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珮备齐了一应物事,婉声道:“皇后娘娘从前并不这般殷勤往宝华殿去。”

如懿一脸温静,“从前总以为无所畏惧,如今才知自己样样不能。人既微弱,便只能仰赖神佛。”

彼时天色微亮,半钩弯月凄凄隐没于云翳。一众僧人未曾奉诏,便也不曾预备迎接。这般无拘无束,反倒落了清闲,由着如懿独自坐于佛台之下,仰之弥高。

宝华殿中的陈设看似简朴无华,却隐隐有着考究到了极致的堂皇。殿中分列着十数盏青玉香灯,引着大卷的白檀木香,香气温润沉静,不动声色地按住了浮逸的心神。

待念过数遍经文,起身踏出殿门时,已是天色明净如一方光华玉璧。庭中积雪不盈寸,唯余一片空明。唯有来时足印清晰落于雪上,明白无误地告知她来时路是如何步步走过。

心中不免郁郁,如果这一世为人,跌跌撞撞而过,都能这般步步稳当,知道前路如何,去往何处,该有多好。

她仰起头,静静立于檐下。因是独自前来礼佛,她也打扮得格外素净,一身莲青色衣衫,用金银二色丝线挑着落梅花朵。发髻梳得简净,只用青玉莲瓣扁方绾起,零星点缀数枚点翠嵌蓝珠花,横簪一支白玉长簪而已。

彼时朝霞初露,映照着雪光灿灿,空气中隐约有腊梅的气味遥遥传来,寒雪清浅,暗香浮动。天际有深蓝色的云霭,与流火般的霞色交叠如层层薄纱,似清非清,似见非见,朦胧迤逦如硕大的凤凰的翅。

仿佛是许多年前,他们都还年轻的时候,皇帝站在葱郁的花树之下,晚霞的辽阔绮丽是无澜的波影,与他璀璨的笑容融为人世间最美好的向往。那粉色的一天一地衬得他眉眼恋恋,在那里笑着看她。他的笑容是初霁后明媚的雪光,纵使天寒地冻,亦有温暖人的力量。

可,那真的是很久很久的以往了。

久得连她亦迷惘,那是不是纯粹是年少时模糊的影像,只能凭此慰藉逐渐老去的年华。

她这样想着,轻轻叹了口气。微闻身后有窸窣之声,她很快掩饰了黯然之色,如常般雍容清冷,转身目视后方,只见一垂垂老矣的青衣僧人手执半旧的竹帚,徐缓清扫阶下落雪。如懿凝眸片刻,轻声道:“你是谁?”

那僧人微微抬眸,辨别她服色,不卑不亢行礼,“皇后娘娘。”

如懿见他须发皆白,神色安宁,便也生了几分亲近,微微颔首。

那僧人舒袖敛容,“皇后娘娘今日怎有兴驾临宝华殿,僧人不曾远迎,实在失礼。”

如懿清浅一笑,掩不住眼角悒悒的细纹与疲倦的暗青,“本无心惊扰众人,只是昨夜梦见早夭的一双儿女,清晨想到很快就要随皇上出行,便来祈求心安,也来求得一路平安。”

那僧人道:“皇上出行是不久后来日之事,但前事已过多年,皇后娘娘还是放不下亡人么? ”

不知怎的,便有了倾诉的欲望。仿佛身染佛香的人,与之言语也能叫人心生平静。她徐徐道:“幼女夭折于怀中,幼子尚不得见天日便弃父母而去,日夜思之,悬于心头。”

其实,她甚少对人说及璟兕与永璟之事。一任时光潺潺流去,只将哀思静埋于心头,郁积成破碎的碎石棱角,在不经意间剌穿柔软的心肺。

那是一个母亲的永殇。

如懿见那僧人面貌苍老,不觉好奇,“从前未曾见过师父?”

那扫地僧人停了手中沙沙声,合十含笑,“皇后娘娘每一次来我都记得。第一次,仿佛是先帝雍正年间,皇后娘娘随姑母前来。那时,皇后娘娘还是闺中格格。”

如懿想了想,前尘依稀如是。只是不知不觉,自己的半生,从莽莽撞撞的青涩少女,从步步警醒的嫔御岁月,而至今日的高处不胜寒,竟也点缀了旁人半世的眼眸。她这般想着,不觉松了心弦,徐徐道:“那是数十年前的事了呢。”

那扫地僧人微笑淡淡,“我在此修习半生,记得刚入宝华殿侍奉时,乃是康熙五十年。多年来我不过是宝华殿数百诵经僧人之一,皇后娘娘自然不曾留意。”

如懿鬓边的一支羊脂白玉如意点翠长簪被冷风摇曳起细碎的海棠明珠坠,纵是金玉华贵,凌风亦不过瑟瑟不能自已。她轻声感叹道:“三朝繁华,师父尽收取底。”她停一停,含了几分犹豫,“曾读佛经,有一句读来惊心动魄。言说‘爱欲于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敢问师父一句,何为人世恩爱?”

那僧人含笑,“心念前因,彼此不相欺瞒,得温存相待,乃是恩爱。”

如懿听了动容,却蓄意存了挑剔之心,道:“师父是佛门中人, 也懂得人世情爱?”

那僧人颇从容,“佛祖怜悯苍生,人世情爱尽在眼中心底。不能涉入其中,却可以懂得。”他凝眉须臾,“我在宝华殿精心修习逾五十年,不过是在渺乱中求一方清净。有时冷眼旁观,只觉哪怕读通佛法万卷,亦难解心底疑惑。”

如懿扬眉轻笑,“师父也有疑惑?”

“红尘与清净不过一墙之隔,修为不足,自然有疑惑。”

“本宫愿闻其详。”

“世间事,争其能争,不争其不能争。但何谓能争?何谓不能争?而施主所问,是否也是欲争之所,那么得到恩爱,又要凭借恩爱争夺何物?纠纠缠缠,何处才是止境?”如懿一时被诘住,僧人轻敛袍袖,悠然道,“如果争来争去,争的却是虚无之象。拼上生死祸福,折尽一生欢悦,不过是镜花水月,那又是所为何来?”

宛如有九重惊雷滚滚,直贯入脑海,天地间汹涌云滚电翻,骤聚骤散。无数积郁的辛酸悲苦夹杂着重重的悲与喜翻腾而上,不可遏止。

多年来苦苦支撑,宄竟是为了什么?她的家人已经有足够的安稳,凭着孝敬宪皇后的余恩,也足以平安一世。乌拉那拉氏并无太过出色的族人,皇帝亦无心格外提拔,许以要职。她这个皇后,其实无后顾之忧,亦是无可以依凭的母族靠山。她的永璂,唯一的几子,并无永琪一般出色,来日若是可以做个富贵亲王,倒也清贵安闲。

可若她依旧挣扎在后位上,永璂年弱,资质不算出类拔萃,不过中人而已。自幼娇养,性子又偏柔弱。上有诸位成年兄长,下有得宠的幼弟,来日若真在位上,当日圣祖康熙九王夺嫡的景象,她却也是听过的,如何不叫人心惊胆寒?她是个母亲,她再了解不过的,凭着她没有母族可以倚仗的境况,永璂要站稳脚跟,实在也是千难万。

她可以保护他到什么时候?从一开始的打算,她便只希望他是富贵闲人,一生波澜无惊。

她不觉痴怔,喃喃轻语,“本宫一直以为自己可以坚持什么,可以明白自己要得到什么。可是细想想,其实本宫并不十分清醒。从前被先帝的三阿哥拒婚无路可去,是皇上暂许了本宫一个安稳。可那安稳之后,本宫真正想要的,却一直得不到。本宫想要夫妻恩情,那纵然是痴心妄想。便是想要一份不相欺不相负的信任,迁延退却,多年来亦苦苦支撑却难以得到。期盼得久了,连自己也会动摇。是否本宫想要得到的东西,在这红墙之内却根本不曾存在。既然如此,那宄竟是不是本宫错了?是本宫想在镜花水月之地求无根无存之物?”

那扫地僧手执竹帚,轻缓划过积雪的青石砖地,缓缓吟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他悠悠漾漾轻叹一声,在空旷的规间徘徊无己。他半旧的袍裾静拂残雪而过,口中的念诵声渐行渐远,“不在此岸,不在彼岸,不在中流,问君身在何处?无过去心,无将来心,无现在心,还汝本来面目!”

皑皑雪中,那僧人人影渺渺,去到他该去之地。

有温热的泪水终至潸潸而落,她的本来面目,如被尘埃玷污的雪迹,早已不知清明何处。

不知过了多久,容珮携了一袭天青色竹叶纹镶金线凤尾的大毛斗蓬,那暗沉沉青色,是雨后的一丝明亮,却也不是那般灼艳,幸而容珮缠了一圈紫狐毛在领口,才增了几许华艳。只是那华艳亦是死气沉沉的,是生灵的血肉,点缀了她的清贵。容珮将斗篷披在她肩头,轻声关切:“天寒,皇后娘娘要保重自身。”

如懿痴立几许。

容珮低声道:“这几夜娘娘睡得并不好。夜来幽梦辗转,含糊提起旧事。”

不必容珮说,如懿也记得那些梦境。梦里都是小儿女情态,她胭脂初嫁时,初入宫闱如履薄冰时,甫离冷宫缓步走向他时,还有,还有,他要她站到自己身旁之时。那些话,她都清晰地记得。

他总是说:“你放心。”

可是这一生,她何曾放心过?不过是放掉了自己的心,再也回不来了。

梦里旧事如烟绮,醒来才更觉现实的坚冷,避无可避。

容珮迟疑着道:“娘娘还惦着皇上当时说的话么?为什么人说过的话总是那么容易改变?九五之尊不应该是一言九鼎么?”

那是容珮的困惑,或许也是天下女心的困惑吧?

如懿惘然地想,冰雪琉璃让她的心境无比清明,“不。或许每个人,当时所说的话都是真心的。但是却忘了,心意本来就是很容易改变的。彼时的话只是彼时的心境,若念念不忘信到往后,原是我轻信的过错。”

时光迁延二月余,御驾于三十年闰二月抵杭州。艳羡江南,乘兴南游,于一位帝国的国君而言,并非难事。何况天下和靖,百业兴盛,是最富烧风流的年代。从辽阔的白山黑水、塞北风烟,到晴雨江南、明好云贵,他可蠲赋恩赏,观民察吏,亦可眺览山川之佳秀,民物之丰美,一览煌煌天朝下他所拥有的万里江山。

初到杭州的那一日,下着丝丝寒雨。江南二月已见薄薄春色,只是雨气湿冷胶着,远不如京中的风物干燥。可是立于龙舟之首,望着两岸冒雨跪伏的官员肃然无声,迎面是湿润的清风,足下是蜿蜒的碧水,天地间那样的温柔,仿佛回到第一次来杭州的时光。

杭州于嬿婉是福地,于庆妃亦是。而皇帝此次除了陪伴太后,更携上了至爱的容嫔香见,一定要与她同来领略山水烟柔之美。

待得住行宫驻跸,皇帝便迫不及待往山水间去。行宫一带本近西湖与孤山,又因多梅花,孤山又名梅屿,乃是宋代林和靖隐居之所。皇帝见如懿一贯冷清,恰逢着那日她生辰,便道:“孤山赏梅甚好,有湘英、绿萼等,花色不一,是你所喜欢的。”

如懿颌首,正要应承,皇帝又摇头,“可惜了,叫孤山,名字听着不祥。”

皇帝最爱风雅,如懿便道:“不若皇上改个名儿也罢。”

皇帝仔细思忖,却又不喜,“康熙爷来此也未改名,朕也不便改了。”

于是敛衣而行,往“西湖十八景”去。雍正年间李卫修缮西湖一带,景致尤美,湖山春社、功德崇坊有沙堤平坦,垂杨披拂,湖波荡樣,晓雾迷离。万绿丛中,丹宫碧殿掩映林表。玉带晴虹、海霞西爽则回廊绕水,朱栏倒影,金碧澄鲜。桥畔花柳夹映,晴光照灼。梅林归鹤、鱼沼秋蓉则环池植木芙蓉,花时烂若锦绣。莲池松舍、宝石凤亭、亭湾骑射、玉泉鱼跃、凤岭松涛、湖心平眺、韬光观海、西溪探梅各有趣致。吴山大观、天竺香市可见民间欢愉,云栖梵径便闻朝鱼暮鼓,与天籁相应答,至 此豁然心开,万虑顿释。

而如懿最爱的,便是蕉石鸣琴一带,黛色波光,湖渌远映,恍然若乘槎于迢迢天汉。舫前奇石林立,状类阔叶芭蕉,题曰“蕉石山房”。石根处又有天然一池,泉从石罅出,泠泠作声,演清漾碧。临池复置小轩,古雅静洁。若以焦尾琴作《梅花三弄》曲,古音疏越,响入秋云,高山流水,得天然意蕴。

皇帝也颇属意,便向如懿道:“朕住的地方原离这儿近,你若来此月夜弹琴,倒是甚好。”然而,他不过一语,但见如懿沉吟未应,眼底闪过一丝阴翳,冷冷道,“不弹也罢,免得弹起李商隐的《春雨》,无端惹翻旧情。”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的风流,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繁华,都未能让他忘却那一段旧事。

嬿婉见皇帝陡生不悦,便婉转劝道:“素来也只是流言,皇上实在不必往心里去。何况,人都不在了,皇后娘娘听了,心里也不好受啊。”

皇帝心意惘然,盯着如懿,目光如锥,“是么?朕还以为人没了,情总还在。”

宫人们举着罗伞,捧着栉巾、痰盂立在远处,虽然只有嬿婉和香见在侧,如懿也受不了这无端而来的羞辱。人已逝去,有时她亦想忘怀,却禁不得皇帝这般三言两语地计较,更生凉薄。

天日正中,暖暖晴光洒落在人周身,犹带一丝温暖余情。香见难得地穿了一袭粉黛色长衫,密密绣了连绵不尽的枣花图样。那是杭绸中新制的一种皎月编,一共才得了两匹,皇帝一匹奉与太后,一匹独赏了香见,供她裁制新衣。那皎月绸不啻寸缕寸金,清雅柔软,若新生儿肌理幼滑。一抹帛光盈然于举手投足间,便已觉清贵宠妃气咄咄逼人。

她站在二月漫天的花事盛开下,轻飘飘道:“前日陪皇上往上天竺焚香顶礼以祝丰年,心里念着当日寒部亡者可得安息,寒歧一缕战魂,也可长眠沙场了吧。”她举眸,若寒星熠熠,“臣妾这般心思,皇上可会责怪?”

皇帝微怔,旋即含笑,无限宠溺怜惜,“只要你高兴,什么都好。”

香见抿嘴一笑,轻诮道:“是么?皇上连臣妾为寒歧祝祷都可原谅,一个莫须有的凌云彻,皇上这几年眉间心上,就这般小气么?”

皇帝无言,如懿不动声色,只是唇角微挑,以表对香见解围的谢意。

嬿婉不胜惶惑,低柔道:“容嫔妹妹,话可不是这般说。你与寒歧毕竟有婚约在前,可皇后娘娘和凌云彻不过是尊卑之分。难道妹妹心里,觉得皇后娘娘与凌云彻便如你与寒歧这般么?”她修长玉指按在心口,连连摇头,“这话姐姐我可不敢听。”

有不敢听,亦有不忍言。明明事关自己,她却无可分辩。才知疑心深种如情根深种,一般难以移除。

她亦没有力气,拔去他心底那根刺。因为那刺,是一条活生生的性命铸成,早已成了她心底不可磨灭的烙印。

初春的风如同绵软的女儿家的手掌,轻轻拂过她的面颊。她听见香见鄙夷的声音,“令贵妃这般善于曲解,也算奇才。”她不必看,也猜得到嬿婉一定是一副娇柔怯弱不敢与之相争的模样。她也懒得去看,免得污了自己的眼睛。

如懿眉目清冷,淡淡道:“原来皇上这般在意臣妾,真是臣妾无上福泽。”

皇帝便横目去瞧嬿婉,“不该你开口之事,无须多言。”

香见便引了她的手,自顾自道:“前面花开得好,皇后娘娘,咱们去瞧。”

步子尚未迈开,已有太监来请,“请皇上旨意,晚膳摆在何处?奴才得预备起来。”

皇帝兴味索然,“晚膳在偏殿便是。扬州府送来的歌伎在何处?朕需佐以歌舞娱情。”

这般吩咐,便是不欲嫔妃侍奉在侧了。如懿便与嬿婉、香见告辞退却。

第二十三章 花事艳

虽然同行的嫔妃不少,又有香见这般得宠的,可皇帝的眼映入了江南的春意如许,亦觉新鲜,所以长夜歌舞,偶尔才宿于嫔妃阁中。

皇帝早先曾在淮扬的清江浦得到一双绝艳女伶,原是评弹的女先儿,名叫昭柔。昭柔弹亦佳,唱亦佳,一口软绵绵的吴侬软语。与她师姐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用吴音评得一口好《隋唐》,抑扬顿挫,轻清柔缓,弦琶琮铮,十分悦耳。尤其昭柔才二十出头的好年华,身段风骚,双眸妩媚,端的是一个尤物,与苏州的甜糯点心一般黏住了白牙哪里肯松口。两日评书下来,皇帝如何还舍得她离开,得空回行宫便带在身边,说完了《陏唐》,还有《描金凤》《白蛇传》《玉靖艇》和《珍珠塔》,一本又一本,唱得山光水影,如痴如醉。

或许皇帝,的确需要新鲜的活泼的安慰。

南巡时过济南城,城池依旧,惊鸿不再。皇帝触景生情,难免想起昔日孝贤皇后仙逝于济南,不觉挥泪黯然,写下一诗,“济南四度不入城,恐防一入百悲生。春三月昔分偏剧,十七年过恨未平。”

随行南巡的和敬公主见到此诗,亦不觉动情,哭泣良久。倒是太后来安慰了几句,“皇帝是个多情的性子。但一个人的情分就那么多,都分了点子去,难免就薄了。和敬,你额娘样样都好,如今的皇后就难免难堪。你是皇帝的长女,自然也盼望圣心和睦,是么?”

太后为和睦,已然这样劝慰。可也挡不住此诗流传,人人回忆皇帝与孝贤皇后的恩情。

当如懿看到这首诗时,已经没有太多的痛楚。因为当日的疑心和疏远,孝贤皇后抱屈而死。所以皇帝用他的后半生来追忆和悼念,寄托他的哀思与悔恨。

有时候想想,如懿竟会心生羡慕。原来天人永隔也是善事,可以泯去所有仇怨,得一息宽厚温存。反正也无非是如此,人人跟随皇帝的心意称颂孝贤皇后的德行,她这个失宠的皇后,更显鄙薄而已。

然而香见好奇不已,“皇上为孝贤皇后写了那么多哀悼诗文,他或许真的很喜欢孝贤皇后吧。”

如懿不知从何答起,便道:“皇上更喜欢你。”

香见绞着手里的绢子,百无聊赖道:“我算是看得通透。皇上的喜欢便宜得很,今日来了明日去,给了这个给那个。人人都喜欢,个个都不心疼,不过如此而己。说来我更是好奇,既然皇上这么喜爱孝贤皇后,怎么做到一壁追思,一壁又唤了歌女舞姬,寻欢作乐呢?”

香见所言,乃是地方官员有伺机取巧者,沿途至一行宫,便献上当地歌女舞姬奉与艳姿。皇帝神色本淡淡的,但见送来女子皆是纤丽翘楚,个个娇小玲珑,姿态柔弱,我见犹怜,远别于北地胭脂的修长身段。而那种柔弱却又熟媚之致,一颦一笑,皆是风情,也不免心动。及至杭州,官员们又想了新奇之术,命人驾御舟泛于西湖之上,歌伎舞姬齐集舟上,既清僻无人惊扰,更可自由无拘。

皇帝醉后不免笑言,“个个如白玉扇坠儿一般,叫人爱不释手。”

这话旁人听见尚作笑言,李玉身为大总管,却不得不存了心思,“若是皇上真有恩幸,遗珠民间,这可如何是好?到底是汉女,又出身低下,若真有此事,只怕皇上的圣誉……”他捶胸顿足,“都怪那些官员不知廉耻,为博皇上欢心,连礼义廉耻都不要了。”

如懿亦有耳闻,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却不知游人心寄何处,是聪明换糊涂。

这样的事,若传出行宫,只怕为臣下百姓所耻笑,她能做的,只是将余怒狠狠压下,再竭尽全力,为他的名声遮掩。

那边厢进忠亦悄悄告知了嬿婉,嬿婉倚在窗下绣榻上,看着架上织造府新贡的各色杭绸绫罗,那些光艳的锦缎如春日濯濯下泛着缠绵亮烈的鲜彩波澜。她慵慵笑道:“繁花似锦,才不会有专宠之虞。皇上既然喜欢,本宫又何必去碰这子?”

进忠担忧道:“小主不怕那些低贱女子夺宠,说来您协理六宫,这些话小主不劝皇上,怕旁人劝了也是无用。”

嬿婉轻轻一嗤,取了一枚蜜渍樱桃放在口中,雪白贝齿一咬,一点鲜红的汁子溅在进忠脸上。进忠涎着脸笑,也舍不得擦。嬿婉啐了他一口,正了正发髻上一枚九转碧玉赤金瓒凤步摇,精巧繁复,金翠灿烂,凤口里衔出几缕细小的流苏穗,红缨珠络缀着嫣红珊瑚细细垂在耳边,沙沙地摩挲着她保养嫩腻的脸颊。她坐起身,莞尔笑道:“进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本宫只是协理六宫,你也只是御前的副总管。有些事,何必咱们操心,自有人顶着,咱们安享清闲就好。”

进忠眨巴着眼睛听着,犹有不放心之处,“小主说得是。只是太后娘娘如今实在是不理事儿,皇后娘娘也不过是个木呆儿,立在那里好看罢了。能说得上话做得了主的也只有您一个。”

嬿婉将绢子丢到进忠手里,示意他擦去面上的樱桃汁子,那指甲染成粉红色的春葱玉指戳在他额上,“你在皇上跟前多年,这般得宠,是因为比你师父李玉能干么?不过是嘴甜心思活络,懂得讨皇上喜欢。本宫也是如此,侍奉皇上多年,仅仅膝下儿女成群便是了[花-霏-雪-整-理]么?当日的金玉妍何尝不是连生四子。要紧的是讨皇上喜欢。这几年皇上和皇后娘娘怄气,本宫事事顺着皇上的心意,才能到了如今。便是皇上真要收了这些歌舞美姬,本宫也只有赞成没有反对的。”她低眉见进忠只为自己担心,略含了几分矜持的得意,“你不必担心本宫斗不过这起子贱人,本宫也不屑和她们斗。即便没有她们,皇上也常有新宠,哪一个不比那些蹄子出身高贵。若是她们真进了宫,宫里乌泱泱的嫔妃不一个个乌眼鸡似的盯着她们,哪里还需要本宫动手?”

进忠这才落定了心意,满脸堆笑应承着。嬿婉又问:“上回跟着过来的女先儿昭柔,这几日怎不曾见?”

进忠舔着舌头低笑道:“就是会唱评弹,还会什么新鲜招儿?皇上听得腻味了,叫人好生送回了扬州。”

嬿婉似信非信,“真的丢到九宵云外去了?”

进忠不敢隐瞒,“是命人用金宝嵌饰的锦幰钿车送回扬州,还赐予她一对玉如意、金瓶和绿玉簪,甚为厚待。”

嬿婉长舒一口气,“只要皇上最近腻味了,便是赏赐丰厚些,也当是这些日上取乐的花销了。”

进忠踌躇着道:“是,是。昭柔虽然去了,可知府新荐了一位姑娘来,叫作水沐萍的,皇上喜欢得紧。”

嬿婉春山暗蹙,轻鄙道:“这个又是什么来历?不会又是评弹的女先儿吧?”进忠搓着手,不知该怎么说,嬿婉蹙眉,“有什么不可说的,左右离了宫里,皇上是没什么忌讳的了。”

进忠只得道:“是个歌伎,秦楼楚馆里第一把好嗓子,最会唱俗语俚曲。知府说皇上要了解民情,最合宜听这些,所以两日前送了来。”

嬿婉一惊,死死按捺住了,问:“皇后可知道了?”

进忠思付着道:“师父和我、进保都知道了。想必皇后娘娘也会知道。在行宫里出入,哪里瞒得住。为了前头昭柔的事,皇后娘娘已经严禁底下的奴才多口了。”

嬿婉愁肠百结,道:“你先回去,仔细留意着。”进忠答允着,恭谨退下了。

次日起来,依旧是在“蕉石鸣琴”用早膳。待到众妃齐坐,皇帝却久久未来。皇帝一向重视规矩,少有这般晚起的。

如懿缓缓目视在座的嬿婉、庆妃、颖妃与香见,众人皆是面面相觑,其余诸位贵人、常在更是茫然无措。

颖妃最快人快语,“皇后娘娘别瞧臣妾,这些日子臣妾若不是随着姐妹们一块儿,怕也见不到皇上。”

香见冷冷不言,嬿婉赔笑道:“皇后娘娘’臣妾也不知。”

如懿思忖片刻,安之若素,“那就再等。”

―直等到宝鼎香烟冷,皇帝才到了。众人饿得金星四起,少不得松了一口气起身请安。才一抬头如懿便怔住了,皇帝双目微红,眼下发青,面色无华,神色倦怠,显是一夜不得好眠。

皇帝许了众人落座,如懿已然猜到几分,奉上一碗新煨好的九丝汤,道:“这是皇上喜欢的扬州九丝汤。这边的厨子学着用干丝外加火腿丝、笋丝、银鱼丝、木耳丝、口蘑丝、鸡丝烹调而成,又加了竹蛏调味,以增鲜香。皇上先尝尝,以解饥冷疲倦。”

皇帝呷了几口,颇有滋味,脸色缓和许多,众妃才依次动筷。

这一膳用得沉闷。皇帝的疲倦写在脸上,众人也不敢多问,唯如懿不动声色道:“行宫临近西湖,水声带着丝竹弦乐,怕是扰了皇上清梦吧。臣妾今日便请令贵妃一同细査,何处乐声惊扰皇上,一并去了才好。”

嬿婉—惊,忙向如懿使眼色。如懿浑然不觉,只转头对香见道:“上回你跳得胡旋舞极好,回宫后也指点下含中舞姬,可好?”

皇帝有几分尴尬,打了个呵欠,掩饰道:“朕久不来杭州,夜游西湖倦了。御舟上难免有歌舞雅兴,皇后不必计较。”

如懿取了银匙,缓缓搅着盏中的杏仁牛乳,“皇上说得是。旣是这般好歌乐,臣妾与诸位妹妹愿一同观赏,还请皇上不吝恩赐。”

皇帝咳嗽几声,笑道:“皇后的建议不错。若是有月明风清之日,一定邀人同赏。”皇帝说着,草草用了些东西,便回自己殿阁去。 如此,众人也便散了。

如懿向太后请安后,便回到自己的青梧阁中。太后年迈,不耐久游,一直在自己的绛华馆中歇息,也不大出来与众人一同用膳,自享清静。

如懿回到殿中,便有悒悒之色。容珮笑着奉上龙井来,道:“地道的龙井,在杭州喝才最得宜,皇后娘娘细尝尝。”她见如懿眉目怏怏,便道,“娘娘是怎么了?”

如懿勉强振作心绪,道:“我们出来那一日正是凌云彻死祭,他离世三年,唯有本宫与江与彬、惢心、李玉才敢偷偷祭祀。今年本宫与你出宫仓促,只得提前一晚为他焚香祭告。希望他在天有灵,可以原谅本宫的粗率。”

容珮黯然悲伤,“凌大人是有担当的人,可我们能为他做的,也只有这些。”她努力笑了笑,“若是凌大人有知,明白娘娘对他的哀思,也会欣慰。”

二人正言语,却是李玉带着人来,手中各捧了一个食盒。如懿一一瞧去,都是江南名点:千层油糕、双麻酥饼、翡翠烧卖、野鸭菜包、蟹黄蒸饺、鸡丝卷、四喜汤团。

容珮诧异,摸着鬓边的烧蓝串玛瑙珠花,道:“这个时候既非午膳也非晚膳,怎么送了点心来?”

李玉道:“皇上说了,这几日皇后娘娘出游辛苦,便找些地方点心来请娘娘品尝,以慰辛劳。”

说罢,一行人放下东西,便出去了。

容珮细细看了一遍,为难道:“不是甜的就是咸的,都是好吃又黏牙的东西。这么多可怎么吃得完呢?”

如懿苦笑道:“你还不明白么?皇上在原不在吃东西的时候送来这些,只是为了提点本宫,紧紧堵着自己的嘴,不必多言。”

容珮心头一紧,试探着道:“皇后娘娘问了昨夜笙歌之事?”

“你也听见了,那些隐隐传来的词调唱的是什么淫词艳曲?令贵妃昔日以昆曲博得宠幸,好歹那是雅乐。可皇上如今取乐的,都是什么?也太不知保重了。”

容珮只得婉转劝道:“只要皇上不是过分,皇后娘娘就睁一眼闭一眼吧。日子难熬,可不都是这样熬。”

如懿睨她一眼,酸湿道:“容珮,你从不说这样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