回来,最好在闭眼之前,能看到自个的重孙子,那样,贾代化即便是死了也能瞑目了。

因此,哪怕贾敬说贾珍的学问,如今还有些缺了点火候,考个童生不成问题,考秀才就有些悬,毕竟,江南那边文风极盛,书院私塾林立,哪怕是普通的百姓,也能认识几个字,那边出头本来就不容易,自然得好好磨砺一番,有了十足的把握再说。

按照贾敬的说法,贾珍最好再学习两年,回头一举考上秀才,接下来再一鼓作气,直接去参加当年的乡试,说不定会有很大的可能一举得中,哪怕名次差一些,但是举人的身份总是不同的,到时候,可以选择的余地也就会更大一些了。

但是问题是,贾代化压根没这个时间了,男孩子虽说晚婚一点没什么,但是,到时候,好姑娘都要被人家挑光了。反正贾珍日后还能再继承一代爵位,有了这一重身份,再加上一个秀才,哪怕是童生的功名,其实也差不多了。这年头结亲固然看本人,但更多的还是拼爹拼家世,贾珍的家世在这里,婚事也差不了。

而且虽说贾代化是要给贾珍娶未来的宗妇,但是他并不打算在什么高门大户里头选,高门嫁女,低门娶妇,有个差不多的也就行了,弄个出身太高的,到时候仗着娘家在贾家指手画脚的,那反而是弄巧成拙了。

贾代化算是在史氏还有王氏身上得到了这么个教训,因此,宁可家世差一点,也不要那种自恃出身,自以为是的蠢货。

有贾代化这样的老狐狸手把手的教,贾珍本来也不是什么糊不上墙的烂泥,如今看着也是翩翩少年,一派浊世佳公子的风范,叫贾敏看着就心中喜爱,然后又是不由自主地叹息。

宁荣二府本就是同源,宁国公贾演与荣国公贾源原本是嫡亲的兄弟,前朝末年,天下大乱,兄弟二人一起揭竿而起,后来投奔本朝太祖,屡立功勋,最终得封国公,到后来贾代善贾代化一辈,贾代善原本远比贾代化风光,代化伯父四十多岁就不再领军,不过是在兵部挂了个虚职,而自家父亲,直到最后,还是圣上的肱骨重臣。

可是宁国府却是后继有人,敬大伯得中进士,如今已经进入了朝廷重臣的行列,贾珍看着也是出众的少年,宁国府起码三代之内不用担心什么了。

而荣国府呢,大哥贾赦因为父母偏心,还有贾瑚的死直接破门而出,跟荣府再没有多余的往来,贾政倒是如愿以偿,得以成了世子,继承了爵位,偏偏因为他自个作孽,一个国公的爵位,到了贾政手里,竟然只剩下了一个三等将军,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倒是听说自个的侄子贾珠是个会念书的,但是,等到贾珠出头,起码也得是二十年后的事情,而且就算是二十多岁就考上了进士,贾珠还得在七品甚至更低的位置上熬上几年,真要等到贾珠支撑起荣国府的门户来,只怕起码得三四十年的时间。

这么想着,贾敏心中只觉得怅然,哪怕不好直指长辈的是非,她也不得不承认,如今这番状况,只怕起码有一半的错处要归咎到自个的母亲史氏身上,贾敏对于史氏的很多想法做法实在是不能理解,就像是她不能理解,自个嫁了良人,为何史氏对林家却一直不怎么看得上一样,而且总是话里话外说着一些意味不明的话,想要她与夫家离心,好一心依靠荣国府。

这样想着,贾敏低头看着自个还在睡觉的孩子,脸上露出了一个温柔的笑容,自己是绝对不会重蹈母亲的覆辙的。

第73章

时间过得飞快,一晃又是六年过去了。

这些年发生了不少事情,贾珍考中秀才之后不久就订了亲,订的是礼部员外郎家孙家的女儿,在贾代化的催促下,第二年就成了亲。贾代化没能看到重孙子的出生,终于油尽灯枯,含笑而逝。

贾敬已经做完了一任天津织造,却是政绩卓异,很是给朝廷增加了不少进项,鞑靼那边如今开始大量养羊,每年出售许多的羊毛入关,赚了不少钱的同时,也大量购置来自中原的诸多商品,对于鞑靼上层的王公贵族来说,中原的各种奢侈品成了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他们如今有钱了,互相之间便开始斗富,让中原的商队赚得眉开眼笑。

而天津织造纺织出来的毛呢衣料也被许多人追捧,皮裘固然暖和,但是好一点的皮裘价格也是比较昂贵的,甚至有价无市,而毛呢的布料一方面暖和,另一方面也比较轻便,做出来的长衫不需要浆洗就非常挺括,天津织造招揽的能工巧匠又很是弄出了不少新鲜的衣服式样,再将毛呢染上了不同的颜色和花样,很快就风靡一时。

卖得最好的还是各种毛线,这年头的手工业远比后世发达多了,你这边稍微有个引子,那边各种各样的针法都出来了,便是南方那边,大家也更乐意在长衫里面加上一件贴身的毛衣,暖和不臃肿,而且柔软舒适。

贾敬那三年里头,做得是风生水起,只是不等他连任,贾代化便过世了,贾敬上书丁忧,顺理成章地将天津织造的位置跟圣人派出来的心腹交接,心里却是松了口气。

这些年天津织造愈发炙手可热,眼热的人很是不少,贾敬一开始还能推脱,越往后就越是吃力,他实在是不想搅进夺嫡的漩涡中,这纯粹是找死呢,因此,在听到贾代化过世之后,一方面贾敬是真伤心,另一方面也是觉得有些庆幸,他半点也没有希望夺情的意思,直接就干脆利落将事情交接了,便飞快地回京奔丧。

而贾赦的安乐侯府这些年也是再次添丁进口,次子阿宁也已经进学,大名唤作贾琅,阿宁的性格不像是阿寿,倒是如同他的小民一般,是个比较安静的小家伙,有的时候甚至显得有些腼腆。

阿宁抓周的时候竟是直接抓了本本草,后来对医术也一直很感兴趣,虽说张氏觉得次子学医什么的有些不够体面,但是贾赦对此却是非常支持的,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嘛,学医也没什么不好。见阿宁在这上头的确有心,贾赦干脆就决定将自个所得的万花杏林一脉的传承交到自个这个次子身上。

阿宁也的确是个静得下心来的性子,阿寿跟他一样大的时候恨不得天天上房揭瓦,阿宁已经能够背下一整本的汤头歌了,贾赦专门给他弄了个与人登高的铜人,让他在铜人上辨识穴道经脉,阿宁在这上面别有天赋,很容易就上了手,万花心法修炼起来,也很是顺利。

阿寿九岁那年就跟着张家的两个表哥进了考场,竟是考出了个秀才来,虽说贾赦走了点路子,将阿寿的户籍挂在了京城,在顺天府考的,顺天府这边难度自然比金陵那边低一些,但是阿寿这么大点人,能有这样的能耐,已经是很不错了。

阿寿其实对于读书兴趣并不大,他明确跟贾赦说了,自个最多考到举人,以后就不会往下考了,他更感兴趣的其实是跟着贾赦玩格物。贾赦也没有强求,他身上两个爵位呢,两个儿子一人能混一个,将来也没什么好担心的,何况,如今也到了工业革命的时候了,阿寿喜欢搞发明创造,那就让他随便折腾吧!中原要是不行,海外不讲究这个。

两个儿子都是个不务正业的,张氏终究是传统的出来的,贾赦自个这般也就罢了,两个儿子居然也受了贾赦的影响,不明白什么叫做“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叫张氏气馁非常,想要教育一下两个儿子吧,两个儿子在贾赦的支持下,都是满嘴的歪理。想要回娘家跟自家父兄说吧,他们在看到贾赦的情况之后,觉得若是两个外甥能够坚持下去的话,也不是什么坏事。

张家人毕竟常年在朝中,对于朝中的事情了解比较多,这些年,新鲜的东西越来越多,贾赦折腾出了水力纺织机之后,后来江南那边就做出了一些类似的大型纺织机出来,虽说没搞出什么蒸汽机,但是效率也比之前强太多了。

这些年世道变化得太快,张家人也不是因循守旧之辈,因此琢磨着,这等格物之道,虽说听起来不似什么正道,但是也大有可为之处,因此,也是劝了张氏几句,毕竟,儿孙自有儿孙福,他们能找准自己未来的道路,总比日后走错了道来得好。

张氏也没烦心太长时间,阿寿考上秀才那一年,她再次有孕,冬天的时候,生下了一个白净可爱的小姑娘,贾赦给这个女儿取名为贾瑛,小名贝贝,表明女儿是自家的小宝贝的意思。阿寿跟阿宁也非常稀罕家里的小妹妹,贾敬那边,顾氏之前再次怀孕,生下来的也是个男孩,大名叫做贾理,都是男孩,大家也就没那么稀罕了,倒是贝贝长得漂亮可爱,香香软软的,哭起来就很是秀气,因此,阿寿阿宁两人对自家这个妹妹都是宝贝非常,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惦记着妹妹。

贾赦一家子将小女儿贝贝当做宝贝疙瘩,也有人家将女儿当做一个上进的工具。

元春如今也十三四岁的人了,女孩子到了这个年纪,已经是可以相看人家,好成婚嫁人的时候了,但是,小王氏那边倒是想要带着女儿出来交际,虽说荣府如今没落下去了,贾政的名声也一直不好听。

贾政出了孝,一直想要谋个官职,但是却是没能如愿,还被人明里暗里奚落了一番,贾政后来对此算是没了指望,只在家里醉生梦死,不是跟一帮也没什么骨气的破落文人在一块儿吟诗作赋,品鉴书画古籍,就是跟着家中的一帮小妾厮混。

而小王氏早就对贾政绝望了,她前两年再次有孕,生下了一个男孩,取名叫做贾璞,但是也没有传出什么宝玉不宝玉的事情,因此,贾赦真的不确定那是不是原著里的贾宝玉。不过,就算贾璞真的是那个贾宝玉也没事,反正他祸害谁,也祸害不到贾赦身上。

有了自个的亲生儿子,小王氏也没有忽视了贾珠,毕竟也是自个一手带大的,贾珠也是个让人心疼的孩子,这些年一心苦读,想着给小王氏争光,给元春撑腰,前两年也是回到金陵参加考试,考中了秀才,如今入了国子监读书。

贾政的爵位再往后也就到头了,自然也没有什么爵位之争,没有爵位,家产什么的,一般也就是平分。贾璞是小王氏亲生的,贾珠也是小王氏一手带大的,有的时候比元春还贴心,因此,在小王氏的想法里,荣国府未来的家产就是贾珠和贾璞两人的,再给元春一份丰厚的嫁妆,让元春提体体面面地出嫁,日后有什么事情,贾珠与贾璞也能帮忙撑腰。

至于贾政之前的几个庶子庶女,已经生下来了,也不能再塞回去,小王氏也不是什么心狠手辣的人,反正也不用她费心抚养,平常吃穿嚼用也花不了几个钱,将来大了,庶子几千两银子打发了就是,庶女结个差不多的人家,毕竟也是公侯家的小姐,以贾政的名头,嫁不了什么官宦人家,嫁个富商什么的,人家也是乐意给个大笔的聘礼的。因此,虽说小王氏对庶子庶女不上心,但是该有的也都有,并不会如何苛待。

等到后来,贾政显示出了自个败家的能耐。贾政养着一群清客,有的清客还拖儿带女的,哪个一个月不得二三十两银子的花销,办一次诗会文会,又是几百两银子出去,贾政还时不时地要买点摆件,买点古籍书画,每次都是直接从账上支钱,简直是拿钱不当钱的架势,一年下来,贾政一个人都得花个几万两出去。偏偏贾政眼力不行,买回来的东西往往不值那个价,甚至根本就是赝品,也就是说,贾政掏出去的钱大半都是直接扔水里了。

而且贾政如今没有差事,他却是有心情养小妾通房了,反正如今荣国府都是贾政的,他也不愁纳了小妾回来没地方安置,因此,荣国府如今光是贾政的侍妾,零零总总都有十多个,而且还不算那个没有正式摆酒抬举了的。

那些小妾总得穿得光鲜一些吧,有点体面的,身边还得安排一两个丫鬟婆子服侍,按季得有脂粉首饰,贾政也是个手松的,那些小妾若是哄得他高兴了,就能从他那里弄到不少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