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沙弥笑道:“师傅说,这是前朝释德大师的遗物,十分的珍贵,请郝大人收好了。还说,郝大人既然有心谋了这样的好东西,想必也是同道中人,哪天郝大人空闲,想请郝大人手谈一局。”

三堂姐已忍不住喜上眉梢。

傅庭筠也露出喜悦的笑容:“我这就派人将围棋还给郝大人。”

小沙弥笑着告辞。

却被傅庭筠叫住。

“肁先生难得找到一个能陪他下棋的人,我就别从中掺和了。”她笑道,“我看,不如让郑三跑一趟潭柘寺,问问肁先生的意思,若是肁先生同意,就让郑三带了你一起去郝府还棋。一来是可以直接把肁先生意思转达给郝大人,免得我们这样传来传去说错了话;二来你跟着去认认门。以后有什么事,你也可以直接跟郝家的人说,你看如何?”

小沙弥和三堂姐闻言都很意外,三堂姐因有外人在,不方便多问,只好把心中的困惑先忍着,而小沙弥想到肁先生对赵家一向亲厚,虽然觉得不必如此麻烦,但还是笑着应了。

傅庭筠就吩咐郑三跑一趟潭柘寺,让宝书陪着小沙弥到外院的厅堂歇息。

见屋里没有了外人,三堂姐忙拉了她的衣袖:“帮着肁先生传个话,那是再卖郝家一个人情!肁先生分明也是这么想的,所以才立刻派了小沙弥过来给你回信,别人想都想不到好事,你怎么反而往外推?”

“文武有别,何况我们家九爷是镇守边关的大将。”傅庭筠笑道,“这次若不是因为三姐夫在吏部,我们就算是知道这件事也会装着不知道,更不要说帮郝大人和肁先生牵线搭桥了。肁先生那里也好,皇上那里也好,只要知道九爷有这份心就够了,其他的事,却不方便涉及,免得过犹不及,反而惹来闲话,让圣上不悦。”

三堂姐愣住,随后感慨道:“难怪九妹夫这些年来圣眷日隆,不说别的,就凭这份当机立断的果敢,就少有人及。可见这人若能成事,也不是单单好运气就足够了的。”

傅庭筠莞尔,没有说话。

三堂姐回去不免要和三姐夫感叹一番。

三姐夫虽然也很佩服赵氏夫妇拿得起放得下,却并没有露出惊骇之色,而是笑道:“要不然赵凌怎么能搅得大半个陕西都不得安宁呢!”

“啊!”三堂姐瞪目,“又出了什么事?”

“看你这样子,好像赵凌是个闯祸精似的!”三姐夫笑了三堂姐几句,道,“是冯老三,不知怎地,知道了我们家和赵凌的关系,求了四叔,让四叔带着找到了我这里,想让我给赵凌递个话,想和赵凌和解。”

“那你是怎么说的?”三堂姐急急地道,想着四叔待丈夫一向亲厚,怕丈夫碍于情面答应帮着传话,又道,“这是毕竟是赵凌的事,他一向有主张,我们还是别管为好。”

“与其让冯老三像没头的苍蝇到处乱窜,让大家对赵凌议论纷纷,还不如帮他给赵凌带个话,彼此把话说清楚更好。说不定正中赵凌的下怀呢!”三姐夫淡淡地道,“至于赵凌有什么打算,却不是他一个小小的冯三能左右的。这件事你就不要管了,我自有主张。”

自家姐妹的事,她怎放得下。

少不得找了机会仔细地问丈夫:“赵凌怎么说?”

“不知道。”三姐夫道,“我写了封信,原本想夹在兵司的公文里一起送到贵州去。谁知道冯老三知道了,非要亲自把这封信送去给赵凌不可。我看他急得已经有些失了方寸,就把信给了他。”

三堂姐琢磨了半天,去了傅庭筠那里,把事情的经过跟傅庭筠讲了一遍,还解释道:“你姐夫这个人行事就是这样的,喜欢一是一,二是二,简单明了,倒是一片好心。”

傅庭筠却觉得三姐夫这样更好。赵凌认识的人本来就不多,冯老三想找人出来说项,合适的人就更是凤毛麟角了。若是病急乱投医般的到处找人,赵凌这飞横跋扈、仗势凌人的名声只怕就要坐实了。

她就劝慰了三堂姐几句。

三堂姐见傅庭筠不放在心上,也就把这件事给抛到了脑后,问起肁先生和郝剑锋的事来:“…现在怎样了?”

“郝太太前两天来过一趟,”傅庭筠笑道,“说是郝先生特意请了几天假,在潭柘寺盘桓了一天,遇到了来找肁先生下棋的钱阁老…看样子,应该是搭上话了。”

第271章 着落

事情总结告一段落,之后怎样,她们管不着,也没这个能力去过问。

三堂姐不由的舒了口气。

傅庭筠也觉得如释重负,和三堂姐商量着去踏青的事:“…我们大人只管着自己的事,孩子们一整个冬天都关在家里,好不容易春暖花开了,还不能出去透透气,怪可怜的。本来去潭柘寺最好,可如今潭柘寺虎踞龙盘,一不小心就会落下去,我们还是离的远些为好。”

三堂姐连连点头,道:“要不,我们去相国寺吧?听说那里逢七就有庙会,我们带着孩子们去逛庙会吧?”

“那得多带几个仆妇、随从才行。”傅庭筠道,“庙会人山人海,太复杂了。每年都有孩子走失了或是被人拐了的。”

“那还是换个地方吧!”三堂姐立刻改变了主意,姐妹俩就凑在一起把京都大大小小的庙寺都说了个遍,最后决定带着孩子们去宣武门外的大慈庵香踏青。

傅庭就凑在三堂姐耳边道:“听说那里的求子观音很灵验,三姐姐不如跟菩萨多上几炷香,保佑他让你添个闺女。”

三堂姐听着脸色一红,却也有些心动,两姐妹说的越说越期盼着去大慈寺,不免要上街做几件新式样子的衣裳,买两件首饰,家里的仆女子听说有机会跟着主家一起到庵堂里去玩耍,也个人打开了箱笼,对着镜子贴黄花,傅庭筠想到年前叶三掌柜那里送了五千两银子的收益,赵凌让人送了几箱银饰银器和毛皮、药材、香料,索性每人赏了二两银子。

众人喜出望外,人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说起请来更欢快,做起事来更麻利,倒比过年还要喜庆几分。

夹道街俞府这边的气氛却不怎么好。

自从新年过后,俞阁老的心情就不怎么好,连带着俞家上上下下都战战兢兢的,说话、走路都带着几分小心翼翼。可不曾想几个月过去了,俞阁老的脸色却越发的阴沉,以至于俞夫人也跟着眉头紧锁,家里的氛围更加的沉重。

范氏看着不由暗暗着心焦,和墨篆说着悄悄话:“…问婆婆,婆婆什么也不说。偏偏相公又不在家里,真是急死人了。”又压低了声音道,“你说,公公会不会和沈阁老一样,被迫致仕啊?”

墨篆是范氏的心腹,从前俞家和沈家走的近,她也是知道的。现在这种情况,她也有些惴惴不安。闻言她不禁有些茫然,呆呆地道:“应该不会吧…不管怎么说,沈阁老和田阁老走后,我们家老爷的资历最深…皇上总不能把老人都撵走吧?就是新任的管事上台,也要装模做样的留几人,表示自己宽宏大量呢…”

范氏听着,眉宇间平添了些许的担忧,道:“可若是管事站稳了脚步,只怕就要收拾前任留下来的人了…公公往日和沈阁老走得太近了!”然后忍不住抱怨,“公公也是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和皇上顶着干,历朝历代,有哪个讨了好的?何不低个头,服个软,最少也能保住阁老的位置——若是连阁老都做不成了,那可就真的没脸了!”说到这里,她不由怅然地叹了口气。

借着给俞阁老端人参汤的俞夫人也是如此的劝着丈夫:“…既然郝剑锋等人都靠了过去,老爷也应该从善如流才是!”

俞阁老苦笑:“我何尝不想如此!可也得能靠过去才行啊?郝剑锋等人走的是赵凌的路子,通道你让我也走赵凌的路子不成?”

俞夫人听着愣住。

“真走的是赵凌的路子?”她满脸怀疑地道,“你可打听清楚了?”

“吴大人亲口对我说的,”俞阁老苦涩地道,“而且还是由傅氏帮着从中递得话。”

俞夫人心情俱震,脸色微变,喃喃地:“傅氏,还有这样的本事…”表情显得有些阴晴不定。

“何止这些!”俞阁老语气里透着些许的沮丧,“她还和人开了个饭庄,生意很不错。我瞧着一年也有几千两银子的收益,如果当初…”话刚出话,他心中“咯”的一下。

事到如今,还说那些有什么用?

想到这些,他适时地改变了话题:“你也不用太担心,我只要勤勉做事,皇上总不能无缘无故地让我致仕吧?”

俞夫人欲言又止。

丈夫已是年过半百的人了,致仕和因不得圣眷而被人轻怠,什么脏事、破事、烦心事都交给你来办,办好了是应该的,办不好还要被人训斥,只怕前者更有尊严些吧!

可这个时候,这话却不能说。

她眼神微黯,言不由衷地安慰着丈夫:“老爷说的有道理。沈阁老当年入阁的时候不也坐了好几年的冷板凳?老爷高风亮节,满朝文武大臣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路遥见马力,日久见人心,时间长了,皇上自然就知道了。这个时候,还请老爷放宽心才是。”然后笑道,“老爷有些时候没有看见珍姐儿了吧?珍姐儿都会喊人了!要不,我让人把珍姐儿抱过来你瞧瞧?”

“不用了。”俞阁老实在是没这个心情,问起俞敬修,“他什么时候回来?”

俞敬修不过是代天巡视,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回京都来将巡视的情况报给上峰。

“算算日子,就这两天了。”说起儿子,俞夫人的心情也好了不少,“德圃这次办事得力,老爷后继有人!”

俞敬修去后查了一个贪墨案,反响很好。俞夫人这个时候拿出来说,是想让丈夫心情好一点。

俞阁老听后果然神色微霁,道:“他也还算听话。”

正说着,有小厮跑进来禀道:“大爷回来了!”

俞阁老和俞夫人不由都露出喜悦的笑容来。俞夫人更是到大门口迎了儿子,然后牵了儿子的手,一路上问着去山东的日常起居,陪着俞敬修去见了俞阁老。

和母亲见到儿子的喜形于色相比,父亲就显得冷静得多。

俞阁老淡淡地和儿子打着招呼:“回来了!”

俞敬修恭敬地应“是”,给父亲行了大礼。

看见老成了几分的儿子,俞阁老眼底闪过一丝欣慰,吩咐俞敬修:“这走了好几个月,不仅你母亲惦记,你媳妇只怕也惦记着。去后院见见你媳妇,梳洗一番,等会带了你媳妇和孩子到正屋来用晚膳。”

俞敬修笑着应喏,回了内院。

俞夫人带着束妈妈去了厨房,忙着晚上的家宴。

范氏见到丈夫,喜出望外,亲自服侍俞敬修梳洗更衣,又拿了新式的春衫给俞敬修换个。

俞敬修就看:“这是你做的?”

范氏想到了冬衣的乌龙,强压了心中的不快,笑道:“妾身哪有这个空闲?这是针线上的妈妈做的。”

俞敬修就低头打量了身上新衣一番,道:“还是你做的好,合身,样式也简单大方。”然后笑着,“你若是有空,还是帮我做两件吧!”

范氏气结,却不能不应。

含含糊糊地说了几句话,束妈妈来催他们过去用晚膳。

范氏抱了珍姐儿,和俞敬修一起去了正屋。

用过晚膳,一家人移到西边的宴息室喝茶。

俞阁老正想问俞敬修去山东的情景,俞敬修却先开口,问起了太皇太后的寿诞:“听说要大办?由礼部和光禄寺、太常寺一起办理。李阁老还提出在中和殿办千秋宴,请朝中七旬以上的诰命夫人参加?”

“皇上是有这个意思,不过还在集议中。”俞阁老听着笑道,“没想到你消息这么灵通,远在山东都知道了。”

“我是听蒋大人说的。”俞敬修说着,嚷道,“这是谁的主意啊?让七旬以上的诰命夫人到中和殿参加千秋宴,这不是要人的命吗?万一宴席上有谁挺不出,那岂不是晦气?”

俞阁老见儿子一副义愤填膺的样子,脸色微沉,道:“这不是你操心的事,你不要在外面胡言乱语。”接着问他,“蒋大人,是不是山东布政司左参议?”

“是他!”

俞阁老深深地望了儿子一眼,若有所指地道:“田阁老的母亲走了两步,他是田阁老同母异父的侄儿!”

“我已经知道了。”俞敬修笑道,“他和我的关系还不错。”

俞阁老望着儿子:“那他可告诉你这主意是谁提出来的?”

“是陈丹亭。”俞敬修笑道,“他还说,很多封疆大吏知道皇上想为太皇太后过七十大寿,虽然影子都还没有,可都想着法子在准备寿礼呢!不说别的地方,就山东,古玩字画、金银玉器全都涨了三成。今天那些开银楼的可有番赚头了。”

一旁的俞夫人插言道:“我们是不是也要准备准备?免得到时候有钱也买不到什么好东西!”