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喜房里,她想得最多反而不是福官,而是沈老祖、太夫人等等;还有,她的那些弟弟们:唉,不知道那一对双生子,能不能镇得住那些个淘气包。

等到福官好不容易摆脱了贺客们来到了新房时,听到大姐儿的第一句话,绝不是他所想到的任何一句:“你说,我们要不要把两府的墙推倒,我们在中间让人造个院子?”

福官摸了摸头:“此事,以后再说。”他现在只想和大姐儿两个人好好的说说体己话,然后嘛,他在心里笑了几声。

他走过来坐到了大姐儿的身边,拉起了大姐儿的手来:“大姐儿。”他叫得十分的春情荡漾。

大姐儿的心思立马回归,然后一张脸通红轻轻的“嗯”了一声儿,不比蚊子叫大了多少;此时,她才忽然进入真正的新娘子状态:今天晚上…,太羞人,这可怎么办?

她忽然感觉福官坐在太近,又感觉今天有些太热了,不自在的动了动身子,想离福官远一些。

大姐儿的嘻笑怒骂福官都领教过了,娇羞之态却是最让他心动心痒的,而今天晚上的大姐儿的娇羞更是不同以往,让福官立时便醉了。

他看着大姐儿又轻轻唤了一声儿:“大姐儿。”他这一时根本什么都忘了,只有眼前的大姐儿;他也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了,只知道胸中柔柔的,除了唤了大姐儿之外还没有想到要做其它。

一直以来他是被“欺压”的一方,虽然和大姐儿是青梅竹马,但是却从来不敢越雷池一步:除了幼时,后来连牵手都没有过。

现在看着娇羞无限的大姐儿,再加上手中柔若无骨的小手,福官感觉自己幸福的就要融化了。

大姐儿又轻轻的应了一声儿,此时已经被福官灼热的目光盯得低下了头,哪里还敢再看福官一眼?

她想抽回手,可是偏偏全身没有力气;不知道是因为福官的目光,还是因为福官那只灼热的大手。

“大姐儿。”

“嗯。”

“大姐儿。”

“嗯。”

房外窗下伏着一排脑袋瓜儿,自大到小几家五岁以上的未婚男孩子应该都到齐了。

一直安静听着的男孩子们,忽然有一个抬起头来,稚声道:“洞房就是福哥哥一直叫姐姐,姐姐一直‘嗯’下去吗?”

在这个不算寂静的夜里,这个男孩子的声音太响了一些;双胞胎回头一看,原来是沈二伯的二儿子!

虽然他们也着急,虽然他们也不明白:为什么一直是“大姐儿、嗯”,但是他们明白什么叫做听壁角,所以都忍得住。

现在他们就是想忍也不能再忍了,想到姐姐的性子,再想到福官脸上的笑容,双胞胎很有兄弟爱的叫了一声儿:“跑!”

声音落地时,他们的身影已经跑出去了七八步:就算是在白逸尘最严酷的训练中,他们的轻功也不曾这样快速过。

这些男孩子都是调皮惯了的,听到这一个字,人人的反应都极快,都以和年龄不相衬的速度迈着各自的小腿儿,用出吃奶的力气来做鸟兽散。

反应最快的那个,居然就是那个始作俑者;他没有跑出去,反而把身上的一张油布把身子一裹,钻入了一旁的花丛中!

看得远处的双胞胎真想过来敲他两个大大的暴栗,不过眼下逃命要紧。

屋里的福官和大姐儿都听到了窗外的说话声儿,大姐儿听到便想站起来:她没有生气,现在她连生气的力气都没有,她只是想籍故摆脱眼下的尴尬。

但是福官轻轻的“嘘”了一声儿,然后手上一用力把大姐儿拉到了自己怀中;他也没有生气,如果不是那个孩子提醒他,他说不定还真会一直唤大姐儿的名字呢。

春宵一刻值千金啊,他哪里能如此浪费?福官拥住了大姐儿,可是他又一次在大姐儿的耳边呢喃道:“大姐儿。”

大姐儿身子已经软了,应声更加小了。

福官不是故意的,他在抱住大姐儿的时候,便真得只想叫一声大姐儿;听到大姐儿的回声,他终于再也忍不住低下了头。

大姐儿自然是知道他要做什么,她害羞、她想推开福官,可是她也有着几分期待:反正也说不清是什么感觉了,只感觉头晕晕的——今儿,天可真热。

就在福官要吻上大姐儿的唇,大姐儿也闭上了眼睛时,就听到外面传来古大夫的声音:“你小子躲在花丛里以为我发现不了你?你明儿给我多跑五圈,多扎半个时辰的马步,听到没有。”

福官听得心一颤,想抬头可是无力的把头跌倒了大姐儿的肩膀上:古叔父,您就不能小声些?您就不能带着那调皮的小子悄悄走?

片刻外面就安静下来,福官和大姐儿相互看了看,脸上都红通通的;然后两个的目光对上便再也挪不开了,呼吸慢慢的炙热起来。

大姐儿的眼睛又合上了,她的嘴边带上了几分的甜蜜,而福官看得神魂俱醉,狠狠就想亲一亲大姐儿时,外面又响起了一个人的呼喝声儿。

“你说你是个长辈儿,又这么大年纪了,让我说你什么好?”白逸尘的声音传了进来:“古大夫,你是自己回去,还是想让我请你回去?”

古大夫尴尬的笑声传来之后,院子里又平静了。

福官和大姐儿四目相对:这些人是故意的,绝对是故意的!

就在此时,就听到院子里忽然热闹起来,白逸尘、古大夫、墨大夫、沈二爷、沈四爷…等的声音相继传过来:“侯爷,您这么晚了到这里来赏月?”

福官狠狠的亲了一下大姐儿的脸,本来是想消消火的,不想这火没有改下去反而有些不可控制了;他恨恨的想着:今儿这仇,他记下了。

不过他的想法刚闪过,便听到外面想起了一个他熟得不能再熟的声音:“老侯爷、叔父大人,来,来,到我的书房里,我新得了一样好茶正想孝敬您呢。”

院子里的众人脸色各异,不过脸上都带着几分的好笑;沈老侯爷和沈侯爷还没有答话,就听到新房里传来“扑通”一声响,把众人吓了一跳。

新房里,大姐儿和福官被廉亲王的声音惊了一下:再也没有想到他老人家能来,所以两个小辈儿情动加受惊,身子一个没有控制好,跌下了床来!

今夜,注定成为大姐儿和福官难忘的洞房花烛夜。

以至于后来再有人成亲,听壁角的人员里雷打不动的人里多了一个福官。

****

求粉红票!有就有,没有就给新书《东风桃花行》投推荐票吧,谢谢亲们。

女人一直以来感谢亲们对女人的支持,只是别无回报,只有几篇番外发成公众,以博亲们一笑。番外继续中,我们明天见。

番外之听调不听宣更新时间:2010-10-1418:09:57字数:2702全屏阅读花开花落,时间过得飞快,不过眨眼就过去了三年。

岛上的日子平静而幸福,红袖等妇人都十二分的满意,只是她看得出来沈妙歌心中的燥动:男人,其实不太适和隐居的日子。

因为岛上,并没有什么事业:征服土著王并不能算是事来,何况土著王现在避几家人远远的,哪里敢大声说一句话?

这样的日子,能让叱咤边关、威镇敌军的将军们,变成什么?红袖有一种感觉,好像这样的日子在吞噬着沈妙歌及沈老侯爷、沈侯爷、郑大将军等人的生命。

虽然岛上也有着布防的事情,虽然他们几家人也在经商,努力着建造着大船,训练一些土著人做水军;只是这样的小打小闹,有福官就足矣了。

而此时的天朝,战火连绵;外番在一步一步紧逼,天朝已经失掉了十几座城池;这些消息,也让廉亲王在内的众人郁郁寡欢。

皇帝再有不是,天朝也是他们的根脉、祖地;廉亲王是皇家出身,想到先祖打下来的江山,现如今被蛮夷之人抢占,心里何止不是滋味。

对于沈、郑两家人来说,那就如同是被人用刀插在了心上;只是,前面的灭门之祸还历历在目,所以众人都还只是沉默着。

终于,有一天岛上的几家人又接到了现任皇帝的口谕:想请沈、郑两家人带兵上阵,不为了其它,就为了国土、为了黎民百姓。

最后一句话,让沈、郑两家的男人心中掀起了大浪:国土,他们是将军,他们最看不得就是有一寸国土被占。

只是谁都没有说话,就连廉亲王也只是长长一叹,让人写了回话给皇帝,说得话极为客气,不过还是拒绝了。

红袖听到此事之后,看着晚上对着月亮的发呆的沈妙歌,轻轻的道:“你想出征?”

沈妙歌回过头来,拥过来红袖:“瞎想什么呢,有父母有你有儿女,这样的神仙日子,想什么出征?刀剑无眼啊。”

红袖轻轻抚了抚他的胸:“既然是神仙日子,你为什么不开心?”她抬头:“我知道你心中想什么,如果你想去,就去吧。”

沈妙歌低头,凝视了红袖半晌之后轻轻摇头:“的确是挂着边关,想起失掉的城池心里就如刀剜一样;但是,我们几家人可以说是叛逃出天朝的,回去之后战争一结束,不论输与赢只怕…”

一朝被蛇咬。

当初那个皇帝如此待他们,现如今皇帝虽然已经换了,但是坐到了那把龙椅上,谁能说那人会做出什么事情来。

红袖轻轻的道:“我有一个法子。”

“什么法子?”沈妙歌轻轻的捏了捏她的鼻子:“好了,不谈此事了,谈谈我们的大事儿吧;这几年又添了一个儿子,我们要早日生个女儿出来以尽孝道啊。”

说完,他一把抱起红袖也不让她开口便向床走去。

第二天一早,红袖醒来看着沈妙歌亮晶晶的眼睛,嗔了他一眼:“给你说正事儿呢,你总是胡闹。”

“我说的不是正事儿?那可是尽孝道的事儿,有什么不正的?”沈妙歌嘻嘻一笑:“夫人,我来伺候你起床吧,我都嗅到了莼菜的味儿。”

现在能吃上一顿莼菜,并不难了;但是他能吃上一顿可不容易,女儿和女婿的腿总是长一些,而那个古大夫和墨大夫却时不时的来凑热闹,慢一步便只有汤底了。

红袖笑着坐起来:“我自己来,你认真听我说。”她把自己的所想细细的说了出来,听得沈妙歌慢慢停下手来,不再忙着穿衣了。

“听调,不听宣;”沈妙歌喃喃的、反复的嚼着几个字,然后一把抱住红袖:“真是我的好袖儿,居然能想到这样的法子!”

红袖轻轻一推他,脸上却是微红:“哪里是我想出来的,是小时候听人说故事听来的;不过前几天忽然间想起来罢了。”

沈妙歌却不管那些了,立时飞快的穿好衣服,拉起红袖就要走:“走,我们去爹娘那里用饭。”

红袖一瞪他:“我还没有梳头呢!”

“为夫的来,为夫的来。”沈妙歌立时知错就改,扶了红袖坐下便取了梳子给红袖梳头;当然了,挽发式是由茶香来的。

沈侯爷听完沈妙歌的话后,低头想了想道:“打发请王爷和郑贤弟过来一议,此事很可行;”他也是很兴奋的:“不过还要从长计议才行。”

要守卫国土,但也要保家啊;他们去边关驱敌不是不可能,但是一定要能安然返回才成。

等到郑大将军和廉亲王到了,沈妙歌把红袖的话重新说了一遍,最后道:“我们不上朝、不接旨,只听军令;袖儿所说的,听调不听宣。”

廉亲王听完之后抚掌:“好主意,只是要有万全之计才能。”接下来就是男人们的事情了,他们细细的计议起来;而红袖离开大厅,去寻六夫人等人闲话家常去了。

最终,几家人决定在大家之上培养一些武将,还有一些士兵:当然要移过来一些渔民,这里就是几家人安身立命之处,要打造的如同铁桶一般。

而他们听命去边关之时,带着自己可信的将领,然后到时候该退之时便退:灰巾人在两年之前大多都调了回来,没有再让他们继续留在天朝的京城等地;以后,还是要多派些人出去到京城和边关,如此也能以防万一;并且在军中事毕回岛时,这些灰巾人正好可以做策应。

诸如此类的,众人商议了很久之后,把他们的意思通过朝中一些人的嘴,告诉给了皇帝;在经过了一年多的时间,皇帝终于都答应了下来。

因为皇帝答应得不太痛快,所以几家人还是放下多半的心,不过还是谨慎的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把岛上布防好之的后,沈侯爷、郑大将军和沈妙歌、沈二爷等人出发了。

红袖和几府的人送他们上船时,都是眼眶微红,只不过没有人阻拦他们:天朝,倒底是他们的故土。

日日的诵经,成了几家人的习惯;经过了三年的浴血奋战,沈妙歌等人终于收复了失地,扬威外番。

在今天,所有出征的人就要回来了,而大军的凯旋当然同几家人没有关系:沈、郑两家人都是自边关上直接回来的。

皇帝,几家人是永远也不想见的。

时间的流逝中,沈、郑两家人又出去过一次,而大岛上的生活并没有让男人们失去朝气:他们天天、日日都为了将来的出战而努力着;为了保护他们的家人而努力着。

大岛在几家人的努力下,渐渐变成了一座小小的城池,慢慢的在海外有了极强的名声;而男人们练兵的重要活动:就是巡海,去找那些海盗练手。

几十年之后,沈妙歌和红袖都已经是白发苍苍时,他们的儿子还一样奉调令去边关守土;虽然后来也有皇帝动过歪念,但是却因为廉亲王等人的安排,几家人并没有受到任何一点儿伤害。

沈、郑、廉亲王、靖安郡王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开来,而仙灵茶楼里所讲的书,就是以这几家人为原型的故事——当然是做过了改动,不能让皇家有任何不满的。

但是听调不听宣,让所有的人听书的人心中暗爽:假想着如何是自己,当如何的英雄盖世,如何的豪气干云;真是不此生。

人人都以为这些英雄们的日子,当然是多彩多姿的,但是他们却万万没有想到,他们认为英雄盖世的几家人男人,有的正在给娇妻下厨,还有的正在和帐本奋战——他们也是人,也要吃饭、睡觉,偶尔也一样会夫妻斗气。

“豪气干云?”廉亲王端着刚刚做出来的肉羹,轻笑道:“热气干云算不算英雄?”

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