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建国:“又没杀你家的鸡,你管得着吗。”停顿一下,“连只鸡都不舍得给孩子吃,还好意思找过来?招娣,吃饭,别理她。”

周淑芬大步走向餐桌。

钟大娃指着自立刚刚端出来的鸡肉:“你自己看是不是老母鸡。”

周淑芬仔细一看,无法反驳却又忍不住说:“你家有公鸡,为什么不杀公鸡?”

“你说话真搞笑。”钟建国皱眉,“鸡是我家的,想杀哪只就杀哪只。振兴,在我们家吃吧。”

周淑芬抢先道:“不用,我们家也做饭了。”

“水煮青菜和杂面馒头吗?”钟大娃好奇地问。

周淑芬噎住:“钟大娃,你个熊孩子给我等着,改天再去我家玩,我要是不揍你,我都不信周。”

“你本来就不姓周。”大娃道,“你现在姓马。”

周淑芬想反驳,话到嘴边拐个弯:“宋招娣,你这个儿子怎么什么都懂?”

“什么意思?”段大嫂没懂,便问看得津津有味的刘师长。

刘师长反问:“等咱俩百年后,刘苇要是给咱们立碑,你的名字是写段氏还是写刘段氏?”

“当然是写刘——”段大嫂惊讶,“大娃连这个都懂?真厉害。”

大娃皱眉:“别有点什么事就找我娘。这个不是我娘教的。我妈妈的墓碑上面就有写我爸爸的姓。”

“每年清明、白桦的忌日和春节前,大娃都会带着二娃和三娃去坟前看望白桦。”宋招娣反问,“你有意见?”

周淑芬动了动嘴:“我没有。可是——”

“那就别可是了。”宋招娣道,“没事就回家吧。”

大娃拉一下马振兴:“过来。二娃,再去拿副碗筷。”

“妈……”马振兴看向周淑芬,要不你就回去吧。

周淑芬顿时觉得眼前发黑:“我回家就把老母鸡宰了。”

“我杀的两只老母鸡快五年了。”宋招娣怕她误会,“我觉得鸡的年龄太大了。”

周淑芬哼一声:“知道了。”转身就走,把儿子扔在钟家。

孙宛如指着周淑芬:“她就这么走了?”

沈母听到声音回头看,见儿媳妇不敢置信:“你以为她来跟宋老师吵架?小周三不五时地来钟家摘菜,两人关系很好的。”

“我,我不知道。”孙宛如说着,忍不住嘀咕一句,“居然有人跟她好。”

沈母没听清:“你说什么?”

“她说,她也没想到两人关系挺好。”沈宣城道。

沈母看她一眼:“你天天待在屋里不出来,当然不知道。”一见儿子眨眼,沈母深呼吸,“小周的儿子是大娃的同学,天天找大娃玩,估计是听大娃说,他家吃鸡,振兴回家闹着也要吃鸡,小周才来找小宋。”

“那她误会她了?”孙宛如问。

沈母真不想搭理她:“是啊,看事情不能只看表面。”顿了顿,“咱们也吃饭。”

沈家一家三口站在屋檐下,声音不大,宋招娣也没听见。就算宋招娣听见,只要没喊她,宋招娣也装作没听见。毕竟她有一窝孩子要照顾,做不到像孙宛如那样,三天两头盯着她看,恨不得把她看出花来。

宋招娣不主动,沈母也懒得催儿媳妇出去走动走动,孙宛如又不出来,以致于到到第二年夏天,宋招娣带着五个孩子从小宋村回来,住的如此之近的宋招娣和孙宛如,愣是连一句话也没说过。

一九七三年,八月八日,立秋当天,翁洲岛上的温度高达三十五六度。下午一点多,一天温度最高的时候,屋里没法呆,宋招娣便学着段大嫂,右手拿着蒲扇,左手搬着马扎,去离钟家五六米的大树下乘凉。

段大嫂一看就宋招娣,就大声喊:“小宋,这里。”

宋招娣笑着走过去,到跟前注意到沈家婆媳二人带着两个小姑娘,坐在树的另一边,看一眼就收回视线:“这边凉快吗?”问段大嫂。

沈母:“挺凉快的。宋老师,你家三娃今年该上一年级了吧?”

“是呀。”宋招娣本来想背对着沈母,见她特意转过身跟自己说话,干脆在段大嫂对面坐下,面对着她和沈母。

沈母笑道:“我们家的小影今年也上一年级,赶明儿叫小影跟你家三娃一块去上学。”

“那您得问三娃。”宋招娣道,“婶子别误会。其实三娃去年就上一年级了。可是那小子太淘气,下雨不去,下雪不去,天气热了也不去。

“他爸跟他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明年还上一年级,他不信。建国为了治他这个毛病,特意跟老师说叫他留级。”

段大嫂惊讶:“我以为你们家三娃还在学前班呢。等等,他不是很喜欢上学?当初二娃上一年级,他就闹着要去。”

宋招娣:“他挺喜欢去学校,也喜欢在课堂上捣蛋。”宋招娣道,“老师教的内容,大娃和自立教过他,他觉得他会了,不但不听讲,还影响别人。”顿了顿,“他不听话,老师叫他站起来,次数多了,就变成想去就去,不想去就不去。”

“那你都不管管他?”孙宛如突然开口。

宋招娣挑眉:“已经管了啊。”

“留级就是管?”孙宛如不敢置信。

宋招娣:“对啊。”

“你们,你们怎么可以这样管孩子?”孙宛如无法理解,“浪费一年光阴,这么做对孩子极不负责任。”

段大嫂下意识看向宋招娣,你又招惹她了?

宋招娣没有回答段大嫂,:“怎么做才是对孩子负责?打手心?打屁股?罚站不准吃饭?可惜,我们家没打过孩子。”

“不打不成才。”孙宛如道。

宋招娣:“拿戒尺打手心那是建国以前的事了。现在是一九七三年,没那么教孩子的了。”

“那你都是怎么教?”段大嫂怕两天吵起来,插一句,“说说,让我们也听听。”

宋招娣笑道:“摆事实讲道理啊。”

“这一招不行。”鲁政委的爱人江琴以前也上过战场,后来受了伤,没法工作、家庭两头顾,就退下来照顾家庭。鲁政委住在刘师长东边,“我大孙子早些天来岛上过几天,我们家老鲁要拿皮带抽他,他都不怕。更别说什么讲道理了。”

宋招娣:“那是你大孙子知道鲁政委是吓唬他。”

“你怎么知道?”江琴连忙问。

宋招娣:“因为建国也喜欢拿皮带吓唬孩子。但大娃每次都能看出他爸是吓唬他还是认真的。”

“你不是说你们家不打孩子?”孙宛如问。

宋招娣皱眉,这女人跟她玩大家来找茬是不是:“我说的是没打过,不是不打。没打过是因为孩子太精,不给建国揍他们的机会。”

“重读一年级也是?”孙宛如问。

宋招娣想翻白眼:“学校不是监狱。我们今天逮住三娃揍一顿,三娃明儿去学校了。下课了他跑回家,我和建国也不知道。就算我们知道了,又逮住他揍一顿,周而复始,孩子依然不听,有什么用?”

“你又没试过。”孙宛如道,“你怎么这么肯定?”

宋招娣:“不用试,我养大的孩子我了解。”

“怎么不说你懒得试啊。”孙宛如轻声哼一下。

宋招娣眉头紧皱,满脸不快:“你什么意思?”

第107章挑拨离间

沈母连忙说:“没别的意思,没别的意思。”扭头瞪一眼坐在她身后的孙宛如,赶紧回家。

“婶子,我是问你儿媳妇,不是问你。”宋招娣拉下脸,“你是你,沈团长是沈团长,你儿媳妇是你儿媳妇。你们虽然是一家人,但是在我眼里是独立的个体。婶子,麻烦让你儿媳妇说。”

孙宛如:“你知道我什么意思。”

“我懒,懒得猜!”宋招娣嗓门不大,声音却冷的掉冰渣,“你自己说你到底什么意思。”

段大嫂拍拍宋招娣的胳膊:“好了,小宋,少说两句。”

这个年代交通不便,通讯不便,家里出点什么事,亲戚想过来帮个忙,等收到消息赶过来,黄花菜都凉了。

宋招娣有原主的记忆,很清楚邻居的重要性。正因如此,宋招娣非常不喜欢陈大嫂,也没跟她真正撕破脸。

当初宋招娣觉得沈家情况复杂,在沈母拿着苦丁茶上门时,宋招娣也没想过躲着沈家人,只因沈家是左邻——有个好邻居总比有个仇人好。

段大嫂又用实际行动告诉宋招娣,远亲不如近邻。当宋招娣对孙宛如好奇的时候,便顺势使出“鸡汤诱人”的法子。

孙宛如不接招,钟建国不准她折腾,宋招娣就老实下来。其实宋招娣心里对这个时代的大家闺秀还是挺好奇。后来孙宛如没事就盯着她,宋招娣开始觉得她烦。但孙宛如只是静静地看,从不出言打扰,久而久之,宋招娣也就习惯了。

偶尔闲得无聊,宋招娣会琢磨一下,孙宛如主动跟她说的第一句话。万万没想到,孙宛如口气冲的像她杀了孙宛如的爹娘。

“婶子,有些事可以少说,有些事必须得说清楚。”宋招娣是谁?二十一世纪中期,华国服装界第一人,连对华国有偏见的欧美名人见着她也客客气气喊一声“MsLiu”。前世有人当面质疑、诋毁,也是她初出茅庐之时。距今已有四十年。突然被人嘲讽,宋招娣又气又觉得新鲜,“不敢说了?”

孙宛如冷哼:“有什么不敢!”

“宛如!”沈母呵斥,“你哪来这么多话?”瞪着眼睛看着她,“嫌无聊就回家去。”

孙宛如淡淡地看她一眼,就直面宋招娣:“我的意思三娃不是你亲儿子,你懒得试。反正教好教坏跟你关系不大。孩子不成器,大不了自己再生一个。”

“放屁!”宋招娣大怒。

孙宛如轻笑一声:“恼羞成怒了。”

“宛如!”沈母大声呵斥。

宋招娣:“婶子,你先别说话,这是我和你儿媳妇的事。你从哪儿看出我恼羞成怒?我生气是因为你胡说八道。”

“是我胡说八道,还是你自己心虚,你比我清楚。”孙宛如道。

宋招娣顿时想打人,可是不能:“我是老师,我比你清楚该怎么教孩子。”

“我是个母亲,我更比你清楚该怎么教孩子。”孙宛如道。

这是说她没生过孩子,不是真正的母亲,不懂孩子?宋招娣深呼吸,压下满腔怒火:“你生了两个孩子不假,也是个母亲,如果你所谓的会教孩子,就是在孩子哭闹的时候让你婆婆哄孩子,那我无言以对。”

“你什么意思?”孙宛如脸上的讥笑消失殆尽。

宋招娣:“我不像你,说话藏头露尾。我说得很清楚,你虽然生了两个孩子,但是你不配当妈!”

“你——”孙宛如霍然起身。

宋招娣纹丝不动:“恼羞成怒了?”

“放屁!”孙宛如脱口而出。

宋招娣轻轻吐出两个字:“跟孙大小姐你学的。”

“你——”孙宛如张了张嘴,“你别以为你——”

宋招娣:“别以为什么?别以为我跟刘师长家是亲戚,别以为我男人是钟建国团长,别以为我是大学生,别以为我是中学老师,你就会怕?就会让着我?

“我宋招娣不用你让。我宋招娣考上大学靠的是自己。能在学校当老师,也是靠我自己,没有靠任何人。大家伙都在,我今天还就说了,我宋招娣不但能教英语,能教法语,还能教服装厂的老师傅做衣服。

“是不是很羡慕?是不是很嫉妒?是不是心里不平衡极了?是不是不敢相信?是不是觉得我对孩子好都是做给别人看?是不是觉得像我这么全能的人嫁给有三个儿子的钟建国肯定别有所图?”

“小宋,小宋……”段大嫂几度想阻拦,可宋招娣说得太快,她跟不上,一见宋招娣停下,就把人拉起来,“好了,好了,别说了。咱们大家伙都知道你特别疼你们家的几个孩子。小孙她刚来,不清楚你家的情况,才这么一说。”

宋招娣拨开段大嫂的胳膊:“婶子,她来一年多了。我们家什么情况,她不刻意打听,我们两家住这么近,她也能看见。”

“那你想怎样?”段大嫂转过身背对着孙宛如,面对着宋招娣,给我个面子,差不多得了。

宋招娣站起来。

段大嫂一喜:“咱们回家。”

“且慢。”宋招娣看到孙宛如的表情,乐了,“婶子,她哭了。沈团长把她当成眼珠子,回头沈团长回来,她跟沈团长说我欺负她,你可得帮我作证,是她先欺负我。”

沈母连忙说:“不会的,不会的,我会跟宣城说。”

宋招娣不想为难老太太,孙宛如是她儿媳妇,不是她闺女,孙宛如这个德行跟人家没多大关系:“婶子,你儿子要是能听你的话,你儿媳妇就不姓孙了。”

沈母张了张嘴,竟发现无言以对。

宋招娣看一眼沈母,再次转向孙宛如:“是不是很不服气?是不是很想掐死我?盯着我看一年多,是在看我会不会虐待孩子吧。

“没看出来依然觉得我并不是真好,而是藏得深。你下一步是不是要去司令那儿举报我,说我是对岸派来的间谍?”

“小宋,过了。”段大嫂皱眉,“拿着你的扇子和马扎回家去。”

宋招娣摇摇头:“婶子,不着急。她不走,我不走。”

“你还想跟小孙打一架啊?”段大嫂攥住她的胳膊,“你这孩子今儿怎么这么轴呢。”

宋招娣:“我才不跟她打呢。她没有我高,我打她,本来我有理,不明真相的人都会觉得我欺负她。我是等着待会儿从这边路过的人问她怎么哭了,她说被我气哭的的时候,我好给人家解释。”

孙宛如转身就走。

宋招娣忍不住叹了一气,却没有半点斗赢的快感。

“宋老师……”沈母看了看儿媳妇的背影,又看了看宋招娣,又生气又觉得丢人,“她不懂事,你大人有大量,别跟她一般见识啊。”

宋招娣睨了她一眼:“婶子,据我所知你儿媳妇比我还大两岁。”

沈母噎住:“唉,她,她光长年龄,不长脑子。”

“你老人家说得对。”宋招娣道,“我听建国说,你还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都在海南老家。干么不回海南老家,在这里给她买菜做饭?”

沈母下意识找两个孙女,看到两个孩子已经吓懵了,很是心疼:“我不是给她买菜做饭,是给我儿子,给我这两个孙女做饭。”

“你的孙女可不止一个。”宋招娣道,“你一直没回去,你另一个儿媳妇会怎么想?她给你生的孙子和孙女还认识你吗?手心手背都是肉,婶子,一碗水得端平啊。”

江琴拍一下宋招娣,别挑拨了。

宋招娣眨一下眼,耸耸肩,扭头跟段大嫂说:“我来的时候大姐叫我谢谢你。你给孩子做的衣服今年夏天穿上刚刚好。”

“我是按照刘萍的孩子的尺寸做的。”段大嫂说出来,才意识到她突然转移话题。转头想劝沈母几句,看到老太太一手牵着一个孩子往家去了。望着沈母佝偻的背影,不禁叹气,“你干么当着老太太的面说哪些话?小宋。”

宋招娣:“江嫂子不知道,你知道的,孙宛如去年这个时候就盯着我,我还说她可能好奇我会英语又会开车。我忍她一年多,她却觉得我对孩子好是做戏,我没给她两巴掌,已经很给老太太面子了。”

“盯着你看是什么意思?”鲁政委的爱人江琴忙问。

宋招娣:“婶子知道。周淑芬也碰到过一次。”

段大嫂点了点头,把她知道的事讲给大家伙听。

刚刚觉得宋招娣有些得理不饶人的江琴惊得合不拢嘴:“孙宛如不是大家闺秀吗?”

“可能大家庭的环境复杂,她又整天呆在闺房里,认为人对人好都带有目的。”宋招娣笑道,“再说了,我嫁给建国这事,也的确挺惹人怀疑的。”

江琴摆手:“你家那边的情况,我听老鲁说过,虽然小钟有仨孩子,想找到像小钟条件这么好的男人,挺难。不过,小宋,你也该生个孩子了。”

“还没生孩子,那位就觉得我是个黑心的后妈。”宋招娣道,“我要是真生一个,她得一天二十四个小时盯着我,别往孩子碗里下毒。”

江琴:“没这么夸张。小孙就是不懂,经过今天的事,她不会再这么想。”

“她如果一直不懂事呢?”宋招娣反问。

第108章大战在即

江琴无言以对。

段大嫂对宋招娣说:“咱们别管她懂不懂事。”然后转向江琴,“招娣和建国养两人五个孩子平时就够累的,再生一个的话,小宋都没法再去学校上课。”

“是我考虑不周。”江琴觉得女人都想生个自己的孩子,宋招娣不生估计也是没办法,她还说出来,简直是往宋招娣伤口上撒盐,“不好意思啊,小宋。”

宋招娣笑道:“你也是为我好。”

“小宋,小孙哭着回去,回头沈团长不会真去找你吧?”另一女人关心道。

宋招娣:“沈家老太太是个明白事理的人。”

翌日上午,宋招娣坐在屋檐下给三娃补衣服,看到沈宣城拎着包出来。心里咯噔一下,宋招娣放下针线盒走出去,就看到沈母正在跟她孙女沈影说话。小姑娘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

宋招娣想装作没看见,可是想到老太太的椰奶糖和苦丁茶,便问:“婶子,你这是要走?”

“回去看看。”沈母叹了一口气,“小影,要听妈妈的话,奶奶过些日子再回来看你们。”

小孩擦擦眼泪:“奶奶可以不走吗?”

“奶奶的家在海南,总得回去看看。”沈母看着沈宣城说。

沈宣城低下头。

沈母很是失望。

宋招娣看到这一幕也想骂沈宣城。但她什么都没说,转身去菜地里摘四根黄瓜和三个红番茄,等沈母上车的时候,宋招娣才跑出去:“婶子,留着路上吃。听说海南离这边挺远的。”

“谢谢。”沈家院里也有黄瓜和番茄,沈老太太忘记摘,然而,她儿媳妇孙宛如也没想到。沈老太太不禁感慨,“宋老师,你是个好人。”

宋招娣摆摆手:“我不是个好人,只是个不好也不太坏的普通人。婶子,一路顺风。”

“谢谢宋老师。”沈母挥挥手。

沈宣城调转车头,直奔码头而去。

宋招娣深吸一口汽车尾气,又长舒一口气,便转身回家。

“小宋,来一下。”

宋招娣循声看去,段大嫂正冲她招手:“有事啊?”一边问一边往隔壁去。

段大嫂下意识往西边看一眼,见孙宛如和两个孩子都回屋了,小声问:“沈家老太太怎么突然走了?”

“估计是因为我和她儿子吵吵了。”宋招娣道,“我们家的五个孩子一回来,就闹成一窝蜂,我被他们吵得脑壳痛,一时也忘了留意沈家的动静。”

段大嫂:“小钟不知道?”

“他昨儿回来的有点晚,我忘了说。”宋招娣道,“他们爷几个凑在一起,你一句他一句,我有时候根本插不上话。”

段大嫂张嘴想说什么,看到钟家院里多出五个半大小子:“你家五个孩子背着背篓干什么去?”

宋招娣转过身:“不是去山边挖野菜,就是去海边捡海螺。我娘家那边离海近,他们在小宋村的时候,三天两头跟着大力一块去海边。我给他们做过几次爆炒海螺,估计还想吃。”

“那你有没有跟他们说别下去洗澡?”段大嫂连忙问。

宋招娣:“说过。自立会看着他们。”

段大嫂看向自立:“自立和更生才来你家几年啊。一眨眼都长大小伙子了。再过几年你都要当婆婆了。”

“早呢。”宋招娣道,“可能是家里孩子多的缘故,自立、更生和大娃在其他方面早熟,心智跟三娃差不多。”

段大嫂仔细一想:“确实是。大娃十一岁了吧?还整天带着一窝孩子到处玩,他这个样子,不到部队里锻炼两年,永远不会长大。”

“你家刘苇从走就一直没回来,也该回来看看看了吧。”宋招娣突然想到。

段大嫂:“早几天来信了,说是十月底能回来一趟。不过,只能在家呆两天。”

“两天也好啊。”宋招娣道,“回头把刘萍和小金叫过来,你们一家人聚聚。等他们走了,你可得给刘苇说说,挑媳妇的时候睁大眼,不能学她姐,也不能学沈宣城。不然,苦的是你和刘叔。你们就这一个儿子。”

段大嫂叹气:“我懂。对了,沈家老太太走得时候有没有说什么时候回来?”

“没有。”宋招娣道,“估计不会再回来了。六十多岁了,以后想来也没法坐车了。”

段大嫂摇头:“老太太的身体好,不生大病的话,八十岁也能坐车。”

“不说她了。”宋招娣道,“以后沈家的事咱们就装作没看见。”

段大嫂:“我一直都是这样,是你对沈家好奇。”

“是是是。”宋招娣笑道,“被孙宛如盯上也是我自找的。”

段大嫂也忍不住笑了:“回家吧,你家大门都没关。”

“那几个熊孩子可能看见我在这边。”衣服还没补好,宋招娣也没再跟段大嫂胡侃。

沈母在的时候,早上会去副食厂买点鱼虾,上午会打扫鸡窝鸭圈,下午会收拾菜地。至于还要不要做饭,宋招娣不知道,也无从知晓。

沈母走后,无论是买菜,还是鸡窝鸭圈以及菜地都得孙宛如收拾。宋招娣觉得最多三天,孙宛如就会跟沈宣城叨叨。然而,她还是高看了孙宛如。

老太太走后第二天傍晚,钟家一家七口坐在玉兰树下吃饭,和往常一样边吃边聊。

突然传来的哭泣声打断宋招娣的话,宋招娣循着声音看过去,对钟建国说:“是沈家。”

“沈家小二的哭声?”钟建国问。

宋招娣点头:“沈影懂事了,哭也是默默流泪。”

“别管她。”钟建国道,“沈宣城在家,孩子她妈——”一看沈宣城抱着孩子从屋里跑出来,不禁站起来,“出什么事了?”

宋招娣跟着起身,就看到沈宣城抱着孩子往西去,想一下:“应该是去医院。”

“生病了?”钟建国话音落下,便看到孙宛如拉着沈影出来,锁上门就跟上去,“看来是真生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