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拿着官仓那边的粮食倒腾买卖的人又哪里是什么善茬,回头就折腾了一番,顿时,这个粮店也差不多是开不下去了。

贾政又没法子跟那些胥吏讲理,毕竟人家只是恶心你,你还抓不到把柄,报到顺天府去,那边也是拖拖拉拉,没个准话,最后只得自认倒霉,将粮店转手给了别人。

第57章

林母也没想到,贾政废物成这个样子,原本那粮店就是个添头,本来那边就是用来处置庄子上那些粮食的,因此,规模也不算大,林母听说贾政搞出来的那些事情之后,简直是瞠目结舌,最后干脆也不管这些了,至于庄子上每年的那些租子,随便找个差不到的粮店卖了,也就是少赚点而已,反正,林母在这一点上并不在意。

林母真正留的后手却是在当铺,贾政听了那些下人清客的话,将那里的活计掌柜管事差不多换了个遍,原本那边两个朝奉本来也不是贾家的家奴,而是在外头请来的,一见这当铺分明是易了主,干脆也不干了,直接辞了走人,然后就被贾政清客举荐的人顶了上去。

当铺的朝奉哪里是那么好干的,尤其讲究的是眼力,小的东西上打眼,自然没什么,若是在一些古玩字画之类的东西上头打了眼,那可就是大问题了。

林母不过是辗转找了个人出面,弄了两件赝品,做了点手脚,然后赎回的时候,就闹腾开来,说当铺将自个的古董给换掉了,揪着掌柜不放。

掌柜那边喊着这儿是荣国府的铺子,谁敢造次,那边林母安排的人立马就跳出来表示,自家绝不会仗势欺人,如果真是当铺的问题,哪怕,该怎么赔还是怎么赔,不会少了他们一个子!

结果,贾政这边又是吃了个哑巴亏,两件赝品,一下子赔掉了近万两银子,差点没将当铺的底子都给折进去。

毕竟,林母给他的铺子里头也就是一些基本的流动资产而已,库房里头那些死当的东西,该出手也都出手了,当铺真正值钱的其实还是原本那两个老朝奉,有他们的眼力在,自然能够低买高卖。结果,贾政才接手不久,就将人家逼走了,如今正在林母的另一家古董铺子里面做事呢。

贾政找来的人,多半就是半吊子而已,古玩这玩意,从来不是寻常人玩得起的,历代这方面的大家要么是出身富贵,要么就是家学渊源,比如说,世代都是干这一行的,其他人,就算是后天受到了一些培养,也多半只知道一些皮毛而已,因此,叫人给蒙骗了,也是正常的事情。

不过短短几个月时间,林母给贾政的两个铺子都被折腾完蛋了,贾政虽说恼羞成怒,将那些下人都给撵回去了,但是这脸已经丢了,尤其,贾赦他是喜欢玩这些金石古玩的,在那些人口中听说了这事之后,很是找了个机会,将贾政嘲笑了一通,弄得贾政灰头土脸的。

偏偏这事贾政还不敢跟林母说,这个哑巴亏也就只能吃定了。

贾政不说,林母只当做不知道,反正对于林母来说,能够叫贾政倒霉丢脸,就算是丢了两个铺子,也不是不可接受的事情。因此,林母反正是再也不提贾政那边缺钱的事情了,贾政自个也不好意思再提。

不过,林母倒是听说,贾政将自个原来花钱买的一些字画还有古董什么的,卖掉了好几样,很不幸的是,他发现自个花大价钱买的不少东西,居然是假货,压根不值钱,弄得贾政很是憋闷了一阵子。

贾政倒了霉,林母很长一段时间心情都很好,弄得林黛玉三春她们都有些奇怪,毕竟,林母虽说平常的时候也是笑呵呵的,但是那样心情好得几乎是喜形于色,实在是少见,林母直接敷衍了过去。

秋天的时候,府里几个小院都已经完工了,林母叫三春各自挑选了一个,然后选了个好日子,让她们搬了过去,至于院子的名号,她们也可以自个选了,然后叫人镌刻了匾额挂起来。

几个小院格局差不多,顶多也就是位置上有些小差别,别的也就没多少差异了,因此,三春都转悠了一圈之后,各自挑了一个,还是住在一块儿,贾宝玉也跑过来凑热闹,先给史湘云挑了一个,他甚至想要自个搬过来,不过却叫林母给否了。

林母当时将这些院子弄得都不大,这会儿正好有理由搪塞贾宝玉,贾宝玉那些丫鬟婆子一大堆,他那边东西摆设也多,小院子根本住不下,总不能叫那些一等二等的丫头睡通铺吧!贾宝玉想来想去,东西好舍,但是一屋子的那些丫鬟却是不能委屈了的,最终只得怏怏地打消了主意。

有了新院子,还专门给史湘云留了一个,贾宝玉自然又是闹着要接史湘云过来,因此,史湘云真的过来了。

林母已经打定了主意,回头就让史湘云跟贾宝玉凑一块儿了,因此,也跟史家那边通了气。

林母说得也很坦诚,贾宝玉这所谓的生而异象,将来想要走仕途却是不容易的,而且他也就是个五品小官家的儿子,史湘云配给贾宝玉实实在在是低嫁了。只是,贾宝玉性子温柔体贴,虽说胸无大志,但是,正好也不会有什么麻烦,荣府将来也能保证小两口富足一辈子。

但是史家那边,对史湘云同样也是觉得烫手,史湘云毕竟是侄女而不是女儿,嫁得高了,人家也只会说他们厚道,归根结底还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若是低嫁了,自然得说他们刻薄自家侄女。只是问题是,史湘云这八字实在是比较硬,有着克父克母的嫌疑,一般的高门,能够选择的余地比较大,谁会选这样一个孤女。若是选个面上光鲜的,回头史湘云闹将起来,又是一场麻烦。

因此,贾宝玉算起来,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了,关键是史湘云自个情愿,又是亲戚,亲上加亲,到时候也赖不到史家头上。

因此,林母对那边询问了一下之后,史鼎史鼐两家商量了一番,觉得这的确是个挺不错的主意,也不会影响自家女儿的婚嫁情况,因此,算是跟林母有了口头上的约定。

不过,正式的文定什么的,还得等两个孩子稍微大一些再说,毕竟日后总归容易有些变数,到时候也有个缓冲的余地。

既然两家已经说好了,史家那边对贾家常常接了史湘云过去便也不多说什么了,毕竟,趁着如今年纪小,多亲香亲香,将来日子也好过,反正有林母盯着,总不至于有什么逾礼的事情。

王氏却是不知道林母已经跟史家已经达成了默契,要是知道的话,可就真的是坐不住了。

史湘云那边却是从自家婶娘那边听出了一些口风,这次到了荣国府,就颇有些不一样的感觉了。

黛玉对贾宝玉一直不冷不热,敬而远之,贾宝玉就算有点犯贱的心思,不过,三春捧着他,史湘云又哄着他,他自然也不会对黛玉有多少惦记,因此,史湘云对黛玉虽说觉得林母更加宠爱林黛玉,但是,只要林黛玉跟贾宝玉不凑得太近,史湘云也就没多少敌意了。

毕竟,史湘云是娘家侄儿家的女儿,而林黛玉却是自家亲女儿的遗孤,怎么着,也该是林黛玉更加亲近一些。史湘云确定了在贾宝玉那里,自个最重要,尤其听家里的心思,等到再大一些,就叫贾宝玉与自个订亲,那么,自然有了足够的底气。

史湘云并非真的是什么大大咧咧,看不懂别人眼色的傻大姐,实际上,她襁褓中父母双亡,跟着叔婶过日子,自然还是懂一些眉高眼低的,如今想着这些姐妹未来都是自个的大小姑了,如今也便着意交好,慢慢地,互相之间感情也变得好了不少,俨然亲姐妹一般。

林母瞧着,也觉得心中畅快了不少,虽说满心怨气,但是林母并非是非不分之人,她最大的愿望不过是让林家能够继续延续下去,其次才是报复贾家。

而贾家这边,虽说算起来也没什么无辜之人,但是,总归一些人跟这些牵扯不大。林母虽说庆幸自个能够重来一次,但是万一将来也有人有此机遇,因此报复到林家头上,那又该如何是好,因此,林母做的事情无非就是推波助澜,而不是横冲直撞,看着痛快了,实则后患无穷。

将史湘云跟贾宝玉凑一块儿的确也有林母的报复之心,不过,史湘云嫁给别人也没过几天好日子。她大概的确是命太硬,估计也就是贾宝玉这个所谓的有来历的能扛得住了。何况,她的确是对贾宝玉有意,未来就算是陪着贾宝玉同甘共苦,只怕也是求仁得仁。

至于贾宝玉,这人这辈子也就是这个样了,史湘云总比薛宝钗讨他喜欢吧!

林母相信因果报应,她自觉,自个如今所做的,就是给贾家这些人的果报,但是,她有的时候也会害怕,若是自己做过了,那么,这些罪孽会不会落到林家身上。举头三尺有神明,其他人不知道是自个取代了史氏,难道神佛还不知道吗?

因此,林母纵然想要痛痛快快地将当年对不起林家的人都收拾了,但是,看到黛玉在自个面前,每每都会很快清醒过来,她宁愿这般水滴石穿,顺其自然,也不想让黛玉看到自个的这一面,叫她也染上了这些凡尘罪孽。

林黛玉对此却是浑然不知,她再次收到了林如海的信,信上表示,林如海大概来年就能回京了。

第58章

林如海这一年很是不好过,盯着盐政的人实在是比较多,有的如同甄家一般,想要从盐政上头咬一口肉下来,有的却不过是想要抓住甄家,和甄家支持的那一派的把柄,总之,林如海只觉得自身群狼环饲,一个个都不肯让他安生。

原本林如海就是打算自个忍了,如今,林如海可不敢这样想了,反正他有渠道直接递密折上去,因此,自个遇到的事情,都写在密折上头,递了上去。会哭的孩子才有糖吃,你做了那么多事情,上头不知道,那也是白搭。

何况,林如海不光是钓出了这么多的牛鬼蛇神,还的的确确在盐政上做了不少事呢!

林如海也是狠心,为了尽早回京,遇上刺客的时候,竟是生生受了刺客一下。林如海身体本来就不算好,虽说那一下不是什么要害,但是还是对他的身体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按照大夫的说法,林如海如果再劳心劳力的话,只怕寿元无多。

林如海在折子里头很是大义凛然地喊着自个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但凡有点廉耻心的皇帝,在明知道臣子活不长的时候,还逼着人家为自个卖命,都是说不过去的吧!

何况,若圣人真的这般对林如海了,其他人又该怎么想,因此,圣人最终在派了太医过去,确定了林如海的身体状况不容乐观之后,很是当机立断地派了人准备与林如海交接。因为林如海遇刺行动不便,稍微挪动也会有损身体,因此圣人更是降下恩旨,许就地休养至来年春天,身体好转之后,再进京述职。

林如海自然在折子里头感激涕零了一番,心里确实松了口气。

林如海的身体自然不是真的坏到了那个程度,却是林如海自个服用了秘药,让自个的脉息变得更加衰弱,看着也是有气无力。不过,这秘药却是当年林家先祖从一个神医那里得的方子,却是有着龟息之意,在一段时间内,让人的身体状况下降到一定的程度,然后可以在这个期间好生调理身体,在调理期间,却是忌讳耗费心力,需要少思少虑,等到秘药药效过了之后,反而有延年益寿之效。

这是那个神医开给林家那位靖远候的续命之方,后来虽说秘药方子留下来了,但是因为药材非常珍稀,林家又不想大张旗鼓,毕竟怀璧其罪,这等秘药,叫别人知道了,可不是什么好事。因此,历经几代,这秘药近两年才算是勉强又配出了一份出来,林如海原本想着将这份秘药留给林黛玉,后来却是想着,若是自己没了,只怕以林黛玉的性子,再多的秘药也没用,这一次,就借着遇刺的机会,将秘药服了下去。

林如海这些事情自然是瞒着林黛玉的,因为担心往来书信中有什么泄密之处,在给林母的信里也没有明说,只说圣人许了他来年进京任职云云。

林母看到信上说林如海遇刺,就差点没晕过去,上辈子林如海也曾经遇刺,就是那一次之后,他的身体一日日衰败了下去,最终油尽灯枯。

不过,林母看得林如海说是如今已经将盐政交接给了圣人新任命的巡盐御史,林如海自个也就是顶着一个兰台寺大夫的官职,如今正在扬州别院里头静养。

林母仔细寻思了一番之后,大概就猜测出了林如海的作为,一边后怕,觉得林如海兵行险招,也不怕自个栽进去,一边又是松了口气。

林母当年也是林家主母,那秘药的事情也是知道的,当年她丈夫病倒,林家就打过那秘药的主意,只是一直到林如海他父亲不治而亡,里面有两味药,硬是没有配齐,想必这些年林如海肯定是将方子给凑齐了,如今算是破釜沉舟,挣出了一线生机。

林母想明白之后,就放下心来,见林黛玉一番欢喜的模样,林母也是露出了笑意:“玉儿这下可是放心了,再过几个月,你父亲就要进京了,到时候便可以父女团圆!”

林黛玉欢喜地点了点头:“嗯,我却是好久不曾见过父亲,也不知道父亲怎么样了!”

林母笑道:“回头见到就知道了,你父亲肯定也是惦记着玉儿你的!这次你父亲进了京,肯定就是一直留在京中做官了,日后也省得再骨肉分离!”

林黛玉眼中顿时露出了期盼之色,在贾家固然好,林母对她比对三春都要亲近,林黛玉对林母也是极为孺慕,但是,终究这边是贾家,不是林家,林黛玉心思也颇为敏感,偶尔做客其实没什么好说的,但是长期客居,难免叫人有些不自在,贾府再好,也不是自个的家,如今想到来年就能父女团圆,林黛玉顿时只觉得天都变得高远了许多。

林母自然能够明白林黛玉的心思,这会儿也不多说,一边惜春却是说道:“林姐姐以后就要回家住了吗,我们会想念林姐姐的!”

林母笑道:“回头我经常叫人来接了你林姐姐过来便是了,反正你林姐姐的院子,就一直给她留着,到时候你们林姑父要是不许,就直接将你林姐姐藏起来,不叫你林姑父看见!”

三春都是抿嘴一笑,只道林母在跟她们说笑,不过,老实说,就算是林如海回了京,林黛玉只怕多半时间还是要住在贾府的,毕竟,林如海并无续弦之心,林黛玉需要一个女性长辈教导的话,林母就是最好的选择。

林母自然也想到了这一点,她琢磨了一下之后,发觉林黛玉管家的课程也该开始了。

林如海进京之后,虽说家中有管家管事,外院的往来,林如海也能做主,但是管家理事之类的事情,总不能一直就是交给家里的管家管事,难免他们会生出什么想法来。

因此,等到林黛玉回去了,这些总该能够上手才好。

林母这样一想,很快便说道:“你们几个年纪也不小了,再过几年,也得相看起来了!”

林母这边一说,几个女孩子都是红了脸,林母笑道:“这有什么不好意思的,这本是理所当然之事!女孩子家,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什么女红针凿,其实都是小道,咱们这样的人家,风花雪月什么的,却是过不了一辈子的,总该学着管家理事才行!”

林母盘算了一番之后,便道:“以后学堂那边,功课减到半日便是,另外半天,你们就跟着大太太还有珠儿家的,先看着她们怎么做,等回头有些心得了,你们也学着上上手!别担心出什么岔子,都是自家人,就算有什么麻烦,也不打紧的!”

黛玉惜春也就罢了,黛玉是个比较清高的性子,对这种事情并不如何感兴趣,至于惜春,却是年纪小,对这种事情的意义也不怎么了解,听了之后,也不过是觉得有些好奇有趣而已,迎春探春却是惊喜不已,她们都是庶出,虽说嘴上从来不说,一向也就是一副无忧无虑的样子,整日里读书写字,跟姐妹们玩笑,到了林母这边,哄着林母高兴。实际上,哪有想不到自个将来的道理,只是女孩子家要矜持,平常不会开口就是了。

迎春探春最害怕的其实是贾家想要如同对待当年的元春一般,将她们送进宫参选,而不是给她们议亲。如今说到让她们学着管家,顿时都松了口气,只怕确实是想着让她们将来嫁个差不多的人家的,不是做人家正妻,学什么管家理事呢?

林母也懒得多想,迎春探春可以说是可怜之人自有可恨之处,迎春是自个太冷漠,探春却是太势力,林母犯不着跟两个不能自主的小丫头计较,何况,她其实不打算插手迎春探春的婚事,她们上头还有父母,自个这个祖母总是隔了一层的,至于她们未来如何,跟林母也就没有太大干系了。

至于惜春的事情,也是难办,惜春终究是宁府的人,林母养着她,却未必真的做得了她的主。

反正如今林黛玉要学管家了,那么,捎带上三春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至于史湘云,她愿意的话,也可以跟着,但是,她终究是史家女,这些出嫁之前的功课,自然得由史家那边教导。何况,史湘云巴不得多与贾宝玉多相处呢,贾宝玉听说几个姐妹除了读书,还要跟着邢氏和李纨学管家理事,顿时就有些不乐意。

贾宝玉最是烦这等事情,他自个缺不了这等富贵,反正想要什么,自有人送到他面前来,可是,他却是恨不得自个身边的女孩子,一个个餐风饮露,不食人间烟火,只知道陪他玩乐才好。

贾宝玉听说之后,就跑去磨着林母,林母直接说了,几个姐妹迟早要嫁人的,早学了将来出嫁之后就能用上,免得叫人糊弄了。

结果贾宝玉又开始发疯,说什么为什么要出嫁,大家长长久久都在一块儿不好吗?

林母只觉得越来越不耐烦,林母对贾宝玉本来就没有多少好感,原本不过是面子上装着,反正她说几句漂亮话就行了,如今贾宝玉却是牵扯到了林黛玉身上,林母只觉得厌烦无比,耐着性子跟他解释了几句,说了你母亲当年也是这般,你母亲若是不出嫁,如何还会有你呢?总之就是不松口,好在史湘云冒出来了,插科打诨糊弄过去了,贾宝玉很自然地在那里将史湘云当做心灵垃圾桶,絮絮叨叨了起来,史湘云却不觉得厌烦,反而将贾宝玉哄得很快笑灼颜开,两人乐呵呵地玩乐去了。

第59章

等到王氏发现自家儿子跟史湘云快要形影不离的时候,已经到了年根上了。

不是王氏不关心贾宝玉,实在是她无暇他顾,林母那边教训了她一通之后,勒令她要在腊八施粥之前准备出足够的佛米佛豆出来,好送到铁槛寺,水月庵,清虚观那边,施给那些冬日里吃不饱穿不暖的贫苦百姓。

尤其,林母拿着薛家薛蟠打死人的事情,很是冷嘲热讽了王氏一番,王氏差点没呕出血来,嘴上说什么,咱们这样的人家,打死个把人又怎么了!

林母直接就是冷笑,你打死自家的一个家奴自然啥事也没有,按照这年头的律法,顶多就是罚点银钱的事情,若是这个家奴罪有应得,更是连罚银都不会有,再不济,也就是叫人嚼舌说一声酷厉罢了!问题是,薛蟠打死的是什么人呢?那个冯渊可不是寻常的百姓,可是乡绅之家出身,什么叫做乡绅,准确来说,贾家在金陵,真要论起来,也不过就是乡绅一流。这样的人家,将人家的主人打死了,如何是什么小事。

林母说话很是不客气,直接就道,贾家可容不下一个拿人命不当回事的儿媳,她若是真这般想,那么,便是不顾贾家跟王家多年的亲戚关系,贾家也不敢要她这样一个儿媳了。

王氏最终自然是偃旗息鼓,老老实实在佛堂跪经祈福,加上贾政听说了消息,又是训斥了她一番,尤其贾政在有人刻意的引导下,发现了王氏整日里使唤贾环抄经,更是大发雷霆,怒斥王氏不慈不仁,王氏只觉面上无光,最终窝在荣禧堂后头的小佛堂里头,平常几乎就不冒头了。

贾宝玉也是个没心没肺的,林母说了王氏在佛堂跪经祈福,贾宝玉便也不多问了,也想不到去探望王氏一番。反正如今贾政不管他,反而将心思放到了贾环身上。贾环之前被王氏逼着抄经,他这个年纪,也不懂佛经的意思,反正不过就是照猫画虎,依着葫芦画瓢罢了,对于佛经里头的那些经义,那是一窍不通的,倒是写的字却是颇有些模样了。

贾政瞧了自然欢喜,担心这个庶子叫佛经给移了性情,不许他再沾惹这些了,然后就每天盯着他读书练字。

小孩子家,哪有天生喜欢念书的,赵姨娘又不是李纨,她也不懂什么读书不读书的,在她看来,贾环是荣国府的主子,将来自然能够分到万贯家财。何况,他要是想要做官,如同贾琏一样,府里头捐一个官就是了,何必苦读呢!

在赵姨娘心中,让贾环读书可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多出来的月例钱财,她对贾环也是这么说,如此一来,贾环这个年纪,如何明白读书的重要性。小孩子喜欢的自然是玩乐,被贾政逼着读书,自然是不怎么乐意的,只不过贾政一向严厉,贾环也只是敢怒不敢言而已。

最重要的是,贾环其实资质有限,真要算起来,比贾宝玉实在差远了,因此,老实说,效果不是很好。贾政也不是什么名师,并没有多少耐心,不免心中失望,越发暗恨贾宝玉不争气。

只是贾宝玉如今根本不能跟他提读书的话,一说到这事,他就能吓出病来,贾政再如何,也不能在死了一个贾珠之后,还拿贾宝玉这个嫡子不当回事,因此,难免有些灰心,因此,对贾环那边也松了下来,贾环简直是如蒙大赦。

王氏那边因为贾政对贾环的上心,因此,一时半会儿根本没时间关心贾宝玉那边如何了,只得变本加厉地折腾赵姨娘。赵姨娘也是无奈,王氏总能找到合适的理由,她一个奴婢提上去的贱妾,又能有什么办法,贾政一向摆着一副端方的面孔,只要符合规矩,不影响他红袖添香,他是不会多管的。

因此,王氏发现自个不过疏忽了一番,史湘云已经跟贾宝玉形影不离,府里头已经有传言,说是老太太那边已经跟史家说好了,日后的宝二奶奶应该就是云姑娘了。

王氏差点没气死,史湘云那个克父克母的丧门星哪里配得上自个的宝玉!对林母更是心中生恨,只是一时间却是无可奈何。这年头,女人能够依仗的无非就是娘家,丈夫还有儿女。

王家那边碍于王氏之前做的那些事情,很难在这种事情上为王氏撑腰。何况,王家人一个个还算清醒,并不会如同贾家那般,真将贾宝玉当做什么宝贝凤凰蛋儿,史湘云的出身,嫁给贾宝玉,那绝对是绰绰有余,王氏能找到比史湘云更好的选择吗?显然可能性不大!贾宝玉要是争气也就算了,偏生看贾宝玉的样子,就算有些才学,估摸着也是大器晚成的类型了,到那个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至于丈夫,贾政的观念从来跟王氏不一样,就像是王氏想要给贾珠娶一个嫁妆丰厚的勋贵之后,偏生贾政看重的却是李守中的女儿李纨,嫁妆没几个,还是个克夫的!何况,贾政从来不会明面上驳了老太太的意思,老太太只要有个合适的理由,这事也就这么定下来了。

儿子,那就更没什么好说的了,贾珠死了,贾宝玉年纪还小,能顶个什么事,王氏只恨不得将最好的都给贾宝玉,也不会叫贾宝玉多费半点心思。

元春如今更是差不多废了,在宫中空耗年华,王氏偶尔想起,恨不得痛哭出声。王氏当年深信自家女儿能做王妃,因此才忍痛将女儿送去参选,参加的还是小选,哪知道,最后各方角力之下,元春成了牺牲品,别说什么侧妃了,就捞到个女史的官位,这算个什么,这等低品的女官,在宫中一抓一大把,谁都能欺负一下,王氏虽说更看重儿子,但是元春也是她生的,哪有不心疼的道理,只是,除了心疼,她根本无能为力。

王氏不过是个五品的诰命,没有林母的带领,逢年过节连进宫给宫中的主子请安的资格都没有,更别提有机会去见自个女儿了。以前的史氏,还会跟王氏一起往宫中送钱,疏通关系,好叫元春日子好过一些。换了林母,林母自然是巴不得叫元春自生自灭,最多过个几年,去求个旨意,将元春放回来,到时候,一个大龄的女子,无非就是找个人家低嫁,或者是干脆给人做填房继室的命。

王氏哪怕依旧相信元春的贵命,但是,想到女儿如今在宫中吃的苦头,王氏就是心如刀绞。

总之,王氏纵然心中有着千般的无奈,万般的想法,没人支持,她也是无可奈何,她这边才在屋里说了几句史湘云命硬的话,那边就被林母提溜过去训斥了一番。王氏想要叫下人传播点流言什么的,但是,她如今明显失势,哪怕老太太依旧宠爱贾宝玉呢,但是,贾宝玉明显更亲近史湘云啊,自古以来,娶了媳妇忘了娘的事情比比皆是,谁知道媳妇跟老娘起了冲突,贾宝玉更倾向于谁?说不得将来就是宝二奶奶当家呢,何苦这时候就把人给得罪了呢?

因此,王氏这边暗示了下去,下头的人嘴上答应着,回头要么阳奉阴违,要么直接就跑到林母那边告了密,总之,王氏这边简直是诸事不顺。

而那边,薛家那边也过了一个凄惶不安的新年。

薛蟠是个傻大胆,虽说背了人命官司,薛王氏也是拘着他,不许他到处乱跑,薛蟠却也没什么畏惧之心,也没什么后怕之感,依旧大大咧咧,嘴上连个把门的都没有。

薛蟠之前见SE起意,将英莲给强买了回来,英莲的确好相貌,但是,因着她的缘故,导致薛蟠吃了人命官司,无论是薛王氏还是薛宝钗,对英莲心中都是没什么好感,有着迁怒之心的。虽说明面上母女两人都很和气,但是英莲从小被拐卖,最是能够感受人心好恶的,因此,难免有些战战兢兢,畏畏缩缩。

薛蟠自然觉得不甚痛快,何况,他又不是什么能够从一而终的性子,不可能就守着英莲一个人,觉得英莲无趣了,自个又不能出去,便又叫下人请了当地有名的戏子或者是当红的花娘上门取乐。瞧着英莲连薛蟠也守不住,薛王氏跟薛宝钗只有更瞧不上英莲的,要不是薛蟠还算是稀罕她,母女两个恨不得将这个祸根再远远给卖了。

薛蟠倒是能吃能睡,虽说拘束了一些,但是依旧没心没肺,玩得痛快,但是,人在外头,哪有家中方便,临近新年,便是那些穷得叮当响的苦力,也要回家团聚,结果他们母子三人却只能在客栈中停留,虽说对外有着合适的理由,但是,外头难免有人嚼舌根,毕竟,这年根上,就算是离得比较远,也该加紧赶路,回家团聚才好,谁像他们这般,不慌不忙,还在客栈长留的,这里头自然有些叫人恼火的猜测。

薛王氏终究是女流,也沉不住气,只有再写信询问贾家王家事态如何,心中惶急不安。而薛宝钗这边也是无奈,她既然是顶着小选的名义进京,自然是在内务府那边已经挂了名,若是在外头耽搁太久,难免有些妨碍,薛宝钗却是有着青云之志的人,一心想着进宫,将来好做人上人,因此,虽说面上不显,实则心焦不已,结果胎里带来的热毒又犯了,不得不取了一粒冷香丸才压住,对着薛蟠,心中又是亲近又是怨恨,原本颇有些圆润的身量也有些消瘦了下来。

第60章

而王子腾那边,这会儿其实已经找通了门路,依旧找的是贾雨村。

贾雨村在京中赋闲了一阵日子之后,就在甄家的举荐下,先是在六部混了个差不多的职位,如今正好轮到金陵知府任期将满,甄家那边直接使了力气,将贾雨村送到了这个位置上。

甄家也是金陵大户,跟贾王史薛四家也是相熟的。甄家原本也算不得煊赫,开国的时候,落后了一步,最终也没混个爵位,甄家那位老祖宗另辟蹊径,直接就想办法进了内务府,虽说听起来不好听,那就是跟皇帝的家奴没什么区别。

但是内务府这种地方,最是油水丰厚不过。毕竟,所有给皇帝乃至整个宗室准备的东西,都得在内务府过一次手。别说对那些偏远的宗室,不得宠的皇亲,即便是皇帝,内务府也是习惯于糊弄的,什么一个鸡蛋一两银子,一条裤头补一下就要几千两的事情,从来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

甄家真正发家,就是从内务府开始,那位奉圣夫人原本自家丈夫也有个小官职了,虽说没能给她求个诰命,不过也是官太太,结果圣人那会儿宫中连续好几个皇子公主出生,内务府那边一时半会儿凑不齐生辰八字还有各方面都符合要求的乳母,当时奉圣夫人的公公正在内务府任职,那时候,也顾不得其他,直接就将儿媳妇送进了宫。

时也命也,奉圣夫人得以侍奉当时还是个寻常皇子的当今圣人,又陪伴着圣人渡过了很长时间比较艰难的日子,当今后来直接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言道:“此乃吾家老人!”从此奠定了奉圣夫人超然的身份。

甄家那些年在内务府经营,也就是那时候,就跟贾王几家搭上了关系,甄家后来能够一帆风顺,其实也缺不了贾王几家的帮忙,互相之间也曾有过联姻,虽说并非嫡支,但是勉强也算是姻亲了。

甄家如今卷入了夺嫡之中,自然更是得拉拢朝臣,原本就跟甄家有亲的人家自然也不会放过。

王子腾算是四大家族里头最出息的一个,甄家那边自然没漏过他,只是王子腾一向是个狐狸一样的人物,甄家那边若是没有切实的好处,王子腾反正就是滑不留手,既不明确表态,也不肯得罪。

因此,如今,甄家想着在金陵安插个自己人,因此将贾雨村送上了金陵知府的位置,妙的是,贾政那边被甄家说动,又见得了贾雨村其人,觉得他才学极高,又精于官场事故,因此,直接就口头上跟贾雨村联了宗。

如今贾雨村即将赴任金陵知府,薛蟠的案子自然也就落到了贾雨村手上。

薛家没了通政司的差事,自然是没有太大价值的,至于薛家的钱财什么的,甄家还真未必看得上,薛家真正的家财在于他们的生意,而甄家又不擅长这个,甄家扶持的那些盐商,手面可比薛家还要阔一些。问题是,薛家跟贾家和王家都算得上是亲戚,当然,最主要是王家,薛蟠是王子腾的亲外甥,这就很有价值了。

因此,贾雨村赴任之前,甄家那边就给了他暗示,让他到任之后,就将这个案子给结了,也算是给王子腾卖了个人情。同样,也是抓住了王子腾的一个把柄,日后若是王子腾想要翻脸,这事翻出来,王子腾也没好果子吃。

王子腾那边也不是什么蠢人,知道接任金陵知府的是贾雨村之后,心中就差不多明白,薛蟠的事情算是过去了。虽说有些头疼甄家这个人情该如何还,但是心里头却也有数,他却是不可能为了薛蟠这个外甥,将自家给赔进去的。

虽说心里有了底,就等着贾雨村去赴任了,不过,王子腾本来就有心给薛家一个教训,因此,并没有事先给薛家那边说,倒是叫薛家母子三人一个年过得很不是滋味。

林母在知道贾政竟是与贾雨村联了宗之后,也没有什么反应,反正这事不过是口头上一句话而已,又没有改族谱,落到纸面上,官府那边也没有记档,即便贾雨村胆大包天,做出什么连累九族的事情,跟贾家也不会有太大干系。再有就是,贾政识人不明,日后叫贾雨村反咬一口,对林母来说,只有觉得痛快的份。反正贾雨村不是自家儿子举荐的,那么,即便是有什么麻烦,也牵扯不到林如海头上。

这个年贾家依旧过得算不得热闹,最主要就是,少了贾琏他们两口子,没有王熙凤插科打诨,贾琏忙前忙后,难免清静了不少。

贾琏他们两口子在外做官,因为不过是七品的小官,也没有必要年年进京述职,等到三年任满的时候,再回京去吏部也就罢了。因此,夫妻两个不过是早早写了信,又命人将年礼送了回来。

贾琏如今在外头好歹也是个百里侯,一方父母,上头虽说还有上司,但是,府城离得远,人家也不会天天盯着你,因此,贾琏的日子其实还是比较好过的。

贾琏自然没有做官的经验,不过,这年头,谁天生就会做官了,很多读书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估计比那说什么“何不食肉糜”的也强不到哪儿去,不过,科举出头之后,照旧能够当官,多半也不会出什么岔子。尤其,他赴任经过扬州拜见林如海的时候,林如海直接找了两个师爷幕僚,塞给了贾琏。

有这两人从旁协助,贾琏自然没多久就上了手。在荣府的时候,他只能跟着跑跑腿,如今却能自个当家做主了,很快就享受到了其中的乐趣。他毕竟是大家出身,对于那些蝇头小利并不在乎,因此,自然不会如何盘剥下头的草民,再有,贾家本就是江南大族。虽说这年头有规矩,说什么官员不能在原籍任职,不过,金陵跟那边虽说不是一个省,却也离得不远。贾琏一开始觉得下头那些人不怎么顺手,干脆直接写信到金陵,从贾家旁支族人中挑选了一些人过去帮忙。

贾家族人那是什么样的德性,硬是以毒攻毒,将原本那些盘根错节的胥吏折腾得苦不堪言,最终只得老老实实低了头,不敢再阳奉阴违,跟贾琏作对了。

贾琏这一年考评虽说没混到卓异,却也混了个上等,自然是踌躇满志的时候。至于王熙凤,原本在家的时候,只有她捧着别人的道理,下头那些婆子当面捧着她,背地里头却是多有嚼舌的。如今,当地的那些乡绅大户,还有下头小官小吏家的女眷,却是争先恐后地讨她喜欢,王熙凤很是享受了一番众星捧月的味道。

虽说那边比起京城,根本就是乡下地方,并不如何繁华,消息也算不得灵通,但是夫妻两个都觉得颇有些得意之处,自然都生出了乐不思蜀之心,与其在荣国府那边伏低做小,不如自个当家做主呢!

夫妻两个虽说原本因为之前的事情生出了一些龃龉,不过,如今王熙凤也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了,自然不会去插手那些不该插手的事情,免得耽误了贾琏的前程。她本身是极为能干,长袖善舞的性子,又善于持家,将他们手头的产业打理得妥妥当当,着实是贾琏的贤内助,那边的官员知道了王熙凤的作为,都是对贾琏颇有些羡慕嫉妒恨的,毕竟,这么能干又很拿得出手的媳妇可不多见。

贾琏对王熙凤自然也是颇有情谊的,如今王熙凤这般,两人感情竟是如同当年新婚时候一般,好得蜜里调油,腊月的时候,王熙凤只觉有些肠胃不适,胃口不开,找了大夫一摸脉,竟是怀上了,叫贾琏喜得跟什么似的,正好也到了送年礼的时候,因此,直接又写了一封信报喜。

林母盘算了一下时间,王熙凤怀的大概还是那个小名叫巧姐的丫头,林母对巧姐可没多少印象,王熙凤很少带这个孩子出来。不过,哪怕是为了看到王氏那个俨如吃了苍蝇一样的表情,林母还是很大手笔地叫下头准备了一大堆的东西,什么补品衣料,送子观音,百子千孙图,百子帐什么的,几乎装了半船的东西,大张旗鼓地送了过去。王氏急得干瞪眼,一方面担心王熙凤生出个儿子来,大房有后,另一方面,又是暗恨林母竟是这般大方,给了贾琏夫妻两个那么多好东西。

再有,就是贾琏送来的年礼,给贾赦夫妻两个的还有给林母的,都很是丰厚,然后给三春黛玉的却是差不多,黛玉甚至还多了两样,毕竟,贾琏在江南那边,的确是受了林如海不少照拂。至于给二房的,却是只能说是过得去了,看着中规中矩,没什么差错,但是却也算不得用心,甚至可以说是有些敷衍了。

即便是贾政都能看出来,这礼单上的亲疏之分,何况是王氏,王氏怄得不行,当着林母的面,就忍不住说了几句酸话。

林母当时脸色不变,嘴上却是看着轻描淡写,实际上却很是打了王氏的脸,王氏虽说不算什么聪明人,但是也听出了林母的言外之意,更是恨得咬牙。看着贾宝玉还一副没心没肺,还在那里缠着林母,问凤姐姐什么时候回来的样子,王氏陡然生出了一些灰心之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