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王?”云琨看着诚王爷急匆匆离去的背影追了两步,又不得不停了下来。

进宫,见皇上…也不一定有用吧?皇上现在什么心情别人不知道,身为同胞兄弟,诚王爷是很有数的。这两年朝中诸多事情一件接一件的下来,皇上一下子老了十岁。原本鬓间的几缕白发竟在这短短的几个月内变成了满头花白。

诚王爷进紫宸宫那是不需要禀报的,但当他一脚迈进去之后闻到大殿里沉沉的安神香时,便知道自己来晚了。怀恩歉然的躬身,悄声道:“万岁爷刚睡着,王爷是有什么急事么?”

“没有。”诚王爷立刻摇头:“我就是挂念皇兄,一时睡不着便想进来瞧瞧他。今晚皇兄吃饭怎样?”

怀恩幽幽的叹了口气,低声说道:“素嫔娘娘亲自下厨做的豆腐皮儿的小素包子万岁爷吃了两口,然后就进了小半碗山参米粥。”

诚王爷闻言沉沉的叹了口气,又问:“姚夫人留下的消食丸没给皇兄用么?”

“素嫔娘娘说,那丸药早饭后用比较好。晚饭的话,皇上若实在不想吃,也不能强求。吃多了夜里积食更不好。”怀恩小心翼翼的回道。

“也是。”诚王爷点了点头,无奈的叹道:“行了,你们多尽心照应,我先回去了。”

“送王爷。”怀恩忙躬身下去。

从宫里回来,诚王爷比之前冷静了许多,也更加忧心。

大皇子私挖银矿,不按建制扩充护卫的事情若是让皇上知道了,未免又要大动干戈。以皇上现在的身体状况,根本再也经受不起这样的事情了。可若是引而不报,又怕将来真的酿成大乱,自己也就成了大云朝的千古罪人。将来百年之后,还有何颜面去见母后?

诚王爷一夜没合眼,思来想去,最后还是觉得兹事体大,他不能只是隐瞒,便换了一身便装,低调的去了凝华战公主府。

凝华长公主这两年越发的清心,只一味的研究养生之道,国家大事不用她一个公主操心,而家里的事情则由两个儿媳妇打点,她心情好了便逗逗孙子,再不问那些琐事杂务。

诚王爷亲自到访让凝华长公主有些纳闷,这两年他们姐弟俩因为儿女的婚事闹得有点僵,走动远比往日少了许多。但不管怎样,二人毕竟是亲姐弟,一个娘胎里养出来的,从小到大的情分做不得假。

诚王爷被请至长公主跟前,老姐弟俩见礼后落座,丫鬟奉上香茶便各自退下。

凝华长公主因问:“七弟这个时候来必然是有要紧的事情了?有事尽管说,姐姐能帮你的肯定帮你。”

诚王爷也不隐瞒,便把大皇子在岭南的所作所为都跟凝华长公主细说了一遍。

凝华长公主听完后叹道:“这是国家大事啊!你怎么不去跟皇兄说,反而跑到我这里来啰嗦?”

诚王爷叫了一声‘姐姐’,然后叹道:“你当我不想跟皇兄说啊?皇兄现在哪里还受的了这样的刺激?再说,大皇子这些事情做的是有点出格,但他毕竟还没反。若是皇兄一怒之下真把他给杀了…难道你不心疼?”

凝华长公主听完这话不禁叹了口气,幽幽的说道:“天家无父子啊!”

“可话虽这样说,我怕这事儿一捅上去,老大还没怎么样呢,皇兄就先受不住了!这个时候姚院判又没再京城,到时候谁能力挽狂澜?”

凝华长公主点头:“说到底,还是皇兄的身子最重要。”

“皇姐说的对啊!”诚王爷一拍大腿:“所以兄弟来找姐姐,还请姐姐帮忙参详着拿个主意?这事儿必须提前按下去!不能让老大胡来。”

“可是纸是包不住火的!”凝华长公主皱眉道。

诚王爷无奈的叹息:“不管怎样这事儿得先缓一缓,咱们先想个办法把姚院判给召回京城来再说。”

“那西南那边的事情就任老大胡作非为下去?到时候酿成大祸,生灵涂炭,你我照样是大云朝的罪人,死后无颜面对列祖列宗和母后!”凝华长公主的目光骤然变得犀利起来,“你这是姑息纵容!他是皇兄的长子不假。可他先前做的那些事情乃是叛国之罪,罪不容恕!他不是已经被皇兄贬为庶人了么?!”

“那您说怎么办?”诚王爷无奈的拍手。

“我去跟皇兄说。”凝华长公主说着,便站起身来。

“哎哎——这事儿可得悠着点…”

“你放心,我有数。”凝华长公主说着,便唤人进来帮自己更衣。

诚王爷是知道自己这位姐姐的性子的,她认定的事情那是九头牛也拉不回来,于是便决定跟她一起进宫,到时候皇上若是真的气坏了,他也好从旁劝着点。

事实证明,诚王爷真是白担心了。凝华长公主不单单是个火爆脾气,而且还又一副慎密的心思。

这姐弟二人进宫面见圣上,兄妹三人对坐在紫宸殿里,不免唏嘘一阵,各自叹息年华易逝,一转眼三个人都老了,连最年轻的诚王爷也五十有二了。

说了几句家常,皇上心情见好,凝华长公主便叹了口气,说道:“前几日做了个梦,一直闹得心神不宁的。本不想给皇兄添乱,无奈这件事实在放不下,今日还请皇兄给拿个主意。”

皇上对这个妹妹历来千依百顺,因问:“什么事情让我大云朝的长公主都为难?说出来给朕听听。”

凝华长公主便道:“前几日梦见镇国公的母亲,忠勇镇国老夫人跟自己念叨着家里被水泡了,睡都睡不安稳。让去给她修房子。当时我没多想,后来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儿,老国公和老夫人的灵柩早就送安陆老家安葬,算起来竟有四年多了。那边虽然也有族人子侄负责祭奠,但终归不是嫡系,怕是有些不妥。所以老夫人才托梦来。”

皇上便道:“这有何难?最近没有战事,可让肃之替父回去一趟,看看老夫人的坟墓有何不妥,赶紧修缮了,省的老夫人再频频给你托梦。”

凝华长公主忙起身福了一福:“那妹妹就谢皇兄成全了。”

五日后,镇国公府大公子勇毅候韩熵戈奉母命领家丁工匠,护卫等共计一千余人离京,一路风驰电掣直奔安陆。回老家修祖坟去了。

韩熵戈临走前见了卫章一面,二人在书房里说了半天的话,具体二位武将说了什么没人知道,但长矛只知道他家将军从镇国公府回来之后心情像是舒缓了许多,眼神也没那么迫人了。

而湖州那边,张家族人为张老院令张罗了一场像模像样的葬礼,不仅确定了老院令的继子人选,还安排了孝子贤孙扛帆哭灵,且请了和尚道士来做法事。

当然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张家老族长的三孙子张恪礼,也就是新鲜出炉的张老院令的孙子,居然安排家里人在灵棚旁边设立了桌案账本,专等着收各路祭拜者的礼金。

按说张老院令十几岁便离家随师父学医四处游荡,在这里早就没了人情礼往。

可架不住老爷子是万岁爷的专属医官,又是国医馆一品院令,且被万岁爷亲赠谥号的‘成’公爷,这样的人物儿在京城也得有人敬着,何况来到这小小的湖州?一时间四里八乡上赶着巴结的人无数。更有湖州以及临县,汉阳府甚至湖广布政司的官员们前来凭吊。

这张恪礼打定了主意,这些官大人们总不好意思空着手来吧?三十两五十两银子也好意思拿得出手?如此一来,岂不是要大赚一笔?

再说了,若不是图了这点钱,他爹凭什么给一个不认识的人打幡哭灵,他们父子凭什么给不相干的人做孝子贤孙?这位爷爷又没留下万贯家财可继承,当他们爷俩犯贱吃饱了撑的没事儿干啊?

可如此一来,姚燕语不乐意了。

你们摆好了桌子坐等收钱,欠下一屁股人情谁来还?乡里乡亲的也就算了,尤其是那些布政司和府衙的官员们,这些人的钱也敢随便收,可不是活腻歪了么?

姚燕语也懒得跟张恪礼等人废话,直接吩咐许侍阳:“去把那张桌子给我掀了,说我的话,一文钱的礼钱都不许收!”

许侍阳听话办事,果然给张恪礼那边掀了桌子。并朗声宣告了姚燕语的话:“我家夫人说了,老院令在皇上身边三十多年一直清清白白。如今去了,自然也不愿沾染这些人情世故。众人有愿意来送公爷一程的,我家夫人自然感激不尽,但礼钱什么的,一律不收,这是公爷的遗愿,请诸位以逝者为尊,不要坏了老大人的规矩。”

第十六章 突变

许侍阳的话一喊出去,别人犹可,张恪礼首先就不淡定了:“这怎么能行呢?这是父老乡亲的一点心意,难道因为叔祖给皇上当过差,连父老乡亲的脸面都不要了吗?”

“就是啊,皇上准许老公爷会乡安葬不就是想给咱们老百姓们一点脸面么?”

“是啊是啊,不然皇上随便在皇陵附近赏一块地方给老公爷安身不就行了吗?何必费这么大的劲儿回咱们湖州来?”

张氏子孙一个比一个能扯。姚燕语听力非常,她虽然坐在灵棚之内,那些人只在外边嚷嚷,那些话也一字不漏的全都灌进她的耳朵里。

外边许侍阳也火了,正要发作,便听见人群外有人沉声一喝:“怎么,这是有人要咆哮灵堂么?!”

这声音太沉太冷,自然而然带着一股威严之气,张恪礼等山野小民并没什么底气,便被这一声喝得纷纷转身。但见一位头戴五梁锦丝冠的男子沉着脸走了进来,来人五十来岁的年纪,身形修长,面容精瘦,一身素色三品公服,腰间金花带,外罩一层白绢纱。

旁边躲在茶棚里喝茶的唐汝町得到消息赶紧的上前来,恭敬的拜下去:“下官唐汝町见过顾大人。”

“你个县太爷在这里坐镇,居然还压不住些许山野小民,真是令本官大开眼界!”顾允桐毫不客气的指着唐汝町,一点脸面也不给他留。

“大人息怒,刚刚下官有事没在这边,刚好有人回报说这边在争吵才急匆匆的赶过来,没想到却比大人晚了一步。”唐汝町的脸皮够厚,嘴上功夫也不差。

顾允桐懒得理会唐汝町,只转头问许侍阳:“怎么回事?”

“属下辅国将军府护卫许侍阳见过顾大人。我家夫人吩咐,老公爷一生清白,从不无辜受人好处。所以葬礼也不许收礼钱。属下刚在传夫人的话,这些人竟然七嘴八舌,不但公然不服,还对皇上的旨意有所质疑。兹事体大,属下不敢擅自做主,正要去回夫人。”许侍阳也不是好惹的,上来就给这些人扣上一顶质疑圣旨的大帽子。

张恪礼虽然只是个平民百姓但却不傻,顿时吓得汗出如浆,慌张跪在地上连声喊冤。顾允桐连唐汝町都不放在眼里,更不会理会张恪礼,只命随从把这些无理取闹的乱民叉出去,然后和颜悦色的问许侍阳:“辅国夫人可在?”

许侍阳一拱手:“回大人,我家夫人在里面。”

“快快替本官通报一声,就说湖广布政使顾允桐来祭拜老恩公,并拜见辅国夫人。”顾允桐看着白绢飞扬的灵棚,脸上浮现一丝悲哀酸楚之色。

“我家夫人说了,顾大人来了,随时可进去拜见老公爷。”许侍阳微微弓腰:“大人,请。”

“好。”顾允桐抬手正了正发冠,然后是衣领,衣襟,方恭敬地跟在许侍阳身后跟进去。

进灵棚之后,首先得上香,继而叩拜。顾允桐直起身来的时候,眼圈泛红,看着面前的棺木许久说不出话来。

姚燕语上前福身回礼:“顾大人远道而来,辛苦了。请旁边奉茶。”

顾允桐这才回神,忙躬身下去:“下官见过辅国夫人。”

“顾大人多礼了,快快请起。”姚燕语抬了抬手,请顾允桐去青色的帐幔之后落座。

云瑶也在里面坐着,顾允桐进去后又跟郡主见礼。云瑶只是淡淡的说了声:“免礼”便不再多说。

姚燕语陪坐一旁同顾允桐说话,顾允桐问过云都城的地震,及老院令生前可有什么叮嘱,从云都城到湖州一路可还顺利,夫人如何安排葬礼等。

姚燕语叹息着说了些话,最后说道:“至于葬礼如何安排,原本有礼部的官员跟来,一切都是有定例的,倒也不用我操什么心。只是当地的一些风俗民情我们却不懂,还仰仗大人多多指点。”

顾允桐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忙拱手道:“夫人放心,这边的事情交给下官了。下官这次过来本就想体察一下湖州的民情,索性等老恩公的事情安排完了再回去就是了。”

“如此有顾大人照应,那我就省心多了。”姚燕语客气的说道。

“应该的,老恩公对下官恩重如山,他生前下官没来得及报答这份恩情,如今是最后的机会了。”顾允桐说道。

姚燕语是真的放心了,不管怎么样,湖广布政使这个铁面无私的主官坐镇,总比唐汝町那个心怀鬼胎的强百倍,那些跳梁小丑自然要收敛了。只是,她放心得还是早了点。到了出丧这日,原本定好的张恪礼的父亲给老院令摔孝子盆,扛幡引路的,可他却忽然说病了,没办法参加葬礼了。

礼部的主事官进来请问姚燕语:“这该如何是好?没有人摔孝子盆,没有人打幡引路,这丧礼可就不齐全了。”

姚燕语冷笑道:“这是见丧礼没有礼钱收,才摆脸色给我看的吧?”

顾允桐则摆摆手,说道:“这些人不过是跟老恩公一个姓罢了,说起来算什么一家人?他们不来,老恩公倒是该高兴了。至于打幡引路摔孝子盆的事儿夫人也不必担心,让我家二小子来好了。”

姚燕语忙道:“这如何使得?”

“这有何使不得?拙荆当年若不是老恩公出手,早就去见了阎王了,哪里还有这混小子出世?”说着,便转头吩咐一直跟在自己身边的二儿子:“你去,换上衣服,该干什么,怎么干,都听礼部这位大人的。”

顾家二公子忙躬身领命,跟着礼部的官员出去了。姚燕语起身对着顾允桐深施一礼:“我替恩师谢顾大人。”

这件事情解决了,后面又有人来回原本找好的抬棺椁的人也有不来的。云瑶闻言冷笑:“我们自己带了两千人来,还缺那几个阿猫阿狗?”

顾允桐又道:“怎好让锦麟卫做这些事情,郡主不必操心,一并交给下官。”说完,顾允桐便出去料理,也不知道他用了什么办法,竟有四五十个青壮年换了衣裳,绑了孝带自愿帮忙。

张老院令十几岁离家,中间五六十年都没回来过,湖州的父老乡亲对这个人有印象的极少。只有七老八十的老头们夹在大街两旁看热闹的人群之中,诉说着他小时候的事情。还有一些文人书生像百姓们解释着老头子的生平事迹。

湖广的官员看在朝廷和皇上以及辅国将军府的面子上自然要来凭吊,众人在听说辅国夫人不准丧事受礼金后,便有一部分自愿留下来帮着料理丧事并为老院令送葬的。

这场丧事不算太浩大,但在平湖也算是头一份儿。

午后起灵,送殡的队伍浩浩荡荡的出城,至晚间根本到不了墓地。中间休息的地方是礼部官员早就选好的小村子,村子里不过十几户人家,房舍自然不够用,锦麟卫们直接搭起了帐篷。

第二天继续上路,至中午时分才到墓地。

这边早就找了工匠来开工,坟墓按照例制修建,用了百十名工匠费了月余的功夫赶出来的。另外姚燕语还另招了工匠在那边的一片竹林里修建了一片竹篱茅舍,是给她守墓住的。

本来姚燕语打算的是等丧礼结束之后,云瑶便会带着锦麟卫离开,最多不放心也就是给自己留下一队护卫。如今看来诚王爷派出两千锦麟卫来湖州怕是另有安排,所以姚燕语也没多说。

云瑶自然不走,当时就吩咐锦麟卫各自安排住处。所以顾允桐来到墓地看见竹林里那一片上百栋竹楼时,惊讶的半天没说出话来。

姚燕语只得把自己要在此守墓一年的话告诉他,顾允桐叹道:“夫人真高义之人也。”

“师徒如父子。恩师一生所学尽传与我。我为他老人家守孝一年也是应该的。”姚燕语看着这碧绿青竹和清爽的竹楼,轻轻地叹了口气。

接下来的日子,她要真正的尝百草品百毒,全心全力把前两年自己的研修成果整理出来了。想想每天再这样清幽的环境里读书,煮药,试验,记录倒也不失为一种享受吧。当然,前提是湖州城以及汉阳府,再加上渝州潜州以及安陆府的人都安分守己的话。

顾允桐在湖州停留了十来天,等张老院令安稳下葬后便跟姚燕语告辞,匆匆离去。当然,这对于一个掌管着两省政务的地方官员来说,这已经是极限了。

他回去后,又派了自己的二儿子带着家人给姚燕语送了许多东西来,诸如粮米,各种腌肉,帐幔被褥,榻几藤椅等等不一而足,并不是多么值钱的东西,但都很实用。满满地装了几大车连夜送来,也没有通过湖州县直接送到山里来的,山路不好走,这位二公子直接雇了几十个挑夫把东西给挑进来的。

姚燕语自然十分感谢,但银钱等物人家顾大人自然不会要,姚燕语便让香薷拿了自己配制的滋补丸药来,说道:“那日我观顾大人脸色,似是有些心脉宿疾。这些丸药以温补为主,每日一丸,睡前服用,虽然不能说延年益寿,但对大人的身体大有裨益。”

顾二公子一揖到地:“学生替家父谢过夫人。”

送走了顾二公子,姚燕语转身看着众人把那些东西抬下去各归各处。

“这个顾允桐还挺有意思,大老远的送了这些东西来。”云瑶一身墨色武装从竹林中走了出来,身后跟着夜阑。看她额前散发和鼻尖的汗珠,便知道她刚跟身旁这位贴身护卫练过。

姚燕语笑了笑,说道:“他知道我们并不缺钱,所以才送这些能用得上的东西。我看里面有不少帐幔,夜阑回头看他们分下去。这天越发的热了,这里又多蚊虫。帐子是必备之物。”

夜阑拱了拱手,应道:“是。其实有夫人驱蚊草的草药,没有帐子也是一样的。”

“没有的时候没办法,现在有了,大家便都用了吧。反正这些东西不用也浪费了。”姚燕语又看着那一袋袋的粮米,笑道:“这些米可够我们吃一阵子的了。”

“是,湖州的米又涨价了。”夜阑面无表情的说道。

“哦?涨了多少?”

“又涨了二十文钱。现在一斗米一百二十五文。”

“一个月前,湖州市价一斗米三十五文钱。三十来天的光景,米价翻了三倍。”姚燕语无奈的叹了口气,看着头顶碧绿如云的竹从,眯起了眼睛,“湖州这是要乱啊!”

“我已经把这里的事情报给父王了,他会想办法的。”云瑶也觉得此事不妥,但她素来对这些事情不怎么了解,此事更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姚燕语没说话,但她心里却对帝都那边,对诚王爷甚至对皇上都不报希望。

平抑物价说的简单,但若是找不到根源只知道放粮平价是没用的。而湖州城甚至汉阳府,安陆府等这些地方之所以粮价步步上升,除了有心人在操控以外,怕是没有第二个理由。

想到这些,姚燕语首先想到的是‘大皇子私挖银矿’的事情。想想吧,人家占着一个银矿自然不缺银子,若是再联合大商户们一起,想要哄抬物价让这几个州县自己先乱起来简直是易如反掌!

根据最近一次卫章的飞鸽传书,姚燕语知道韩熵戈已经带一千精兵进入安陆。若云瑾真的有所动向,那边的一千精兵加上这边的两千锦麟卫,再结合湖广本身驻扎的一支五千人的剿匪军队,就算不能完胜,也足以与之制衡。卫章说,只要云瑾有所异动,锦麟卫和韩熵戈都会飞报京都,朝廷一定会增援,就算免不了一场战火,他云瑾也不会蹦跶多久。

可是,如今看来,却是卫章想错了。

云瑾根本就没想兴兵,他要做的是在湖广掀起一场经济暴动,逼着老百姓活不下去而奋起造反,然后他再趁乱出击,或者还有别的打算。

他想怎么样呢?姚燕语缓缓地闭上眼睛,摒弃一切杂念把自己当成云瑾,想着如果是自己要做这件事情,下一步会怎么安排。

不过还是想不透。姚燕语越想越乱,暗笑自己终究不是什么阴谋家,纵然自己的脑子里比这些人多装了上千年的文明,也猜不透这些人到底会怎么做。

不过云瑾的目的不难猜,无非有两种。

其一就是回大云帝都登基做皇帝去,不过这点好像不可能。以皇上的性子,绝不会允许他这样,况且云都城里还有好几个皇子,几位王爷和凝华长公主。

其二么,云瑾应该是想独立为王,以湖广为中心或者说,直接把地盘从西南扩到东南,跟北面的皇上划江而治。

他想拥有的应该是大云朝的半壁江山。云瑾的身边定有高人啊!姚燕语幽幽的叹了口气。

“米价这样涨,会不会引起民变?”云瑶看姚燕语脸色阴郁,因低声问。

姚燕语低声叹道:“民以食为天。况且北方刚遭受了地震重创,有很多地方还指望着各地的粮仓调粮食过去救命呢。他们在湖广屯粮,哄抬粮价,无疑是给北方致命一击啊!如果粮价再这样下去的话,只怕江浙一带的富商也会纷纷跟着抬价,然后——北方必乱无疑。”

“那我们该怎么办?”云瑶蹙眉问。

“我也不知道。”姚燕语无力的摇了摇头,转身坐在一张藤椅上。

她的确不知道。她两辈子加起来都不是经商的料,也没有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本事。她只懂医术,而面对这样的事情,再高深的医术都没用。

云瑶转头对夜阑说道:“把这里的事情用最快的速度报给父王。包括刚刚夫人说的那些话。”

“是。”夜阑应了一声转身离去。

云瑶望看了一眼北方的天空,在姚燕语旁边的另一只藤椅上坐下来,喃喃的说道:“也不知道皇伯父的身体怎么样了。”

“想家了吧?”姚燕语扭头看着她。

“你不想?”被窥测了心事的郡主不满的瞥了姚燕语一眼。

“我也想。”姚燕语轻笑着点了点头,没有否认自己的情绪,“可我留在这里是必须的。而你却无端端陪着我受苦,何必呢?”

“我这是对自己的锻炼。”云瑶老神在在的躺在藤椅上,看着绿意婆娑的天空,半晌又补了一句:“你不懂。”

“我不懂?”姚燕语淡淡的笑了笑,躺在藤椅上闭上了眼睛,心道我有什么不懂的?爱屋及乌么!世上最傻的人才这样。

事情果然如姚燕语所料,湖州城的米价涨的越厉害,粮商们便越是捂紧了粮仓一粒米也不往外卖。

此时算是青黄不接之时,百姓家里年前囤的米早就吃的差不多了,而地里的稻子还没抽穗。若是粮商不卖粮,百姓们十家得有八家没米下锅。

民以食为天,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了,还管什么金科玉律?

“回夫人,郡主,今日湖州城里有两家粮商被砸了粮铺,百姓们哄抢了他们店铺里仅有的十多斗米。唐县令派人捉拿百姓,百姓们群起而怒,官民在街上打了起来。百姓死三人,伤五十六人。县衙的衙役也伤了十三个,轻重不一。”

“终于开始了。”姚燕语的脸色阴沉如水,民变一旦激起,后果不堪设想。

“唐汝町是怎么回事儿!发生了这种事情他身为知县不想办法平抑粮价,勒令那些粮商低价售粮,反而去抓什么乱民?!”云瑶生气的拍着手边的小几,幸亏这小圆几是藤编的,怎么拍也拍不滥。

姚燕语叹道:“郡主,谁知道他是不是故意的?”

“那怎么办?!我们就眼睁睁的看着么?!”云瑶气的飞起一脚把一颗小石子踢飞。

“王爷回信了吗?”姚燕语现在迫切知道京都那边对此事作何打算。

云瑶叹了口气,摇了摇头。信是三天钱送出去的,京城距离这里将近两千里,用最好的马跑,半路环吗不换人的话一个来回也得四五天的时间。

更何况这么大的事情父王不可能自己做主,总要跟皇上商议。皇上一定会召集大臣想办法。等那些大臣们想出办法来,这边的老百姓恐怕早就把县衙砸烂十遍八遍的了。

“郡主!夫人!勇毅候派人,说有书信给夫人!”许侍阳匆匆来报。

“快请!”姚燕语立刻坐直了身子。

许侍阳把人带了上来,那人一身农夫的打扮近前行礼:“奴才韩午给辅国夫人和郡主请安。”

“起来说话。”姚燕语忙吩咐身后的香薷:“上大碗茶。”

香薷忙倒了一碗竹叶茶送到韩午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